追书网 > 玄幻奇幻 > 游览参观偶记 > 第十三章山东沾化和冬枣

?

  2006年9月24日,周日。晨六时起床,七时启程,近九时,达渤海湾滨州地区沾化地界。完成出差任务,随即参观了当地冬枣科研基地和万亩水库。午餐后返程,暮六时,回到济南。虽仅是一日行程,却感受了何谓“科技兴农”的力量,亦领略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好项目富裕一地民众”的实在。

  冬枣,不知由谁命名,更不清楚始于何时,若追问当下这冬枣在山东乃至全国声名鹊起的原委,我们来到沾化后,经过参观后,才清楚了这冬枣的大面积种植,即便是在沾化,也不过近十几年的事情。

  我们在沾化所参观的冬枣科研所,起步于八十年代中期,历经九十年代的研究、培植和推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冬枣,尤其是“沾化冬枣”,之所以能够名声远扬,并且能够在国内秋冬鲜果市场上,占据显著份额,都与这一个科研所的工作努力是分不开的。

  对于六十岁以上的山东人,每遇到提及“沾化”“利津”这两个地名,有的心目中会自然而然滋生出类似“闯关东、开垦北大荒”一样的名声感觉。因为这两处地方,就位于黄河的入海口,整个区域都是黄沙浊土的淤积平原。虽然这种地方疆土广阔,却又因为盐碱地和水苦涩,而人烟稀少。所以,这里的生活,曾经十分贫瘠,而且一直都是有名的贫困县。大约在解放前后,尤其于三年灾害的时节,山东境内曾经出现过自发奔赴此地谋生求存的潮流。但是,聆听过有此经历的老人们说过,这儿的水质实在苦涩难咽,居住环境也异常荒凉寂寥,待内地经济稍有好转,凡在这儿闯荡的外地人,也就都迅即远离了这里。

  沾化作为知名的贫困县,也就在近三五年之间,伴随冬枣种植进入了产业化规模,如今经过纵横交错的沥青公路,莅临此地的外乡人,在盛赞连绵不断的冬枣园林之际,也会看到一片片乡村高大整齐的砖瓦房和门前屋后停泊的轿车。

  “科技兴农、科技富农”这绝对不是一句空话。在参观中,才了解到枣树的规模化种植,完全不同于一般农村里个体性的果木生长,它在嫁接、培植及其管理上,需要一整套技术规程。在科研基地里,当看到一棵已三百岁的冬枣树上,仅有几个树枝上硕果累累时,我禁不住好奇的疑问,却让我这门外汉,从中懂得了果树培植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剥”细节。

  “环剥”技术,可能并非是仅用于枣树上,大概果木种植均需如此吧。所谓“环剥”,就是选择一颗果木上个别条件好的枝条(如采光、枝叶茂盛、方便采摘等),将其分枝基部的树皮进行环形剥离,目的阻止该枝条光合作用“养分”再返回树根,而让它们“全心全意”供养花蕾,而结出不同一般的硕果。而这样之后,未经环剥枝条上的花朵,往往不会结果或结果甚小。听科研所的专家讲,“环剥”的宽度和深度颇具技术含量,一棵枣树所谓产果质量和数量的高下,都与这一技术实施的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民间,确乎有这样一种说法,叫做“旱瓜涝枣”。意思是说:在夏秋时节,如果干旱少雨,结出来的西瓜,就会格外甜些;如果有较多雨水时,那枣却会更加脆甜。所以,我自己禁不住暗自琢磨:“这枣树的品性,一定是喜水的。那么,沾化冬枣格外脆甜,是否和水质有关呢?”在去水库参观的路上,我提出了自己心里琢磨着的问题。但是,无论同行的同事,还是当地的朋友,都仅是一笑置之。

  站在当初家华副总理题词的万亩水库大堤上,才知道了,正是通过建起了这样的水库,才使这一地区于全国率先实现了乡村农舍“家家自来水”的事实。于是,联想起关于这一地区原有的耳闻与了解,我禁不住又暗自思忖:“没有这样水库,沾化冬枣是否还会如此脆甜?水库建成和冬枣扬名有无内在关系呢?”

  (2006年10月8日据日记整理。2014年6月修。)

(https://www.biquya.cc/id48592/2582749.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