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玄幻奇幻 > 读书杂谈笔录 > 第二十六章改革前文艺名家文集及其他

?

  闲暇之际,再读《雨果传》,历历数万言,唯该书作者(法)安德烈?莫洛亚所述“作品充分表现了雨果一生性格中的各个方面及其冲突和矛盾。”之话语,着实令我沉思、回味了许久!

  近读老舍先生两本书,一是三十年代初依据其“讲义”编纂成书的《文学概论》;另外,则是其建国初年的杂文辑本《福星集》。如果说前一本书能够引起人们对文学的愉悦和快感,并可以激发世人对艺术的崇敬和追求。那么,其后一本书就不能单纯视为一个文学界“智者名人”的话语,而是在一种特殊时代环境之下一位社会名人“有说教之嫌和政治性妄谈之疑”的御用文字。

  老舍先生的一生,作品丰富,荣誉满宇,但其生命的结局则是一个死结。若能够深究其生命矛盾、其言不由衷、其创作之谈、其生命之途中存在的成败得失和是非因果,那么,对现实社会,特别是对于那些崇尚文化建设、热求艺术生命的人们,都是极其意味悠长,且为警世醒人的范例。而这样一个范例,尤其富有中国特色,也是中国一个时代的缩影。

  老舍先生《文学概论》中在其畅谈创作体会之间,所谓“深入浅出去述说”“设身处地去感受”都是最精辟、最透彻的艺术见底。我自己曾经于高中教材学习之中,初识这一思想,并铭刻于心,也由此成为老舍先生作品的热衷者。但当了解到作者的一生,尤其读罢《福星集》之后,禁不住在沉思之间,引出颇多揣摩和抑郁。今日读习《雨果传》,了知到某一人性及其生平之中会有诸多自身矛盾与社会时代因素互相作用及影响等等,进而也就能够冷静地看待老舍先生其人其书和其事其疑。

  以往在看电影和电视之际,尤其是在一些建国前后的国内历史纪录片之间,经常于伟人名流身旁看到一位鬓须长髯的老者。读习历史,约略知道此人正是一九三六年“七君子案”中的沈钧儒先生。

  闲着无事,偶到图书馆看书,于书库中翻得一部诗集,名曰《寥寥集》,正是沈钧儒老先生的著作。因不是周末,阅览室人稀寂静。细细读书思人,联想沈先生经历中的中国社会史事,于是,由此“寥寥”诗句中,诱发出诸多慷慨和悲叹。而在这中间,我自己凝思用心最多者,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像曾经坦然过其人其志的沈钧儒先生,在那一时期历史性转变之阶段,又是如何来我行我素且清白做人的因由。

  用其诗其文其人,诠释其事其史其原因。新中国为何会有一段特殊时期而且持续十年的灾难?那些居高位、操时事、拥权威的人物,又是如何认同和默认如此显而易见的历史悲哀、人性摧残和文化蹂躏呢?对于如此样式的质疑和困惑,或许人们在沈钧儒先生这部《寥寥集》中间,可能会有一些启发和收益吧。

  历史如镜。我们在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文献中能够看得出现时代的事件、人物及其作品之所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依据或规律性。我们来自何方?我们魂归何处?我们的现在和明天是否掌握在自己手中?确乎一本《寥寥集》,旨在告诉人们,当社会、民族、民众、民心动荡起伏不定的时候,一个知识分子、一个社会活动家、一个敏感的诗人能够做的及其能力可以达到的真实程度。

  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差距,遥若星空抑或天涯咫尺?

  关于《燕山夜话》一书,初知其名还是在中学时代,也是在会儿学习历史资料中,略晓得《燕山夜话》曾被国内视为大毒草。但是,大约相隔了十年之后,才有机会读得了《燕山夜话》的本书全篇。读罢《燕山夜话》,扪心自问:“有何感受呢?”单凭直觉和印象而言,大体其文章像是一种针对一些文化生活、社会话题以及考据之类现象事务的漫谈和随笔,又因其在话题内容上,颇为零落、散漫、不甚系统,加之措辞无烈激、立论无强言。所以,给人感觉上较为平淡、静谧,虽不乏好感,但也因这些缘故,读过也就读过了,并未遗留下多少深刻印记。

  近来数月间,尤其多读了一些解放初年新中国再版、新版的名人名作。其中所谓“右”或“左”的作品均有。读时和其后的思考中,虽都不乏好的沟通和赞许,但总体给人感觉上,却是不甚愉快的。长于政论的人,极其演绎、武断并彰显“权威”之能势,强人所难、横加责备;长于知识的人,拘泥、玩味于古文化的雅致和深奥,漫待了现实环境和群众生活的热情与需要;而长于才智、明哲的人,审时度势之间,一般却都流于附会、随嘻和隐言了。在此种状态之下,那些惯常在思想界、文化界、艺术界等精神领域的耕耘者,基本都是在一种自觉或不自觉地随波逐流之中,怂恿且营造了中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幕幕一桩桩悲剧故事发生的大环境和异样氛围,进而也使人性之中始终存在的愚昧、落后、盲目、野蛮、狂妄的德行,肆无忌惮地横扫华夏大地,使所谓刚刚推翻了“三座大山”不久的炎黄儿女一个个瘦其身、竭其精、劳其神并束其行,煎熬于灵与肉、虚假与真实的怀疑和自我否定的痛苦中间。

  “真、善、美与假、恶、丑”是非颠倒横行到何时?人们在对照历史与现代生活的思索中,应重新确立信仰、观念和行动,尽快选择并起步走向民族及个性省醒后的新未来。

  近来,一位网友曾在留言中对我说:“你可以把文章转发在多个论坛上……”

  为什么他要对我说这话呢?因为直到今天,我自己上网贴文也不过半年多一点的时间,但也只是到了今天,反对和赞同的回应才都逐渐多了起来。而在最初上网时,那种始终都找不到感觉的“网游”,确实令人困苦难捱,却又欲罢不能。上述的那位网友可能有过类似的经历,所以一再鼓励我坚持走下去,去进行多方面的尝试。

  其实,无论是在年龄、工作还是经历上,即使我个人不把自己当成上网的“另类”。然而,在许多地方,都可以明显地看到我的文章不那么容易被他人理解和接受的事实。这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可能就在于我所关注的话题一般难登“大雅之堂”,尤其是和主流文化不十分合拍,更可能在于其中许多的看法和想象,就连我自己也都模棱两可着。所以,现实的结果,也就只可能孤独寂寞、惨淡经营,并一直在“失魂落魄”般的泥泞中苦苦挣扎和自救。否则,若不是如此,此刻却真的有些不好理解了!

  之所以今天说这些事情,是因为近来完全没有了最初上网的热情。尽管想说的和想写的东西不少,但时常扪心自问:“这样一种像是肆无忌惮的一意孤行有何意义?”

  每一次遇到网络论坛邀请我一起作“斑竹”时,虽说我即刻都会联想到最初承担此责任的种种苦衷和尴尬滋味,但仅仅源于内心一份爱好和书写习惯,也乐于去接受此类挑战。所以,随后都会大致地去看一下论坛版面的内容,力求能迎合建版的主旨,贴出一些尽可能和谐的东西。

  事实上,上述文字书写的时间,大概集中在1997年前后,也是一些旧贴子拼凑起来的。因为,我的少年时期正处于文化革命时期,一直以来总想弄清楚那个时候人们言行举止上那份热情和疯狂究竟缘于何因?而且那样一种状态与现今国内城乡文化现象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另外,面对时下社会中公开谴责或危机四伏的一些不良现象和棘手问题,是否正因为国内对于改革开放之前的社会问题,没有进行认真、客观、科学、积极态度地进行反思、研究和批判,所导致的不良后果;而非一般人们坚持以为的只是源于经济或政治是否要进行改革带来的结果呢?

  论语就曾记载,有人问孔子人在死后的事情,孔子回答道:“不知生焉知死!”

  是的,从客观事物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性而言,不敢正视“活”的现实和一味逃避过去,其本身就是最愚蠢的都不值得去多做解释的极其错误性思路和姿态,而如此“掩耳盗铃”“一叶障目”“自欺欺人”之德行,也就注定遗留下不良隐患并导致必然恶果。

  无论从理论还是日常行为上,所谓“评说”“批评”或“批判”,都不是简单的“今天的谁、谁、谁背叛或反戈一击了过去的谁、谁、谁”之类单纯的道德缺失,而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需求,并且也是避免一个人、一个集体、一个民族不断重复出现“惊人而相似错误”的必须之痛和必由之路。

  (2003年据日记随笔整理。2014年10月再整。2015年2月13日整修于济南。)

(https://www.biquya.cc/id47348/2572539.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