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玄幻奇幻 > 老赵家的事儿 > 第八章 不可谋及书生

?

  这时候还是后汉的天下,后汉的开国君主刘知远也是个厉害的人物。可惜有一点不好,就是死得太早。死过之后,留下孤儿寡母和几个托孤大臣,偏偏这几个托孤大臣还都比较强势,这下皇帝刘承祐就可怜了,更倒霉的是刘知远死前根本就没来得及封刘承祐为继承人,是这几个托孤大臣秘不发丧,然后把他扶上去的。“未及封而高祖崩,秘不发丧,杀杜重威。乾祐元年二月辛巳,封承祐周王。是日,皇帝即位于柩前。”

  所以这几个老臣可能就觉得皇帝是他们立得,那就得听他们的。于是,刘承祐就窝囊了,这些我们之前提到过了,我们说这时候矛盾是需要酝酿的。

  为什么要酝酿呢,因为刘承祐遇到麻烦了,他这个皇帝当得并不安稳。

  “河府李守贞、凤翔王景崇、永兴赵思绾等,比与国家素无雠衅,偶因疑惧,遂至叛违。”李守贞这么三个人造反了,这个李守贞就是我们之前说到趁着大风大败契丹的人。

  “其李守贞等,宜令逐处都部署分明晓谕,若能翻然归顺,朕即待之如初,当保始终,享其富贵,明申信誓,固无改移。其或不顺推诚,坚欲拒命,便可应时攻击,克日荡平。候收复城池,罪止元恶,其余诖误,一切不问。”(《旧五代史》)小皇帝就说了,你们毕竟还是立过功的,如果你们幡然悔悟,我可以既往不咎,保你荣华富贵。要是继续负隅顽抗,你们就死定了。当然还象征性的说了句只诛首恶。然后,根本没人搭理刘承祐,改造反的造反。

  于是大军出发,前往征讨。按说这么的怕乱该派遣朝中最厉害的、最能打仗的将军去。后汉最能打仗的是谁呢,郭威。刘知远给儿子留下来的托孤大臣之一。可刘承祐偏不,估计他那时候听到托孤大臣四个字都烦。于是他就派了其他几个人去,估计是抱着质量不够数量凑得打算,偏生打仗这回事最不能凑合。所以结果就不怎么样了。“时李守贞、王景崇、赵思绾连衡作叛,朝廷虽命白文珂、常思攻讨河中,物议以二帅非守贞之敌,中外忧之,及是命之降,人情大惬。”

  皇帝刘承祐没办法了,还得郭威上。“隐帝谓威曰:“吾欲烦公可乎?”威对曰:“臣不敢请,亦不敢辞,惟陛下命。”乃加拜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使西督诸将。”(《新五代史卷十一》)事关江山,脸面什么的都得一边站,于是刘承祐找到郭威:“我能麻烦您老人家个事不?”郭威这人也不是什么骄纵的人,但也不是什么好欺负的。就老老实实的大了句:“皇上你让我干嘛、我就干嘛。”我听着是挺有怨气的,但是不管怎么样,郭威带着人马出发了,然后事情就简单了。

  “丙辰,枢密使郭威奏,收复河府罗城,李守贞退保子城。”那个叫赵思绾的也由郭从义和王峻(去契丹那领了个拐回来的那个)去负责摆平了。“癸卯,郭威奏,今月二十三日,大军已抵河府贼城;至二十六日,开长连堑毕,筑长连城次。”

  李守贞退守河中府,郭威就在城外安营扎寨了。不过这之前,在行军途中。有左右来报,说:“将军,有个人自称赵匡胤求见将军,说要从军。”按说这种小事实在麻烦不到主帅郭威,可是历史就是这样,有些人注定要见面。所以郭威可能是想起赵匡胤是赵弘殷家的小子,或者说是想起有关赵匡胤的传闻之类。反正郭威是见了赵匡胤,就这样,赵匡胤见到了他人生中第一个最重要的人。这一年是公元948年。郭威,五代里最后一个朝代后周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大宋三百多年国祚的开国皇帝。两个人就这么见面了,然而两个人这个时候还都不是皇帝。

  郭威见到这个虽然略显面黄肌瘦,但是目光坚定,衣衫破烂却依然持棍挺立的青年,也很是欣赏。于是,就问他想求一个什么职位。经历过两次失败的求职,和一年的颠沛流离,赵匡胤早已不是当初莽撞的毛头小子,现在赵匡胤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赵匡胤跟郭威说,我要当一名小兵。郭威答应了赵匡胤的请求。不过郭威可能是给了赵弘殷个面子,没有让赵匡胤去当个普通的大头兵,万一不小心死了也不好跟老赵家交待啊,所以赵匡胤很幸运的成为了郭威的一名亲兵。

  如果站在赵匡胤的的角度来说,我真的只能用幸运、人品爆发、红星高照之类的词来形容他成为郭威的亲兵这件事。因为就此赵匡胤终于有机会观看与学习真正的强者是如何行事的,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有机会见识到郭威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帝位的。我相信赵匡胤在跟随郭威的这段时间里学到了太多太多。

  而赵匡胤学到第一件事就是如何用兵。作为一个以职业军人起家的皇帝,这一点至关重要。

  “威至河中,自栅其城东,思栅其南,文珂栅其西,调五县丁二万人筑连垒以护三栅。诸将皆谓守贞穷寇,破在旦夕,不宜劳人如此,威不听。已而守贞数出兵击坏连垒,威辄补之,守贞辄复出击,每出必有亡失。久之,城中兵食俱尽,威曰:“可矣!”乃治攻具,为期日,四面攻之,破其罗城,守贞与妻子自焚死,思绾、景崇相次降。”

  ,但凡乱世,只要是个稍微有点想法的人,就会做一件事。这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字真言“高筑城,广积粮,缓称王”。更何况是被李守贞作为大本营的河中府。郭威到了之后,没有携大军之威趁势攻城,而是吩咐左右征召民丁开始筑寨。郭威麾下的将军劝说郭威不必如此,李守贞撑不了多久,只要加紧进攻就行。我相信,在战阵之上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菜鸟的赵匡胤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郭威不听,命人按令行事。

  李守贞也不是白痴,看到郭威打算往死里跟他耗,就觉得没办法就出城攻打,拆毁营寨。然后郭威再建,李守贞再拆,来来回回不知道多少回。我觉得如果这时候我在郭威麾下,我除了埋怨主帅不靠谱之外,更多的是恨李守贞这孙子为什么还不投降,人啊本身就是个奇怪的动物。但是赵匡胤还是老老实实的当自己的亲兵,作为郭威的身边人。我相信他一定能看出郭威另有用意。

  就这样,李守贞拆了无数回,来一趟就得丢下一部分尸体,来一趟就得丢下一部分尸体。城内终于撑不住了,于是郭威下令攻城,一鼓而破,李守贞自焚而死。这时候,赵匡胤应该是突然惊觉,原来战还可以这么大,兵还可以这么用。这样就可以用最小的损失拿下一座城市,简直是活活耗死李守贞,李守贞即使知道郭威的意图也没有办法,作为没有后援的一座孤城,郭威始终不与他正面交锋。他即使城再高,粮再多也是耗不过郭威的。

  赵匡胤就一直在郭威帐下,认真的从郭威那里学习一切他将来有可能用到的知识。而这时,矛盾终于酝酿的差不多了,刘承祐这个皇帝也终于要到了爆发的边缘。

  乾祐三年(公元950年)“朝廷以契丹近入寇,横行河北,诸籓镇各自守,无扞御之者,议以郭威镇鄴都,使督诸将以备契丹。”“五月,庚子,郭威辞行,言于帝曰:“太后从先帝久,多历天下事,陛下富于春秋,有事宜禀其教而行之。亲近忠直,放远谗邪,善恶之间,所宜明审。苏逢吉、杨邠、史弘肇皆先帝旧臣,尽忠徇国,愿陛下推心任之,必无败失。至于疆场之事,臣愿竭其愚驽,庶不负驱策。”帝敛容谢之。威至鄴都,以河北困弊,戒边将谨守疆场,严守备,无得出侵掠,契丹入寇,则坚壁清野以待之。”(《资治通鉴》)

  契丹再次入侵,郭威领兵出征。临行前,郭威对隐帝刘承祐说了这么一番话:“太后阅历丰富,苏逢吉、杨邠、史弘肇几个老臣,尽忠徇国,陛下你一定要好好地听他们的话,亲贤远佞。至于疆场上的事,老臣我一定会竭尽全力为您摆平的。”但是郭威没有想到,他走了没有多久。皇上与托孤大臣的矛盾就爆发了,其实是他说的那个老于世事的太后也没阻止的。

  “帝遂与业、文进、匡赞、允明谋诛邠等,议既定,入白太后。太后曰:“兹事何可轻发!更宜与宰相议之。”业时在旁,曰:“先帝尝言,朝廷大事不可谋及书生,懦怯误人。”太后复以为言,帝忿曰:“国家之事,非闺门所知!”拂衣而出。”(《资治通鉴》)太后劝皇帝不可擅动,一句妇人无知、“不可谋及书生”就让太后无话可说啊。

  “丙子旦,邠等入朝,有甲士数十自广政殿出,杀邠、弘肇、章于东庑下。文进亟召宰相、朝臣班于崇元殿,宣云:“邠等谋反,已伏诛,与卿等同庆!”又召诸军将校至万岁殿庭,帝亲谕之,且曰:“邠等以稚子视朕,朕今始得为汝主,汝辈免横忧矣!”皆拜谢而退。”(《资治通鉴》)

  皇帝终于把那三个不让他做这,不让他做那,在他头上指手画脚的老家伙给杀了,而且说出了杀他们最重要的原因:“谁让他们老把我当成小孩子看。”这几个托孤老臣其实也是殚精竭虑为了刘家的天下,为了朝廷,刘承祐也未必不知道这一点。怪只怪他们几个忘了皇上并不同于一般人,即使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子,也不能用对待家中稚子的方法对待。

  不过毕竟还是未经世事的小孩子,他忘了这个年代确实如他爹所说的一样“朝廷大事不可谋及书生,懦怯误人。”但是刘知远想告诉他的是,这个世道里兵权才是王道。而此时的兵权偏偏在被他派往外地的另一个托孤大臣郭威的手里。

(https://www.biquya.cc/id45858/254044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