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一年里,估计是赵匡胤有生以来过得最凄惨的一年。后人可能觉得堂堂真命天子怎么可以如此凄凉,于是就有了千里送京娘的传说。某版电视剧里更是穿凿附会让赵匡胤在旅途中遇到美丽的周娥皇,两人还互生情谊,与李煜成为了情敌。当然这些都是为了博大家一笑,当不得真。而事实上,这一路赵匡胤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穷困潦倒。当然也有些小说话本或其他文章中说赵匡胤曾和父亲卖艺为生,露宿街头,还有赵匡胤是私自离家,不过咱们这些都不做细究。
不顾我想赵匡胤当初离家之时肯定没有预见到这些,估计是很潇洒的摆摆手,扛着自己盘龙棍就走了。至于走后有没有躲到什么地方偷偷再看两眼家人,抹了抹眼泪这我们就不知道了。不过想想也是,赵匡胤从小在军营里长大,对他影响至深的父亲也是年少离家于乱世中闯荡出了一番事业。而且赵匡胤还练得一手好武艺,这一点毋庸置疑,估计赵匡胤很有可能是古往今来所有帝王中功夫最高的一位。
好男儿志在四方嘛,于是年轻的赵匡胤第一站就这么南下了。(对了,大家记住南下这两个字,反正在我看来,赵匡胤这位皇上后半辈子是和南下北上四个字杠上了。)赵匡胤去找了当时任复州(今湖北天门)防御使的王彦超。赵弘殷怎么说也在武将系统混了这么多年,有两个亲朋故旧是很正常的,赵匡胤就想靠着这层关系给自己找个活干。
王彦超这个人也是很厉害的,他老爹王重霸开始跟着黄巢干,后来降了唐,后梁时官居太子少傅,加尚书,后以光禄卿致仕。后来后梁被后唐灭了,同光三年(925),后唐庄宗李存勖派魏王李继岌西征蜀国。12岁的王彦超就这么随军征战了。李继岌花了两个多月灭了后唐之后,发现自己老爹被干掉了,自己无家可归。树倒猢狲散,亲信部下都跑了,李继笈发现自己身边只剩一个小屁孩了。这个小屁孩就是王彦超,随后王彦超一直跟随李继笈,直到李继笈遇害。
王彦超打小也是个胸怀大志的人,要不然也不会12岁就从军。结果这番经历让少年王彦超感觉社会实在太黑暗、太残忍,就想要出家了。于是就跑陕西凤翔县重云山拜了山上的的晖道人为师,出家修行。晖道人觉得王超并非凡夫俗子,就劝王彦超还俗离山。王彦超乖乖的听了师傅话,经过一番打拼,走到了现在的地步。就在这期间结识了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
按我觉得王彦超当时见着20多岁的赵匡胤,估计把这个大小伙子当成了二世祖了,要不然也不会这么大了才出来闯荡。当然和他老人家比,除了12岁拜相的甘罗,估计谁都显晚。反正王彦超是挺不待见赵匡胤的,但是老伙计的面子又不能不给。所以王彦超干脆就给了赵匡胤点钱,说我这里不适合你,你另谋出路吧。
这事是真把赵匡胤刺激着了。当初离开家的时候,那个雄心壮志啊,就来了复州这里做第一次第一次求职,而且还是有挺硬的关系在里面。结果非但没成功,而且连实习机会都没有,这对赵匡胤那个打击啊。就跟我们大学刚毕业却求职时一样,第一次失败经验最是记忆尤深啊,尤其是当面试官还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得时候,恨不得抽他一巴掌。绝对在暗暗发誓以后发达了一定要给他好看。当然,这都是最青涩的记忆,现在想想其实也没什么。(当然最关键是没有发达起来,而且再无相遇的机会。)
但是赵匡胤不一样,他后来发达了,而且发达的有些过分,当皇帝去了。于是就有了这么一幕。“癸亥,帝步自明德门,幸作坊宴射,酒酣,顾前凤翔节度使临清王彦超曰:“卿曩在复州,朕往依卿,卿何不纳我?”彦超降阶顿首曰:“当时臣一刺史耳,勺水岂可容神龙乎!使臣纳陛下,陛下安有今日!”帝大笑而罢。”(《续资治通鉴长编》)
当年果然是被刺激着,过了这么多年了还找人家麻烦。问人家当年为啥不收留他,王彦超聪明啊,回了句“我那里哪容得下陛下您啊,要是我真收留了您,您哪还有今天啊。”
“闰月,甲子朔,彦超上表待罪,帝遣使慰抚之,因谓侍臣曰:“沉湎于酒,何以为人!朕或因宴会至醉,经宿未尝不悔也。”侍臣皆再拜。”王彦超得感谢自己的老伙计赵弘殷培养出一个宽宏大量的君主,要是摊上一个睚眦必报的主,王彦超被砍了都没地方喊冤去,谁让你自己当初有眼无珠。当然这其中又牵扯到了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即是“杯酒释兵权”,咱们留待后说。
没办法,不受王彦超待见,赵匡胤也不能死皮赖脸继续留在复州。于是赵匡胤就就近去了随州(今湖北随州),随州好办啊。随州刺史是赵弘殷好哥们,一看赵匡胤来了,二话不说就接纳了他。还把自己儿子董遵海叫了过来,打算让这小哥俩见见面,好好亲近亲近。
问题就出在董遵海身上,也不知道是赵匡胤太优秀,天生贵气,还是董遵海脑子秀逗了,觉得赵匡胤抢了自己的风头。反正董遵海对这个前来投奔自己老爹的人是充满了嫉妒。当然,我们没法否认历史上总会有一种人,属于那种魅力四射到没法解释,让人不由自主就想纳头便拜的主。于是就不断诋毁赵匡胤,经常带着狐朋狗友就在赵匡胤跟前晃悠,也无非说些吃白饭的闲话,毕竟两家的关系在那放着,也说不出啥更难听的话。但是赵匡胤也是个心高气傲的主,哪受得了这个啊。待了半年,就自己离开随州了。
跟王彦超一样,董遵海后来也成了赵匡胤手下的人,不过董遵海可比不上王彦超。赵匡胤当了皇上后,每日在家惶恐不安,只等一死。赵匡胤也没跟他计较当年的事,还帮他把失散的母亲从辽地寻回,董遵海感激不尽,誓死效忠于赵匡胤。
赵匡胤离开随州后,就没再去投奔别的什么人,估计是不想在寄人篱下或者遭人冷落,反正是一个人持棍走天涯了。结果那个落魄啊,属于喝凉水都塞牙缝的那种。简直一个“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现身说法,后来饿极了就去肯人家和尚地里的白菜。当然了,皇帝嘛,啃白菜也跟别人不一样。在守菜地的和尚梦里就变成了一神龙冲入菜地,大嚼。和尚惊醒,发现一大汉正趴地上啃白菜。
不过就是这样,赵匡胤都不回家。说起来,赵匡胤的家庭有点像咱们的现代家庭,赵匡胤的姐姐后来都敢抡着棍子揍手握重兵的赵匡胤,别说鄙视赵匡胤两句了。所以,一来赵匡胤回去估计是怕被家人瞧不起,还怕被妹妹揍;二来赵匡胤自己这样回去实在是太过窝囊,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赵匡胤毕竟是赵匡胤,他之所以不同于常人是因为在这种状况下,他依然能坚守自己的底线。这时候的赵匡胤估计已经深深的体会到生活的艰辛,这一段经历对日后的赵匡胤施政态度注定有很大的影响。同时作为古往今来所有皇帝中个人武艺的最强者,在一个混乱不堪的时代,吃不饱饭的他居然没有动过劫掠的念头,这一点就难得可贵了。
另外,此时这个面黄肌瘦、落魄潦倒的青年依然对未来充满向往,依然饱含理想。也许是某一天,赵匡胤饿着肚子从某一大树下醒来,这看到旭日东升,顿时满腔壮志涌上心头。他高声吟咏:
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
须臾走向天上来,逐却残星却赶月。---宋太祖·初日诗
和那些才华横溢之辈相比,这首诗怎么看都不能称之为一首好诗。但是这是赵匡胤此时内心中最真实的写照,他要实现自己的抱负,而且决不放弃!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赵匡胤已经完成了他所必须经历大考验,他也经受住了自己的考验,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待风云便化龙。
在这个时候,赵匡胤遇到了另一个和尚,《宋史演义》里换作空空和尚。起先赵匡胤到庙里借宿,几个和尚看赵匡胤一身破破烂烂,不要搭理他,结果还打了起来。打架这事,赵匡胤还真没吃过亏。这时一老和尚出来,见到赵匡胤,惊为天人啊,随后热情款待了赵匡胤。老和尚看破天机,指点赵匡胤向北走,那里有他的机缘,并送了一笔盘缠。“有老僧善术数,顾曰:‘吾厚赆汝,北往则有遇矣。’”《宋史演义》里,这老和尚还劝赵匡胤要“戒杀好生”,并送了赵匡胤十六个字“遇郭乃安,历周始显,两日重光,囊木应谶。”
赵匡胤谢过空空和尚,由此向北而去,遇到了他人生中第一个最重要的人。
(https://www.biquya.cc/id45858/2540443.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