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面向大家提到过,李克用因为不爽朱温,所以一直沿用天复的年号。但是李克用也没撑几年就死掉了。但他死之前做了几件事:
1:天复五年(公元905年)李克用和耶律阿保机结拜成了兄弟,一个沙陀人,一个契丹人反正就这么成了兄弟,不知道两人有没有斩鸡头烧黄纸。
2:李克用留给儿子李存勖留下了三支箭,一支箭代表一件事。
第一支箭:干掉叛徒刘仁恭;乾宁四年(公元897年),刘仁恭叛晋,李克用带兵五万攻打刘仁恭,两军战于安塞,李克用大败。这就记恨上了,不死不休啊,虽然知识后俩人正在联手抵抗朱温的侵袭。
第二支箭:干掉外族契丹。(话说俩人结义了,耶律阿保机应该算是李存勖的义叔之类的。算了,无所谓了,反正李存勖连自己亲叔叔都干掉了,谁还在乎这个契丹人。)
第三只箭:干掉世仇朱温!这个简单,当初不过说了几句醉话,你就要干死我,我打不过我让我儿子上。
交代完这些,李克用终于放下心了。天佑五年(908年)正月辛卯日,李克用去世。李存勖即位,成为新一任晋王。这时候李存勖的亲叔父出场了,打算上演一场谋权篡位的好戏,结果被李存勖很轻松的干掉了,都没有引起什么波澜。跟耶律阿保机相比,这个叔父实在没什么挑战性。
李存勖恭恭敬敬把三支箭放在家庙里供奉着。正赶着大唐已经灭亡了,事情好办了。当初大家都是大唐的臣子,受过李家的大恩。现在你朱温动手自己当皇帝,凭什么你能当皇帝,我不能当啊。这还有啥好说的,直接抄家伙,一个字,干!正好朱温当时派兵围困河东屏障潞州(今山西上党),李存勖率大军趁大雾大败梁军。据史书记载,刚刚当上皇帝的朱温是“大惊,既而叹曰:“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亚子是李存勖的小名,不过朱温的儿子确实不咋地。
天佑六年,刘知俊叛梁归晋;七年,解赵王王镕之困;八年正月,大败梁军于柏乡。七月,会赵王王镕于承天军。刘守光称帝于燕。这刘守光本是刘仁恭的儿子,囚禁了刘仁恭后才得了王位还不知足,直接建了国,称大燕,改元应天。
李存勖终于逮着机会了,这第一支箭的任务就要完成了。天佑九年(公元912年)遣周德威会和镇州、定州两地兵力攻打燕朝,刘守光向朱温求救。
朱温率大军,号称50万。李存审派数百精兵伪装成梁军,突袭朱温大营。朱温大惊,又听归来的士兵说李存勖亲率大军前来,连夜拔营逃窜。朱温回家没多久,就被自己的三儿子朱友圭给杀了。到此这个残暴好色的朱温终于也算是得到了报应吧。结果次年朱友圭又被禁军杀了,四儿子朱友贞就顺势夺了权、即了位。
好了,我们先回到刘守光这里来,刘守光这人当然打不过李存勖,就求和。好吧,看你可怜的份上,就信你一回。李存勖就去招降,结果这人脑子一热,又不投降了。李存勖大怒,引兵攻打。公元913年12月,李存勖攻破幽州,生擒被儿子幽禁的刘仁恭,随后刘守光也被抓。次年,李存勖在太原砍了两人,估计还告慰了一番先父英灵。至此,第一支箭的任务完成。
天佑十八年(公元921年),之前我们一直提到依附晋军作战的镇州以及定州出事了。“镇州大将张文礼弑其帅王镕,庄宗讨之,时定州王处直与文礼合谋,遣威塞军使王郁复引契丹为援。”耶律阿保机可逮着机会了,随挥兵入侵。李存勖力排众议“亲御铁骑五千,至新城北,遇契丹前锋万骑,庄宗精甲自桑林突出,光明照日,诸部愕然缓退”“亲军千骑与之斗,为其所围,外救不及,庄宗挺马奋跃,出入数四,酣战不解。”这里庄宗即是李存勖,反正他是打爽了,那这一战的结果呢。“时契丹值大雪,野无所掠,马无刍草,冻死者相望于路。”耶律阿保机这回没捞着好处,还被打得很惨。回去后,没过几年,据说是有大星坠于帐前,然后就死在了扶余城。他死了不要紧,但是他留下的儿子中有个叫做耶律德光。
契丹的事先不说,反正李存勖第二支箭的任务完成了。
公元923年,李存勖称帝,国号大唐,定都洛阳,是为庄宗,史称后唐。看来这一家子虽然是沙陀人,但是对李唐还是不错的,至少比其他人比如朱温强得多。随后公元923年11月19日后唐打至开封城下,开封降唐,朱温建立的后梁历经17年后,就此灭亡。
到此,李存勖三支箭的任务都完成了。
这之前我们提到的被镇州大将张文礼斩杀的镇州主帅赵王王镕,我们要提一下。张文礼和王镕之间的恩怨我们就不做细究,在那个年代这种事情实在屡见不鲜,实在没什么好讲的,而王镕在这股时代的浪潮中,也注定只能是个配角。但是这个王镕手下有一员小将,名叫赵弘殷!
赵弘殷,公元899年出生,涿郡(今河北涿县)人。“少骁勇,善骑射,事赵王王镕,为镕将五百骑援唐庄宗于河上,有功。庄宗爱其勇,留典禁军。”(《宋史》)王镕公元921年就死了,由此可以得知当初赵弘殷只率五百人就敢去帮李存勖的时候估计也还没20岁。后来跟了李存勖,当上了禁军。
赵弘殷,勇猛、年少有为、前途无量,这些都不是我们特意将他单拿出来说的原因。真正的重点在于,这人生了几个儿子,其中一个叫赵匡胤,一个叫赵光义!
当然,这个时候赵弘殷还不过是个小人物,还在努力打拼,赵匡胤兄弟更是还没有出生。
这个年代里凡是当上皇帝的人都有一毛病,就是看谁都像要强自己的位子。李克用除了给儿子李存勖留下三支箭话,还留下了十二个兄弟,都是李克用的干儿子(当然有不少已经死了),即是历史上著名的十三太保,这就不一一列举了。值得一提的是大太保李嗣源和十三太保李存孝,李存勖排名第三。
李存孝,本姓安,名敬思。是五代时期的一员猛将,就相当于唐时的李元霸一样。古人言“王不过霸,将不过李!”霸,指的是西楚霸王项羽;李,指的就是李存孝。只可惜后来被因背叛李克用被车裂而死,一代勇将,实在可惜。
而大太保李嗣源和大将郭崇韬就是李存勖的主要怀疑对象。后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李存勖听信宦官谗言,密谋杀掉郭崇韬,又灭了郭崇韬的九族。就在李存勖准备对李嗣源下手的时候,魏州发生叛乱。叛乱的原因很搞笑,因为当时流传了一则谣言,说刘皇后把李嗣源杀了,魏军发现前途渺茫就把节度使杨仁晸杀了准备进京讨逆。
李存勖没办法,无人可用啊,就只能派自己的义兄李嗣源去魏州平叛。谁知道到了魏州,李嗣源部下也哗变了,准备和叛军一起拥立李嗣源当皇帝,结果一群人发现李嗣源跑了。我估计李嗣源要是不跑,黄袍加身这事就没赵匡胤什么事了。李嗣源在外收集散兵,估计还想继续平叛,但这时候有一个人出场了。重要人物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总能适时的出现改变现有的局面。
这个人叫石敬瑭,之前我们提到过这个人,但是现在石敬瑭出场的身份是李嗣源的女婿。(果然,有beijing也很重要)石敬瑭出场后就开始劝说李嗣源,李嗣源没经受住诱惑,可能也因为这时候的李存勖实在太不像话,听信宦官,宠信优伶,猜疑、杀害大将。李嗣源就像教训教训一下一下自己这个义弟,于是起兵了。
李存勖众叛亲离,李嗣源还没入洛阳,李存勖就被杀了,还是死于他所宠爱的优伶之手。欧阳修曾写一文《伶官传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李存勖死后,李嗣源即位,是为明宗,改元天成。李嗣源在位的时候,据说常感慨什么自己不是一个好的君主啊,只是勉为其难做这个皇帝,却无力拯救万民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天天祈求老天爷可怜可怜天下万民,一个圣人降世拯救黎明百姓。李嗣源怎么说也是一个皇帝,这祈祷是比一般人有用。
于是后唐天成二年(927年),洛阳城北的夹马营,赵弘殷将军的家,被一股红光紫气笼罩,左邻右舍以为发生火灾,赶去相救,却发现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天现异象,必有大事。惊讶之余,大家议论纷纷。然后众人发现老赵家生了个儿子,而且奇香四溢,经久不散。赵弘殷给这个孩子起名,赵匡胤!(不知道我出生时有没有什么异象,比如流星雨什么的。)
回到后唐来,毕竟即使是赵弘殷也是拿后唐饭碗的。李嗣源在位七年,倒也是施善政,广纳言,不好声色,宽仁和善,使百姓得以有喘息之机。可惜的是没有选好接班人。
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十月,李从厚即位,改年号应顺。即位之后,又泛起了毛病,老怀疑潞王李从珂和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会密谋篡位,于是就把两人调离各自的大本营,以削去两人兵权。本意是没错,可惜他不够强啊。于是,李从珂就起兵,在应顺元年(公元934年)四月废李从厚为鄂王,过了风头就把他杀了。可笑的是李从珂是李嗣源的义子,真不知道为啥那么喜欢收义子,简直是给自己儿子留祸害。
于是李从珂即位,改年号清泰。更可笑的是,李从珂即位后又开始怀疑起石敬瑭。清泰三年(公元936年)李从珂掉石敬瑭为天平节度使,然后石敬瑭就这么反了。造反是需要有兵力的,于是石敬瑭就以燕云十六州为代价找契丹借兵,兵进洛阳。清泰三年闰十一月二十六日(公元937年1月11日)李从珂自焚而死。后唐历时十四年,就此灭亡。这一年,赵匡胤十岁。
(https://www.biquya.cc/id45858/254043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