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都市言情 > 风流妙厨 > 013 两荤一素三道菜

?

  

      “本地芥菜”在海州算是最家常的蔬菜。(首发)纵然去海州档次最高的饭店点“本地芥菜”,一斤烹调好的“本地芥菜”连人工费用带利润,零售价也能保持在王土元二十块钱以内。

  

      光是烹调“本地芥菜”并不值得特别提及,这道菜肴既然出自刘佳之手,自然有他的独特之处。目前除了刘佳亲手下厨以外,在海州连在他家的“刘记”饭店里,也吃不到这次被他用来凉拌“本地芥菜”的酱料。

  

      海州某位厨师虽不出名,但由这厨师所发明的一款调味酱,却在整个王土国都获得好评。这款调味酱运用了多种食材,主要成人是各式上等干货海产。将干货混入腌指天椒,然后统统切成碎丁,再用上汤长时间熬煮,最后就成了这款酱料。该酱料成品滋味既辣又鲜,完全有资格称之为“最美味”的调味酱。

  

      刘佳品尝过该调味酱以后,他先是觉得“这酱鲜美有余,却辣得不过瘾”。然后他又认为“把上等海产干货如此加工太过浪费食材”,于是他便有了“改良”的想法。

  

      而这想法之前因为各种事,而不得不被打断。最近刘佳在消磨时间的时候,他又重新捡起当初的想法,再次继续尝试之前未完成的心愿。

  

      他先是将酱料原本要用的上等干货海产统统换掉,被他换成“小虾米”和“白饭鱼干”之类便宜货色。原本的“腌指天椒”刘佳倒是照搬不变,但他把辣椒分量做了相应调整,将原本的指天椒分量增加了将近一倍。

  

      为了令调味酱中的辣味尝起来更圆润,刘佳将原配方里用的上汤改成油。他最近试了好几种食用油,后来又觉得荤油太易凝固,所以一律不合适。最后挑来挑去,他选用了最常见的素油--花生油。

  

      经刘佳“改良”出来的调味酱,其风味与“原型”已稍有区别。他制作的酱料比原身辣度更强,但远不如原身鲜美。他当时创作灵感一发不可收拾,最后被他弄出些与原身完全不同的新花样。

  

      原身是用上汤熬制的酱料,现在却被刘佳弄成一款类似“辣椒油”的酱料。刘佳在炸制这酱料,或说是辣油的时候,他试着将茶叶一起放入。因为他觉得“如果在既鲜又辣的调料里加一点茶香,能令调料滋味的层次感变得更丰富”。

  

      刘佳一开始试着往辣油里混进一些新鲜茶叶,但成品酱料里的茶香过于强烈,明显已算是“喧宾夺主”。他考虑了好久,才试着用已被泡过茶水的茶叶来炸辣油。结果最能令他满意的,是仅用开水泡过十秒左右,当干茶叶刚被泡软便立即捞出,等再次晒干以后才用来炸辣油的“二手茶叶”。

  

      他构思新酱料的整个尝试过程,有很大一部分都不需实地实际操作。他可以用意识模拟整个下厨过程,甚至在意识里直接模拟出成品的滋味。熟悉食材特性,且熟悉烹调过程的人,只要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其实也能做到他这样啦。

  

      作为一个不喜欢浪费粮食的人,刘佳当然不会将“不满意的试作品”胡乱抛弃掉。他也没随便让他人替他试味道,每次他都是先用意识模拟出能被自己认可的结论,然后才实际操作一番。

  

      被刘佳最终认定“完成”的酱料,与原身已基本没了相似之处。那款调味酱原身是“鲜”有余“辣”不足,而刘佳所制作的这款“茶香辣酱”,或说是“辣茶油”里,辣是最明显的部分,其余部分则被鲜甜味与苦茶味平分。

  

      虽然弄出了些新花样,但刘佳仍然没有丝毫自满的想法。其实王土国里各大菜系里都有用茶叶制作的菜肴,各菜系的“茶叶菜”都各有特色,刘佳对此其实早就一清二楚。

  

      自他完成那“新酱料”以后,直到目前为止,刘佳只让他的老爸品尝过。他身边真正喜欢“吃辣”的人不多,他身边爱吃“重口味”的人只有凯丽-休斯一人。最近一直没机会给妹妹弄辣菜肴吃,今天倒是让他找到了机会。

  

      刘佳那“一点都不挑食”的厨师老爸是特例,他老爸老刘并不是真正喜欢“吃辣”的人。

  

      “自制辣酱凉拌本地芥菜”的酱料里虽然有虾米和小鱼干,但调料比例明显比不上蔬菜,所以这一道算是素菜。今天的午饭除了这道素菜以外,刘佳还准备做两道荤菜。

  

      这两道荤菜里有一道值得一提,名叫“爆炒粉肠”。

  

      “粉肠”是海州方言词,原本的词意是特指猪小肠某一段部位。后来不知是什么原因,这个词居然渐渐被海州土著用来骂人,海州土著骂别人“粉肠”的恶意程度,与骂对方“笨蛋”基本相同。

  

      今天中午将被刘佳用来炒食的“粉肠”,是他从自家店里“借”来的半成品食材,所以不需要再次清洗。至于说这“借”么,与其说是“借”还不如说是讨要。

  

      就象某位落泊君主向他人借城池那样,借走以前大打包票,什么都好说。等物主想要讨还么?那就难咯。

  

      “粉肠”是猪肠里味道偏清淡的部位,远不如大肠等部位的滋味那么“重口味”。由于猪大肠某个“众所周知的特性”,海州土著里没多少人喜欢吃猪的大肠。除了某些“就是好这一口”的人以外,在海州猪大肠的销路可差得很。

  

      大多数海州土著如果买不到“粉肠”,宁可用其他肠类食材来代替,甚至不炒这道菜,也绝不会买猪大肠来吃。

  

      为了炒制这道“爆炒粉肠”,刘佳准备了一些葱姜之类的辅助食材。由于最近这类辅助食材的零售价极其夸张,这些食材都是他家阳台上自种的。

  

      “刘记”饭店里用来卖的食材自然不会如此,这与品质无关,只是自种产量不足罢了。刘家阳台上种的那些葱姜,是因为刘佳见近期的葱姜类食材性价比过低,他才试着自种葱姜看看。

  

      刘佳是个性情随意的人。虽然他不看重金钱利益,但面对性价比过低的某些事物,他还是会感到在意。

  

      他的性情正如凯丽-休斯所形容的那样:

  

      “大哥哥他虽然不看重钱,却不喜欢别人把他当傻瓜。有性价比高的选择,他肯定不会选择笨蛋才走的路。”

  

      “爆炒粉肠”在海州菜系算是一道“小炒”,所以并不难做。但想要令这道菜肴显得“美味”,在厨师对火候的掌握却有讲究,这一茬自然难不到刘佳。

  

      他烧热油锅的时候,等油一冒烟便将葱姜蒜丢进锅,用这些调料来爆香油锅。等锅温度够高了,他便将“粉肠”一股脑地送进锅里。

  

      烹调“爆炒粉肠”的时候,刘佳将自家炉头的火力一直保持在“最高”档位。海州菜系所谓的“爆炒”,便是要用这般大火来炒,成品才能达到海州土著所谓“够镬气”的标准。这一茬说着简单看着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对厨师的厨艺基本功却极考究。

  

      家用燃气炉具无论是烧液化气还是天然气,所能输出的温度上限,平均值都在八百摄氏度左右,顶多也不过超过一千。“刘记”饭店里用的炉具也是燃气炉,温度高低上限与家用炉具相差不大,下限平均值则都为二百至三百摄氏度之间。

  

      由于“刘记”饭店主要做街坊生意,日常营业额度说高不高说低也不低,家用炉具已基本可以应付营业需求。而在海州某些生意极好的大型酒家食肆里,为了提高营业效率,甚至会运用以工业燃油为燃料的炉具。

  

      但纵然是温度最高的炉具,只要不脱出厨具的范畴,温度最高的极限也就是一千至一千三摄氏度左右。温度再高上去,就算人一时半会能勉强受得了,锅里的食材也受不了。因为人离火焰有一定距离,食材却是隔着铁锅与炉火亲密接触。

  

      所以说某个将要被死刑的匪徒简直是个白痴。那傻瓜居然向专业人仕提出,说厨具里的炉火有两千摄氏度以上。这个名为“王某汉”的白痴,大概把天然气在纯氧中燃烧的温度当成燃气炉温了。

  

      连自己手里那锅的材质及溶点都没弄清楚,便敢自称职业厨师的那种蠢材,活该被厨师行业封杀。某些不具备常识却又喜欢大言不惭自我吹嘘的人,总以为自己的意见特别值得他人重视的人,往往在现实中总得不到他人的重视。

  

      其实无论是厨师还是什么行业,只要由人构成的社会关系,便不会欢迎这类自命聪明的蠢材!

  

      越是喜欢公然表露“自尊”一面的人,其潜意识里的自卑心态往往越重。如果其内心真如其言行一样,对某事物都是一副“真心不在意”的姿态,又怎么会有闲心刻意表露自己在这方面的意见?真正持“不在乎”态度的人,又怎么会主动参与该问题的探讨?又怎么会在这类话题上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

  

      而能长期保持不卑不亢姿态的人,也不见得人人都是所谓“君子”,其实某些其实也就是刻意装出不卑不亢的姿态罢。当然啦,无论是哪种行为特征,都不能用来对所有人一概而论,总是要具体人物具体分析啦。

  

      某蠢材被同行封杀的起因,根本不是因为他得罪了不该开罪的人,也不是因为被他得罪的那个人小气。归根到底,象这种连行业应有常识都不具备的外行,而且根本不愿意弄清楚常识便胡乱瞎扯的白痴,根本没资格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

  

      不过幸好世上真正的白痴不多,其中最坏的那个白痴匪徒也已进了拘押所,接下来将面对死刑。加上媒体人的推波助澜,即便还有人会持类似观点,也会从那个该死的白痴匪徒身上得到教训。

  

      完成一道“爆炒粉肠”以后,刘佳又烹调了一道“彩椒炒蛤蜊”。他先将红黄绿三色的彩椒切成细长条状,然后直接与解冻不久的蛤蜊肉混在一起炒。炒制过程不需多长时间,最好别超过一分钟。因为这道菜肴所用食材都极易熟透,尤其是彩椒,这蔬菜一熟透口感就会变差。

  

      蛤蜊是极受海州土著欢迎的食材之一,海州方言里“花甲”一词便是特指这蛤蜊。

  

      过去海州的菜市场里,常年都有在卖新鲜蛤蜊。等到了实在没有新鲜蛤蜊可卖的季节,商贩才会特意弄些冻蛤蜊肉来卖。过去的冷藏技术不够好,冻蛤蜊肉可是很容易变质的食材来着。

  

      而到了现代么,养殖技术及运输渠道都相当发达。现在无论什么季节,海州市面都能买到新鲜蛤蜊或冻蛤蜊肉,完全任君选择。刘家倒不是特别喜欢吃这冻蛤蜊肉,今天被刘佳炒成菜肴的冻蛤蜊肉,其实是他家放在冰箱里的存货,以备偶尔发生的不时之需而已。

  

      由于蛤蜊肉不是新鲜货色,而是去壳后冷藏的冻品,其鲜度自然比不过同类型的新鲜货色。为了令蛤蜊肉更好吃,刘佳特意用了些蚝油来烹调这道菜肴。

  

      蛤蜊原本就有鲜味,与蚝油的味道正好起冲突。如果在新鲜蛤蜊里加蚝油,无论对食材还是调料都属于浪费。但用在冻蛤蜊上却最合适不过。

  

      冻蛤蜊肉质的口感与新鲜货色区别不大,滋味的鲜度却相差甚远。如果不用蚝油来提鲜,也该用些香辛调料来炒。总之但凡不适合与新鲜蛤蜊混合的调料,大多却能与冻蛤蜊极相配。

  

      蚝油除了用来配冻蛤蜊,用来凉拌“本地芥菜”也极合适。但考虑过今天午饭的菜谱以后,刘佳便把蚝油用来炒了冻蛤蜊。

  

      因为在他的认知里,蚝油鲜甜有余,配冻蛤蜊最合适。而自己特制的酱料,或说辣油虽然同样鲜甜,但却有茶叶的苦涩味。茶叶中的苦涩味如果与“本地芥菜”风味相混合,由于“本地芥菜”原本是既甜又苦,两者配合倒能起到互相搭配的作用。

  

      但要是把鲜甜且略带苦涩的辣油配冻蛤蜊肉?这滋味难免会令食用者起疑心:

  

      “这蛤蜊是不是坏了?”

  

      水产中出现苦味,特别容易令人产生如此联想。尤其是那些经过初步处理,已不带内脏的冰冻水产。

  

      反倒是象虾米或白饭鱼干之类的食材,由于内脏部位没有特意剔除,或说嫌剔除起来太过麻烦所以保留不动,吃起来有苦味却再正常不过。越是“懂吃”的人遇到这种情况,才越能查觉其中奥妙。

  

      话说贝类苦涩不是好事,但小鱼和虾米苦涩却算是独特风味?从某种角度而言,美食家的口味还真够挑剔。

  

      刘佳下厨的时候,他家厨房的门自然紧闭。而菜肴完成以后自然就要上桌。刘佳一打开厨房的门,原本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的凯丽-休斯闻声随即一跃而起,然后快步往厨房这边冲来。

  

      刘家的客厅并不大,这尼德兰小女孩的腿脚虽不长,步子虽不大,从厅里到厨房也花不了多久。

  

      年轻厨师一见妹妹正冲过来,连忙嘱咐,或说警告一句:

  

      “别撞我!”

  

      他双手各捧了一盘菜肴,妹妹要是象时常那样顺势扑过来,对此刻的他而言倒是一桩麻烦事。

  

      “”

  

      小女孩其实没冲多远,当刘佳开始说话的时候,她已经减慢了速度。她来到刘佳身边才应了一句:

  

      “凯丽很有眼色的啦,人家只是想过来帮忙端菜。”

  

      “里头还有一盘菜,你去端那个吧,小心烫手。”

  

      话音刚落,刘佳随即又再提醒妹妹:

  

      “电饭锅你别碰,那东西比看起来烫得多。”

  

      刘家用的电饭锅是老式货色,外壳的隔热性能不太好。况且锅里的饭又刚煮熟,此刻锅身外壳的温度,比寻常洗澡水还要热得多。

  

      海州的小户人家里基本都没有“饭厅”这概念,饭桌通常就摆在客厅的某个角落里,刘家这里也差不多。兄妹俩合力把饭菜摆好,刘佳给自己装了一碗“洗菜水”,然后向凯丽-休斯发问:

  

      “今天中午我没煮汤,只有这玩意,你要不要来一碗?”

  

      “这是什么啊?”

  

      小女孩边说边观察碗里的浅绿色汤水。

  

      这碗里装的是“洗菜水”,自然是哥哥在与妹妹开玩笑。其实这是刘佳刚才用来烫芥菜的开水,把这些混有菜汁的热水收集起来,并加里面一点点盐,倒也勉强能当菜叶汤喝。

  

      从“大哥哥”口中得到解释以后,小公主只盛了小半碗菜叶汤。她的就餐习惯与海州土著不一样,她没有“饭前先喝一碗汤”这种习惯。况且听说这菜叶汤的来历以后,她除了“想喝两口尝尝新鲜”这种打算以外,可没真把这烫菜水当成汤。

  

      喝掉碗里的菜叶汤以后,小女孩没等“大哥哥”动手,便为她自己盛了大半碗杂粮饭。等她装好她自己那碗饭时,刘佳正好喝完他自己那碗汤。小女孩见状便主动拿过“大哥哥”的碗,为对方盛了满满一碗饭。

  

      ...

  

  

  

  

(https://www.biquya.cc/id45805/2670074.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