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7节论贿赂外交
苏洵写《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的抨击宋王朝对外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弊在赂秦”指的是各诸侯国不该割地贿赂秦国。而为什么要割地贿赂?这里面除了秦国有强大的军事威胁外,更重要的是秦国的贿赂外交。
贿赂外交政策的创立者,是秦王朝初期的尉缭和李斯。而这一政策的实施,为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同时,也成就了一位雄才大略、赫赫有名的秦始皇。始皇生于春秋战国的后期,这一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异常激烈。始皇姓嬴名政,公元前246年,蠃政的父亲秦庄襄王子楚驾鹤西去,年仅13岁的蠃政即位。然而,因其年幼,国柄实权却掌握在国相吕不韦、太后以及宦官等人手中。此时的蠃政也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摆设,根本就没有掌控国家的能力。到蠃政22岁时,他正式临朝亲政,开始施展他的宏图之志。也就在这一年,他免去了吕不韦的相职,任用大梁人尉缭和李斯。因此,《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载: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闵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饮食与缭同。
赂其豪臣,就是尉缭实施“贿赂外交”的思想。自尉缭来到秦国以后,他劝说秦王:“凭秦国这样强大,诸侯就象郡县的首脑,我只担心各国联合起来,对我们进行突然袭击,这就是从前的智伯、夫差、湣王所以灭亡的原因所在。希望大王不要吝惜钱财,大王可出巨资派遣谋士,到各国去贿赂他们的大臣,离间他们君臣关系,从各诸侯国的政治集团内部进行瓦解,这样只不过损失三十万金,而各诸侯就可以被完全消灭了。”
正巧,当时秦国正面临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就是战将如云,猛将成群,而真正谙熟军事理论的军事思想家却没一个。靠谁来指挥这些骁勇的战将呢?如何在战略上把握全局,制定出整体的进攻计划呢?这是秦王极为迫切的事。秦王听了尉缭的见解,正好说到他最担心的问题。因而,秦王觉得此人不一般,正是自己千方百计要寻求的总参谋长,于是委以尉缭重任。不仅如此,为了显示恩宠,表示尊重人才,秦王平日会见尉缭时,均以平等的礼节相待,衣服饮食也与尉缭一样。经过周密的部署和策划,秦王采取了一系列的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连环政策。同时,又不失时机的发兵出击,以达到贿赂政策与军事打击并用的战略。此后,从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国开始,经过12年的贿赂瓦解和南征北战,至公元前221年灭掉齐国为止,最终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至此,秦王改称秦始皇,登上了中国大一统的皇椅。
尉缭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思想家。他特别注重谋略和战前准备,讲究“战前准备会议”,主张“权敌审将而后举兵”,“先料敌而后动”。尉缭主持秦国军政以后,更是将战前贿赂,瓦解敌国的政策发挥到了极致。同时,李斯也认为,派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六国,离间各国君臣是为上策。
秦王十分信任尉缭、李斯、姚贾等大臣,而且还允许不同意见,甚至耳不听他人的谗言。不仅如此,秦王还给予他们“资车百乘,金千斤,衣以其衣冠,舞以其剑”的待遇。委任李斯为长史,让他全权负责与六国的秘密外交事务。为此,尉缭与李斯合谋制定了一系列的外交政策:一是贿赂、结交、游说各诸侯国的大臣名士,使那些接受贿赂的人成为秦国的间谍和内奸;二是对那些拒绝接受贿赂的人,李斯就派刺客进行暗杀。然后,在秘密贿赂外交取得成果之后,秦王就立即派军队进攻。
事实表明,尉缭与李斯策划的这个贿赂外交政策很奏效。李斯也因此被秦王拜为客卿。这个职位是专门授予当时的外国人,是一个高级顾问的角色。而李斯在秦国也取得了自己政治生涯的颠峰。不过,李斯的处世哲学是“老鼠哲学”。他曾有感而发:“一个人贤德或不贤德,就像老鼠那样,看他处在什么环境罢了!”为了这一目标,李斯奋斗了一生。为保住个人的富贵荣华,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秦二世。后又为赵高所忌,公元前208年,李斯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四族。临死的时候,李斯长叹一声:“仓鼠上越高,摔越远。”
秦国除了实施贿赂外交政策外,秦王还利用手中强大的军事实力,胁迫各诸侯国用土地换和平,逐步削弱和蚕食各诸侯国的国力。由于秦国的贿赂外交政策屡屡奏效,再加之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做后盾,各诸侯国首脑徘徊在是战是和的两难时,被秦国贿赂的各诸侯国的高官们都力主妥协,主张只有得到秦国的保护,才是保和平求发展的硬道理。故而,在被秦国贿赂收买的诸侯国高官的帮助下,有些诸侯国只得向秦国割让土地,贪求一时的和平。在秦国贿赂外交政策的攻势下,秦国的国力越发强大,最终割让土地之国也没能逃脱灭亡的命运。如果比较一下,秦国在用武力夺取的土地和用贿赂外交所获得的土地,武力夺取的远不及用贿赂外交所获得的土地。而六个诸侯国因割让给秦国所丧失的土地,远比战败所丧失的土地实际要多到百倍。可以说,秦国实施的贿赂外交政策,就是制服各诸侯国最大的外交成果。不过,也有不买秦国贿赂外交的国家,这就是齐国。齐国的大臣廉洁奉公,骨头还硬,没人吃秦国的贿赂,也没有割让一寸土地给秦国。可是,齐国也随着五国的灭亡而灭亡了。为什么?这是因为齐国跟秦国签有互不侵犯条约。齐国座视秦国热闹的杀戮,而不帮助其它五国。最后,五国已被灭亡了,齐国再想与秦国抗衡,那也晚矣,亡国也就没法避免了。
原本,燕国和赵国的国君,他们起初也有长远的打算,凭借自己的国防力量,也能守住他们自己的国土,不情愿割让土地给秦国。但是,秦国的贿赂外交有效地削弱了燕、赵两国的力量。就赵国而言,在对秦国五次反围剿中,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向赵国宠臣郭开实施了贿赂外交,在这个贪官的帮助下,赵国灭亡了。虽然,韩、魏、楚三国也都奋力地保卫了一阵子国土,但因齐国袖手旁观,给了秦王各个击破的战略时间,所以先后也灭亡了。特别是楚国,秦国为了破楚齐联盟,特派张仪到楚国开展贿赂活动,在贿赂了南后郑袖、楚王儿子子兰和上官大夫靳尚之后,楚王昏聩了,竟然革职了主战派屈原。由于楚国的高官受贿卖国,致使秦国像猫捉老鼠一样的把楚国灭亡了。
在秦始皇死了一千多年之后,苏洵著《六国论》,剖析六国败亡的原因,一针见血的指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苏洵写这篇文章,他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交政策。但北宋政府根本不理会他的政治主张,继续用懦弱和卖国的政策维系着自己的国家,直至北宋灭亡。而此后的近千年,这种懦弱的外交政策,就像一套经典的邦交思想,影响着后世。
应该说,秦国实施的贿赂外交政策,是秦国外交战线上的巨大成果。这是秦国利用他国官员的贪婪,收买他国官员为已用的手段。不过,在秦国一统江山以后,曾经被秦国贿赂收买的他国官员也没被重用。像赵国大贪官郭开,他在秦国上任不久,返乡取钱回来的路上就被一伙不明身份的“强盗”杀了。
第18节酷吏与贪官的时代
司马迁《史记》里撰有一部《货殖列传》,文中排列自春秋到汉武帝时代的豪民巨富,述其创业经过,致富之术,财产规模,给后人看了很热眼。在司马迁生活的年代,以冶铁致富的最多,列入富豪榜的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而卓氏家族有位才女叫卓文君,因她跟文豪司马相如私奔而被后人津津乐道。还有一位无盐氏,他是放高利贷的,算是民间的金融家。吴楚七国之叛,他冒险借款给从军的贵族,后来获利十余倍之多,成为当时关中的巨富。此外,《史记》又记载了一位高官邓通,他是汉文帝刘恒的宠臣,他的发家极具哀感天地。一次,文帝身患毒疮,邓通常为其吸吮患处。文帝因感念邓通的恩德,就把铸钱发行货币的垄断权交给了他。由此,邓通广开铜矿,富甲天下。开创了“让少数人先富起来”的政治格局。
但这一时期,酷吏与贪官也在粉墨登场。汉武帝刘彻时,有一个负责刑法事务的权臣,名叫张汤。传说,他著有一部《枕边秘笈》,书中对汉武帝阐述了他的治贪观点:“天下为官之人,大都为名利二字。只要他为官,就很少不贪的。大贪误国,小贪害民。皇上如能随时探得官员们的贪赃枉法之迹,大贪杀之,小贪罢之;有为者重用之,无能者废黜之。要使天下的官吏像走马灯一样,转起来,换起来。可谓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啊。”张汤所言,汉武帝也觉得是这么回事,因而在他执政时期,汉朝开始有了依法治国的思想。他在继承父皇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的同时,在思想上又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儒学在古代中国的特殊地位铺平了道路。同时,他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显示皇权的地位。因此,汉学家认为这是以儒为主、以法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的怀柔,而对政府内部又施以严酷的刑法来约束大臣。
除了酷吏张汤,汉代也确实出了不少酷吏,且有“十大酷吏”之称。由于汉代对官吏执行的是酷吏行政、酷吏司法,也致使贪官胆寒。汉代的酷吏不畏强权富贾,对敢于以身试法的人,特别是豪门贵族、强势人物该出手时就出手,决不手软。而且他们自己又能操守廉洁,不贪不占,严于律己,“酷”之对贪官污吏,倒让民众拍手称赞。张汤是汉代酷吏中的一员,他又以廉洁著称,但他的结果也很心酸。张汤主张执法严明,用法严峻,他曾协助汉武帝推行盐铁专卖,告缗算缉,打击富商,剪除豪强,后人常以他作为酷吏的代表人物。但他为官清廉俭朴,也不失为古代廉吏之楷模。之后,张汤因御史中丞李文及丞相长史朱买臣的构陷,被强令自杀。张汤死后,他留下的家产不足五百金,这些皆得自俸禄及皇帝赏赐。此等酷吏真是中国老百姓最为久盼的,当为人民公仆,为官楷模。
张汤死后,到了汉哀帝刘欣执政。这时又出了一个叫董贤的高官,此人在刘欣做太子的时候,是靠“陪太子读书”一举挤进富人圈。董贤言谈举止十足像个女人,后人怀疑汉哀帝和董贤有同性恋倾向。史书上说:他贵至“与帝同车”,权倾天下。后来,王莽掌权后,董贤随即失势,自杀而死,年仅22岁。
到东汉时,又有个叫梁冀的人,绰号饕餮将军。因为饕餮这种怪物贪残,没有身子,只有一个大头和一张大嘴,十分贪吃,最后被撑死。故而,汉代朱穆有诗云:“饕餮贪汙,臭腐是食。”梁冀出身世家大族,先祖曾协助过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其父亲为梁商,梁冀继承父爵被封为乘氏侯。后来,梁冀因汉质帝刘缵当面称他为“跋扈将军”,由此而闻名于世。
梁冀从掌管京师治安巡察、禁暴、督奸等任务的执金吾做到大将军,可谓每一步都贪如饕餮。梁家一门,前后封侯的有7人,当上皇后的有3人,6个贵人,20个大将军,夫人、女儿都封了食邑,册为君的有7人,还有娶公主为妻的,其余的卿、将、尹、校达57人。当时,真可谓是刘家天下,梁家党。
要说贪污贿赂、卖官鬻爵,这是梁冀最为平常事。他老婆孙寿敛财手段更是狠毒,比她老公有过之而无不及。一次,这对饕餮夫妇在枕边打赌比富,争得面红耳赤,双方都不服。第二天,为彰显各自的财力,饕餮夫妇竟隔着一条大街,面对面的盖房子斗富,而且还是盖了拆,拆了再盖,全然在烧钱。这还不同当今前任建后任拆,再建再拆,目的是不搞开发哪有财发的“政绩”经济。后来,这对饕餮夫妇太有钱了,尽然又不把皇帝不放在眼里,这让皇帝觉得不除此人,自己完全就是一个傀儡。当然,除人是要找借口发难的,何况梁冀这人贪孽深重,找个说道也太容易了。梁冀垮台后,朝廷从他家里搜得的财产多达30亿钱之巨,这个数字足够当时全国半年的租税。可惜,面对如此庞大的财富,梁冀两口子却已无法享受了。
除此贪官污吏,在汉代还流传着一则极具讽刺贪贿的故事。相传,汉武帝刘彻即位不久,辞赋家东方朔被招入宫后。由于他常在武帝面前诙谐调侃,被视如俳优。但东方朔很有正义感,能以诙谐的言辞直言切谏。在汉朝的朝野上下,东方朔看多了这些既贪利又贪色的官吏,于是他就讲了个故事嘲讽他们。
他说:“世上万事万物是极其微小的,如听蝼蚁蚊虫这一类东西互相辩论,所说也很有道理。”
有一天,蚂蚁炫耀说:“我们虽微小,但我们出入有群臣之仪,发现死了的可食的虫子,又能一块儿分享,有忠孝的美德。”
可苍蝇不服气了,争辩说:“你们不如我们享福,不管公家、私家,只要开筵摆席,我们都能登堂入室,光临他们的饭桌,品尝他们的美味,饮用他们的酒水,这是我们的长处。”
这时蚊子听了他们的话,十分不以为然,说:“你们都不如我活得潇洒快活。那些美人居住的香阁闺房,到了深夜烛灭的时候,我们就飞到她的纱帐之内,停在美人的玉体上,聚集在美人的酥胸上,选择香软美嫩的地方叮咬。如此美事,你们可曾享受?”
蚂蚁和苍蝇听后都自愧不如,双双不服气的说:“看你细胳臂细腿,嘴巴又细又尖,还如此地好色呢!”
如此拟人的典故,一语概之:官场就是狼贪鼠窃的场所。其实,在狼贪鼠窃的社会里,历代政治家都是打着“富国裕民”的口号先富自己,然后再玩弄“安富恤穷”的政治,最后极富的只是少数人。所以,自古中国老百姓就被奴了、骗了,甚至都被欺服了。以为贪官贪食的是国财,与民无关,而无民哪有国,贪官贪食的都是民脂民膏也。而最可悲的是,延续至今的中国社会依旧如此,正如邓小平曾有言在先:让少数人先富起来。而这富起来的“少数人”便是贪官、奸商,以及投靠权贵的所谓“社会精英”。在传统的政治制度下,致富离不开权力,越靠近权力者越富裕,越远离权力者越贫穷。以至于富人更富,穷人更穷,社会两极分化日趋严重。虽说,古有酷吏张汤,但他再酷也没酷不过他的上司;虽说,古有梁冀两口子比富、邓通巴结皇帝发财、董贤陪太子读书挤进富人圈。尽管他们有的是消费能力,但已不太需要消费,而是尽其之乐的玩权弄财,这就是富起来的“少数人”玩弄的政治。
虽然,古有酷吏廉洁奉公,但贪官却又多如牛毛。历代口诛笔伐,治国先治吏的理论一堆,单从《左传·桓公二年》所阐述:“国家之败,由邪官也;官之失德,宠贿章也。”到大清康熙皇帝恨之入骨地说:“朕恨贪污之吏,更过于噶尔丹。”贪官依旧是怡然自得。为此,毛泽东早在建国之初,他就语重心长地告诫他的党人:“谁要是搞腐败那一套,我毛泽东就割谁的脑袋。我毛泽东若是腐败,人民就割我毛泽东的脑袋。”此话倒出了这位共和国领袖的反贪意识。然而,中国历史上没有哪位领袖不意识到反贪问题的,但结果都是一代杀之,二代喊之,三代同流之,最后是积重难返。
第19节论贪官治国
中国文化既能营造个人的光环,也能把人打造成神,更会创造怪圈。儒道佛三教合流,不仅糅合的如此完美,也捏合出多种性格的人神。
其实,历代统治者都有一个愿望,他们指望文人不贪财,武将不惜命。但文人不贪财,皇帝是比较敬畏和好控制的,而武将不贪财对皇帝来说则是隐忧。因为武将不贪财,这武将定有政治头脑或有野心。宋太祖赵匡胤编导的“杯酒释兵权”,是借用和平手段,不伤君臣和气就解除了大臣的军权威胁,成功防止了军队日后的政变,被后人称为历史上有名的安内方略。但是,其历史影响却远远不是这样简单。赵匡胤为巩固中央政权,其“杯酒释兵权”就是给整个武将集团颁发了一张“腐败许可证”。从那之后,武将们都理直气壮地进行贪腐,而且还没人敢问。可以说,大宋开国武将们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贪财好色之徒。如赵匡胤结拜兄弟石守信“专务聚敛,积财巨万。”;安国军节度使王全斌攻克成都后“夺民家子女玉帛。”;左卫大将军王仁赡“纳李廷珪妓女,开丰德库取金宝。”;军器库使楚昭辅“颇吝啬,前后赐予万计,悉聚而畜之。”;西班指挥使崔彦进“频立战功,然好聚财货,所至无善政。”;右千牛卫大将军曹翰“贪冒货赂。”;泾州刺史张铎“厚增其直而私取之,累至十六万贯,及擅借公帑钱万余缗,侵用官曲六千四百饼。”;左骁卫xx军田景咸“性鄙吝,务聚敛,每使命至,惟设肉一器,宾主共食。”等等,这帮开国将帅均是“腐败许可证”的持有者。
在宋朝以前,中国政坛常出现大臣废皇帝的情形,而赵匡胤本人就是通过废后周皇帝,坐上天子宝座的将帅。他当上皇帝之后,深知为了保证皇帝统治的稳定性,必须解决大臣废皇帝的隐患。于是,赵匡胤编导了“杯酒释兵权”,解除了开国武将的兵权,发一张“腐败许可证”给他们享用。同时,赵匡胤还清退了一批有能力的清官,任用了一批无能的贪官。他把朝廷的重任都委托给贪官,虽说无能的贪官不会得人心,但也不会对皇帝的权威构成威胁。当然,赵匡胤也深知官吏“贪浊”的孽根性。在他建国之初,赵匡胤就制定了一系列的怀柔的反贪措施,大幅度的削减了十官九贪的比例。但他也开创了“贪官治国”的执政思想,而且被后来的历代王朝所采用。所以,自宋朝以后中国再也没有出现过大臣废帝的情况,皇帝统治的稳定性得到了保证。
应该说,赵匡胤反贪的同时,他也深入的研究过历史,以及之前统治者的经验教训。对独裁者来说,搞“清官治国”,不仅费心费力还危机重重。一旦清官干出政绩,人们就会认为清官比皇帝更能干,更得人心,这样就可能出现清官废帝的结局。相反,搞“贪官治国”,对独裁者来说可谓省心省力,人们即使抱怨皇帝能力不行,但那些贪官能力更差,相比之下还是皇帝好些。这种障眼法使得人们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甚至愚昧的拥戴皇帝。这样,皇帝就没有权力翻船的危机感。这就是“贪官治国”给独裁体制配制的稳定剂。所以,宋朝才有了较为稳定的社会,才有对内强制加怀柔,对外退让和软弱的国策。试想,当官的都去搞钱,争权就成为次要,这就避免了统治者内部的权力斗争,整个社会就进入了相对稳定状态。如果没了贪腐的空间,大家只好去争权,统治者内部势必出现激烈的权力斗争,整个社会也就进入了不稳定状态。毛泽东时代的社会不稳定和邓小平时代的社会稳定,可以说就是“清官治国”与“贪官治国”的鲜明对照。
中国历史上的所谓太平盛世,几乎都是“贪官治国”的时代,只是各自在遏制贪官发展上与时俱进。但也跑不出“打击重点贪官,扶植听话贪官;借机打贪削权,替换新官平愤”。而秦始皇、朱元璋、毛泽东时代是中国历史上贪官最少的时代。秦始皇少年时代有过苦难的经历,他因从小被欺凌,破碎的家庭生活,父亲、母亲的囚禁,给他的尊严蒙上耻辱。而他又过早地对宫廷深处尔虞我诈的内幕有了解,有感悟。因此,秦始皇想用一种严厉的规范来建立他的帝国,从而使他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法家人物。在治国思想上,秦始皇表现出极强的“法治主义”精神,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法家理论,对法家大师韩非钦佩得五体投地,四处网罗各国的法家人物,坚决按照法家的“君主极权论”和“暴力万能论”来构建新国家的模型。所以,他才坚决地推行武力统一中国的铁血政策,以及贿赂外交的瓦解方针。而十分推崇秦始皇的朱元璋和毛泽东,他们也都有秦始皇的类似人生,所以治国思想也极为相似。当然,这些表现除了崇尚传统的“暴力政治”思想之外,我们也决不能忽视秦始皇、朱元璋、毛泽东他们本人的人格力量。而中国特色的“法治”往往需要一个铁碗人物,一个政治、军事强人!在国人看来,一个平易近人、感情丰富,或者一个慈悲为怀、懦弱无能的君王,根本无从承担起推行“法治”的重任。这也如同在一个家庭里,受欺的儿子不愿有一个胆小怕事、唯唯诺诺的老子一样。
当然,毛泽东时代的老百姓生活是清贫的、单纯的,也是动荡不宁的,但宫廷里的斗争,老百姓犹如看戏。现在中国的老百姓尽管痛恨贪官,但也没人愿意回到毛泽东时代。这就是“贪官治国”的艺术。不过,“贪官治国”只要分寸掌握的好,控制好贪官的贪婪程度,统治者才会“高枕无忧”。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些官员过份贪婪,榨取老百姓太深,引起官逼民反。这时候,统治者就要盘算一下,发个布告或搞一场不伤根基的运动,杀几个贪婪过份的贪官平一下民怨民愤,使民众感觉到皇帝还是好的,只是误用了官员罢了。而老百姓反贪官不反皇帝,其统治又可以安定下去,政治目的也就更显而易见了。其实,中国历史上的皇帝误用贪官的事情并不多,往往是有意重用贪官,保证自己的权力不受威胁而已。
“贪官治国”解决了皇权的稳定性,但“贪官治国”也有一个很大的副作用,就是国家被无能的贪官瞎治理,国力搞得越来越虚弱,难于抵挡外族的入侵。所以宋朝以后的历代王朝的灭亡,不是因为朝廷内部政变造反,而是被外族的军事入侵所灭。北宋灭于金人入侵,南宋灭于蒙古人入侵,元朝灭于汉人造反,明朝又灭于满人入侵,八国联军打乱了清王朝的统治体系,点燃了辛亥革命的烈火,建立和发展起国民革命的力量,最后推翻了满清政府。同样,日本人的入侵又打乱了国民党的统治体系,使中国出现权力真空地带,让反政府的共产党乘机发展壮大自己的力量,最后又推翻了国民党。
若论“贪官治国”,最为权术的是用贪官反贪官。乾隆当政时,甘肃巡抚王亶望虚报灾情,私分救灾款,他大搞形象工程,侵吞国家投资款。对此,乾隆皇帝实在恼火。他派日后成为“大清第一贪”的和珅亲自彻查,结果查出王亶望问题一大堆,同案被处死贪官达22人。而此类手腕在随后的历史中玩的更为精到,案例比比皆是。
但历史也证明,当中国社会一旦步入“贪官治国”的时代,虚假的繁荣也随之惊艳。这就是所谓的太平盛世。在普遍认为的南宋鼎盛时期,因沉重的税负压榨在广大的民众身上,这才营造了空前的商业繁荣。但也使得老百姓的生活积贫积弱,民不聊生,恶骂朝政。在“贪官治国”、“高薪养廉”的国策下,使得南宋社会国富民穷、官富民贫,军队普遍经商,军商、官商勾结,造就出高官成富贾,为官就发财的盛世景象。假如没有蒙古人的入侵,南宋政权估计还能不倒翁的维持。但“贪官治国”的副作用已造成国家体弱化,政治贪腐化,民生倾向国家早亡早好。虽然,南宋的军队装备精良,将领文化水平都很高,却不堪一击。事实证明,当蒙古铁骑踏来,宋军溃不成军。
纵论“贪官治国”实为固步自封,朋党利益高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奴的治国思想,是与时俱进的封建统治。明万历时期,由于封建官僚集团已到了腐败透顶的地步,社会道德已无底线可言,处处是饿殍遍地,致使当朝清官海瑞毫不掩饰地上奏,揭露皇帝“酗酒”、“恋色”、“贪财”、“尚气”,四毒俱全。而封建官僚士大夫们还以此为荣,贪戾之气已成时尚。对此,明末思想家黄宗羲,他更是极力的批判封建统治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反对“人治”。但诸如黄宗羲、李贽,晚清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民主思想一再被扼杀,最终导致明朝被外敌清朝代替,清朝又被八国联军戳的千疮百孔。这就是封建统治者不怕内乱,唯恐外患的“贪官治国”之术。此后,又派生出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和当今“稳定压倒一切”的贪官治国的国策。
第20节祸乱的晋代社会
中国封建社会最动荡、最混乱、最黑暗的时期应属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沧桑分合、刀光剑影的巨大历史变化,留下了无数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鲜卑子、汉家儿、羌中杰、氏族雄、羯族豪、匈奴英,各个是弯弓走马,飒爽俊逸,玄言味永,飞鸿荡天,真个是精彩绝伦的乱世。虽然时间黯淡了精彩,但这一时代,那些浮生若梦的人生,非戏剧而又恰恰最具戏剧化的台台“大戏”,让史学家们不得不产生无尽的神往之情。然而,在这个大动荡、大混乱的时代大舞台上,人的贪性更是不停地爆发。而维护封建剥削和等级制度,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思想的文化更是虚伪空洞,故而蜀有民谣:
尚之所爱,非邪则佞。尚之所憎,非忠则正。
富拟鲁卫,家成市里。贪如豺狼,无复极已。
两晋时期,由于儒道佛玄思想共存,相互之间又几经诘难、斗争,渐而形成了兼容、激荡的局面。在这种社会背(景)之下,当时的知识分子往往亦儒、亦道、亦佛、亦玄,使得纷乱的社会崇尚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官员们贪婪的本性更是极度膨胀。虽说当时《晋律》规定:“吏犯不孝、谋杀……受财枉法及掠人和卖、诱藏亡奴婢,虽遇赦,皆除名为民。”这条律令把官吏贪污、受贿枉法的事与不孝、谋杀等重罪并列,作为不能赦免的罪行之一。而且《晋律》还设《请赇律》、《违制律》两篇,将官吏渎职的收受贿赂设专篇加以规定。到晋惠帝司马衷时期,强调“诸居职其犯公坐者,以法律从事;其以贪浊赃污为罪,不足至死者刑竟,及遇赦,皆宜禁锢终身,轻者二十年。”但是,封建地主阶级盛行奢靡之风,却让规定也只是规定罢了。
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他对这个晋代司马氏集团曾这样评价:“封建统治阶级的所有凶恶、险毒、猜忌、攘夺、虚伪、奢侈、酗酒、荒淫、贪污、吝啬、颓废、放荡等等龌龊行为……”西晋社会风俗更是淫邪,更是非颠倒。具体而言,这个集团整个是疯狂掠夺,贪财无度的政治流氓的群体。《晋律》甚至规定,自死罪以下都可以用金钱来赎罪,贪污贿赂即使触犯了刑律,也不会被判死罪,赎死罪开价为黄金二斤。因此,晋人鲁褒在《钱神论》中曰:“钱之为体,有乾有坤,内则其方,外则其圆……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又曰:“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无德而尊,无势而热……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当然,赎罪也只是为贪官和富人大开绿灯,穷人根本就是望尘莫及。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叫杨朱的人,又称杨子。他是一个靠走偏锋的道家弟子,主张“贵生”重己,而当时墨子提倡“兼爱”利他。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离滑厘问杨朱:“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干不干?”
杨朱答道:“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的!”
离滑厘又说:“假使能的话,你愿意吗?”
杨朱默然不答。后来,孟子对此评论:“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为此,后人就以“一毛不拔”来比喻非常吝啬自私的人。杨朱阐发了一种人生哲学,其核心观念便是“为我”,就是把是否对自己有利,当作评判是非善恶的标准。
在晋代,整个国家都盛行奢靡之风,因而特别推崇杨朱的理论。但是,晋人在杨朱思想的指导下又加以丰富和发挥,陷入了醉生梦死、消极悲观的泥潭。当时流行这么一个顺口溜:“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这个顺口溜的潜台词就是说:人活一世到头来都是一把烂骨头,谁知道烂骨头有好有坏呢?所以人在活着的时候,应尽情享乐,不必考虑死后的事情。
例如,西晋的开国元老太尉何曾,他一天三顿饭要花一万钱,而他儿子何劭比他老子翻了一番;尚书任恺每顿饭要花一万钱,他餐桌上尽是山珍海味,但管家还经常被挨骂,说那么多菜没有一样爱吃的。如按晋代官制,当时四品官相当于今天的厅局级官员,月俸为72斛,约可折成九千钱。也就是说,他们一顿饭要吃掉今天一个厅局级官员的月薪。这也如同今天一个厅局级官员,一顿酒席要花掉一个普通工人的年薪,甚至一瓶酒就得花费十个农民的年口粮。而光凭薪水又怎能如此摆阔呢?当然,自古到今官员吃的、花的、喝的都不是自己的俸禄。
品,是古代官吏的等级。由于晋代的官场十分腐败,表现之一就在用人制度上,其贿官之风尤甚。具体负责这项组织工作的是各州郡的中正官,相当于今天的组织部官员。所谓“中正”是取其公正、不偏不倚的意思。曹魏时期,中正官还能按“德才兼备”来胡差事,可到了西晋时,中正官也不“中正”了。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往往以家世的兴衰和贿赂的多少来定品级,把世家大族的子弟定为上品,把无权无势又无钱贿赂的人定为下品。而吏部也如同虚设,不但不把关,也把这项职权当作生意来做,只是看钱多少而灵活地授予官职,结果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据统计,《晋书》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上品官职,均为世家大族的子弟。他们20岁左右就步入官场,做官的起点很高,而且担任的都是些很清闲的职务。如中央政府里的黄门侍郎、中书侍郎、散骑侍郎等,均为五品官职。这些高官的工作也只是照顾皇帝饮食起居、管理些文件的收发、陪皇帝打打猎,充当顾问的差事。此等岗位如同今天的三陪,即陪吃、陪玩、陪聊,不同的是这些人都是高官罢了。而出身寒门的人,往往过了30岁才能担任低级的小吏,用今天的话说,都是基层干部。更为腐败的是,这种贿官之风在晋代不仅无人过问,而且官职却明码标价,眼睁睁地看着组织部官员捞钱,还不属监察官执法的行政范围。
在司马炎建立晋朝之初,这位晋武帝在灭吴国之前还算是一个勤于政务,是个有抱负的帝王。但统一天下之后就迅速走向了反面,一跃成为中国历史上老婆最多的皇帝。他生活荒淫,下令物色美女到后宫,中意的都留下,不中意的才可以嫁人。灭吴国后,他又将吴主孙皓宫中的五千名宫女全都照单接收,加上他原有的宫女,总数超过一万余人。他每天坐着羊拉的车子在宫内转悠,羊在哪里停下来,他就下车入室就寝。一些善于奉迎的宫女,知道羊喜欢吃竹叶和盐巴,就把竹叶插在门户上,把盐巴撒在门口。羊见到竹叶和盐巴就停下来,晋武帝也就进了门。除此,晋武帝不但女人多,他还开创了公开卖官,聚敛私财的先河,成为靠官帽经济维系封建统治,中饱私囊的昏庸皇帝。
奢靡是历代王朝执政者的传染病,也是贪婪的封建文化。但是,晋武帝所领导的团队与历代帝王不同,历代是帝王奢侈可以,臣民不可以。而晋武帝崇尚奢侈的生活,直接带动了全国的奢侈之风。在整个晋代,社会空洞无思想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皇帝不想问事,官员不想做事,连老百姓也不想干活,整个社会其实就是在混日子,此等情形类似当今官场上的浮华泡沫。
从汉未到隋初这四百年中,由于政治环境的动乱与各朝政权的急剧交替变革,儒家思想逐渐失去了统治力量,各种“异端”思想得到了发展,老子和庄子思想以及外来的佛教也日趋兴盛。在这种历史环境和社会思潮影响下,文人们普遍怀有自全心态,世俗化的社会风气冲淡和消解了人们的政治热情,这点从西晋文学就可以看出来。如太康、元康时期虽有三张(张华、张载、张协)、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尼、潘岳)、一左(左思),他们都号称文章之中兴。实际上,除了左思的作品外,都没有什么成就。他们的作品偏重雕章琢句,内容贫乏空虚,所谓“儿女情多,风云气少”,正说出了西晋诗歌的主要弊病。唯有左思,尚能借歌咏古人古事来抒写自己的抱负,批评当时的社会,反映高门贵族和寒门知识分子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晋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空洞的时期。即使是当时最有名的“竹林七贤”,也只是写一些空洞而没有实际内容的文章。大多寄情竹林山水之间,虽表不满,但大都脱离实际,对现实感受不深,虚无玄想。所谓“七贤”,也都是放旷不羁,常于山间竹林下,酣歌纵酒的七个酒鬼,而且七人之间还互相斗的不停。
例如,“七贤”中年龄最小的王戎,他以孝而闻名,被认为是七人中世俗之心最盛的一位。此人官至晋司徒、封安丰县侯。王戎为官贪婪之极,利用职务之便大肆聚敛财物,在许多州县都圈了大面积的宅园和良田。他每天手执牙筹(计算器)计算自己的财产,以此为乐。但他又是有名的吝啬鬼,自己虽坐拥万贯家财,不仅对子女亲朋吝啬,对自己也舍不得花费。他家有棵李子树,王戎常拿李子去卖,但又怕别人得到种子,就把李子的核挖掉;他女儿出嫁,亲家向他借了数万钱,很久都没有归还。女儿回来省亲时,王戎就会脸色不悦,直到女儿把钱还清才高兴起来;他侄子办婚事,王戎只送了一件单衣,侄子完婚后却又被他要了回来。此等“贤”士真是人间贪财吝啬鬼的楷模。
除了“竹林七贤”,素有中国书法史上“书圣”之称的王羲之,他官至右将军,人称“王右军”。也许是他看破了当朝的浮躁和糜烂,只得醉心于舞文弄墨,追求自己的个人世界。而晋代最杰出的画家顾恺之,曾任散骑常侍等职,他的工作是预闻要政,置身在糜烂和奢华的宫廷生活中,所绘画卷都是渲染奢华生活的题材,那细劲圆润,如“行云流水”般的线条,酣畅淋漓的折射出宫廷仕女的柔性。然而,也就是此等武官文臣出身的书家和画匠,后人却标榜是书圣和画圣,并无休止的鼎鼎膜拜,全然不理会“圣”人背后糜烂的时代文化。在整个晋代,可以说:文人们除了读读书、写写字、画画画、喝喝酒、品品茶以外,从来没有体验到社会的现实,留下的“遗产”也只是虚伪的华丽。而此情此景,也只是随着晋武帝的驾崩,贪婪的封建地主们,崇尚奢靡生活的序幕才刚刚拉开。
早在晋初,由于晋政权和地主豪强的压迫和剥削,也由于少数民族的权贵失去了权位和财产,他们为谋求恢复在本族中已失去的权位,一些“贵游子弟,相与为散发裸身之饮,对弄婢妾”,也很少有人非议。这些状况,不仅都集中表现出封建社会风气之腐朽,而且更加突出了封建统治阶级贪婪的本性。可以说,在司马氏集团统治下的晋王朝,无可救药的是:男人窝里斗权,女人床上生梦;战场刀光血影,官场花天酒地。闵乱思治,晋王朝在经历了四百多场战争,一百多场政变,无数王侯粉墨登场之后,最终融合了我们今天多民族、多文化的大中华。然而,由晋王朝孵化出来的凶恶族、险毒族、猜忌族、攘夺族、虚伪族、奢侈族、酗酒族、荒淫族、贪污族、吝啬族、颓废族、放荡族等龌龊潜流……也全盘被融合在当今的官场里。
第21节论巨富之道
在西晋时期的巨富排行榜上,有一个著名的富翁叫石崇,他曾出任过南中郎将、荆州刺史。石崇作为西晋时期的第一富豪,他的知名度颇高,后人常念叨他与皇亲国戚斗富,又有美女绿珠为之坠楼的故事,感染着垂涎欲滴的后人对他印象颇深。然而,石崇的财富从哪里来的?后人似乎不太在意。后来,唐代诗人杜牧到洛阳来观光,参观了石崇当年的私家花园“金谷园”后,有感他的奢华生活,写诗云: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诗中的“坠楼人”就是石崇的爱妾绿珠,她为石崇坠楼殉情而死,给西晋历史凭添了一笔感人的淫色,也为后世的贪贿者感动不已。这就是官二代、富二代和眼馋人,对贪官污吏特有“文化遗产”的精神继承。
石崇是个官二代,有兄弟六人,他在兄弟中排行最小。其父石苞在晋武帝时曾官至大司马,后曾一度遭受排挤,在冷落中郁闷而死。从现有的史料看,石苞并没有多少财富,惟有记载说,石苞临死前将自己的财物分给五个儿子,可恰恰不给这最小的儿子石崇。对此,石崇的母亲还提出异议。
石苞在去见阎王爷的弥留之际,他喃喃地说:“此儿虽小,后自能得。”此话颇有点小半仙的预见。话说石崇,他20几岁便做了散骑侍郎,这个官品虽不高,但是陪皇帝开心,兼做顾问的闲差,谏臣的角色,类似现在的中央办公厅秘书或巡视员之职。也许是石崇有官运和财运,也许是他有过人的为官和经商的头脑。石崇升为太守之后,他在伐吴战争中立功而被封侯。虽然,石崇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但这并不能使他后来富的无边,而且能富到压倒皇亲国戚的地步。
石崇和王恺斗富的故事发生在晋武帝司马炎当政时。王恺是谁?他是晋武帝的舅父,官至后将军。王恺这人非常有钱,他家用糖水洗锅。而石崇呢?他用蜡烛当柴烧。不过,若是这两人真是如此,恐怕脑子定有毛病,估计只是后人说这两人都是有钱的主罢了。在古代,官宦人家的女人出门,恐防与街市上的人挨挨擦擦,不成体面,就用绢段或布匹扯作长圈为步障。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色丝布步障,而石崇做五十里的锦缎步障;王恺用赤石脂装饰墙壁,而石崇用花椒敷壁面。为此,晋武帝实在看不下去,便暗中帮助王恺,赐他一株珊瑚树,高二尺许,枝柯扶疏,实属罕见。王恺用这株珊瑚树向石崇炫耀,不料石崇挥起铁如意将珊瑚树打得粉碎,王恺心疼不已,以为石崇嫉妒自己的宝物。石崇却一笑置之,命左右取来六七株珊瑚树,树高皆有三四尺,条干绝俗,光耀如日,比王恺那株强多了。王恺见了目瞪口呆。
石崇的财富到底哪来的呢?史书中只记下了这样一笔:“在荆州,劫远使商客,致富不赀。”短短一语,大概使后人明白石崇的财富是怎么来的。在晋代,刺史是一州的最高军政长官,而荆州在两晋时又是长江中游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重镇,数百年中战乱不断,经久不息。石崇身为刺史,他却是靠抢劫路过荆州的客商,一跃成为巨富。既然是抢来的财富,其发家的本钱也就低多了,甚至无本。所以石崇也不惜钱财。在洛阳城郊,他投巨资构筑亭台楼阁,栽种奇花异草,养鱼植荷,蓄猿饲马,依山傍水地修建了一座精美华丽的金谷园,这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晋代富豪排行榜上,石崇不仅是首富,而且草菅人命那更是出了名。因为他富甲天下,杀人取乐也和王恺比高低。王恺曾经处罚一人,令其脱光衣服,赤裸裸地关在八卦阁里,那人整整饿了一天,怎么也走不出八卦阁,后来看样子快饿死了,才被放了出来。可石崇每每在金谷园中饮宴集会,常使唤美女劝酒,若客人喝酒不尽兴,他就命家丁把美女处死。理由是:这个女人劝酒不力。
有一次,丞相王导和大将军王敦同去拜访石崇。丞相平日不太喝酒,看到这个阵势只好强迫自己喝,以致喝得大醉。可是每次轮到王大将军喝,他却故意不喝,借此观看石崇家丁杀美女的游戏。结果一连杀掉三个美人,王大将军还是面色依然如故,就是坚持不喝。王导看着这心惊肉跳的杀美女游戏,他就醉醺醺的责备说:“大将军喝吧,免得再杀人了!”王大将军却歪着嘴说:“他自己杀他家里的女人,与你我有什么相干?不喝就是不喝”。
其实,这也怪不得王敦这么心狠手辣。因为,在金谷园中的女人,无论尊卑高下,从来都没正眼瞧起过王敦。在金谷园中,石崇专用的厕所常有十几名丫鬟在那里列队侍候,而且都穿着漂亮,打扮妖艳,厕所内备有甲煎粉、沉香水、新衣之类,应有尽有。有一回,王敦进厕所方便后,脱去旧衣换上新衣,神气十足的出来。丫鬟们嘀嘀咕咕地说:“这个客人将来必定会做贼。”王敦听后颜面扫地。由于晋代人崇尚奢靡,也就滋生了极度虚伪的待人方式,人们最为看重风度,也格外在意别人的评价。金谷园中的丫鬟们说王敦是贼,这让豪门出身的王敦如何咽得下这口气!王敦心想,平日里你们这些女人嘴贱,今日你们主子杀你取乐,活该!
另据《耕桑偶记》载:有一次,有外国使者进贡火浣布给晋武帝,武帝就命人制成衣衫,亲自穿着去石崇那里显摆。而石崇故意穿着平常的衣服出来迎接皇帝,表现出十分“低调”的样子,但他又让家奴50人都穿火浣布衫随从迎接,弄得晋武帝好没面子。由此,石崇乐极生悲的日子也就快到了。
狂到无边的石崇最后死于“八王之乱”中的权势斗争。但送他“上路”的导火线却是他的宠妾绿珠。不知何时,赵王的党羽孙秀看中了这个女人,便派人去石祟府上索要绿珠。石崇一听孙秀要他的爱妾,勃然大怒。无奈,使者只好回去复命。之后,孙秀就在赵王面前弹劾了石崇,并列举了石崇抢劫客商的种种非法行径。很快赵王就派兵来抓捕石崇。被捕后,石崇对绿珠说:“我现在因为你得罪了赵王,看来今天是过不去了。”绿珠哭道:“妾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我情愿死在你面前也不去。”说完,绿珠真的就跳楼了,这让石崇心疼不已。石崇被抓后,连同一家前后左右15口人被押赴刑场。
其实,历代巨商之道的发展模式都大同小异。元末明初的沈万山“富甲天东南”,有“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称号。朱元璋定都南京,他出资为百废待兴的明朝修筑南京城墙。完工后,他尽然又请求出资犒劳军队,这让朱元璋龙颜大怒:“匹夫敢犒劳天子的军队,绝对的乱民,该杀。”虽说,朱元璋说杀而没杀,但还是把他流放到云南。关于沈万三亿万家财的来路,大致有“垦殖说”、“分财说”和“通番说”三种。垦殖即靠开垦良田发家;分财即得到元朝富人陆道源之财;通番即做海外贸易而得。事实上,沈万三之所以成为江南巨富,以上三个因素缺一不可,是密切关联的。首先,肯定的是沈万三有商业头脑;其次,他是个乱世商贾;最后,他绝对是个依靠强权垄断的商人。不过,朱元璋办他,一是他富可敌国,二是轻蔑皇权,三是变相没收其钱财。因而,自古中国社会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勤劳致富,所谓“致富”就是小富即安,巨富的背后定有靠山。所以说,自古中国商人“致富”的路径都是犯罪过程,只是统治者用合法的解释庇护巨富商贾,并给予“商业精英”、“经济人物”等头衔。
清人袁枚《子不语》中记载了康熙年间,河道总督赵世显与里河同知张灏斗富的故事。一次,驻节淮安的张灏,因其分管水利,请上司赵世显饮酒。为了迎请上司,他令人在庭院的树上张灯六千盏,景观如银河星辰一般。且有兵役三百人点烛剪煤,一时呼叫嘈杂,热闹非凡。半月后,赵世显回请张灏,点灯一万盏,而点烛者不过十余人,场面井然有序。张灯时飒然有声,万盏齐明,并不剪煤而通宵明亮。张灏大为惭愧,却不解其中缘由。后来,他贿赂了赵世显的奴仆,方知是用火药线穿连于烛心之首,每一条火药线贯穿一百盏灯,烧一线则顷刻间百盏灯齐明。此乃,实为高科技。
不久,大盐商安麓村请赵世显饮酒,远在十里之外就彩灯如云,以示自己的豪阔。赵世显到了安宅院后,安麓村特意在东厢西舍摆放了数不清的珍奇古玩,赵世显却不屑一顾。直至酒酣席散,入燕室小坐,忽有两个美女捧着一双锦盒呈上。赵世显打开一看,只见两只关东貂鼠跃然而出,拱手向他媚眼,赵世显这才哑然一笑:“你真费心了。”
要说这个赵世显,他可是正二品的大官,相当于今天省部级领导。而张灏是正五品,是赵的属下,安麓村曾是权相明珠的家臣,后借助明珠的势力在天津、扬州两地做业盐贸易,数年之间便成为大盐商。可想,这帮高官臣子、巨富商贾聚在一起,吃喝已并不重要,斗富只是游戏,目的是在吃请之间沟通发财之路,交媾官商之术。然而,石崇与王恺,沈万山与朱元璋,赵世显与张灏、安麓村之类的斗富、玩乐还属于低层次。
时至今日,现代官场与富人圈里最时髦的游戏还是论道,此道除了官商勾结,更具创造性的是铺道。所谓铺道就是借发展而发展,借国富而敛财,借政策而谋私。在当下中国,巨富之道不是在大搞“政绩工程”中运用的如火纯清,就在“形象工程”中培植经济精英,要么在“为民工程”中先富部分人,然后自吹自擂自封为“富翁大国”、“富豪大省”、“富商大县”、“富户大乡”、“富人大村”,其浮名更是虚誉为民。巨富论道之中都是孤芳自赏的政绩,巨富者背后都是权势在运行。而在不同官阶,不同富人中,致富的方式也略有不同,但核心都是一样。可谓是:富在官场权势,钱财富比后(台)。除了比权势与钱财之外,最为诡秘的是比谁的女人多,而且还没有汉武帝刘彻“金屋藏娇”的那种情致。不夸张地说:当今的巨富之道可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第22节清宫贿风
国富民穷是中国历经千年的社会模式。而国富之后必腐败,接下的就是官富国衰,民不聊生。在清朝统治者开国后,他们汲取了前朝宦官乱国的教训,特别制定“祖制”,对宦官限制很严。最初在清朝宫禁之内,太监总额约为三千人,比明朝要少得多。同时,清廷还规定太监最高是四品官衔,不准干预政事,不准和地方官交往,不准离开京城,违者斩无赦。所以,在清代的前中期,太监的势力不大,后期那个恃宠而骄的太监安德海被斩,其理由就是“违反祖制”。
乾隆时,是所谓大清国的鼎盛时期。但国富民穷也到了最为凸显的年月。可以说,乾隆是世界上运气最好的君王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专制者。他在位60余年,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缜密、最完善、最牢固的专制统治,把皇权推到了顶点。乾隆的乾纲独断,不仅严重压制了民众,同时也遏制了官僚阶层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在强化独断的同时,也僵化了专制体制,给以后的发展制造了巨大障碍。不过,乾隆皇帝和奸商同出一辙,在他所领导的大清国,其国体表面上是安富尊荣,民众却瘦骨嶙嶙。到了乾隆末年,大清国就开始走下坡路,其突出的特征就是统治层更加骄奢淫逸,国家吏治败坏,土地兼并逐渐达到高峰,社会浮华习气盛行。特别是和珅等一批大贪官,在这一时期粉墨登场之后,大清国根本就没有安富恤穷的意味。
在大清宫廷里,特别是宦官阶层,由于他们的生活岌岌可危,加之中国人讲求“养儿防老”的生死规则,宦官们自然又做不到这一点,但他们也有老的那一天呀!也需早做打算。这么一来,宦官们防老的办法惟一就是积攒钱财,因而他们往往表现得非常贪财。只要是有职有权的宦官,绝不会放过任何利用职权索要钱财的机会;无职无权的太监,则会偷窃宫中物品到外面变卖。据清末宫女回忆,宫中太监一有机会就偷,没有不偷的太监。虽说,清廷规矩特别严,宦官出入后宫,只能空身进空身出,一律不许携带包裹,守卫的军卒且有搜身权,但这照样难以制止宦官把宫中宝物偷窃出去。
太监们所偷物品大多是宫中的珍玩书画。这些东西,一来备受文人雅士、达官贵人和商道之人喜欢,二来也值钱。在清朝初年,北京城实行满汉分城而居,当时的汉族官员多数住在琉璃厂一带,逐渐这儿就成了官员、商人、赶考举子常聚集的文化圈。同时,也为太监们所偷宫中的珍玩、书画提供了销赃的市场。而有权有势的宦官则不同,他们不必挖空心思去索要钱财,钱财总是源源不断:一是出自主子的赏赐,二是攀附者的巨额馈赠,这些都是普通宦官所望尘莫及的。当然,他们也少不了利用一切手段敛财。大凡掌管采购、置办工程材料之事,便是他们敛财的好机会,最常见的办法是侵吞银两,以次充好,发包工程吃回扣。而那些掌管、接收上贡物品的宦官则往往横加挑剔,给对方找各种麻烦。对方拿出些钱财孝敬,事情就可完结。否则,宦官会拖延、刁难,使对方窘迫交不了差,最终还得乖乖就范。这一点,如同今天官场上的潜规则。
在清末的紫禁城深宫内,贿赂之风为历史上所罕见。清官内院,太监、内侍公然索贿,敲竹杠不仅蔑准到后妃、亲王、阿哥、格格、大臣的口袋,而且还敲到了皇帝的头上。太监、内侍们利用接近太后、皇上、妃子等工作之便,探听到一些内部消息,或在主子面前可以说三道四打小报告的机会,便可层层索贿,已是习以为常。还有太后生辰,王公大臣,各省督抚所进贡之物,均由内务府太监等递进,为邀太后赏览喜爱,贿赂点银子给太监也已成惯例。再有,许多大臣平时就把太监的“关节”打通了,一旦有需要,太监才会在太后、皇上耳边扇扇子、吹吹风,以达到送钱人的预期效果。据记载,当时贿赂之盛,花样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先说门包,这本是民间大户人家守门人收受访客的小费,应该算是小钱。清人袁枚在《新齐谐·福建解元》中说:“闻门外喧嚷声,问之,则解元与公家人为门包角口。”不知何时,这个民间小费也刮进了紫禁城。自清朝开国以来,皇帝家就立有一个规矩,皇帝和后妃每天都要给太后请安。但皇帝每天早晨向太后请安,但不得擅自直入太后寝宫,必须跪在门外等候太后传见。这时,等候时间的长短就由太监掌控了。一天,光绪皇帝去给慈禧太后请安,他久久跪等不见太监传话,小太监就对光绪耳语几句,然后给了传话的太监50金,作为门包才入太后寝宫请安。此后每每如此,后妃们自然也效仿。时间一长,太监索贿门包竟然以次按等交银,称为请安费。而且每逢初一、十五宫内喜庆还需贿通关节,门包小费还必须加码。
再说奏折,这是清朝臣子向皇帝上报的一种文书。清宫有制,臣子缮写奏折,封好后装入报匣,经内外奏事处呈送皇上。奏事处分内外奏事处,由御前大臣兼管,内奏事处有奏事太监、随侍太监、记档太监、使令太监;外奏事处有奏事官,遴选六部及内务府官员能书写者充任。据记载,清朝的六部、殿阁、都察院、理藩院、翰林院、国子监、府、督、抚、道,及朝中大臣的奏折在送交奏事处的同时,都心照不宣的夹带银票与奏折并进。因为,这些奏折都需经太监的手才能呈送皇上,否则不是搁置不报,就是拖延呈送。总之,没钱难办事。
清朝末年,光绪皇帝最宠的妃子珍妃,她与胞兄志琮串通奏事处太监,收人钱财为人跑官批奏本,所收之贿款,一部分供给珍妃,其余由各层分肥。珍妃的任务是向光绪求请批奏本,最后搞定,“功劳”最大,自然分赃亦最肥。有一次,上海商人鲁伯阳贿通给珍妃四万两金,珍妃向光绪求请,鲁伯阳便得了上海道员的官职,得了个肥差。不过,鲁伯阳就任不到一个月,他就被人弹劾,搞出风传一时的鲁伯阳被弹劾案,惹动朝野内外舆论纷纷。翰林院庶吉士胡思敬在《国闻备乘》云:“鲁伯阳进四万金于珍妃,珍妃言于德宗,遂简放上海道。江督刘坤一知其事,伯阳莅任不一月,即劾罢之。”
后来,珍妃又向光绪举荐了一个叫玉铭的人,想让他出任四川盐法道。可这个玉铭不争气,在光绪皇帝面试中露了陷。光绪问玉铭此前在哪里当差,玉铭竟答在木厂当差。光绪当场就愣住,继而让玉铭写写自己的简历,可玉铭却老半天写不出来,结果是个文盲。光绪只好把玉铭打发回家,而对推荐玉铭的珍妃却未加追究。后来,有太监把这事传给慈禧,老佛爷闻听后斥责光绪,要求皇帝必须追究责任。痛斥珍妃推荐一个文盲当道员,实在太丢大清朝的脸面。此事一出,光绪想庇护珍妃也不好办,无奈下旨:“瑾妃、珍妃均著降为贵人,以示薄惩,而肃内政。”之后,珍妃被打入冷宫,后被慈禧将她投井杀害。
珍妃案落定,那帮参与串通奏事处的太监均被处以极刑。据清末老太监信修明在《老太监的回忆》中说:“太后宫的掌案太监王俊如,其徒弟小太监宣五、聂八,皆在其内。因为太后留面子,将王俊如等三人发遣奉天,缓些时日,方以密旨命盛京将军长顺将王俊如就地正法。其余奏事处总管太监郭小车子、奏事太监文澜亭,以及光绪御前太监、杨姓孪生两兄弟,人称对儿杨者,并无姓名可稽的内殿技勇太监,珍妃景仁宫的太监等,共同交内务府慎刑司立毙杖下,前后打死的太监六十余人。”可见,珍妃一案在宫中引起的牵涉面甚大,影响可知。
其实,又何止是奏事处太监染指索贿呢。清末皇宫里的女人们,她们为了得到皇帝的宠幸,常常化钱贿赂敬事房的太监更是家常便饭。由于敬事房太监负责安排皇帝与后妃的性生活,因此这些女人们都纷纷巴结敬事房太监。想想也可以理解,这些终年幽禁深官的妃子,多么盼望有一天能得到皇上的隆恩雨泽,因而她们千方百计贿赂敬事房太监。这样一来,以李代桃有之,如皇上看中某妃子,太监则“调包”驼去另一个妃子,皇帝对他那么多女人又弄不清,即便是知道“调包”了,也只得将错就错不计较了。如此的潜规则,甚至是皇后、贵妃为要敬事房太监代向皇帝传递风情,达到争宠也得向敬事房的太监贿赂。真可谓:
清宫红墙无红颜,无银难见皇帝面;
祈盼隆恩降雨泽,先得贿赂太监钱。
第23节论黑白两道
阶级社会总是黑白两道,这是自古以来共存同生的博弈。黑帮叫对方为白社会,白帮称对方为黑社会,如同白天与黑夜,既是交替的又是一家亲,执业的都是各为其主行事,只是黑社会比白社会阴暗和恐怖。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人物不辞辛苦,星夜兼程的游离在各诸侯国之间,极力的传销着自己的政治主张。为了实现地方政治狂人野心勃勃的伟业,寻求个人在仕宦路上的人生目标,诞生出一种特殊的职业,叫门客。门客们被枭雄们视为日夜觊觎的肥肉,上演着前院迎来送往,热闹异常,后院勾心斗角,磨刀霍霍。这就是门客及其主子成为兑现政治野心的阴森力量。不过,在羽翼没有丰满的时候,政治家都把自己装扮成温文迩雅、礼贤下士的样子。他们用金钱、珠宝供给门客们享用,用美酒肥肉的伺候着,甚至成人之美的送女人暖被窝。其目的是为建业吸纳人才,建立白帮或黑帮的人才库,这就是党人结帮的特有手段。
然而,中国现代意义上的黑帮社会,是近两三百年内形成的。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洪门、青帮和哥老会,基本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当然,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黑帮”一词主要指共产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也泛指所有被打倒的“牛鬼蛇神”,包括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等。不过,这种辱骂不具“黑帮”性质,充其量只是“朋党与政党”之间的口角政治,政党党阀给朋党集团定性的名称。
早先的旧上海,虽说已是繁花似锦,然而在五颜六色的霓虹灯下,却是一个黑帮社会,流氓世界。素有“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三大流氓大亨的说法。他们相互构成犄角,盘踞着上海滩的黑帮社会。
单说黄金荣,他早年入私塾读书,后在上海滩当学徒,是个识字又识时的人物。他从就任法租界巡捕房包探,后提升探目、督察员,直至警务处唯一的华人督察长,每一步都是黑吃黑得来。他靠勾结洋人买办、官僚政客发展封建帮会势力,不惜采用贿赂和暴力手段,纠集流氓地痞操纵地方贩卖鸦片、赌博等罪恶活动,成为上海青帮最大的头目,有门徒达一千余人。1916年,29岁的蒋介石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投资失败,为逃避债主追杀,也曾拜黄金荣为师。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共产党在上海流氓帮会势力的协助下,黄金荣一是积极的帮助共产党筹款;二是介绍共产党与租界当局建立联系;三是为共产党提供情报;四是派人保护法租界内的共产党人,协助设立共产党机关,派人帮助安装电话,为共产党在租界内召开会议提供会场等。1926年冬,共产党在上海组织工人武装暴动,黄金荣也派出四辆卡车的人马,轰轰烈烈的协助共产党攻打上海警察署,并成为当时共产党纠察队中一股不小的军事力量。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黄金荣又被蒋介石任命为少将参议,及行政院参议,堂而皇之的成了国府政要。在抗日战争时期,黄金荣寓居上海,但他拒绝出任伪职,多少也表现出一个流氓大亨的民族气节。日本人投降后,他又重新开展帮会活动,但是权势逐渐衰退。由此看到,黑帮是需要政治集团做靠山的,没有政治集团的帮衬,黑帮就是小混混。
黄金荣22岁进巡捕房当差,他凭借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警务总监看中,一步步由华捕提升为便衣,旧上海人俗称“包打听”。提为便衣后的黄金荣被派差到十六铺码头一带活动,这时候的他一身便装,成天泡在茶馆里,喝喝茶、吹吹牛、打打牌,从中收集情报,联络眼线就是他的工作。莫看黄金荣人长得五大三粗,但脑子蛮活络,他用“黑吃黑”、“一码克一码”的手法网罗了一批“三惯马仔”,即惯偷、惯盗、惯骗分子给他提供各类情报,也曾破了一些案子。另外,他还制造假象,用贼喊捉贼的办法提高自己的威信。
有一天,在法租界巡捕房的街对面,有一家商行的一块金字招牌不翼而飞,老板急得六神无主。这时,有人对那个老板说:“对面的便衣破案蛮灵光”。老板就立刻来到巡捕房,直接点名找黄金荣破案。接警后,黄金荣便吩咐下去,没等丢了金字招牌的老板出门,一帮小瘪三就敲锣打鼓地将那块招牌给送了回来。由此,黄金荣的名声擂响了半个上海滩。这件事是不是黄金荣幕后一手策划的暂且不说。不过,黄金荣在任期间也真的破过几件大案。比如,当时法国总领事的书记官在太湖遭土匪绑架案,五省联军福建总司令周荫人部下在上海被盗古玩字画案,都是黄金荣侦破的。最令黄金荣得意的是侦破法国天主教神父被绑架案。为此,法国东正全权大臣授予黄金荣一枚头等金质宝星,同时提升他为唯一的一个华人探督察长。
在法租界,当时公董局虽然在表面上实施禁毒,而实际上仍采取默许态度。因此,租界内私设的“燕子窠”(鸦片馆)日益增多,旅馆、妓院、赌场,鸦片买卖几乎是半公开地进行。1923年后,公董局在法租界实行烟土公卖,委派黄金荣等人包销烟土,收取烟枪税。到1928年前后,法租界有“燕子窠”800余家,抽税烟枪近6000余枝。黄金荣、杜月笙等人还利用烟土公卖,明目张胆地联合各烟土行,开设公司,实行“烟土集中、化私为公、统购统销、盈余公摊”的经营方式,并暗中以巨款贿赂公董局和工部局的警务人员,为烟土买卖取得xxx。原先在公共租界内开设的烟土行因此大量迁入,使法租界成为吸毒、贩毒、运毒的集散地。此后,公董局曾迫于社会舆论压力,应付国际联盟远东鸦片调查团在上海的调查,再次宣布实施禁烟。但是,无论是法租界还是公共租界,鸦片管理仍处于“禁而不绝”的状态,烟毒始终无法根除。
黑道最来钱的生意是黄赌毒。在民国之初,上海滩的赌活有扎局弄赌、用筹马赌、花赌、骰子赌、摇摊赌、掷老羊赌、掷挖窖赌、纸牌赌、打扑克赌、骨牌赌,还有女子地铺会、花会、华人购赛马彩票、斗鹌鹑、斗鹪鹩、斗蟋蟀等等。而上海商业各帮会林立,皆有总会之设,名为总会,实则赌博场。若要开设这些项目赚钱,就须向租界的自治局领取执照,而黄金荣又是这行当里的老大,不贿好他,即便领到执照,生意也无法兴隆。
黄金荣在法租界巡捕房混迹了20多年,其黑道本领堪称旧上海的老大。他60岁生日后辞职,但黄赌毒的场子依旧经营着,而且门徒众多。即使如此,法租界巡捕房警务处还继续聘请他担任顾问,以借其黑道影响“管理”上海滩。此后,一生都以“赚票子,玩妮子”为人生追求的黄金荣,他每日享受着三项生活程序,即吸大烟、搓麻将、下澡堂。他曾对门徒说:“我这‘三件套’是我最大的享受,不管是国民党当权,还是共产党天下,都是如此,要陪我到老死。”这就是黄金荣心里坦荡的潇洒。因为,他清楚掌控黑道的要领,那就是必须与政治集团建立密切的关系。1947年,黄金荣80寿辰,蒋介石还亲自到黄家花园为他祝寿。由此可见,黄金荣的影响力一度渗透到国民党的政界、军界和财界的最上层,他的经营手段无不充满着黑白两道一家亲的色彩。
1949年5月底,当共产党的大军攻克上海,黄金荣竟然不慌不忙的留在家里。最为潇洒的是他一步不挪,继续享受着“三件套”的生活。为此,不能不说这个黑道老大心里是有些底气的。上海解放后,共产党暂也允许黄金荣照常经营他的产业,如大世界、黄金大戏院、荣金大戏院等,每月都有一笔不菲的收入。天命的是,还没等到共产党和他理论,1953年,这位民国上海的流氓大亨因发热病倒,昏迷了几天后就闭上了眼睛,再也没有醒过来。
论黑白两道,既是对立的又是合作的,其表面是白道要摧毁黑道,实质是白道需要黑道。白道在阳光之下统治社会,黑道在阴霾之中构建社会,黑道可以印证白道之清,白道可以豢养黑道之势。
第24节论宋江的手段
宋江是明人施耐庵《水浒传》小说里的一号人物,人称“孝义黑三郎”、“及时雨”、“呼保义”。他出身在一个封建小地主家庭,成年之后混得一个县衙押司职位。宋江的常用绰号“及时雨”,他早先当押司时,整日里舞文弄墨,书写文书,应该没什么大权。
书上说宋江“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我估计他也不是什么有钱人家,可书上又称他为人仗义、挥金如土,好结交朋友。这就使人产生了一个疑问:一个押司,凭什么挥金如土?哪来的钱财送人?书中虽没有交代,当了解宋代官制就后会清楚一些。在当时的县衙,除了中央所委派到地方任职的官员外,还有很大数量的下级官吏。按宋代的选官制度,吏的来源有的是招聘,有的是差派,但绝大部分从地主阶级中选充。有的吏是世袭的,父死子继。吏的名目繁多,而押司一职是主管征收赋税,处理狱讼事务,相当于今天的县长助理和税务官、县政府秘书。不要小看这个职务,虽说权不大,但押司上可通知县,下征各乡镇、村屯的赋税,安排知县的日常工作和一系列可得油水的“琐碎”事务。由此断定,宋江的钱有相当一部分也是受贿收贿而来。也许宋江一开始可能也会坚拒收贿,怕别人说三道四,坏了他的名声。但他江湖上的兄弟太多,又太需要接济,最后还是不能做一分钱逼死英雄汉的事,收就收吧,反正都用在自己兄弟身上。
宋江平生好结交江湖好汉,当有人来投奔他时,不论来人本事大小,地位高低,他都接纳。多数都留在庄上馆驿,终日陪着,并无厌倦。若要来人离去,他总是尽力资助,只要是兄弟,他都是挥金如土的相待;若有人向他求些钱物,他也从不推托,千方百计的照办,为兄弟排忧解难,救人于水火。他这些做法类似于今人倡导的乐于助人,只是宋江具有拉帮结派的性质罢了。宋江常散施棺材药饵,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据统计,在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中,接受过宋江资助的有17人,直接送银子给江湖上的人有20多次,如仔细分析一下,可以发现宋江施银子有几个不同的特点:
一是宋江的银子往往总能花在刀刃上,使人感恩不尽,激动涕零。也正故此,宋江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当时阎公平一家到山东投亲不着,流落到郓城,不幸阎公平病死,留下孤儿寡母,宋江便买了一口棺材并赠十两银子。宋江感动了阎氏母女,之后阎公平之女阎婆惜成了他包养的情人。而在柴进的庄上巧遇武松后,宋江又是请酒,又是拿出银两为武松添置衣物,表现出了父兄般的慈爱。武松辞别宋江回家探亲时,宋江执手相送,并又给他十两银子,弄的硬汉武松掉下泪来。再说宋江第一次见到李逵,恰好他赌输了钱,欠了人家十两银子,宋江便取出银子给李逵。李逵为此寻思道:“难得宋江哥哥,又不曾和我深交,便借我十两银子,果然仗义疏财,名不虚传。”就是这十两银子,李逵成为对宋江忠贞不二的追随者。随后,宋江与戴宗、李逵、张顺到浔阳江边琵琶亭中饮酒。酒席散了后,宋江又送给李逵一锭五十两的大银,使李逵这个莽汉对宋江崇拜的五体投地,此后多次为宋江冒死,且被宋江的责骂毫不计较,甚至就是被宋江砍了头也死而无怨。瞧,这银子的魅力有多大。
二是宋江有时也好显摆自己有钱,喜欢乱施舍,结果也常给自己带来不少麻烦。在揭阳镇上,薛永使枪吆喝着卖膏药,费了好一阵子力气也无人喝采,无人施舍。此时宋江身为被押囚徒,脸上刺有金印,身后还有狱差,他却忘了自己是犯人的身份,一出手就给薛永五两银子。给了银子后,宋江嘴里还说:“量这些东西,值得几多。”也正因为这值得几多的东西,却得罪了揭阳镇上的黑社会老大穆弘兄弟。拿穆氏兄弟的话说,这是“灭俺揭阳镇上的威风”。结果,宋江在揭阳镇上有银子买不到酒喝,有银子住不上客栈,被穆氏兄弟追的无处藏身,狼狈不堪。正在这万分危急之时,为了逃命,在浔阳江边,宋江又喊出用十两银子向艄公求救的要求。结果,宋江逃出了穆氏兄弟的虎口,但又不曾想跳进了艄公的火坑,艄公张横不但要宋江的银子,而且还要宋江的命。若不是李俊来的快,宋江险些溺死江中。
三是宋江花钱有时花的很“鬼”。他被刺配到江州,深知牢城的黑暗,一到江州立马请狱差到酒店喝酒,又拿出五两银子送与公差。狱差得了好处,不但为宋江提供了单间号房,而且还在管营、差拔面前为宋江美言。接着,宋江还是以银子开道,让银子发挥“推磨”的作用,请差拔送上十两银子,请管营加倍送上银子,牢城上上下下没有一个没得到宋江好处的。宋江因施银子管用,免了一百杀威棒,而且还谋的个文书的工作。做了文书后,他更是大把大把的施银子,不是请差拔、管营喝酒,就是常常送礼物给管营等人,所以满营里没一个不喜欢他的。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然而,当狱差提醒他,戴宗“那人生利害”,不送些与他,“他明日下来时,很不好看,连我们也无面目”。而宋江笑呵呵地回答:“那人钱,一文也不给他”。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宋江鬼的地方。因为他怀里揣有吴用的介绍信,知道戴宗的底细,捏着戴宗的把柄。等戴宗上门来讨钱时,宋江以戴宗勾结梁山吴用为据相威胁,结果不但未花银子,反使戴宗慌了手脚,连连陪罪。
小事肯施舍,大事更不含糊。梁山招安也是宋江用钱买来的。他得知京师名妓李师师与当今皇上宋徽宗赵佶有勾搭,宋江就不惜重金打通李师师的枕头关节,得到了宋徽宗的招安诏书。尔后,宋江又用钱贿赂宿太尉,促使招安顺利实现。对宋江来说,银子才是他达到一切的“及时雨”。
那么,宋江哪来这些钱的呢?书中对他的经济来源虽没有明确交代,但宋江的情妇阎婆惜骂他的那句:“做公的人,那么猫儿不吃腥。”抖出了宋江财产来路不明的隐情。这么说来,宋江的钱一大部分也是受贿收贿而来。另外,宋江还有一部分钱财是江湖朋友送的。如在孔明、孔亮那里,孔家兄弟送了宋江五十两银子做路费;在清风山上,燕顺、王英、郑天寿又“各送些金宝”与宋江;宋江第一次被救上梁山时,晁盖等“取出一盘金银送与宋江”。还有一部分是宋江通风报信所获得的信息费。晁盖为报答宋江相救之恩,在梁山落草后,立即派刘唐送来一百两金子,尽管宋江没有全收,但由此可见宋江拿取信息费也是他的一项收入来源。
宋江的名望是怎么来的呢?一句话,拿钱买来的。宋江是一个善于花钱,能够给钱生命的人。他摸准并激活了江湖中义气的那根神经,用银子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人脉关系网,最终成为一呼百应的江湖老大。宋江绰号叫及时雨,也正因为他往往在兄弟们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并用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为兄弟们解难,被兄弟们称为及时雨。这就是江湖义气的核心表现。
江湖是一个独特的趋利性社会,在江湖社会中,要想获得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就必须遵守江湖规则,“义”字便是统领一切江湖规则中的规则,是江湖上非成文的宪法。讲“义”是为了更好地获“利”,“义”要用“利”来体现,这是江湖中人双方都要遵循的默示契约。当我们看到宋江不但对英雄好汉是大大出手用银子相助,而且对公人、歌妓、狱卒、帮闲也都慷慨解囊时,千万不要以为这是无用功,乱撒银子。就是这种多元的投资途径和宽阔的胸襟抱负,使他能够获得广泛的声誉。无论是皇族后裔的柴进、名将之后的呼延灼,还是绿林的草寇燕顺、流落江湖的薛永;无论是智多星吴用、富裕的卢俊义,还是无赖的王英、憨直的李逵,宋江都能左右逢源,应付自如,招于麾下。
尽管宋江用银子浇铸出他的第一生产力,但是政治抱负和理想却在他身上丝毫不见。正如鲁迅先生对宋江的评价那样:“他要革新,然而怀旧;他在战斗,但想安宁;他无法可想,然而反对无法中之法,然而仍然同食无法中之法所得的果子。”这是宋江两重性格的核心。尽管他有才能、善谋略、好周济、声望高,但是性格决定命运,所以宋江只能成为一个悲剧人物。不过,宋江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梁山义军的悲剧,也是宋代在中国历史上对内专制、政治腐败、对外懦弱的一个缩影。
(https://www.biquya.cc/id36515/1939982.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