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节论帝王的命数
从黄帝开始一直到清朝灭亡,中国历史上共存在过396个帝,162个王,总共558个帝王。史载商汤以前,帝王都具百龄以上的高寿,如黄帝活了111岁,尧帝117岁,舜帝100岁。不过,后人没有足够的理由确信这是事实。
若要从秦始皇算起,到清末宣统皇帝结束,中国历史上共有335个皇帝粉墨登场。如果不包括南北朝时期的五胡十六国,五代时期的十国君主,则是235个皇帝。在这235个皇帝中,命数在20岁以下的有28人,20~40之间的有83人,40~60岁之间的有77人,60~80之间的有36人。在长寿的36人中,70岁以上的有6人,80~90岁之间有5人,是为寿星级的皇帝,他们是梁武帝、武则天、宋高宗、元世祖、清高宗。清高宗享寿89岁,居皇帝命数之冠。在235个皇帝中,除去11位命数不明者外,如以中国传统的虚龄计算,史载的224个皇帝的平均命数仅为39虚岁。
人免不了一死,这是生死的自然法则。人死了,但叫法却大不一样,评价也大不一样。《礼记》中说,皇帝死叫“崩”,诸侯死叫”毙”,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庶人死叫“死”。这是活人给死人设的等级。皇帝死了叫驾崩,继承者还要给驾崩的先皇弄个谥号,概括的评价一下先皇的功过。所谓谥号,也就是给个盖棺定论。不过,谥号有褒的美谥,怜的平谥,贬的恶谥三种。美谥如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平谥如怀、悼、哀、闵、殇有点同情的意味;恶谥如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但谥号是后继者所定,所以这个“盖棺定论”也是鬼糊鬼,各怀鬼胎。假如,驾崩的皇帝是被改朝换代的,那么谥号就甭想什么美谥了;要是驾崩的皇帝是他生前就钦定的继承人,或是自己的皇族,那么再坏的、再平庸的皇帝,他死了也能得个好评价。
自古至今,和平时期平民多死于疾病,战乱时期平民则多死于兵燹,而帝王的死因则是神神秘秘、各种各样。其中,死于疾病的约占三分之二,死于它故的则占三分之一。这三分之一是帝王所特有的死亡方式,包括死于篡弑,死于丹药中毒,暴死而原委扑朔迷离,更有死于荒淫和荒诞的。
且说死于疾病的皇帝。凡史书上出现“帝不豫”三个字,就如同今天的“病危通知”,等于标明该皇帝的死期不远了。其实,“不豫”就是说人身体不舒服,常人一生中可能有很多次“不豫”,而作为皇帝,一旦宣告“不豫”,那就危乎殆哉了。难道皇帝的生命就如此脆弱吗?不错,皇帝的生命的确是脆弱的,难怪康熙皇帝就曾感叹古来没有几个白发天子。皇帝的生命之所以脆弱,是因为导致其长寿的因素远不如导致其短寿的因素。
死于篡弑的皇帝,历史上为数不少。统计自秦始皇以后主要王朝的235个皇帝,在位期间被篡弑的有45人,如果包括下台以后(各朝末主)被杀的,以及史书隐讳而被史学家普遍认为死于篡弑的皇帝,约有60多人。要说帝王,他本是手操全国生杀大权的唯一人,是一切权力的中枢。儒家规定:“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天无二日,人无二主。”那么,皇帝怎么会被他人所杀害呢?答案很简单,杀皇帝当然是为了自己想当皇帝呗。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杀的皇帝是秦二世赢胡亥。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胡亥正卧榻在望夷宫里,祈祷上天保佑大秦王朝岁岁平安,永享人世尊荣,永远作威作福之时。忽然,外面传来一阵阵呼喊厮杀声。胡亥惊疑中,一群明火执仗之人,剑戟晃晃的已经冲到他的面前。为首之人正是他最信赖的中丞相赵高的女婿,当时的首都特别市市长阎乐。胡亥被杀后,时年23岁,史称望夷宫之变。
不过,历史上杀过皇帝的人有很多,除秦朝的赵高,还有东汉的梁冀、南北朝的刘裕、北魏的宗爱、建立西魏王朝的宇文泰、南梁政权的建立者萧衍、金朝的完颜亮……但细细数来,史书上多有记载的赵高之流、梁冀之辈只不过杀过一个,而刘裕、宗爱、萧衍、宇文泰等四人也只杀过两个。可南北朝北周时期的权臣宇文护,他在短短的三年多时间里,先后杀了西魏恭帝元廓、北周闵帝宇文觉和明帝宇文毓三个皇帝,堪称中国历史上的“屠龙”第一人。不过,他杀皇帝的原因极其简单,他就是要做皇帝的主。
再说死于荒淫与荒诞的皇帝。其实,纵观中国历史,有很多皇帝的短寿都与纵欲有关,只是史书上回避隐秘,或是被皇族以及政治的继承者灭迹。目的就是为其掩盖丑陋和不宣。虽说,死亡与纵欲有着直接关系的皇帝,史书中只能推定为两位,即汉成帝刘骜、清同治皇帝。简单地说,刘骜是死在宠妃赵昭仪的床上,死后谥号“孝成皇帝”,这谥号不恶,完全是继承者不想给皇族抹黑。同治皇帝年仅19岁驾崩,死因有两种说法,民间说他死于梅毒,而官方和多数史学家说他死于天花。两种说法无争,原因是民间的说法往往是实,官方的说法为假。这也如同今天的小道消息,传说都来源于核心而已。
除此之外,在北方民族所建立的朝代,皇帝对酒的迷恋程度十分惊人。北齐皇帝高洋多年酗酒,性情益发残忍、多变,酒醉后动辄杀人以为游戏。高洋30岁时,他已经不能吃饭,每天只靠几碗酒度日,最后死在昏醉之中。还有一个皇帝是吃撑死的,他就是南朝宋明帝刘彧。这个皇帝有暴吃暴饮的习性,而且特喜吃鱼肚,一顿要吃数钵,满腹鱼肚已经不胜消化了,他还是一个劲地狂吃。最后,在刘彧撑死的弥留之际,他硬挺着身子正坐在床上,合掌而气绝。自此,宋王朝而衰。
第9节权力是最神奇的春药
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刘宋王朝,估计皇帝们都有家族精神病史,他们整体性的荒淫残暴真是历代少有。
刘子业,他生前行为极度荒淫,后人盖棺定论的给了他一个谥号:废帝。为区别他和后来废帝刘昱,又把刘子业叫做“前废帝”,刘昱则叫“后废帝”。《宋书》记载:“子业虽曰嫡长,少禀凶毒,不仁不孝,著自髫龀”、“行秽禽兽,罪盈三千。高祖之业将泯,七庙之享几绝”。如此劣君,最后不免遭到诛杀更是自然不过的事了。
公元464至465年,一部顶级大片在当时的南朝宋的首都上演,总导演就是当时的皇帝刘子业。这部大片内容包含乱伦、通奸、强奸、轮奸、兽奸无所不有,让人听了就瘆人。早先,刘子业的老爹宋孝武帝刘骏也是十分荒唐的主,他当皇帝那会儿,把几个堂姐妹统统收归国有,圈养在宫中供其xx。而这个子承父业的刘子业,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居然和自己同父同母的亲姐姐大肆xx。但这个姐姐山阴公主与做皇帝的弟弟淫欢后,也幸福了一阵子。后来,山阴公主见到朝中有个帅哥高官褚渊,她又对这个褚渊产生了性趣,不禁绮思连连,居然向刘子业要求,赐褚渊到她府上去“陪伴”。但这个褚渊死活不从,悍然表现出“贞节烈夫”的好男人品格。
山阴公主没拿下褚渊,她依旧不死心。但仅靠一个做皇帝的小弟弟,她也不能满足,索性又要求刘子业给她选美男,挑硬汉。竟然刘子业也应允她,给姐姐山阴公主找了一批美男任她享乐。随后,刘子业又与他姑姑新蔡公主乱淫,弄的皇宫是淫声跌宕。除了乱伦,刘子业还独导了一场群淫大戏。一天,他下令召集诸王的妃嫔公主入宫,等她们都来了,就下令左右侍卫幸臣一起脱去衣服,当下和她们群xx交。虽说,这些女子都吓得花容失色,四散奔逃,但又哪能跑得过那些如狼似虎的侍卫,宫中顿时响起一片惨呼淫叫之声。
刘子业日日过着荒淫的生活。一次,他走到皇宫后花园的华林苑,见竹林堂里有宫女在游园,他便令宫女和侍卫们一起裸体宣淫,自己也混在其中,左拥右抱,淫欢的不亦乐乎。玩了一阵子,刘子业又觉得这样玩太不刺激,就命人牵来一群动物,什么狗、马、羊、猴之类的,挤挤挨挨地占满了一屋子。左右还不知道他要干什么,他竟命令宫女们和这些动物当众交媾,谁敢不从,立即杀死。宫女们惊恐的魂飞魄散,有一个宫女不从,刘子业立刻把她杀死,吓得其她宫女只能屈服皇帝的凶淫。顿时,竹林堂变成了不折不扣的人间地狱,刘子业这才觉得刺激十足,淫呼欢叫。
身为皇帝的刘子业淫荡的如日中天,他一半幻想在淫乐的世界中,一半深陷在恶梦里。一日,刘子业就寝,他恍惚梦见一个美女浑身是血,眼神喷火似地指着他痛骂:“你悖逆不道,看你活得到明年否?”刘子业一惊而醒,他大口喘着粗气,额头上的汗珠直冒,模模糊糊回忆梦境,耳边依旧是痛骂之声回绕在寝宫。他胆战心惊的熬到天亮,脑子里再也不敢去想xx的事了。他起来焦躁不安的在宫中踱来踱去,忽然见到一个宫女走来,相貌竟然和他梦中见到的美女一样。刘子业大怒,即令将这个宫女拉出去斩了。宫女被问斩后,刘子业又xx后而睡,不想又梦到了这个宫女披头散发,飞进刘子业的寝宫,她声色俱厉,一把将刘子业的头揪了下来,然后放在刘子业的手上。刘子业顿感恐怖异常,他惊恐的醒来,大呼:“捉鬼啊!捉鬼啊!”
恶梦醒来,刘子业立召令一帮巫师、数百侍卫、彩女往华林园中的竹林堂里射箭杀鬼。直到天色将晚,竹林堂灯火通明,巫师做法,彩女们起舞,仍旧是乌烟瘴气的样子。然后,刘子业亲射三箭,再命侍卫依次齐射。一顿乱箭之后,巫师觉得任务完成了,便向刘子业叩首道:“鬼已尽死!”
鬼已荡平,刘子业闻言大喜,便张罗着要奏乐庆祝。正在他欢庆之时,突然一拨不速之客闯入了淫庆宴会,这些人面目狰狞,凶神恶煞的见人就砍。刘子业已知梦兆,虽也早有防备,慌忙引弓搭箭向为首之人射去,可是这一箭并没有射中。刘子业见未射中来人,扔下弓箭撒腿就跑,边跑边喊来人救驾,却无人来援。还没等他跑出几步,就被那为首之人追杀过来,一脚踹倒,一刀砍在刘子业的后背。一刀砍下,此人还不解气,又是一刀把刘子业劈为两段,结果了这个罪恶的、淫荡的、无耻皇帝的小命。
刘子业仅做了一年的皇帝,被刀斩时也只有17岁。策划这场诛杀刘子业的是主衣寿寂之、内监王道隆、学官令李道儿、直阁将军柳光世等11人。他们眼见刘子业如此大逆不道,灭绝人性,心想再不能任由他如此,要不接下来被他奸淫的就是自己的妻子女儿了。因为,在整个南朝宋的政治体系中,无论是多么重要的政府部门,只要你做官,就有可能被杀,杀不杀完全取决于皇帝看你顺不顺眼。如果刘子业看谁不顺眼了,就咔嚓一刀了事,绝不会有你声辩的机会。至于哪家有美女,且不论辈分、大小、贵贱,只要刘子业看中了,若再不想供给他淫乐,那是必死无疑。在这样一种政治环境里,官员们整天提心吊胆地去上班,不知什么时候,刘子业就会拿自己开刀。假若,官员称病呆在家里,也仍然不能够摆脱死亡的命运。因为,刘子业这个皇帝太年轻,且记性又好,很有可能将你从家里拽出来,然后咔嚓了事。所以,大臣和诸多王室的成员共同策划了这场“杀皇运动”,全然是“皇逼官反”。而闹鬼的事肯定也是这个策划的一部分。
过了1400多年后,到了公元1915年,袁世凯也做了一个梦。但不是淫梦,而是梦到他自己做皇帝了。此人是一代乱世枭雄,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军阀鼻祖,中华民国大总统。他叱咤风云一时,也辱没了中国近代政坛。他一场皇帝梦花了两三千万,共有一妻九妾。当然,这个数字对帝王级的统治者来说凤毛麟角,但作为中华民国的大总统,无疑是最耀眼的。可家里有这么多的女人,袁大头却还不知足。有一次,他居然把儿媳“误认”为自己的某妾,于是眼花缭乱中淫性勃发。后来,袁世凯自知理亏,自订规矩说:“自己本性如此,出于无奈,虽然调戏到自己的儿媳,纯系误会,本非出自本意……我平生最重红色,见到红色,就肃然起敬。因此,女儿及儿媳如果穿一种红裤子,我一望而知,就不会犯此错误。”于是,他的女儿、儿媳、婢女、仆妇,甚至其姬妾不愿xx者,打这以后都穿上了红裤子,成为袁府中一道亮丽的红色警示裤。
不过,袁世凯还没享受到做皇帝的风光,就在举国“讨袁”声势中被扰醒,旋即一蹶不振,只做了83天皇帝美梦。袁世凯一命呜呼之后,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时期,由此各路军阀们纷纷“为国”挺身而出,相互开打。首先是电报战、口水战、主张战,然后是洋枪洋炮对垒,忙得外国商人把他们淘汰下来的军火,一船一船的运到鸡犬不宁的中国,抢地盘、换白银、开矿筑路、扶持傀儡,弄得民不聊生。
诚然,当年的皇帝刘子业已被杀了1500多年,袁世凯和他的一妻九妾也都归天。但这套封建文化和奢腐生活却被继承到了共和,只是官阶都没有一个比刘子业、袁世凯他们高。不过,如今的县令也堪比当年皇帝、枭雄们的奢腐荒淫,更是把“一妻九妾”变成了一妻暗妾无数。所以,今人又创造了一个新词叫“包二奶”,只是这“二”数无限循环,遁阴匿景之下,依旧呈现出“贪官捞钱睡女人,淫女无钱不上床”的荒淫社会,这副春药就是最神奇的权力。
第10节功利皇帝的代表
这世上最被人骂的是皇帝。好皇帝,老百姓祝他万寿无疆,群臣却咒他早死早好;坏皇帝,老百姓咒他千刀万剐,群臣却盼他寿比南山。原因何在?那就看统治者代表哪一个阶级。自古以来,后世之人推翻前朝,执政的都要列举前朝的贪污腐败,以此鞭策自己,警示后人,其决心真是坚如磐石。然而,周而复始的又是怎样的情形呢?毋庸置疑,其结果似乎都是同出一辙的重演。
杨广是被后世骂的最凶的皇帝。他在其父隋文帝“开皇之治”的基础上,征调百万民工,用了五年多时间,凿通了一条贯通中国南北腹地的大运河,创造了运河流域多民族的文化区域,实为功不可没。可是,杨广的穷奢极欲,滥用民力,横施暴政又给百姓带来了空前的灾难。所以,后人给杨广的谥号:隋炀帝。炀,按古代《谥法》说:“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可鉴这“炀”字意思至深。
后世政治家们在评价杨广时,绝大多数人都说他是:中国历史上名声最差的皇帝之一。导致他名声如此劣迹的原因,主要是他兵役太重,用民太重,太急功近利,太想建立宏大伟业了。杨广登基之初,他开始扩建东都洛阳,所花人力、财力几乎是倾国之力。后来,他在洛阳西郊修建皇家园林西苑,除了规划巨大的人工湖,堆蓬莱、方丈、瀛州三仙山,建亭台楼阁外,还沿龙鳞渠修建了16座豪华的宫苑,分别由他宠爱的16个妃子主管。到了秋冬,特会花钱的妃子为了“留住春天”,她们令民间艺人、侍女用七色彩绸做成各种花叶,缀于枝条上,把整个宫苑的树木装点得像春天一般。用今天的话说,要得就是春意常有。冬天,如遇湖上结冰还要凿去冰冻,用丝绸做成荷花绿叶装饰起来,要得就是个好看。真可谓是中国早期的行为艺术。
杨广这人喜欢在明月之夜抒怀,常带着几千宫女骑马到西苑游玩,一边弹奏一边饮酒赏月。而杨广爱游玩,又爱写诗,诗作在所有的帝王中,写的还很不错,算得上是个有文化的皇帝。一次游玩过后,他写《喜春游歌二首》,诗云:
禁苑百花新,佳期游上春。
轻身赵皇后,歌曲李夫人。
明代齐东野人参考唐宋笔记,编著《隋炀帝艳史》,可谓让杨广一举成名于世。此书虽说是小说,然引用故实,悉遵正史,并不巧借一事,妄增一语,以滋世人之惑。后来,清朝褚人获根据此书和民间传说改编而成《隋唐演义》。郑振铎评价其“影响于后来的小说很大,褚人获的《隋唐演义》,前半部便全窃之于《艳史》,《红楼梦》的描写、结构,也显然有《艳史》的启示,确是一部盛水不漏的大著作”。可见杨广各种奢靡生活对后世的影响。
单说杨广在做皇帝之前,曾任扬州总管,坐镇一方。他当了皇帝后,仍很留念扬州这块烟花宝地。因此,在定洛阳为东都时,也改扬州为江都。他在江都也营造了宫城,还经营了上林苑。从东都至江都建行宫40多处,只为杨广巡游暂住。一年八月,杨广从洛阳乘龙舟巡游江都,他的龙舟高45尺,分四层,上层有正殿、中殿和东西朝堂。龙舟中间两层有160个房间,装饰豪华富丽,宛如一座活动的水上宫殿,堪称中国古代版的泰坦尼克号。而皇后乘坐的大船略小于龙舟,装饰一样华丽。而随行的妃娘、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番客等分乘五千多艘船,跟随其后,浩浩荡荡,首尾相连。杨广环顾巡游的队伍,心理十分畅快,提笔写了一首《泛龙舟》的诗留存于世,诗云:
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
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
六辔聊停御百丈,暂罢开山歌棹讴。
讵似江东掌间地,独自称言鉴里游。
然而,除了大运河上长达二百多里的巡游船队之外,还有八万多船工、纤夫以及两岸20万骑兵护卫。白天是班旗蔽日,晚上是游船灯火通明,所到州县五百里内的百姓都得奉献精美的特产,供他们吃喝,而开船时就把吃不完的东西挖坑埋掉。江都一趟,杨广一路兴致,又作《江都宫乐歌》,诗云:
扬州旧处可淹留,台榭高明复好游。
风亭芳树迎早夏,长皋麦陇送余秋。
绿潭桂楫浮青雀,果下金鞍跃紫骝。
绿觞素蚁流霞饮,长袖清歌乐戏州。
第二年,杨广要从陆路返回洛阳,于是又得筹办大量的车马,制作各种仪仗仪服,为此又得需要大量的羽毛皮革。随之,地方官府又颁布新贡名目,发动百姓到处捕捉鸟兽。时间不长,各种水陆禽兽几乎都被捉了个尽光,就这样也没达到官府规定的上贡数量。咋办?百姓只得出高价向囤积羽毛皮革的豪富人家购买,一只野鸡尾羽要十匹绢的价钱,逼得百姓骂声跌宕,却又无可奈何。而乘机炒羽毛皮革的豪富又为官商勾结,炒得羽毛皮贵如金,豪富们着实的借杨广奢靡生活的东风大发横财。
春天,杨广千乘万骑,前呼后拥,返回洛阳。真是皇帝出游,百姓遭殃。在还京师东都的途中,杨广又诗兴大发,作了一首《还京师》诗:
东都礼仪举,西京冠盖归。
是月春之季,花柳相依依。
云跸清驰道,雕辇御晨晖。
嘹亮铙笳奏,葳蕤旌旆飞。
后乘趋文雅,前驱厉武威。
杨广的诗确实写的不错,这也是他奢侈无度的生活情调。在杨广残暴无比的统治下,豪富们夸他是拉动内需的明君,而老百姓却骂他是暴君。最终,杨广的残暴与功利超出了当时社会的承受底线,激起百姓的反抗。
公元611年,反隋的农民起义首先在山东爆发,随即各地纷纷响应,起义风潮云涌。到616年,杨广不顾大臣们的苦言劝阻,登上新龙舟第三次巡游江都。在路上有个地方官冒死拦路劝阻说:“吾皇,如果你到了江都,天下就不是你的了。”杨广竖耳听后,勃然大怒,随即把他杀了。到了江都,杨广写下了他一生最后一首《江都夏》,诗曰:
梅黄雨细麦秋横,枫叶萧萧江水平。
飞楼倚观轩若惊,花簟罗帏当夜清。
菱潭落日双凫舫,绿水红妆两摇渌。
还似扶桑碧海上,谁肯空歌采莲唱。
巡游到江都,杨广依是旧醉生梦死,日夜沉迷在声色酒宴之中。然而,在强大的反隋力量的打击下,杨广自知末日将到。有一天,杨广自己对着镜子,不无惆怅地说:“好头颈,不知谁来砍也?”
公元618年,隋王朝同秦王朝一样,又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同年,杨广的近臣宇文化及统领禁卫军发动兵变,在江都兵谏了杨广。被捉后的杨广,他本想饮毒酒自杀,却被义军打翻酒杯。最后,宇文化及叫人用绳子把杨广勒死。后来,唐代诗人皮日休在评价这位隋炀帝时,诗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杨广被宇文化及处死后,李渊篡隋登基,给了杨广一个“炀帝”谥号,算是一个盖棺定论的决议。如阅历史,总觉历史往往是胜利者所写。说杨广这人性情暴虐,杀人如麻,但天下又有几个皇帝不是如此呢?从汉武帝到康熙大帝,哪个皇帝的身后不是尸骨累累?杨广死后的李世民,他杀兄李建成,杀弟李元吉,后又将兄弟两家其子侄儿辈悉数杀光。特别是建成之妃,已有一子,正是童年无忌,也把他送赴黄泉。可这位被称为明君的唐太宗,不是照样垂涎美色,硬是把他亲哥哥的老婆霸占了。随后的赵匡胤推翻唐朝建立宋朝,从陈桥兵变到金匮之盟,哪一个环节不是杀人的?历史上为帝位有杀主子的,有杀兄弟父亲的,杨广顺当即位,他做了皇帝,大兴土木,荒淫无度,但其他皇帝也做了,而且比他还狠,却没人骂。为什么?翻阅历史就一个原因,无论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他们死后,都有自己的政权继续存在,御用笔杆子都是自己人。而杨广的隋朝短命的覆灭了,墙倒众人推,罪归一人之论罢了。
诚然,隋炀帝杨广是一个会做文章,会写诗赋的人,算得上是个文人出身的皇帝。但文人治国是没有多少出息的,诸如:陈后主陈叔宝、李后主李煜都是能诗能赋的人,宋徽宗赵佶既能写诗又能绘画,其治国的结果都是一塌糊涂,肆虐着贪声逐色,荒淫无度的政治风尚。
第11节论“诏戒贪吏”
公元960年,自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兵不血刃的登上帝位以后,他就哼哼教导自己的官员们不要学后蜀皇帝孟昶。由于孟昶在位后期,沉湎酒色,不思国政,生活荒淫无度,连夜壶都用珍宝制成。这让赵匡胤大感腐败亡国的致命所在。其实,凭赵匡胤自己为官时的体会,他深知官吏“贪浊”的孽根性。为了防范文臣、武将、女后、外戚、宗室、宦官等六种人的专权独裁,宋廷制订出一整套集中政权、兵权、财权、司法权等各种法令。并设计了一套“分权而且相互牵制”的选官、用官和治官制度,即:选拔官员的试用法,官员任职的连坐法,官员贪脏档案法。此三项政策的颁布,使得当朝官员贪赃成本巨大,每一个欲想涉足贪赃的官员不得不算一算。此后,赵匡胤的侄子赵恒当政,这位宋真宗皇帝还御制了一批《文臣七条》,嵌在各地方政府大院的墙壁上,以告戒所有官员为官要清心、奉公、修德、贵实、明察、劝课、革弊。这也如同今天的干部条例,廉政制度上墙。
然而,自靖康之祸,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俘,宋高宗赵构拒绝主战派抗金主张,宋室南迁建立南宋政权,盘踞江南一隅开始,内忧外患一直侵蚀着这个王朝。特别是赵构重用投降派秦桧以来,向金国求和割地、纳贡、称臣等一系列的屈辱事都发生了。而此后的南宋国情更是每况愈下,背公营私,卖官鬻爵,贪财纳贿的官场腐败日趋严重。无奈之下,南宋朝廷才开始进行一系列“诏戒贪吏”的普法活动,以图重整吏治。而这些活动都在宋理宗赵昀和度宗赵禥当政时期,《宋史》共记载了“诏戒贪吏”三次。宋度宗赵禥之后,南宋在风雨飘摇的半个多世纪里,直至灭亡,再也没有开展过“诏戒贪吏”的普法活动。
这三次“诏戒贪吏”,是南宋统治者实在忍受不了贪腐的情况下开展的。但是,这三次空谈的普法却没有任何实际效果。原因是“诏戒”不是制约体系,更不是自下而上的监督机制,光靠中央发布“诏戒”,劝导官员收敛,等于是一次走过场的经验交流。例如,宋理宗赵昀即位后,当年八月,宋廷第一次开展“诏戒贪吏”,湖州就发生了潘壬事变,济王赵蛇被当朝宰相史弥远派人逼死。魏了翁、真德秀、洪咨夔、胡梦昱和进士邓若水等官员纷纷上书替济王鸣冤,直指时政昏聩,并揭露史弥远招权纳贿、货赂公行的腐败事实。同时,还指控他在国家经济调控中大发横财。证据是史弥远在大量印发新钞票过程中,不顾民生和当时国情,停止使用金银铜钱兑换,只允许旧钞票折价一半兑换新钞票。由于这种贪暴的货币政策,致使钞票充斥,币值暴跌,物价飞涨,搞的是民不聊生。而理宗皇帝却在“诏戒贪吏”活动中,置若罔闻,毫无办法的继续任用史弥远,还封官加爵。史弥远病死后,理宗皇帝又追封他为卫王,谥忠献。
此等“诏戒贪吏”,深刻的印证了“诏戒”无效。无效之一,是官员腐败已成洪水猛兽之势,已是积重难返;无效之二,是政治腐败导致官员离心离德,各怀鬼胎;无效之三,若要坚决反贪,则会加速赵氏皇权死亡,不反还能苟延残喘的存在。至于最后在谁手上亡国,已经不是当政统治者要考虑的问题,当好维持会长已经是功德圆满了。因而,在这样一种抉择面前,统治者为了拖延自己的死亡速度,不惜最后亡国也要支撑。所以,“诏戒贪吏”等一系列活动,都不是反贪机制,仅仅是治标不治本的维持运动。与此类似的“反腐倡廉”、“制度上墙”、“干部条例”、“重要指示”等等,仅是统治者反贪力不从心的表现。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代替不了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机制。
不过,整个宋朝没有什么昏君暴君,而是统治阶层和文人共天下,此等氛围在历朝都是没有的。宋朝以“仁义立国,政局清明”为治国思想,这一时期,没有什么地方势力割据,也没有宦官、后妃、外戚专权干政的乱国大事件。宋朝没有文字狱,官员们不会因说错话写错字而掉脑袋。可以说,宋朝是以文治国,把中国从野蛮社会带向现代文明进程的标志。但在赵匡胤建立的廉洁执政,且具有民主思想的雏形里,由于重文轻武和中后期卖官鬻爵的官场腐败,使得在外敌面前表现出的是软弱无能,维稳的政治任务占据了主要地位,这才使得一旦迎敌,阵脚就乱。虽说,宋朝的兵力不少,但真正有能力的将领却很少,以至于民间武装成了抗敌的重要力量。这也是当外敌入侵时,宋军总是失败的原因。
世人看宋史,几乎都为其武力衰弱及对外屈辱而长叹。而导致这种局面的,却是宋朝政府允许军队经商,使得军营社会化,一些军xx领还与士绅商贾,乃至黑恶势力相勾结,并“合法”的参与非法经营。例如,素有南宋中兴四大将之一的刘光世,他的行营左护军全军共有52000多人,竟有8000多人从事商业贸易。将校们经营着商业贸易、酒店药局、出租营房等。再如,《水浒传》中描写的张团练、张都监都是“快活林”酒家的xxx和持干股人。而恶霸蒋门神按他们的贡献给股分赃,这种情形在宋朝已是司空见惯。同时,宋朝驻军与地方官府、商人的经济利益盘根错节,造成军队调动不灵。当国家遇到战事时,只要调兵敕命一下,马上就遭到官兵的怨愤,家妻儿郎的哭闹,使得军心涣散不堪。此等国策,也是宋朝“举国经商”所酿成富国弱兵的后果。
在冷兵器时代,越野蛮就越强大,越落后就越凶恶,这就使得掠夺远比自己发展而获得的更快、更容易。当时的辽比宋野蛮,所以宋给辽送钱;金比辽野蛮,所以金灭了辽;蒙古人比金人野蛮,所以蒙古灭了金。在南宋中后期,由于对内压制,对外懦弱外交的国策下,政治、军事、经济腐败和官员贪腐从涓涓的溪水汇成了洪流。特别是贵族官僚阶层开始通过“世袭、顶职”,直接为官的政策蔓延,滋生了官二代、官三代……的沿袭,急速的使得政府机构极度臃肿,政府职能转向唯利是图。同时,开戒富商巨贾凭财力买卖官职,更加速了官商勾结,导致国家资本严重流失。以至南宋后期,卖官鬻爵竟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造成了严重的吏治腐败,直接导致了南宋王朝大厦的崩塌。最终,腐败懦弱的大宋军队走到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地步。他们面对北方强敌愈战愈弱,向南愈逃愈远,最后在崖山海战中被元军大败,名将陆秀夫背着时年才八岁的赵昺皇帝跳海而死。宋王朝就此灭亡。
宋朝灭亡以后,“诏戒贪吏”的普法活动却被保留下来,这是南宋统治者留给后世的政治遗产,也是“和谐”反贪的开始。此后,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弑杀皇帝篡位,统治者内部暴力斗争导致亡国的事件。然而,在南宋之后的王朝更迭中,贪官、大贪官、特大贪官随之诞生,似乎一直保持着贪官数量世界第一,腐败程度世界第一,赃款赃额世界第一,反贪支出世界第一,贪官逃逸世界第一等等,把中国壮大成官员贪腐的超级大帝国。
随着宋朝的灭亡,后世“诏戒贪吏”的普法活动如火如荼,特别是明清两朝,国家修订的反贪法律一部接着一部,反贪机构层层叠叠,普法活动轰轰烈烈。这些投入不仅巨大,而且还供养着庞大的反贪队伍,成为贪官不贪,养活不了法官的局面。然而,即使“诏戒贪吏”的普法活动年年搞,月月宣,日日讲,贪官污吏更是前赴后继,表现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勇气概。这些都无情的体现出“你抓我躲,你杀我跑,你疲我贪,你叫我笑”的十六字方针。
元朝贪官卢世荣,他在实行国家财政改革中贪污受贿,数额巨大,逼得皇帝以处死他为快。明朝大贪官严嵩父子贪赃枉法,吞没军饷,招权纳贿,肆行贪污,最后只落得个抄家去职。据《天水冰山录》所载:严氏的田地、不动产、家具陈设、金银铜钱、珠宝玉器、象牙犀角、玳瑁沉香、名人字画等总值约220万两银。而当时宋朝财政的年平均收入约8000万两银,可见严氏父子有多贪。清朝特大贪官和珅,他到底贪了多少?数字很难确定。据《查抄和珅家产清单》记载:在查抄和珅名下的田地、不动产、家具陈设时,就让执法人员忙的筋疲力竭。仅房产总计有私家花园、门面房、空置房共107处,2790余套室。而在他居所、办公室查出赤金、银元、京锞、苏锞、洋钱、制钱、金佛、西洋珍玩、珠宝玉器、名人字画更是惊人。总额约为八亿两银。而当时《马关条约》赔款二亿两银,《辛丑条约》赔款四亿五千万两银,两数相加才六亿五千万两银。可想而知,仅和珅一人之贪腐的家产,若要拍卖,就可一洗大清朝的国耻,也毋须当时的三亿六千万民众背此国债。
由此可见,“诏戒贪吏”的无用之处是统治者被逼而宣,而不是一种常态的,护法为民的反贪。全然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最不情愿看到“官员无病,皇帝要命”的结果,而最愿干的是“官员得病,皇帝治病”的政治功绩。
第12节论政治流氓术
在与南宋对峙的金朝完颜氏集团中,完颜亮是金朝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此人自幼聪颖好学,曾拜儒学家张用直为师,平日喜欢与儒生探讨儒学,满口是仁义礼智信。完颜亮在位期间颇有点政绩,但他因弑君夺位和残忍嗜杀,也是一位毁誉参半的人。他又与隋炀帝杨广一样,能作诗赋,俨然是一个仁人君子,儒雅少年。然而,他做伪的水平也与新朝皇帝王莽不相上下,堪称中国古代政坛上的政治流氓术的大师。
完颜亮对外为人和蔼可亲,而且还不爱钱财,时人莫不称其贤。他18岁以宗室子弟身份当上了奉国xx军,此后屡屡升迁,几年之后便爬上了尚书左丞的高位。其实,此人十分善于伪装,政治野心深藏不露,大有夹着尾巴做人,伺机待发图谋大业之心。当然,这种品行也是政治野心家所必备的“修养”。一天,熙宗完颜亶召见他,给他讲革命家史,当他听到太祖创业的艰难,竟呜咽流涕,嚎啕大哭。熙宗见说到爷爷,他竟如此伤心,大为感动,堂兄弟俩的心与心的距离顿时拉近。不久,熙宗便拜他为平章政事,五个月后又拜为右丞相,成为当时国家的主要领导人。次年正月,他又兼任都元帅,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独揽大权之后,他便密谋夺位。一次,完颜亮对心腹说:“吾志有三:国家大事,皆自我出,一也;帅师伐国(宋),执其君长,问罪于前,二也;得天下绝色而妻之,三也。”由此言可以看出,此人不但既爱江山,更爱美人。而且还要兵伐灭南宋,称霸天下。
公元1141年冬月的一天深夜,完颜亮率其党徒、亲信闯入熙宗寝宫,将熙宗弑杀,自己登上了皇位。此后,他为了巩固皇权,旋即又展开一系列的大清洗、大屠杀,将反对他的大臣全部杀掉,又将太宗完颜晟、开国功臣完颜宗翰的子孙斩杀,宗室诸王50余人被集体屠杀。后来,就连和他一起密谋并参与弑帝的党人也大多被宰。当完颜亮坐稳了龙椅后,他便为自己树立明主圣君形象。首先,他对旧政进行一系列改革,颁布“励官守、务农时、慎刑罚、扬侧陋、恤穷民、节财用、审才实”七事诏告朝野,以示自己是施仁政、爱百姓、尚节俭、重人才的皇帝。他还几次下诏“求直言”,轰轰烈烈的掀起了朝廷内外,上至公卿大夫,下至平民百姓上书进言,玩弄起历代政治家惯用的“民主”权术。
生活上,完颜亮为了表示自己节俭,他拒吃老鹅。为何?因为鹅是北方的稀罕物,价格昂贵。时常,他用破衣补被,破布补席,以示近臣;他故意穿着打补钉的衣服,让负责记录起居的官员看,以示自己艰苦朴素。更作秀的是,他还下令把熙宗在位时新建的皇家苑林全部拆除,把豢养在林中的珍禽全部放掉,以避免浪费饲料。为表示与士兵同甘共苦,他时常到军营与军士同吃陈米饭,在基层问寒问暖,关心士兵生活;为树立亲民君主形象,他时常走出皇宫体恤民情,到田间地头与农民一起收庄稼,和蔼可亲的交谈。除此之外,为表示重视人才,他还亲自为天下考生出题,均以“忠臣犹孝子”、“忧国如饥渴”、“不贵异物民乃足”等为题;为表示谦虚,他与群臣促膝交谈,常引古代贤君之事以其自勉;为表示孝道,他更有精彩肉麻的表演。嫡母徒单氏,是他爹宗干的正室,一生无子女。他夺位后,特地尊她和生母大氏同为太后。当太后迁居燕京,他亲率百官迎于郊外,举行盛大宴会。此后,他每日给太后请安,侍太后十分恭顺。太后坐榻,他上前扶掖;太后外出,他徒步跟随。全然是孝子贤孙。
然而,这个“圣君明主”,其真面目却让人作呕。他表面上崇尚节俭,其实却穷奢极欲。他拒食鹅以示节俭,但他游猎时,却不惜以一头牛换一只鹌鹑,以享口腹。他弑帝霸位后不久,便下诏迁都燕京,命人大修宫室,耗资巨大。同时,他又下令将上京宫殿宗庙、大族宅第全部拆毁,将其夷为平地,退耕还农。其实,他表面上说是还田于民,实为备战。1158年,他为便于指挥兵马伐宋,又拟迁居南京(今开封),并下诏大修宫室。此工程十分浩大,耗财力人力不计,由于修殿材料均在深山之中,运一木都要投入五百人力,故而劳民伤财,致使民夫累死于运输途中无数。他所建宫殿,雕梁画栋不说,且遍饰黄金,造价不计成本。一殿建成,完颜亮稍不如意,他便下令拆毁重建,务求辉煌华丽。
完颜亮表面上要求臣下进直言,以显示自己虚心纳谏,其实却刚愎自用到了极点。他拒听臣子谏言,甚至闻谏则怒,动辄杀人。当他决定南下伐宋,建立一统华夏的霸业时,还假惺惺征求朝臣意见。朝臣翟永固、韩汝嘉直言进谏,他竟勃然大怒,将两人赶出殿外。不过,这两个人还算幸运,可太医使祁宰提了不同意见,竟被他下令处死,并没收了全部家产。至于孝道,再看他嫡母徒单太后的下场。当徒单太后得知他要伐宋后,她就屡次谏阻,但完颜亮不听也罢,竟气恼之极,下令将太后缢杀,并焚其尸于宫中,弃其骨于水中。缢杀太后之后,他还不解气,一怒又杀太后亲属、侍婢等十余人。其孝子的假面具至此彻底扯下,露出面目狰狞的杀像。
此等暴君亲民爱民吗?其实却残民害民,视百姓为马牛。在他决定伐宋后,下诏征马50万匹,各路献马者昼夜不绝于途,死者耽藉于道。他又诏令河南州县所贮粮米不得他用,以备军需。他命军民造军械兵器于中都,造战船于通州,役夫死者甚众。为造箭所需材料,他皆强令百姓供给,致使箭翎一尺贵至千钱,村民为了供给造弓箭的筋革,只好把赖以生存的耕牛宰杀。为造战船,他又下令强拆民舍,将其门板屋梁作为材料,并焚烧尸体,提炼油膏,以为造船之用。由此,其暴虐终于官逼民反,骚乱迭起,大者攻城夺地,小者占山为王。但他却“恶闻盗贼事,言者皆罪之”,以至地方发生暴乱,朝臣也不敢奏闻。
至于重视人才,实为忌恨有才能的人。完颜亮对于功高望重者,更是欲除之而后快。左副元帅完颜杲有功于金,长期领兵在外,颇得军心,他指使人诬告其谋反,借口将其杀之。韩王完颜亨是名将宗弼之子,才智和谋略如同乃父,他又教唆人诬告完颜亨密谋对他行刺,将其处死。最后连他的弟弟完颜衮,也因声望颇高而遭他心怀忌恨。后来,完颜袞的家奴诬告其谋反,他正好抓住借口,不审不问的就将其弟立斩首于市。
历史上,完颜亮还有淫帝之称,其淫乐兽性极恶。弑帝霸位后,他下诏将被他诛杀的宗室、诸王的妻女收入后宫,供他淫乐。这些女人有的是他姑嫂,有的是他堂姊妹,有的是他晚辈,皆封为妃嫔。他如看中臣吏之妻,便将其夫遣往上京,或派往外地为官,或是干脆把其夫杀掉,尔后将其妻召入宫中奸淫。更为淫荡的是,他与妃嫔纵淫,还要安排乐工奏乐,并撤去帏帐,令众妃妾列坐观摩。即便如此,完颜亮还不过瘾,他又在卧榻前铺上地毯,令妃嫔们相遂以为戏。他淫兴一动,便上前抱住一个,就地交欢。《金史》记载,完颜亮相中了其姐姐的女儿叉察,他公然告知太后,欲想把叉察召入后宫,纳为嫔妃。太后听后大吃一惊,坚决反对。可垂涎三尺的完颜亮那肯放过。一天,他见叉察在宫里赏花,美貌动人的身姿顿时勾起了他的淫欲。他再也管不了什么虽舅犹父,就地将外甥女叉察淫奸,享受了一场乱伦取乐。
不过,完颜亮的汉文化功底不错,他雅歌儒服,能文善诗,又爱与当时的流落名士交往。他品茶弈棋,谈古论今,成为文韬武略兼备,且神情闲逸,态度宽和之人。此人的诗作笔力雄浑,气象恢弘,鸿鹄之志跃然纸上。今天,我们从他所写的“大柄若在手,清风满天下”以及“蛟龙潜匿隐沧波,且与虾蟆作混和。等待一朝头角就,撼摇霹雳震山河”等诗句中,依旧能感受到他的心志。可悲的是,此人心里是鸿鹄之志,嘴上又“儒学治国”,但实际上是个野心勃勃的流氓政治家,又是个荒淫无度的文人。不能不说,完颜亮的心底是阴暗的,他在政治上太想建立伟业,在生活上又是及时行乐。
最终,这个精于作伪的皇帝,在他率军伐宋途中,被部将完颜元宜率众杀于瓜州渡,死时40岁。他死后的第二年,完颜亮被世宗完颜雍降封为海陵王,十八年后,又被降为庶人。《金史·本纪第五》评曰:“海陵在位十余年,每饰情貌以御臣下……淫嬖不择骨肉,刑杀不问有罪……空国以图入国,遂至于败。”
其实,在中国帝王的座椅上,圣明君主和暴君都实为不多,一个是圣明君主极难造就,一个是暴君极难养活。若论政治家的伪装术,完颜亮确实算个人物。说的好听些是伪装术,实际上就是政治流氓术。历史上,从“替天行道”到“奉天承运”,没哪个政治家说过真话,都是用尽一切手段煽动百姓的仇恨之心;用一切骗术欺骗老百姓的爱国之心。若江山一旦得手,又没哪个政治家不大行“顺我得昌,逆我者亡”的强盗法则。然后再按忠心贯日、伏首听命、承颜候色的标准替换帮凶。而替换的帮凶不得英勇、不得大公、不得怜悯、不得重义、不得清正,其心理素质要残暴、贪婪、虚伪、欺骗、奸诈。同时,要以做官为荣、有谗媚之心、生无骨脊梁、说谎笑不惊,把奴性渗透到骨头里,善良本性丢弃九霄云外,皆为良臣。且具备这些素质的帮凶,国则可安宁,帮则可无忧。
完颜亮“求直言”,杀了太医使祁宰,这是祁宰自己不守其职,干好自己的医术才是本职工作。而他在大战前提意见,完全是在干扰主子的决心,我看杀也活该。不过,完颜亮的前提是“求直言”,而祁宰直言了,他又将祁宰杀之,这根本就不是“求直言”,而是“统一思想”。既是“统一思想”,又要“求直言”干嘛呢?这就是政治权术。当然,“求直言”在历史上又有哪个君主,哪位政治家没有表演过呢?只是完颜亮做了,自己的后续政权玩完了,全给推翻他的人找话说。
若要论最残酷的一次“求直言”,却是发生在推翻封建帝制后的新中国。公元1957年,一场空前响应党的号召,以反对官僚、宗派、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开始。由此召唤起民众向共产党提批评建议的热潮,而仗义执言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为此被扣上“右派分子”帽子。结果罪行由重到轻,依次为劳动教养、监督劳动、留用察看、撤职、降职降级、免于行政处分等六种处罚。被处以前两类处罚的右派分子被迫离开原工作单位,发配到监狱、边疆、山区、农村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致使被发配的右派分子大量的非正常死亡。而留在城市的右派分子日子也极为难熬,他们被处罚从事没人愿意做的体力劳动,如扫厕所、扫大街等。在被极度歧视的情况下,许多人又由于不堪侮辱而自尽。而在这场空前的“求直言”运动中,遭受迫害的人数就有55万之多,堪称人类历史上最极端的文狱,政治流氓术的大手笔。这真是:
笑谈民主那回事,祸从口出文弱生;
举世闻听言有狱,强权欺压国中人。
第13节论吝啬皇帝之性格
吝啬,就是对自己拥有的东西过于保护,不愿与人共分享。在生活中,吝啬的具体表现可能就是说某人花钱小气。在中国皇帝榜中,明朝的万历皇帝,估计是位平庸的帝王,更谈不上有什么丰功伟绩。但这位皇帝所流传的故事不少,无论是野史还是史学家的研究,他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物。
万历皇帝叫朱翊钧,他十岁登基,58岁驾崩,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清修《明史》中说:“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后人也多将此话奉为盖棺定论。在各种关于明朝历史的论述中,都把朱翊钧定性成一个好色、贪婪、残暴、昏庸、无能、懒惰……总而言之是五毒俱全,一无是处,十足一个败家子,大明王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但说万历皇帝嗜酒,且常喝得酩酊大醉有记载。而说他使得朝野上下嗜酒成风,常常是通宵达旦的喝也确无实录。要说万历皇帝这人爱贪钱财,搜刮“明珠、异宝、文毳、锦绮山积,赢羡亿万计”可能有之,赐给弟弟、儿子田地有之,骂他在生子、过生日、修宫、建陵、册封等大肆挥霍有之。但说他“吸大烟”,玩“娈童(同性恋)”证据就不充分了。要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爱钱,而且是最吝啬的皇帝,这一点不为过。在他当皇帝的那些年,说国库里的银锭堆积如山,年深月久,有的都生了氧化,黑得像漆,脆腐如泥,恐怕是太夸大其词。但是,这位皇帝就是舍不得用银子,此事史书确有记载。据说,直到他死后入土,国库里千千万万的银锭,一锭也没挪动地方,我看这也不大可能。应该说,这位皇帝吝啬不假,但搞不懂的是,做皇帝还要那么多钱干什么?
万历皇帝爱钱没啥特别的理由,他就是喜欢钱,而且还不肯花钱。这就是典型的吝啬鬼。他贵为天子,在他那个时代,可以说天下的财富都是他的,可他却不这么想,他一定要钱都落到自己口袋里才心安。用今天吝啬富人的话说:钱这东西,只有落袋才为安。为敛财,这位皇帝真是挖空心思,他的妃子生个女儿,户部和光祠寺就必须向他献上白银十万两以示庆祝。公主出嫁,他则号召大臣捐款数十万两银子,作为公主的嫁妆。他身边的官员犯了罪,那也没事,如果你能主动地向他献上银子,他就放你一马。当时,有个叫张鲸的太监,他犯了欺君大罪,按律当斩。但是,这个太监很机灵,及时向万历皇帝献上一大包金银,结果不但没有被治罪,反而还升了官。
贪财者必吝啬,这是贪者的通病。不过,万历皇帝的吝啬,后来也发展到了极致。公元1619年,明朝军队与后金努尔哈赤的军队在萨尔浒决战,杨镐指挥的40多万大军惨败,从此明朝国力大衰。战后,经朝廷开会决议,提升熊廷弼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接替杨镐为辽东主帅。熊廷弼到任后,他立斩逃将,督造军器,修缮城堡,巩固防御。他还亲临前线摆兵布阵,整顿军纪,召置流移,安定民心。熊廷弼的策略是以守为主,反对消耗战,并联合朝鲜牵制后金,此举卓有成效,使后金军一年多内不敢进犯。
然而,熊廷弼面临的尴尬事,竟然是万历皇帝拖欠的前线军饷。他多次上奏催促,万历皇帝就是迟迟不肯发饷。后见边关战事吃紧,知道挨不下去了,可还是不肯掏腰包。不过,这个皇帝倒想了一个对策,再增收田税百分之二。这么一来,连同以前两次增调,已共增调百分之九的田税,老百姓也叫苦不迭。可是,皇帝的屁就是一台戏,老百姓也不敢抗税,只得为保家卫国再赋税。可多征来的田税该用于前线了吧,万历皇帝也未拿来发军饷,他的兴趣就是将银子藏在国库里自己欣赏。急的群臣天天请求皇帝召开最高国防会议。而万历皇帝呢?他总是称病不出,气得吏部尚书赵焕实上奏说:“将来敌人的铁骑到了北京城外,陛下也能在深宫中推说有病,就此令敌人退兵吗?”刑部侍郎吕坤更是直接骂万历的贪财和吝啬:“夫天下之财止有此数,君欲富则天下必贫,天下贫则君岂独富?故曰:同民之欲者,民共乐之;专民之欲者,民共夺之。”不过,万历听了也不生气,但就是不理会。弄的吕坤真是没脾气。
其实,万历皇帝的自私、贪财、不理朝政,他与大臣们冷战的癖性是有其原因的。这要从他在后宫生活说起。据记载:自从万历十四年起,这位皇帝就没有踏出皇宫一步,直到驾崩入土,不理朝政达32年之久。万历十岁即位,是名副其实的少年天子。也就是说,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岁月都是在后宫度过的。晚明学者夏允彝对这位皇帝描述:“自贵妃宠盛,上渐倦勤,御朝日稀。”的确,这个皇帝的最大乐趣就是泡在后宫的脂粉堆中,久而久之导致他的性格缺陷,成为一个仅靠纯思辨就能满足的人。虽然,他身为皇帝,但内心还是充满了自卑与懦弱的恐惧心理。从他采取躲避不理朝政的行为,就足已说明万历皇帝是个怕烦心的主子。他平生最厌恶的就是文官们当面输心背面笑的面孔,以及那些武官们趾高气昂的头,不愿意那些枯燥的奏折搅扰了自己的闲情。
万历皇帝常年泡在后宫,大臣们很难见到他,甚至是内阁首辅也难见到皇帝一面。大臣们的奏章大多“留中”,不做任何处理。甚至部院主管大臣之类的任命,他也懒得过问。在他看来,那些品级不同的官服穿在谁的身上都是大同小异,与自己无干。按明朝官制,上述职位在没有得到皇帝钦命的情况下只能空缺,于是政府中的许多重要职务长期空缺。至万历三十四年,大学士沈鲤向皇帝诉苦,说吏部尚书已缺三年,左都御史亦缺一年,刑部、工部只有一位侍郎兼理,兵部则尚书、侍郎全缺,礼部仅存一侍郎,户部也只有一位尚书。总计部院堂上官31位,竟缺24位,如果再去掉那些不守职责的官员,朝中几乎已经无人理政。这样残缺不全的中央政府机构,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
但又有研究万历皇帝的人说,这个皇帝表现在一个“贪”字上。这个贪字渗透到各个方面。政治上贪权、经济上贪财、生活上贪生、思想上贪名。在政治上贪权,说他特别有心计,不受任何人摆布,虽然他不理朝政但始终大权在握,宁可不补官缺,也不愿权授庸臣。总之,对这位皇帝摸不透,弄不懂。这也许是万历皇帝的“大智如愚”之处,或许是他的性格使然。
其实,万历皇帝与常人一样都有着奇怪的癖好。如同有人爱偷懒,有人爱干活;有人喜欢溜须拍马,也有人不喜欢阿谀奉承。更有古今的贪官、土财主、有钱人把钱藏起来,舍不得花一样。口念着:我有钱,我是有钱人,我就是不愿花钱……这碍你事吗?
万历皇帝就是爱钱,他该看心理医生。正如当朝有诗云:
为取财宝屈帝尊,哪怕说我是穷人。
纵有珠玉千般好,人成朽骨留骂名。
假若用今天的心理学来分析,万历皇帝在他从幼年到成年这段人生中,他一直生活在张居正、冯保、慈圣太后的严密管教下。他不能偷懒、不能任性、不能情绪、不能自由,正常人性完全被压制了。自小他只能作为一个政治工具,在做别人施加他身上的期望。因而,万历皇帝的内心是抑郁的,并由此导致了他阴郁性格的形成。从万历皇帝后来的行为可以看出,他的性格很是怪异,心态处于失衡。用现代的观点来看,他有心理上的缺失与疾病。这是长期的压抑与扭曲,使他一旦能摆脱这些重压,非常容易走向消怠的原因。
另外,万历皇帝15岁举行大婚,皇后王氏是个性格端庄、体弱多病的女人。因为举止端庄贤淑,她得到了慈圣太后的赏识,册封为皇后。但是,尊贵的地位却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王皇后一生都没有得到万历皇帝的爱,她也没有为皇上生下一男半女。而万历皇帝不仅不爱王皇后,他对其她嫔妃也不感兴趣,全然表现出对包办婚姻的不满。而他生命中最偶然的女人,却在1581年的一个冬天早晨出现了。这天,他去慈宁宫看望母亲,偶遇了一个宫女,一时心血来潮,临幸了这个宫女。就这么一次宠幸,这个宫女怀上了龙种。慈圣太后知道后,她在一次宴饮时问及此事。起初,万历皇帝听后,他还一度抵赖,直到慈圣太后命人拿出《内起居注》时,上面清清楚楚的记载了他当天的行踪,见无法抵赖,才承认。后来,他只得册封这个宫女为恭妃。但这一切都是迫不得已的,万历皇帝对这个宫女出身的恭妃毫无感情而言。而那次一时心血来潮的临幸,就像今天的官员酒后玩了个小姐,若要过后让官员娶小姐为妻妾,官员肯定不会同意。虽说,万历皇帝瞧不起恭妃卑微的出身,但恭妃生下的皇长子,在他看来是过去难以启齿的一段经历。
由于万历皇帝自小被管束,在政治教唆和欺诈中长大,本能地建立起自我防御机制,使得遇事就退避三舍;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一种社会不平等的环境里,窥视到人人都在想他心思,在他身上打主意,处处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让他不敢搅合,总觉得什么事都有一种不确定性。虽然,他身为皇帝,但他总是担心今天可能很富有,明天说不定就倾家荡产,防范与胆怯致使他自卑,怕与人打交道。事实上,万历皇帝吃不准的事,他绝不会轻易定夺,这就是他在行为上表现出处事冷漠、吝啬、没有责任感的原因。
哎!看看这些帝王,真让后人同情与憎恨。他们想求一世英明吧,也惟有听那扯着干嗓子的人,嚎叫着歌功颂德的声音;他们想享一刻安宁吧,也怕落得后世写他们的人,谩骂着昏君无能的说道。这是做皇帝的错吗?不全是,要骂就骂他们自己设计和恪守的制度,是这种制度造就了一个又一个魔域般的社会。哎!皇帝是人,不是机器,是人就有七情六欲。再说,中国人喜欢营造圈子,执政圈子里的人叫对立圈子里的人为“党人”,圈子里的人能造神,也能造鬼,皇帝就是圈子里的人造的神,而鬼就是圈子里的人不喜欢的人。因而,中国的历史难读,中国的皇帝难当,中国的皇帝也有被赶鸭子上阵的。
第14节论酷吏与酷帝
在中国周而复始的朝代更迭中,无论哪个王朝在其建立的初期,最高统治者都有反贪的决心。原因之一,就是前朝的贪污腐败使其灭亡,推枯拉朽之下也是新朝严肃吏治的必须;其二,大开杀戒均为新政权初建之时的国策,绝没时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劝诫自己的官员。可新官上任三把火,过后的几十年,原先六亲不认的反贪法令变得松弛,原先铁壁森严的反贪措施被弃而不用。于是,官场贪腐又如前朝死灰复燃,使之从杀鸡儆猴到反腐倡廉,一路是鱼水相欢,渐而到了表面上还是繁荣昌盛的景象,实质为满目疮痍的蜂窝政治体系,滋养着十官九贪的肥体,使之积重难返。
早在汉朝时期,在统治者的团队里诞生了一类叫“酷吏”的官员。后人依据他们的政绩,挑选了十人为“十大杰出酷吏”,以给后人敬仰。他们是:侯封、郅都、张汤、赵禹、宁成、义纵、减宣、杜周、周阳由、王温舒。此后,后世再也没人评选过酷吏,估计是没人敢当酷吏和评委。不过,评选廉吏、清官,倒是朝朝代代皆有,只是这廉吏、清官多数也是官场上的榜样需要。虽说,酷吏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也是其牺牲品。但历史上的酷吏没有害民的,倒有后来不被君主喜欢的罢了。统治者用酷吏,是为了维护专制政治之威;杀酷吏,也是为了维护专制政治。要说酷吏的能力,首先是酷吏专门和豪强作对,用今天的标榜就是“人民卫士,打黑英雄”;第二,酷吏的政绩大都相当突出,尤其是善于强化治安,除暴安民;第三,酷吏不仅“能干、敢干”,而且大多数为官相当清廉。若有不大清廉的,这里面多少与统治者栽赃相关。当然,酷吏要听主子的话,才能深得主子的喜爱,这样生前死后的名声也不会太坏,不然再酷的吏也酷不过主子。酷吏替主子出头卖命,官运一般也都蛮好,升迁的机会也大。后人说,当酷吏就是一种政治投机。不过,既然做吏,没有哪个吏不投机的,即便是酷吏投机,这条路也不是那么好走的。在中国历史上,统治者也严办过酷吏,这也是主子用来假装好人的。只是酷吏无奈的被主子酷了。
不过,历史上的酷吏参与查处经济犯罪的不多,其具体的工作重心是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他们多与黑恶势力斗,但任何势力的发展又离不开经济,因而酷吏也时常得管。除了汉朝的十大酷吏,中国历史上还出了一个最酷的肃贪皇帝,这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公元1368年,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后,他因亲眼目睹元朝贪官污吏欺压百姓,所以对这些人特别痛恨。他深知元朝之所以失去天下,其主要原因是吏治腐败。他说:“元季君臣耽于逸乐,驯至沦亡,失在纵驰。”有鉴于此,朱元璋从当上农民起义军头领开始,就用严厉手段打击贪官污吏了。明朝开国后,他又亲自制定了《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和《大明律》等一系列法规。
朱元璋出身非常贫苦,从小饱受元朝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父母及长兄都是死于残酷的剥削和瘟疫,自己也被逼从小出家当和尚。所以,在他参加起义队伍后就发誓:一旦自己当上皇帝,先杀尽天下贪官。后来,他真的登基皇位,自己也果不食言,决然地在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贪”运动,矛头直指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贪官污吏。在他当政的31年里,他至少发动六次大规模整肃官吏与敲打豪门富户运动,大约有十至十五万明朝官吏被处死,并且杀伐决断,无所不用,极其大快人心。而贪官污吏也在此体现了前仆后继的精神,这也让朱元璋恨之入骨。他发狠地说:“我欲除贪脏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今后犯脏者,不分轻重都杀了”。对此,他用更加极端的手段整治贪官污吏。
朱元璋杀人主要与四宗案子有关。除胡惟庸、蓝玉合称的“胡蓝之狱”案,为政治借口大开杀戒外,唯有空印案、郭桓案为反贪案。不过,经“胡蓝之狱”案发之后,明朝开国的宿将已屠戮殆尽。这是朱元璋最狠毒的屠杀功臣,消灭异己的大清洗。
空印案发生在明朝开国初期。此案是朱元璋为严惩地方计吏,预持空白官印账册至户部结算钱谷,亲自督办的重大案件。众所周知,户部乃是明朝掌管户籍财经的中央机关,为中央六部之一。该部在每年审核各地财经报表时,要求呈报数据与实际运送数字精确无误,稍有不合,立即作废重报。于是,各地进京申报报表的财务人员为了少跑冤枉路,就在进京时,自行携带了盖好地方政府公章的空白报表,以便与户部核对过数字后,或是在遭受刁难时,就地重填。因为,受当时交通条件的限制,最远的省份进京来回一趟需要几个月时间,如一次不能通过上报材料,且不算二次因公差旅、招待、补贴三公消费。为此上报人牢骚满腹,就想出了携带空白报表的招术。谁知朱元璋知道此情后,他大发雷霆,下令将全国各地、各级政府部门的正印官,即一把手全部处死,副手以下官员打一百棍,充军边疆。当时,全国有13个布政使司、141个府、192个州、1013个县。总计省、市、州、县约有1300多个官员受到惩处,有数百人被杀掉。
此案实为用刑太过了。但“空印”是沿袭元朝的旧法,而朱元璋对元朝腐败的吏治是恨之入骨,他也不管这呈报程序合不合理,借机也要整肃一下他的官吏,免其后患。当然,元朝旧法肯定存在易于作弊之处,定有贪污腐败之事发生过,不然朱元璋也找不到借口。当时,湖广按察使佥事郑士利为此上疏,解释了为什么空印的情形。但朱元璋不予理睬,仍处死了所有的主印官吏,这也彰显了这个苦出身皇帝的专制性格。
郭桓案属于高官贪污案。1385年初,朱元璋得到密报,听说担任北平承宣布政使司的李彧、提刑按察使司赵全德,偕同户部侍郎郭桓等人共同舞弊。他立即下令调查。同年三月,御史余敏、丁廷举告发郭桓利用职权,勾结李彧、赵全德、胡益、王道亨等贪污,其事项有:一、私吞太平、镇江等府的赋税,降低朝廷岁收;二、私吞淅西的秋粮,浙西秋粮本应该上缴450万石,郭桓只上缴200多万石;三、征收赋税时,巧立名目,征收多种水脚钱、口食钱、库子钱、神佛钱等的赋税,中饱私囊。郭桓等人总共贪污2000多万石粮食,约为现在22.8亿斤。为此,朱元璋决心趁机扫荡全国贪污官员。他令审刑司吴庸拷讯,结果此案牵连全国的十二个布政司,牵涉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等人。总计一共损失精粮2400万石。为了追回赃粮,这场彻查演变成一场全国的反贪运动,民间富人莫不因此破产,史称“郭桓案”。最后,他下令将六部左右侍郎以下皆处死,各省官吏死于狱中达数万人以上。为了追赃,牵连到全国各地的小富百姓,遭到抄家破产的不记其数。由于牵扯面过广,全国的小商小贩对此案非常不满意,为了平息运动,他又将审刑官吴庸等人处死,最终才了结了这场严打贪官运动。
据史籍记载,朱元璋在惩处贪官污吏方式上,使用了五种刑罚,即:笞(鞭打)、杖(棍打)、徒(监禁)、流(流放)、死(处死)。但在《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中记载,朱元璋又制定了一些残酷的惩罚措施,如凌迟、枭首、诛族。此外还有刷洗之刑,即用开水浇在人体上,用铁刷子刷;有秤竿、有抽肠、有剥皮实草,还有黥刺、剕、劓、阉割、挑膝盖、锡蛇游种种名目的非刑,野蛮残暴的程度超过历史上任何帝王。可谓说,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反贪的酷帝。
当然,朱元璋采取“以猛治国”的方针,目的是为了巩固政权、循正吏治,加强中央集权。他痛斥贪官是“害民之奸,甚如虎狼。”对贪官污吏采用了极其严厉的手段。史称“洪武一朝,是对贪污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杀戮贪官最多的时候”。明朝清官海瑞说:“我太祖视民如伤,数十年民得安生乐业。千载一时之盛也。”不过,朱元璋杀了十多万人,其中也并不全是贪官,有些也是为巩固皇权而大开杀戒,但杀其罪名里定有贪污腐败的借口。即便如此严酷的反贪攻略,可在朱元璋死后,贪官污吏又渐而泛滥成灾,以至于到了明朝中后期,其贪腐程度又不亚于任何时代。
固然,中国历史总是一种过后的声讨,而且还被统治者们弄得如此复杂。朱元璋以为把贪官污吏一杀了之,既平了民愤,又树立了政府的形象。但历史上官员贪污腐败的精神从来就没有被摧垮,反而炼丹成一种无法根治的官场毒品。原因何在?这不是封建社会结构所在,而是朱元璋自己在孤芳自赏的反贪,他和他的官僚们研究来研究去,就是不敢把反贪的机制交给第三方。这个“第三方”就是他的子民,但朱元璋不会这么做,原因是他在哄骗子民,根本就没拿子民当回事。这也如同当今喊了大半个世纪的“为人民服务”,到底为谁服务,还是一头雾水。因此,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建立起一种“子民”自下而上的常态机制,遏制官场腐败才行之有效。
固然,酷吏与酷帝的时代已成历史。但时至今日,“酷”的非常手段却被转向不酷朋党,酷民众,这就是贪官治国的酷民政策。在此国策下,民众丝毫没有监督官吏的途径和权利,始终处于被统治、被压迫、被欺骗、被奴役的境地。尽管统治者口宣一套表现崇高思想和道德的理论,但自己也在不断地制造社会的不公,使得政治不公、司法不公、执法不公、吏治不公、教育不公、行政不公、收入不公、就业不公、分配不公正、待遇不公正等等。而在一个普遍存在不公的社会里,必然导致社会的道德危机,这不是口宣加粉饰就能掩盖的,更不可能延年益寿。这是“酷”的结果,也是“酷”的辩证。
历史证明,酷吏死在酷帝手中,这是酷吏酷不过酷帝。统治者光靠所谓“酷”的手段治贪,仅仅是一时之用。其目的就是所谓的平民愤,立树政治威信,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所以朱元璋死后,贪官为之拍手称快,最后还落得一个酷帝的名声。反之,统治者光靠酷民的手段治国,充当的就是政治屠夫的维持会长,而自己对自己都没有信心。所以贪官治国的酷民政策,是倒行逆施的,是反人类的暴政之徒。故而,毛泽东说: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15节大清反贪政治家
雍正接过康熙的玉玺,他已是人到中年。相比之下,他要比少年皇帝在各方面都更加成熟,显现出新一代君主的魄力、强势和相当高的执政能力。在康熙执政后期,由于为政崇尚“宽仁”,其吏治渐呈松弛之势,各级官员贪污腐败相当严重,完全是一个国穷、官富、民怨的社会,其国情与后世所称的“盛世”全然不是一回事。没钱做皇帝,这是让皇帝最烦心的事,要想摆脱窘境,只有弄到钱才是唯一的途径。雍正思前想后,为挽救统治危机,他在康熙驾崩刚一个月,就下令全国全面清查亏空钱粮,大张旗鼓地进行反腐运动。目的就是“杀贪官,治朝纲,救国家。”
雍正是个勤于政事的皇帝,他洞悉康熙朝时的弊端,在继承其父为政方略的同时,更深知治国首先要吏治。他说:“夫吏治不清,民何以安?”为改善吏治,他对官员实行“吐故纳新”政策,采用官员新老交替的原则,使官场一潭腐水流动起来,渐而达到他吏治的方略。当然,这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老套套,也并不是雍正的创新。雍正上台后,他与历朝历代的帝王一样,首先开始大规模的政治清洗,特别是对胤禩、胤禵等人与他在治国思想上的巨大分歧,进行彻底铲除。由于康熙晚年有感于皇太子废立,很有倦勤的趋势,他大谈所谓“宽仁”为本,实际上就是因循,以表面和谐,实为不生事为己任。皇帝既然如此,下面就更加不堪了,在“和谐”口号之下,腐败开始盛行。最后,就连康熙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在他晚年所领导的大清国各部院大臣中,已经很难找到廉洁奉公之辈。贿赂公行、徇私舞弊已经成为官员致富的普遍现象。
其实,从康熙五十年开始,各地已经出现零星的农民造反,这就基本宣布了康熙“盛世”的告终。当时,雍正作为皇子,他对此洞若观火,很早就主张对此弊端进行严惩,但总是难以施展。即位后,他正式提出“严猛”政治,进行全方位的“严打”,口号是“振数百年颓风”。雍正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口号,这和他在洞悉下情上面的自负有很大关系。他说:“朕在藩邸四十余年,凡臣下之结党怀奸,夤缘请托、欺罔蒙蔽、阳奉阴违、假公济私、面从背非,种种恶劣之习,皆朕所深知灼见”。他这番话并非吹牛,这些戏法其实都是他在夺储过程中玩剩下的,自然是了如指掌。但胤禩则与他相反,他主张继续维持康熙晚年的“宽仁政治”。当时,他这套做法很得人心,特别是那些既得利益者的“人心”,这也就是胤禩在群臣中的威望一时无二的缘故。应该说,胤禩这时候主张宽仁,很大程度上是借以笼络人心的手段。但等到雍正即位后,他和雍正的分歧还在“宽仁与严猛”之间焦灼,这让雍正大为恼火。所以,雍正非办胤禩不可。
雍正首先从吏治下手,一登基就连续下了十三道谕旨,颁布到所有总督、巡抚、布政司、知府、知州、知县、文官武官,告诫他们不许贪污,不许受贿,不许克扣;文官不许虚报瞒报;武官不许吃空额。违者从严治罪。警钟先告诫,尔后动手彻查。随后,雍正组建钦差查帐团,奔赴全国各地查账。这支查帐团直属雍正皇帝亲自指挥,由钦差大臣全权代表朝廷行事。同时,雍正还从各地抽调了大批候补州县人员,随钦差团到各省一起查账。只要一查出贪官污吏,当即就地免职,然后从钦差团队里选一个同级官员接任。这是雍正开创的监察者接任罢免贪官,再委任新官的先例。此招治腐立惩,效果极佳。
为防止贪官非法集资、集粮来填补亏空的惯用伎俩。雍正在派出钦差前,就先行诏告全国百姓:任何人不准借钱粮给官府,如果有谁胆敢以身试法来糊弄朝廷,所借钱粮,一律没收上缴国库,归为国有,再也甭想收回。这一招,遏制了地方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对策。同时,为革除各省钱粮奏销中之积弊,掌管各地钱粮奏销事务,雍正成立了“会考府”。这是一个独立的中央核查审计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各省上缴税银或报销开支,各部院动用钱粮和报销经费,都要通过会考府来会考审计核实,谁也做不了手脚。
在官场上,挪用公款是官员贪污的最初手段。贪官一旦被查出,他们往往会避重就轻的把贪污说成挪用。雍正采取了先查挪用,后查贪污,挪贪均惩的办法。在追补赔偿时,先赔挪用部分,后赔贪污部分,一分一厘都不能少。更重要的是,无论贪污还是挪用,每一笔账都要查清楚,不能混淆,休想瞒天过海。
雍正在位时,他诛杀贪官无数,除惩治诛杀贪官以外,雍正还有三项更为彻底的措施:一是绝不放过贪官涉案的亲戚和子孙;二是让贪官“死而不已”;三是杀贪官给官看。雍正下令:“丝毫看不得向日情面、众从请托,务必严加议处。追到水尽山穷处,毕竟叫他子孙做个穷人,方符朕意。”此令一下,全国一片抄家声。因此,雍正也得了一个“抄家皇帝”的绰号,可见当时官场上对这个“刻薄皇帝”的怨毒之深。但“乱世用重典”,为国家计,为社稷计,不如此不足以拨乱反正。可以说,没有雍正皇帝大刀阔斧的整顿吏治、肃清贪官、清理积欠,就不会有后来所谓的“乾隆盛世”。
在积极推行做官为政清廉的同时,雍正更是严厉打击那些贪赃枉法、侵吞公帑的高官。特别是对隆科多和年羹尧的处理,虽说是政治斗争的结果,但客观上对打击官场腐败之风也有着巨大的震慑力。这两人在雍正即位之初,曾都是宠极一时的重臣,他二人一主外一主内,堪称是国家柱石。隆科多是雍正的亲娘舅,雍正当政时,他任吏部尚书加太保衔。他曾帮助雍正秘密登基,有拥戴之功。雍正也公开称为“隆科多舅舅”。此人是康熙、雍正两朝皇权交替之际最为关键的核心人物之一,这也是他在雍正即位后能飞黄腾达、显赫一时的原因。1727年,隆科多由于结党营私,又私藏玉牒,被雍正抓到罪证后,立即被停职、彻查、抄家。十月,定隆科多41条大罪,锒铛入狱。
年羹尧是雍邸的旧人,他在雍正即位后受命赴甘肃,钳制康熙的十四子,抚远大将军允禵。后来,年羹尧被授为川陕总督,并兼管甘肃军政。特别是在有关重要官员的任免和人事安排上,雍正更是频频征询年羹尧的意见,并给予他很大的权力,可见雍正很器重此人。在年羹尧管辖的区域内,无论大小文武官员一律听从年羹尧的意见来任用。而雍正在安排川陕以外官员的使用,他也经常听取年羹尧的意见。如在任用驻兵京口的人选时,雍正特地征询他;在任用赵之垣为直隶巡抚,年羹尧说此人庸劣纨绔,不能担当,雍正遂将赵革职;在拟用宋可进为江西南赣总兵,年羹尧奏称他不能胜任,请以黄起宪补授,雍正便依从了年羹尧的意见。可见年羹尧的作用。
隆科多和年羹尧二人自恃受宠,但也目无朝廷法纪。年羹尧其父年遐龄,是康熙朝的大臣,官至湖广巡抚,年羹尧则是高官第二代。据说,年羹尧进京时,公卿大臣在广宁门外跪接,他骑马而过,毫不动容,傲慢之极。在雍正初期,他和隆科多两人试图包揽官员选任的权力,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最终,二人不但在政治上触犯了皇权,还在经济上大肆搜刮。雍正在密查了隆科多收受、搜刮赃款盈千过万之后,又查处了年羹尧贪污、受贿,积累赃私巨万。至此,雍正帝对他俩的“行径”深恶痛绝,决定依法惩治,以儆效尤。雍正二年,他在河道总督齐苏勒奏折上批道:“近日隆科多、年羹尧大露作威福、揽权势光景,朕若不防微杜渐,此二臣将来必至不能保全。”随即,年羹尧锒铛入狱,后雍正念他在平定青海有功,免于极刑,令其自裁。隆科多虽被免于处死,但官职、财产均无,雍正赐他在畅春园外附近空地造屋三间,永远禁锢,不久囚死。
据史料,雍正这个皇帝没什么嗜好。他不像康熙喜欢打猎,兴趣广泛,尤其对儒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特别热衷御笔题字。而雍正勤于政务,是个职业政治家,他很少出巡游乐,但是闲暇之余,他对声色犬马也颇感兴趣,并且玩得相当在行。估计也就这嗜好,使得雍正行事雷厉风行、赏罚分明的为政风格,给政坛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也鼓舞了文武百官为其忠心效力。雍正除使用行政手段外,他还通过诏告、训诫和六亲不认等方式,使文武百官向善向廉。经过数年整顿,康熙朝末期吏治松弛、颓废的官风为之一变,大多数官员都能奉公守法、廉洁自持。尤其是地方官较为清廉,使得百姓免受其害,社会得以安定。
不过,光靠查贪官、抓贪官、杀贪官,也不是事。这样没完没了的运动也劳民伤财,更给自己身后人骂为暴君。雍正在官员老有所养的问题上,他又一改延续明朝的旧制,将官员微薪增加了一项“养廉银”。他把各级官员的年薪,维持在一个基本养家的标准上,而官员善终“退休”后,朝廷发给为官时的年薪一百倍,作为养廉银。他要让官员们明白,与其担惊受怕的贪污受贿,还不如正大光明的等着拿这份养廉银,善始善终的为人民服务。
在轰轰烈烈的反贪运动中,严惩不贷是雍正整顿吏治、反贪防腐的最重要手段。他对贪腐分子采取先罢官、再索赔、后抄家的惩处方式。即先罢了贪官的职务和权力,让其无法再鱼肉百姓,只能自掏腰包退赔;索赔无论涉及到什么人,都绝不宽大。如在查处追索亏空时,雍正十二弟允祹还不出钱来,他也只好将家中器物当街变卖。假使贪官畏罪自杀,雍正也不罢手,毫无“死后不究”的情面。如广东道员李滨、福建道员陶范,均因贪污受贿被告发而一死了之,想人死帐烂,享福子孙。可雍正不吃这一套,穷追到阎王爷那里,令其家人承担推赔责任。抄家是雍正的杀手锏,只要一经查明官员贪污亏空,一面严搜衙署,一面发文原籍官员,将其家产立即查封,家人也均被监控,不得擅自离其宅。若有贪官家人私藏、转移、抵押、变卖赃物者,均要追究其责任,并追索其财物归为国有。若贪罪一经核实,就把贪官的家底抄个底朝天,就连贪官的亲戚、子弟的家也不放过。此诏令的第一年,大清国就经历了一场反贪大革命,轰轰烈烈的开展了“查贪官,扒官爵,抄家产”运动。第一回合下来,雍正就惩处、革职、抄家数十人,其中有很多是三品以上大员。
因此,《清史稿·食货志》载:“雍正初,整理财政,收入颇增。”史学家评说雍正:“澄清吏治,裁割陋规,整饬官方,严惩贪墨,实为千载一时,彼时居官,万事如意小廉,殆成风俗,贪冒之徒,莫不望风革面。”雍正直截了当地告诉他的文武百官:“朕平生最憎虚诈二字,最恶虚名。”他用创新的制度,狠猛的行政手段,根治了康熙留给他的烂摊子。同时,他也借反腐运动打击了与他较劲的政治势力。雍正用强势反腐,但不大做空洞的、形式的倡廉说教,他用完善官员老有所养的制度,解决了官员贪心蠢蠢欲动的动机。仅仅五年,大清的国库储银就由康熙末年的800万两银,增至到5000万两银。可以说,在清朝十个皇帝中,唯有雍正时期,滋养腐败官员的土壤是比较贫瘠的。
雍正在位仅13年,他因心力交瘁,劳累暴猝在自己的御案旁。所以,后人称雍正为“中国历史上最勤勉的皇帝之一”,颇为“人民公仆”的意识,更有为国家鞠躬尽瘁的精神。不过,雍正皇帝是个争议人物,毁誉也各参半。这种争议主流是拥权者指责他是“刻薄残酷”,而老百姓不知正史,单听红顶文人的宣贬。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一位改革型的皇帝,他在位13年锐意拓新,改革除弊,使他在康雍乾三朝,承前启后,名垂史册。作为一个政治家,勤政是他区别于其他帝王的一个显著特征。而选储(秘密指定继承人),则是雍正留给清代的一份重要历史文化遗产。
第16节论红色帝王
毛泽东不是帝王,但他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是红色中国的缔造者。这样的歌颂和说唱,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也实为比帝王更具神话。可以说,红色政治文化具有造神的功能,红色文人更具有把好人说成鬼,又能把鬼变成各色各样人的文辞魅力。这都暂且不论,仅说附加在瓷品上的颂扬之物,就可知“红色”的作用。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这是世界公认的。单说官窑,旧指封建朝廷直接控制的官办窑场,它专门为宫廷、官府烧制日用瓷和陈设瓷,故而叫官窑。官窑与民窑有很大区别,官窑不计成本,其质量、造型、画工和烧制过程特别讲究,而且成品均由朝廷派专人按统一标准验收,合格者才能送贡宫廷、官府,故也称官窑瓷。官窑始于宋代,没落于“大清道光年制”,历经八九百年的奢华。不过,大约在官窑停炉半个多世纪之后,一批批“红色官窑”又神神秘秘的生起火来,开创了“毛瓷”的时代。
“红色官窑”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直接投资,它经过了抗美援朝、三反五反、三面红旗、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以及后来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时期。“红色官窑”不计成本,只求精品,是红色政治艺术瓷的巅峰之作。1956年5月,毛泽东在广州听取中南各省大员的汇报,当他家乡湖南的大员提到想成立瓷业公司,统管醴陵瓷业之事,毛泽东当即表示可办。醴陵对毛泽东来说,他并不陌生,因为他早年就在这儿考察过湖南农民运动。毛泽东一点头称好,旋即国家马上投入了800万,轻工部还派专家组去改进醴陵窑,特给中共领导人和党政军机关烧制瓷器。因此,醴陵窑就成了最早的共和国官办的“红色官窑”圣地。这一年,正好是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工程完成。而这800万元的投入,相当于当年万余人的年收入,可想而知这真是一个百废待兴时期的大手笔。
景德镇是中外著名的瓷都,它以宋真宗皇帝年号“景德”为名,一直沿用至今。1975年,距景德元年971年后,一项代号为“7501”的绝密工程悄然开始。这项绝密的,头号重大的工程就是为毛泽东主席设计、烧制一批专用瓷器。因为,这批是专贡毛泽东等中共高层的瓷器,其要求必须要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官窑。由于这是给毛泽东烧制瓷器,所以对外必须要绝对保密,只能说是给上级领导做的,而指示又全部口头下达,不留任何文字材料。为此,江西省公安厅专门组织工作组进驻窑场,由厅长带队亲赴窑场监督这项“领袖用瓷”工程。当口头指示下达到窑场,窑场立即进行了政治总动员,集中了一批景德镇最优秀的陶瓷技术人才,从中又选出40余名技术过硬、政治可靠、出身无问题的设计、制作和生产人员。为确保安全和保密,窑场四周又设立岗哨,未经上级批准者,闲杂人等一律不得入内。凡历史上有“问题”的人,都不得靠近窑场。当时,接受这项特殊任务的窑场有景德镇建国瓷厂、艺术瓷厂、人民瓷厂、红旗瓷厂、雕塑瓷厂、湖南群力瓷厂、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等单位。他们从选料到成型,从配釉到彩绘,直至烧结、包装等全部工序都靠传统手工完成,并有武装人员在一旁保卫,以确保产品安全和流失到民间。据说,烧制这批“领袖用瓷”,首先要备数十吨上好的高岭土,然后再经陶工选出不足两吨精料。当时陶工人手不够,还选调来数百名“红卫兵小将”加入了选料工作。因选料工作十分艰苦,而且还冒有一定的政治风险,参加选料任务的人经常是夜以继日的不休息,不能回家,唯恐万一出了纰漏,就会被上纲上线划为政治问题。不过,被选调来的参加者,他们真的是不辞辛苦,即便是苦死累死,这些人心里还享受着政治上被信任的荣誉感,自豪感倍增。此后,“红色官窑”烧制的瓷器被收藏家称为“毛瓷”。
“红色官窑”是共和国的官窑,是推翻封建帝制又重生炉火的人民贡品,也是中国现代陶瓷大师集体智慧的、空前绝后的结晶。从“毛瓷”的设计和烧制,不仅集中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制瓷人才,也是广大陶瓷大师们呕心沥血的颠峰之作,更是一项从中央到窑场高度听命,集体享有毛主席恩情的幸福活。堪称中国官窑史上空前绝后的贡品。
为烧制这批“毛瓷”,当年国家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专门挑选制瓷高手,云集了当时中国最著名的陶瓷艺术家参与其中。据现有的资料,“毛瓷”共烧制22窑,入窑14103件,成品4200余件,然后从中挑选出两套,每套138件,件件是晶莹剔透,洁白如玉。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毛瓷”,随后被武装送贡到北京,其余的被送到湖南,剩下的一部分留在江西某地封存。按规定,封存库里的“毛瓷”应全部销毁,但考虑到专用瓷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破损需要补充,所以只毁掉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留做储备。这批“毛瓷”按品种分,主要有茶具、餐具、酒具、花瓶、挂盘等。
江西景德镇这边忙活,湖南醴陵那边也炉火正旺。醴陵烧制的“毛瓷”主要是釉下双面五彩花卉薄胎碗,晶莹剔透,似玉泥嫩肌般温润可人,红月季、红芙蓉、红秋菊、红腊梅四种纹饰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当时,醴陵窑共烧制成品逾两万件,从中精选了40套绝品贡到中南海。
景德镇的“毛瓷”烧制工艺非常严密和复杂,用料更是十分昂贵。当时,为烧制“毛瓷”,花重金购买储量已近枯竭的临川高岭土,并用传统手工磨成的色料,选高手绘制,烧制出的半薄胎高白釉瓷器通体晶莹剔透,洁白如玉,用手指轻轻的敲击,其声清脆悦耳,在光线照射下,器壁成半透明状。据一位参与者讲,他当时负责配制彩绘颜料的工作。此前,景德镇的釉下彩颜料只有钴蓝和铜红两种,要烧制梅花图案用的粉红色颜料真是难上加难。他和同事们屡经试验,均告失败,出炉的“毛瓷”不是颜色欠佳,就是彩绘处的釉面出现龟裂。于是上级代表找其谈话说,告知如不能按时完成任务,将以“军法从事”。吓得他几天几夜不敢睡觉,加紧试验。所幸的是,他们后来试验出合适的配方,总算圆满完成了任务。
毛泽东曾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在困难面前,参加烧制“毛瓷”的每一个人都非常认真,况且这是多么光荣,多么自豪的任务啊!当“毛瓷”开始试验烧制了好多次,花费了十多万都没成功后,人们没有放弃,而是更加认真的工作。虽然,这笔钱相当于那年头一千多老百姓的月薪,六七千人的月口粮。但钱倒不是什么难事,可惜的是精选出来的高岭土用完了。为此,再专门到江西抚州地区临川县,组织老百姓上山捡了两天,又拖了两大卡车的高岭土。再经过精料、淘泥、制坯、干燥、修坯、上色、焙烧,结果烧了两窑,因釉下彩达不到要求又报废了。反反复复,最后还是革命热情撼动了可塑的泥巴,“毛瓷”终于出窑了。
在近20年间,除了景德镇这边神神秘秘的忙活,醴陵窑更是多次为毛泽东烧制生活专用瓷,贡品包罗万象。由于这项工程神秘和怕辱没领袖的廉洁形象,所以散落民间的“毛瓷”数量非常稀少。而今收藏“毛瓷”较完整的中南海和韶山纪念馆又非常人所能接近,这给研究和收藏“毛瓷”带来很大的难度。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不知是何渠道,封存在景德镇的“毛瓷”流失了一点到了民间,这才揭开了“红色官窑”的冰山一角。
1997年,在广州嘉德拍卖会上,“毛瓷”第一次公开露面,收藏界就惊呼“绝世之作”。当时,作为拍品的红月季花碗尚有釉裂,但因其收藏价值极高,即便有点“瑕疵”也颇受藏家追捧,最终以8.8万元成交。转眼间,毛泽东早已驾鹤西去,但这批“毛瓷”的价值却翻了数万倍,神秘的“红色官窑”也渐渐的露出真容。如今,一只“毛瓷”调羹10万元,一个小瓷碗170万元,一壶十杯的一套酒具200万元……
假如,我们回顾一下人类历史,不难发现,狂热的崇拜领袖是独裁权力集中的需要,极端的领袖崇拜常常是专制政治的需要。而毛泽东所创造的红色时代,就是一个极端的领袖崇拜时代。虽然,这一切都被冠以“文化”的标签,但这种文化最为卑劣的是愚弄人民,最为丑陋的是宣扬所谓功绩,制造的是最为“红色”的愚昧社会。不过,当年的“红色官窑”是否结束了它的使命,而今没有人知道。但除了文革时期神秘的“毛瓷”被揭开,在红色收藏家如获珍宝的兴奋之余,是否为“红色官窑”的存在有什么说道,却也没有人反思。
论其红色,其象征意义有驱逐邪恶的功能。但消极的意义又是疲劳、好色、不满、性急、不沉着、攻击性、肆意行动、虚荣心强的一面。这些只是就“红”的颜色而言。而“红色官窑”又何止是官窑呢,当年的“红色民窑”更是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五湖四海、黄土高坡、雪山草地和戈壁沙漠,狂热的人民为毛泽东生产的瓷品更是数以亿计,规模与数量绝对是世界第一。假如,你现在走过中国各个城市的地摊,甚至在县城和乡村,毛泽东的站、坐、半身、头瓷像、瓷像章、瓷画、瓷茶壶、瓷茶缸、瓷酒壶、瓷酒杯、瓷文具等等都在等候着淘宝人的品鉴。
除了红色瓷品之外,金、银、铜、铝、锡、钢、铁、玉石、玻璃、塑料、纸张、丝绸、布匹,甚至竹木、皮革、羽扇等等,只要是能用于附加崇拜领袖的一切材料都为之服务。奢华的给后世留下了数以亿计的“毛主席塑像”、“毛主席像章”、“毛主席画像”、“毛主席宝书”等等圣物。而当年万人齐唱、千人齐颂、百人齐舞的颂扬场面更是亘古未见。如果说,这些都是当年革命群众的热情,但热情过后,不觉得荒唐或是一种精神统治的“器物”嘛?而且,这里面还刻写着红色奢劣的刀痕。
(https://www.biquya.cc/id36515/1939981.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