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玄幻奇幻 > 黯然回眸 > 第二部第三十章

?

  这段时间,他又重新踏上了寻求出路的征程,每天抽出大量时间东奔西走,足迹几乎遍布南嘉市的八大区。也找到了不少适合自己经营的店铺,可是开出的转让价,都大大超越了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只能望洋兴叹。他有些灰心了,常常坐在家里唉声叹气,一言不发。

  白云见他总是忧心忡忡,茶水少思,时常关切地询问进展情况,他总是一言以蔽之:“哪有那么容易!”再问下去,他就会显出不耐烦的神情,转身避开。

  她知道进展并不顺利,只好开导他:“慢慢来,总有一天会遇到机会。”

  “慢慢来?等到头发胡子白了,只有进棺材的份了!”每逢这种时候,他会发出粗暴低沉的吼叫,似是在怨白云,也似是怨自己。

  对待这种莫明其妙的怨恨,白云只好报以沉默,见他心烦意乱,魂不守舍的样子,又心痛、又无奈,有时就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也大声喊道:“你这样怨天尤人,还有没有一点男子汉的气魄?”

  经她刺激,倒是使志泉从浑噩的状态中变得清醒了。虽然仍不服软地回敬一句:“就你能,明天你出去跑,我在家里守摊子,看你能跑出什么名堂?”可是内心已在自责:凭什么向她发脾气?男人无能,却要在女人身上发泄,这算什么本事?因而态度也明显温和起来,用近似赔礼道歉的语调,向她讲述着这些天在外面的经历。

  白云听着听着,有时就会热泪盈眶。她太了解这个男人,不是万般无奈,不会如此丧气。要是不能迈过这道坎,对他心理和生理的打击将让他无法承受。无意中,她发出一声感叹:“要是能找到一个合作伙伴,说不定就能迈出这一步。”

  这段时间,志泉在寻找店铺的同时,心中也一直在默默地思考,想找到一个合作伙伴。可是他搜索枯肠,思来想去,一个个身影在他脑海中晃来晃去,最终又自我否决了。近在身边的老乡和朋友,已各奔前程;那些萍水相逢的外乡人,已使他望而生畏。

  他也想到家乡的熟人和朋友,那些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又不屑于小打小闹;即使他们表示慷慨的解囊相助,又岂能仰人鼻息?有些人虽然生计艰难,仍可勉强维持;谁愿抛下妻儿老小,去冒风险?也有像他这样生活窘迫,想寻找出路的;但是他们连有限的启动资金也无法筹措,想合作也是一句空话。

  他还有一层考虑:外出几年了,未与家乡任何人联系,一是为了躲避债主;也因为涉身低贱行业,几经折腾,至今仍穷困潦倒,死爱面子活受罪的心态,像一把心锁,锁住了心灵的闸门,不愿向任何人披露。要在家乡寻找合作伙伴,将会使自己的处境暴露无遗。而且之前几次与朋友合作办企业,最终功败垂成,不但伤害了感情,还欠下一身债务,至今让他谈虎色变,视为畏途。

  现在再主动提出与人合作,是否会重蹈覆辙?要是出现不堪设想的后果,不但几年的努力前功尽弃,还要累及他人,以后也将永远失去了自身发展和补偿他人的机会!

  虽然已经过深思熟虑,但经白云再次提起,也认为这是目前唯一的出路,才坦诚地诉说了自己的苦衷和忧虑,很想听听她的见解。

  白云已与他相交日久,即使他不说,她也能大致明白他的心理状态。现在见他愿意向自己倾吐心声,就抓住机会进言:“依我看,不必有太多的思想负担;也应该相信我们已积累了开餐馆的经验,在经营管理上不会有大的失误,不要因为过去的教训而束缚了手脚。再说,只要能取得成功,谁还会笑话你?”

  志泉认为她的话有一定道理。目前的处境,已容不得他有太多的顾虑,不放手一搏,何日才有转机?他开始认真思考,希望在他生活的圈子里,能找到比较理想的合作对象。

  正在这时,他偶然邂逅了一位从家乡来的朋友。

  那天中午,他正在店铺门前晃悠,忽然听到身后有人喊:“林老板!”随之传来一阵熟悉的笑声。

  一口纯正的乡音透着几分久违的亲近,使他颇感诧异,还以为是幻觉。等他回过头,循声望去,那人已走近身边,旁边跟随的正是他的老婆。

  几年没有见面,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在异乡会与朋友聚首,更没有想到他们径直找到这个偏僻的所在。待他们介绍情况后,才知道他们已于今年办了退休手续,前些时,在南嘉工作的女儿女婿接他们来玩,与刘怀忠联系后,知道他在这里开餐馆,才一路找过来。

  介绍他们与白云见过面后,她听说是远道而来的朋友,专程前来拜访,立即热情地张罗接待。一直以来,她多么希望有朋友走进他的生活,若能给他封闭已久的心灵透进一线阳光,说不定能给他注入新的活力。他已经近似麻木的精神状态太需要外界的刺激,尤其是来自朋友的支持和鼓励。

  提起这对夫妻的人生和仕途经历,还颇有一些传奇色彩。

  丈夫名叫汪近平,退休前是市行管局副局长;妻子名叫张秋桂,退休前是市老干部局的后勤科长。虽然职位不算太高,可是在过去与他们共过事的同行与朋友中,已很受人景仰。

  他们两人都出身于贫寒家庭,汪近平只念过一年书,张秋桂也只读了小学二年级。由于过早地进入社会,历尽生活的艰辛,所学的一点文化知识,大多早已遗忘,可以说都是大字不识一罗筐的半文盲。

  汪近平的父亲过世早,母亲又长年患病,自童年时代就开始自谋生计,靠沿街叫卖小食,赚几个小钱养活母亲。经常是朝不虑夕,吃了上顿愁下顿。张秋桂在一家私人面食店打工,行三歇五,所得收入仅够糊口而矣。

  后来,他们被收编到县饮食服务公司,才算有了正当的职业。汪近平在餐馆学烹饪,张秋桂在旅馆当服务员。七十年代初,全国财贸战线学习沙市利农旅社,机缘巧合,张秋桂脱颖而出,成为全县饮食服务业学习利农旅社的一面红旗。

  那是在学习利农旅社的热潮掀起后,有一次,当时地区行署财贸办公室主任到她所在的旅馆微服私访。张秋桂见这位旅客气质颇佳,就格外另眼相看,不时端茶递水,嘘寒问暖。正好那几天这位主任偶感风寒,卧病在床,她更是不厌其烦地延医调治,服侍汤药。待这位主任病体痊愈,就有意树起这面旗帜。可是找旅社的领导和职工了解情况,无一不持反对意见,说她惯会溜须拍马,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差不多与旅社所有领导和员工都闹过矛盾。

  可是这位主任作风泼辣,敢于开顶风船。在找公司领导座谈时,力排众议,说这是他亲眼所见,她当时并不知道他是领导,能对一个素昧平生的旅客关怀备至实在难能可贵。并严肃批评公司风气不正,打压那些脱颖而出的积极份子。他又与县商业局、县财办领导沟通,很快做出决定,将她树为全县财贸战线学利农的红旗标兵。

  在领导享有绝对权威的政治气氛中,一旦得到领导的偿识,舆论的风向标就会一边倒。从此,那些过去与她有过结的人,唯恐对她照顾不周,到成了她的拥护者。

  人一旦春风得意,就有更大的表现欲望。后来,她又做出了几件让人刮目相看的业迹——主动为顾客送还遗失的大额钱财、为住店生病的顾客熬汤送药、增设针钱袋服务等。连续几年,她成了一面不褪色的红旗。随之而来,她的政治地位也不断攀升,先后被提拔为旅社负责人、公司副经理。她的一叶扁舟,就这样顺风顺水驶向了人生的巅峰。

  只可惜她的文化素养太差,当一名旅社服务员,可以恰到好处地发挥她的优势;而去当一名领导,其组织和领导能力难免捉襟见肘。但既然是地区领导树起的一面旗帜,就不能让她倒下。后来还是那位行署财贸主任想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将她升任为行署老干部局后勤科长。职务升迁了,红旗没有倒下,又找到了适合她的工作。

  古人言:夫贵妻荣,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现在是妻子得道,当然荫福的首推其丈夫。而且汪近平也决非常人可比,虽然没有文化,但在人际关系上运筹帷幄的功夫常让人叹服。既然有妻子在前面冲锋陷阵,他只要在后方保证有足够的火药供应,就能使这一对天才的组合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张秋桂调到地区不久,还是靠那位财办主任帮忙,以解决夫妻两地分居为由,将汪近平调到行署招待所(后来改为宾馆)当厨师。这里可谓当时厨师争抢的一个肥缺,尤其像他这样善于玩弄人际关系的人,更是求之不得。一来这里有行署的财力撑腰,无论盈亏,福利待遇优厚;再者招待所是当时政府官员汇聚之地,行署领导、各县政府官员常为座上客。这些官员还经常借用这块风水宝地,公私兼顾,招待各种客人,自然还有求于招待所工作人员为其行方便。遇有上级领导巡视、检查、召开名目繁多的各种会议,这里便成了官员云集的场所,如有幸得到某官员的青睐,或可青云直上。

  因此,即使能到招待所厨房工作,也是一种荣幸,而且大多有一定人脉关系。他初来乍到,又没有出人头地的烹饪技术,自然会受到排挤打压。有言道:“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小不忍则乱大谋”,凡遇到不公正待遇,他就一条宗旨——心字头上一把刀——“忍”了。

  有时,张秋桂为他抱不平,要到招待所找人理论,更想依靠她身后的靠山出面干预。汪近平总是耐心地劝导和阻止:不要将功夫用在和这些小人比高低,他们有他们的活法,我们有我们的活法。韩信要是不能忍受胯下之辱,何有后来的齐王之尊?更不要轻易求助于那些领导,好钢必须用在刀刃上,向他们求助时,就要能送我上青云。

  张秋桂虽然不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心中仍忿忿不平,但每次事后用事实检验他当初的言行,都能引出让她叹服的结果,也只好居于服从的地位。

  自从开始职称评定工作后,汪近平就集中精力,要攻克这道难关。可以说,以他的学历,要评初级职称,也无法入围。但若论他的年龄,已经是时不我待,要是逐级递升,即使最终能如愿以偿,等达到既定目标,也已接近退休年龄,还有什么前途可言?因此,他试图一步登天——要拿就拿下“特级厨师”!只有取得这份职称证书,就可以在空白的学历栏中填上大专文化程度。在那个以高学历为进身之阶的年代,就有了与人逐鹿的资本。

  他很有幸地结识了武汉市某高级宾馆的一位大师,也是省厨师职称评委会的主要评委。他虔诚地拜倒在这位大师名下,靠他的指点,在一次全省烹饪竞赛中,做出三道名菜,其中一道清炖鱼翅获得比赛第一名,其它两道菜,获得比赛第二名,使他一举成名,专业水平得到一致认可。

  但文化水平决不同于已有一定基础的专业技能,可以在短期训练中攻其一点,一蹴而就。也是靠这位恩师面授机宜,并为他精心安排,暗中聘请一名某烹饪杂志社的名笔,为他撰写了一篇专业论文,并署上他的名字发表在该社杂志上,使他名噪一时。虽然同行中有人不服,犹其是招待所那些知根知底的同事,无不怀疑他捉刀代笔,但高级职称由省评委会评定,他们也只能隔靴搔痒,抓不到实处;而且他们都有竞争职称的利益诉求,岂敢得罪那些手握评定大权的大师?

  不久,“特级厨师”职称证书就被他轻易地收入囊中,而且是招待所所有厨师中的最高职称。

  有了这块金字招牌,就为他进身仕途奠定了一定基础。罩着这道名誉的光环,也使他“小荷初露尖尖角”。时有行署领导宴请重要客人,总免不了点名让他做几道菜。尽管做出的菜与他参赛的水平大相庭径,但名声可以掩饰一切,如有人妄议大师的水准,只能证明其本人的欣赏水平有限。况且都是吃公费宴请的客人,吃人嘴短,谁还去评价质量优劣?于是大家跟着起哄,到使他真正成了实至名归的大师。

  现在,他向目标发起进攻,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这期间,他将主攻方向定格为两个关键人物——行署行管局长和人事局长。一个是他的顶头上司,要提拔必先有他的推荐;一个是主管人事任免的领导,只要这一关能通过,报请上面批准,只是走程序,一般不会有大的改变。

  这回,他才开始动用老婆身边的关系。

  行管局要维持庞大的开支,必然经常要求助当地的财神爷,正好让财办主任做行管局局长的工作。老干部局多的就是从第一线退下来的干部,这些干部一旦退下来,就成了落毛的凤凰。张秋桂分管后勤,倒成了他们的衣食父母。而且这些干部大多想发挥“余热”,现在有人能求他们,绝不会像在位时那样绝情,还恨不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他们在位时,也曾培植过一些亲信,虽然他们现在发话在大局上不管用了,但原来一手培植起来的亲信,却不愿背上忘情负义的骂名,何况是以合法身份行合法之事,何乐而不为?

  张秋桂很快就与一位退下来的副专员拉上了关系。现任行署人事局长,就是他从原工作过的县里带过来的县人事局长。也是经他一再提携,才到达现在的高度。

  主要靠这两位局长鼎力相助,三年内,汪近平由一个厨师连续升迁为厨师长、餐饮部经理、宾馆副总经理。到了这个层次,他已如鱼得水,可以悠游其间了。

  他现在的身份,有了经常与领导见面打交道的机会,每逢有重要会议、高层宴请,事必亲躬。小至服务员端菜的姿式、上菜的方位、主菜、配菜安放的位置,他都要亲自调教。时间一长,他在那些领导的心目中就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也给他接近领导铺设了台阶。他又善于捕捉机会,在那些主要领导人到场的场合,浓墨重彩地渲染一番,以引起他们的注意。

  一次,行署为调配领导班子,专门召开各县和地直各机关主要负责人会议,参会的还有即将晋级的新干部。会议结束时,那些新提拔的干部和职位升迁的原领导,无不欢欣鼓舞;即使那些按现在职务平调,易地为官的老干部,会前悬着的心也有了着落,心情格外轻松。

  会议结束时的晚宴上,所有参会人员聚集一堂,觥筹交错,相互

  赞誉声不绝于耳。宴会渐入佳境,各县领导和机关负责人轮番与几位专员敬酒,然后又是派对互敬。一阵骚乱过后,大家都已喝得脸红耳热;再喝下去,已不胜酒力。与会者都是有身份的政府官员,又不能吆五喝六的乱来,宴会的气氛骤然间从狂热转向冷寂。虽然宾主都感到意犹未尽,但苦于没有能引起化学反映的新元素,一阵冷清过后,便有些意兴阑珊表现出谢幕的光景。

  正在这时,汪近平出现在宴会大厅中央,拿着无线话筒满怀激情地致祝辞:“祝这次领导班子调整会议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身体健康!请允许我唱一段革命样板戏,给各位领导助兴。”立时,振奋人心的唱词,伴着唱片播放的雄壮乐曲声在大厅回荡:“共产党人,时刻听从党召唤……。”

  随后,他又让事先已安排好的服务小姐轮番表演歌舞,她们又主动出击,充当这些官员的舞伴。刹那间,如变魔术般,餐桌已经撤走,宴会大厅变成了舞池。在官场这个男人的世界内,谁不渴望有女人的脂粉香?何况这是一批精心挑选出的妙龄女郎!

  与会者经酒精刺激,引发了宣泄情绪的冲动;再看看那些会议的组织者,一个个如笑脸佛春风满面,似乎得到某种默许;周围四顾,皆我辈同僚,无须板着面孔维护尊严。陡然之间,平日朝气不足,暮气有余干部群中,人人跃跃欲试,争相跳进舞池,气氛变得异常的活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空前的和谐。

  不期而至的欢歌劲舞,如强力的罗旋桨,在水面犁起翻滚飞旋的浪花,顿时,宴会大厅腾起此起彼落的欢呼声。大大超过了会议组织者的预期效应,给会议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散席后,专员指着他问行管局局长:“他现在宾馆是什么职务?”

  “副总经理。”行管局长毕恭毕敬地回答。

  “为什么很少见他们总经理露面?”

  “可能是不习惯这种场合。”行管局局长一面回答,一面揣度

  专员的用意,又补充说:“每次有重大活动,都是汪副总筹划安排,可是个难得的人材。”

  “这种送往迎来,宾客聚集之地,就是需要开放型的人材。”

  虽然专员没有明确指示,行管局局长当然能心领神会。何况汪近平能走到今天这一步,也靠他一力提携。过去唯恐提速太快,遭人非议,现在有专员暗示,更乐得培植自己的亲信。事后不久,就向行署打了一份报告,将原宾馆总经理调到行管局任一名挂名的副局长,而将汪近平提升为行管局第一副局长兼宾馆总经理。

  至此,汪近平已基本达到了仕途欲望的最高峰。他也深知,凭自己的学识水平,再向上爬就会露馅;只要能固守这一方阵地,已算他人生功德圆满。

(https://www.biquya.cc/id36341/2140216.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