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玄幻奇幻 > 清朝那些年 > 第二十九章 大凌河之战

?

  天聪三年(1629)十二月初一,袁崇焕入狱,随后,祖大寿跑了,关宁步兵打道回府了,朱由检慌了,皇太极笑了,轻蔑的笑,更多高兴的笑。

  北京城不好打,一时半会攻不下,这个咱明白,不着急,以后的路还长着呢。

  袁崇焕进了班房,克星没了,咱高兴,北京城就不打了,随便抢点东西,捞回成本,立马就撤!

  秉着上述基本理念,某一年,某一月,皇太极的部队做了某些事(且行且猎):

  来到良乡(今北京房山区境内),一通好抢,撤。

  转战,攻克固安(今河北廊坊市境内),全歼驻守在卢沟桥的明军。

  十二月十五日,朱由检令满桂、孙祖寿等率军4万驻守于永定门,护卫北京城。

  十二月十六日凌晨,大金的精锐铁骑抵达永定门,向明军发起猛攻,满桂、孙祖寿指挥4万明军奋力抵抗,但终究还是落败,满桂、孙祖寿阵亡,金军大获全胜,俘获马匹6000。

  紧接着,阿巴泰、济尔哈朗领军攻克通州,岳托、豪格(皇太极的大儿子)率军4000围攻永平。

  天聪四年(1630)正月,皇太极亲率大军攻克永平,随后兵锋直指迁安、滦州,两地均不战而降。

  要说明的是,在此期间皇太极并没有只顾着打仗,他前后向朱由检写了两份议和的书信,信中除议和的条件外,皇太极还颇具幽默地给朱由检提了几条治国的建议,希望朱由检能体恤子民。

  估计朱由检也是气得肺都炸了,所以他毅然决然地没鸟皇太极。

  同年二月,皇太极累了也想家了,北京之旅差不多就这样吧,撤。

  当然不能全撤,得留一部分人(阿巴泰、济尔哈朗等)驻守永平、滦州等搭上老命才抢来的城池,务必做到万无一失,倘若丢了,提着脑袋来见!

  对此,皇太极相当不放心,千叮呤万嘱咐,最后干脆颁布了一条纪律,名曰“天以明土地人民予我,其民即吾民,宜饬军士勿加侵害,违者治罪!”

  同年三月,大部队回到了沈阳,皇太极仍旧不放心,于是又增派阿敏、硕托领兵5000驻守永平、迁安、滦州、遵化四地。

  皇太极终于走了,朱由检如释重负,大明王朝不是任人宰割的软蛋,丢了的城池必须抢回来,孙老头,上!

  孙承宗一把年纪了(68岁),退休没多久,满打满算也就5年光景,没时间享受生活,还得操心国家大事,Why?因为是人才,是拿得出手的优秀将才,国家、政府及人民迫切需要啊!

  当皇太极的大军攻克遵化、进逼北京时,朱由检思绪万千、大脑急速运转,很快,他便想到了一个貌似能挽回局面的人——退休在家的孙承宗

  孙承宗是老了点,但有实力啊,想当年号称战神的努尔哈赤都拿他没办法,对付皇太极应该没问题,国家、政府及人民都给予了厚望,朱由检很有诚意,诏回孙承宗后,二话不说,抛出了各种官职头衔:少师、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中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

  皇恩浩荡,孙承宗感激地痛哭流涕,誓死要忠君报国,拼上老命也值了!

  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孙承宗奔赴山海关督理军务,调集各路兵马向皇太极发起反攻。

  崇祯三年(1630)正月,孙承宗招抚在辽东溃散的明军,祖大寿率部入关,重归孙承宗的麾下

  人手够了,皇太极也撤了,行动,大举反攻,收复失地!

  同年二月,孙承宗派军收复建昌营(今河北唐山市境内),紧接着五月,孙承宗调遣祖大寿、山西总兵马世龙、山东总兵杨绍基等誓师出征,统率数万兵马攻向滦州。

  利用炮火的优势,孙承宗的部队一顿狂轰滥炸,驻守在滦州的金军根本招架不住,滦州很快被攻克,随后孙承宗乘势而下,率军进逼永平。

  驻守永平的是阿敏和硕托,来的时候皇太极特别抠门,就给了5000兵马,孙承宗有数万部队,5000兵马对于他而言,那根本就是塞牙缝的。

  没事,大金的军队向来能打,且经常是以少胜多,只要在战前做好动员准备工作,士兵的积极性起来,奋力抵抗,还怕干不过孙承宗?

  抵抗个屁,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打不过是要死人的,生命诚可贵,保命才是当务之急,三十六计走为上,撤!

  于是乎,还没等孙承宗的部队抵达永平,阿敏便开溜了,可劲儿地跑,头都不回。

  开溜之前,为了寻求心理平衡,不让辛苦抢来的城池及百姓落入孙承宗的手中,阿敏头脑一热,干了一件相当混蛋的事——屠城

  遵循“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原则,阿敏屠杀了城中的所有百姓,抢掠了城中的一切财物,而且还顺手杀了投降的明朝官员。

  如此一来,孙承宗的仗打得可就轻松了,大军一路挺进,不久便收复永平、迁安、滦州、遵化四地。

  溜得够快,同年六月,阿敏回到了沈阳。

  在听了阿敏同志的“光辉”事迹后,皇太极气得差点吐了血,怒火滔天,恨不得一拳打死阿敏,皇太极大发感慨:真他娘败家玩意儿!

  六月七日,皇太极召集各贝勒大臣开批斗大会,宣读阿敏十六桩罪行,最终,大会决定给予阿敏关禁闭的处罚。

  崇德五年(1640),被幽禁了十年之久的阿敏去世:爹(舒尔哈齐),儿子来陪您了。

  收复关内失地后,孙承宗便将视线转向了关外,崇祯四年(1631)正月,孙承宗巡视辽西防务,他向朱由检上书,希望能够重建之前被毁坏的大凌河、小凌河等城池,同松山、杏山、锦州等地连接,全面恢复昔日的关宁防线。

  对此,朱由检还是很有意识的,看了孙承宗的奏章后,他毫不犹豫地便批准了,下令全力修复大凌河。

  大凌河位于锦州东面30多里处,始建于明宣德年间(即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期),嘉靖时期又进行了扩建,属锦州管辖,是锦州的前哨阵地,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

  得到朱由检的首肯后,孙承宗将修复大凌河的任务交给了祖大寿。祖大寿赶时赶点,尽量使效率最大化,根本停不下,完全进入了被狼撵的状态。

  是啊,的确有狼在撵祖大寿,因为皇太极心急如焚!

  我等所居沈阳,辽东之地,原系我属乎?乃天赐与我也。若不事征讨,坐视明国开拓疆土,修建城郭,缮治军械,使得完备,岂能使我等安是耶?

  ——《满文老档》

  关宁防线意味着啥,想必跟明军干过架的女真爷们都知道,一旦关宁防线全面恢复,届时皇太极只会面临一个状况:等价亦或是远胜于袁崇焕的克星再度横空出世,入主中原当真要成梦想了。

  太恐怖了,这着实令人胆战心惊!皇太极吃不下,睡不着,他要出手,他必须出手拦下祖大寿。

  天聪五年(1631)七月二十七日,皇太极亲率大军西进,目标大凌河。

  七月二十八日,大金的军队渡过辽河,皇太极也是对“阿敏事件”产生了后怕,他召集众将领,严明军纪:凡俘虏之人,勿离散其父子、夫妇,勿裸取其衣物,当加以抚恤。

  八月一日,蒙古科尔沁、巴林、奈曼等部出兵2万同皇太极会师。

  八月二日,大部队过辽阳河,兵分两路,一路由德格类(努尔哈赤的第十子)、阿济格率军2万,自义州进发,驻守在锦州与大凌河之间。另一路由皇太极亲率,自白土场进发,兵锋直指大凌河。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在装备上不比明军矮一截,更为了不再受祸害、吃败仗,此次皇太极为他的部队配备了一种现代化武器——红衣大炮

  明军配备的红衣大炮都是青一色的进口货,大金要求(条件)不高,有炮就行,所谓的红衣大炮其实就是国产高仿。

  虽说带了红衣大炮,但皇太极并不指望靠它攻城(威力不够),他将火炮安在了通往锦州的大路上,以此来堵截增援大凌河的明军。

  八月七日,皇太极的部队抵达大凌河,将大凌河围得水泄不通。

  此时修复大凌河的工程只完成了一半,城内共有3万军民,正面迎战那是找死,祖大寿不傻,所以他毅然地选择了死守不战:打不过,我就不打了,待在城里不出去,看你能咋的。

  祖大寿不动弹,皇太极也没法打,是啊,该咋办!

  臭骂不顶用,扔东西也不行,最后没撤了,皇太极干脆让部队化妆成明军,引诱祖大寿出城。

  这回祖大寿终于上钩了,想是也等着急了吧,一看自己人来了,祖大寿那叫一个高兴,二话不说,当下便率军出了城。

  之后嘛,祖大寿被皇太极泼了凉水,惨败,幸亏是跑得快,躲到了城中,否则祖大寿也就玩完了。

  至此,祖大寿算是彻底顿悟了:无论怎样,打死都不出城!

  这样一来,局面就显得尴尬了,皇太极和祖大寿两人眼巴巴地看着对方,可就是没啥动静,僵持着,看谁更能耗。

  战况暂且僵持吧,借此,我向大伙介绍一下祖大寿。

  祖大寿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出生在辽宁兴城(即宁远),他的家世背jing相当不赖,是位货真价实的公子哥,所在的家族世袭宁远军职,算是辽东的名门望族。

  祖大寿的一大家子人基本都在部队呆过,像他的爷爷和老爸就曾是辽东的总兵官。出身在这样的家庭,祖大寿的人生似乎是注定的,公元1620年,祖大寿进入了军队,担任的职务是靖东营游击(没啥品级,位于参将之下),所在军队的最高领导是熊廷弼。

  第二年,祖大寿成为辽东巡抚王化贞的部下,担任中军游击。

  可以说,祖大寿的兵当得很是时候,外面努尔哈赤的军队打得正酣,祖大寿经历了不少战事,内部吧,政府派来了孙承宗,是位有眼力的好领导,给予了祖大寿重望,让他跟着袁崇焕修筑宁远城。

  之后,祖大寿跟着袁崇焕完成了宁远城的修筑,紧接着(1626年)努尔哈赤的大军便气势汹汹地来了,宁远之战开始。

  宁远之战应该是祖大寿军旅生涯的一个转折点,在这场明王朝首胜努尔哈赤的战役中,祖大寿紧跟袁崇焕的步伐,奋勇杀敌,击退努尔哈赤的6万大军,为明王朝长了脸,功劳可不小。

  付出了,一不小心就有了回报,宁远之战结束后,祖大寿的职位猛然蹿升,成为副总兵。

  再之后,大伙也知道,祖大寿参与了大金和明王朝几乎所有的战役,从宁锦之战到护卫北京,祖大寿均表现出色,其地位也是一路飙升。

  所谓一人当官,全家发财,祖大寿的官越做越大,最高兴的还是他的七大姑、八大姨、二舅姥爷等八杆子亲戚,祖大寿的兄弟、儿子、侄子等基本都在部队任职。朱由检即位后,还特地为祖家立了功德牌坊。

  另外,祖大寿还有一个人气颇高的外甥,吴三桂。

  好了,反过头来我们再看大凌河的战况。自从祖大寿被皇太极诈骗吃亏后,他就再也没出来过,紧闭城门,祖大寿只等着援军的到来。

  祖大寿不出来,皇太极也不硬来,就这么干耗着,只等祖大寿断粮,到时大凌河便不攻自破。

  皇太极打着这样的算盘,孙承宗可不答应,他调遣各路兵马,全速增援大凌河。

  不过皇太极也不是吃素的,你来一路援军,我打一路,最后让你无兵可援!

  八月十六日,松山城出动2000兵马增援大凌河,路走了一半,就被大金的军队问候了一番,惨败。

  八月二十六日,辽东巡抚丘禾嘉、总兵吴襄率军6000增援大凌河,皇太极令阿济格领兵前往拦截,阿济格打得十分起劲,明军大败。

  两次增援失败,打击够可以的,不服再来,九月二十七日,这回下血本了,明王朝派遣张春、吴襄等率军4万增援大凌河。

  这下皇太极就开始高度重视了,4万兵马可不是小数目,大凌河暂且放在一边,集中兵力进攻援军。

  皇太极和代善率军2万向明军发起猛攻,依靠红衣大炮,大金的军队势不可挡,明军根本招架不住,一场恶战下来,大金全歼明王朝的4万援军,吴襄跑了,张春被抓。

  至此,明王朝的三路援军全部落败,明王朝有些虚了,当真是无兵可援:祖大寿同志,对不住了,自己看着办吧。

  之前抱有的希望太大,现在祖大寿彻底地绝望了,皇太极死缠着不放,城内的粮食差不多吃光了,战马没了草料,老百姓靠着吃人度日,军心涣散,民心溃乱,咋办!

  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除非投降,却又不愿投降,祖大寿的状况糟糕至极。

  祖大寿如此悲催,皇太极也不好意思干看着,为了帮助祖大寿摆脱困境,皇太极费尽心思,他开始写信,写劝降信,开始安慰,可劲儿的说好话,希望祖大寿不要再折磨自己。

  起初,祖大寿选择没鸟皇太极,他死都不愿投降。

  后来,祖大寿犹豫了,他瞄了皇太极两眼,他试着说服自己。

  最后(十月中旬),祖大寿心意已决,投降就投降呗,好汉不吃眼前亏。为了表示投降的诚意,祖大寿将执意要死磕到底的何可纲斩首,而且还是当着皇太极的面。

  对此,皇太极十分满意,他亲自迎接祖大寿归降,好吃好喝招待了一顿,加官进爵,给予祖大寿优厚待遇。

  皇恩浩荡,祖大寿感激地痛哭流涕,他誓死要效忠大金,哪怕是拼上性命。从此,祖大寿便成为了大金的优秀将领。

  祖大寿真不要脸,前一秒还说誓死不降呢,后一秒立马就卑躬屈漆,小人,走狗,呸!

  事情倘若真的这样,祖大寿确实该骂。不过好汉不吃眼前亏,之前的那些话是我逗大家的,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

  祖大寿是投降了皇太极不假,但那是十年后的事了。此次,祖大寿只是秉着“好汉不吃眼前亏”的美好意愿,诈降皇太极而已。诈降后,祖大寿很快就向皇太极提出了“返回锦州以作内应”的请求。

  皇太极一听,这是好事啊,也没多想,当下便答应了祖大寿的请求。

  于是,祖大寿成功开溜,跑回了锦州。皇太极倒也淡定,没发啥脾气,十一月三日,皇太极在大凌河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归降的明朝将领。

  十一月九日,八旗将士满载而归,大凌河之战落下帷幕。

(https://www.biquya.cc/id36226/2112216.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