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太极大动干戈,亲率20万大军绕道蒙古,直逼北京,说初衷吧,那自然是YY着一举拿下北京,灭了明王朝,然后问鼎中原。
然而,一步登天的事本身就少得可怜,再加上皇太极的人品也没怎么爆发,所以就战争结果而言,此次皇太极的北京之旅是失败的,牛气哄哄的20万大军终究是被广大的北京人民拒之城外。
看到这里,有人或许就要大发感慨了:这皇太极未免也太衰了吧,跟他老爸努尔哈赤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台之后,打蒙古倒是挺顺溜的,可一碰到明军(袁崇焕)就直接拉稀,累成了狗,好不容易发动了两次讨伐明朝的战争,不指望赢,也别丢了面子不是,可结果呢,二连跪,败得一塌糊涂,这要换做是常人,怕都奔溃猝死了吧,皇太极,大家都不想说你!
分析的有道理,皇太极这下可丢人丢大发了,袁崇焕就是他(大金)的克星,只要袁崇焕活着,他就甭想入主中原。现实点,乖乖在辽东待着,画个圈诅咒袁崇焕都比打仗效果来得快。
如此看来,皇太极应该是恨死袁崇焕了,巴不得袁崇焕消失,悲愤之下发出了“既生极,何生焕”的切身感悟。
当然,皇太极是个实在人,怎么想的就怎么做,北京不能白来,总的干点啥。
德胜门之战、广渠门之战落幕后,皇太极的部队陆续撤退。仗打得过于恶心,八旗子弟也没脸回家,撤退到北京周边就可以了,徘徊着、晃荡着,就是赖着不走!
“吃了败仗还不走,皇太极老儿估计又在打坏主意呢。袁崇焕,朕命你即可率军征讨,然后毫不留情地干掉他们!”朱由检着急啊,倘若皇太极的哪根弦不对了,又来造访咋办。
“陛下,眼下我们兵少将寡,怕是难以击溃皇太极的20万大军。臣预计关宁步兵全军于十二月初三、初四便可抵达北京,到时我们再同金军展开决战,相信定能将其一举歼灭,重挫皇太极!而当务之急则是坚守京城,截断金军粮道,派兵扼守长城各处要隘,阻断金军退路。”袁崇焕心平气和,他并不主张狼撵了似的对皇太极死缠烂打。
“莫要扯淡,赶紧发兵,朕可等不及了!”朱由检按捺不住,语气变得强硬起来。
“陛下,打仗可急不得,灭皇太极那是迟早的事,等关宁大军一到,臣即可前往征讨。”袁崇焕仍旧心平气和,年轻人做事莽撞也属正常,凭他三寸不烂之舌想是可以压制朱由检的急躁。
“朕不管,袁崇焕,你难道要抗旨?”朱由检怒了,怀疑的目光投向了袁崇焕。
“臣不敢,只是”袁崇焕的话刚一出口,便被朱由检打断了。
“袁崇焕,你不会是别有用心吧。篡位?投敌?难道是要逼迫朕议和?之前,朕就听说你跟皇太极老儿有过书信往来,往来啥,密谋么?”朱由检有些丧失理智了,有的没的,一顿胡扯,丝毫没有考虑袁崇焕的感受。
袁崇焕无语了,他已然奔溃??????
与此同时,十一月二十七日,大金的军队退到了南海子,吃败仗的滋味不好受,为寻求心理平衡,他们在北京郊外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俨然将无辜的来百姓当成了出气筒。
如此这般,问题就来了。为了保险起见,袁崇焕不愿和皇太极立马开战,他在等广宁步兵的到来。朱由检认死理,他可不愿意等,他命令袁崇焕即可出兵。老百姓苦不堪言,受尽了女真及蒙古军队的欺负,同样也不愿意等,他们迫切地希望袁崇焕即可出兵。
还是为了保险起见,袁崇焕仍旧不愿出兵,他在等待关宁步兵的到来!
这下可麻烦了,朱由检很生气,批评(怀疑)袁崇焕别有用心,目的是胁迫他跟皇太极议和。
老百姓也很生气,痛斥(臭骂)袁崇焕“走狗、汉奸”,引来了蛮子,真不是东西,呸!
袁崇焕仍然无语,他痛彻心扉??????
另一边,皇太极早已将失败的沮丧抛在了九霄云外,他非但不伤心,而且还有那么一丝窃喜、激动,全身心的释然,他在孕育计划,他亦在准备阴谋。
退到南海子后,除过杀人越货,皇太极还有意外的收获:抓到了两位负责养马的明朝宦官,叫做杨春、王成德。
之前,咱们提到过《三国演义》是作为兵书在大金军队发行的,身为女真的最高领袖,皇太极着实喜欢《三国演义》,尤其是周瑜向曹操使反间计的那部分。
抓住了杨春和王成德,皇太极相当重视,坚持“优待俘虏”的军事原则,给予了他们应有的待遇,派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等人严密监守。
夜幕降临之后,杨春和王成德两人差不多睡了,鲍承先和宁完我依照皇太极的指示,站在老远的地方,扯开嗓子,开始了聊天:“此次撤兵乃是大汗的妙计,才不是打不过就跑的运动战。大汗和袁崇焕已有密约,霸业不久便可成功。”
鲍承先和宁完我的声音够大,惊醒了杨春和王成德,他们难以置信,传说中的情报就这样掌握了?
十一月三十日,皇太极的计划正常进行,负责监守俘虏的鲍承先等人玩忽职守,工作极不认真,一来二去的,杨春就溜了,逃回了北京,并且见到了朱由检。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杨春规规矩矩地将他掌握的情报告诉了朱由检。
这一回,朱由检彻底地怒了,他开始顿悟: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袁崇焕,你不仁(忠),那休怪朕不义!
十二月初一,朱由检上钩了,皇太极的计划仍在正常进行。
这一天,袁崇焕还是跟往常一样,率军在北京城外认真地防守。某一时,袁崇焕突然接到了朱由检的命令,说是进宫商议军饷。
也没多想,稍微拾掇了一番,当下袁崇焕便带着祖大寿来到了北京城下。
由于是特殊时期,北京城四周戒严,九门紧闭,袁崇焕和祖大寿只好坐在筐里,被人吊到城上。
袁崇焕来到了紫禁城平台,朱由检很是镇定,并未着急商议军饷,他手臂轻轻一挥,锦衣卫一冲而上,随后,袁崇焕便在一片茫然中入狱了。
祖大寿眼见着老大出事,却束手无策,出北京城后等了三天,还是没有袁崇焕半点获释的消息,悲愤之下,祖大寿便率领着部队撤回了锦州,意思很明白:不放人,就甭指望老子护卫北京城!
此时,正在全速赶往北京增援的关宁大军也得知了袁崇焕入狱的消息,二话不说,掉头就回,意思也很明白:老大都被抓了,还增援个屁!
如此一来,朱由检可就慌了,他也没想到袁崇焕的个人魅力这么大。当下,朱由检赶忙派遣内阁全体大学士和九卿王公前往狱中,集体恳求袁崇焕写信,招回祖大寿。
袁崇焕心里憋屈,说实话,他是真心不想写,朱由检好坏不分,听信流言,有功不赏,无罪乱罚,凭啥写?
这样想着,最后袁崇焕还是写了,他终究是敌不过那颗“忠君爱国”的心!
随后,朱由检便派人骑快马将信交到了祖大寿的手中。
读完了袁崇焕写来的信,祖大寿动摇了:倘若自己就这么走了,反而会加重老大的罪责。国事为重,还是先杀敌吧。
纠结再三,最后祖大寿率军折回,跟大金的军队交了几次手,收复了永平、遵化一带。
袁崇焕入狱了,最高兴的当然是皇太极,不过这对于皇太极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他希望的是袁崇焕死,彻底消失!
对此,以朱由检为首的大明王朝很好地满足了皇太极的这一要求。
袁崇焕入狱后,朱由检积极着手于查案工作。两年前,朱由检干掉了魏忠贤,搞垮了阉党集团,但收拾地不怎么干净,留下了一些人,譬如王永光、高捷等。
阉党的残留分子比较痛恨袁崇焕,不为别的,就因为看袁崇焕这类忠臣不顺眼,为了替死去的同胞出气报仇,他们势必要煽风点火,向朱由检好一顿弹劾袁崇焕,罪名有“擅杀岛帅、与金廷议和、市米资敌”等。
要说明的是,王永光等人弹劾袁崇焕的几项罪名并不都是胡诌扯淡,其中“擅杀岛帅”这一条就是事实。
所谓的岛帅是指明左都督平辽总兵官毛文龙,毛文龙这个人比较有意思,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一下。
毛文龙出生于万历四年(1576),浙江杭州人,祖上原在山西,靠经营官盐过活,后来出于生意的需要,便搬到了杭州。到毛文龙老爸这一辈,就弃商从文了。
毛文龙是家中的长子,九岁的那年,他老爸便病逝了。之后,毛文龙跟着母亲住到了舅舅沈光祚的家里。
受舅舅沈光祚的影响,此后毛文龙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不过,毛文龙跟四书五经始终是不来电,学来学去,仅是一些皮毛而已。
当然,学不来四书五经并不代表毛文龙就不是学习的料,他喜欢读书,不是《论语》、《孟子》,而是兵书。
除过喜欢兵法,毛文龙还有一个嗜好,确切说应该是吃饭的家伙事——算命。
一路忽悠、晃荡,转眼就到了三十岁。
公元1605年,毛文龙决定换一种生活方式,他放弃了算命,毅然北上寻找工作。
他一路到了辽东,遇见了当时的巡抚王化贞,王化贞和他一见如故,认为他是个优秀人才,当即任命他为都司,就这样毛文龙进入了部队。
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上述之事仅限于YY,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
毛文龙的舅舅沈光祚发迹了,当上了山东布政使,见外甥混得可怜,有心帮衬一把,于是走动了关系,跟辽东巡抚王化贞打了声招呼。
王化贞懂得人情世故,给了沈光祚面子,为毛文龙找了份凑合的工作。
于是,毛文龙通过走后门进入了部队,虽说是个都司,官不大,但比之前的算命先生要好不知多少万倍,再者就地方而言,也算是干部了。
同年九月,毛文龙参加了辽东的武举考试,名列第六,不久提升为千总。
不过由于是关系户,在部队里毛文龙并不怎么招人待见,大伙都瞧不起他。
状况很糟糕,直到天启元年(1621)三月二十一日。
这一天,努尔哈赤的大军所向披靡,一举攻克辽阳,辽东经略袁应泰自杀,数万守军覆灭。至此,除广宁外,明王朝在辽东已无立足之地。
但凡头脑清醒的人都逃往了关内,but毛文龙。
毛文龙留下了,并非大义凛然、誓于敌人抗争到底,而是他跑得不够快,落下了。
倘若只有他一个人,拾掇拾掇,往脸上抹把灰,没准还能蒙混过关。不幸的是,他的手下还有两百来号士兵。
带着这么群累赘,想溜,溜不掉;想打,打不过。明军忙着跑,金军忙着追,敌人不管他,自己人也不顾他。毛文龙此时的处境,可以用一个词完美地概括——弃卒。
无奈,毛文龙只能另寻他路,咋办,下海呗。
于是,毛文龙找来了船只,然后带领着他的士兵撤到了海上。
既然已经安全了,那就回家吧,辽东这鬼地方咱是一秒也不想呆了!
所有的士兵都是这样想的,然而老大毛文龙却说:“回啥家,我们去镇江。”
所谓镇江,地处鸭绿江入海口,与朝鲜隔江而立,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极其坚固,易守难攻。
关键不是这些,而是镇江已成为女真人的地盘,跑去那里作甚?
听了毛文龙的话,大家都傻了。
“不作甚,就是赶走女真人,把它抢过来。”毛文龙相当淡定,不紧不慢地说道。
听了毛文龙的话,大家再一次傻了。
“镇江原本就是我们的地盘,把它抢来有错吗?”毛文龙一脸的认真,眼神中充斥着军人的热血。
热血,久违的热血,听了毛文龙的话,所有的士兵毅然决定:干他娘一票!
随后,毛文龙铤而走险,歼灭金军上千人,一举拿下了镇江。了不得,逆天了,要知道这是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明王朝在辽东最大,也是唯一的胜仗。
得知了这一消息,辽东巡抚王化贞无比兴奋,当即提升毛文龙为副总兵。
得知了这一消息,努尔哈赤无比愤怒,当即派军前往讨伐毛文龙。
打不过就跑,再随后毛文龙明智开溜,他放弃了镇江,来到了皮岛(位于鸭绿江入海口东)。
小小的一个皮岛,量他毛文龙也弄不出啥名堂,此后努尔哈赤也没再搭理毛文龙。
然而不久,努尔哈赤就领悟到了毛文龙的可怕。
从天启元年开始,毛文龙乐此不疲,每年派若干人,出去若干天,干若干事,不是放火,就是打劫,死缠着大金不放,搞得努尔哈赤头都快炸了。
由于技术的问题,大金不善海战,也不能派军前去剿灭毛文龙,只能苦苦忍受着。
“努尔哈赤是越来越头疼,毛岛主却越来越折腾,按电视剧里的说法,住孤岛上应该是个很惨的事,要啥啥没有,天天坐在沙滩上啃椰子,眼巴巴盼着人来救。
可是毛文龙的孤岛生活过得相当充实,照史书上的说法,是“召集流民,集备军需,远近商贾纷至沓来,货物齐备捐税丰厚”。
这就是说,毛岛主在岛上搞得很好,大家都不在陆地上混了,跟着跑来讨生活,岛上的商品经济也很发达,还能抽税。
这还不算,毛岛主除了搞活内需外,还做进出口贸易,日本、朝鲜都有他的固定客商,据说连后金管辖区也有人和他做生意,反正那鬼地方没海关,国家也不征税,所以毛岛主的收入相当多,据说每个月都有十几万两白银。
有钱,自然就有人了,在高薪的诱惑下,上岛当兵的越来越多,原本只有两百多,后来袁崇焕上岛清人数时,竟然清出了三万人。
值得夸奖的是,在做副业的同时,毛岛主没有忘记本职工作,在之后的几年中,他创造了很多业绩,摘录如下:
(天启)三年,文龙占金州。
四年五月,文龙遣将沿鸭绿江越长白山,侵大清国东偏。
八月,遣兵从义州城西渡江,入岛中屯田。
五年六月,遣兵袭耀州之官屯寨。
六年五月,遣兵袭鞍山驿,越数日又遣兵袭撤尔河,攻城南。”
——《明朝那些事儿》
此后,毛文龙的官职一路攀升,最终成为左都督平辽总兵(正一品),持尚方宝剑,是明王朝在辽东地区的最高军事指挥官。
毛文龙占据着皮岛,手下的部队有好几万,表面上似乎对大金有牵制作用,实则就是摆设而已,中看不中用,小打小闹可以,大的战役根本掺合不上,每年耗费大量军饷,渐渐地,毛文龙就成了明政府的累赘。
袁崇焕看不惯这种事,他相当不乐意,几次上书朝廷,希望能够处理毛文龙的事情,但都未得到响应。
毛文龙最讨厌别人压制自己,尤其是文官,他也相当不乐意,几次上书朝廷,希望能够严惩袁崇焕的可恶行径。
于是,毛文龙和袁崇焕的矛盾愈演愈烈,到了崇祯二年(1629)七月二十四日,忍无可忍的袁崇焕以阅兵为名,亲手用尚方宝剑斩杀了毛文龙。
事后,袁崇焕上报中央政府:毛文龙已被我处死,驻守在皮岛的部队也已收编,朝廷要治罪就治吧。
对此,朱由检也没办法,毕竟政府需要袁崇焕,所以朱由检非但没有怪罪袁崇焕,而且还进行了褒奖。
崇祯三年(1630)八月十六日,朱由检以“通敌叛国“之罪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明史?袁崇焕传》)
(https://www.biquya.cc/id36226/2106922.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