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玄幻奇幻 > 清朝那些年 > 第十三章 萨尔浒大捷

?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孙子兵法?兵势》

  打仗是件很复杂的事儿,能不能打是前提,关键在于会不会打。曾几何时,蒙古铁骑驰骋于大半个地球,所到之处血流成河,对手皆是闻风丧胆。相比于农耕民族,蒙古人确实很能打,够野蛮也够暴力,强有的战斗力和破坏力使他们所向披靡。在多数人的眼里,这些天生的战士根本就不需要(没能力)掌握军事作战的方法和技巧,直接往战场上一戳,再配把弯刀,他们就可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事实证明,上述观点可能是错的,蒙古人不仅很能打,而且也挺会打。

  蒙古士兵在作战时通常先是小股骑兵试探,然后采取突然袭击的方法,瞅准对手的薄弱部位,一顿猛打,一旦进攻受挫,拔腿就跑,尽量不给对方还手的机会。对这一战术,蒙古士兵乐此不疲,跟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运动战”有异曲同工之妙。

  除此之外,蒙古士兵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热衷于使用弓箭。

  当你碰到蒙古骑兵时,你的噩梦就开始了。进攻前射箭,进攻过程中射箭,甚至在他们逃跑时,还在向你射箭。你追也追不上,打也打不着,这种类似无赖的打法足以把人逼疯!

  蒙古人能打,体格远比他们健硕的欧洲人更能打,但在遇到蒙古人后,欧洲人照样被打得落花流水,追其原因所在,就是蒙古人比欧洲人更会打。

  为了征讨努尔哈赤,明王朝下了血本,调集十多万的兵马(叶赫、朝鲜各增兵一万),声势滔天,胆子小的碰见,吓都吓死了,更不用说打了。努尔哈赤相对胆子大些,不至于衰到被吓死,在认真分析了敌情后,努尔哈赤原有的一分忧虑也随之消散。之所以会这样,倒不是说努尔哈赤的心态有多好,而是他对杨镐大军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香喷喷的面包,禁看不禁吃。

  努尔哈赤很清楚,跟军事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杨镐更清楚,昔日的大明王朝已然不复存在,现在有的只是一个外强中干、紧急时刻只能打肿脸充胖子的没落帝国。

  为了顺利完成任务,为了从战胜中得到好处,杨镐需要花费心思。拼战斗力肯定是拼不过的,如此杨镐只能跟努尔哈赤玩点技术活,所以自认为读了不少兵书的杨镐将作战的重点放在了军事战术上。

  杨镐的预想是一次性摧毁努尔哈赤的大金政权,根据传统的军事思想,他做的首要工作自然是端了努尔哈赤的老窝。经过一番慎重思考,杨镐决定采取分兵合击的战术,从不同方向进攻赫图阿拉城,迫使努尔哈赤应接不暇,最终达到累垮女真军队的目的。

  说实话,杨镐采取的这个战术的确精妙,在作战正常的情况下,他很有可能达到目的。此次征讨努尔哈赤并不是由明王朝单方面出兵,紧靠大金的叶赫与朝鲜也派出了军队,虽然少了点,但依靠地理优势和分兵合击的战术,三方联手可以很轻松的给予努尔哈赤沉重打击。

  但大家请注意,出现上述结果的前提是作战正常,在作战不正常的情况下,结果可就要发生逆转了。

  由于带足了兵马,杨镐在战略部署上颇显大方,他将部队共分为四路,第一路由总兵杜松为主力,出抚顺关,从西南进攻;第二路由总兵马林联合叶赫兵马,出靖安堡(今辽宁省铁岭市境内),从北面进攻;第三路由李如柏率军经清河堡、鸦鹘关,从南面进攻;第四路由总兵刘綎(ting)回合朝鲜军,出宽甸(今辽宁省丹东市境内),自东面进攻。此外,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杨镐又令总兵秉忠率兵驻守辽阳,作为机动力量,令总兵李光荣率军驻守广宁,作为后方保障力量。而杨镐本人则坐镇沈阳,居中指挥。

  如此,杨镐同志的作战计划就出炉了,看着令人心动,不免有些得意忘形,得意忘形的过了,作战计划便泄露了。

  杨镐的大军声势“浩荡”,努尔哈赤也不敢怠慢,出于以礼相待的考虑,他拿出了自己几乎全部的家当,八旗军队共6万余人。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既然杨镐可以分兵合击,那么努尔哈赤就完全可以聚而打之,料定了杨镐的四路兵马不可能同时抵达,努尔哈赤毅然决然地采取了“集中优势兵力,然后各个击破”的战术,集结八旗主力于赫图阿拉城附近,静等着杨镐大军分批次到来。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三月初一,杨镐的四路大军陆续开拔,果不出所料,四路大军当真是磨叽的磨叽,着急的着急,节奏完全没在一个点上。东路刘綎、北路马林的部队很会磨蹭,弄着弄那,捣腾了半天才晃悠悠的出发。叶赫方面完全一副悠哉的样子,心态好的很,还未出发。南路的李如柏大军虽早已出发,但行动迟缓,走着就跟爬一样,似乎不是去打仗,更像是出来踏青。西路的杜松倒是富有激情,出发的早,走的也快,但杜松属于部队上那种典型的有勇无谋之人,为了抢头功,他完全将杨镐的命令当成了放屁,根本不听,狼撵了似的,可劲的行军,日驰百余里,早早的将自己暴露。在到达浑河后,杜松随便瞄了一眼,见河水较浅,便令大军下水渡河,走了一半发现有些不对,赶忙撤退,但为时已晚,早就埋伏在此的大金军队决开堤坝,河水猛然间暴涨,哭爹喊娘,几分钟不到,杜松就损失了数千名将士。

  狼狈的离开浑河,很快杜松的大军来到了萨尔浒。也没怎么休整,急不可耐的杜松又将兵马一分为二,主力驻守在萨尔浒,他本人亲率上万兵马,急匆匆地向吉林崖(位于萨尔浒东北)杀去。

  所谓棒打出头鸟,杜松过早的暴露自己,让努尔哈赤认定了西路军是明军的主力,只要拿下杜松的部队,其他的几路兵马也就不足为患。明白了这一点,努尔哈赤随即分配任务,派遣少得可怜的500ren防守自东面攻来的刘綎先头部队,令大贝勒代善率领两旗军队增援吉林崖,截击杜松,而努尔哈赤本人则亲率八旗主力杀向萨尔浒。

  驻守在萨尔浒的杜松主力军基本是在一片茫然中打响了战斗,出于本能的反应,在看到八旗主力的第一时间,他们蒙圈了,大脑停顿了那么几秒,然后也顾不上想太多,他们便开始迎战。这仗来得太突然,也来得太猛烈,致使有些人想跑都跑不掉,一番激烈厮杀后,驻守在萨尔浒的杜松主力军大败!

  顾不上休息,紧接着努尔哈赤又率军前往吉林崖,同代善兵力合在一处,向盘踞吉林崖的杜松发起猛攻。

  也不知明王朝是将天上的风神给得罪了,还是没好好保护环境,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了,沙尘暴总是跟他们过不去。前不久,广宁总兵张承胤刚被沙尘暴害惨,这回杜松又中枪了。原本杜松琢磨着可以占据山头,利用地理优势将努尔哈赤狠狠收拾一顿,但谁曾想,杜松率军刚冲上山头,迎面就刮来了一股沙尘暴,黑乎乎啥都看不见,就这样,杜松败了,无比憋屈的败了。

  解决了杜松率领的主力军,努尔哈赤倍感轻松,次日,他乘胜挥师北上,向行至尚间崖的(位于萨尔浒西北30里处)马林部队发起进攻。

  虽然没有weibo和weixing,但杜松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得还是很快,马林知道了,他很纠结,跑还是不跑。还没拿定主意呢,努尔哈赤杀气冲天的就来了,没办法,马林只能迎战。打了没几下,马林终于拿定了主意,他丢下部将,义无反顾的跑了(逃回了开原)。就这样,马林的部队败了,无比窝囊的败了。

  攻占尚间崖后,努尔哈赤随即又领兵南下,迎击徐徐而来的刘綎大军。刘綎这个人,用我们今天的话说是有着严重的强迫症,他治军相当苛刻,部队必须是整整齐齐,方方正正,一点点混乱都容不得。这样的一位领导倒是很适合管理三军仪仗队,行军打仗嘛,很容易让对手下了套,这不,努尔哈赤就盯上了。

  对症下药,根据刘綎的这一特点,努尔哈赤采取诱敌速进、设伏聚歼的打法,亲率4000兵士在阿布达里冈埋伏,并且令一部分兵士假扮成明军,拿着杜松的令牌,到处散布谣言说,杜松的部队已逼近赫图阿拉城,要求刘綎的军队快速行进,前往增援。

  刘綎的消息渠道没有马林那样多,所以他还不知道杜松挂了的事,听了努尔哈赤散布的谣言,他便傻呵呵的相信了,随后屁颠屁颠的向阿布达里冈走去。就这样,刘綎败了,无比茫然的败了。

  坐在太师椅上,杨镐悠哉的品着茶,听着小曲儿,他在等待捷报的传来。某一时,杨镐突然惊得从椅子上摔下,爬将起来,撕扯着报信的小兵,他怒发冲冠,他肝胆俱裂,他更是虚脱无力,喊道:“不可能!不可能!你胆敢谎报军情,来人,给我拖出去斩了,斩了!”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杨镐平静了下来,道:“赶紧通知李如柏回师,尽量不要全军覆没。”

  李如柏的存在感显得略低,之前努尔哈赤也没顾上问候,在他火急火燎的撤退时,努尔哈赤这才想了起来。连续打了好几天的仗,努尔哈赤也挺累的,所以他没有亲自前往,派了几股哨兵,问候了一番。李如柏也是真慌了,努尔哈赤派出的哨兵还没怎么呢,他和他的部下们便疯狂的逃命,最终的结果是:自相踩踏,伤亡千余人。就这样,李如柏也算败了,无比纠结的败了。

  最后,萨尔浒大战落下帷幕,就这样了。

(https://www.biquya.cc/id36226/191998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