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玄幻奇幻 > 清朝那些年 > 第十四章 双管齐下

?

  萨尔浒大战结束了,努尔哈赤很高兴,明王朝很伤心。高兴的一方是因为捞得太多,不仅在军事上夺取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而且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得到跨越式的提升,从此说话就有份量了。伤心的一方是因为赔得太多,不仅在军事上逐渐处于了被动,而且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大幅下降,从此说话就开始没人听了。

  面对残酷的现实,明廷的大小领导们心情都很糟糕,他们忧国忧民,他们担惊受怕,他们不闻世事,他们尽力消愁,在萨尔浒大战过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伤心过度,明王朝似乎又做起了甩手“掌柜”,迟迟没有对辽东局势作出有力决策,因此努尔哈赤准备钻空子了。

  军事是为政治服务的,军事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政治,政治的获取离不开军事的支持??????有关军事和政治的论述足以写成一本著作,努尔哈赤没读过相关的书籍,但长年累月的实践使他比专业人士更能理解军事和政治之间的不离不弃,于是准备要钻空子的努尔哈赤将视线同时落在了军事和政治上。

  军事

  大金天命四年(1619)六月初十,跃跃欲试的努尔哈赤将开原锁定为萨尔浒大战后,他的第一个军事目标,亲率大军4万,发起进攻。

  努尔哈赤之所以将开原选定为钻空子的第一对象,主要是看上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开原东邻建州,西接蒙古,北临叶赫,不仅是明王朝同蒙古、女真经济交流的重要场所,而且是明廷在辽东抵御蒙古和女真南进的前沿堡垒,为了日后顺利进军辽、沈,努尔哈赤必须拿下开原。

  明政府在开原的一把手名叫郑之范(大家看清楚,不是政治犯),这位仁兄平日里既贪财又好色,脑袋不好使吧还懒得要命,根本不理政务,属于典型的官渣,手下带的兵基本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军容军纪差得厉害。别说迎战努尔哈赤了,怕是来群土匪,能不能招架得住都够呛。

  别人怎么样,努尔哈赤也管不着,他只要做好自己就行了。虽然驻守在开原的明军显得略菜,但努尔哈赤也不敢掉以轻心,他把大军分为两路:以小股部队直奔沈阳为疑兵,沿途杀人放火,通过形式主义达到虚张声势的效果。主力部队进攻靖安堡,到六月十六日,变戏法似的突然出现在开原城下,将明军守将吓得不轻的同时发动猛攻,经过一场厮杀,努尔哈赤的大军攻克开原,将其收入囊中。

  俘虏和降臣都是因战争出现的一类人,对待他们,尤其是降臣必须慎而又慎,杀还是留要仔细斟酌。当年,蒙古大军在攻克燕京后,成吉思汗在支持蒙古的俘虏中选中了一名契丹人,并给予官职。后来这名契丹人凭借其卓越的才能一度成为成吉思汗和窝阔台时期的重臣,他就是耶律楚材。

  在占据开原后,努尔哈赤得到的俘虏和降臣都不少。俘虏主要由平民组成,努尔哈赤犯不上也没必要进行杀戮,所以这些人基本都成了大金的奴隶亦或是百姓。至于降臣嘛,倒也有不少,但有能耐的没几个,像郑之范、马林之类的官渣,努尔哈赤是想都没想,直接就给杀了。剩下的,只要不是太差,努尔哈赤都一并给予了优待。像因家眷被俘(比较恋家),而前来投降大金的明开原千总(正六品武官)王一屏、金玉和、白奇策等六人均受到了努尔哈赤的重赏。

  攻克开原后仅一月多的时间,努尔哈赤再次出征,兵锋直指明政府在辽东的军事重镇铁岭,不久,铁岭沦陷,这样,明王朝在辽东地区又失去了防御女真西进的屏障。

  军事上接连的胜利不断刺激着努尔哈赤及其部将的战争欲望,同年八月大金出兵叶赫,意在将叶赫彻底吞灭。

  此时,叶赫的领导阶层早已换届,出任叶赫首领的分别是纳林布禄的兄弟金台吉和布斋的儿子布扬古。这两位在军事及政治上都表现一般,面对努尔哈赤的大举来袭,他们也是束手无策。投降是打死都不愿意,但正面迎战又打不过,没办法了,两人只能各自护着老巢,固守不战。

  努尔哈赤已然不再是当年的那个穷酸小子,现在的他财大气粗、兵强马壮,金台吉和布扬古两人的固守不战根本难不住努尔哈赤。在大金军队抵达叶赫后,也不急着攻城,一人一把铁锨,热火朝天的就开始了挖城。

  叶赫的城墙比不了嘉峪关的雄伟坚固,哪能禁得住数万人的挖掘,所以没过多久,叶赫的城墙便塌了,大金的军队一举攻入。金台吉像个爷们,面对气势汹汹的大金军队,他誓死不降,所以最后他死了。布扬古贪生怕死,面对气势汹汹的大金军队,他跪地求饶,杀降不详,但努尔哈赤不需要小人,所以最后布扬古也死了。叶赫就此灭亡,女真完全统一!

  政治

  外交是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或阴或晴,国与国之间玩的除了关系还是关系。关系的出发点是利益,有了利益关系是友好的,没了利益关系是平稳的,触犯了利益关系则是紧张的。努尔哈赤在军事上大刀阔斧,事业因此风生水起,虽说枪杆子里出政权,但他也不能跟愣头青似的,一味的投身于军事,一些必要的外交手段他还是得采取,首当其冲的就是发展与蒙古的关系。

  蒙古人和女真人到底谁更能大,这个我没做过调查,也不好说。蒙古人认为自己是最能打的,同样女真人也坚定地认为他们是最能打的,双方各有说辞。努尔哈赤积极拉拢蒙古,虽说不愿抬高蒙古人,但出发点的确是考虑到了蒙古人的能打,我总结了一下,原因有以下两点:1、蒙古人的战斗力超强,有这样的一位盟友的确很爽。2、还是蒙古人的战斗力超强,有这样的一位对手的确头疼。

  明末时,蒙古共有三大强部,分别是察哈尔、喀尔喀、厄鲁特,他们代表着草原的最强力量,实力自是不容小觑。除过三巨头,广袤的草原上还有多若繁星的蒙古各小部落。有句话说的好,惹谁(黑社会也行)都别惹混混,因为混混的本质是无赖,一旦招惹,他们会像苍蝇一样无休止的骚扰你,直到你精神奔溃。如果说蒙古三大强部是黑社会的话,那么其他的那些大小部落就是街头混混。

  凭借自身实力,努尔哈赤有信心也有恒心跟所谓的黑社会巨头展开斗争,但面对数量惊人的蒙古各小部落,努尔哈赤无疑是胆怯的,他没工夫更没精力同所谓的混混纠缠。

  所以努尔哈赤需要同蒙古人发展关系,用尽一切办法都得让蒙古成为盟友,否则他的霸业之路将会十分曲折

  蒙古的部落太多,努尔哈赤不可能(没必要)一一建立关系,小部落都是跟着巨头们混的,所以努尔哈赤只要将巨头们拉拢过来即可。

  在大金攻打铁岭的战役中,蒙古的喀尔喀部为了捞点好处,一反常态的和素有矛盾的明政府合作,派出大军增援。当喀尔喀部的将领到达战场后,他们就后悔了,而且是肠子都悔青了。首先他们没想到的是明军已衰到了一定境界,其次他们更没想到的是大金的军队已强到了一定境界。

  喀尔喀部是不幸的,战友太坑,对手太强,最终迎接他们的只有失败,且败得丧权辱国,大大小小的20多位领导全部被努尔哈赤生擒。

  机会是争取得来的,但机会也是自己送上门的。之前努尔哈赤一直苦于没机会同蒙古巨头接触,可没曾想,打了一场仗,机会就送上门了。为了表示合作的诚意,铁岭战役结束后,努尔哈赤便十分大方的将擒获的包括喀尔喀部贝勒在内的140余人全部释放,并且给足了盘缠,让他们安全到家。

  跟草原人民打交道,最重要的就是真诚。努尔哈赤很真诚,所以喀尔喀部的首领们都很满意,同年八月,他们便主动派遣使者前往大金,请求结盟,希望努尔哈赤能够答应。

  面子上享尽了待遇,且又被说到了心坎里,所以努尔哈赤很乐呵的就接受了喀尔喀部的请求,结盟,必须结盟!

  同年十一月,努尔哈赤派遣大臣前往喀尔喀部,宰牛杀马,对天盟誓,达成“共议讨伐原来之仇敌明国”的共识,盟友关系正式建立。

  另外,努尔哈赤还积极同蒙古的不少部落进行和亲,坐实亲戚关系,以此达到结盟的目的。举个例子,为了发展同蒙古科尔沁部的关系,努尔哈赤不仅让他们的几个儿子(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等)娶了科尔沁部的姑娘,而且他还亲自出马,也娶了科尔沁部的公主。如此一来,努尔哈赤和他的儿子们都成了科尔沁部的女婿,科尔沁部不答应结盟都不好意思。

  总之,努尔哈赤就是想着法儿的同蒙古各部结盟,什么编旗、联姻、封赏、赈济、围猎、朝觐??????只要是能想到的办法,都用上了,而这样做的结果也只有一个:努尔哈赤的队伍越发的壮大了!

  说完蒙古,我们再谈谈朝鲜。在中国封建时代,朝鲜扮演的角色往往都是隶属国或兄弟国,它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经济也一般,但历届中原王朝都热衷于跟它发展关系,追其原因,不为别的就在于朝鲜半岛的特殊地理位置。

  朝鲜半岛是东面进入中国的一块跳板,一旦它沦陷了,整个中国也将面临危险,为了避免这种危险,无论是中国封建时代,还是当今中国都必须确保它的存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努尔哈赤需要朝鲜方面的支持,考虑的也是其特殊地理位置。在大金同明王朝的斗争中,朝鲜是除了蒙古的第二大重要势力,拉拢不了朝鲜,努尔哈赤终究是有着后顾之忧,无法放开手脚同明王朝抗争。

  萨尔浒大战时,朝鲜出兵一万三,由元帅姜弘立率领增援明军。大战结束后,明三路大军全部覆没,朝鲜的运气好一些,逃过了全军覆没的劫难,剩余了包括姜弘立在内的5000人。由于亲眼见识了大金军队的生猛,之后姜弘立便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投降。

  姜弘立投降后,努尔哈赤将他安排在帐前听用。只要有时间,努尔哈赤便进行洗脑,一方面向姜弘立揭露明王朝的种种罪行,另一方面不断给朝鲜国王修书,劝说朝鲜背叛明王朝。不过朝鲜国王的思想比较保守,他一心只想做明王朝的属国,努尔哈赤说得口干舌燥,他愣是一点反应都没有,而且还反过头来给努尔哈赤洗脑,希望大金能和明王朝罢兵和好。

  对此,努尔哈赤也相当无奈,但他仍不愿放弃,继续挑拨朝鲜和明王朝的关系,后来嘛,大家都懂得。

(https://www.biquya.cc/id36226/192357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