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玄幻奇幻 > 清朝那些年 > 第十二章 乘热打铁

?

  都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事得慢慢来,要稳中求胜。又说要学会随机应变、掌握时机,打铁得趁热,磨磨唧唧干不了大事。二者进行选择,到底该倾斜于哪一方,随便抓起一个色子,然后摇个数决定显然不靠谱,靠谱的是结合自身情况、正确分析出问题的本质。

  颁布了造反檄文,接下来努尔哈赤要做的就是造反了。但造反之前还得思考一下该怎样造反、什么时候造反,毕竟造反不同于暴动,不是说随便找一帮人,然后带上砍刀、钢管之类的家伙事,瞅准目标,一通狂打。造反是比较专业的军事行动,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和正确的方法。

  明王朝由于头疼的问题较多,在对待努尔哈赤的事情上,似乎更倾向于打持久战,颇有软膜硬破的感觉。但努尔哈赤和他的部下们都是急性子,没功夫也没心思跟明王朝玩什么持久战,所以在七大恨颁布的第二天,努尔哈赤便将造反付诸于行动,亲自率兵两万,直扑明朝政府在辽东的边防重镇,抚顺。

  上一章我们就提到过造反挺危险,造反需谨慎,历史上干过造反这事的人有不少,但成功的屈指可数,追其原因所在,我认为有以下两点:1、造反的难度系数较高,一般人没这个能耐。2、造反的过程往往很漫长,一旦毅力太差或用错方法,就会前功尽弃。

  战争会死人,且死的主要是没有参与战争的老百姓。受战争的牵连,老百姓会死于疾病,死于饥饿,死于无家可归,更多的时候会死于士兵的掠杀。

  造的是政府的反,不是老百姓的反,没怎么跟政府打呢,却把气都撒在老百姓身上,这是一种荒唐的做法,更是一种愚蠢的做法,历史上有太多的人因此身败名裂,受尽唾弃。

  努尔哈赤的意识是清醒的,他没有唐太宗那样的文采(君如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但他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所以在准备造反前他向全军申明军纪:“阵中所得之人,勿剥其衣,勿淫其妇,勿离其夫妻;拒敌者杀之,不拒敌者勿妄杀。”,同时颁布《兵法之书》。

  努尔哈赤率领的两万八旗士兵浩浩荡荡的杀向抚顺,将守卫在此的明游击将军(官名,汉朝始置,明时位在参将之下,主要职能是率游兵往来防御)李永芳吓了个半死,是提前写好遗书,誓死迎敌还是拾掇拾掇立马走人,李永芳拿不定主意。

  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努尔哈赤和他的部下是都很能打,但并非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莽夫,在作战正常的情况下,他们还是比较倾向于跟对手玩阴的。

  抚顺靠近浑河,是曾经建州女真和明王朝贸易的重要场所。努尔哈赤年轻的时候为了温饱,没少在生意场上穿梭,抚顺是他常来的地方,所以了如指掌。

  既然很了解,那么不玩点阴的就说不过去了。努尔哈赤先将主力军队安札在距离抚顺城很远的地方,然后派遣先头部队假扮为商人进入抚顺城,通过坑蒙拐骗等一系列的方法,将抚顺的大部分商人和军民都诱出,这样一来,抚顺基本就成了一座空城,努尔哈赤便很轻松的让自己的部队乘虚而入。(看来李永芳同志真是被吓傻了,发生了这么大的事,他竟然没能第一时间地察觉,可气可恨更可叹,呜呼,大明王朝。)

  踌躇啊踌躇,突然在某一时刻,脑子乱成一团浆糊的李永芳猛地发现自己的周围黑压压的全是女真人。吃肉的就是跟吃面的不一样,女真人个个膘肥体壮,手中的钢刀泛着阵阵寒光,出于本能的反应,在惊讶了一小会儿后李永芳随即高呼女真万岁,他投降了。

  抚顺不攻自破,努尔哈赤和他的部下都觉得不够过瘾,所以当天又兵锋直指东州(今沈阳东南)、马根单两地,俘获大量人口和物资后撤离。

  抢完东西就想跑,你以为是伊拉克啊,那厮莫走,吃我一枪!得知情报的第一时间,明广宁(今辽宁北镇)总兵张承胤率领上万兵马追向努尔哈赤,计划着进行拦击。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绝对属于老天爷的恶搞。理论上,既然张承胤敢率兵追击,就说明他做好了跟努尔哈赤大战的准备,至少不像前面的那位,屁都没干,直接投降。那么纵使不会成功,也不至于败得太惨吧。但世事难料,在张承胤的部队追上努尔哈赤后,还没顾上布兵列阵呢,便倒血霉地遇上了沙尘暴(风向对准了张承胤等人)。

  深深的向老天爷鞠了一躬,努尔哈赤随即令他的将士借助风力向张承胤一方发动猛攻。而张承胤这边,别说打仗了,连眼睛都睁不开。所以最终的结果是:张承胤的部队被努尔哈赤包了饺子,下了锅,全军覆没。

  跟张承胤的这场战役,努尔哈赤可以说是赚大发了,俘获战马9000匹,盔甲7000副(遥想当年,努尔哈赤仅有可怜的13副),兵仗器械不计其数。因此努尔哈赤也深深的体会到一点:造反的确很爽!

  尝到了造反的甜头,努尔哈赤很愿意乐此不疲。同年七月,努尔哈赤再次亲率八旗部队,逼近鸦鹘关,向清河城(今辽宁本溪东北)发起猛攻。

  这一次清河城的明军守将倒算有骨气,面对努尔哈赤的猛攻,他们也给予了同样猛烈的抗击。但相对久经沙场的女真士兵,明清河驻军虽勇猛,却仍然不是其对手。最终,大金的部队攻克清河城。至此,明抚顺以东大片区域尽归大金的控制。

  慌了,这回真慌了

  大概过了一周多的时间,努尔哈赤攻克抚顺、清河的消息便传到了北京城。明当廷的万历皇帝(朱翊钧)和他手下的大臣们又一次惊呆了,而且比之前得知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后还要厉害。在所谓自家的土地上突然冒出一个敌对团伙其实不算太可怕,毕竟常在江湖漂总要挨几刀,但倘若是突然冒出了一个着实能打的敌对团伙,情况就不一样了,可怕终将被恐怖所代替。

  说之前明王朝偷懒是因为错误评估了对手的战斗力,那么在“摸清”了对手确切的实力后,明王朝就没有理由不勤快了。这就类似于面对一个懒着不动的人,你扯着嗓子臭骂一顿不管用,轮着拳头暴揍一顿也不管用,最后没办法了,你直接抓起菜刀冲过去,保准他动弹。

  努尔哈赤不是一个喜欢犯贱的人,他也不至于哭着喊着对明王朝说:“求求你,打我吧,否则我难受。”不过努尔哈赤既然选择了造反,那他总得跟明王朝的正规军交几次手吧,不然一直耗着,迟早会出问题的。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正月,经过休整的努尔哈赤再次亲率大军出征,目标不是明王朝,而是叶赫。

  在某些秘史剧或书籍中,说努尔哈赤之所以将叶赫留到最后统一是由于考虑到跟叶赫的亲戚关系,甚至还有的说是因为努尔哈赤曾对皇太极的母亲(孟古)许下N年不打叶赫的承诺。对此,我只能说浪漫固然是好,但切不要用在政治上!

  我们不排除努尔哈赤因顾及亲戚关系,在某些方面对叶赫友好的可能,但这并不包括政治。还是那句话,人类社会中有关政治的话题永远都是最敏感的,在它面前一切都可以化为乌有,其中亲情显得尤为脆弱。

  努尔哈赤之所以将叶赫留到最后,原因无外乎两点:1、叶赫并不好打。2、叶赫跟明王朝走的比较近。

  当然上述原因只存在于努尔哈赤造反前,造反了的努尔哈赤在对待叶赫的问题上,是不会瞻前顾后的,他只认准一个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叶赫不好打,确实是不好打。别看这次努尔哈赤的气势挺强,但并没能将叶赫一举吞灭,仅仅是给予了沉重的打击。

  仅仅二字是努尔哈赤的万般感慨,沉重打击则是叶赫向明朝大哥发出的告急。在收到小弟的求救后,明王朝慌了,是真慌了,事情的严重性已完全超出了预料,行动,必须立刻行动!

  明廷的万历皇帝忍痛放下手中的娱乐,当即从福建、浙江、四川、甘肃等地调集9万大军齐集沈阳,任命兵部左侍郎兼右金都御史杨镐为经略辽东(即总指挥),并特赐尚方宝剑一把,赋予杨镐先斩后奏的职权,让他统率大军剿灭努尔哈赤。

  接下来,军事史上比较著名的萨尔浒之战就要拉开序幕了,这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这也是一场精彩纷呈的战役。在此之前,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明军的总指挥,杨镐。

  杨镐,河南商丘人,出生年月不详,是万历八年的进士。军事上的表现还算可以,曾率兵打败了蒙古炒花军队,且战胜后在边境垦荒屯田。后出任右佥都御史(正四品都察院官员),在日本的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时,杨镐率兵支援,在蔚山的战役中,杨镐大败于日军。头脑一热,杨镐寻思着他也可以跟自己的同僚们一样,打了败仗照样能受到嘉奖,所以杨镐谎报了军情。

  杨镐同志经验不足,谎报军情失败,便被免职。到了明万历三十八年,对辽东问题头痛不已的明廷当局在不经意间想起了杨镐,杨镐重新被起用,担任辽东巡抚,一直干到退休。

  杨镐的运气并怎么好,本来退休后的他可以安静的享受几天生活,但不幸努尔哈赤反了,明政府要派兵剿灭,中央的高官们没人愿意蹚浑水,一致对外的举荐了杨镐,就这样,杨镐同志稀里糊涂的成了剿灭努尔哈赤的明军总指挥。

  担任总指挥吧,乍一想还挺不错,杨镐不敢说自己的军事能力NO1,但至少能拿得出手,率领9万大军,即便不能一举剿灭努尔哈赤,也能将努尔哈赤打个半死,到时候,想到这里,杨镐乐了,他心中那团早已熄灭的权欲之火再度燃起。

  杨镐尽情的遐想(YY)着,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对正在靠近他的危险全然不知。

(https://www.biquya.cc/id36226/1919984.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