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芒就是少昊(即是"挚")的儿子
古人是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因为他们有局限,在承认史记的经典性的前提下,容不得更多的质疑。而上个世纪的古史辨事件虽然有些成果,但由于其对古籍的过于否认,辉煌也掩灭在漏洞之中。对于这个问题,我有全新的看法。
十九世纪末,英国出了一位杰出的人类学大师叫作弗雷德,他研究了整个世界从东亚到南美所有的原始宗教现象,写出了一本旷世名著叫做《金枝》,在里面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其中一项就是神的死亡。
弗雷德发现,在民间的很多宗教仪式中潜藏着秘密,那些象征邪恶,被人们驱赶的魔王事实上也是神灵!而且更有意思的是,他们往往就是他们所谓危害的事物的神灵!
比如希腊神话中,幼小的阿波罗杀死了一条大蛇,从而有了预言的神力。而事实上那条大蛇却是比希腊诸神更古老的预言之神。而无独有偶,在欧洲的中部,人们在丰收季常表演驱赶“五谷妈妈”的仪式,事实上她也是上代的丰收之神,但在新的信仰如农神信仰进来后,她就成了邪魔。
这一点很好理解,如希腊传说中,农神因哀伤女儿春神被冥王哈迪斯所抢,以至万物凋零,反过来理解正是农神危害了农业生产,非常有作为恶魔的潜质。人类的生活如果是被神所赐予,那么反过来理解,该神也成了危害生活的恶魔。
这其实是个遍布世界的现象。在基督教的全球扩张活动中,所到之处,原始神灵无一不被打成恶魔,我们的孔子与佛陀也享受了这种待遇。而在我们中国宗教内部却也是一样,不必引入古代,在齐天大圣孙悟空受到老百姓欢迎的同时,我们的作家不是在无所不用其极的丑化玉帝这些老神仙吗?一个个不是被描写得错庸无能就是刻薄残忍。在很多新生代作家的小说中被打倒了无数次。
宗教的信仰者鼓吹他们的神灵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可人心思变,只要人类有欲望,新神与旧神的战斗就不会停止,新神会变成旧神,然后新的神灵会在对现在不满的人心中产生。有些小孩在西游记吧中一再发问:“创世元灵最伟大!”“孙悟空打得过星矢吗?”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新神的孕育。
细看宗教史,这发生了不止一次,从中国宗教史看,以汉至唐这段时间为奠定中国当前宗教世界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点会在以后讲到。
那么新神与旧神的更替这事与颛顼有什么关系呢?
或许有人认为伏羲女娲应在三代之前、三皇五帝,甚至更早的母系氏族巫祝时期就有了,但三皇五帝时代是否真的存在都是个谜,更不要说所谓母系社会,中国历史上其实唯一能证明中国曾经有母系社会时代的证物一样都没有,只是靠人类学家以原始民族推论.
比如说女娲是女人,女娲拯救了世界,所以就是母系社会时代,这结论就这么来的.人类学家为了给中国找出个母系时代可谓费尽心机,有的甚至说黄帝也是女人.因为他的姓有个"女"字旁,同样炎帝也是女人.更让人爆笑的是居然有人说刑天也是女人,因为男人的**太小了,变成眼睛也很小,不威风.莫不是两颗球状大眼就威风了?
这些东西说是YY小说还差不多,怎么是我们祖先的历史?
正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史记》上的毛病海了去,考究历史以真正传世的古书与出土文物的资料为重,《史记》离三皇五帝时代已经有几千年了,更不用说其间有秦始皇焚书坑儒之事,谬误更多,比如司马迁说汉高祖是龙生下的,你信吗?更不用说娥皇女英与舜的辈份问题,人人都说是“玄孙娶姑母”,这不是乱伦吗?结果人类学家又说了:“得,这就是早期血族婚。”孰不知太史公如此尊儒的人怎么会这么记?
这些谬误之前的贴子里,朋友已经有指出。在战国历史上,史记也有很多瑕斑,诸如赵氏孤儿、苏秦之死,其他古书的记载如《竹书记年》《国语》均与史记不相符,而这些已经是比史记更有说服力的资料。
无论如何推崇《史记》,但史记上还没记载三皇,是从五帝开篇,如何尊照这一体例?
上古历史与神话都已经失落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其实只是后人,甚至是建国后的人对上古残余资料的整理,早就不知掺入多少个人因为各种原因而扭曲的想法。所以中国的神话被认为是一团乱麻,根本理不清楚,其根就在这儿。不搞清这个就不可能排出有条理的中国神系。
我不敢说我的列表就是正确的,但我至少是退出这个死胡同,重新开始。我也不是歪曲伏羲、女娲这些神话中的英雄,我只是还原他们在神话史上的应有面目,从而廓清思路。在这个吧就有很多贴子,比如说:是谁让伏羲、女娲结婚的这个问题,这其实是有答案的,所以就需要解答。根据这个答案才能给出合理的中国上古神系。
我承认伏羲是历史人物,女娲也是历史人物,就是因为是历史人物才受人尊敬,但这不是他们神话的源起,他们的源起与他们的神性并不矛盾,我只是试图揭示先民真正的神灵观,也与你的神话观不矛盾。你根本没有反对的必要。就象我不能因为我喜欢孙悟空,就把他列入上古诸神,也不能因为上古诸神没有孙悟空,就否认《西游记》的伟大。历史本来就与神话不完全重合,古神话与今神话也不会完全重合,根本没有打倒一个树立另一个的必要。
颛顼才是真正的上古天帝!
中国文化的相承性很强,有说五千年都没有中断,但在这五千年能变成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之前已经说过古史辩的一个观点,那就是年代越晚,反而尊崇的人越古,这是很有价值的见的,但人们往往只把它用在历史领域,而不在神话领域着眼。尊崇神话人物为祖宗,并且编造谱系,这事不只中国人会做。有说希腊诸神其实都是各城邦的独立神灵,只是在希腊民族后来的融合中被合为一体,并且编造出彼此的关系。比较近的就是有名的程大导演,一竿子就把白骨精搞成了孙悟空的姐姐,一个小小的尸魔转眼就成了七大圣之一了。
就象在江湖中,成名的最好途径就是击败有名的高手。在神话界,把有名神仙说成自己败将可以说是一举成名之道。前面说了基督教的伟绩,佛教也深黯此道,把众多神灵都说成佛弟子。它与印度教的关系就很说明问题。
印度教创立在佛教之前,等佛教兴起后,就把印度教的诸神说成佛弟子。堂堂印度创世神大梵天,不过是佛教二十四天之一,而另一个大神湿婆则被尊为大自在天,是佛教的护法神。其他诸如四大天王、日月天子,其实本来就是印度教的神明。却都恭听佛祖讲话,但事实上,他们的历史都比佛教长得多。
但当印度教最终复兴时,地位就变了。释迦被说成大神毗湿奴的一个化身。这观点自然不会早于佛教出现。
如果我们只看神话,不看历史出土文物,那么到达释迦与梵天,哪个出现时间更早,肯定一头雾水。两种神话都相信的结果估计是改信印度教了,因为现在还没有谁说毗湿奴是哪来的,不过万一有一天某个小孩一时兴发,写本书:“太上老君化毗湿奴”,那这就是真正的神话吗?值得我们信吗?当然不是。
更好的例子还是在中国,把太上老君说成如来的前身的“老子化胡经”就是一个例子,而尊崇孝道的中国人干的最有特色就是给你找祖宗!
还是在春秋时期,在晋国的人为他们的祖宗唐叔虞(也就是武王的小儿子)修了一座庙,一直到唐朝都烟火旺盛,李渊能够起兵建唐也被民间传为唐叔虞的护佑。
但到了宋代,这一信仰却给赵氏江山带来了威胁,新兴的政权不希望给唐朝以复兴的可能,但强行拆除唐叔虞庙实为下下策,绝对会引起社会大众的反对,于是宋太宗做的事就很聪明,他把唐叔虞的像迁住侧殿。正殿放上武王元妃邑姜,这下以母代子受香火,有谁有意见?
但据说邑姜的像是按照宫中刘妃塑的,一搞回来,宋太宗还过了把给古神当便宜老爹的瘾。
无须太多的证据,光颛顼能够完成分割天上人间的“绝地天通”一事就证明了他在上古曾经有过的说一不二,宇宙独大的位置,要不他的“祖父”黄帝,在这个神话中怎么一声不吭?
那么他象凡人一样的死去又复话说明了什么呢?
死亡是人一生中最大的未知与恐惧,是所有宗教都要面临的问题。
仅就中国三大宗教对死亡的态度来一一分析就可以看出人们对死亡的重视。
佛教:轮回重生,最佳状况就是跳出六道,不入轮回。
道教:白日飞升不行,尸解也不解,往往打开棺木只有一些衣服,不见尸体。
儒教:对于死亡采取模糊态度,提倡把活着的事办好,其实这一精神很象马列,恐怕也
是马列在中国生根的原因。
而这一切的核心就归于另两个字:重生。有死才有重生,换一种生命形态过活,无论成仙做佛当圣贤,最后都是一种重生。
这也是原始宗教的核心内容,为了获得更大的力量就需要重生,但在重生之时就有很多的名堂。因为就象华光太子三次转世一样,重世后父母的血缘往往造成更多的羁绊,这可以导至人的立场变化。
这一例子恐怕要找古希腊的,不过我对这研究没有深入到那步,不过中国最近的例子是在清代。
清兵入关就很好的利用了中原的宗教信任,有说努尔哈赤脸白而有长须,于是号白面关公,而在松山大战后,居然关公的英灵来请赏,说曾暗助清军。而后又有说康熙皇帝是刘备转世,来今世寻觅兄弟。这就很好的利用了民间原有的信仰,达到了其政治目的。
因此,颛顼的死也就是个重生的过程,他被某些人基于某种目的改造后以迎合政治的需要。要让一个神灵彻底的改头换面,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至于上面有朋友提出的高阳与颛顼两者的关系问题,那其实很容易理解,因为改造不是一种方法,不一定就要生造出一个从前没有的神仙,只要把信仰转移就行了,就象以邑姜代替唐叔虞一样,只要把你的光彩降低了,信众自然会降少,神的影响力也就降低。
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有名的“草船借箭”,那其实是孙权作的。但自被移到诸葛亮身上后,孙权的聪明就不显得突出了。
夏族与商族本就是两个民族,以商代夏后,改造夏人的神灵观是很正常的事,所以也就需要颛顼死去。而且如果说颛顼是夏人的神灵的话,是很容易解释远古那场大战的,那就是水神共工之战。
那场洪水是一切神话的起点,但却有两种说法,现在神话爱好者一般都认为是爆发了两次大洪水,第一场,由女娲补天而拯救,第二场就是大禹治水。对于这两次洪水,一般都说罪魁祸首就是共工,但共工到底为什么发起这场洪水?有一种说法是他与某位神灵战斗,但他的对手却又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祝融,一种是颛顼。
但真实会是怎么样的呢?
现代考古已经证明,在史前世纪有一次重大的海蚀现象,那时候大海进入到了现在太行脉一带,直到公元前二十世纪左右才退去。大禹也应该是恰逢这次海侵结束而在治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成中华民族英雄。
而在人类历史上能与这次海侵匹敌的灾难是找不出来的。因为相对漫长的地球史,人类历史真的太短了,不可能赶上恐龙灭绝与造山运动,所以女娲补天神话的真相应该也与这次海蚀有关,记载女娲的传说就有她积芦灰以止百度水,恐怕还是指的是治水。
现在为人耳熟能详的女娲其实在先秦的名头很不响,《山海经》里提了一下,屈原的〈天问〉提了一下,但都没提到其造人补天的事绩。那么是不是传世文献有遗漏呢?在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被认为是现在最早提到女娲造世的文件之一,然而事实上,原文上的造世女神叫做“女填”,解读为“女娲”,多少是受了现代的神话观的影响。
一直到清代,有人还在置疑女娲是男是女,这也可以证明女娲创世神地位的晚兴,那大概是在汉代去了,已经不是先秦的原始状态。
而解读女娲来历的学者们都有意无意地忽略一个文件,那就是在史记里!
《史记索隐》引《世本》:
“涂山氏女名女娲,是禹娶涂山氏女号为女娲也。”
《史记正义》引《帝系》说:
“禹娶涂山氏之子,谓之女娲,以生启也。”
〈世本〉与〈帝系〉两本书早就失落,所以这两段石破天惊的材料成了孤证。女娲居然就是涂山氏?
细想其实是很合理的。涂山氏后人就有说是九尾狐的祖先,以九尾狐一族在中国史上的影响力来看,涂山部族也必然是个很强大的部族。在夏灭后为了分化夏民(传说中夏王曾与狐族交战),就象尊邑姜而弱唐叔虞一样,提高涂山氏的地位,而创造新神系以弱大禹,这很正常。这事应该就是在战国时期完成的,因为改造信仰是个很漫长的过程,如果今天就有人叫你不要信马列了,改信耶酥,你绝对会对这人很反感,所以对这不能以其最后完成的时间算起,不论是对女娲,还是颛顼,都一样。对女娲的起源这个问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搜〈女娇就是女娲〉一文,作者进行了很详细的考证,这就不累述。
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对女娲的信仰,事实上最后结果往往比来源更重要,就象我们没人会因为李天王是来自多闻天王魔礼红,就只认毗沙门天在神话上的存在一样道理,那样做是傻瓜。
明白了女娲补天的源流就是大禹治水,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有的书写的是共工与颛顼作战,有的说是共工与祝融作战,因为两者其实是一回事。作为夏代天帝的颛顼自然要维护天条,消灭叛臣共工,而祝融与共工的战斗当兴起于五行学草创的时候,但没有完备,如果完备就会是共工败祝融了。
这些在民国时期还是很清楚的,茅盾就指出过共工之战当在女娲补天后,共工所破天就是女娲所补天,但在几十年后,袁珂就把共工作为女娲补天的原因了,结果在古神话中的共工闹了个生死不明。
《遁甲开山图》:“古有大禹,女娲十九代孙,寿三百六十岁,入九嶷山飞去。后三千六百岁,尧理天下,洪水既甚,人民蛰溺。大禹念之,乃化生于石纽山泉。女狄暮汲水,得石子如珠,爱而吞之,有娠,十四月生子。及长,能知泉源,代父鲧堙洪水。尧知其功,如古大禹知水源,乃赐号禹。”
明白了女娲的来历,那么伏羲是从哪来的呢?应该也是东夷部族的一位上古首领,所谓上古遗迹也非空穴来风,但有人却在这里面动了些微手脚。
东方太昊应该就是商人所尊奉的上帝:帝俊,但在以周代商后,他被支解了,一部份信仰被秦人带到了西方,产生出少昊,所以有的吧友说的“新创神明”也有道理。
但仅是如此并无法彻底打倒强大帝俊。所以从他身上又分出帝喾与舜,前者是个不明不白的源头,后者却是儒家所尊崇的圣王之一。而帝俊的神性却被大量的瓜分到他的前辈:伏羲身上。把很多有关他的神话转移到伏羲身上,而现在已经无从分辨。
然而帝俊的神性却似乎没有最终被镇压,我怀疑在后来他终于逃出生天,化为一位道教大神:东王公,也就是东华大帝。
东王公的来源最普通的说法是源自西王母,我觉得不确。XX遇见XX吧友很反感默断法,但事实上我们对神话的认识很多就是默断产生的,这与中国人忽视神话的民族特质很有关系。仅因为史书上东王公的出现晚于西王母,而且描写大至相同,就得出结果何其草率。
东王公位居东方,按五行说来说应是龙头人身,记载却是鸟头人身,这很不合逻辑,却正有可能是东夷的鸟文化的反应。而帝俊也有说是鸟头人身的故事!
这也就是五帝世系的玄机,虽然没有记载,但是能解答疑问的一个我自认为比较满意的答案
为什么神系变成了后来这个样子?让现在的我们莫知真假?有一种还没有得到证实的观点这是与春秋战国的乱世有关,出于对神的敬畏以及对现实的考量,让诸侯国纷纷在天上攀龙附凤,改造并创造各类神仙做为自己的精神指导。五帝与五德始终才得以完善。你的祖先是黄帝,我的祖先是青帝,就这样用改造后的神话统治人民。
春秋战国是个大变法,大洗牌时代,古老的文化在这一时期被涤荡干净,新的文化才产生了。这样混乱的宗教神话观一直持续到汉代初期,史记中记载,在刘邦得到天下后,专门整理宗教事务时发现,中国宗教已经存在很强的地域性:
梁巫,祠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之属;晋巫,祠五帝、东君、云中〔君〕、司命、巫社、巫祠、族人、先炊之属;秦巫,祠社主、巫保、族累之属;荆巫,祠堂下、巫先、司命、施糜之属;九天巫,祠九天:皆以岁时祠宫中。其河巫祠河於临晋,而南山巫祠南山秦中。
简单的说,就是不同地方的人信奉的神灵是有很大区别的。这就为后来佛教东传提供了契机。
这一混乱的时代对中国神话影响有多大呢?简单的一个例子就可以让人知道根本,那就是被千古广为传颂的黄帝与蚩尤的那场大决战,甚至可能从没发生过。甚至他们可能不知道彼此。
由春秋入战国的标志性事件小学课本上曾说过,那就是三家分晋,而还有一件就不是那么多人知道的了,那就是田氏代齐。
齐国君主本是姜太公的后代,信奉的祖神是炎帝,而在春秋末年,一个陈国的公子因乱来到齐国做官。
陈国前面说了,是舜帝的后代。估计是东夷的一支,那时代“公子”这词其实也就是现代“王子”的意思,但因为没有继承祖先家业,所以必须改姓,这一支就姓田。
田家在齐国兢兢业业做了很多年官,开头几代还可能是一流忠臣,但随着位高权重,终于不满足做一个臣下了,后来他们终于把齐君废了,自己当上了齐王,这就是田氏代齐。
之前说过蚩尤是齐国的战神,而田家却与黄帝有些关系,所以很多学者怀疑所谓黄帝破蚩尤就是田家在取代姜家路子上所作的思想准备。因为目前所能够找到的有关蚩尤与黄帝的那次大战资料,几乎全都是从田家势盛的那个时代来的,象是猛然一下在历史上爆增,而之前的资料却根本没有丝毫有关涿鹿大战影子。
这里面的考证很是乏味,就不一一列举了。中国人很早就明白了,神话、历史是为政治服务,所以扭曲在几千年前就开始了。怎么可能商、周、秦三代祖先都在大禹手下供过职?怎么可能炎帝有些名望的全是女儿,不是儿子?当遗失的环节重现时,内容可能与我们知道的大相径亭。
为什么中国上古神话会如此混乱?有人把这归咎于秦始皇,但这是错的,因为在前面的述叙中可以看到,至迟在战国,中国的神话已经是乱上加乱了。
那么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那是至今在古史学上的一大谜案,牵涉到中国历史上一位屈指可数的宗师,对中国神话的最后成形关系深远,所以虽然很多人不知道这件事,我还是得说一说。
至迟从夏朝开始,中国人已经有了史官,详尽的记录那个时代的历史。这在其他文明古国中都是独树一帜的。
必须要说明的是,在上古历史与神话是一体的,就象现在有人把三皇五帝当作真正的历史时代一样,上古的史官记载下的历史多多少少会掺杂一些神话进去,但到底是什么内容我们已经无从得知。
现代人对上古史是一遍迷茫的,因为上古没有确切的历史记录,特别是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这是神话产生的重要时代,可人们大都只能从一些流传到现在的文学作品中了解到那个时代的一些史实,而没有详细的历史记录。
是什么造就这种结果的呢?这几乎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个谜,希腊、印度这样的国家不去说他们,因为他们国破家亡,后来的人种都是外来的了。
可历史传承性最强的中华民族也成了这样,却是有些诡异了,还好历史上记下了这次文化断层的原因。
那是在周景王的时代,这已经是春秋后期了,周室的天下共主的权威早已丧失殆尽,但争利夺利的斗争却无休无止。周景王死后发生了儿子争位的战斗,最后引得北方霸主晋国的插手。至使一位叫王子朝的继承人战败,不得不投奔楚国。
王子朝其实是位很有能力的人,这从他在从王都撤离时,将周室典籍全都带走就可以看出来。但奇诡的是,这批典籍就此不知下落了。而这批典籍之中就有号称“上古四大名著”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现今的中国没有四大名著会是怎么样?你就可以知道那时文化界的感觉。
这批资料集中了上古三代的文化精华,却就这样在历史上消失无踪,至今不知下落,从此成为历史上的一桩悬案。
为了这事,有说这批图书的管理者(柱下吏)引咎辞职了,骑着青牛走向了西方。没错,他就是太上老君老子。
在过函谷关的时候,他被一位守关吏拦下了,自称是他的粉丝,硬要他写些什么东西才放他。于是老子就用了一个晚上写了五千句话,那就是他留存在世上唯一的著作:道德经。
粉丝收下道德经,老子走向了西方,再也没回来。
这就是历史上有关老子的一点点记载,除此之外,甚至就包括这一点,几乎都是虚妄的。曾经有专家写出过《老子传》,但连老子的爹娘是谁都考究得明明白白的剧情恐怕不过是另一个神话。
在神话中,老子是在商代已经出生了的,他的母亲是太元玉女,处女怀孕,过了八十一年才生下他,因此须眉俱白,故名“老子”,一出世母亲却死了,却是升天还童为神。
老子在世间有很多传说,有说他化身为不同的人,做了不同的事业,我现在正在看的《太平广记》,开篇第一位神仙就是他,书里是这么说的:“羲时为郁华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祝融时为广寿子,黄帝时为广成子,颛顼时为赤精子,帝喾时为禄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为尹寿子,夏禹时为真行子,殷汤时为锡则子,文王时为文邑先生。一云,守藏史。或云,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在吴为陶朱公。到了最后,他还投胎为一个小童,在秦朝时代的成都的街上牵着一只青羊溜达,却被粉丝认了出来,这才丢下青羊,心不甘情不愿地升天而去,这就是成都名观“青羊宫”的来历。
所以,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号神秘人物,不能以常人视之。
对于道教徒来说,最为乐道的是老子与孔子的那次会面,太史公明明白白写出儒家之首孔子为老子的才学所折服,发出了“老子犹龙乎”的感叹。既然写在《史记》上,那么就真的是有老子这个人了。林语堂却敏感地发现了问题,那就是司马迁的记载与《庄子》上的东西太象了,联系到庄子本人的原创精神与司马一族的道家背景,所以这一条记载是不可信的。
既然不可信,那么《老子》一书的来由于是也受到了置疑,如果不是建国后在楚墓中发现了战国版的《老子》,那么恐怕早就被认为是伪书了
。
但这本书还是不太可靠的,因为函谷关留经一节太过戏剧化。而且,对《道德经》的定义不仅仅是经文,还是一首长诗!要让一个老头真正在一夜原创出来,难度是太高了,当然,他是太上老君例外。
而且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翻看了《全上古三代文》里面记载了很多上古佚文,居然发现道德经中的很多内容居然与楚国开辟君主熊鬻的文章暗合,熊鬻作为周文王的老师,也应该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但我们几乎已经无缘见到他的著作,因为他的著作可能就在那次文化浩荡中丧失殆尽。作为国家图书馆长的老子,很有可能是最后见到这批著作的人,那么他的道德经真的是原创的吗?
所以对于老子同志,现在最后的结论也就是他有可能存在而已,而且可能是陈国人,也就是我开篇说的出生在陈国的名人。陈国后来被楚国吞并,两国的巫风文化都很盛,既滋养了他,也成为后来他开创的神秘主义的源头。又或者熊鬻与老子的关系并不象历史流传下的那么简单,但一切只能是猜测。
老子只能算在历史上快闪一下,好比天际隐隐传来的雷声。后来的道家、道教与他的关系恐怕还是只有他本人的那句话能概括:玄之又玄。真正在那个时代能够称之为划时代的人物只有一位,那就是孔子。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孔子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杰出的贤者之一。有句话说得好,那就是如果释迦牟尼生在中国,他会成为孔子,如果孔子生在印度,那他就是释迦牟尼。这充分说明了孔子的大宗师地位。
但是正因为他太杰出了,所以在二千年后成了众矢之的。人们把所有的罪恶归于他,使他身上的光环被一点点剥去,还原出一个真实的人。不过这也许正是他老人家所希望的。
但还有甚者居然想把他斗垮斗臭,永世不得翻身。还好历史的规律性已经给了这种妄徒以适当的惩罚。在今天人们惊讶的发现,一度被打倒的孔老二又站立起来,身上发出圣洁的光芒。
对于是一个人的孔子,大家可以从一些历史课本上了解到,但对于作为一个神的孔子,却没人提及。
其一原因是本朝就不信鬼神,其二是有些人祭出孔子本人说过:‘敬鬼神而远之’这话,说他与鬼神不搭调。
其实这是典型的断章取义,孔子从没否认过神的存在,只是他认为相对神灵,人们生存的世界更为重要。而他的神灵观也与后来我们所习惯的有很大不同,也许这才是中华民族的神灵观本源。
现在我就讲述一个神话中的孔子,首先孔子的家世就很显赫,他不是一般人家的孩子,他生自那个时代最显赫的家族之一,虽然在他出身时,家境已经衰微。
孔子的远祖就是赫赫有名的汤王,在商朝灭亡后,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就被封为宋公,作为周朝地位最高的公爵之一继承对商祖的奉祀。老毛就很生气的骂过微子启比汉奸还坏,恐怕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的后人出现了孔子。在电影《孔子》中出现的那位貌美如花的南子,其实还是孔子的族人。
如果按道理,孔子应该出生在宋国,但遗憾的是在春秋初年的变乱中,他的先祖遭逢大难,全家被杀,只得流落到了鲁国。
鲁国还算照顾这位流亡分子,给了他官做,不过也算是从天上掉落凡间,丧失了贵族的地位。这就是孔氏一族的来历。
孔子的老父叫叔梁纥,其实这个“叔”应该是排行,按现在的话来说应该叫老三,以现在人的读法他应该叫孔梁纥。
叔梁纥是一名勇士,在战场上勇猛无敌,有力举千斤闸的壮举。(这让我想起纣王,他也是力大无穷的。)但这位老将军却有块心病,那就是在62岁时他还没有一个健康的儿子。
这种情况下,他找到了年龄足以当他的小孙女的颜徵(15岁),并成功结为夫妻。
对这桩婚姻,历来贬孔人士是不齿的,老夫少妻,相差如此远的岁数,能没有猫腻吗?
于是有孔子是私生子的传闻。但是这世界上却是真的有这样的夫妻,年龄相距甚远却能白头到老,为什么我们不能相信好的呢?说到底还是后人自己的心理问题。
当孔子出生前,已经有各种异象产生了。预兆着在年轻的母亲腹中的是一个不平凡的孩子。
怀了孕的颜徵有一次途经野外,一只温顺的麒麟忽然出现在年轻的母亲身边,在那个时代这已经是神话中的动物了。颜徵认为这是个吉兆,高兴地将丝带系在麒麟的角上,然后就放它走了,回去后不久就生了孔子。
还有个传说就要龌龊些,说的是颜徵夜梦有两个使者将她请到黑帝的宫殿,人与神遂春风一度。这才怀上了孔子。不过这个神话的作者明显没有贬低孔子的意思,而是相反。
孔子出生了,不过也许是因为老夫少妻的关系,这个小婴孩的样貌与聪明俊秀,机灵可爱完全扯不上边。据后来描述的孔子像貌:虎掌龟脊,坐如蹲龙,立如牵牛。这小孩就算长得不象怪兽也是不好看得,如此奇特的相貌仿佛正是他坎坷一生的写照。
孔子的童年是不幸的,他三岁时老爸就去世了,被父亲的大老婆赶出了家门,颜徵含辛茹苦的把他养到十七岁也撒手西归。
少年的孔子是不幸的,他为了生计甚至有可能去当过吹鼓手,当然,这些“不光彩”的东西已经被几千年的儒家学者所掩盖了。
但是贫困并没有阻碍孔子的成长,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他已经是很有名望的学者了。可他的那些知识是怎么来的呢?
科学的说法是勤学多思,他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向每一个能够请教的人学习,这样的习惯伴随了他的一生。所以有他“学无常师”的说法,流传至今的少昊氏以鸟纪官的故事就是源自他向郯国国君的一次学习。
但是好学的人不少,为什么他就能成为一代圣人呢?有一个神奇的故事可以让我们看到端倪。
有个著名的乐官叫作师襄,弹得一手好琴,孔子也拜他为师,师襄教了他一首名字早已遗忘的古琴曲,,让他回去练习。他一弹就是十天。师襄听了他的弹奏说:“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我虽会弹此乐曲,但还没有熟练地掌握弹琴的要领。”过了一段时间,孔子果然琴技大进。师襄说:“你已掌握了弹琴的要领,可以学新曲子。”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内涵。”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果然对琴曲内涵十分了解了。师襄又说:“可以学新曲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出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不久,孔子对说:“我体会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了,他肤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似是一个统治四方诸候的王者,除了周文王又有谁能够如此呢!”师襄听后甚为惊叹,一拍大腿说:“对了,我想起了,这首曲子的名字就叫做《文王操》。”
能够通过学习琴曲与远古圣贤心性相通,穿越时空,这恐怕也能算种特异功能,这样的人能不成为伟人吗?
孔子还有一招,那就是做梦。其他人做梦都会梦见姑娘梦见好吃好玩,他做梦却会梦见一个白胡子老头。那就是他的偶象周公鸡蛋,而且不止一次梦到,以至于他老了还会感叹:“我没有再梦见周公了。”两个伟人在一起,所谈的当然不会是酒色财气这么简单。
这事后来也成了个成语,不过被只懂吃喝玩乐的后人曲解了。
在这样的学习下,孔子成了著名的大学者,在他三十岁的时候已经有了很大的名气。最终被鲁君知道,便请他出来作官。
水镜先生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得其主不得其时”,令人扼腕,但孔子的命运比诸葛亮更糟糕,他身处在春秋时代末期,鲁君根本没有实权。政权落到三个大夫,也就是有名的“三桓”之手,但三桓的势力在这个时代也已经衰落,真正有权力的是他们自已的家臣。
以孔子的才学,如果他要作为一个强势的臣子,最后吞并天下,真的一点都不难,后面我就会介绍他的势力有多大。但他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那就是复古。
孔子心目中的最理想社会是西周时代,他的偶象就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父子,他毕生的愿望就是让整个社会回到那一时代。以现在的观点来看,这完全是不切现实的空想。甚至在几十年前,巴金都写了文章批判他,说他站在奴隶主的立场上,仇视社会的进步。
但这其实是欲加之罪,如果孔子也有马列的思想,那这几千年的人类进步不就白给了吗?另一方面,春秋的确是个痛苦的社会,哪怕是万乘之尊的天子、天下莫当的霸主,其实也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他们的至亲至爱之人随时可以变成死敌。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那位被现代人封为孔子红颜知已的南子,她儿子就动过杀她的心思,在失败后流亡国外,而他的儿子被立为卫公,但父亲回来时却又与他相互争位,杀戳很多,马列主义倒是可以用“阶级内部矛盾”把这种你死我活的战斗一笔抹杀,却丝毫不能作用于那个时代。对于这种病态的社会,孔子开出的药方就是儒家学说。
他认为只要君臣父子各安其位,以仁义的角度处理事务,那就可以天下太平。
但他这样的学说在当时自然是不受欢迎的,因为列国诸侯都已经做大,又怎么会甘于臣下之位?而同样诸侯国内部作大的家臣也不会接受他的观点。所以孔子虽然在鲁国已经得到了很高的职位,但最终还落于下风。
人在逆境中一般会改变自己的理想,象曹操本来的目标就是当汉朝的忠臣,发现不行后就改变了自己,当上了天下霸主。但孔子不是曹操,他不愿意改变自己一直坚持的理想,但迫于日益险恶的政治形势,所以最后他只好选择了第三条道路,那就是出走去周游列国。
我们现代人容易把孔子这次活动理解成一次普通的讲学之路,但其实在那个时代不是这样的。孔子作为名满天下的大政治家与大学者,陪同他的弟子也是人中龙凤,这样的一只队伍到那个国家都会对那个国家的局势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各个国家都对此十分重视,欣然欢迎有之,嫉恨陷害者也有之。比如说其中有名的是宋国的司马桓魋。他就对孔子发动了一次突然袭击。然而却没有成功,因为孔子之前就很神奇的先行离开了。
恒魈气得牙咬咬,于是派人将孔子讲学的一棵大树伐倒。但是孔子的一个随行弟子叫司马牛的,却双手将这棵大树倒插在地上,没想到这树却活了。
这有些神话,不过事实上恒魈应该感到幸运,因为他没有与孔子正面冲突,想害孔子的人,从古到今都有很多,但却没有一个能够成功,包括三十年前在那场“史无前例”中出风头的那几位,他们基本都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孔子由鲁入卫,由卫入宋,经过了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八个国家,花费了十三年时间走遍了当时的大半个中国,绝对是一场壮举,比长征时间更长,比玄奘西行更为危险。在这十三年的时光中要战胜的不仅是山河阻碍,更多的是险恶的人心。做到这一点,光凭意志力与一条舌头是不行的,还必须要有卓绝的实力,而孔子就完全具备这些。
现在该展示儒家的真实实力的时候了。我们印象中的儒生都是细皮嫩肉的唐僧模样,看到什么打打杀杀的事都会说:“君子动口不动手。”让他拿刀上阵绝对头摆得泼郎鼓似的,最会说的就是:“娘子不可!”但这些其实都不是真儒生。
真正的儒生是什么样的呢?从孔子的教育方针就能看出来,所谓“六艺”即指“书、礼、乐、射、御、数”,这六个科目中的“射”与“御”(驾车)就明显与体育有关,其实还应该加上“乐“,因为那不仅指音乐,还括一些武术训练。其他三个与武术的关系也不可割裂。
孔子正赶上了一个关口,本来在西周前,所有学问技术都是以家族为中心传承的,所谓“世官世禄”,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小孩在娘胎里面工作都定好了的。国防部长的儿子是未来的国防部长,瓦匠的儿子是未来的瓦匠,这现在看当然是很落后的,不过在那个文化教育尚不普及,买书跟现在买车差不多的年代,对文明的传承倒是很有用的,毕竟,很多人都有传子不传婿的思想,父亲对儿子往往是全身心的教育,儿子也可以从小接受学习。
;
(https://www.biquya.cc/id35769/2056352.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