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神话中,祝融是位相当活跃的神灵,不过不知道怎么的,在现代为神话故事拍摄的电视剧中,没有一部反应出传说中的祝融模样,有说他是人头兽身的,但具体是什么兽,古书言之不详。
让祝融名声大振的是他与水神共工的那场战斗,恐怕每一个对中国神话稍有认识的人都知道这惊天动地的一战。有说在那场战斗里,共工催毁了撑天的不周山,结果引出后世女娲补天的事来。
因此,当我看茅盾所著《中国神话ABC》时,提到共工撞天应该在女娲补天之后,大吃了一惊。
原来所有上古文献都没提到共工事例在前,这两者并无明显的相承关系,所谓女娲补共工撞破之天,也仅限于民间的流传,最后由袁珂一锤定声,流传至今。那么如果共工撞塌之天不是女娲所补,则是谁补的呢?原来是大禹。
世界很多民族都有洪水神话,中国的就是大禹治水。
因为在流传到今天的有关传说中,无论是补天传说也好,治水传说也罢,都是与水关系密切。如女娲“积芦灰以止淫(百度)水”,发动这些灾劫都被说成是共工,如果是真实的两段历史可能性不大,因为人类社会的文明史还没有长到能贯穿两场毁灭世界的大洪水的程度,故更有可能是同一次洪水传说的两次分化。这也就可以解释共工为何第一次头触不周山没死去,而后在禹时又出现,搞个下落不明的原因。
大禹治水的时代应该是在河姆渡文化末期,那时发生了全球范围内的海蚀现象,故有此神话。共工一般被认为是一支古老民族,因为所居地域较为低平,故此成为洪水灌入的地点,所以被传说成水淹九州的罪魁。
不过真正的情况早已无从知晓,就连交战的双方也很多变形,就拿与共工交战的神灵来说吧。有说是大禹的(他后来被一些地方尊为水王,道教奉为三官之一的水官。)有说是五帝之一的颛顼的,还有说是祝融的,还有说是女娲的,实在是莫衷一是,每一种说法都有其渊源,特别值得是共工与女娲的战争,这一说法在日本流行较广,有意思的是,它将共工认为是最强大的BOSS,也就是最强大的魔王,女娲打倒了它从而拯救了世界,创造了人类。据日本人说这是苗族的神话,但我自己在国内找到的苗族神话却与之全然不同。
作为大BOSS,共工也是有好几个忠心的手下的。其实最有名的是相柳。这是个九头蛇怪,身材大得可以吞山怀陵,但脑袋却是人形,很是让人看了不爽。《山海经》载,大禹杀死了它,但鲜血却令附近一带变成了寸草不生的剧毒沼泽,大禹从其他地方运来干净的土壤想把沼泽填平,却不起作用,不得已只好将这儿变成了湖泊。
还有个叫相繇的手下,有人说它就是相柳,有人说不是,这不好说。现代电脑画家唐月辉有副画作《相繇相柳》将它们画成了两个人身蛇尾的绝色美女,那幅画是很叫我流口水的,可惜网上找不到,而且从专业神话的角度来看,这画的主题有些恶俗。
共工还有员大将叫浮游,当然不是说朝生暮死的那种小虫子,他的神力与模样古书都言之不详。有说他在水火大战战败后羞愧投水而死,但水里能淹死鱼虾也可谓奇谈。在春秋时有起恐怖事件,就是晋平公在一次病中突然发现在屏风后有一只红色的熊在向他阴险的窥视,占卜师说:这就是浮游。
共工似乎与疾病有些关系,也许就指的是洪水后的瘟疫,据说他有个儿子,姓名已经忘却,就是一个疫鬼。十分凶残,但却惧怕赤小豆,故有些地方就有煮赤小豆驱鬼的风俗。在日本似乎也有此风俗,不知道是不是中国传过去的。
共工一裔并非全是坏人,有名的还有个他的儿子,叫修,生平好出游各地,遍游天下名山大川,于是成为了掌管旅行与道路的祖神,这家伙命也好,没有参加水火之战。
另外,后土也是共工之子,逐日的夸父是后土的孙子。
在先秦时代,后土似乎是个男性,但后来随着阴阳学的发展,转变为女性了,即为道教至高神四御之一的“后土皇地祗”,民间尊称“后土娘娘”是也。
不过不论是男是女,他(或者是她)的基本职责没有变,都是掌管大地山川,据说她手下有个叫土伯的大臣,主掌阴曹。
土伯的形象是传下来了的,在汉画像上也经常看见,长着羊一样尖利的弯弯曲曲的长角,身上长满了虎一样的斑纹。指头上鲜血淋漓,加上巨大的身高,绝对的大恶魔造型。
在先秦时代,后土似乎是个男性,但后来随着阴阳学的发展,转变为女性了,即为道教至高神四御之一的“后土皇地祗”,民间尊称“后土娘娘”是也。
不过不论是男是女,他(或者是她)的基本职责没有变,都是掌管大地山川,据说她手下有个叫土伯的大臣,主掌阴曹。
但既然是四御之一,是为神明,就不应用“他”,“她”,“它”,而应该用“祂”以示尊敬,这些文化在我们破除封建思想的教育理念下,已经极少被用到了。
后土还有个儿子叫做噎鸣,他是时间之神,在《山海经》上把他介绍得很奇怪即:“噎鸣生岁十有二”,这是什么意思呢?
袁珂解为噎鸣的生产花了十二年,这真是个惊人的数字,想想看,一位女性,在十二年都处于生产状态,真的是让人不寒而栗。
而在百度百科则解为是噎鸣生了十二太岁神,这种说法就要平和得多,十二太岁神的名字是“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于”“执徐”“大荒落”“敦洋”“协洽”“捃滩”“作噩”“茂”和“大渊献”。这是古书上十二岁的名字。所谓岁,是根据在天空圆球上划分的天区以及木星的运行规律产生的,不过就不在这儿详细介绍了。
不过百度百科还提了一句:“或说噎鸣即伯陵”。
伯陵也是位名神,有说他与人间一位叫阿缘的妇人大玩廊桥遗梦搞婚外情,该妇女还为他生了三个小孩,叫做:延、鼓、殳。
延是金钟、鼓不用说了,都与音乐有关。殳则是射箭的靶,而这三个小孩的长相有些怪,都是尖尖的脑袋和朝天鼻,原来他们是器物神。
阿缘的丈夫叫吴权,有说他就是月中的吴刚,因妻子红杏出墙而一时大怒,杀死了伯陵,于是被心痛嫡系的炎帝发配到了月宫,与嫦娥为伴去了。
炎帝的后裔可谓遍及天下,除了之前提到的诸神和羌人外,当时被称为三苗的苗族也奉炎帝为祖神,更有意思的是还包含有亚人种,《山海经》记载被称做互人的一种鱼人也是炎帝的后代。(《山海经》中有多种鱼人,互人是最接近我们印象中美人鱼的一支。)由是可见,炎帝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的作用或许还在黄帝之上,所谓“炎黄子孙”的说法是很恰当的。
不过不论炎帝还是黄帝,陆吾还是祝融,他们都离老百姓太远了,作为高阶的神人,他们很多时候都是高踞在天上,难得下凡来转转。所以还有一批小神管理人间的事务,现在就来讲讲他们中有名的五祀。
所谓五祀,就是五种与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神灵,它们是门、户、井、灶、中留。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他们对中国神界的影响也不在炎帝之下。
五祀还有种说法是指五行的,但就我看来,这两种说法相差不远。门就是木做的,井与灶是水与火,而中留对应土,而户就是指窗子,在先秦它是金属做的吗?这有些不好说,因为出出当时的文物很少,但有些富贵人家是可以用铜片来装饰窗户的,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它被看做是属金的。
所谓门神,中国人民都知道,后来名气最大的是秦叔宝、尉迟恭,但在先秦时这两位帅哥的祖宗都还没降生呢。这时的门神是神荼、郁垒。
传说中他们哥俩居住在东海的桃都山上,山上有棵大桃树,枝延三千里,树上有只金鸡,每当天亮时,天上的玉鸡发出一声鸣叫,金鸡也跟着鸣叫起来,它一叫,天下的公鸡就都叫,新的一天来临了。
这的确是个光辉灿烂的场景,但桃都山却还有它狰狞可怕的一面。在桃树下有个大洞,那里就是鬼门。
之前不是说了鬼界在北方吗?怎么又转到桃都山来了?
其实这应该还是与八卦有关,之前说了“天南地北”,北方就是委羽鬼国。但八卦又分先天与后天。后天八卦据说是文王发明的,自然为周人爱用。后天八卦地位在西南,那么鬼门也该在西南,但按古人的生活习惯,西南角被称为“奥”是一个房间中最重要的方位,把鬼门放这儿太不吉利了,于是把鬼门移到了与西北天位相对的东南处,那儿就成了鬼门,这一说法在中国各民族间流传很广,到现在云南的一些少族民族东南方向的门都是不开的,一旦不知情的朋友无意中打开了,会是一件相当令主人家生气的事。
前面已经说了,先秦时代,没有魔,妖也不坏,人们最怕的异生物就是鬼。我一直怀疑日本文化中那些头上生角的不输恶魔的恶鬼的概念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既然桃都山下的大洞是众鬼之门,自然有很多鬼怪都从那个洞穴来到人间,为世人造成了诸般危害。
西周时代的人有多怕鬼呢?据说周宣王就是被厉鬼所杀。连万乘之尊的天子也惨死在鬼的手里,更不要说其他平民百姓。
但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鬼也是神的重要来源,前面已经说了的,在先秦已经有了宗族祭祀的概念。鬼来自于人,而一个人死后会不会做厉鬼呢?那就要看是否能得到子孙的奉祀,不然的话会受饥饿之苦。心怀满足的鬼就是祖灵,已经近乎于神的存在,它们不但不会作恶,还会护佑子孙。但有心怨恨的鬼就会害人了。所以也不能一概将这个世界上的鬼扫除干净,象后来佛道二教一样,明确分开阴阳两界。
有矛就有盾,有害怕的人就有收拾鬼的神。既然有了鬼门,看守鬼门的任务就落在神荼、郁垒两个神灵上。
这两兄弟自然是两个壮汉,还养了一只神虎,当夜幕降低时,鬼门中的鬼纷纷向外走去,他们不会干涉,然而当天亮时,万鬼必须在金鸡啼叫前回到鬼国,他俩兄弟就有事作了。
他们的神目如电,能够轻而易举的认出在这个夜晚在外面做了恶事的鬼,用长长的苇索将它们捆往,喂给老虎吃。没有鬼怪能逃过他们的追捕。因此,苇索、桃木、鸡都成了捉鬼的利器。
后世的门神多是依神荼、郁垒画的,即使在秦叔宝、尉迟恭两个新人加进来,这两位老前辈也依然没有退役,继续奋斗在捉鬼第一线。又有说他们调职去守奈何桥了,等唐末捉鬼大神钟馗出世,神荼化作一只蝙蝠,郁垒变成一把宝剑,都成了这后来居上的新人的手下大将。
相比声名赫赫的门神,户神就要无名得多,就是现在人们看到多的也是门神画像,而户神早就被人遗忘了。
我在各类的古书中寻找户神的踪影,却发现“户神”在南方方言中另有重意思,那就是指苍蝇。
这自然证据不太足,不过中国移民是自北而南,因此南方语系中包含了很多上古的中原古音,这也许就自中原传来的。
细翻资料,发现在汉代时还残留着祭户神的风俗,祭具是一个用旧了的梳妆盒,这证明户神是一个小女神,而记载中有写户神是为“龌龊神”。
综合这些细节看来,户神很有可能真是苍蝇。在先秦时代,窗户上尚且没有窗户纸,很多时候带着病菌的苍蝇就那么飞进来了,在室内传播病害。
人们也不是随便把什么东西都当神,被称为神获得崇拜有这么一个基本条件,那就是与人的生活关系密切,甚至能主宰人的生死。自然神就来自人对自然的敬畏。门神受到崇敬与传说中的鬼怪从门进入也不无关系。土地神则关系到人的粮食。户神之所以被祀恐怕还是比苍蝇引起的病害有关,在那时医药尚是一件复杂的活。小病丢命的可能性是极大的。
而那时对女性是很蔑视的,所谓坑三娘娘、池头夫人,古人怜香惜玉之心明显欠佳,有什么脏活累活都让女人干,方士们甚至相信,女子经期的污血可以破除各种法术。如此说来将灵活小巧的苍蝇想象成女子,并与龌龊挂钩,那是很正常的。
至于为什么把苍蝇的产生地与窗户挂勾,这也不是太奇怪,古人的观查事物的本领并不是因为他们与自然有更多的接触机会就变强。到后世还有物老自化的思想,有的人认为油珠可以自动变成蜘蛛,埋在地下的黄金可以变成蛇,所以把苍蝇的产生地归于窗户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
到汉朝以后,人们发明了纸,窗户上也被用到,从此,苍蝇进入室内少了个途径,户神的信仰也就逐渐消亡了。
五祀之三——井神,井与人们的生活是相当密切的,现在人搬进新居没通自来水尚且上窜下跳,在古时有口井的意义更要大得多。
因为井不但是一家人生活的重要来源,而且古代因井而派生了很多商业场合。想想看,劳累的商人把沉重的货物搬到市场上,是多么需要一口水解渴并慰劳下疲惫的牛马?而顾客与商人杀了半天价口干舌燥是不是需要水润下嗓子?所以古代的商业区最容易建在井边,“市井”一词就是这么来的。
对于井神的面目,一直很模糊。想来是与井水较为安定有关,你不用担心有朝一日它会生脚跑掉,也没几个妖怪真能从里面爬出来。故神话不多,有些说法是井神是女人,但也不广。
倒是盐井的传说多些。引一个有名的传说,为省时间就直接用了百度上的资料:
盐水女神是盐水部落的首领,土家人尊称为德济娘娘。相传为廪君的妻子。
廪君姓巴氏,名务相。巴氏是巴郡(今四川东部)和南郡(今湖北中部)地区少数民族部落五大姓氏之一。
这五姓部落世代穴居,没有君长而信奉鬼神。在五姓族人争夺君长的比试中,务相获胜,被众人拥立为君。
为求部落的生存发展,廪君乘坐自制的雕花土船,率众沿夷水(今湖北清江)北上,与盐水部落女神相遇。盐水女神对这位五姓部落的首领一见钟情,于是软语温存,一片热情真诚相挽留:“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考虑到部落之间生存利益的争夺,没有答应。入夜,盐神来到廪君船上,与之共宿。天明则化为荧荧一飞虫,麇集万千同类,如云如阵,昏天蔽日,使廪君莫辨东西。这样过了七天七夜,廪君终于心生一计,差人将一缕青色丝线作为定情之物赠给盐神,要她系在身上,表示两人永相合好。盐神欣然受诺。廪君站在一块向阳的坡石上,照着青丝一箭射去,正中盐神。天地于是豁然开朗……
传说大概也产生在先秦,有说巴地的盐就是这么来的。至于女神与廪君两人的作为,见仁见智。
盐对人的生命之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所以更有成为神的条件。中国内陆的盐多是井盐,连带井的地位也上升了。
这故事到后来似乎被老道们收编了,有说张天师到川中某地传道,结果来了个美女要嫁给他,老张当然看的出这是盐神,于是心生一计,把身带的一个白玉环丢在井里,说:“你能捞起来我就同意。”盐女将衣服脱掉跳入井入,老张反手就在井上画了个符,对方就永远出不来了。
多情的朋友可能会埋怨老张的心黑手毒,可故事的真实用意是指老张为那一带的老百姓解决吃盐问题。如果你神力无边自然可以去那口井解放没穿衣服的盐女以成就你的浪漫之爱,不过到时老百姓没盐吃那恐怕是比爱情更迫切的问题。
爱情只是奢侈品,不论对神还是对人都是一样。
在《西游记》的时代,龙王的势力已经进一步扩张了,井里也有了龙王,不过说到底,也就是个井神。
井神就这样的地位,也许无名,也许无权,不过人们还是不会遗忘。
五祀之四:灶神
灶神在五祀中算是比较有名的一位,在近代都保存着一种祭灶的习俗。说的是十二月二十四日主掌监视人间事务的灶神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某家人一家的工作生活情况,玉帝根据报告,赏善罚恶,降下一年的祸福。为什么把这种潜伏的工作交给灶神来做?恐怕是基于人不能不吃饭吧?
家里有这么一位卧底的家伙真的很让人害怕,不过人们也有自己的办法,上祭的供品中有一项是糖瓜,人们相信灶神吃了就只能说好话,说坏话牙齿就被粘住了。
灶神的模样一般来说是个老头,有时加上配祀的女像就说是灶王奶奶,还有传说灶神本是玉帝的儿子,因为贪吃好耍被罚下了人间。总之,灶神是位很亲民的神。在我初中时有本连环画《年的故事》,里面灶神是个重要的角色。那书绘画与情节都很不错,可惜没被拍成动画,要不保证又是一个经典。
不过在先秦的五祀中的灶神却不是这样的,很多时候由火神祝融亲自任此职,又有说叫宋无忌的,那其实是火神的又一个名字。
流传的更广的一种说法是灶神着红衣,状若美女。若美女就是还不是美女。不过女性灶神应该的确存在,在有的古书上说她是位老婆婆,其实是第一个发明炊食的人,于是叫她“先炊”,这名字的含意与炎帝的先农是一样的。因为煮饭的事多是女性做,她们当然和灶脱不了干系。
袁珂认为,灶神的原形就是在灶台上跑来跑去的蟑螂,不过我觉得他的考证穿凿了些,但蟑螂又叫灶马是不争的事实,至少也是灶神的坐骑。
有关灶神的祭祀也在先秦就开始了,人们相信,灶神如果满意你今年的祭物,那么第二年的好运就会来临。这习俗在建国后有了中断,但近来似乎在一些地区有了复苏,也许灶君大人还会伴随我们很久。
五神中的最后一位是中留(这其实是个古字,实在百度上找不到)。其实也就是土地神,而更是一家一户的家神,对于他也不多说了。
由是可见,周代大神有炎黄二帝,小神有五祀,中国在上古已经有了很完备的神谱,这个神谱在数量上是根本不比后世的佛道二家差的。也许真是诸神的护佑,周朝的统治一直很巩固,诸候都很忠诚,这至少在前二百来年是这样。
然而,二百年已经是个不短的岁月,后世的明清两代实打实算寿命也没有超过三百年的,孟老先生吹牛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实,大多数王朝所承继的天命也就二百来年,如此,大周的天命也已经到头了,这是众神也阻挡不了的,他们只会在历史激变的飓风中被掀下神坛,跌得粉身碎骨。
象唐衰于安禄山,宋亡于蒙古人,清衰于洋鬼子一样,改朝换代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就外界的压力。周朝成功建立起了家国天下的政体,其民(百度)主性及稳定性可谓比后世明清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最大的压力却是从不被王化的外部来的。
前面已经说过,穆王时代的征犬戎事件,这被认为是周朝军事的传折点。后世评介其后大周对少数民族的军事行动,总的一句话:四夷不朝。其实说白了就是败多胜少。胜亦无功,根除不了犬戎人步步入侵的事实。
为什么民族矛盾在这个时代被激化了呢?这个问题恐怕很少有人用心想过。通常传统的说法是少数民族狼子野心,但这么说来太沙文主义了,另一种多的说法来自儒家,说的是王者无德,不行教化,这意见就我们看来未免迂腐。所以在讲述西周末年的诸多灵异事件前,我还是来蠢测一下这原因,以让大家对当时的政治形式有个了解。
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在我国商末到战国时代在历史上出现了一个气温下降的过程,并将其作为商周服饰变迁的证据,但就我而观,这个证据推出服饰变迁这个结论是很难的。就象这几年气候变暖,可我们的衣着除了比几十年前更丰富多彩外,倒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夏天还是穿短袖,冬天还是穿西服,从开国以来就是如此。以周朝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更是如此。中原地区不会受大多气候变化影响风俗。
真正受气候影响大的是草原上牧民,纬度高的地方受环境影响很大,在冬天如果草料不足的话,饿死之事时常有发生,在气候普遍变冷的情况下,大量牧民都会向南移,传说中的圣王伏羲就是由此从甘肃迁到了河北。我会在讲述战国神话的初期揭开他与女娲的真面目。
神即如此,人亦同理,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北方的少数民族——狄、戎开始向中原迁移。
由是可见,周代大神有炎黄二帝,小神有五祀,中国在上古已经有了很完备的神谱,这个神谱在数量上是根本不比后世的佛道二家差的。也许真是诸神的护佑,周朝的统治一直很巩固,诸候都很忠诚,这至少在前二百来年是这样。
然而,二百年已经是个不短的岁月,后世的明清两代实打实算寿命也没有超过三百年的,孟老先生吹牛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实,大多数王朝所承继的天命也就二百来年,如此,大周的天命也已经到头了,这是众神也阻挡不了的,他们只会在历史激变的飓风中被掀下神坛,跌得粉身碎骨。
象唐衰于安禄山,宋亡于蒙古人,清衰于洋鬼子一样,改朝换代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就外界的压力。周朝成功建立起了家国天下的政体,其民主性及稳定性可谓比后世明清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最大的压力却是从不被王化的外部来的。
前面已经说过,穆王时代的征犬戎事件,这被认为是周朝军事的传折点。后世评介其后大周对少数民族的军事行动,总的一句话:四夷不朝。其实说白了就是败多胜少。胜亦无功,根除不了犬戎人步步入侵的事实。
为什么民族矛盾在这个时代被激化了呢?这个问题恐怕很少有人用心想过。通常传统的说法是少数民族狼子野心,但这么说来太沙文主义了,另一种多的说法来自儒家,说的是王者无德,不行教化,这意见就我们看来未免迂腐。所以在讲述西周末年的诸多灵异事件前,我还是来蠢测一下这原因,以让大家对当时的政治形式有个了解。
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在我国商末到战国时代在历史上出现了一个气温下降的过程,并将其作为商周服饰变迁的证据,但就我而观,这个证据推出服饰变迁这个结论是很难的。就象这几年气候变暖,可我们的衣着除了比几十年前更丰富多彩外,倒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夏天还是穿短袖,冬天还是穿西服,从开国以来就是如此。以周朝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更是如此。中原地区不会受大多气候变化影响风俗。
真正受气候影响大的是草原上牧民,纬度高的地方受环境影响很大,在冬天如果草料不足的话,饿死之事时常有发生,在气候普遍变冷的情况下,大量牧民都会向南移,传说中的圣王伏羲就是由此从甘肃迁到了河北。我会在讲述战国神话的初期揭开他与女娲的真面目。
神即如此,人亦同理,由于生存环境的变化,北方的少数民族——狄、戎开始向中原迁移。
这是一个民族矛盾异常激烈的时代,内迁的少数民族与周民的冲突在所难免。在大周朝,象后世的历代王朝一样,认为自已的领域是世界的中心,文明与知识之源,于是将四周的少数民族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可奇怪的是周朝在对东夷与南蛮的斗争中都取得了胜利,却独独对文化水淮最低的西戎却屡打败仗。
这是啥原因呢?出土资料不足,不太好说,不过大祗有内外两个方面。
其一,北方草原广大,利于放牧马匹。骑上马匹的草原民族等若插上了翅膀的雄鹰。拥有极高的机动力与速度,这是大周朝的战车所缺乏的,当然战车也有它的优点,不过这不在本文讨论的范畴了。
其二,东夷与南蛮很早就与周族打交道了,知已知彼,文明的程度就算比周人低也低不到哪儿。从历代战争可以看出,他们应该也接受了周人的文化教育,知道什么是“战阵之仪”。
不同于很多朋友的臆想,在周朝中国已经是个有着高度文明的国家了,号称“礼仪之邦”,在这样的国家,打仗也是要讲风度的。从春秋时代的战争可以看出,当时战斗有以下特征:
每次出征的军队总数不超过三万。
当敌人没有作好战斗准备不攻击。
打仗前要向敌人下战书,按约定的时间与地点攻击。
不俘虏老年人与小孩子。
分出胜负就结束战斗,不殊死抵抗或穷追猛打……
这些规则使那时的战斗就象一次锦标赛一样,战场上是仇敌,战场下是朋友。
但有利也有弊,彬彬有礼的绅士遇到街头的小流氓,最容易被打得鼻青脸肿,正所谓:武功再高,也怕板砖。
也许有人会说:“怎么这么笨啊?打仗怎么来这么多规矩?”
其实这对那时的贵族来说,都是种礼仪,名列“六仪”之一,是周人从小到大的毕修课。也许你不依照这些可以取得战斗的胜利,但这就象搞倾销一样会引起其他人的公共谴责,象一句很通俗的话:狗咬人,人不能咬狗!
除了以上两点外,周朝还有个致命的内部弱点,那就是人的能力问题。
在周朝实行了宗法制度,还讲的世官世实禄,这是什么意思呢?大祗老爸做某行,儿子孙子也是那行,世世代代不准转业。其实这在后来的中国社会也是存在的,不过周人做得更职业及规范些。
由是老爸是做大王的,子子孙孙也是大王,老爸是杀猪的,子子孙孙也杀猪。当官的也大致如此。可是如果老爸生的不只有一个儿子,是一大堆呢?
古人早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于是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立嫡子以长不以贤,立庶子立贵不立长。”这是什么意思呢?”
说简单些,就是谁继承老爸的位子,就看谁老妈出身高贵(当然嫡子老妈是最高贵的),不过如果最高贵的那位正好生了两个以上小孩呢?那就看谁年纪更大了。
这两条规矩真的是简单易行,因为要说哪个儿子更能干,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出身与年龄是硬指标,好实施得很。
现在人们都知道,缺乏竞争机争会引起种群退化,这个道理同样适于周人,到西周晚期,周朝已立国200多年了,再锋利的爪子到这时也钝了。
东夷与南蛮已经华化了,反而愣头青小流氓西戎把周大哥一顿地瓜拳打得满地找牙,这也就不奇怪了。
屋漏偏遇雨夜连。在夷王时代,南土大邦鄂国与周朝交恶,几百年的朋友一朝变为死敌,荆国也趁火打劫,居然胆敢称王!鄂人勾结东夷向周朝进攻,夷王之世都没将这块硬骨头啃下来,直到他儿子厉王才灭了鄂国,顺便给南方野心勃勃的荆国一个警告,吓得荆国立刻取消了王号。
南方好容易平定,但北方却遭了失败,面对西戎的进攻,周人败多胜少,终成心腹之患。
厉王是个有作为的国王,事实上,如果不是他没什么绯闻的话,他多半会被说成纣王的转世,因为两人的振兴国家的方略很有些相象。
那就是战争。
要打仗就要钱,钱从哪来?
他遭遇到一场可怕的旱灾,其惨烈程度在中国之前的历史上,恐怕只有传说中十日并出造成的那次灾难以及商汤差点把自己**乞雨的那次桑林之祀才可相比。《诗经?云汉》就详细记载了在那次可怕灾难中的人们行为与心情:
无数的办法都用尽了,祭祀神灵的仪式从早到晚。文武百官用尽办法。献给神的玉帛牺牲也用得点滴不剩了。但是天上还是火辣辣的太阳与昭然无云的蓝天,一滴雨也落不下来。面对这样的旱情,已经不仅是收获问题了,整个周国都到了灭亡的关头!
由是人们不仅对天神失望已极,既使是一直在保佑着自己的祖灵,大家也怀疑,他们是否已经放弃了后代,从而坐视国家的灭亡。
还好,没到那一步,这可怕的旱灾持续了四年,终于落下了雨水。然而人们在庆幸活命的同时,对诸神的崇敬已经产生了裂痕,连同上次周厉王任用卫巫的事件,人们怀疑,上帝是不是已经放弃了周王室,一个新的时代即将来临。
在降下新雨的同一年,朝庭西边大将秦仲战死疆场,为表彰其忠勇,宣王封秦家后人为子爵,以防备西戎。(随便说一句,在先秦的姓名制度比后世复杂得多,所谓姓,特指一只血脉的标志,对于男子是不能与名连用的,如姬昌、姬发、赢政,其实全是后人的YY,而对于男子,可以用氏号加名称呼,那是在姓这个母项下的子项,很多不同氏的人可以有同一个姓。其中“国氏”一系就是指国君一族,这在后来才姓氏合流,成了现在我们熟悉的姓氏。称呼这几位周昌、周发、秦政才对)
周宣王算是一个比较勤政的国君,少年时代的艰难让他知道民间疾苦,他一生兢兢业业,力图恢复文王武王的荣耀,周国在他的管理下慢慢出现了好转的际象,特别是取得了对东夷的决定性胜利,彻底解决了这数千年来一直困扰中央的难题。
但在对西戎的战斗中,他却又遭到了失败,以致于不得不在大原这个地方清查人们户口,登记造册以备收税、征兵之用。由是可见,在之前周朝都还是没有对人民进行多细致的管理。但这种在后世国家习以为常的事,却还是被腐儒们认为是国家变乱的开始。
时光如梭,宣王也老了,他得了一个儿子,这就是有名的周幽王。
人们都知道褒姒出世的传说,却不知道幽王出世的故事。据说,当他出生时,宣王曾请太史为他占卜,太史告诉宣王,这个孩子活下来将会导致国家的灭亡。宣王于是想把小孩丢掉,却被其他大臣阻止了,他们告诉宣王:如果上天要周国灭亡,那么无论做什么也是不能挽回的,而国君年龄已大,却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还不如让他活着以保存血脉。
这个故事不知是真是假,但国君与大臣如此毫无顾忌的讨论国家的兴亡的问题,并且充满未世的宿命情调。倒是很符合那个时代。
;
(https://www.biquya.cc/id35769/205634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