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牧野之战的前夕,人马已经渡过了黄河,天上却下起了大雪,一连下了十天,平地积雪一丈,这意味着人可以整个陷进去,拔都拔不出来,武王不得不下令停止进军,就地驻营。
一个晚上,大雪没停,到了天亮时,守备的军士惊讶地发现营门前多了五辆车,两骑马,上面的人说要求见武王。
士兵还以为是迟到的小诸侯,于是也没当回事,但禀告上去后,老姜立即发现有些不对劲——前面不是说路都让雪封了吗?那这些人是从哪来的?
于是他悄悄的派人打探,结果更让人吃惊——那车马果然是无影无踪来的!雪地上连个车辙印或马蹄印也没有。
聪明的老姜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人了,但是这还不够,他需要更多的情报,以彻底搞清来者的身份,这样才能在下面的行动中占取主动地位。
名字,他需要了解来者的真实身份才能因应采取对策,对于古人来说知道对方的名字极其重要,几乎是身体与灵魂的一部份,想想张桂芳的呼名下马术与金银角的葫芦,你就会知道名字对古人的重要性。
于是他派了一个小兵,提了罐热气腾腾的粥上前,对这群奇怪的来客说:“天寒风冷,官老爷们都还在议事,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出来,你们先喝些热粥御寒,可是不知道你们的地位谁高谁低?”这也是很有礼貌的行为,因为那时讲的就是长幼有序,你要是首先给孙子辈的喝热粥绝对是会惹人嫌的。
两位骑马的赶紧过来招呼:“那你先给这位吧——南海君,以下是东海君、西海君、北海君,然后是河伯,最后是我俩风伯雨师。”他们全无戒心的说。
小兵马上回去将情报告诉了老姜,老姜长舒一口气,转身对武王说:“可以见客了,原来这五车两骑是四海之神与河伯、风伯、雨师啊。”
“他们可有名字吗?”武王谨慎的问道。
“当然有”,老姜回答:“南海君叫祝融,东海君叫句芒,西海君叫蓐收,北海君叫玄冥,河伯叫冯夷、雨师叫咏,风伯叫姨。”
事到现在不要说武王,就连我们,只要看过《山海经》的,大概都会说一句:“原来是他们啊。”这几个都是里面大大有名的神。
这个故事我已经不是第一次复述,上一次是在一年前。然而,一年后,又看了不少神话资料的我复述这个故事却有了些异样的感觉,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劲,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风伯雨师的介绍看似简单,实际上大有名堂,然而我却因为对这几位爷的熟识没有过多思考。看书就是这样,学而不思则罔,我也是这两年才试着看书后想问题。
首先,为什么叫他们东海君、西海君呢?在我几乎已经查遍了所有能找到的古神话资料,却只有这儿是如此的称呼他们,“君”这个字不是轻叫的,在战国时代那也是一地的国王。而在《山海经》中,虽然提到了这四位,却是作为佐神来介绍。这意味着什么?是否意味着献粥的故事比《山海经》更为古老,或者祝融他们本就是四方的神王?
这让人不能不想起甲骨文所记载的四方风神等自然神,但还不能妄下结论,因为证据太少,另外还有第二个更大的疑点要思考。
那就是为什么献粥的顺序是南、东、西、北呢?
这不符合我所知的任何一种方位。
古人对方位是很注重的,以前所谓“看风水”其实也就是定方位。紫禁城宝座都是座北朝南,不管是皇帝还是百姓,在方位上都不会打马虎眼。而这种注重在周朝早就开始了。
史书上详细记载了周人的定都过程以及满朝文武站立的方位,足以证明周人的方位择吉观与后代人没什么两样,可在这儿为什么这么不同呢?
作者应该不是信手乱写的,因为他特意点明了尊卑之序,要解开这个问题唯一的可能只有在神话中找。所以现在不得不将本来预计在后面介绍的这七位大神的身世详说一下。
首先是祝融,据说他是人面兽身,在我们熟知的神话中他是火神,曾经与共工大战,引发的灾难几乎毁灭了整个世界。所以“祝融”也就成了火的代名字。然而究他的血脉来说,则众说纷纭,有说他是与伏羲女娲一辈的神仙,有说他是黄帝的曾孙子。就我个人而言,觉得后面那个更靠谱一些,因为那是在《山海经》上的记载。
其次是句芒,这位是人面鸟身,说到鸟,看过前文的人恐怕已经联想起了帝俊。不错,句芒就是少昊,也就是挚的儿子。事实上他参加改朝换代的事已经不是第一次。有说夏启伐有扈,商汤灭夏时,半空中都有人头鸟身的神人出现,那就是他。
再下面是蓐收,他也是少昊的儿子,不过与哥哥句芒不同,他是人头虎身,这是什么原因呢?现在先卖个关子。
第四位是玄冥,这位可不得了。因为他真正的身份是契的第五代孙,也就是商王的祖先。换而言之,他是位鬼仙!据说他在夏代担任了管理工程的司空。而壮烈地牺牲在了抗洪一线(由是可见祖先生活的艰难和与自然灾害抗争的悠久。),死后被祭祀成了水神。
照这个顺序看,祝融辈份怎么是最大的,他第一个喝粥也不奇怪了,不过这是要排除少昊是黄帝儿子的这不可靠的辈分,句芒两兄弟应该算是与商人深有关系的神,在这政治地壳变动的大背景下,他们当然要靠后了,至于由人化神,更是商人祖先的玄冥,排尾就顺理成章了。
第五位河伯,也就是黄河之神。相信很多人也了解他,这是与一起绯闻有关。
据说河伯冯夷也是个漂亮的公子哥儿,却也不幸死在了水中(看来也是鬼仙),成了黄河之神,这时他的模样就发生了变化。他变成了人头鱼身的模样,经常在水中和女仙们一起嬉戏。因此也落得了个好色的恶名。大家应该都读过西门豹的故事,那些可怜的不幸的成为祭品的女孩子,其实都是给他的。象这样的浪子自然是不会很顾家的,虽然他的妻子是有名的仙女,洛水的女神宓妃。于是神勇的羿就乘虚而入,轻易夺走了宓妃的芳心,而且射瞎了他的一只眼睛。
不过这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羿早已魂归地府,成了宗布神。而河伯与商朝的关系也非浅,也许因为都是水神的原因吧,他与玄冥的儿子牛车之神王亥成了好友,但这是另一个潘金莲与武大郎的故事了。
不过有个小细节,这儿河伯怎么与四海之神一起乘车呢?骑马的风伯、雨师象是他们的仆人。这也许是是因为黄河在中原流过吧,河伯于是成了代表中央的大神,东西南北中,五方齐了。
风伯、雨师,这两位也是很有名的,在神话中风伯的本相是一只雀头蛇尾的鹿,他还有个名字叫飞廉,纣王手下有个大将也叫这个名字。
很多年后,诸神都已经脱去了兽身,但风伯却倒了霉,因为他的名字中有个“姨”字,于是被后人顺理成章的女化了,这就是风婆婆。
雨师倒是除了在电视剧〈西游记〉中,还没谁把他当女人,他的本相也很奇怪,象一只小蚕子。
虽然长得象一群怪物,联系起帝俊一家,后稷也有化为半人半鱼的传说,这说明半人半兽就是上古神灵的基本模样。不过来见武王的他们应该都规规矩矩变成人了的。
不过规规矩矩地来却不一定怀着规规矩矩的心思,据记载这事的某人查阅神界的文件,得出他们此行的目的就是要让武王知道自己是谁,估计是想让人间烧香也有对象。否则,据说他们已经准备好了,要“水旱败之”。
但是没想到武王果然厉害,居然传话来请祝融他们进去,还一一安排好坐次,这让他们怎么不激动?啊,伟大的领袖、光明的新社会、无限美好的未来,这才是这世界本应有的样子,这让他们甚至不顾人神的区别,纷纷相视惊叹,行礼参见说道:“天命要以周取代殷商,我等专程来领受命令,愿尽到我们的职责。”就差没有当狗作马了。
这么贱的神人真是难得,不过自然当不得真。但不要说这神话,先周的历史都经不起一板一眼的验。国家为了将其搞清楚,专程弄了个断代工程,得出了些成果还被某些专家喷得满脸唾沫,总之那是个模模糊糊的时代,你要是真以为自己了解那只能说没药医了。
不过神话中多少有些事实的因素在里面,如果将此事件理解为商人宗教势力向周人的投诚,那倒是差不离的。武王伐纣的结果是中国人都知道。但其影响力却不是很清楚。
现在我们看这段历史就是奴隶社会的内部交替,但清代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却将其列为恒古第一大变,这不是没有理由的。中国文化的最基础的因子就是在这个时候种下,后来才长成的参天大树。
俗话说:“得天下易,治天下难。”而落后民族要统治先进民族的人民,就必须从思想方面下手,有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三百年前清朝夺天下时,就有一个传说,说的是努尔哈赤生具异像,白面长须,号称白脸关公。到了中叶又胡诌乾隆是刘备转世,图的是什么?估计大家都明白。其实这创意还是从周朝这儿学来的。
周朝得了天下后,就修神庙,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那个神仙会面的故事,其实里面还有段小插典,那就是武王听到是这几位大神,吓得连忙问老姜怎么办?老姜捋捋胡子说:“请树槐於王门内,王路之右,起西社,筑垣墙,祭以酒脯,食以牺牲,尊之曰社。客有非常,先与之语。”
这是啥意思?其实就是为众神建一个大大的神庙,祭礼备丰盛些,人家自然不会找你麻烦。
但最麻烦的还是至上神,就象清朝夺了天下也不可能让玉皇大帝下台一样,面对殷人的上帝,周人还是挠头,留也不是,不留也不是。
还好那时民智未开,于是给了周人以可趁之机,将自己民族的昊天与上帝融合,这就是昊天上帝!中国的最高神。其实也就是后来的玉帝。当然,玉帝这个名字要后起多了,而无论玉帝还是玉皇大帝,其实都是简称,全称该是“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按中国人的习惯,截取头尾读,昊天上帝才是真名。
就我的理解,这其实是道士们投机取巧,将商周的事重演一遍,给神人再来次融合,给昊天上帝贴上属于道教的标签。这相当于换个马甲,但无论者行孙、行者孙,其实都是孙行者,内在是不变的。
不过这变化是必须的,特别是对于周人来说,因为他们急需为自己找到造反的合理性。在另一个传说中这种急切更以赤(百)裸(度)裸的方式表现出来,那就是天帝(这里天与帝已经合一了)以自己的外孙取代孙子来统治世界。从此,汤、太甲、武丁等商王的祖宗神光荣从上帝身边退休,接班的是周文王,于是《诗经》中说道:“文王在上,于昭于天。”
大周的八百年荣光就此开始。这也是中华文明的曙光,因为这个新建立的王朝实在是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阶段。
今天看到有人又说什么纣王是英雄,不由失笑,其实他是不是英雄是另一回事,但他一定是一根鞭子,抽打孔老二的鞭子。
儒家没有神,却有圣人,周朝就占了三个,还是爷仨,文王、武王、周公,你让建国那群愤青看着怎么舒服?当年他们和他们的同龄人为国事痛心疾首到自虐的程度,别说儒家文化,激进的甚至说要拆掉故宫,废掉汉字,似乎将这些眼中的垃圾一扫,中国可以立刻富强。结果自觉不自觉的当了周黑,专门黑周朝的。
这可能有些题外话,但里面还是有相当的因果联系,相当多的被政治的画笔涂改的历史,我只求大家有个清楚的认识。
首先来说说分封,在周黑的眼中,这分封就是搞分裂,把本来在纣王手中统一的天下划成不同的方国,所以后来才有秦始皇第一个统一中国。
这其实是天大的冤枉。秦始皇也是周黑们翻案的一支棍子,用来与纣王一左一右夹攻周朝的,事实上,终西周二百年之世,中国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只是后来控制力减弱了才分裂的,如果秦始皇算第一个统一中国的话。那这第一个也太多了,有隋朝、元朝,等等,因为它们也是从分裂中重建了国家。
分封与神话有关系吗?有三个国家就是因为传说中的神人祖宗而被封的,那就是黄帝之后封于铸、尧帝之后封于黎、舜帝之后封于陈。另外,夏禹的后裔封于杞、商人后裔封于宋,这是因为他们都被作为真实的古国后裔。
当然,对绝大多数人这些国家是陌生的。什么铸啊、黎啊,大多数人不感兴趣。宋国后来出了个宋襄公,争夺霸主的排名没有成功,但已经算是极有名的了。杞国能记到的恐怕只有杞人忧天一说了。
但对于中国宗教史来说,陈国真的不能不提,因为它对于中国宗教界的意义就有如鲁国对中国政界的意义一样。我疑心所谓舜帝之后其实就是祭祀帝俊的大祭师,这在后来的历史上也有类似的范例,如南孔北张。
武王似乎早也对陈国不敢小看,他将自己的女儿太姬嫁给了陈国的开国之君胡公满。也许就是为了团结帝俊的信徒。算一算成王的年龄,八成太姬这时还是萝莉一只,不过在那个时代这不会成为距离。
因此,陈国成为列国中巫风最盛的国家,在《诗经》中就有《宛丘》一诗讲的是巫女们的生活。
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洵有情兮,而无望兮。
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
坎其击缶,宛丘之道。无冬无夏,值其鹭翿。
大意为:
你的回旋舞,在那宛丘上。彼此虽有情,终究无希望。
坎坎击起鼓,在那宛丘下。没有冬和夏,跳着鹭羽舞。
坎坎击缶声,在那宛丘路。没有冬和夏,跳着鹭羽舞。
在这浓烈的宗教气氛中,五百年后,一位惊天动地的圣人出生在陈国的土地上,成为不朽的神话。
然而周朝对神话世界更大的贡献还是在理论方面。首先是八卦。
传说研究八卦的书每一代各有一本,夏代是《连山》,商代是《归藏》,这些都已经失落了,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周易》。
传说中,纣王怕文王造反,将其关在羑里,而文王却趁这机会苦练神功,拆解自古相传的先天八卦图,将其化为新的后天八卦也即文王八卦。这意义真的不下于二十世纪发明原子弹,中国无数自然观、科学观、法术观均由此而来。相比文王八卦,什么九阴真经、独孤九剑全是哄小孩的玩艺,可谓细枝末节的细枝末节。
后人就有用八卦观解说日月运行,即日月在天成八卦。更不要说计算机的运算数理,历代王朝的兴衰等等。看看,就是这么牛。
尽管有人拼命在周易中找细节想否认文王的著作权。但依然无法否认文王在八卦研发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更无法否认周易在中国社会生活中重要的影响。
另一个中国神秘主义的源头也在周初,那就是五行,《尚书》有载,定天下之初,武王就专程拜访大商故臣箕子,寻求治国之道,对方将五行之术传授给了他。所谓:“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是有关五行最早的确切记载。
然而,周朝对中国历史最大最深远的贡献还是在于它制定了一整套的礼仪,史称《周礼》。
所谓“礼”,现代人大多有些误会,把它与“礼貌”等同,其实,在古人眼中,这与其说是一种修养,不如说是一种标准。让你在社会中认清自己的位置。好比说,你本来就是个打工的,却往了四房三厅的房子,这就不符合标准,就是“非礼”,这就要改正。这种观念在现代人看起来未免有些不近人情——因为“礼”管的太宽了,涵盖衣食住行方方面面,你穿衣服该什么样子、什么式样,你上街走路该怎么迈步,该带些什么东西……“礼”里面都有所规定。不过如果真的能照碗煮饭倒是能天下太平——至少孔老二就是这么想的,因此“礼”的开创者也就是周老三姬旦,便成了他一生的偶象。
为什么孔老二会这么对“礼”感兴趣?还要从他的出身“儒”说起。现在我们都说“儒”是老孔创造的,其实这不过是种宅急便的方法。事实要复杂得多。
前面说过,商朝的国教是“巫教”。在大商灭亡后,巫教顿失所依,就象封神中的“截教”一样,急惶惶四方奔逃。他们中的大多数流落到民间,成了阴阳先生——对,就和后来道士和尚干的没啥区别。而另一部份运气好的,成了实力人物周公的座上客,帮助他制定新的文化统治方式,这就是“周公制礼”。
这两者有个共同名称就是“儒”。不过按孔老二的说法,一为小人儒,一为君子儒。但说到头来,只不过一是服务于民间,一是服务于政权。
在“君子儒”的努力下,周政权树立了新的神道观,统治者再不象在大商时代一样自以为有老祖宗罩着为所欲为了,看吧,商朝就是明证。而是“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是有眼睛有思想的,不会顾忌与你凡人那点微薄的血缘,而是将统治这个世界的重任交给最优秀的人选,哪什么是天道的表露呢?或者以什么证明天选定了这个人呢?那就是“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人民群众就是天的意志的体现,离开了人民,所谓天命也就终结了。
不能不说,在三千年前提出这一观点的确是震耳欲聋的。按照某些著名愤青的逻辑,以周代商纯属阴谋诡计,这完全是在无视周人将百姓意志提升的高度下得出的结论。
天是至高,天是至大,天是唯一。天是最公正的,因为它没有人类的一切情感弱点,也同样没有一切茫然与欲望。它是冷酷而明智的,它是精明而强大的。它总是在无垠的上空,用自己无所不见的眼睛监视着这个世界与世界上的众生。让一切事物都按照它所设定好的轨迹运转。但这也是最适合于人类的道路。
不过大而统之的“天”,对于绝大多数百姓还说还是个虚无的概念,就象尽管现在课本上教的都是唯物论了,还是有不少人,从小青年小姑娘到大爷大妈一类也不缺的整天走街窜巷的高唱“神爱世人”或者是“南无鹅米豆腐”。何况在三千年前的古代,宗教与科学根本还没分家的时代。
对中国人来说,信仰的多元化是有必要的,因此后世有了三教共传,再后就是信仰自由。
在“昊天上帝”信仰逐渐完备的同时,一种更人性化的信仰也在世上流传,可能“儒”们也参与了这种信仰的确立,可能周朝官方也支持这种信仰的传播,这就是黄帝!
黄帝与天。两者有何关系呢?坦白说,我也搞不明白,就象他老人家与玉皇大帝的关系,若有若无,似实还虚,要说没有,联系处处,要说有,你也不可能把古人从坟墓里挖出来让他老实交代,这种模模糊糊的状态可以让任何一个较真的人抓破脑袋。有种说法是黄帝即皇帝,也就是皇天上帝,也即昊天上帝。不过这种说法向来没得到所有人承认的,所以到现在还是有人坚信“皇帝”一词的创造者是秦始皇。
黄帝信仰应该也源于周人,因为他有着同周人王族一样的姓氏:“姬”。而且,周人列出了至今仍为历史书信奉的世系,证明自己是黄帝的正统子孙。
但他绝不是人,因为没有人有四张脸,这是他神威的主要体现,使他能象天一样的注视到人间的每一个地方。又有说“轩辕黄龙体”,似乎黄帝的身体是龙形的,长有四颗人头的黄龙,就现代人的审美观来说是很丑怪的,无怪乎几乎没有人如此这么的塑造黄帝的形象。
他在天上有宏伟的宫殿,而当他想到人间的时候,他会居住在昆仑山上的行宫。请注意,这又是他与周人的关系的一个重要证明。昆仑山的位置,人所共知是在西北,那正是周人先祖流浪的地方,也是后天八卦图上“天”位置的所在。
不过你千万不要把神话中的昆仑山与地图上的划上等号,两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神话中,昆仑是联结仙凡之地。天河,也就是天上的银河下泻至昆仑,在那儿潜入地中,在地下奔流数千里才冲出地表,形成一条浩荡万里的伟大河流,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这是个流传千古的宏大传说,因为有了这个传说,人们才会把后来探测出的黄河发源的那座山脉名之为昆仑山。
神话中的昆仑,是神仙的王国,首先,它高,从山顶到山脚其高万里,所谓“珠穆朗玛”也不过到它的脚边。其次,它大,唐诗:“天上白玉京,五楼十二城。”就是指的那儿,其实应该是五城十二楼才对。这五座城都是用玉石砌成,里面有数不尽的奇花异草,看不完的神禽异兽。最有意思的是,在城的最高处生长的,居然是一棵稻子,高有四层楼,茎粗足以五个壮汉合抱(果然不愧是农业民族的想象)。至于它的稻粒是什么样的?上古神话里没说,不过在后世的小说中,提到了一种来历不明的“清肠稻”,一颗稻米长有一尺,吃下后可以管饱一年,这棵生长在琼楼高处的稻子的神力估计不会比它弱吧?
生活在昆仑的黄帝享有人间帝王般的欢乐。他有好几个妻子,生有一大堆儿子。
正妻嫘祖,据说她发明了养蚕,有了蚕也就有了丝,有了丝就能纺线织布,男耕女织一直是我们这个农业社会人民最基础的梦想。
另一个有名的妻子是嫫母,据说她是一位长相丑陋的女子,虽然丑陋,但却很有才华,文武双全。她发明了铜镜,制作了织布机,而且还能够降伏恶鬼。因此她被称为方相氏,在佛道大兴之前,一直是驱鬼开路的主力。
其他的一些妻子史书描写就很模糊了,有说教黄帝房中术的素女与兵法的玄女也是黄帝妻子之一。不过这些说法起源得似乎很晚。
黄帝无疑具有很强的神力,但这不等于他不需要小弟。事实上哪怕是西方那位号称全能的上帝,也有名为天使的小弟无数的。黄帝的手下可谓文武济济人才众众。
先说文的,因为在中国治国难于开国,文臣一向高于武将。
黄帝的首席大臣叫做“风后”。听到这个“后”字,香港奇幻大师黄易就马上一脚将他踹到了女人堆里去,并编写出了一套他与黄帝的旷古奇恋故事,其实就和后稷、后羿一样,这个“后”字其实也就是王的意思,风后的意思也就是风部落的首领,他是一位足智多谋的老头,在黄帝与蚩尤的交战中屡献奇计,立下了大功,被称为“开辟宰相”,也即史上第一位宰相。当然,神话的事不要拿史书来一一对照。
按照上古神人必然是人(百度去死)兽合一的类推原则,风后长得也必然有对不起观众的一面,不过我现在还没有收集到那一面,然而黄帝的另一个叫“知”的臣子,那长得明显不仅是丑怪问题,简直就是恐怖片当仁不让的最终BOSS。
所谓“知”,意思就是说他有智慧,无所不“知”,同样,这个神本人也是够“有知”的。因为他的身体是近似透明的。可又不完全透明,身上的每一块肌肉,每一根骨骼,每一条血管都能被看得清清楚楚,那还不“知”?因为太有名了,所以后来的南华真人庄子,经常把他请去,成为自己作品中的主角,不是寻求大道就是找玄珠,但似乎都没有成功。
第三位文臣叫离朱,这是个三头人,专职是为黄帝看守他那能够使人长生不老的宝树的,他有六只眼睛,每只眼睛都能把百丈开外的细小毛发看得细细楚楚——毛管是怎么长的,毛孔是怎么生的——好比天生的显微镜加望远镜。为什么他要生三个脑袋呢?这是因为三个脑袋好轮流睡觉,每个工作八小时,这样就能时刻保持最旺盛的精力。
第四位文臣的名字有些怪,叫:‘吃垢‘。听起来似乎很不卫生,其实这是简化字惹的祸,人家叫‘吃垢‘,一简化就邋遢了.他的的特长是能说会道,类似能把死的说成活的包龙星.但我记不清他的长相有什么特异的了.似乎是龙头人身,还有多条舌头.但我找遍了手边的所有资料还没证实我这残存的记忆的,如果谁能找到九十年代出版的<中国古代神话>袁珂著的,红封面,上有伏羲女娲图的那个版本,可以仔细对照一下,那书现在已经没卖的了,市场上有的是老先生五十年代的作品,相对简略了很多.
第五位文臣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文字之神苍颉,有说他是黄帝的史官,当他创造出文字的那个夜晚,天上下起了雨点一样的栗子,鬼神都在夜里哭叫,他老人家的异像我们都是很清楚的,长有四只眼睛.
黄帝的文臣还有很多,不过传说多些的就这几个,另外的音乐之神伶伦,车马之神吉光,数学之神隶首,医学之神歧伯等等,神话就要少很多,大家有兴趣可以百度一下,反正我是记不往.
说完文臣来说说武将。
我本想将黄帝同志的大臣们也选十二个出来摸仿奥林匹斯十二神,文六个,武六个,无奈何这般家伙知名度水分太高,相当多的都是只有个名字晃悠的家伙,当然,要空手套白狼,象所谓创世元灵鲲鹏祖师,瞎编些事迹也是可以的,不过这就失了这贴的初衷。
不过象这样的事不仅是现代人才做,古人也做,雷公就被编成了黄帝时代的制药之神,不过现在没几个人想得起他这位子了。
武将中较有名的要算一龙一虎一马一豹。
龙是应龙,在中国神话中他要算很有名气的一位了,我甚至疑心他就是四海龙王的老爹亦即龙祖,不过当然是查无实据。
大禹神话中也有应龙,辅助他平定天下水土,据说他的尾巴一划就是一条河道,按神话的发展观看,到底是大禹从黄帝那儿拿来了应龙还是正相反,还真不好说。大家应该了解的还是龙的进化等级。
中国龙的等级划分是很庄重的,日本韩国都受制于这个,有人在外国就听到一位韩国老大爷发牢骚:‘小日本凭什么欺负我们?中国皇帝创造了龙,他自己用五爪的,我们韩国的低一级,用四爪的,而日本只配用最低等的三爪龙。‘
所谓五爪,是指的爪子,也就是指头,我小时候还以为是脚,后来才搞清楚。
在中国五爪龙的确是皇帝专用,而还有种龙的进化方式传说就是说蛇修炼百年化蛟,蛟炼百年(数字一时想不起了,不准确别计较)化龙,龙再修百年就是应龙。
周公只有百里之地,要想灭掉商纣,怎么可能呢?所以,只有联合当时对商纣不满的部落,才有可能获胜,但是失败的商纣一方也有很强的实力,不可能将他们消灭掉,所以,就有了封神一说,将阵亡的部落首领封为神,允许他们的后代祭祀他们,这样才能掩盖掉部族之间的矛盾,减少无谓的冲突,并且周公颁布了周礼,用礼节来约束各个部落,对不合礼节的部落进行讨伐,因此才有了周朝800年的积业。而姜尚云游各个部落,对当时不同的文化之间有着很深的了解,能够很好的说服各个部落。
在古算命流派中有一门叫做“禽星推命”,就是通过对二十八宿的推算得出人的运程,这是很有趣的一个游戏,二十八宿随着得地失地会产生些变化,如猪化象,鸡化凤等,值得注意的是亢金龙,在它失地时,它就会变成鱼,而在得地时还有进化空间,也就是变成天龙。似乎天龙与应龙应该属于一个来源。
既然升了级,外形也会产生一些变化。有说蛟是独角龙,应龙是有翼的龙。但这翼究竟是啥样的?在古代似乎没有多大疑问,古画中在龙背上画一对鸟翅膀就是应龙了。不过受现代恐龙化石的影响也有将其画成蝙蝠一样的翅膀的。
按理说应龙是龙的进化,应该有很多,但奇怪的是,神话中似乎自古只有一条应龙。也不知是出了什么事。
日本人的解释是应龙即鹰龙,鹰身龙头,这是很有意思的说法,不过在中国古书中没有看到过硬的证据,或者又是他们的臆造?
不过在神农架的创世神话《黑暗传》这部古诗歌集中提过,鹰龙是开天辟地之前在黑暗中生出的怪兽,生在盘古之前,曾经因阻止开天辟地而被盘古斩杀。但《黑暗传》的影响力不是太大。
应龙的来历就先介绍到这儿,下面是武将二号:虎。
“虎”就是昆仑山的守护神陆吾,在《山海经》中,他是一只长着九颗人头的巨大猛虎。
又有说法他就是西方白虎,不能不说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昆仑山就在西方。只是不知道《山海经》与四神传说哪个历史更早。
袁珂又说他就是开明兽,这就有些臆断了,因为按理说开明兽是人头九尾虎,还是有些区别。不过神话研究象这样的臆断多的是,有些是对的,有些是错的,没有人搞得清楚。甚至还有人怀疑它与埃及狮身人面像有关系呢,因为狮子与老虎的身子都差不多。
陆吾的神位是比较高的,拥有很大的权力与法力,控制着天地的界限,能够自由调节昆仑山的气候,但因为是属于守护者的关系,没象应龙一样在沙场鏖战,因而也没什么战绩。
武将三号”马”,大名英招,是一匹长有虎斑的人面马,据说他力大无比,看管着黄帝的别宫槐江之山,但他的神位是远远不能和陆吾相比的。
黄帝开了个坏头,在天下各地都修建了自已的离宫,没事就去那儿游玩,应该说每座宫殿都有自己的守护神。出名的除了陆吾、英招还有所谓三大神的,也就是武罗、泰逢、熏池。
武罗是位很特别的神,也就是豹将军,身上长着豹斑一样的花纹,这似乎与陆吾有些象,但又生着小小的腰肢白白的牙齿,穿着耳环,声音如同玉石撞击一样悦耳好听。是的,她被当作一位女神。在现代作家“树下野狐”的名作〈搜神记〉中,她被作为土族的圣女。
而在〈山海经〉中,武罗镇守的是青要山上的黄帝行宫。袁珂据此认为,她就是主管霜雪之神“青女”。传说她每年的秋三月出现在人间,降下霜雪。
不过民间还有种说法,青女是吴刚的妹妹名字叫吴洁,她平日往在广寒宫中,应主管婚姻的女神武罗所请,来到人间驱邪除污,净化人寰。每年九月十四日降临人间,在青要山上有座冰清阁,这是吴洁的暂居之所。
当她降下人间时,她会在冰清阁下的玉洁泉沐浴净身。然后登上青要山的最高峰抚动一把七弦琴,霜粉雪花随清音徐徐降下,清除人间的一切不洁。在来年的三月十三日再最后一次降霜后,回归月宫。
这个传说很具体,不过考虑到吴刚传说要晚起得多,吴洁应该就是武罗的分身。
所谓三大神的第二号泰逢是位吉神,样子与正常人一样,只是多条虎尾。居住在鷔山向阳的南坡,当他在这座山上出现与隐没时,都会有美丽的光芒放射出来,这说明,他有很强的法力。虽然如此,但在漫长的历史中泰逢神的名头早就隐没了,我也记不太清楚,似乎他影响了春秋时代的政局。而一位民国时代的学者认为他就是背义杀师的逢蒙,不过他的著作我还没得到手。
相比前两位,三大神中的熏池的名头就几近为零。至今未能找到与他有关的传说
黄帝还有两个很有名的将军,一个叫“力牧“,一个叫“大鸿”,但他们的传说留下的也不多了,只知道他们大概是兵法专家,还有专著,但就连这专著也是无从找起。
以上黄帝的诸位大臣可谓允文允武,俱是精英中的精英,但凡事都有例外,有精英自然也有炮灰,这位炮灰就是一位叫“象罔”的大臣。
对于象罔这位兄台,袁珂是这样评价的:长得又高又胖,一双眼睛整日恍兮忽兮的懒汉。似乎就是没长猪鼻子的八戒,根据这个,人们称他为糊涂之神。
但糊涂人也有不糊涂的时候,象罔有次做出了一件叫他人吃惊的事来:
黄帝很爱享受生活,他享受的方式之一就是旅游。叫来两个臣子,一个给他拿剑,一个给他拿书,就这样潇潇洒洒的满世界晃悠。由于他是众神之王,法力无边,所以无论是去东边的大海看日出扶桑树,还是去西边的流沙看万年一开石莲,都能够当天回来。
不过如此长的旅程,偶尔也会发生一些意外。某次,黄帝去赤水之北游玩,就把一颗有黑有亮的大珠子落在那儿了。
这可不是一般的珠宝啊,是三界都眼红的宝贝,黄帝急得没法,于是派出了他的得力臣子——能言善辨的吃诟,三头聪明的离朱,智慧无边的知,力大无穷的英招都没有找到这颗宝珠。最后,象罔站了出来,告诉黄帝,让他去找。
没有人想像他能够找到,因为大家都清楚他的性子,但黄帝也没有其他的办法,只好姑且一试,让象罔出了宫门。没想到傻人有傻福。象罔居然一找就找到了。
黄帝十分开心,也对象罔刮目相看,就让他专门保管这颗宝珠,但事情不久又起了变化。
有个人间的部落首领叫震蒙氏,他有一个女儿叫奇相,她听说了宝珠的事就做梦也想得到它,硬来自然是不行的,象罔多少还是个神,奇相就采用了智取的方法。
一个聪明的女孩,一个糊涂的男神,应该说,奇相要偷走这颗珠子真的太容易了,也许她对象罔甜甜的一笑已经让这大老粗晕头转向,于是她成功了。象罔也只好灰溜溜的去见黄帝,告知原委。
黄帝当然很生气,派兵去捉这小姑娘,却没想到她被追急了,居然一下子把宝珠吞到肚子里,跳到江里面,变成了一个马头龙身的怪神。从此她成了汶川地区的水神——没错,就是发生地震那地。
这个故事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似乎相当有趣,然而,事实上这个故事很可能只是袁珂老先生的个人创作。
;
(https://www.biquya.cc/id35769/2056342.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