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宋时山河 > 传奇的李继迁 四

?传奇的李继迁之四——先祖的画像

  宋雍熙元年(984年),宋军派出的细作发现了李继迁的藏身之处。

  十月,尹宪和曹光实这两个经验丰富的大宋战将,反复研磨地斤泽的特殊地貌,然后制定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作战方案,为部队配备蒲草鞋,主攻方向定在沼泽地,而这里是李继迁不设防的地区。所以,当宋军行动的时候,他丝毫没有察觉。当时,也赶上张浦、李大信等人不在,还在四处侵扰宋军占据的地方,掠夺过冬的物资。

  就在这个月的一个深夜,尹宪和曹光实率领数千精骑,越过沼泽地,直捣地斤泽,打了个李继迁措手不及,几乎当了俘虏。幸亏李继冲机灵,拉着他连忙逃跑。结果这一战使李继迁遭受重创,他的部下被斩首五百余级,四百多个营帐被焚烧,所损失的羊、马、兵器在万数以上。李继迁的老母亲罔氏和妻子全部都落入了宋军手里。这一战,可谓是李继迁遭受到得最惨痛的一次失败。而且地斤泽完全暴露,再不能在那里隐藏了,也就是说根据地失掉了。

  李继迁逃出地斤泽以后,带着残兵败将东躲西藏,躲避着宋军的围剿。由于李继冲前个阶段到处和羌族大宗联系,找老关系,终于在十二月的时候,在党项大族野利氏的帮助下,李继迁率队进驻黄羊平(今内蒙古乌审旗西南)。野利氏和李家一向交好,在这里任由李继迁发展。“招来蕃众,兵势复振”。

  这次,他要通盘考虑建设一个巩固的根据地,将党项各大家族统统团结起来。

  李继迁此时所依靠的就是他的出身背景,和自己立志复国的坚强意志、决心。

  因此,当他出现在这些党项大族面前时,他首先拿出一幅画像——那是他先祖李思忠的画像。

  为什么挂起李思忠的画像呢,这里就要说一说李思忠和李思恭兄弟了。

  说起李思忠,就要先从李思恭说起了。

  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农民起义军攻陷京师长安,唐僖宗出逃成都,走上了唐玄宗的道路。唐僖宗号召各路节度使出兵勤王平叛!

  当时唐朝的凤翔节度使郑畋想的是怎样镇压黄巢收复李氏江山。他得到了僖宗“东捍贼锋,西抚诸蕃,纠合临道,勉建大勋”的“便宜之计”。凭着这个,郑畋也就成了长安西北唐军反抗大齐政权(黄巢起义军建立的政权)的核心人物。

  而当郑畋传檄三军,起兵勤王的开始时,最早响应郑畋的号召,起兵勤王的诸方节度使中,有一支来自平夏部的队伍,这支队伍的首领,名叫拓跋思恭。

  就是这个人真正开辟了西夏的历史。

  拓跋思恭是夏州刺史拓跋乾晖的孙子。拓跋思恭出身党项最强大的平夏部。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威大减,潼关以东,不复奉王命,自专生杀。王仙芝、黄巢起义爆发,是唐朝最后灭亡的一股力量。

  黄巢起义伊始,唐朝与河西的军事联系,就不复存在了。趁这时候,拓跋思恭在唐咸通末年(公元783年),也就是在黄巢起义还没有开始的前两年,身为夏州将的拓跋思恭就纠合族众,跑到宥州(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境内),盘踞城池,自称刺史,开始了他扩充地盘的征程。

  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十二月,黄巢率军攻入长安,唐僖宗李儇仓皇逃向成都。拓跋思恭响应郑畋的号召起兵勤王。其他各路节度使也纷纷举勤王大旗,云集关中,以图剿灭黄巢。

  唐中和元年(公元881年)三月,拓跋思恭打着了勤王的大旗,搜罗了胡夏兵马数万,首先来到鄜州(今陕西富县)与鄜延节度使李孝昌会盟,传檄天下,约共讨贼。唐僖宗此时在成都一看,非常感动。正逢此时原夏绥银节度使诸葛爽被黄巢大将朱温给说降了,唐僖宗便封拓跋思恭为左武卫将军,并权夏绥银节度事。拓跋思恭受封后,进军长安,会战黄巢。可惜初战不利,兵败。

  但此次战败并没有大的损伤,拓跋思恭进屯武功。联合唐军唐弘夫、王重荣、程宗楚、王处存等部虎窥长安城。

  为了避开唐军锋芒,黄巢决定先撤出长安,程宗楚贪功孤军进了长安,在城中大肆剽劫,结果黄巢军杀了一个“回马枪”,程宗楚慌乱中吃了败仗。得到消息的拓跋思恭带兵赶来增援,结果又在王桥和黄巢军干了一战,结果“战不利,死伤甚众”。遂和李孝昌退屯东渭桥,准备再攻长安。但泾原节度使程宗楚丢了自己的命。而在王桥和拓跋思恭大干了一场的那个人,就是那个在“火灾”中出生,日后亲手灭了三百年大唐的“朱三公子”——朱温。

  八月,唐僖宗下诏,正式任命拓跋思恭为夏绥节度使,辖夏州、绥州(今陕西绥德)、银州、宥州、静州(今陕西米脂),实力暴涨,拓跋思恭成了具有相当实力的一方诸侯。

  这件事的意义还不仅限于此,以前羌人的地盘都是李家王朝给安排的临时驻地,随时可以被朝廷迁徙。可是现在是皇封之地,可以永久拥有。这片地方被后人称为“定难五州”。

  不过拓跋思恭还是打不过朱温。九月,两军大战于东渭桥,带兵的是拓跋思恭的弟弟拓跋思忠,也就是拓跋家的老二,拓跋思恭的同胞亲弟弟。他是一个很勇猛的人,抢先冲在前面,上来就一箭把东渭桥上的铁雀射了个透心凉,照实让黄巢军吓了一跳,大有当年张飞吓断当阳桥之势。但朱温、尚让来了个一个诱敌深入之计,拓跋思忠果然中计,“殁于阵”。

  李思忠死的非常壮烈,是党项各部崇拜的英雄。

  李继迁就是他的直系后人。此时,李继迁在各个部落长聚会时,将他的画像悬挂了出来。

  先祖的像挂了起来,李继迁咬着牙一声不吭。随后,两行泪无声地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夏州自李家占据以来,结束了党项羌各部族颠沛流离的生活,发展了农业生产,对于下辖的各部众都有莫大的恩惠,“戎人不忘李氏”,这是远在中原的宋朝都感觉到的。也就是说夏州李家在党项各部中有着极高的威望。同时,由于羌族是信奉原始部落的萨满教,在从拓跋氏到李氏的转变过程中,延续的是“宗贵种”的思维方式,崇拜贵宗和影响的心态非常强烈,不论是“拓跋”还是“李”都是党项各部崇拜和景仰的高贵血统,而李思忠无疑是他们崇拜的英雄之首。加上李继迁出色的表演,使“戎人皆拜泣”。大家都跟着哭了。

  李思忠,那是当年跟随李思恭“勤王”血洒疆场的英雄,早在党项部众中几乎是第一崇拜的偶像。想想祖宗当年的威风再看看现在的惨状,那些部族首领能不哭吗。

  李继迁抓紧这个机会,抹了一把眼泪,大声说道:“我们李家世世代代掌管着夏州,夏州是咱党项人的夏州。为了中原王朝也没少尽力,牺牲了许多健儿帮助他们攻打北汉。可如今赵家皇帝趁着我们哥们之间闹矛盾,就把它从咱们手里夺走了。你们既然不忘祖先的恩泽,那愿不愿意跟我一起把祖宗的基业夺回来呢?”

  这些狂热的偶像崇拜者此时已是热血沸腾,他们沉浸在遥远的光荣和梦想之中,当然是激动地回答道:“愿意!”

  这种利用祖宗威望,宣传恢复祖业,以拉拢人心的方法果然奏效,结果就是“族帐稍稍归附”。

  党项拓跋氏在西北一带混了几百年,本就是党项八部的老大,是党项羌人的光荣和偶像。西北多数党项部众都以自己为李氏族人,“以李氏素著恩德”。此外,拓拔家族建立的夏州政权,存在几百年了,一直得到中原王朝的承认,就连宋朝的开国皇帝都承认。可是现在,赵光义丝毫不念“夏州无负于宋”的旧情,趁火打劫,借“调停”之名夺取夏州政权,在道义上是说不通的,所以党项各部众对于李继迁的反宋行为在感情上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纷纷归附到了他的身边。

  当然,只有激越的感情还不行,必须给部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舆论宣传上去了,实在的利益鼻祖跟上去,让他感觉到在你的手底下比在宋朝的手底下日子过得更滋润。只有这样,只有这样那些党项部众们才会真真正正地给你卖力气,打江山,夺祖业呢。现在赵家皇帝正在银、夏地界上“收买人心”呢,比如说高价收购党项所养的战马,这赢得了许多党项部众。李继迁当然也有行动,他的目光放到了党项另一个重要的产品——盐上。

  夏州境内有两大盐池,分别在盐州和灵州。这里出产的青盐和白盐“价贱而味甘”,性价比远远超过了山西的解盐。所以,宋朝陕西的宋夏边境的居民们都愿意买这两种盐,所以纷纷和党项人以物易物,用粮食来换盐,而这也成了党项人除了“贡马”交易以外最主要的一个交易手段。李继迁出走地斤泽以后,赵家王朝为了掐断李继迁的经济来源,同时也为了保护山西的解盐,对宋夏边境进行了经济封锁,下令“沿边粮斛不许过河西,河西青盐不得过界贩鬻,犯者不以多少,处斩”,也就是说,走私盐要杀头——这招够狠的。目的是禁止边境贸易,断绝党项羌人的粮食来源。禁盐令实施了数月后,结果是“西人大困,沿边熟户,无以资生”,这一带的党项羌人陷入了极为严峻的生存危机之中,党项各部都红了眼要和宋朝拼命。李继迁看到这个情况,觉得是个可乘之机,为了迫使宋朝取消经济封锁,他联合44家党项羌首领,带领骑兵13000多人,入寇宋朝的环州石昌镇,环州知州程德元几次企图用武力将他们赶走,但是失败了。

  这个消息报到汴京朝廷,引起了朝廷关于边境贸易“严禁”和“驰禁”两种意见的争论,虽说到最后也没解禁,可到底是比以前松弛了许多。“民以食为天”,谁解决了粮食问题,谁就抓住了民心。李继迁在这一招上,不但为党项人民赢回了应有的经济利益,更是收获了民心。

  如果说李继迁的这两个举动,从大局上基本就掌控了夏州的局势,他后来令今人“羡慕嫉妒恨”的举动则真正加强了他自身的实力。

  

(https://www.biquya.cc/id22188/1231429.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