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的李继迁之三——屡战屡败,偶一小胜
地斤泽,按史书记载,距夏州东北300里。
“地斤泽”,意思就是有一斤水的小河塘。
而地斤泽的周围是一有片沙漠!
沙漠中有一小片水,一块绿洲。李继迁费力跑出来,就到这么一个地方?
但李继迁和张浦是看好这个地方的。这里虽然是沙漠的腹地,却是一片“善水草,便畜牧”的绿洲,绿洲就是沙漠中的明珠。在这里生活着许许多多靠游牧为生的党项蕃部,据统计大约有20万落。虽然他们大部分在经济上依赖于大宋的市场,可心还是在拓跋氏这一方的。李继迁此前身为管内都知蕃落使,虽说是没有实权,却能有很多的机会去接触他们,在这些游牧蕃部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也就是说,李继迁在这里不乏人脉。但是,到哪里去筹集战争所用的物资呢?老办法,就是抢!
地斤泽属于河套地区。一直以来,这里就是关中通往漠北的交通要道。每年的夏季,都有许多商人途径这里到天德军乃至居延海一带。这里从秦汉以来,就一直是中原抵御草原游牧民族的第一道防线,其间遍布前朝所留下的古塞长垣,城堡关卡,这些东西,现在都成了李继迁可以大加利用的防御工事和预警体系。而且这周围全部都是沙泽草地,不宜大部队行军。如果宋军进行清剿的话,那他们面临的无垠的黄沙、遥远的征途和难耐的饥渴。就算是好不容易杀进了地斤泽,李继迁早就已经跑得无影无踪了。因为再往北或者向东,就到了大辽的地界了,在辽与夏的边境地区,也同样是生活着大量的党项蕃部。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这样的一个地方,正是造反者的“天堂”。
当年,天朝太祖找到的井冈山,就具备了这种环境。
在一开始的时候,大宋王朝并没有把李继迁这跑掉的几十个人看在眼里!党项贵族中的世家大族,党项精锐都归顺了,内迁了,跑掉几十个人能掀起多达的风浪来。走就走,朝廷还少发几份俸禄呢。
而作为李继迁,显然正应该利用宋朝的这种心理,休养壮大,招兵买马。
可是,李继迁在弟弟李继冲的怂恿下,在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十二月,李继迁听说银、夏两州的人民对朝廷新来的“中央官”意见很大,以为这是个反攻的好机会,便带着一伙人对夏州发起了进攻。
可是,面对宋朝的正规部队,只一个回合就把李继迁这点人给打垮了,李继迁的第一次“复夏”行动宣告失败。
这次失败像一盆冷水一样把年轻气盛额李继迁给浇醒了,使他充分地意识到“复夏大业”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他必须给自己争取充足的时间。
再说如今统治夏州的李克文。
李克文赶走了李继捧,终于如愿以偿坐上了知夏州的位置,可他还没高兴多久,宋太宗赵光义就下了一封诏书,命令权知夏州李克文、绥州刺史李克宪入朝。这下该李克文、李克宪郁闷了,原以为把李继捧赶出去当挡箭牌,他们自己就安全了,没想到还是难逃一劫。无奈之下,李克文只好极不情愿地奉诏进京了。李克宪本来还想耍个无赖,拒不奉诏呢,结果宋使袁继忠给他来了一顿胡萝卜加大棒式的说服教育,他考虑良久,也妥协了。
李克文和李克宪入京后,党项部落就彻底群龙无首了,党项人本来就十分彪悍,没有有威望的人去管,这些人就容易闹点事情出来,比如治安纠纷、民族纠纷呀什么的。夏州知州尹宪又是一个粗人,武略有余,文谋不足,他一看党项人闹事,就亲率部队去镇压,杀了几百个党项人,掳获几万牛羊。
这下算是捅了马蜂窝,党项人被彻底激怒了,夏州一时大乱。赵光义一看这样下去不行,只好又派李克文回去继续担任夏州知州,对党项人进行安抚。
这个时候再来补救显然已经有点迟了,因为李继迁已经利用夏州大乱这个机会,大肆招兵买马,扩张势力。他的威信已经超过了李克文了。
看到了这一点的李继迁开始对北宋王朝“示弱”了,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李继迁趁着朝廷封李继捧彰德军节度使的时节,遣使入贡,对宋王朝大献殷勤(不知进贡的是什么宝贝)。还给皇帝的写了奏表,写着“做不侵不叛之臣”,但是,天朝应该将我们党项的地盘还给我们,由我来出任知州。
李继迁这次上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试探宋廷的态度,顺便也尽量争取时间,来壮大自己的力量。当然,他也希望宋太宗收到表章后,考虑实际情况真的封他为知州。哪里知道宋太宗觉得李继迁太天真了,居然连这么无理的要求都提得出来。便写了道圣谕,派秦翰去李继迁那儿宣读,圣谕的大致意思是说,我知道你李家世代忠诚,也对我大宋王朝有许多功绩,我本来不想并你家的地盘的(也亏他说得出来),是你们自己不争气,处理不好家族内部矛盾,主动献地于我的。现在你李氏宗族的人大都在朝廷做官,你一个人在荒凉之地像什么话?你还想以武拒统,到时候身败名裂,就怪不得我了。你还是老老实实回到朝廷,我给你封个官做,重重赏赐你,到时候你大富大贵地过几十年好日子,多好(在夏州当土皇帝没门儿)!是福是祸,全在你一念之间了。
史书上没写李继迁听了圣谕是啥态度,估计是模棱两可、哼哼哈哈地糊弄过去了。到了晚上,李继迁留秦翰睡在自己帐中,出入也不设防,他倒是真放心。
李继迁对秦翰放心,秦翰对李继迁可是不太放心。他看到李继迁对自己一点戒备之心也没有,便动了心思,想趁这个机会杀了李继迁,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李继迁这时的小聪明和武略全然显现出来了。他一要有动作,估计李继迁就来一个“武功招数”,然后再呼呼大睡。秦翰最终没有成功,不然就没有后来的西夏王国了,中国的历史也要改写。
秦翰灰溜溜走了,李继迁就从地斤泽出来带兵到银州、夏州趁宋军不注意,抢劫掳掠一番宋朝人士。后来赵光义实在忍不住了,派田钦祚、袁继忠等人带正规部队巡护银、夏,在葭芦川和三岔口连连把李继迁打得丢盔卸甲,只能灰溜溜地回了地斤泽。这几次失败,也给李继迁带来了好处。因为这样的战绩充分证明了赵光义以前的判断,李继迁成不了大气,也就暂时没派大部队镇压。
李继迁这次可学乖了,他再不敢轻举妄动了,而在有效地地壮大着自己的实力,渐渐地他的身边已经聚集了两万多作战部队了。正在这时候,大宋王朝的招揽政策开始实行了。宋太宗诏令绥、银、夏的官员招引外逃的党项部民归业,诱饵是可以免除三年的徭役,于是李继迁手下的许多人内心也产生了动摇。
如果此时不打一仗,人心就会离散。因为免除三年徭役,自己放牧的收获全归自己,那可是个很有诱惑力的事情。
可是,这仗怎么打?
按李继迁的意思还是攻打银、夏二州,他说:“我们的土地已经荒废已久了,跟随我们的部民们都快揭不开锅了,没有饭吃谁还愿意打仗啊。现在赵家王朝正以金钱为诱饵分化我们的力量,我们该怎么办呢?我看,只有攻打下夏州来,才能壮大我们的影响和势力。”
这时的张浦还是认为不到出兵的最佳时机,因为聚集起来的力量还没有经过训练,也还没有“统一思想”。不过形势所迫,非出兵不行了,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朝廷在银、夏重兵把守,确实无法攻打,但是还有宥州,这个地方也很富庶,有横山作为屏障,我们可以聚集诸部把它打下来。这样既可以解决吃饭问题,又可以再据险坚守,作为兴复祖业的基地。”
好,那就打宥州。
李继迁聚齐了大约一万人进攻宥州,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宥州城池坚固,宋朝统兵将领调度有方。他又输了。损兵折将,毫无收获。
李继迁认真总结了自己兵败宥州的教训,觉得自己还是人手太少,应该招揽点人手,于是便派自己的弟弟李继冲四处撒网捞鱼。
也就是一年多时间,李继冲成长起来了,也成熟多了。再不是那个要打要杀的莽撞小伙了。大约只有半年左右的时间,李继冲就靠着自己的一张嘴,说服了诸多部落和李氏联盟。最大的收获是宋雍熙元年(公元984年)五月,宥州兵败半年后,在李继冲的努力工作下,李继迁迎来了一支生力军——党项咩嵬部。
这个咩嵬部,居然兵强马壮,他们的“部长”的名字叫“魔病人乜崖素”,大概是羌语的译音,否则,太像武侠小说中的名号了。待这个魔病人归附以后,李继迁认真分析了形势,开始策划行动,这次他的目标是夏州西北的王庭镇。至于为什么要选择王庭镇呢?原因也很简单。李继迁现在迫切地需要一场胜利来提振自己的士气,而王庭这个地方蕃部众多,是宋军防御比较薄弱的地方。也许是魔病人的归附给李继迁带来了好运,李继迁率两万铁骑“闪袭”王庭镇,还没等尹宪在夏州反应过来呢,李继迁就拿下了他的第一次胜利。
史书记载此战李继迁“俘掳万计”,说的不是俘虏了宋军万余人,而是马匹牛羊之类,还有原来这的那些蕃众,绝对不可能是宋军。当时的宋军战斗力非常之强,如果有一万人面对李继迁,他就不可能取胜。
但这次战役,和后来中国抗日战争的百团大战有一个共同的后果,就是使敌方知道了对方也有一些实力了,不能忽视了。
李继迁好不容易打了次胜仗,一时喜出望外,便纠集了上万人马,派张浦、李大信等人率兵四处袭扰,掠夺过冬物资。关于这段历史,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李继迁年龄虽然小,20出头,但是,总的大政方针都是出自于他。张浦对他的作用虽然如同诸葛亮之于刘备。但是,关键时刻他做主。此时出兵四处掳掠就是他的主张,而张浦是不同意的。但是,张浦还不得不亲自率队出去打劫。当然,张浦采取的也是灵活的打了抢了就跑的战术,使得宋军抓不住影,也就占了些便宜。
这种打了就跑的战术令曹光实等宋朝边将十分恼火,他们计划着要找个机会狠狠打击一下李继迁,要将其团伙一网打尽。再不能小看他们,应该立即给予严厉的镇压。
百团大战后,日本人加强了对八路军的打击,曾经制定彻底消灭八路军的计划。此时的曹光实尹宪就开始制定这种计划了。
;
(https://www.biquya.cc/id22188/1231428.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