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家父万历,请陛下称太子 > 第136章部署

  陈矩暗暗看了眼赵志皋,不由自主点了点头。
  又瞥了眼沈一贯。
  这段时间,沈一贯觉得出了石星的事情,就可以对赵志皋发起挑战。
  上蹿下跳的十分厉害。
  但就这份临危处断的能力,沈一贯真的是差赵志皋太多了。
  “朱泺如此年轻,刚刚升任副经略,不到月余时间,再次提拔为经略,陛下是否提拔的有些太快了?”
  叶向高硬着头皮,小声说道。
  哼!
  朱翊钧冷哼一声,冷冷看着叶向高:“朱泺是比你们推荐的杨镐年轻很多,可眼下朝鲜的几次胜仗都是朱泺打的!”
  “之前的捷报传来,你们拼命的把朱泺的功劳往杨镐身上按,为什么杨镐离开朱泺,去执掌辽东军,打的第一仗,就差点把这个入朝辽东军败光了!”
  叶向高面色变白,连忙叩首,匍匐在地上不敢再言。
  赵志皋暗暗看了眼盛怒的皇帝。
  他现在明白了。
  皇帝抢先表现出雷霆大怒的模样。
  恐怕就是先声夺人!
  为任命朱泺为经略铺垫,在这种情况下,沈一贯、叶向高之流自保都来不及,还如何反对皇帝任命朱泺呢?
  看来皇帝并未因外面的流言,就减少了对朱泺的青睐……
  不对!
  赵志皋眼底闪过一抹异色。
  朱泺才十五岁,刚刚束冠的年纪。
  皇帝这么使用朱泺,未免没有拔苗助长的嫌疑。
  难道皇帝是想要看一看,朱泺登上高位后的表现,以此试探朱泺?
  赵志皋忽然觉得,若他对皇帝的猜测是对的。
  那么朱泺会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
  登高位而飞扬跋扈,会让皇帝心生忌惮。
  可朱泺若是因此谨小慎微,皇帝同样会认为朱泺年纪轻轻便城府太深!
  除非朱泺能够表现的恰到好处。
  什么是恰到好处,赵志皋也不知,恐怕只有皇帝心中才有恰到好处的标准。
  “首辅。”赵志皋思绪繁复之际,就听到皇帝吩咐道:“就按照你的建议去办吧!”
  “另外,麻贵先行动身前往朝鲜接管辽东军残部,大同兵马也要集结,中枢发函询问朱泺,解决朝鲜战事,还需要多少援兵。”
  “臣遵旨!”
  沈一贯与叶向高随着众人走出乾清宫后,转头看了眼,抬手擦了擦额头的冷汗。
  叶向高咬牙怒道:“杨镐真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废物!”
  “他这一败,连累次辅暂时都无法向赵志皋发起挑战了,次辅,朱泺爬的太快了,必须想办法遏制。”
  “现在整个朝鲜都是朱泺说了算,我们鞭长莫及,除非朱泺败了!”沈一贯绝望的说道。
  叶向高咬牙道:“我就不相信这竖子能够常胜不败!”
  “他要是真的打赢了朝鲜战争,按照当初我们与陛下的约定,他得胜班师回朝,岂不是就要与我等平起平坐,担任兵部尚书?”
  哼!
  沈一贯冷哼一声:“做梦!让后宫那位去着急吧!后宫那位已经与李氏父子结盟,她是绝不希望朱泺高升的!”
  ……
  太白山脉北段。
  辽东残部扎营休整之地。
  帅帐内。
  “不自量力!”
  “姓朱的口气还真大,凭他七千人,还想重创德川家康,甚至还想凭借现有的兵力,解决朝鲜战事!”
  “真让他姓朱的解决了,我们的颜面何在!”
  ⋯⋯
  吴襄站在帅帐内,听着同袍们愤怒的叫骂声,他更加认定这次离开忠州回来赌对了!
  不断从危险中抽身。
  而且还会因为此事,为伯爷父子、杨镐视为值得信赖的心腹!
  吴襄坚信此番的失败,根本不会对伯爷父子造成任何的影响。
  辽东集团可不止眼前的四万精锐。
  至于杨镐?
  他也不认为杨镐会一蹶不振。
  大明的文臣与武将不同。
  文臣犯错,只要不是谋逆罪名,只要朝中有人,沉寂几年,很容易就可以重新复起。
  至于杨镐朝中有没有人。
  当朝沈次辅就是杨镐的靠山!
  “经略、总兵,卑职深知,只有朱泺战败,对我们才是最有利,在离开之际,卑职已经暗中劝说祖将军,让祖将军拉拢戚金,一旦朱泺在太白山战败的消息传来后,就让祖将军说服戚金将军抛弃朱泺撤离闻庆城!”
  “朱泺一旦战败,士气低落,又遭抛弃,闻庆城势必不能守!”吴襄不忘再为自己邀功。
  “好!”杨镐激动起身,多日来低迷呆滞的面孔流露出病态般潮红,大声赞道。
  紧接着又说道:“吴襄,你说的对,只有朱泺战败,对我们才是最有利的,在兵败之后,我就看到了这一点。”
  “朱泺主动出城寻找战机,他这就是自己找死!”
  “经略,那我们就等着看,朱泺怎么自寻死路吧。”李如松也因为这个好消息,振作了不少,轻松笑着说道。
  “经略使和总兵说得对,朱泺他的好运气到头了!”
  “姓朱的瞧不起咱们辽东军,咱们就看看姓朱的失败落魄是什么样子!”
  ⋯⋯
  吴襄听着同袍们的嚷嚷声,笑着低声附和,却有些心虚,眼神飘忽闪烁。
  他回来后,为了能达到与同袍同病相怜的目的。
  并没有把朱泺善待他们的事情如实汇报。
  因为他很清楚,在这种整个辽东军上下都痛恨朱泺的情况下,如果让杨镐等人知道朱泺善待他们,杨镐等人心中一定会别扭不舒服。
  继而对他吴襄也会产生厌恶。
  这是吴襄自己对人性的总结。
  所以他一个劲的描述朱泺,以及朱泺麾下的将领对他们冷嘲热讽,还把朱泺点评辽东李氏父子,点评他们辽东将领的话,添油加醋的转述。
  吴襄担心舅兄祖大寿回来后,揭穿真相。
  而他并不知道,祖大寿此刻并不在闻庆城内。
  太白山南段。
  鸡鸣山。
  祖大寿领着五名辽东籍将领跟随在朱泺身边,一脚深,一脚浅的在山道中行走。
  祖大寿看了眼面不红,气不喘的朱泺以及新军、戚家军将领。
  再看看他身边的辽东籍将领,不由感慨差距之大!
  此刻,他麾下的几名将领明显已经有些跟不上步伐了。
  平日里大家领兵作战,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看不出来。
  可在这种山中的极端条件下,双方的差距立马就显露出来了。
  朱泺,以及新军、戚家军的耐力实在是太好了!
  祖大寿知道,这是不间断强度训练的结果。
  对比直接反映出辽东军的训练不足。
  或许辽东军,无论将领还是士兵,作战经验、战场厮杀技能要强过新军。
  单就严苛训练,严明纪律、士兵之间的相互配合信任等方方面面,一定比不上朱泺的新军。
  这些都可以从行军中的细节观察到。
  “停!”
  就在祖大寿暗暗对比着双方之间差距的时候,朱泺忽然压着声音下令停止前进。
  祖大寿连忙开口说道:“经略,不必顾虑我们,我们一定能跟得上大军行动的。”
  朱常洛笑了笑说道:“祖将军误会了,我们的士兵也已经很疲劳了,现在我们与德川家康南下大军的距离越来越近了,根据斥候最新传回来的消息,德川家康距离我们只剩下不到三十里的距离,将士们需要恢复体力。”
  “这只是其次,更重要是我们也需要拟定一个对付德川家康的作战计划了。”
  祖大寿讪讪一笑。
  连忙试探道:“经略心中是否已经有了想法?”
  他之所以临时决定带着辽东军的将领出城,借口就是想要观摩新军的作战,学习新军作战。
  当然他也的确有这种想法。
  不过却不是他带着麾下将领离开闻庆城的真正原因。
  吴襄走后,祖大寿意识到,吴襄来找他,未必就没有去找他麾下的将领。
  尽管他暗中严厉询问五名留下来的将领,这些人都一口咬定吴襄没找他们。
  祖大寿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
  为了确保麾下将领不作出什么丢人现眼,忘恩负义的事情,他索性直接将千余名辽东将士交给戚金。
  自己带着五名将领出城追赶朱泺。
  将领们都被他带走了,只留下士兵帮忙守城,没有领头的士兵,是绝对不可能,也不敢胡作非为的。
  这样可以一劳永逸!
  朱常洛笑着点了点头,见到海中砥和熊廷弼打开地图,他蹲下来,指着地图说道:“祖将军请看。”
  “我们现在的位置是鸡鸣山,鸡鸣山是太白山脉南段余脉最为险峻的一处,我们只要在这里留下少量的兵力,就可以长时间挡住德川家康南下。”
  “你们在看这里,这两两头大中间细的地形是不是十分适合打伏击。”
  “我准备在这个地方,伏击德川家康布置在大军后方的粮草辎重队,只要打掉了德川家康的粮草辎重队,四万大军没有粮草没有辎重,只有随身携带的火药和铅弹,一旦打光了,德川家康的大军对我们来说,就是一只待宰的羔羊!”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达到最大程度打残德川家康的目的!”
  祖大寿微微皱眉,提醒道:“经略,你的想法是很不错,可是经略有没有注意到这个地方与我们双方的距离?”
  “从图上显示,我们距离经略选择的伏击地点至少有二十里,相反德川家康只有十里。”
  “考虑德川家康四万大军,在山道中行进,整个行军阵列差不多至少有二十里左右。”
  “这样一来,即便我们足够快,也无法抢在德川家康进入这个伏击点之前赶到,并且埋伏好。”
  “如此我们不可避免的就要与德川家康的南下大军在行军途中碰面,无法做到伏击,要是我们能早一点抵达这里就好了。”
  祖大寿不由叹了口气,他觉得朱泺的想法很好。
  可现实情况,却让这个想法根本无法实施。
  海中砥等人也全都狐疑看向朱泺。
  他们听懂祖大寿指出的问题了。
  这个问题十分关键,直接导致了指挥使的战术无法实施。
  大家都以为朱泺忽略了双方行军速度这个细微环节了。
  朱常洛听闻后,自信笑着说道:“祖将军的这个担忧很好解决,我已经有了办法。”
  “大家不要忘记了,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形中。”
  “你们看,如果我们脱离这条山道,翻过山背面,在山背面行军,只要我们谨慎,是不是可以和德川家康擦肩而过,却不被发现呢?”
  “说实话,即便是有抢先埋伏的机会,我也绝对不会这么干!”
  “别忘了德川家康是怎么打败辽东军的,就是抢先埋伏,德川家康我不是特别了解,但是如果我是德川家康,我刚刚用这种方式打了一场胜仗,在这种明显十分适合埋伏的地形中,我一定要慎之又慎的搜检。”
  “德川家康的行进队列长达二十里,不说每一部对这个适合伏击的地方搜检,就是有四五部进行搜检,我们也根本无法潜伏隐藏……
  “而相反,我们潜伏到山的北面,在山间行进,控制行军的速度,在德川家康滞后的辎重队行至伏击点之前,我们抵达,然后立刻发起攻击,是不是暴露的风险就很小了?”
  “而现在是月初,月亮是天亮的时候才出现,晚上是没有月光的。”
  “三十里的路程,我估摸着,我们得伏击战不出意外,是在明天早上发起。”
  “只要我们不打火把,做到行军过程不出声音,漆黑夜色的掩护下,即便山上有德川家康的斥候,也不可能察觉我们的存在。”
  “为了达到在德川家康眼皮子底下秘密行军的目的,接下来,参与辅机的将士,把辎重粮草都留在鸡鸣山,让留守阻敌的兄弟负责看管。”
  “我们身上的盔甲要脱掉,兵器凡事带铁的,都要一律用布包裹。”
  “行进过程中,每个人口中要含一把草,确保不能发出一点响动。”
  嘶!
  这次,不但辽东将领、戚家军将领,就是新军的将领都忍不住倒吸凉气。
  辽东将领毕竟有隔阂,也不想祖大寿一样拿得起放得下,相互对视,想提出质疑又不敢。
  倒是戚家军的将领们很自然的提了出来:“指挥使,山背面不像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路,虽然狭窄,但至少是一条官道。”
  “山背面的没有路,夜间在一条没有路的山中行走,还不能打火把,还要提防被倭寇发现,这能做到吗?”

(https://www.biquya.cc/id173495/31264619.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