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家父万历,请陛下称太子 > 第155章 假道伐虢

  乾清宫。
  朱祤钧看赵志皋将密折看完,恭恭敬敬放回来,沉凝询问道:“首辅,朱泺密折中所言,趁着大军回归的时候,假道伐虢,乘机对建奴发起犁庭扫穴的打击,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赵志皋已经完全被年轻边将这道密折的建议给震惊了。
  刚刚打赢讨倭战争,朱泺竟然想要借着大军从朝鲜回来的时机,在朝鲜新军的配合下,乘机对日益壮大,已经严重威胁到大明的建奴,效仿成化年间的犁庭扫穴,再来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胆子实在是太大了!
  但赵志皋不得不承认,这是个真正为国计的将帅!
  只是兵者,国之大事,谨慎一辈子,糊糊补补一辈子的赵志皋,绝不会因为朱泺密折中,天衣无缝的计划就一股脑同意。
  他扭头看向骆思恭:“骆都督,建奴女真如今的实力如何,你锦衣卫是否清楚?”
  骆思恭拱手道:“努尔哈赤在年初击败东海女真,如今奴儿干都司地区的女真各部已经完全臣服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将女真分为三旗。”
  “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
  “其中努尔哈赤掌控正黄旗,其次子代善掌控镶黄旗、胞弟舒尔哈齐掌控正白旗。”
  “若非其长子褚英失踪,恐怕三旗都会为努尔哈赤及其儿子们掌控。”
  “三旗总兵力八万人,其中努尔哈赤的正黄旗就有足足四万人,其他两旗分别有两万人。”
  “除年初称汗建立的三旗外,努尔哈赤还从逃亡建州的辽民中挑选,组建了一支差不多三万人的汉军旗。”
  “这些人其实都是辽东地区的军户,本身就有一定的厮杀技能。”
  “努尔哈赤完全以火绳枪和火炮装备汉军旗。”
  赵志皋听的脸色都变了:“十一万人!李氏父子眼睁睁看着建州女真从十三副甲,发展至十一万人!其心可诛!“
  “陛下,建奴必须尽快解决,从骆都督刚才的介绍,可以看出,努尔哈赤此人十分了得,建奴有着高效的组织力,以及内部凝聚力,若不能早日铲除,必会成为我朝的心腹大患!”
  “其高效的组织力,内部凝聚力,绝非草原组织松散的鞑靼人可以比拟的!”
  朱翊钧打量着赵志皋。
  建奴女真的高效组织力、极强内部凝聚力。
  相同的话,朱泺那道万言折子上也曾经说过,而且朱泺不单单是从建奴女真的军事组织关系分析。
  更从建奴女真的民事组织对比了如今大明腐烂的卫所制度,松散的民间结构,以及军队的混乱。
  并且在折子中言明,一旦大明与女真生死较量,大明纵使底蕴深厚,人口众多,但一盘散沙的组织结构。
  恐也无法应对高效组织力,极强凝聚力的女真人!
  赵志皋能看透这些,足以证明赵志皋不是个庸才。
  这也赵志皋为石星求情,他从轻处罚石星的原因,他这是用石星来暗示朝中那些想要搬倒赵志皋的人。
  只是赵志皋也只能当个胡裱匠罢了。
  若是将赵志皋放在一个更加平和的时代中,或许可以成为一代贤相。
  但当下大明的矛盾和问题,以赵志皋的才能还不足以胜任。
  在朱翊钧看来,他的恩师张居正本可以胜任中兴大明这个重任。
  虽然恩师张局长只是看到了大明的表面矛盾隐患,对更深层次的原因没有一个深刻清晰的认识和理论。
  但看到了病症,至少可以做到对症下药了。
  而且恩师张居正是有能力执行下去的。
  就如朱泺折子中所阐述的,恩师张居正犯了所有本阶层自救改良都会犯的通病。
  有自救之雄心,在自救的改革中,试图约束别人,却做不到正人先正己。
  “圣上,这同样是解决辽东集团这个隐患的最佳机会!”赵志皋看着皇帝出神,以为皇帝犹豫不决,急切说道:“没有了建奴的威胁,朝廷就无需对辽东集团这个隐患畏手畏脚!”
  糟糕!
  骆思恭听到这话,忍不住暗道糟糕。
  站在一旁,始终保持沉默的陈矩也不由叹了口气。
  朱翊钧微微皱眉,说道:“努尔哈赤有十一万兵马,入朝大军班师回朝,即便有朝鲜新军,恐怕也不足五万人。”
  “需要辽东集团的配合,而如何让辽东集团配合,却又不泄露消息……”
  “陛下,朝廷可以在朱大人发起对建奴突袭之后,派遣要员,手持王命前往辽东,迫使辽东出战!”
  “如此辽东必没有将消息泄露给建奴的时间!”
  “若能助我大明一举除掉两个隐患,到时臣愿意亲自往辽东,督促李氏父子出兵!”赵志皋不等皇帝说完,察觉皇帝有些犹豫,很无礼的急切说道。
  骆思恭暗暗摇头。
  老胡裱匠还是没有看透啊!
  只见朱翊钧笑而摆手,平缓说道:“此事不急,朕还要考虑考虑,此事只有你们三人知道,若是消息泄露,朕决不轻饶!”
  “是!”
  赵志皋心中着急,却也无可奈何,与骆思恭结伴从乾清宫走出来。
  赵志皋忍不住询问道:“骆都督,若是朝廷需要,必要时刻,你锦衣卫有没有能力控制辽东李氏父子?”
  骆思恭看着赵志皋还不明白皇帝为何犹豫。
  低声提醒道:“首辅,朱大人连战连捷,已经被民间百姓誉为战神了!”
  骆思恭看赵志皋狐疑拧眉,也不多说,快步离开。
  他已经好心提醒了。
  骆思恭心中也十分的遗憾,恨不得将朱泺就是长皇子朱常洛说出来,以解皇帝心中的不安猜忌。
  可他不能。
  这个时候说出来,那么之前这么长时间,他就是欺君!
  有多少颗脑袋,都不够皇帝砍的!
  哎!
  赵志皋不由无奈的叹了口气。
  这会儿他也明白了。
  朱泺!
  皇帝在猜忌朱泺!
  所以对是不是乘机连辽东集团都直接有些犹豫。
  皇帝在搞平衡!
  帝王心术!
  赵志皋扭头看了眼黑洞洞的乾清宫,十分无奈,现在就连他都在犹豫,是不是真的要肢解辽东集团。
  一旦没有了建奴存在,辽东的重要性就势必下降,李氏父子在朝中话语权就会衰减。
  到时候皇帝重用朱泺,朱泺若有不臣之心,想要肢解李氏父子,实在是太容易了。
  而且赵志皋甚至都在琢磨,朱泺灭建奴,是不是就是在肢解辽东做准备!
  他都有这种想法,聪明、精于帝王心术的皇帝能想不到这些吗?
  远处。
  沈一贯看着赵志皋与骆思恭在乾清宫门外攀谈,面色沉凝吩咐道:“想尽一切办法,弄清楚乾清宫发生了什么事情。”
  “次辅,恐怕有些困难,自从嘉靖年发生的宫女刺杀案后,乾清宫就十分的严密。”叶向高提醒道。
  “有个人或许能帮我们!”沈一贯看向后宫方向。
  叶向高眼睛一亮,则看向文华殿!
  ……
  汉成。
  朱泺刚刚从王宫出来后,等候在外面的李舜臣就连忙迎了上去:“经略,国主同意了吗?”
  朱泺看着李舜臣对此事如此积极,心中很高兴。
  这就意味着,李舜臣已经放下其朝鲜人的身份,站在他这边了。
  他点了点头,道:“我对国主说,陛下需要借助朝鲜新军,帮大明打一仗,战争结束后归化,并且陛下也想亲自检阅朝鲜新军,国主虽然肉疼,不过却也答应了。”
  李舜臣听闻后不由一笑。
  他知道,归还是肯定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他也不希望归化。
  在他指挥朝鲜新军这段时间,李舜臣对这支由常胜军训练的新军爱不释手。
  他也希望能把这支新军带走。
  朱泺注意到同样在宫外等他的戚金、熊廷弼等人不在,四处张望,发现了数百步外,拥堵的人群后面,戚金几人正在探头探脑的张望。
  他不由好奇询问:“发生什么事情了,让戚总兵他们都产生了兴趣。”
  “禀经略,是在处斩朝鲜一名王族旁支。”
  “噢?”朱泺不由轻哦一声:“谋反作乱吗?”
  不管是哪个朝代,只要没有谋反作乱,王族的身份,都等同于免死金牌。
  李舜臣摇了摇头:“倒也不能算是谋逆,只是太贪婪了,在倭寇入侵期间,曾经与倭寇做过生意。”
  “当然,这并不是朝野内外一致要这位王族旁支死的原因。”
  “这位旁支有大范围的驱赶佃户,毁田种桑养蚕呢,许多以前给他种地的佃户被他驱赶,无家可归。”
  “这也就罢了,他还借着王族的身份,大肆的在民间圈占土地种植棉槡,得罪了朝中许多的大员。”
  “之前大家找不到借口,现在倭寇战败,他与倭寇生意往来的事情就被当成通敌来对待。”
  “国主迫于民间与朝廷内部的压力,不得不杀人,安抚众怒。”
  朱泺听着,脸上露出深思。
  “走过去看看。”
  “指挥使!”
  “贤侄!”
  ⋯⋯
  戚金等人在朱泺走来后,立刻行礼,朱泺点了点头,看向行刑台。
  “我何罪之有!何罪之有!”
  “我冤枉!我冤枉,我没有通敌,我用布匹换取倭寇缴获的粮食,我无偿捐献给朝廷大军作战,我何罪之有!”
  朱泺抵近后,就看到行刑台上,一个身穿囚衣的人大声呼喊道。
  “时辰已到,行刑!”
  “啊!”
  “杀得好!杀得好!”
  ⋯⋯⋯
  一声惨叫,血光渐起,周围的朝鲜百姓纷纷叫好,散去。
  “指挥使?”海中砥看着朱泺盯着那具无头的尸体出神,好奇开口。
  朱泺回神后,冷不丁询问道:“对这个朝鲜王族被杀,你们有什么想法,他真的该死吗?”
  “有点冤枉。”戚金直白说道:“这其中掺杂了朝鲜内部的争斗。”
  熊廷弼与海中砥二人在朱泺看来的时候,也点了点头。
  李舜臣不由好奇看着朱泺。
  朱泺摇了摇头,面色却很沉重的询问海中砥和熊廷弼:“你们二人也觉得他冤枉,你们也觉得,这只是朝鲜内部权力、利益斗争的结果吗?”
  朱泺看着二人一脸狐疑,就知道二人也是这么认为的。
  他沉重说道:“不是,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与传统农耕之间的争斗。”
  “的确,人人喊杀,是因为利益。”
  “但你们想一想,如果不是这位王族旁支发展丝绸、棉纺这些手工业,就不会有驱赶佃户得罪百姓,就不会得罪朝鲜内部的地主阶层。”
  “而这种情况,同样在我大明也十分普遍。”
  “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出现,这种生产关系,对传统的农耕产生了十分大的破坏力。”
  “这种问题同样是我朝要面对的。”
  “一旦处理不好新生产方式与旧有传统农耕之间的关系,一定会发生十分剧烈的动荡。”
  “我们是要像朝鲜这样遏制新生产方式呢?还是发展?如果容许他的发展,又如何化解两种关系之间的转变,让这种转变能够平稳的过渡?”
  “这个问题你二人可以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会是未来大明,最为集中的矛盾之一。”
  朱泺说的很详细。
  他希望海中砥和熊廷弼这样的人才,能够通过他的提醒,自己认真摸索,对这个问题产生足够的重视。
  资本与农耕土地问题,仿佛是天然敌对的关系。
  尤其是农耕向资本过渡,这种矛盾会更加的尖锐。
  最典型的就是羊吃人事件,而眼前的一幕,就是槡棉吃人!
  即便是朱泺,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也没有想到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对这个问题,后世的经验无法给他答案。
  效仿西方,百姓牺牲很大,而且大明本就已经烈火烹油了,经不住民间大乱折腾。
  土地皇权化、国家化是一个对百姓伤害最小的办法,但同样也面临整个天下的地主阶层。
  在大明经不住折腾的客观条件下,这个问题似乎根本无解!
  而且他意识到,因为之前那道万言折子,回到朝中,皇帝老子一定会询问他有关这方面的解决办法。
  他在那道折子中,详细的阐述了这个问题对大明的危害性阻!
  如果不能答好这个问题,恐怕无法坚定皇帝老子支持他的改革。
  尽快结束朝鲜战事,假道伐虢,这一切,其实都是他极力想要在解决内部问题之前,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他又不由想到了皇帝老子会不会同意他假道伐虢,灭建奴的计划。

(https://www.biquya.cc/id173495/31264600.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