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摘他,指摘朝廷。
简直如同指着他的鼻子在叫嚣。
陈矩没有应命,等皇帝喘着粗气略微冷静后,小心翼翼的说道:“陛下,东林书院的士子太多了,影响太大。”
“而且这篇文章,披着改革的皮,若是因此文章而查封东林书院,是否会给天下百姓一个信号,朝廷的改革要终止了?”
“另外,骆都督的线报显示,东林党与朝中关系密切……”
说到此处,陈矩停了下来,把头低下。
朱翊钧冷冷的看了眼陈矩。他知道陈矩没有继续说出内容。
东林党不但与朝中许多人有密切联系,而且与他的三子,与延禧宫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对东林党动手,牵扯皇子、后宫、朝内朝外……
朱栩钧逐渐冷静下来,沉默许久,冷不丁询问:“那混球在天津卫的情况如何?”
听闻皇帝问及天津卫的事情,陈矩轻松笑着答道:“八月中旬,十艘海船的货物出海,殿下已经筹集了二十万两。”
“往后每年只要有十次如此规模的商贸,便可弥补矿税废除后的缺额。”
皇帝听闻后,露出了笑容,吩咐道:“把这篇狗屁不通的文章送到天津卫交给朱泺,告诉他,年终之前,他必须给朕拿出一个令人叹服的成绩来!”
“否则,他天津卫的举动,还会牵累朝廷!”
“陛下,时间是不是有点紧了,若是按照陛下的要求,殿下就需要每个月组织十艘海船的货物,现在北直隶的大商业主、大工坊主都在暗暗抵制天津卫?”
陈矩略有担忧提醒道。
朱翊钧摆了摆手:“这一次的十艘货物,他就用了一个月时间,剩下四个月时间,每个月一次,时间不算紧,倭寇现在求着他,不愁货品没有买主。”
“何况去天津卫的也不光倭寇,不是说还有红毛人吗?”
“我大明的东西,从来不缺买主!”
陈矩想了想,或许时间多少有些紧了些,不过考虑到朱泺的能力,他也觉得每个月一次,应该不成问题。
“老奴这就去。”
陈矩领命离开。
无论是皇帝还是陈矩,都可以说是权力层面的高手。
但是术业有专攻,他们与沈一贯等人一样,对于商业的了解,远不如范永斗。
数日后。
天津卫。
指挥使府。
书房。
朱泺看着众人——轮着看完东林报后,询问道:“对这篇文章你们怎么看?”
楼大有率先开口,冷笑道:“这个叫袁崇焕的酸秀才不知死活!指责起王爷了,若是没有猜错,袁崇焕这个酸秀才不过是一颗棋子。”
“是有人给王爷打埋伏,若是我们今年年终拿不出一个亮眼的成绩来,恐怕是免不了被弹劾了!”
孙承宗、袁可立听闻楼大有指责袁崇焕,面色有些尴尬。
在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他二人就有些左右为难。
“殿下,我们是不是调整一下与商贾们的利润分配?”
戚金犹豫一下建议道:“倭寇,以及荷兰人都想要我们的货物,我们倒是不缺买主,可是秋收开始后,货品的筹备速度越来越慢了。”
“要想完成陛下的命令,或许只能调整利益分配了。”
“跟商贾们谈谈,说说我们的难处,想来大家会支持殿下的,毕竟没有殿下,他们是绝对没参与这种大宗交易的机会。”
闻言,朱泺摇了摇头:“规矩立起来就不能改,一旦改了,且不说朝廷有无数双眼睛盯着,我们自己的信誉首先就会遭到很大打击。”
略作停顿,朱泺继续说道:“其实我问你们意见,是想知道,你们对这篇文章中,提出的中枢放权有什么看法?”
众人面面相觑。
尤其是戚金等武将们。
熊廷弼略微犹豫,起身说道:“王爷,抛开顾宪成此人不谈,卑职倒是觉得有些道理,我们进行的改革,不正是要解除对民间的约束吗?”
“朝廷放权,也正是一种变相对民间约束的放松。”
海中砥也点了点头。
朱泺看向袁可立二人,语气平缓询问:“稚绳,礼卿你二人呢?不要因为你们与袁崇焕的关系就不敢表达真实想法。”
“这可与我当初把你们留在军中的目的,背道而驰了,有什么想法,大胆的说出来。”
二人起身,异口同声,大声道:“王爷,我们也认同飞白的看法!”
朱泺已经得到他想要的答案了。
“连你们都被迷惑了,恐怕这篇文章,会迷惑很多赞同改革的人,朝中或许很快就会掀起一股中枢放权的声浪。”
众人狐疑看向朱泺。
尤其是熊廷弼四人。
朱泺起身,踱步走到书房门口,背对着众人说道:“放权给地方官府,给地方最大的权限,让地方按照地方的具体情况,制定恢复地方民生的策略,这似乎的确与我们进行的改革差不多,都是解放对民间的约束。”
“可你们有没有想过,我大明的地方官场,拥有巨大的权柄后,真的可以担负起恢复地方民生的重任?”
“我看不到希望,给地方更多的权利,地方官一定会利用更大的权利,对百姓进行更大的压榨。”
“放权没有错,但不是把权利从中枢下放到地方,放权的本意应该是彻底的从官一级层面,放弃以往拥有的权利,把管理百姓的权利扔掉,让百姓拥有更大的自主权。”
“比如卫所私有化的改革,朝廷放权,放弃了对卫所百姓匠籍、军籍所拥有的权利。”
众人听闻后,恍然大悟。
同时也明白了朱泺的担心。
其实他们并不完全明白。
此刻朱泺背对着众人,眉头紧紧皱着。
他隐约察觉到,顾宪成推动中枢把权利下放地方,一定有某种特殊的目的!
只是有用的消息太少,他能分析出的也只有这么多。
沉默片刻,朱泺转身道:“想要反驳这篇文章,我们就首先要证明,天津卫的这种模式是可以成功的。”
“这篇文章就是从我们管控天津卫太严,引申提出放权这个理念,并且言辞凿凿笃定我们不能成功,任何言语的反驳,都不如我们做成了更加具有效力。”
“今天把你们大家聚到这里,就是解决我们现在遇到的难题,稚绳、礼卿,你二人负责货物统筹,说说你们遇到的困难。”
袁可立站出来,苦笑说道:“殿下,困难只有一个,秋收开始后,百姓们忙于秋收,负责运输货物的人手减少,工坊的学徒、短工减少。”
“秋收是重中之重的事情,且不说百姓们太珍惜田地里的粮食,就是百姓愿意,按照朝廷的规矩,任何事情,都要为耕种、秋收让路!若是我们敢于驱使百姓放弃收割庄稼,恐怕很快就要被弹劾!”
“粮食是根本,无粮不稳,这条红线绝对不能碰!”
朱泺严肃的说道。众人也点了点头。
钱可以少赚,但不能没有粮食。
这年头,年景本来就不好,粮食的珍贵性,每个人都清楚。
朱泺看着众人满面严肃,笑着说道:“其实也并非没有办法解决。”
“就比如纺织,是否可以让工坊计算出每匹布需要的棉花,可以把物料分发给百姓,我大明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纺织机。”
“大明百姓人家的女子,手巧的很,他们一家人身上穿的衣服,所用的布料,几乎都是自己织的。”
“整个北直隶,有多少这样心灵手巧的女子呢?”
“我们的百姓自古就有着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我想他们一定愿意白天收割庄稼,晚上织布赚取额外的钱来补贴家用。”
“诸如此类分包,很多东西都可以实现。”
“你们要做的就是做好监督,为百姓定好一个合理的价格,不能让他们付出了辛劳,所得却十分微薄。”
“同时,我们还可以借助这次的分包,北直隶别的地方咱们无法插手,但是要在天津卫,把百姓组织起来。”
“这个组织,不是约束,而是改变我们以往皇权不下乡的传统,在乡村一级,建立起一定形式的组织,打破乡绅对百姓的领导。”
“让我们选出来的百姓代表,统筹安排分派,其所在村中每一户百姓的分包任务,包括发放物料,收回成品,协助我们发放予以百姓的酬劳等等。”
“如此,我们虽然废除了卫所,但是我们的民间并没有变成一滩散沙。”
“只要有需要,我们可以很快把百姓组织起来!”
众人听的,眼神渐变明亮。
更从朱泺后面组织起百姓的布局,隐约察觉到,这位王爷要做一件大事!
⋯⋯⋯
数日后。
东林书院。
袁崇焕在顾宪成看完信后,担忧道:“先生,根据我两位兄长的告诫,可以看出,朱泺发现了我们文章中的漏洞,他会不会抓住反击?”
原来这封信是孙承宗二人写给袁崇焕的。
在信中,二人指出了袁崇焕放权理念的缺陷,并且告诫袁崇焕,远离顾宪成。
可袁崇焕并没有这么做,反而转手把信交给了顾宪成。
顾宪成得意一笑:“无妨,他就算发现漏洞也奈何不了我们,他能真正有效力反驳你这篇文章的,只有在天津卫成功。”
“可根据我们的消息,他不可能成功!元素不必担心。”
闻言,袁崇焕松了口气。他最担心朱泺抓住这个漏洞反驳他。
这是他的成名之作!
如今地方官权极力推崇他这篇文章。
士林中也是如此。
若是被朱泺驳倒了他的文章,他不仅失败,而且还会丢脸丢到全天下。
袁崇焕出神之际,顾宪成则在冷笑。
心中暗道:“燕王,即便你发现了又如何?你能看清楚我顾宪成真正所图吗?你天津卫失败!就是我成功的开始!”
袁崇焕这个弟子放权的理念,给顾宪成极大的启发。
一旦他可以推动中枢放权。
权利下方地方后。
他就可以推动地方官权,配合绅权,假借改革的名义,由官权、绅权彻底在整个大明全面的窃取改革的成果!
地方官权、绅权以财富纽带连接在一起。
又以财富纽带绑架皇权!
而推动这一切的东林党,会在这个过程中,遍布天下!
“元素,先生写信来,京畿许多士子对你十分崇拜,先生想让你北上,宣讲你放权的理论,你愿不愿意去。”
袁崇焕听闻此消息,瞬间激动的面色赤红。
不过他很快冷静下来,连忙作揖道:“学生听先生吩咐。”
袁崇焕的反应,顾宪成十分满意。这个学生没有因为沈一贯予以的好处而忘乎所以。
而沈一贯更是一个鼠目寸光的老朽,根本没看出他推动放权背后的真正目的。
他在信中告诉沈一贯,皇帝一定不愿意放权,只要他们可以把放权和改革联系在一起,就可以逼着皇帝在推进改革上束手束脚。
鼠目寸光的老朽竟然真的信以为真了!
只要放权的目的实现,他就可以一脚将这个没用的腐朽老货踢开!
他笑着说道:“你才树冠之年,去京畿宣讲你的理念,对你十分有利,此番先生陪同你北上,不但去京畿,先生会在沿途,以我的人脉,为你创造条件,沿途宣讲北上!”
袁崇焕本以为顾宪成不会让他去。
毕竟他都看出,这是沈一贯在笼络他。
万万没想到,顾宪成不但让他去,而且还要亲自动用人脉,为他造势。
袁崇焕激动的面色赤红,眼中噙着泪水,噗通跪倒:“先生再造之恩,学生永远铭记于心!”
......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诸位爱卿免礼!”
“谢万岁!”。
⋯⋯⋯⋯⋯
九月最后一天的早朝开始,君臣礼毕后,群臣暗暗打量着皇帝。
任谁都能送皇帝并不怎么好看的脸色,窥探皇帝到皇帝的心情。
“陛下,地方请求中枢放权,予以地方更大权利,更好造福百姓的呼声越来越高涨,请陛下早日圣裁。”
叶向高忽然跨列而出,大声请求的声音打破了奉天殿内的安静。“请陛下早日圣裁!”“为改革,为早日恢复地方繁荣,臣请陛下同意放权!”
叶向高带头,哗啦一下,满朝三分之二的廷臣站出来请命。
哎!
赵志皋看着皇帝愈发漆黑的面色,无奈的叹了口气。
这便是眼下的大明朝局。
自重阳节当日,东林报在京畿刊发后,京畿便刮起了一股放权的大讨论声浪。
便连百姓都卷入其中。
百姓到还好。
因为燕王在京畿百姓的威望,百姓反而在这次大讨论中,表现的十分理智。
对放权之说,可以有利于地方迅速恢复繁荣,持有怀疑态度。
(https://www.biquya.cc/id173495/31264530.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