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家父万历,请陛下称太子 > 第295章 故意隐瞒

  朱翊钧看着进了车厢内,就跪坐在对面的混球儿子。
  倒是一点儿都不紧张。
  他微微冷哼,询问道:“为什么要对廖文许诺?你既然已经看清楚了士绅控制民间组织的危害,就应该果断的阻止这种事情的发生。”。
  闻言,朱泺郑重作揖回道:“禀父皇,儿臣正是在阻止,儿臣与廖文说的那番话,不出意外,很快就会在官绅阶层传开,除非真的是心怀不轨之辈。”
  “否则其他人在听闻儿臣这番话,以及父皇对常浩的命令后,就会迅速的把他们伸出去的手缩回来。”
  朱翊钧点了点头,这个说法他接受。
  此事传开后,的确可以让乡绅阶层不敢触碰朝廷引导建立起来的民间组织。
  现在这个民间组织,某种程度对于想要染指的士绅阶层,就好比私藏龙袍一样。
  “不过儿臣希望父皇回朝之后,能够下一道皇命,向天下士绅表态,在时机合适的时候,朝廷会容许他们也参加百姓代表选举。”
  皇帝刚刚舒展的眉头不由紧皱,他耐着性子说道:“给父皇一个合理的解释,否则就凭你这个请求,你之前所立的种种功劳都是徒劳!”
  “儿臣所说的时机合适,是在民间组织运行足够长时间,数年,乃至十数年,宗族关系被彻底撕裂后开始。”
  “而十数年后,大明的改革也有了真正的成效。”“父皇想一想,那个时候民间主要的阶层力量有哪些?”
  皇帝皱眉琢磨之际,朱泺便自问自答道:“儿臣估计,到时候民间的力量主要有三股力量。”
  “士绅阶层、百姓阶层以及随着朝廷改革最先发家致富的商人阶层。”
  “到时候百姓阶层通过实践,学到了实践知识,初步学会了如何更为有效的为自己争取利益。”
  “而商人阶层的迅速崛起,他们同样有自己的利益  su求。”
  “现在的小商业主、工坊主是靠拢朝廷的,未来他们与朝廷也必然会有利益上的冲突。”
  “比如北直隶现在的民间组织,选出来的百姓代表,多是率先致富的小个体。”
  “一味地让他们掌控民间组织,现在对朝廷是有利的,将来对朝廷就未必有利。”
  “商业的发展,最终必然会与农业的发展形成冲突,儿臣以为这是必然的,将来时机合适的时候,等到个体的小商业主、工坊主壮大后,把士绅阶层这条鲶鱼放入其中,让双方争斗,可以确保百姓从中得到更多的利益。”
  皇帝看了眼低着头的混球儿子。
  他知道,这个混球还有些话并没有说出来。
  这会儿他也基本明白这个混球的想法了。
  他仔细询问道:“若是商贾阶层与士绅阶层结合呢?反过来联合压榨百姓呢?”
  “父皇,这就要考验朝廷了,现在朝廷引导民间组织形成,同时还充当着裁判的任务,儿臣为什么只敢依靠士子参谋去引导百姓,直白了说,就是这种既参与其中,又充当裁判模式存在着很大的漏洞。”
  “只能依靠更为纯粹一些的士子参谋们去做。”
  “将来朝廷就是一个单纯的裁决角色。”
  “朝廷只要可以做到站在更为弱势的一方,就可以杜绝商贾阶层与士绅阶层的联合压榨。”
  “何况儿臣以为,这种勾结会有,但不会形成主流的形式,儿臣推动佃租形成定制,接下来还会推动雇工酬佣的最低保障等等措施,就是防止这些弊端出现。”
  “儿臣以为,在一个朝廷不断发展中,不论眼下设计的制  du多么的完善,终究会随着时间的发展出现弊病。”
  “朝廷只要利用好掌握的行  zheng工具,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
  “之所以出现覆亡,无外乎历朝历代,有的不愿意去改,有的死抱着祖宗规矩不放,恐有着权力,却不能利用好权力予以的工具效用。”
  “只要朝廷能够形成一个共识,把通过不断的变革,造福百姓,以实现天下大同这条真正的宗法写入朝廷的律法纲纪中。”
  “整个权力阶层的整体大方向始终坚持此目的不变,儿臣倒是很乐观的认为,今后大明即便出现什么状况,也只会是局部。”
  “整体的大环境,大风气有这个目标引导和约束,不会腐化动摇。”
  皇帝从这番话中,听出了强烈的自信。
  把通过不断变革,造福百姓,实现天下大同作为祖宗规矩,作为朝廷的律法纲纪。
  说白了,这个混球就是要把这条规矩当做祖制!
  等于是给所有想做事,愿意做事,敢于做事的人一道免死金牌!
  如果太祖、高祖两位对大明王朝有着深远影响的皇帝,能够留下这样一条不可动摇的祖制。
  先生张居正的改革或许也就不会有那么大的阻力。
  那些反对者,不就是抓住了祖制光明正大的去反对吗?
  大明历史上,又有多少想要改变窘困形势,最终却只能饮恨收场?
  但是想要把通过不断的变革,造福百姓,实现天下大同写入律法纲纪,成为祖制,绝不简单。
  现在就可以写入大明律中,朱翊钧很清楚,这种写入对后世的效用极小。
  他也可以向天下宣誓,这句话从今而后就是大明的祖制。
  同样对后世的效果也绝对不会太高!
  就好像同样是皇帝,他这个皇帝,就无法一锤定音的去改变太祖、高祖皇帝定下的规矩!
  威望!
  就算是高祖皇帝又如何,皇爷爷嘉靖在位期间,还差点把高祖皇帝的牌位扔出太庙呢!
  为何皇爷爷敢于如此,还差点做成了?
  因为高祖皇帝身上的污点!
  同样,高祖皇帝曾经留下的规矩,在高祖皇帝驾崩后,也迅速的消亡,现在留下来的不多。
  原因同样很简单,高祖皇帝得位不正,无论他建立多么大的功勋。
  身上的污点,都成为后世很多对他立下规矩不满之人攻击的把柄。
  高祖皇帝因为一身功业,至少还是有些生前立下的规矩存留下来。
  后来继任的皇帝,较开国之君,想要给后世天下留下点什么规矩,难度数倍于开国之君!
  不但要功业超越祖辈,更要立德!
  做到这两点,才真正的能够给后世立言!
  朱翊钧很清楚,他是没有资格给后世立言,留下这句通过不断变革,造福百姓、实现天下大同。
  十年国本之争,已经成为他最大的污点。
  朱翊钧看了眼笼着袖子,端坐在对面的儿子。
  车内陷入安静。
  只能听到车辙的吱呀吱呀声。
  许久后,他才开口说道:“为父已经知道了,你的提议,回到京中之后,为父便会向天下表态,你下去吧。”
  “儿臣遵旨!”
  朱泺顿首,然后下了马车。
  一双双眼睛,一边行进,一边看着朱泺从皇帝的车架中走下来。
  舒尔哈齐在朱泺翻身上马之际,驱马靠近,笑着玩味道:“.燕王殿下似乎过关了。”
  别看舒尔哈齐一脸的轻松。
  可一路跟随大明皇帝北归,看了一路,他的心情格外的沉重。
  大明的确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就比如之前遇到的问题。
  可朱泺此王的手段更加令他忌惮。
  看了这么长时间,他深刻的意识到,不除朱泺,必然会成为女真的心腹大患!
  舒尔哈齐看朱泺笑了笑不语,继续试探道:“燕王真的会让大明的士绅参与百姓代表选举中?”
  此问题是他看来,对女真最有价值的一个问题。
  如果大明朝真的同意了,势必会一定程度缓减大明皇权与士绅阶层越来越尖锐的矛盾。
  会影响他们笼络大明内部的士绅阶层。
  或者真的同意了,对女真也是有利有弊。
  士绅阶层控制民间组织,若是能够为女真收买笼络,对于击垮大明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可大明即便同意,什么时候才会容许。
  一时间,舒尔哈齐还不能清晰的分析出,此事对女真的影响,其中的利弊多寡。
  但他敏锐的意识到,这对于女真来说,对于天下来说,都是一个十分重要,乃至可能影响未来天下格局的大问题!
  朱泺看了眼舒尔哈齐,他知道,舒尔哈齐已经意识到,这个看似很小的事情,对未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他自信笑道:“本王知晓,女真在大明有许多细作,舒尔哈齐汗用不了多久,就能得知父皇亲自许诺的诏书了!”
  他说服了大明皇帝!
  舒尔哈齐盯着朱泺,心中震惊而笃定暗道。
  这又让他见识到了燕王朱泺,在大明皇帝朱翊钧,在大明王朝的分量了!
  这与叶向高、顾宪成所说的完全不同!
  朱泺二人交谈之际,王锡爵等人远远暗中观察着。
  一路上再没有遇到什么突发之事。
  不过所有人都因为这件事情,心思各异。
  两日后。
  圣驾抵达无锡。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恭迎陛下北归!”
  “东林学院恭迎陛下北归!”
  城门外,除熊廷弼等无锡的士子参谋们迎接之外,最引人瞩目的就是袁崇焕为首的东林党。
  一群士子负荆请罪,背着荆条,跪在道路两旁。
  朱常洵瞧着,脸色变得一片漆黑。
  他觉得,袁崇焕这些人,这么做,同样是在打他的脸。
  “燕王接旨!”
  就在所有人等着皇帝吩咐的时候,陈矩忽然从御辇的幔帐中走出,拿着一道圣旨大声宣读。
  所有人惊愕看向朱泺。
  无论是跪着迎接圣驾的人。
  亦或是跟随圣驾而来的人。
  都齐齐错愕的看向陈矩,紧接着又看向同样错愕坐在马背上的燕王朱泺。
  皇帝闹哪样?。
  怎么忽然给燕王一道圣旨?
  还有,这圣旨中的内容到底是什么?
  舒尔哈齐、朱常洵等人好奇的看着。
  “皇兄……”朱泺身边的朱常浩小声提醒一句,朱泺这才回神,连忙翻身下马。
  后面的朱常洵等人也不得不跟着下马。
  皇帝下旨,好处可能没大家的,但是下跪接旨见者有份。
  陈矩看着跪在地上的朱泺,唇角泛起一丝笑容,别看他这会儿面色平静,实则,即便他亲自为皇帝在御辇上拟旨。
  可这会儿内心的震动依旧没有平息。
  同样在急思转念的思考,皇帝这么做的目的。
  似乎这道圣旨,是之前皇帝乔装打扮之际,与燕王在车内谈过之后的决定。
  只可惜,当时他并不在皇帝身边,所以不清楚皇帝与燕王到底谈了什么。
  “燕王接旨,朕喜得皇孙由校……皇孙随其母于播州历经磨难,朕甚是喜爱……”
  “加封皇孙朱由校德王,封地播州!钦此!”
  安静!
  陈矩尖细的声音落下许久,周围都是一片安静。
  袁崇焕抬头惊愕的看着陈矩。
  朱常洵跪着,隐于衣袖中的双手紧攥着,嫉妒的看着朱泺。
  各种繁复的情绪浮现众人心头。
  但有一个共同点,所有人的震惊较之之前更甚几分。
  皇孙朱由校襁褓封王已经就十分令人震惊了。
  要知道,皇帝的亲子之中,到现在真正封王的也不过只有燕王、福王、瑞王。
  还有好些个皇子在宫中,快要束冠了,两个王爵都没有捞到呢!
  即便是现在三个被封的亲王又如何。
  瑞王被封王的时候,年纪最小。
  当时也十三岁了。
  燕王更是束冠一年之久!
  这位皇孙何德何能!
  襁褓之中受封亲王?
  还是一个德王!
  自宋朝开始后,以往历朝历代的那种秦王、燕王、赵王、周王之类的古尊封号就很少了。
  大明朝也就开国之初,洪武皇帝封燕王、秦王之类的古王封号。
  燕王这种古尊王号,较之福、瑞这种王号,本身就是一种尊贵的体现。
  当时燕王朱泺,能够受封此封号,除了他是皇长子之外。
  更多是因为他从朝  xian讨倭德胜班师回朝。
  还有其在蓟州卫隐姓埋名,建立的功勋。
  加之当时民间立燕王为太子的呼声很高,无论是皇帝,还是朝廷,都必须给天下百姓一个交代。
  一个简简单单的王爵,是不能平息民间议论的。
  而当时朝中许多人也并不希望燕王朱泺,趁势立太子。
  皇帝给燕王两个选择的时候。
  彼时以沈一贯、叶向高为首的朝中广泛保守派,还担心燕王朱泺选择被册立太子。
  所以对皇帝给出的另一个选择,封燕王就并没有十分强烈的反对。
  永乐皇帝曾经做王爷的时候,就是燕王。
  现在大明皇帝一系,都是出自永乐皇帝一系。
  某种程度,燕王这个封号,也能安抚当时汹涌的民意。
  的确也起到了这个作用。
  燕王受封后,虽然没有被立为太子,可民间百姓中的请立声浪被迅速平息。
  当然,皇帝封皇长子朱泺为燕王,同样也有警告之意。
  告诉燕王朱泺,莫学永乐皇帝。
  同时,无论如何也不能否认燕王这一王号在大明朝的尊贵性。
  只是现在燕王这个尊贵封号,有着极强意义象征意义的王号。
  较之皇孙朱由校的德王封号,似乎都有点相形见绌。
  大明朝最讲究的就是德!
  一个襁褓中的皇孙,何德何能,配得上这个德字!
  襁褓封王!
  王号为德!
  是什么,让皇帝做出如此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难以揣测的圣裁?
  大家都在思考这一问题。
  就算是子代父功,燕王功劳卓著,皇帝忌惮燕王朱泺现在如日中天的声势和朝野内外的势力,不愿意再封,所以将燕王的功劳加封给皇孙朱由校。
  那么封王也就罢了吧?
  何以用一个德字!
  隔代亲?
  皇帝对皇长孙的一种期许?
  各种各样的猜测冒出来。
  所有人有一个共同的判断,促成皇帝这一册封决定的原因,必然是进入南直隶这一路所造成的。
  否则当初徽州燕王接驾之际就应该宣旨了吧?
  当时皇帝告诉燕王,燕王妃母子要在满月之后,立刻动身北归回京。
  回京做什么,说直白了,其实就是人质!
  燕王在外,其长子、长女、正妃留在京中。
  当时需要安抚燕王的时候,没有下旨,反而到了无锡府城外,下了这样一道圣旨。
  足可见,一定是北归南直隶后,促成皇帝做出的决定。
  只是到底是哪件事情,让皇帝下定决心,谁都猜不出。
  许是沿途的观察。
  许是桑田士绅与百姓之间斗争……
  许是燕王与皇帝在车架内的无人知晓的对谈……
  可能性很多,无法判断。
  “燕王接旨吧。”陈矩的提醒声打断了众人的思绪。
  众人凝神,有人激动高兴,有人愤怒嫉妒,再次聚焦朱泺身上。
  朱泺郑重拜道:“儿臣代幼子朱由校,谢父皇册封!”
  话罢,在无数双眼睛的注视下,朱泺起身快步走到御辇旁边,高高举起双手。
  陈矩笑着将圣旨小心翼翼的放在朱泺双手上。
  朱翊钧撩起幔帐,瞥了眼举着圣旨,后退回去的混球儿子,然后又看了看众人,继而开口:“平身吧!”
  “谢陛下!”
  谢恩起身,众人依旧心思各异,心情复杂的暗暗看着朱泺。
  皇帝撩起幔帐走出。
  袁崇焕瞧着,不由小小的往前走了一步,希望皇帝能够注意到自己。
  注意到,他组织数千东林君子,迎接圣驾的这份心思。
  东林党的其他人,也殷切的看着皇帝。
  他们所求不多,只要皇帝能看大家一眼。
  最好能对大家说一句:你们年少无知,为顾宪成此等奸邪所诱入歧途,能够迷途知返很好,朕很高兴。
  可皇帝从始至终看都没有看他们。
  那么他们殷切的眼神,是个人都能察觉到。
  皇帝看着熊廷弼,满意的点了点头:“熊爱卿,进入无锡,一路沿途秘密巡视,朕对你在无锡的施政所为十分的满意。”
  “臣谢陛下!”熊廷弼连忙下跪谢恩:“臣只是执行燕王的命令,无锡的施政方针,都是燕王制定的,此功臣不敢也不能僭越冒领。”
  “他的功劳,朕已经赏了,你能具体的执行落实,也是大功一件!”皇帝严肃说道,似乎很不满意熊廷弼替燕王朱泺请功的举动。
  “朕此番会在无锡歇息数日,当初无锡暴露了很多问题,朕这一次要着重看你们整改的结果。”
  “先不入城,朕要先看看无锡的竹篾产业。”
  “在你们的整改中,竹篾产业的情况怎么样?朕在播州巡视得知,这段时间,播州的竹篾大量的进入南直隶,朕要搞清楚,你们是不是有借着整改之名,打压南直隶的竹篾产业,为播州提供便利的嫌疑。”
  朱泺不由愣怔,下意识看向熊廷弼。
  就是朱常洵等陪着皇帝巡视大西南的众人,也不由愣神。
  谁都没有想到,皇帝巡视大西南,竟然查的这么清楚。
  连这些细节都知晓了。
  皇帝的质疑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播州,乃至整个大西南,在燕王系的心中,要远超南直隶。
  燕王系未必没有可能,为了播州、为了大西南,而稍许的损害南直隶的利益。
  以达到播州,大西南更加大放光彩的目的!
  毕竟南直隶不是燕王的老巢,有着很浓重的福王痕迹。
  南直隶做的再好,燕王也不可能把福王系在南直隶的根系彻底拔除。
  福王在南直隶一年多,用利益已经与南直隶的官绅建立起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纽带关系。
  燕王借着善后整顿,往其中掺沙子没问题。
  甚至极大的打击福王系也没问题,可想要把南直隶变成他燕王的大本营,老巢!
  绝无可能!
  如此,燕王就要清洗整个南直隶。
  别说福王不答应,皇帝都不会答应!
  可播州、大西南不同。
  大西南地区,燕王已经彻底的掌控了播州、贵州、四川三地。
  建设好了,固若磐石!
  原本心中冒着妒火的袁崇焕,暗暗瞧着熊廷弼,唇角泛起了冷笑。
  朱常洵等人也暗暗等着看好戏。
  种种分析,皇帝的怀疑是极有可能发生的。
  皇帝看着熊廷弼没有立刻领命,面色不由更加严肃了几分,冷冷道:“熊爱卿!”
  熊廷弼回过神来,说实话,这些事情他也不清楚。
  毕竟安抚百姓已经让他们这些人忙的不可开交了。
  商业上的一些细节行为,他们并不是十分清楚。
  现在整个南直隶的主要施政还是集中在组织百姓,生产自救,减租减息等等。
  商业上,也就是当初王爷在应天府与商贾代表恳谈,安抚商贾,杀鸡儆猴。
  再就是促进再就业,以及借助此事,捎带提出了商税主体变更。
  都是些泛泛化的。
  并没有涉及到商业行为太多细节。
  别说他不清楚底下这些具体的情况。
  怕就是王爷也不清楚。
  “臣遵旨!”熊廷弼不敢耽搁,哪怕是下面真的有人这么做了,现在皇帝要看,他也拦不住。
  随后,熊廷弼的带领下,一群人沿着城墙,往城东方向赶去。
  皇帝已经换乘骑马,边走边询问道:“熊廷弼,你要带朕去哪里?朕记得,当初无锡的工坊是在东林书院所在的山脚下。”
  “禀陛下,自从更改后,东林书院山脚下的工坊虽然还在运转,不过竹篾的制作,已经采用播州模式的原料分包,臣现在带陛下去参观的是竹篾的原料分配点以及成品回收点。”
  ⋯⋯
  熊廷弼介绍下,一行人来到建立在东门外一片开阔地的原材料分配点。
  等到了的时候,百姓乌泱泱一片。
  百姓跪拜。
  皇帝带着众人走到一排排棚子前面。
  里面或是堆积着切片的半成品竹条,或是整颗竹子,或是成品的竹篾。
  每一个棚子都十分整洁有序。
  “陛下,这样的原料分包以及成片回收点,在南直隶各处盛产竹子的地方都有。”
  “百姓可以自己选择原材料的种类,整株未切片的竹子,与切片成条的原材料,回收的价格都不同。”
  “半成品原料的价格,回收价格稍微低于播州的回收价格。”
  “整株竹子作为原材料,被百姓带回家中,自行切片制作竹篾的价格,与播州的价格是相同的,陛下若是不相信,可以查验账簿,也可以询问此处取原料,送成品的百姓。”
  “臣可以拍着胸脯保证,播州的竹篾,如今加上运输的成本,与南直隶的竹篾保持相同的价格,他们的利润绝对低于南直隶本地产出的竹篾。”
  皇帝冲骆思恭点了点头。
  骆思恭立刻离开。
  众人心思不一琢磨等待中,有人悄悄离开,询问周围的百姓。
  半个时辰后,骆思恭捧着几本账簿返回,低声回答道:“禀陛下,臣已经亲自询问百姓,并且查验账簿,验证熊大人所言均都属实。”
  皇帝接过账本看了看。
  虽然骆思恭不可能欺瞒他,但他还是十分不解。
  这个问题他发现后,心中的不满就一直压着。
  在此之前,燕王系这些人,给他,给天下人的感觉,都是实干为先。
  可播州的发现,似乎告诉他,燕王系这些人,也迅速的变得为了自己本派系的利益,开始不择手段了。
  事情不大。
  但这种苗头让人十分失望。
  这也是他发现了,却一直隐而不发,一直等到了无锡后,才忽然质问责难的原因。
  他就是要打熊廷弼这些燕王系干将们一个措手不及。
  看一个真实!
  “那你们是不是有意控制竹篾原材料的供应,导致成品的减少?”查验账簿果然如熊廷弼所说后,皇帝紧接着质问道。
  经历了那个混球儿子两年多的改革。
  他对商贾上的一些事情,也不是一无所知。
  对供求关系也有一定了解了。
  既然不是用价格影响百姓制作的积极性。
  但也可以在原材料方面做文章。
  只要控制住原材料的供应,没有原材料,百姓积极又如何,一样生产不出竹子!
  熊廷弼微微愣神,满嘴苦涩,任谁都能听得出,皇帝对此事的重视。
  甚至有点斤斤计较,吹毛求疵!
  很多人都搞不明白,皇帝忽然如此苛刻的原因是什么。
  想找一点燕王的错误?
  杀一杀燕王如日中天的声势?
  “你不要看他!”熊廷弼看向朱泺的时候,皇帝冷冷呵斥一句。
  熊廷弼硬着头皮说道:“臣愿以项上人头担保,臣绝无控制原料,影响成品产出,臣请陛下巡视无锡的原工坊。”
  “现在原工坊保持着全脱产,不过改为负责伐木,种植竹子等事物。”
  “那好,朕也想要看个究竟。”
  皇帝首肯后,一群人又不辞辛苦的赶到当初袁崇焕建的工坊。
  “陛下,就是这里了。”
  来到山脚后,熊廷弼指着一排排棚子仔细介绍道:“现在这里总计有五百人,全部脱产。”
  “他们的主要职责就是伐木,同时种植竹子,竹篾产业的兴盛,对竹子这种原料的需求急剧增加。”
  “如果一味的砍伐,势必会造成将来没有竹子可以砍,影响竹篾产业的长远发展。”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王爷的提醒下,我们从失去土地的纯佃户中,吸纳招收了一些对于种植、伐木、木匠手艺的农户。”。
  “让他们完全脱产,负责伐木、种植竹子。”
  “这部分脱产的百姓,南直隶会予以一定性的俸禄,同时他们每种活一株竹子,每砍伐一株竹子,都是有相应的酬劳。”
  “这部分的酬劳是算入整个竹篾产业链的成本中,计算入原料成本中的,单株的价格少的可怜,可庞大的数量作用下,百姓的收益还是十分可观的。”
  “臣等绝无在原料供~应方面做手脚。”
  朱翊钧认真听着,南直隶能够想到可持续发展,-这一点让他很满意。
  他看了眼站在一旁,默不作声的混球-儿子。
  眉头不由微皱。
  按照熊廷弼的介绍,这里的运作模式,百姓砍伐竹子越多,收入也就越多,不可能在原料供应方面进行控制。
  就在此时,骆思恭匆匆走来,在皇帝耳边低声耳语。
  熊廷弼不由紧张的看着骆思恭。
  朱常洵等人则十分急切。
  骆思恭到了后,就悄悄离开,不出意外,应该是询问这里脱产的百姓,现在汇报的是他调查的结果。
  片刻后,骆思恭躬身小心翼翼退到一旁。
  朱翊钧看了眼熊廷弼,满意说道:“骆思恭已经询问过这里的百姓了,的确如你所言,你们并没有在原料方面刻意的控制。”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播州的竹篾,反而比之前更加大量的进入南直隶?”
  朱常洵听闻没有查出南直隶的毛病,心中不由有些失望。
  他等父皇提出疑问的时候,也不由微微皱眉。
  在他看来,这件事情,南直隶一定存在问题。
  只是不知在哪个环节,都人子比他高明,隐藏的很好。
  “陛下,南直隶竹篾产业不知无锡,会不会是其他地方有些不当之处?”王锡爵委婉的提醒道。
  说话之际,看了眼朱泺。
  朱泺当即向前走了一步,说道:“次辅的怀疑不是没有可能,儿臣愿意配合调查,这一路,儿臣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有些自己的想法。”
  皇帝看了眼朱泺,“说说你的想法。”
  “儿臣认为,或许不是南直隶的供应减少,而是南直隶需求增加导致,播州的竹篾较之之前,更加大量的涌入南直隶。”
  朱常洵唇角泛起一抹冷笑,委婉说道:“皇兄,南直隶现在的情况,竹篾需求量增加?这怕是不可能吧?”
  他毕竟也主导南直隶改革一年多。
  虽然不负责具体的事情,但到底对于商贾上的事情,也很熟稔了。
  南直隶新遭乱局,商业的繁荣必然受到影响。
  而竹篾就好比以前的麻袋,竹篾的需求量,某种程度直观的反应了南直隶商业的繁荣与否。
  他决不相信,现在的南直隶,商业的繁荣,还能比得上他主政时期!
  福王忍不住发难,所有的眼睛瞬间落在朱泺身上。
  “福王,南直隶的商业并没有萧条。”不等朱泺回答,熊廷弼抢先拱手,暗藏机锋答道:“刚开始的时候,南直隶的商贾的确受到了政  ju波动,而忐忑不安,影响了南直隶的商业繁荣。”
  “不过后来随着王爷的安抚,南直隶大小商贾迅速恢复稳定,加之后面的促进再就业,工坊的人员增加,刺激产出也随之增加。”
  “同时,对待小工坊主、小商业主,促进再就业,配套予以了减免商税的奖励,小商业主、工坊主得到了一定性的发展,也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而太平无事牌颁发后,海面上变得清净太平,海运暂时还没有进入爆发期,不过也比之前更加繁荣了一些。”
  “这些措施的促进下,南直隶的商业较之此前,的确要更加繁荣,或许正如王爷所说,正是因为商业的繁荣,增加了竹篾的需求量。”
  朱常洵的面色变得十分难堪。
  他是知道都人子主  zheng南直隶后的一系列施政措施。
  但产生的效果如何,他并不清楚。
  最可恨的是,熊廷弼算个什么东西,竟然敢当众打他的脸!
  偏偏商业较之以前,更加繁荣,怕不是一句空话。
  否则熊廷弼不敢堂而皇之的说出来。
  “父皇,南直隶现在正在以工代赈,修建农田水利、营建官道以及上  hai的码头,大量的基础工程,装运土石,会用到大量的竹篾,或许这才是促使南直隶竹篾需求增加的主要原因。”朱泺这时候开始,把众人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
  免得朱常洵太过于记恨熊廷弼。
  朱常洵对付不了他,可要对付熊廷弼,还是比较容易的。
  接下来熊廷弼是要回朝的。
  而朱常洵恐怕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待在京中。
  即便朱常洵不在京中,朝中的福王系遍布,熊廷弼得罪朱常洵太狠,也不利于熊廷弼在朝中立足。
  皇帝仔细的思考着,他现在也基本相信了混球儿子所说的需求增加的解释。
  “骆思恭去调查一下!”皇帝吩咐道。
  骆思恭连忙领命:“臣遵旨!”
  皇帝似乎要结束这个问题,转身一边往前走,一边称赞道:“你们能考虑到竹篾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很不错。”
  “在无锡稍作休整之后,父皇就要去上  hai看看,其他地方就不看了,说说你对南直隶今后各行业,产业链发展的一些想法。”
  “就比如竹篾产业链。”
  朱泺没有立即回答,跟着往前走了一段,组织好语言后,才说道:“现在南直隶主要有两大产业链。”
  “一个是丝绸产业链,一个是竹篾产业链。”
  “其中丝绸产业链对南直隶的贡献最大,儿臣曾经有想过,毁桑复耕的,不过后来认真权衡后,觉得这样做,对南直隶之前的投入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尤其是土豆的种植,南直隶种植土豆,其实满足果腹不成问题。”
  “所以儿臣准备在现有的基础上,打造南直隶的丝绸品牌,把江南织造产业这一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
  “鼓励南直隶各地的青楼风尘女子从良,除了肃清南直隶纸醉金迷脂粉气之外,更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助力南直隶的丝绸产业,能够变得更加高端,目标是超过蜀锦的名气。”
  “为此,待南直隶真正稳定,粮食危机彻底解除后,儿臣会着手制定生丝、丝绸的标准等级。”
  “南直隶的商业繁荣,脱产百姓极具增加,要制定符合脱产百姓与工坊主、商业主都能接受的用工酬劳最低标准,以保证百姓的生活。”
  “也是保证地方稳定最为重要的关键因素。”
  ⋯⋯⋯
  “南直隶的土地耕种面积迅速减少,百姓种土豆,虽然能够满足果腹,不过根据调查,土豆的接受程度还是比较低。”
  “………”
  朱翊钧等人听得不由点头。
  水晶粉受欢迎。
  可土豆作为主食,是否可以完全取代米面,成为大明百姓日常生活的主粮?
  至少现在的情况并不是很乐观。
  也就是饿肚子的情况下,百姓接受土豆来果腹。
  “可耕种面积的减少,脱产百姓的增加,百姓的餐桌想要变得更加丰富,兜里就必须有更多的钱才行,用钱购买其他各地输送来的粮食、货品。”
  “就以脱产百姓来说,家中有人在工坊中劳作,其所获得的报酬,生活没有问题,可想要生活的更好,还是有些困难,至少绝大多数技艺不够绝对出类拔萃的百姓无法做到。”
  “所以需要其他产业进行补充。”
  “儿臣准备在南直隶打造围绕城池的三十里经济圈,百姓只精耕细作一块面积不大的耕地,种植各种时令蔬菜,进行售卖,就可以对家庭经济形成有效的补充。”
  “同时,城池外百姓,要形成以家庭小单位的小规模养殖。”
  “在不久后,儿臣准备吧整个竹篾产业进行私有化。”
  “就比如眼下的竹林,全部脱产的百姓,可以以家庭为单位,以一个低廉的价格承包一片竹林。”
  “除了种植竹子之外,向地方官府缴纳一定性的承包费用之外,所有的收入都归家庭所有。”
  “同样现在无锡城外的分包点,也会进行私有化……”
  “当然,能够参与这场私有化的,只能是百姓阶层,说白了,这场私有化,儿臣的目的很明确,就是通过人为的方式,在南直隶各地,鼓励一批底层百姓发家致富。”
  “士绅阶层,有产阶层,是不可能参与这场私有化。”
  ⋯⋯⋯
  “力求多种政策性工具并举,实现南直隶底层百姓的富裕。”
  众人面面相觑的看着朱泺。
  任谁都能听出,种种政策,会让这位燕王,为南直隶的富裕阶层恨之入骨的。
  朱翊钧看了眼朱泺,询问道:“你就不怕他们对你恨之入骨?”
  “儿臣曾经说过,做事势必会得罪人,没有两全其美的好事,无论是围绕城池的三十里经济圈,小规模养殖,亦或是竹篾产业的全部私有化,是眼下南直隶百姓能够做成的一些行业。”
  “朝廷就是要引导百姓走擅长的行业实现富裕。”
  “至于有一定家资的富裕阶层,儿臣也不是不给他们选择,南直隶未来的海上贸易会更加繁华。”
  “他们完全可以从事海上运输产业,甚至造船业等等,这些行业的风险是百姓无法承担的,但是他们可以。”
  “至于会不会对儿臣恨之入骨,那就不是儿臣要考虑的了。”
  朱常洵暗中冷冷看了眼朱泺,咬牙冷哼:都人子,既然你不怕被人恨,那我就让今天这番话,传遍整个南直隶!
  他能从父皇不住微微点头,看得出父皇对都人子的这番回答十分满意。
  朱常洵心中满是嫉妒羡慕恨。
  唔……
  众人跟着皇帝,沿着山脚静静走着之际,皇帝沉吟道:“你适才也提到,百姓对土豆的接受程度,远不如传统的米面,还不足以成为主粮,对此你有没有什么想法?”
  关于吃的问题,朱翊钧很重视。
  大明的百姓,只要能够吃得饱,大明的天下就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
  所以对此他十分重视。
  对这个问题,其实朱泺也一直在琢磨。
  即便是后世,土豆也没有代替米面成为百姓日常主粮。
  “父皇,这个问题儿臣有过一些考虑。”朱泺平静回答道:“儿臣也知道,一旦局势好转,百姓对土豆的热衷度就会减小。”
  ⋯⋯⋯
  “米面为主粮的传统,已经几千年了,想要让百姓改变,恐怕很困难,只要情况好,推广土豆就始终会受到阻碍。”
  “朝廷也不能强逼着百姓食用土豆,毕竟没有强按着牛饮水的道理。”
  “儿臣以为,想要改变这种局面,只能从农产品的加工方面想些办法。”
  “就比如粉条就很受欢迎,只是土豆制作粉条,中间过程会产生很多的浪费。”
  “如果以粉面计算,每亩土地粉面的产出还不如稻谷。”
  “是否可以把土豆,不受任何损失的转化为面粉?”
  “当然这只是儿臣的一个设想,能不能成,还要进行一些实验,在播州土豆生产粉条开始,儿臣就交代长史戚金,组织人去研究土豆制作面粉了,至于什么时候能够成功,儿臣也没有把握。”
  皇帝点了点头,停下脚步,转身看着朱泺,满意称赞道:“走一步,看三步,你能想的这么远,并且已经开始做准备,父皇很满意,今天就到此为止,休息几日,就去上  hai。”
  闻言,众人眼神复杂的看着朱泺。
  有人嫉妒,有人暗恨,有人则暗暗高兴。
  皇帝当众如此褒奖,足可以证明,皇帝对燕王朱泺,主导南直隶后的种种举措以及结果很满意!
  燕王如日中天之势,已经不可阻挡了!
  至少眼下是没有机会了!
  数日后。
  当皇帝抵达上  hai之际。
  播州渡口。
  戚金领着播州上上下下亲自送东哥登船。
  孙承宗、袁可立以及五百最为精锐的常胜军将士亲自护送。
  “王妃一路保重,这是农研所根据王爷的提示,在土豆加工方面进行改进,制作出的面粉。”戚金站在船上,指着士兵正扛上船的几只面袋说道。
  尽管天气很热,可刚刚坐完月子的东哥还披着厚厚的披风,笑着点头说道:“王爷怕是未来一段时间,也不能来播州,大西南之事,就有劳戚长史、朱大人、潘大人了。”
  “请王妃放心,我等必不让王爷失望!”
  戚金三人连忙郑重承诺。
  随后,戚金三人从船上下来,看着船启动。
  三人领着播州上上下下,冲着船离开的方向,郑重一拜。
  在他们心中,这位王妃当得起这一拜!
  “巾帼不让须眉,不外乎如此!”船消失在视线中,潘允端直起身,感叹道:“可就是如此,朝中有些人对这位王妃还是充满了敌意,希望这土豆制作为面粉,能够让王妃回京之行更加顺利一些。”
  他们都觉得,燕王妃回京后的处境不会太好。
  毕竟某种程度,母子三人回京是被当做人质的,恐怕某些宵小会暗中使绊子,不过若是这土豆面粉能够让皇帝在王妃母子三人回京而高兴,或许情势会大为不同。
  其实皇帝来播州的时候,这土豆面粉就被研发出来了。
  戚金几人故意隐瞒没报。
  其他人默默的点了点头,他们暂时还没有收到,皇长孙被册封为德王的消息。

(https://www.biquya.cc/id173495/31264460.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