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都市言情 > 超值金版-我贫穷,我奋斗大全集 > 第7章 财富青睐爱折腾的人

第7章  财富青睐爱折腾的人      
              人活着就得折腾折腾,想发财就不能保守,有了想法就要敢于行动。

光说不练的只是“假把式”,任何可观的财富都不会空想得来,我们不能在犹豫和迟疑中错失大好机会,要“先开枪后瞄准”,把握一切机会,从中攫取财富!归根到底,财富总是青睐那些爱折腾的人。

      

              折腾者先富起来      

              现实中,我们常听有的人发出这样的抱怨:“你说隔壁的老王凭什么就比我发达了呢?

论长相,他没有我帅;论个头,他没有我高;论学历,他也没有我强,可是他就是过得比我好--喝茅台、开宝马、住别墅。

我好容易才能下一趟馆子,人家却吃腻了鲍鱼海鲜,真应了那句老话‘人比人,气死人’呀!”

      

              是啊,这究竟是为什么呀?

翻翻过去,看看现在,我们不难发现这种成功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喜欢“折腾”,敢于“折腾”。

他们总能通过一两次折腾发达起来,尽管有时候也会赔钱,但是赚钱的次数更多。

曾宪梓“折腾”国外领带,无意中打造出“男人的世界”金利来;李嘉诚“折腾”塑料花,引出后来“长江实业”的辉煌。

而不敢像他们一样去“折腾”的人,就只能呆在原地,事业止步不前。

本书正是要反复地提醒大家:只有折腾起来,财富才会青睐于你。

      

              我们这里提倡的“折腾”,是通过有限度的尝试和试错,实现对财富的追求,达到“自力更生”的目的。

我们不赞同那种毫无头脑地盲目投机和冒险,那样不仅不能“自力更生”,反而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创富的经验,是靠正确的思路一步步折腾出来的,“吃一堑”是否“长一智”,是你能否折腾出财富的关键。

不管怎样,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敢于折腾的人,将会更接近成功。

      

              张恒的老家在河南新野,在民风淳朴的家乡人看来,张恒折腾的每一件事都称得上是“惊世骇俗”。

比如,刚考上大学后不久,他就从西安第二炮兵学院退学。

对于一个农家孩子,能考上大学无疑是天大的好事,可张恒居然放弃了到手的香饽饽!面对家人和亲戚朋友的质疑,张恒冷静地解释说,退学是源于自己发现有很多梦想要实现,比如创办一个成功的企业,当几年老师,然后周游世界……      

              “这孩子脑袋出问题了!”

家人对于张恒的行为众口一词地反对。

但是,张恒不管这些,退学后忙着务农种菜。

太阳最毒辣的晌午,他光着膀子挑水锄地,只为不晒伤幼苗。

但由于没有经验,前后不到4个月,张恒辛苦换来的只是菜苗全部死光。

      

              第一次折腾失败,使张恒明白了自己不是种地的料,他毅然出门南下打工,顺便推销自己的手抄本《经营管理手册》。

在福建泉州街头,张恒看中一家气派的大酒店,进去找到酒店经理,一本正经地推荐说:“经理,如果你使用我的管理办法,生意一定会做得更好。”

经理压根没有搭理他,只是轻蔑地瞥了他一眼,让他马上离开。

      

              一个月下来,书没有推销出去,身上的钱却花得差不多了。

张恒意识到这样混下去不行,应该回去念大学多学点东西,然后再出来折腾。

回家后,他准备高三复读,用4个月时间捡起功课,在1991年的夏天考上了北京大学。

从北大毕业后,张恒与同学一起主攻多媒体软件。

“两个哥们就是看中了我能折腾,”张恒笑着回忆说,“我当时对IT业一知半解,心里只是想自己办个企业,于是回到老家游说乡亲们出钱入股我们的软件公司。

我当时是北大的高材生,说话能没有号召力吗?

乡亲们也确实信任我,一口气往我身上砸下20多万人民币。

就这样,我开始了自己的又一次折腾。”

      

              张恒之前的社会阅历不少,但是他和另外两个伙伴都没有经营企业的经验,大干一场的愿望很快落空,公司只是替别人组装电脑勉强维持了一年,最后关门倒闭。

之后,张恒当着债主们的面承诺道:“大家入股的20万元决不会打水漂!这些钱全部算在我一个人头上,由我自己一个人还债!”

即使是现在,20万元债务对于一个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也是个天文数字,更何况是在1997年初。

在债务的压力之下,张恒没有选择老实地找份工作慢慢赚钱还债,而是继续出去折腾,看能否找到回本的好机会。

四川、西藏、青海、陕西全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一路上,张恒不断地琢磨做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好项目。

当来到拉萨的布达拉宫,看到遍地都是背包的游客,张恒一下子想到了“户外用品”这个词。

      

              在大学读书时,张恒就是个不折不扣的“驴友”(旅游发烧友),每个寒暑假他几乎都是在旅行中度过的。

在与国外背包客的接触中,张恒接触到“自助旅行”这个概念。

自助旅行在西方有着数十年的历史,但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却是一个新鲜词。

这一次在西藏,张恒特别留意了老外身上的旅行装备,发现个个装备精良,而张恒的旅行用品都是东拼西凑,胡乱找来的。

宿营的时候,老外们的帐篷都很漂亮,张恒的破帐篷却不好意思拿出手。

      

              户外用品在欧洲市场非常成熟,但在当时的中国刚处于起步阶段,张恒心想,以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这个行业不出一两年就能快速成长起来。

他决定投石问路,在布达拉宫广场上拿出自己的破帐篷吆喝叫卖,没想到真有人花300元买下来。

张恒喜出望外,索性把身上不用的户外用品全摆出来,结果一天时间便全部卖光。

看到市场有潜力,张恒马上回到北京,印了几百份户外运动的调查问卷,在北京大学、中关村一带分发。

见问卷反馈的信息不错,张恒决定再折腾一把,他咬咬牙又回家凑了3万元,在北大东门租了个门脸,找些旧家具当办公桌,用旧报纸把屋子四壁贴成怀旧风格。

1997年底,“三夫户外用品店”开张了。

      

              生意开始还是不顺,店面在小胡同里,没有什么知名度,有时候两三天一分钱也赚不到。

好不容易上门一笔“大生意”,几天后人家便把帐篷全都退回来,原因是质量不好,漏雨。

张恒虽然身为老板,但连进货的钱都得三五百地找别人借。

为了打开销路,张恒每逢周末就蹬着一辆三轮车,把店里的户外用品拉到北京各大高校摆地摊。

大学生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张恒基本上每个周末的收入都在2000元左右,养家糊口是没有问题了。

      

              当有的客户抱怨说买来的户外用品没有机会使用时,张恒脑筋一转:我不能坐等客户上门,要主动领着他们去消费。

说干就干,张恒组织老客户去长城野营,一下子来了20多人。

出去玩当然要买东西,这一趟野营之旅使张恒获利了不少,他趁热打铁,成立了北京三夫户外运动俱乐部,专门组织节假日户外活动,从消费习惯和情感上,逐渐培养起固定的客户群,生意随之越做越大:2000年底,张恒召集朋友入股,在北京马甸开了一间140多平方米的店;2002年,三夫在北京国贸开了分店;2004年,三夫推出加盟连锁,投入350万元到上海开分店;之后,张恒相继在京沪两地开了5家直销专卖店,在全国八个城市设有加盟连锁店。

      

              如今,张恒已是中国户外用品零售业的领军人物,他一手创建的三夫户外用品店堪称全国同行业中规模最大的一家。

回首自己的财富折腾之路,张恒觉得做过的每一件事都是值得的:“即使屡屡受挫最惨痛的时候,我也没有想过退路。

我的成功就是在不断折腾中积累,一次次摔得四脚朝天,然后爬起来继续上路。

只要你能够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成功便是迟早的事。”

      

              经验、能力和资本,都是在不断“折腾”中产生的,你根本无需绞尽脑汁、事无巨细地提前构思好。

事实上,许多原本可以快速致富的人,正是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没有必要的空想中,导致身边的好项目一次次地错过。

想成功,就要敢于折腾,有想法,能坚持,才会有收获。

      

              行动起来,就有出路      

              曾几何时,当大多数人为了一个“铁饭碗”挤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一些人已经放弃不错的公职下海经商,独立创业。

曾担任温州通用机械厂领导职务的郑秀康,1980年毅然辞去公职,卖掉家里的手表、自行车等值钱物品,开始学做皮鞋。

这一疯狂的举动,在当时遭到许多人的嘲笑,不过现在郑秀康的康奈皮鞋早已响誉国内市场!      

              在郑秀康这类折腾者的头脑里,“行动”的观念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他们在创业的过程中从来不等不靠,有没有条件都敢上马去干,甚至宁可“借鸡下蛋,卖蛋还钱”。

每一个机会都是财富,如果没有强烈的行动意识,没有主动出击的胆量,再好的机会在眼前你也把握不住。

有足够的胆量吃第一只螃蟹,加上踏实勤恳地努力,财富自然会滚滚而来。

不仅如此,那些看起来不利的因素还可能转化为有利的条件。

      

              网易的创始人丁磊,原来在宁波市电信局工作,旱涝保收,待遇不错,但他在1995年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从电信局辞职决心出去闯一闯。

丁磊是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行为的:“人的一生总会面临很多机遇,有勇气迈出第一步,往往就是人生的分水岭。”

想到了,努力了,未能做成结果不会令人后悔;但是想到了而不去尝试,便会终生遗憾。

温州商人之所以能够遍地赚钱,是因为他们行动得早,能够“先知先觉”去折腾出钱来。

这一方面由于他们的观念总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另一方面在于他们有那种敢于叫板的胆量。

同样有10万元创业资金,一般人会留下3万元作为退路,而温州人一旦看准好项目就会再借贷10万元投入创业。

很明显的例子就是,上海磁悬浮首列列车的冠名权被温州一家叫“新湖房地产集团”的民营企业以2090万元的高价竞得,而最大的竞价对手上海大众交通的老总,牌子举到2080万元就放弃了。

论资产实力,大众集团20多亿元的净资产远比新湖集团的16亿元雄厚得多,但是他们显然没有温州人的胆量大,后来的结果证明了,新湖房地产这2090万元没有白花。

      

              一个成功创业者的勇气,既包括敢于折腾的行动力,更隐含着心理上对于投资项目的审慎决策,以及力排众议、破釜沉舟的决断力。

一旦决定下来,就要积极行动起来。

困难?

肯定会有,但是每个困难都是一次宝贵的磨炼和挑战,更是一次发达的机遇,如果在困难面前缺乏行动,无论你的智商有多高、能力有多强、经验有多丰富,结果只能是半途而废、无法成功。

吉利汽车的老总李书福,有个“汽车疯子”的绰号,因为敢于以个人名义从汽车业里分一杯羹,并要创立一个自主品牌,不是疯子的举动还会是什么?

但是,“胆大包天”的李书福真的做成了!从最开始偷偷摸摸搞摩托,到“未婚先孕”琢磨轿车,李书福的生存空间正是靠自己有胆有识、拳打脚踢地折腾出来的,正是因为他比别人敢于行动,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所以最终搞出了品牌、折腾出传奇。

      

              有种流行的说法叫:行动比想法更重要。

在中国的第一代富翁中,许多人就是靠敢于行动而致富。

回想起来,我们会感慨那个时候遍地是黄金,只是自己没有勇气把它们捡回家。

那些折腾者都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在正确的形势下选择了正确的行动。

拿破仑说过:“一个优秀的人,他的勇气与见识无疑是平衡发展的,并且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正应了“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的老话,如果你的胆量大于见识,会因为轻举妄动而失败;如果你的胆量小于见识,会因为保守而贻误机会。

想赚钱,不单要有发现商机的慧眼,还要有快速的反应能力。

当然,这不是瞎猫去碰死耗子,而是以经验判断为前提,当机立断地做出决策并付诸实施。

      

              当初,郑永刚在1989年接手宁波甬港服装厂时,该厂还是员工不到300人、亏损超过1000万元的小企业。

今天,郑永刚领导的“杉杉”旗下已拥有21个服装品牌,两家上市公司,总资产近50亿元。

如此巨大的变化,全在于郑永刚的审时度势和行动力。

当年的甬港服装厂尽管拥有先进的设备,但还是以替国外企业加工服装为主。

郑永刚一来,带头搞起了自主经营的大变革,工厂先是注册“杉杉”的品牌,然后借钱在全国各地做广告,提出了无形资产的经营理念,构建起当时全国最大的服装市场销售体系,全面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成为中国服装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建成国际一流水准的服装生产基地。

之后,为寻求更大的发展,郑永刚将杉杉总部从宁波迁到了上海,并大规模裁减营销人员,撤掉遍布全国的分公司,代之以特许加盟的销售体系……这一系列大胆的举动还没结束,更大胆的举措还在后面:郑永刚宣布杉杉从服装生产加工领域退出,将销售和生产全部外包,只负责品牌的核心运作、推广及服装设计。

这种经营模式在国内服装界无疑是超前而大胆的举动,但是郑永刚有这种敢于变化、积极行动的胆识。

他认为:“生产可以购买,销售可以控制,只有提升品牌这一利润最丰厚的关键环节,你的企业才有可能做到世界级水平。”

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杉杉已不再是单一的品牌概念,而是一个多元化的品牌团队,下设服装、高科技和投资三大板块,在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拓展。

郑永刚的决策尽管大胆而激进,但他绝不是在盲目“冒险”,因为在多元化道路上越走越顺的他,丝毫没有放弃作为根本的服装产业,这也是我们普通人在创业和折腾的过程中应该学会的:不仅要积极行动、有胆有识,还要不忘根本。

      

              从理论上讲,一旦找到可赚钱的盈利模式,资本就完全可能以几何级数的规模增长。

许多财富英雄,比如从“巨人”折腾到“脑白金”的史玉柱,最初的原始资本也跟你我手里的本钱差不多。

敢于折腾下去,说不定下一个史玉柱就会是你呢!      

              资本的增长就像是滚雪球,当雪球还很小的时候,你哪怕滚得发疯,比起那些缓缓增长的大雪球,盈利情况也是少得可怜,原因很简单:基数太小,增长有限。

天气一变,率先融化的肯定是你。

雪球能不能滚大是一个问题,但是首先你一定要努力开始去滚它,不能光说不练。

普通人总是从小的投资开始,然后要把小投资变成大买卖,就像把一个鸡蛋变成一头牛,中间有太多未知的因素和困难的环节,完成整个过程不容易。

如果你整天无精打采、恍恍惚惚,久久不去行动,怎么能行?

一个缺乏行动力的人,他的生活不景气是毫无疑问的。

      

              时间是一种有限的“非可再生资源”,从你出生时起,这种资源每天都在减少。

但凡沾上“游手好闲”这几个字的人,不仅默认了自己是被人瞧不起的人,更严重的是时间会在其手里白白浪费掉。

很多人都有过梦想,甚至有过机遇和行动,但是要坚持下去却很难。

一个商人在解释他的成功秘诀时说:“没钱时,不管再困难,我也要动用投资和积蓄,找到赚钱的法子,因为压力总会帮你还清账单的!”

      

              这是一个好习惯,具备这种敢打敢拼、敢于行动的气势,你才能够抓住藏匿在困难背后的财富。

困难越大,环境越恶劣,就越需要有勇气。

所谓合法的范畴下的“富贵险中求”,大概就是这样去干。

那么,你还在等待什么?

等机会和条件都成熟时,你的头发恐怕早就白了,心也已经死了。

机会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创富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对于渴望致富的人来说,什么也别想,先尝试着做一次!一边做一边修正,也许最初看起来希望不大的事,最后反而能获得较好的结果。

      

              在车站等车时,很远就看见你要等的车已经进站。

多数人会放弃追赶,因为他们怕自己赶不上,白跑一回。

而有的人在车子已经启动时,还追着大喊:“师傅,等我一下!”

这是一种行动力的体现。

许多朋友都曾想到过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好项目,只是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选择放弃或者“等等看”。

其实,敢于在有六成把握的时候全力以赴,成功的概率就会有90%以上,即使不成功,也不至于亏得血本无归。

总而言之,晚动不如早动,行动起来就会有好结果。

      

              敢做“活宝”,名利双收      

              被誉为“影视圈活宝”的江西人邓建国,最初是家乡林场的一名电影放映员,只因喜欢看电影,他才怀揣1000元钱只身闯荡广州拍电影、搞影视。

一路走来,今天的邓建国名利双收,普普通通的他还总能不时出现在娱乐圈的头条新闻中。

说起来,1959年出生的邓建国至今半辈子的经历,真配得上敢耍敢折腾的“活宝”二字,甭管你对他是嘲笑也好不屑也罢,人家已经凭自己的努力和那股子折腾劲,成了中国影视界如雷贯耳的投资大腕了,这一点咱们不服不行。

      

              邓建国在学校念书时很搞笑,按说以他的鬼脑筋,考试升学应该不成问题,但是现实情况是:邓建国在小学和初中期间各留级一次,最后还是事先偷出考卷答案才得以顺利考上高中,但高中念了不到一年,他却退学去林场做了通讯员。

那一年邓建国才18岁,就已经有了很“传奇”的经历,想必这只是他今后“折腾之路”的一个开始。

      

              两年后,20岁的邓建国开始担任林场的放映员,一干就是5年,期间共放映了500多部电影。

放了这么多部电影,即使原本不喜欢电影的人也会对胶片感兴趣,更何况邓建国这个“对艺术充满渴望”的年轻人呢。

1984年,随着那股“下海”浪潮的汹涌澎湃,25岁的邓建国再也待不住了,他在抚州民政局下面以残疾人名义搞了个信息部,开始自己事业上“疯狂的折腾”:      

              1985年,邓建国在九江科委下面成立了一个信息中心,从事信息生意;1986年,邓建国去北京说通《中国农村经营报》在九江成立信息站,自己担任站长;1987年,邓建国闯海南本想办蚊香厂,可是阴错阳差却做了《海南科技报》跑广告的副总编;1988年,邓建国被《海南科技报》辞退,但很快又在年底出任内刊《海南影视周报》社的社长;1989年10月《海南影视周报》停刊,邓建国押着两卡车破铜烂铁去珠海卖钱,年底在珠海承包了一家广告公司的摄像部,替人拍生日、婚礼录像,但是生意很差;1990年,邓建国带着1000元闯广州,认识了当时广东音像教材出版社的社长李人立,李人立同意他承包一个部门,邓建国开始为广州企业做广告宣传专题片;1992年,由于生意发展得不错,邓建国开始在番禺南村购买别墅地皮;1993年,邓建国在广州王氏影业公司和白天鹅音像出版社下面各承包一个部门,后在珠影厂总经理黄勇旗下成立了“明星创作室”。

      

              1995年,是邓建国“圆梦”的一年,他以“明星创作室”的名义投入15万元,开拍自己生平第一部电影作品《广州故事》;1996年,邓建国投拍电视剧《广州教父》,取得了巨大的市场效益;1997年初,邓建国趁热打铁成立了广东巨星影业有限公司,开始了影视产业化运作之路,同年开拍《康熙微服私访记》等8部影视作品,令巨星公司在影视圈内异军突起。

尔后,邓建国的事业进入了名利双收的高速发展期:1998年拍摄的电影《鸦片战争演义》,被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引起业内广泛关注;1999年拍摄的《康熙微服私访记》第三部,在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收视率齐创第一;2000年,邓建国被中国新闻社《视点》杂志等多家媒体评为“影视界十大风云人物”之首;2001年,邓建国投拍老舍名著《我这一辈子》,得到广泛好评。

同年,他被马耳他圣约翰爵士团在香港封为爵士,并被四川大学、南开大学等学府聘为客座教授;2002年,中央电视台的《聊天》栏目播出一期名为《活宝邓建国》的节目,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从此邓建国的“活宝”头衔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可,他在影视界的一番折腾事业,也做到了辉煌的顶峰。

      

              可能是在影视圈里干腻了,也可能是又找到了不错的好项目,邓建国在自己的影视发展最火的时候突然宣布退出,转而进军白酒业,参与伟哥酒、赤水河酒的经营。

对此,我们可以看做是他前一阶段折腾的结束和新一阶段折腾的开始。

总之像邓建国这种“活宝级”的人物,决不会安静地消停下来。

销声匿迹不过是暂时的,说不定哪天他又会折腾出一个“大动作”,重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邓建国投拍电视剧30多部,制作剧集约700集,几乎全部赚钱,这算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成绩了。

能做出如此惊人成绩的生意人,无疑是成功的。

也许,邓建国经常“耍宝”,只是为了更好地卖出他的影视产品。

我们熟知他折腾的一面,却不晓得他的折腾其实是“有技术含量的”。

比如,邓建国聘请《还珠格格》的导演孙树培为他执导《风流才子纪晓岚》时,就事先叮嘱孙导演在发布会上要装作无意中说一句“《风流才子纪晓岚》比《还珠格格》更好看”。

此外,邓建国还在广州电视台举办的一次选美活动上“挖”走某个佳丽作为自己新片的女主角,并随后宣布与之订婚,这使得尚未拍完的电视剧未映先红、身价暴涨,等到该片热播之后,大家才发现邓建国与佳丽的婚事纯属子虚乌有,一切只是邓建国惯用的炒作手段而已。

他的另一部电视剧《我这一辈子》,号称冯小刚执导,葛优作男主角,未开机就已卖出1300万元,结果播出后大家发现压根就没有“冯葛二人”的影子,但是片子依然是收视率极高。

      

              许多人觉得邓建国没有任何专业知识,却能在影视圈里所向披靡,实在令人费解。

面对质疑,邓建国总结了自己三点成功的经验:聪明、敢折腾和自信,并坦言道:“我好像天生就有做生意的头脑,更重要的是做了5年放映员,让我真的喜欢上了电影。

之后不管下海折腾什么,我都会不自觉地往这方面靠,认识了一大批影视圈的朋友,从做音像出版开始一步步进入影视圈。”

      

              要说邓建国折腾的能耐确实不小,并且胆子奇大,率先和港台演艺界人士签约,让港台艺人为自己打工,还第一个和电视台签订播映风险合同:收视率若上浮一个百分点,“巨星”们多得2000~3000元;收视率下浮一个百分点,“巨星”少得2000~3000元。

这一举措把收视率推向制片市场的最前台,开创了大陆制片业的新纪元。

      

              邓建国对于如今渴望创业的年轻人,也提出了一些忠告,归纳起来就是以下八点:      

              第一,做商业就要做得纯粹,舍得自己去折腾,才能把自己的产品卖好。

      

              第二,不要浮躁。

许多人都说我是“炒作大王”,却不知道我之所以敢炒是因为我的片子够好看。

说到底,生意场上要用自己的产品实力说话,否则光炒作没有用!      

              第三,就是热爱。

如果不是对影视事业情有独钟,我不会做这么长时间。

尽管我现在转做酒业,但是不代表我会放弃做影视,正在建设中的新疆阿克苏影视城,我们志在将其打造为全国最大的影视城。

影视是我的根本,无论如何我都不会放弃。

      

              第四,不断学习。

正因为没有什么学历,所以到现在我还在不断学习。

从身无分文走到今天这一步,我算是混出头了。

小时候不爱读书只想出去折腾,现在是一边折腾一边学习。

话说回来不用知识赚钱,真的不容易。

      

              第五,有自信,不要怕别人怎么说。

很多人讨厌我爱出名、出风头,但我觉得每个人长大后都想为家里争口气,名利双收其实是你对父母最大的回报。

谁不想又出名又能够赚钱呢?

我不过是太爱表露给别人看了。

渴望出名、渴望有钱不是坏事。

      

              第六,不怕辛苦,要能吃苦。

在海南创业时我睡过地铺,在广州我也曾露宿街头,人就是这么回事儿,不要对自己太放松。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第七,生意人要坦荡,走正路。

我的巨星公司是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它可不是一夜之间赚了很多不法的钱,然后“半路翻船”或者销声匿迹。

      

              第八,少说话,多做事,行动最重要,有胆量你就从现在起开始折腾吧。

      

              成功实际上就是折腾出来的,内心充满强烈的信念,再加上执著的追求,即使是没本钱、做活宝或者从外行干起,也同样可以出人头地。

作为国家发改委评选出的“中国25年的改革之星”,邓建国的创业历程和宝贵经验,值得每一个渴望创富的年轻人好好琢磨一番。

      

              财富属于主动去改变的人      

              我们看到的成功者,当初之所以敢折腾,多数是源于内心渴望改变命运和企盼谋取财富的强烈念头。

在先富起来的那拨人中,很多人都是处于社会的底层,比如生活困窘的庄稼汉、城市里的待业者等,他们赚钱致富的念头无疑是强烈的。

还有什么能比填饱肚子更为紧迫的事呢?

如果吃完上顿没下顿,就甭等政府的救济粮了,赶快出去折腾出钱来养家吧。

      

              如果每个人的创富欲望都如此强烈,那么天大的困难也就不再是困难。

很多家境困难的人总是碍于面子、怕别人议论,不敢走出家门打工赚钱,说到底还是创富的态度不够,赚钱的目标不坚定。

一个真实的故事,说的是北京某大学学生小李,在校门口一个十五六岁的川妹子那里修鞋。

小李一边看姑娘修鞋一边开玩笑地问:“姑娘,你不好好读书却干这一行,不怕被人家看不起吗?”

川妹子反唇相讥道:“挨饿受穷才被人看不起呢!父母没钱供我念书,我总不能干待在家里混吃喝吧?

学门手艺将来总能自己养活自己!”

小李接着好奇地追问:“那你将来打算干什么呢?

一辈子修鞋?”

川妹子一本正经地说:“我想开一家服装店赚钱,然后自己当老板。”

小李听完后觉得不可思议:“那你现在手上有钱吗?”

川妹子笑着说:“我现在不是正在攒钱吗!”

      

              套用时下的一句名言:“甭管职业贵贱,能够合法的赚取人民币就是好行当!”

想要生活好,你就得不怕任何风言风语。

只有将创富的欲望之火点燃,才能够看到未来的希望。

现在没有宝马、豪宅算不了什么,怕的就是不敢向往和拥有它们。

人一旦没有了心气,活着也就是在喘气了。

      

              改变命运,是一种生活追求和人生目标,它驱使你敢于打破桎梏、解决现实问题,在困难面前“步子大一点”“决心强一点”,而不是瞻前顾后、畏手畏脚。

愿望有时候是比学识、能力以及社会经验更为重要的一种东西,如果你依然觉得眼前的生活情况足够美好,那么赚大钱的好事离你还远着呢。

      

              如果你手上现在有20万元,你会怎么干呢?

是存“死”在银行里,还是拿出来投资和创业?

上海文峰集团的老总陈浩显然选择了后者1995年他东挪西借淘来20万元资金来到了上海,从小小的美容店做起。

如今,陈浩在上海拥有30多家大型美容院,建立了自己的生物制药厂、化妆品厂及美容美发职业培训学校,在全国遍布300多家连锁店,个人资产已然过亿。

陈浩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想法有多大,你的事业就会做多大。”

      

              经营舒蕾、美涛等著名品牌的丝宝集团董事长梁亮胜,当年也不过是一名打工仔。

1982年,他和所在工厂的其他40名工人一道被派往香港工作。

来到香港后,梁亮胜跟其他两户人家挤在一间不到30平方米的小屋里,晚上夫妻两人只能拉帘挤在沙发上睡。

那时候,梁亮胜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宽敞住处。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梁亮胜在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坚持晚上去夜校学习,在香港的三年时间里,他系统学习了航运、英语、国际贸易和经济管理等多门课程。

后来,梁亮胜依靠做国际贸易,向国内贩卖檀香木淘到了第一桶金。

再后来,他成立了丝宝集团,如今个人资产接近20亿。

当年,一起与梁亮胜来到香港的那40名工友依然是老样子,因为他们很满足现状,觉得在香港做工总比在国内做工好得多。

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强烈的主观意志,往往就是改变个人命运的先决动力。

      

              相比之下,“知耻而后勇”的状况更能激发人的创富决心。

比如重庆小天鹅投资集团董事长廖长光,当初因为受不了几个得势连襟的挤兑,毅然豁出去折腾,靠卖自家房子得来的3000元起步,从路边火锅店一举做成了大餐饮集团。

正是自尊心和骨气,促使廖长光豁出“老本”,拼命赚得财富,以此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现实生活的外在刺激,常会使受辱者爆发强大的进取心,继而求得改变身份、提高地位。

      

              处境不好的人希望改变,身居要职的人也希望主动走出去,换个活法。

年届不惑的国企干部王天尧,一心打算要辞官创办自己的企业。

对此,无论是家里人还是他的朋友都表示不理解。

本来王天尧的仕途发展不错,突然间就决定下海经商,万一做生意赔本了、搞砸了,这十多年的努力,岂不是全都白费了?

      

              王天尧深思熟虑后,说道:“我决定停薪留职,请三个月的假,远离权力和优厚的待遇。

如果三个月之后,我仍有信心去创业,那就一定要干出个名堂。

人生是无法预料的,说不定今天的转变会变成一件好事呢。”

      

              三个月后,王天尧的公司顺利开张了,那一天恰好是他的40岁生日。

他的大学导师送给他一幅“鹰击长空”的木雕,鼓励他说:“鹰是有两次生命的,第一次是它的前40年,一般的鹰都能活到那个岁数。

40岁的鹰体态臃肿、苍老不堪,很多鹰到了这个年龄早已收敛锋芒、不再飞翔,但是总有一些不认命、不服输的鹰,用自己的喙猛烈地啄击石头,直到旧喙完全脱落,新喙奇迹般地长出来,然后他们继续用新喙把爪上的老皮啄掉,用双爪把全身的羽毛抓掉。

几经磨难,雄鹰得以涅重生,获得了第二次生命!”

王天尧明白了老师的意思,在公司开张以后他与原单位彻底脱钩,没有利用过去的资源为自己的公司谋私利,踏踏实实地经营自己的公司,如今他的公司已经在业内小有所成。

      

              同样的经历,发生在金山软件公司老总求伯君身上。

20世纪80年代,大学毕业生求伯君来到河北省徐水县物探局做了一名普通的财务人员。

他在厂里的工作很简单,发放工资、做些报表。

那时候电脑可是个稀罕物,厂里唯一的电脑,别人都不敢碰,求伯君却如获至宝,整天守在电脑旁边玩。

求伯君最大的爱好就是编程序,两个月后他居然真的编出了一个工资管理软件。

这样一来,他的工作更轻松了,再也不必制作繁琐的报表,甚至每个月只上一天班就足够了,同事和领导们因此对他刮目相看。

      

              求伯君并没有天天悠闲自在,而是继续在电脑领域不断探索。

一次偶然的机会,求伯君出差去了一趟深圳,回来后他的心中再也无法平静,因为他发现自己的编程才能终于有用武之地了。

当时,求伯君内心的思想斗争很激烈:如果继续在厂里呆着,无疑是耽误自己的青春和才华,但如果选择离开,其他人会同意吗?

……不出所料,当求伯君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家人和朋友时,几乎遭到一致反对,大家都认为求伯君脑袋发昏了。

厂领导获悉此事后,为了留住他这个人才,不惜拒绝为他转移户口和工作关系。

      

              留下来,手里的“铁饭碗”牢不可破,一辈子可能就不愁了;走出去,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大展拳脚,但是前途未知、祸福难料。

最后,求伯君接受被开除的结果,毅然走出了仪器厂,去深圳奋斗。

1988年,求伯君加入香港金山公司深圳分公司从事软件开发。

1989年,求伯君来到珠海,成功开发了国内第一套文字处理软件WPS。

1994年,求伯君在珠海成立了珠海金山电脑公司,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被外界誉为“软件业民族英雄”。

      

              求伯君放弃稳定的工作,义无反顾投身于自己的事业,最终他如愿以偿。

生活中,我们总会面临很多抉择,能否舍得一切、出去打拼,将决定你事业的成败。

机遇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放弃原有的东西是一份智慧和勇气。

敢于主动改变的人,就能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会,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用农民兄弟的话讲,想要秋天硕果丰盛,春天你就该舍得时间和力气多犁地、多施肥。

同样,若想未来有一个不错的生活质量,从现在开始你就要去除思想上的保守观念,改变平淡、平庸的生活,主动折腾起来去拥有财富。

行动了才可能有好结果,没有行动甚至连想法都没有,那你就只能羡慕别人的好日子了。

      

              折腾者要有“闯关东”的精神      

              2008年的央视开年大戏《闯关东》,在创造了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的同时,也把“闯关东”这个似乎有些遥远的记忆是现在大家面前。

许多人正是通过这部电视剧,才第一次了解到那段类似于美国西进运动的人口迁徙活动。

      

              位于中国版图东北部的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域,自古以来因为地处山海关以东,被称为“关东”。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是中国近代史上三次规模重大的人口迁徙活动,其中以“闯关东”的时间最长、人数最多。

从清朝初年至新中国成立以前,迫于生计的大批华北穷苦百姓(河北人和山东人为主),先后有3000多万人相继踏上了闯关东的征途。

300多年来,这些不甘于贫穷、饥饿的老百姓,前赴后继、历经艰辛地来到那片荒芜、寒冷而陌生的土地上去奋斗和创业。

他们不遗余力地折腾,为的就是能够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

史书上是这样描述他们当时出发时的狼狈情景:“衬着月光,一家老小慌张出走,‘当家的’挑着担子,前边的箩筐睡着幼儿,后边的箩筐盛着锅碗瓢盆……大道或小路上都是一群又一群山东人、河北人急匆匆的身影。

他们挑着担子,推着小车,看到路旁的一具具白骨,耳边不时响起阵阵哀号声……”      

              事实上,不仅旅途遥远、前路未知,寒冷和饥饿也在瓦解着这些人的体魄和决心,还有山林中的猛兽和“胡子”(土匪)会突然出现在眼前威胁你的性命……有的年轻人甚至十三四岁的年龄,就开始独自一人闯关东,甚至在失败两三次后,依然毫不动摇的继续折腾,直至最后成为那片土地的新主人。

如此大规模的漫漫“闯”途,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也是实属罕见,堪称奇迹!闯关东,在当时是官府所不允许的“越轨犯禁”的行为,敢于迈出那一步的人,无疑都是抱着巨大的决心和动力:留在当地,只能忍饥挨饿,到头来混吃等死,闯出去才可能有一番出路,未来才有指望。

已经89岁的赵老先生,回忆当年随父亲闯关东时的情景,依然不胜感慨:“当时,我们家和其他闯关东的人家不同,父亲做着小买卖,生意虽然不算大,但一家人也是衣食无忧。

所以,当父亲提出要去关外发展时,家里的亲戚朋友全都反对。

尽管如此,父亲还是决心很大,他说:‘在这里混日子注定没啥前途,俺们莫不如去关外碰碰运气。

’后来的结果证明,我父亲当初的决定是英明而正确的!”

      

              闯关东的人并不是没有脑子的,当时的东北三省地广人稀、沃野千里,照史书上的话讲:“有自然之三大利:荒、矿、盐。”

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站稳脚跟,便会有数不清的免费资源可以利用,创富的机会也会随之而来。

于是,来到北大荒的人们,在冰天雪地里开疆拓土、垦荒种地、掘参伐木、淘金挖沙,后来还修建工矿铁路……许多怀揣梦想、敢于折腾的人,最终取得了财富上的成功。

可以说,闯关东既是一群普通人的苦难史,更是一群执著者的奋斗史。

历经磨难的闯关东人,不仅在白山黑水之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更为难得的是他们将开拓者的胆识与智慧也留在了东北大地,并且孕育升华为特殊的“闯关东精神”。

      

              闯关东精神,正是我们所倡导的“折腾财富”的精神核心。

它即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诚实守信、重情重义的创富精神,其核心凝聚力落实在一个“闯”字上--向陌生的地方“闯”,向艰险的地方“闯”,向有希望的地方“闯”,向有财富的地方“闯”。

在“闯”的教训中探索经验,在“闯”的过程中走向成熟,跟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去闯,求得财富和事业的发展壮大。

套用鲁迅先生的名言:“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回想30年前的改革开放,当时的情景与闯关东的背景是多么相似。

当时,没有人知道应该怎样“改革”和“开放”,也没有人知道这条道究竟能走向何方。

在前路未知的情况下,许多人对新政策和新形势产生排斥和抵触的心理,更多的人选择了按兵不动的观望态度,只有少数敢闯敢干敢折腾的人,不顾身边人的劝阻和嘲讽,毅然决定去趟“浑水”,结果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成了“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

      

              不敢闯就找不到致富之路,不折腾注定没有未来。

那些“折腾者”审时度势、顺应了国家的新政策,大胆地“闯”了出来,在农村闯成“万元户”,在市场闯成“企业家”,在特区闯成“深圳人”,甚至还“冲出国门,闯到了国外”。

最初不理解他们的,现在理解了;原来嘲讽他们的,现在全变成了羡慕;早先不敢闯的,现在也跃跃欲试、准备要闯了。

但是,这些人很难再去复制先行者的成功轨迹了,因为最好的机会早已被那些“第一群吃螃蟹的人”瓜分得所剩无几。

      

              抢占市场,唯快不破;把握机遇,敢字当先。

为实现美好的生活愿望,不畏惧任何阻力,敢于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样的人怎么会不成功呢?

想改变贫穷和落后,就要先改变自身的惰性和保守,思想上去除陈规陋俗,大胆创新。

面对竞争多变的社会,我们应当该出手时就出手,一马当先去攫取每一桶金。

项目和人永远都是双向选择的,没有资本?

我们多想办法就可以折腾出来;没有人脉?

用心交际便能收获贵人和帮手……但是,如果你连折腾的勇气都没有,就只有跟成功说再见了。

再好的财富项目没人去碰也是白搭,缺乏创业中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升腾之气,没有一种拼搏的势头和能力,其结果只能是继续落后。

所以,我们只有吃尽苦头,才能尝尽甜头。

      

              人类的发展史无数次证明,若想改变落后,由弱变强,靠天靠地都不靠谱,一切只靠自己折腾出来,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过去,闯关东是改变人生命运的奋力一搏,是播撒希望的勇敢者行为;今天,我们仍然需要“闯关东精神”指引我们折腾起来,去发现财富、争取财富和增值财富。

      

              想赚钱就别怕“丢面子”      

              现如今,许多城里人依然还是守着“远走不如近爬”的老观念,即使下岗回家没活可干也要安于现状,宁肯吃老子、靠老婆、指望社会,也不愿扫大街、刷厕所、擦皮鞋,心甘情愿地守着清贫也不愿“掉价”。

相反,爱折腾的人却会抛家舍业,不远千里跑去外地做当地人不愿意干的事情,并以此赚钱。

这些人的观念就是:能赚钱就是最大的面子,没有钱才是丢面子的事儿。

      

              时代在变,中国人传统的小富即安观念正越发淡薄,敢闯敢干的创业者正在成为社会需要的标杆和榜样。

那些成功者衣着光鲜、气定神闲,实际上他们无一例外都是经历过艰辛创业的洗礼才得以达到今天的地位。

总结起来,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想当老板,就得先睡地板。

如果做什么事都顾忌脸面,放不下架子去做别人认为“丢脸”的事,是绝不可能取得任何成就的。

      

              1990年,冯志久从乡下来到珠江三角洲淘金。

由于当地人满为患,冯志久年龄大又没有技术,所以没有一家工厂愿意用他。

冯志久并没有灰心,而是在各大厂区转悠,积极寻觅机会。

当看到工人们下班后都端着饭盒往街上的小店里跑时,冯志久脑子一转:何不开一个专供打工者吃饭的小店呢!于是,他租了一间便宜的民房作为厨房,每天中午和晚上担起两桶饭菜,往拥挤的人群中推销,一天下来也能挣上30块钱,不到两年他就凑足3万元本钱,在广州黄埔大道租了一间5平方米的店铺,执照一办,鞭炮一放,快餐店就正式成立了。

小饭店一开张,因为饭菜价钱相对便宜,立即吸引了众多打工者,一个月下来,账面上竟然赚了2000元。

      

              赚到甜头后,冯志久想继续扩大门脸。

有朋友劝阻他说:“你这不起眼的小生意,赚点小钱就得了,何必投入更多呢,这一块一块赚下去你还不嫌丢人吗?”

冯志久微微一笑地说:“想赚钱咱们就不能怕丢面子。”

他很快雇佣了临时工,增添了桌椅碗筷,扩大了门脸,每天早餐卖粉,中晚餐卖饭。

即使规模扩大,每天仍有不少顾客光顾,少时有500多人,最多时达到了1000人。

冯志久赚钱的秘诀在于“1元钱”的优惠手段,每份1元的饭菜其实是没有赚头的,但如果每天能卖1000份,就能挣到300元,一个月下来就是9000元。

几年下来,冯志久已是身家上百万元的快餐店老板,至今人们都称他“1元钱大亨”。

      

              会赚钱的人总是“江河不拒涓流”,顽强的生存本能让他们千方百计节约成本,赚取一分一厘甚至是一毫的利润,微小的利润意识使得他们的市场占有率相当惊人,不仅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还带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回头客,做这种生意有没有面子倒是最其次的问题了。

在那些成功商人的眼里,世俗的面子一文不值,财富的积累才是货真价实的。

“做别人不愿做的事,吃别人不能吃的苦,你就能挣别人挣不了的钱。”

这是浙江大虎打火机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大虎的座右铭。

周大虎目前拥有资产数亿元,是许多人羡慕和佩服的偶像,但是他最津津乐道的还是自己当初“丢脸”“没面子”的情景:17岁时,周大虎跟随同乡出去折腾和谋生。

最开始是到西安做钣金工,由于当时没有全国粮票,吃饭成了大问题,周大虎经常吃完上顿没下顿。

由于当时组织外出打工是政策不允许的,没过多久,周大虎作为包工队的一员被抓进大牢,在西安关了整整一个月后,才被遣返回老家,成为乡里乡亲茶余饭后的笑谈。

      

              周大虎并没有因为遭到嘲笑而停下脚步,他很快又开始新一轮折腾,跑到江西、安徽、湖北等地找出路,其间吃过的苦、受过的罪真的是刻骨铭心。

25岁时,周大虎进入邮电局,每天负责扛邮包的工作。

因为有过7年流浪吃苦的经历,所以当其他人都叫苦不迭、吵着回去的时候,周大虎并未因此动摇,反而觉得苦中有乐,并从逆境中看到了起步的希望。

靠着这份工作积攒的5000元钱,周大虎在1991年招了几个工人,腾出一间房子作为车间生产打火机独自创业。

凭借多年“丢面子”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周大虎迅速站稳脚跟,仅一年之后,就租下了一间200多平方米的厂房,招募了100多个工人,一步步缔造他的打火机王国。

同时,为了发展事业,周大虎把妻子和孩子从刚装修好的新居中搬进租来的旧厂房里,一家人挤在没有窗户、没有空调、没有厕所的小阁楼里面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

周大虎发誓“不搬新厂房,绝不搬新家”,结果这一住就是整整5年。

正是由于周大虎的不怕丢脸和敢于折腾,使得他的打火机公司销售额成倍增长,到1999年产值已突破了亿元大关。

      

              成功的商人决不会为了面子而放弃任何一个能赚钱的机会。

与周大虎一样,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和德力西集团董事局主席胡成中,当年去上海学艺的时候,也是挤在小阁楼里睡地板的。

不仅创业时如此,就是当老板以后,他们需要时也照样能够脱下西装睡地板。

反观那些宁愿吃低保也要保面子,宁愿饿肚子而不愿赚小钱的人,我们只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

每个人都要学会现实一点,明白填饱肚子才是硬道理,更要靠踏实的奋斗去换来真正的面子。

在困窘中丢掉无关紧要的面子,顶着压力赚钱,其实就是最大的光荣!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肩挑担子的人总会在全国各地的大街小巷,用当地人不熟悉的嗓音叫卖和吆喝,当时很多人都看不起他们,觉得小打小闹赚这几毛钱多没出息,甚至许多农民都认为这些人干的是下贱的活。

但是伴随着嘲笑声,这群爱折腾、不要面子的人已经完成了最原始的资本积累,可以在更高的平台上大展宏图了。

      

              在可以炫耀面子的时候,这些人通常选择低调和放弃,因为在他们眼里自己的事业能否做好做大,才是更值得在乎的事情。

在2004年奥康集团董事长王振滔获得了“中国十大风云人物”的殊荣。

作为中国企业界最权威的奖项,与王振滔一同获奖的还有海尔的张瑞敏、蒙牛的牛根生等不同行业的“重量级”企业家。

然而,王振滔本人却告诉手下的宣传人员“务必谦虚一点儿,不要做太多宣传,我得不得奖无所谓,公司业绩能够上新台阶才是更值得宣传的事”。

这种“低调做人、高调做事”的态度,其实是每一个创业者都应当学习的一点。

与其嘴上说“君子固穷”“没钱更自在”,心里面又成天幻想天降横财、日进斗金,还不如干脆一点,理直气壮地大声说“我就是喜欢赚钱”!这样不但可以突破面子观,甚至还可利用某些人的面子思想来赚钱。

      

              有面子和没面子都是相对而言的。

不同的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面子观。

在敢折腾的人看来,只要是靠双手劳动合法赚钱,从事什么行当都无所谓。

那些最早靠补鞋、卖豆腐、弹棉花等手艺起家的人,不仅实现了富裕,还打造出传化、正泰、德力西、飞跃等一大批品牌企业,甚至还走出了国门去赚外国人的钱。

所以说,只有干出了名堂,才是真正的有面子。

      

              坐等财富,不如折腾到底      

              闲人张三,一天到晚除了好吃懒做,还很喜欢瞎寻思。

一天,他的老婆从路边捡回来一个鸡蛋,兴奋地跑回家准备做饭。

张三拿起鸡蛋来,左瞧右看,突然对老婆说:“老婆,先不要用这个鸡蛋炒菜,这可是咱们发家致富的‘金蛋’呢!”

      

              张三的老婆不屑地问:“你又在瞎寻思什么呢?”

      

              张三踱着八字步,手握鸡蛋,摇头晃脑地说:“你想,如果把这个鸡蛋用咱家唯一的母鸡孵出一只小鸡来,咱们的日子可就好办了。

如果孵出来的是公鸡,我们就等着它长大以后卖掉,换来了钱再买母鸡下蛋;如果孵出来的是母鸡,那就更好了,让母鸡再生蛋、多生蛋,靠卖鸡或者卖鸡蛋赚钱。

之后,咱们用一群鸡去换一头牛,用牛耕地、种粮食,然后买田盖房,再娶上一个小老婆……”张三老婆听到“小老婆”三个字勃然大怒,“啪”一个大嘴巴抡过去,抽得张三直叫唤。

      

              “还敢娶小老婆,反了你了!不过,话说回来,你的主意还算是靠谱,就听你一回,把这个蛋送到鸡窝里,看咱家的母鸡争不争气,能不能孵出小鸡来。”

      

              “别,别,我刚才只是随便说说,鸡蛋还是炒菜吃了吧!”

      

              张三的老婆气坏了,张手就把鸡蛋狠狠砸在张三脸上,大骂道:“你这个窝囊废,只知道做梦发大财,一点实实在在的事也不去做,我叫你吃鸡蛋,你自己吃去吧!”

      

              说一千道一万,行动起来最重要。

成功的重要前提在于你是否有勇气去执行自己的创富想法。

不能说“一穷二白”的生活就没有前途,但只是坐在原地空想,肯定就没有翻身的希望。

      

              许多人都曾有过这样的幻想,盼望着某一天能够有个人走过来说:张三先生,你继承了远房亲戚李四先生的千万遗产,从此可以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了。

听到这个消息后你可高兴坏了,心想“真是平地一声雷,陡然而富了”,之后你一激动--就从梦中醒了。

是呀,这就是一个梦,你可以从郭德纲的相声里听个乐子,但是这样的好事是怎么也落不到你头上的!平心而论,谁都希望自己买彩票能中500万,谁都希望自己能得到一笔横财,但是中国13亿人,你会是如此幸运的那一个吗?

若是天天想着这种好事混日子,恐怕早就是吃完上顿没下顿了。

      

              现实点说,这种事应该少去想或者干脆不想,我们的目标要明确,就是:丢掉幻想,行动起来;寻求财富,折腾到底。

要折腾就不能断断续续,要持续性地把这种创富行动进行到底,只有这样你才会寻觅到财富的影子。

有些人年纪不大就已经富甲一方,有人说他们要么是富家子弟要么家势雄厚,实际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只不过打小起开始折腾有了本钱和经验,再赶上了恰当的机遇,就成了小财主了。

比如,香港人李君,在25岁时就已经拥有2亿港币的身家,听起来真是不可思议。

说起李君,他从小就是一个极有商业头脑的孩子,人生的第一笔买卖是在初一的时候做成的。

那年暑假,爱书如命的李君悄悄地拿着父母给他的10港币,去收购店买了一大堆旧书,拿回家后处理干净,把每本书看完后又转卖给了旧书店,这一次折腾他净赚了8港币,买下了一套自己非常喜欢的《格林童话》。

通过这次赚钱的经历,李君开始折腾上瘾,他想方设法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寻找赚钱的机会。

      

              李君事业的真正起点,是从不起眼的邮票开始的:他先想办法凑了3000港币作为本钱,首付定金2000港币,预定了价值2万港币的邮票。

根据卖家的要求“如果李君两个月内不来取货,定金分文不退”,于是李君很快用剩下的1000港币办了一份邮报,免费寄给集邮爱好者传阅。

经过自己的努力,一个月后价值2万港币的邮票被销售一空,李君凭此生意获利颇丰。

直到现在,李君仍在做邮票生意,光这项生意他就已经挣得了几百万港币。

      

              1982年,李君凭着敏锐的观察力,洞悉到房产生意有利可图。

尽管他当时并没有能力买房,但却有好点子折腾出钱来:先付下一部分定金买一栋地段不错的旧房子,然后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找买主,一有买主上门,李君就跑前跑后干一系列杂活,比如提出装修方案、代为装修、安装电话等。

如此一来,每平方米2000港币的旧房最终以4000港币的高价卖出。

明眼人一瞧就知道,李君玩的这招叫“空手套白狼”(做无本买卖)。

不过,敢玩这招并且玩好的人还真是不多的,李君正是靠着自己“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折腾好项目,一步步赚到了2亿港币的家底。

在李君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止步”和“见好就收”这两个词,他觉得“当赚钱成为一种乐趣时,你也就不怕困难、不怵折腾了”。

      

              不止是做买卖,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折腾出财富,前提是你的脑袋首先要开窍。

家在北京的赵颖是学文科出身的,从小就不喜欢数学,更不爱算账,甚至连银行利息怎么算都不太清楚。

但就是这样一个不爱算账的女白领,后来竟做出了卖房、炒股之类的折腾之举。

2006年,赵颖手上有一笔闲散资金,索性一次性买下一栋面积为90平方米的二手房,总价为56万。

没想到10月份才过户的房子,到了2007年7月每平方米就涨了4000多元。

2007年正值中国股市大热,赵颖身边的很多朋友都开始炒股,赚钱的好消息不绝于耳,由于股市行情的利好,带动基金的收益也不错,平均收益率均在20%左右。

      

              综合这些因素,赵颖一狠心就把房子卖了,售价达到95万元,在短短10个月时间,赵颖就赚了39万元。

紧接着,赵颖便开始了她的“理财折腾”:95万元,一部分买股票,一部分买基金,另一部分买银行的理财产品。

一个多月以后,赵颖的投资就有了收益:股票收益率达到50%,基金的收益率20%。

赵颖心想:这可比出租房子的收益高得多。

在尝到折腾的“甜头”后,赵颖一发不可收拾,从过去的“理财白痴”转变为现在三句话不离投资。

尽管后来的股市震荡使赵颖的投资收益受到影响,但她还是决定义无反顾地折腾下去:“不去折腾,存在银行里只是一把死钱;拿出去折腾,就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益。

赚多赚少倒不是问题,只要不亏本就行。

目前我的资产,只有不到5%的份额放在银行做定期存款,其他的钱全部用于投资。

我想,只有折腾到底才会长期有钱赚,这也是我理财的最大感受!”

      

              不管什么事,下定决心长期做下去,你总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折腾决不是表面功夫,事业上要想获得持续的发展,就得不停地转变项目和调整战略。

双星集团老总汪海就是这样干的:1998年,双星并购河北张家口五环鞋厂,成立了双星张家口制鞋有限公司,全部用当地人管理当地人,一年之后业绩斐然;1999年至今,双星先后在河南省兼并了河南通达鞋业公司,收购了汝南麻纺厂,建起了近4000人规模中原双星工业园,直接盘活国有资产近千万元;2001年6月,双星兼并胶南华青工业集团,成立了双星轮胎总公司,之后的5个月,双星轮胎每月的销售收入平均增长了48%;2002年3月,占地60亩的双星成都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在成都武侯区建成投产,几年来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64万元;2002年11月,双星佐佑袜业公司正式建成……人们不由得惊叹,汪海真的是一个善于折腾的战略家。

      

              什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

资本、技术、价格、规模还是人才?

双星给出的回答是:顺应形势、大胆折腾的执行力。

在双星集团总部门口处,赫然用金色的大字刻着这样两句话:“有人就穿鞋,关键在工作”。

车间的墙上也到处挂着各种标语口号:“敢为天下先,争创第一流”“等待别人给饭吃,不如自己找饭吃”“品牌在我心中,行动在我手中”等这些标语和口号全部出自汪海之口,是汪海在多年商战的摸爬滚打中总结出来的。

二十多年来,汪海遵循行业规律和市场规律,不断对产品和企业进行折腾式的调整,陆续在青岛郊区及成都、贵阳、张家口等地建起生产厂,为双星带来了持续不断的滚滚财源,销售收入一跃超过50亿元!      

              看过这么多故事以后,我们不妨回到本节开始的那个假设:如果你真的得到一大笔钱(500万大奖),你会如何处理这笔钱呢?

是天天败坏钱财、挥霍一空,还是把钱全部存银行里坐吃老本?

如果你是买房置地、炒股理财,我觉得这是正确的做法!如果你找准项目、折腾买卖,我就要对你竖起大拇指了!现实中,确有一个美国小男孩在自己18岁时得到了父母的巨额遗产,他的名字叫霍华德·休斯。

在得到父亲做油井积敛的财富后,霍华德·休斯没有选择上述任何做法,而是毅然带上万贯家产,跑去阳光明媚的好莱坞,去圆自己的电影梦--20岁时,他买下好莱坞125家戏院,砸下数百万美金拍摄了著名的空战史诗电影《地狱天使》;33岁,他入主环球航空公司,领导公司迅速扭亏为盈,风光了数十年;对飞机有着浓厚兴趣的休斯,还亲自设计飞机“休斯一号”,驾机试飞五次,创造了当时的最好成绩;二战后,休斯积极向电子领域拓展事业,旗下公司对卫星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正是当年的那个大胆选定和之后义无反顾的折腾,成就了霍华德·休斯的成功。

      

              财富不是空想出来的,而是折腾出来的。

我们需要在将来拥有宽裕的经济能力来保证家庭的生活水平和物质享受。

从租房到买房住,从搭公车到开自己车,从周围转转到出国旅游,敢于折腾的人总会一步步提高经济能力,并在退休以后满足养老所需,实现完美的人生计划。

既然今天的折腾能够换回明天的幸福,那么我们何不下定决心,坚持干到底呢?

(https://www.biquya.cc/id90770/52210748.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