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都市言情 > 超值金版-我贫穷,我奋斗大全集 > 第8章 身边都是机会,看你怎么折腾

第8章  身边都是机会,看你怎么折腾      
              每一个怀揣致富想法的人,都应当创立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

留心隐藏在身边的好项目和好机会,加上你个人的智慧和胆识,就能从中折腾出财路。

本章告诉大家的,正是发现身边商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比别人快一步,就有机会赢      

              成功需要机会,这是个真理。

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无不是把握机会的好手,甚至有的企业家说“也许你现在一无所有,但只要抓住一次机遇,就会从此翻身。”

的确,一次良好的机会,可以省去你很多年的奋斗时间。

那么,如何才能抓住赚钱的机遇呢?

核心的一个字就是:快。

      

              好机会始终是那么少,如果你没有敏锐发现机会的眼光,又缺少把握机会的速度,如何能够脱颖而出、赢得财富呢?

抱怨自己没有机遇的人,永远是错误的。

理论上,每个人都会邂逅各种各样的机遇,只不过有的人看见了、抓住了,有的人看不到或者视而不见。

      

              机会实在是稍纵即逝,突然间出现而又转眼间消失。

当一个崭新的商机出现于人们视野中,有的人还在观望、徘徊和研究,有的人已经开始干起来了。

抢先占得商机,你也就抢得了市场的制高点。

霍英东看到军事物资的航运市场,才有了今天的英东集团;杨致远看到了网络市场的潜力,才有了今天的雅虎。

他们行动的速度之快,实在令人难以想象。

      

              现实生活中,常听人感慨说“市场不好”“买卖难做”,实际上,只有不成功的经营者,而不存在不好做的市场。

特别在现阶段,各种大大小小的新商品层出不穷,并且供需各异,使得新市场总会不断涌现。

人们的需求变化,给每一个创业者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谁能够快速适应这一要求,抓住生活“缝隙”中的空白点,谁就能够捕捉到新商机。

      

              有一半把握的时候,你就要开始去做了,因为十全十美的准备是不可能的。

世界上绝不缺乏商机,缺乏的只是发现商机的眼光和快速行动的决策。

创业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三到”,即眼到、心到和手到。

“眼到”,是指创业者眼光和眼力要到位,创业前要有一双“黄金眼”,既能够认清自身的能力,又能把眼光迅速瞄准和锁定适合自己的行业和项目,找到自己的创富点;“心到”,是指创业者要将创业前的心态调整到位,毕竟机会不等人,想好后快速做出决定,切忌拖拖拉拉、犹犹豫豫;“手到”,就更好理解了,那就是创业者的手要勤、干劲要足,但要避免眼高手低。

唯有做好“三到”,你才有可能创富成功。

这正如张文荣的经历一样:从离开故乡走南闯北跑业务,到如今做出了“电缆王”,他的每一步都是靠着自己的折腾和“快别人一步”的行动得来的。

      

              第一桶金,是张文荣率先抓住改革开放初期的“新潮服装热”,一个人从广东等地折腾梦特娇T恤到温州,很快为自己赢得20多万元的纯利,这也是他做成的第一笔大买卖。

后来,张文荣又跑到冰天雪地的东北,发现当地日本摩托的售价比浙江、福建等地的价钱便宜很多,便急忙调动全部资金在当地买下300部摩托车运往南方销售,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赚了100万元。

不久,张文荣又南下上海寻觅机会,他发现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口物资的流动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比如上海国有工业企业有大量的铜材作为废料堆积,而温州企业却由于缺乏工业原材料而无法开工。

张文荣看准这一商机,从上海低价收购废铜运往温州出售,又一次以较快速度增加了他的财富积累。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提速,这使得电缆的需求量大增,张文荣马上寻求上海电缆厂作为合作伙伴,成立了“上海电缆厂亚龙公司”,这也算是上海第一家民营企业与国有大企业合资的先例了。

此后,张文荣相继建立了电器厂、灯具厂,公司的产品进入了浦东国际机场、市污水处理工程等重点工程项目。

1997年,张文荣再一次快吃“螃蟹”,成功兼并了浦东电缆厂。

经过几年的辛苦经营,浦东电缆厂扭亏为盈,年产值超过两亿元。

      

              想捕捉稍纵即逝的商机,思想上不能太保守,观念和行动上更要快!都说知识改变命运,其实观念和行动上的迅速才是最重要的。

许多自诩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人穷困一生,而一字不识的文盲照样能身价过亿,原因何在?

不就是他们脑瓜子灵活,观念和行动上比别人更快吗!我们渴望成功,更渴望能够迅速成功,这就需要我们想法上要寻求捷径,行动上不能犹豫。

寻求捷径,不是低级的占小便宜和投机取巧,而要凡事想到用最实用的思路实现最快捷的赚钱结果,从而在“快鱼吃慢鱼”的商业潮流里如鱼得水。

      

              犹太人常说:“要在两列火车擦肩而过时做交易。”

这当然是个比喻,但是如此高难度的要求,恰恰体现了犹太人把握时机、以快制胜的商业理念。

对于不同的人,把握时间的效能是不一样的:一个喜欢逛街的人,当然希望利用每一分钟去淘宝选货;一个无所事事的人,一定会全心全意地消磨时间;而一个善于把握机会的人,会利用可能的时间抓住一切商机,争取快速成交。

在商业至上的时代,如果你不愿在短时间内致富,无论如何你都要被扣上“不合时宜”“不务正业”的帽子。

      

              “时间”是与“金钱”画等号的。

趁着现在还年轻或者说不算太老,合理珍惜时间,进行创富是很重要的。

做生意就要用金钱买时间,用智慧换效率,以最快的速度超过其他竞争者,这样你才能第一个把可能的商机做成“熟饭”。

      

              在“毫厘之差千机变”的商场上,如果你不能迅速应对变化,把握机会,就必然会损失惨重。

在许多特定的情形下,有了机会你就得马上抓住,否则等你把详尽的计划和方案都拿出来时,机会早就消失得没影了。

一个做事过于保守和仔细的人,难免会应对变化较为迟缓。

讲究机会成本和速度的人,尽管行动中可能会出差错,但他决不会允许机会从身边溜走。

这正应了苹果总裁史蒂夫·乔布斯的话:“不去尝试可以避免失败,却没有机会成功。”

      

              投资行业里很推崇这样一句话:“先开枪,后瞄准。”

这其实是创富行为中一种特殊的逻辑--得到较差的结果总比丧失机会要强!实在没有好机会,你可以按兵不动;但是当你觉得这个机会有六七成把握时,就别再无动于衷了。

看准了,就赶紧行动、迅速做出决断,别等到黄花菜都凉了才动手。

      

              掌握有价值的信息,顺势而为      

              现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方面我们会对邮箱里大量的垃圾信息头疼,另一方面我们也从大量的有价信息上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从某种程度上讲,任何一个有价值的信息都可能是你成功的关键因素。

市场在变化,信息在更新,昨天还畅销的产品,今天很可能就已经落伍。

只有掌握了最新最准确的信息,我们才能及时了解市场,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主动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向和产品结构,不致落后。

记得孙中山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这句话说的正是明晰信息和判断形势的重要性,不妨视作我们创业的指导思想。

      

              要想创业成功,就得多掌握各种有价信息,学会“明势而行,顺势而为”。

事物发展是有其基本规律和趋势的,坐过船的人都知道,顺水行船要比逆水行舟快得多。

同样,想要成就良机,你就得顺势而为,这样一来成功的几率才会大。

顺势而为,往往事半功倍;逆势而行,总会事事不顺。

玩过股票的人都知道,要想在股市中赚钱,战略上你要做对方向、认清形势,比如说大势向空时你偏做多,大势利多时你偏做空,你不赔钱谁赔钱?

反过来说,只要创业时选对了方向,想不赚钱都很难。

      

              我们需要根据手上掌握的各种信息判断形势,大到国家政策的变化、世界经济的走向,小到某个具体市场的需求变化、发展形势,我们都要一一了解。

对于每一个创业者来说这是一项基本功课,大到政府部门的调整,小到家长里短、芝麻新闻,你都要知情和关注,预判其可能对你创业产生的影响。

在政策方面,国家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对你的创业方向有着直接的影响:做对了方向,顺应国家鼓励的形势发展,你就能事半功倍,比如俞敏洪创立新东方外语学校,就是顺应了当时全国性的“英语热”“出国潮”的大势;反面的例子是国家已经出台政策、三令五申地对传销行业进行禁止和限制,你却偏要赶在这个时候进入,结果当然可想而知了。

      

              要做到准确把握形势,我们需要多与人交流、多收集有价信息,改变闭门造项目的错误行为,这样才能很快找到赚钱的捷径,抢占先机。

在云南的大理,就有这样一个“特别的”年轻人,当村里人刚开始开山卖矿石的时候,他没有跟着干,而是打听到城里商人喜欢怪石这一可靠信息,专门从山上挑选奇形怪状的石头,卖给城里那些酷爱怪石的商人,赚了一笔钱,在村里盖上了二层小楼。

后来,村里接到上面“禁止开山,只准种树”的政策,村民们便一窝蜂在山上栽种果树。

到了秋天,漫山遍野的新鲜水果吸引各地的客商前来洽谈。

就在人们种植果树喜获丰收之际,那个年轻人却在种植果树获利后,迅速将自家的果树卖掉,改种柳树。

原来他打听到,来村里做生意的客商因为缺少水果筐而发愁。

结果,年轻人栽种的柳树比种果树花费更少的时间和成本,编织出来的水果筐却因为市场供不应求而获利颇丰。

      

              古人常说,识时务者为俊杰。

当现实情况总在不断变化时,你只有掌握信息和预断形势,才能更好地先发制人、应对变化。

下面的这个外国小伙子,其实跟云南的年轻人一样,都是聪明人--      

              1850年,21岁的李维·施特劳斯,与朋友在酒吧里闲聊时无意中得到了一条惊人的消息:美国西部发现了大片金矿。

在看到报纸上的报道并确信无疑后,李维再也坐不住了,他与其他怀揣致富梦想的人们一起来到了旧金山淘金。

但现实的情况却很糟糕:金子没看到多少,一望无际的荒原中到处都是淘金者和简陋的帐篷,李维发现自己迅速发财的梦想破灭了。

不过,他并没有失望地离开,而是留了下来,寻找其他发财的门路。

李维发挥了自己善于交流的强项,通过与很多人的闲聊,打听到可能的财路。

在了解到这里的打工者缺少最基本的生活日用品后,李维用身上所有的钱开了一家销售日用百货的小商店,试图从那些淘金者身上淘出真正的财富。

由于思路正确、顺应形势,李维的小商店生意十分兴旺。

      

              在赚得第一笔资金后,李维没有见好就收,而是花大笔钱购买帐篷,用来扩展业务。

谁知道,这次由于信息有误,帆布帐篷的生意无人问津。

这天,李维站在杂货店门口,主动询问路过的一位淘金工人说:“嘿,伙计,你是来买帆布帐篷的吧?”

      

              “抱歉,我可不需要什么帐篷,”淘金工人摇摇头,“我更需要一条结实耐磨的裤子!”

      

              “裤子?

……我怎么没想到!”

李维若有所思、喃喃自语了半天,突然笑了出来,他走过去拉住那个工人的手兴奋地说:“伙计,真是多谢你的提醒。

我就是要生产一种结实耐磨的裤子,到时候我可要第一个卖给你!”

      

              淘金工人也笑着说:“也许你可以用搭帐篷的帆布做成裤子,那样既结实又耐磨,说不定我真的会喜欢呢!”

之后,李维与那位淘金工人聊了很久,留下了各自的联系地址。

在经过一夜认真思考后,李维认定生产耐用的工装裤很符合目前的形势,将会满足众多淘金工人的需求,于是他找到了上次邂逅的那位淘金工,把他带到裁缝店,用帐篷上的帆布为他免费制作了一条裤子。

淘金工穿上结实的帆布工装裤很是兴奋,逢人就讲这是“李维的裤子”。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李维裤”的名声打响了,人们纷纷前来询问和购买,李维当机立断,把剩余的帐篷帆布全部加工成了工装裤,结果迅速被抢购一空。

      

              发现“李维裤”如此受欢迎,李维审时度势,毅然放弃了杂货店的生意,用微薄的资金开办了“李维·施特劳斯公司”,以淘金工人为主要对象,大批量销售既结实又耐磨的“李维裤”。

经过仔细的研究,李维在样式、面料和做工上改进了原来裤子的缺点,经过不断的改进与推广,世界上第一条“李维牛仔裤”终于诞生了。

      

              面对多变的形势,李维·施特劳斯没有固守原来的想法,而是通过积极了解信息,获得了有价值的灵感和信息,从一条裤子身上淘到了源源不断的“黄金”。

有一句话说得好:这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你不能因为有了完美的创业计划,就一定要去执行,还必须看清目前的形势,根据新情况和新变化,修正你的创业计划。

不然,墨守成规、顽固不变,注定是会栽大跟头的。

      

              懂得“掌握信息,顺势而为”的人,纵使眼前没有机会,也会耐心捕捉各种有价信息,因为他们深知--创造商机远比等待商机更为重要。

一个善于借势而为、创造商机的人,无疑会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发展良机。

著名的“红色资本家”亚蒙·哈默,就是这样的人。

      

              作为俄国犹太人后裔的哈默,从小就崇拜约翰·洛克菲勒、安德鲁·卡内基等一系列白手起家的优秀企业家,处处以这些成功者为榜样,打探各种获利的信息和渠道。

16岁时,哈默从报纸的广告中,发现了一条有价信息:某个糖果商需要一个人为他开车送货,每天的酬金为20美元。

恰巧前几天,哈默在百老汇大街上看到一辆双座敞篷的旧车准备拍卖。

这两件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经过哈默的一番琢磨,便成了一个赚钱的好机会--他决定买下这辆旧车为糖果商送货。

很快,哈默从哥哥哈里那里借钱买下了车,两周下来他不仅还清了哥哥的钱,还额外赚得了这辆汽车,做成了人生中的第一单生意。

这件事让哈默明白了掌握信息、放手去干的重要意义,也为他日后的一系列伟大商业壮举打下了基础。

      

              在就读哥伦比亚医学院期间,哈默果真干出了一件在所有美国人看来难以置信的举动--去刚刚成立的苏联进行商业访问。

其实,哈默的这一举动也是有原因的,哈默的祖籍就在俄国,父亲还是美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哈默此次前往苏联,一来是重归故土帮助饥寒交迫之中的苏联人民,二来他也想趁此机会看能否找到新的生财良机。

哈默将父亲经营的药厂卖掉,花几百万美元买下了一座野战医院及其配套的药品、器材和救护车,领着一行人前往苏联。

在经历一路的艰辛和危险后,哈默终于在1921年初到达了苏联,跟随一个代表团来到乌拉尔山区考察。

在那里,哈默发现当地蕴藏着白金、宝石、毛皮等种类繁多的贵重物品,可是与此反差强烈的是,当地的苏联人却连最起码的生活必需品都无以为继。

带队的苏联向导解释说:“欧洲大陆刚刚解除对我们的封锁,想要出口这些贵重物品换取粮食,不仅麻烦还需要等待太长的时间。

况且要使乌拉尔人民免于饥饿,至少需要100万蒲式耳的粮食!”

      

              听完这句话,哈默立刻就想到了一个商机:美国的粮食刚刚大丰收,粮价已跌到每蒲式耳1美元,如果我能够把美国的粮食运到这里,再将这里的贵重物品转手到美国,岂不是既做善事、又赚钱,一举两得?

哈默的建议很快传到了莫斯科,列宁回电认可这笔交易,并在莫斯科亲自接见哈默,感谢他对苏联人民的帮助,让他全权负责处理此事。

正是因为这件事,哈默和列宁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列宁下令允许哈默在苏联投资办厂,允许他开采西伯利亚地区的石棉矿,使其成为在苏联第一个取得矿山开采权的美国商人。

此后,哈默陆续联络了30多家美国公司,俨然成为美苏贸易的中间人。

就这样,哈默在莫斯科呆了近十年,广交人脉、四处搜罗有价信息,根据形势的变化,尝试了不少生意,从百万富翁一跃成为亿万富翁,并赢得了“红色资本家”的名号。

      

              哈默1931年回国时,美国正遭遇史无前例的经济大萧条。

但是哈默毫不在乎,继续打探信息,四处寻觅机会。

当得知富兰克林·罗斯福即将当选总统的可靠消息后,哈默立即决定做酒桶生意,因为通过分析形势,哈默认为罗斯福当选后必定会实施他的新政,1919年颁布的禁酒令将会被废除,这意味着美国对于啤酒和威士忌的需求量将出现“井喷”,酒桶数量也会水涨船高地激增。

看到了当时的市场上几乎没有酒桶,哈默当机立断,从苏联订购了几船优质的木材,在纽约码头迅速成立了一座临时的桶板加工厂。

果然,禁酒令废除后,酒桶生意异常火爆,哈默的酒桶被各大制酒厂高价抢购一空。

之后,哈默又开始顺势经营威士忌,接连购买了多家酿酒厂,很快战胜当时的所有竞争对手,他的“丹特牌”威士忌一跃成为全美一流的名酒,年销售量高达100万箱。

      

              1956年,58岁的哈默举家迁往加州。

当时,有一家叫“西方石油”的公司濒临破产,公司老板希望哈默能够伸出援手收购他们。

尽管哈默无意收购这家公司,但是他知道投资石油业有一个利好的形势:美国政府对石油业采取政策倾斜,对尚未出油的油井免于征税。

考虑许久后,哈默决定收购这家濒临破产的西方石油王国,他找到最优秀的钻井工程师和地质学家,还让公司的公关部门四处打探石油和天然气开采的最新消息,最后决定在旧金山以东的河谷里开采天然气。

经过大量数据分析,哈默以70%的成功概率赌一把,在被宣判“死刑”的枯井上重新架起了钻机,在原有的基础上又钻进了3000英尺,结果天然气喷薄而出,公司的股价一跃升为每股15美元,这次良机又让哈默大赚一笔,加上西方石油公司打出的两口油井,哈默一举在石油工业被“七姐妹”垄断的格局下,站稳了自己的脚跟。

1974年,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年收入60亿美元。

到了1982年,西方石油公司成为全美仅次于“七姐妹”的世界第八大石油公司。

      

              从利用汽车给糖果商送货,到莫斯科促成“政治与经济联姻”,与列宁达成双赢合作,再到审时度势地投资酒桶生意和石油工业,这一切无不彰显出哈默的睿智和果敢。

他每一次巨大成功的背后,都离不开掌握信息和顺应形势的大前提。

正所谓“善于借势者,一顺百顺;不善于借势者,处处掣肘。”

哈默的成功,不排除偶然的因素和幸运女神的眷顾,但归根到底还在于他把握形势恰当好处,分析信息很少出错。

也只有这样做,你才能够以小搏大,获得意想不到的商机。

      

              尽管你在某一行业的优势并不明显或者是处于劣势,但只要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有价信息,捕捉到有利发展的信息,创造一切有利条件利用它,你就不会空手而归。

不要坐等商机出现,要学会聪明而有目的从不同人身上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这样财富的主动权才能掌握在你的手中。

      

              生意要从“小”做起      

              两个年轻人一同出去找工作,发现道路前方有一枚1元硬币,李四看也不看就从上面跨过去,王五却低下头将它捡起来。

李四鄙夷地看了王五一眼,心想:连一枚硬币你也捡,真是没出息的人。

      

              五年后,两人在街头再次相遇。

王五已经成了一个小老板,而李四却在寻找着下一份工作。

道路上又出现一枚1元硬币,李四依然不屑去捡,并且疑惑地问王五:“很奇怪你这么没出息的人,怎么能混成现在这副模样?”

      

              王五弯下腰拾起那枚硬币,说道:“如果你也能弯腰捡起一枚硬币,自然就会明白了!”

      

              故事中的李四并非不喜欢钱,只不过他盯着的是“大钱”而不是“小钱”。

不过正因为小钱不屑去捡,李四才永远也等不到“大钱”。

通常情况下,巨大的财富很少从天而降,它都是通过小钱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许多人赚大钱的心太急切了,使得他们只想着赚大钱,而忽略了小钱带来的积少成多的利润。

      

              邻居老黄是一个外省来的修鞋匠,他从几毛钱的缝缝补补做起,年收入竟然过万元。

老黄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可别小瞧这不起眼的生意,虽然挣的都是小钱,可是积少成多,说不定我以后还要办个制鞋厂呢。”

江西崇仁县农民曾兴财父子三人,从浙江义乌等地购进针头线脑等小商品,挑担送货上门,也创造了不错的致富机遇,人均年收入过万元,先后在家里盖起了二层小楼。

在这方面,最典型的当属温州商人,他们的一次性打火机居然在美国打败了著名的洋品牌,无疑为“小钱战略”的成功树立了榜样。

      

              国外的小钱赢家也不少。

曾经入选“美国十佳企业”的普罗克特·甘布尔公司,就是专门生产尿布、卫生巾等小商品的企业,他们的经营宗旨是“不以利小而不为”,尽管生产的都是微利产品,他们却将市场扩大到全世界,每年的利润是生产飞机的波音公司的四五倍之多。

      

              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有多少本钱,就做多大的买卖。

多数人在创业之初,很难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这就决定了他们小本经营的规模及其经营商品的“小而杂”。

然而,小商品却不一定只有小利润,做得好了同样是一本万利。

比如温州的一家塑料品厂,专门做饮料吸管生意,一支吸管只赚02厘钱,这在外人看来是不值一提的,但是他们经过几年打拼,成为了亚洲最大的吸管生产商,可口可乐、王老吉等国内外著名的饮料品牌都是他们的客户,如今该厂的年盈利高达几千万元。

所以说,不妨从挣几元钱的小买卖开始做起,把目标先定得低一点,这样便会增加成功的胜算,然后一步步地积累资本。

      

              生意要从小做起,不要因其小而不为。

任何生意其实都是从无做到有、从小做到大的。

一步一个脚印,牢牢把握住各种机会,再小的生意都会有十足的甜头。

1974年,美国政府为清理自由女神像翻新时扔下的废料,向社会广泛招标,但几个月过去了,始终无人问津。

一个英国商人旅游时,偶然间看到自由女神像下面堆积如山的铜块、螺丝和木料后,未提任何条件,当即就同意收集废料。

就在一些旁观者等着看笑话时,英国商人却迅速组织工人对废料进行分类:将废铜熔化后铸成小自由女神像,水泥块和木头加工成底座,废铅和废铝做成纽约广场的钥匙,把自由女神像身上扫下的灰土出售给花店,这样一来不仅变废为宝,还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

不到3个月的时间,英国商人就靠小自由女神像雕塑,换来了350万美元的现金,每磅铜的价格整整翻了一万倍以上。

据说,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馆“鸟巢”的建筑废料,也被加工成微缩鸟巢作为纪念品出售,这想必与英国商人的做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看来,商机不论大小和新旧,只要能够获利就值得去争取。

贾亚芳的生意很小也很简单,不过是源自陕西的一种普通小吃--凉皮。

但就是这种不起眼的生意,贾亚芳却做到了今天遍布全国180多家连锁店的规模。

2004年,她还因此与王小丫等知名女性共同当选为“中国十大经济女性人物”。

1998年,38岁的贾亚芳主动下岗,只为做点自己喜欢的事。

看到凉皮成本很低,贾亚芳便选择了做这一生意,她第一次卖了50斤凉皮,净赚20多元钱,头一个月下来,盈利1100元。

几个月后,贾亚芳已经有了几千元的积蓄。

小小的甜头给了贾亚芳继续做下去的信心,她开始琢磨着如何能把生意搞大。

经过一番市场调查,贾亚芳发现西安市内没有一家餐馆是既蒸凉皮又卖凉皮的,于是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在人流量较大的服装批发市场旁边开起了同时蒸卖凉皮的小店,但是两个月内生意亏损了3000多元,贾亚芳不得不关掉了店面。

      

              在了解到生意不好是因为自己的凉皮没有特色后,贾亚芳决定把西安流行的两种凉皮的优点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凉皮既有汉中凉皮的柔软细腻,也同时具有秦镇凉皮的硬爽耐嚼。

为此,贾亚芳亲自洗米、泡米、打浆、蒸制,每个细节都认真地做记录。

经过多次试验,她终于研制出细而不腻、柔软爽口、口味独特的凉皮,并取了个特别的名字--“捷尔泰凉皮”。

捷尔泰凉皮一经推出便深受人们的喜爱,贾亚芳重新开张一个月,就净赚1万多元,之后几个月下来收入节节攀升,在短短半年时间,就有10万元进账。

随着“捷尔泰凉皮”在西安声名鹊起,全国各地不少商家专门找到贾亚芳谋求加盟连锁。

当然,贾亚芳并不满足于现状,她的目标是让“捷尔泰凉皮”走上全国人民的餐桌。

从500元钱起家,到蹬三轮、摆地摊,发展到今天的规模,贾亚芳做凉皮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再小的生意都可以赚大钱,关键是你一定要用心地把它做好。

      

              中山圣雅伦公司董事长梁伯强,被人们称为“鬼才”。

说起来,他只是做指甲钳生意的,却因为敢于接前总理朱基的“皇榜”而出了名。

1998年的一天,梁伯强在报纸上看到一篇《话说指甲钳》的文章,文中提到朱基总理在接见全国轻工企业职工代表时,谈到自己对于指甲钳质量的不满。

朱基强调国内生产的指甲钳剪两天就剪不动,使大劲也剪不断。

不仅如此,朱基还特地带来三把台湾朋友送给他的指甲钳,向与会代表展示其过硬的质量、美观的造型和实用的功能,以此激励大家要对产品质量高度重视,希望开发更多更好的新产品,把产品档次和质量尽快搞上去。

      

              梁伯强看完文章后,心想:一个小小指甲钳能在总理心头挥之不去,这里面肯定有巨大的市场。

如果能做出一个质量过硬的指甲钳品牌填补市场空白,无疑是一次发财的巨大机遇。

经过调查,梁伯强了解到在台湾销售的指甲钳并非本土产品,而是来自韩国和日本,其中韩国的指甲钳占据了世界指甲钳销量的头名。

这下子,梁伯强心里有了底,他决定去世界上指甲钳质量最好的厂家学习先进技术。

1998年10月,梁伯强前往韩国“偷师学艺”,他先是做了韩国著名品牌“777”指甲钳的代理商,一口气进了30万元的货,然后以质量问题为借口,来韩国的指甲钳车间参观生产的全过程。

这学艺的过程,梁伯强前前后后共花了一年多的时间。

1999年,梁伯强倾其所有在宁波开发区投资指甲钳生产线,并注册成立了中山圣雅伦有限公司。

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现在的“圣雅伦指甲钳”销售额达到了两亿多元,产品在全国四百多个商场销售,成为中国指甲钳行业的第一品牌,进入世界指甲钳行业的前三名。

尽管是一个小小的指甲钳,却能成为国家领导人都操心的问题,可见其中必然藏着一个大问题。

能解决这个大问题,真是不想赚钱都难。

      

              靠“小钱”赚到顶级水平的高手,要数入围“2006年中国年度经济人物”的张茵女士。

张茵问鼎内地首富的秘诀,就是回收废纸制造再生纸。

20岁时,张茵在深圳当一名小会计,那时候一个月才挣20多块钱。

当时深圳虽然叫特区,但实际上没有任何资源,赚点小钱都是非常不易的,张茵在那里算是“缝隙中求生存”。

在艰苦的环境下,张茵默默赚了三年的小钱。

1985年,27岁的张茵放弃了内地优厚的工资待遇和公家住房,带上3万元人民币只身闯荡香港,她入行造纸业,坚持品质第一的原则,不惜违反“行规”,改变了以往纸浆里掺水的做法。

后来,因为她的豪爽、公道,收废纸的那些人都愿意跟她做生意,都愿意把收来的废纸卖给她。

      

              1988年,张茵在广东东莞建立了自己的工厂--东莞中南纸业有限公司。

之后为寻求更大的发展,张茵移民美国,并击败各路高手,成为该领域的冠军。

此后她在中美两地遥相呼应,以在美国积蓄的财富和经验,扩大东莞工厂的再生纸生产规模。

1996年,中国的高档包装纸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尤其是高级牛皮卡纸。

张茵及时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成立东莞玖龙纸业有限公司,专门生产高档牛卡纸。

于是,张茵在2006年的“胡润百富榜”上以270亿元荣居内地首富,同时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有钱的女性创业者。

像张茵这样买卖从“小”干起的做法,值得每一个创业者借鉴和学习。

如果你能够保持那种“小钱大钱都是钱”的心态,不让每一个赚钱的机会从身边溜走,那么终有一天你的小生意也能做到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

      

              “冷门”也可以做热      

              臭豆腐是老北京风味的美食特产,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臭豆腐的发明人名叫王致和,说起来他当初“制作”臭豆腐也纯属偶然。

王致和的老家在安徽省仙源县,幼年时他便常跟父亲一起去做小买卖,学会了做豆腐的一门手艺。

那时候做小买卖很辛苦,父亲不想王致和步自己的后尘,省吃俭用要送王致和去私塾读书。

1669年,王致和前往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结果不幸落第了。

由于考试三年才有一次,回老家路途遥远、盘缠不够,王致和想来想去,决定一边留在京城读书,一边做老本行豆腐生意维持生计。

      

              有一次,王致和照例将当天卖不掉的豆腐切成小块晾晒后,加上盐和花椒,仿效家乡制作腐乳的办法,放入缸中封存起来。

不过,他很快便忘了这缸腌制的豆腐,很长时间之后才想起来,打开缸一看,满缸的豆腐全都绿了,还发出一股子刺鼻的臭味。

王致和非常懊恼,想弃掉“绿豆腐”又有些心疼,就大胆地尝了一口,不想这绿豆腐臭中有香,吃饭时再细一品尝,简直是愈吃愈香。

王致和又请来街坊邻里品尝,结果大家尝过他的臭豆腐之后都认为味道不错,虽不是珍馐美味却独具风味,可以作为佐餐佳品。

      

              听人这样一说,王致和心里有了谱,心想:这种臭豆腐说不定还可以为我带来意外的回报呢。

于是他又照样做了一些臭豆腐,并在制作工艺上有了较大改进,在研制成熟之后便直接推向市场,起名为“王致和臭豆腐”。

这一冷门的东西刚上市时,人们由于不习惯这种食品的臭味全都敬而远之。

王致和坚信自己臭豆腐的市场前景,不遗余力地大力宣传,免费让路人们品尝。

慢慢地口碑相传,大家都熟悉了臭豆腐,因其物美价廉、开胃下饭,纷纷买回家作为开胃品食用。

看着自己臭豆腐的生意越来越火,王致和就死了科举做官之心,专心做起了这一冷门的生意。

到今天,“王致和臭豆腐”早已享誉海内外,不少外国人特地将其作为特产带回国品尝。

      

              王致和臭豆腐的成功,对于我们的启示是:项目可以不分“冷热”,做好了都会有回报。

在大家的眼里,热门项目向来是热热闹闹,冷门项目则通常无人问津。

不过,冷门和热门其实是此消彼涨的,冷门项目一旦做大,别人也会跟着行动,如此一来冷门也就做成了热门。

      

              拿零售业来说,大商场天然具有成本上的优势,小零售店如果想通过拼价格与大商场抢顾客显然不现实,其结果只能最大限度牺牲自己的利润,最后关门倒闭。

正确的策略是只提供适度服务,立足于拾遗补缺,经营一些大商场不愿意做的“冷门产品”,比如香烟、电池、啤酒等高频率使用的低价值产品。

在经营方式上,一切应围绕“便利”二字做文章,坚持两点“勤”和“省”,天天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把小钱一分一分地省出来。

      

              项目的选择,是决定你投资回报的最重要因素,有时候冷门项目的收益往往比热门项目大得多。

在广州人人皆知“孔雀皇后”方小文,就是把冷门做热的一位。

最初方小文是办养鸽场的,后来当生平第一次见到美丽的孔雀后,她便萌生了饲养这种动物的念头。

为此,方小文自费到云南的西双版纳原始森林考察情况,倾其所有家当买来4只成年孔雀带回广州。

几年下来,方小文又陆续跑去北京、上海、济南、太原、西安等城市,不辞辛苦地学习和取经,钻研孔雀的饲养方法。

终于,在方小文的努力下,饲养场的孔雀规模迅速发展起来,许多广州人慕名走进方小文的养殖场,观赏那些羽毛光亮、颜色各异的孔雀在阳光下的风采。

很快,方小文养殖场的孔雀数量超过了3000只,其规模在全世界都是首屈一指的。

尽管美国人养殖孔雀比较普遍,但最大规模的孔雀场也不过只有600只。

方小文看着自己的孔雀多了,又生出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点子--把孔雀推上人们的餐桌,开辟了一种全新的食源,以取得更好的经济收益。

      

              孔雀肉也许有的人吃过,但是将其正式推上餐厅,让更多的人享用,却是前无古人的做法。

经过一番争取和努力,方小文终于将自己的孔雀推上了大酒店的餐桌,当然麻烦也随之而来,有人告发说孔雀是国家珍稀保护动物,不能作为食用。

为此,方小文特地找生物专家,证明作为食用的蓝孔雀不是那种数量稀少的孔雀类型,未被列入国际贸易公约保护的濒临绝种动物,不管是人工养殖还是作为食用均不违规。

这一结论,通过媒体传播开来,使更多的人开始放心大胆地食用蓝孔雀,不少粤港的酒楼纷纷与方小文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方小文不仅成了广州当地的新闻人物,更把养孔雀这一冷门项目真的是炒得热火朝天!方小文创业的经验提醒我们:之前少有人做的生意,不代表这个生意就无利可图,也许大胆地闯一下,你就会干出一番名堂,成为这个项目中的佼佼者。

      

              雪茄烟,大家都见过,就是那些有钱有势的老外们嘴里经常叼着的一种烟卷。

由于国内很少有人抽这种烟,所以我们对于雪茄烟的印象,依然还停留在各种影视剧的印象里。

按说国内做雪茄生意的人应该是寥寥无几,但是你听说过一个26岁的中国姑娘是做雪茄烟生意的吗?

先不要瞠目结舌,看看这个叫关琳的女孩是如何跟雪茄烟结下不解之缘的吧。

      

              2001年大学毕业后,关琳来到一家四星级酒店打工,为一个法国大厨担当助手。

法国大厨名叫维克多,平时特别喜欢抽雪茄,但是在北京要想买到一根优质的雪茄,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对此维克多经常满腹牢骚。

维克多的抱怨,使关琳突然意识到:在北京有十几万的外国人,他们恐怕也会像维克多一样,对于优质雪茄烟有着强烈的需求。

如果开一家品种齐全、烟草优质的雪茄专卖店,肯定会受到老外们的欢迎!      

              关琳的想法,得到了维克多的支持,他以入股的方式参与了投资。

关琳为此辞去了酒店的工作,在欧美人集中的北京秀水街,开了一家“蒙特”雪茄专卖店。

为扩大影响,关琳将雪茄消费群体锁定为驻京的外国人士,印刷了5000份雪茄专卖店的小广告,花钱让报社的发行人员把广告发送出去。

很快,使馆区的老外都知道了一家叫“蒙特”的雪茄店,经营着品种丰富的高档雪茄,他们纷纷前来店里购买自己所喜爱的雪茄烟。

2003年10月,俄罗斯SUR机电设备公司驻北京分公司举办五周年庆典,计划采购一批礼品赠送给高级客户。

老总要求礼品务必高档、体面,采购人员当即在“蒙特”采购了一批古巴雪茄及雪茄剪、保温盒、加温器、专用打火机等专用工具。

这一次采购下来,关琳可谓收益颇丰,要知道一个雪茄专用打火机价值2000元,保温盒更是在一万元以上!      

              尝到大买卖的甜头后,关琳受到了启发,她积极同驻北京的一些外国公司联系,推荐自己的“雪茄系列”高档礼品。

到2003年,关琳已经同日本三菱、美国SAS、德国杜邦等数十家国外著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业务合作关系,成为他们的“高档礼品供货商”。

如今,关琳手下共有7名员工,其个人资产已超过百万元人民币。

就这样,一根根小小的雪茄烟让关琳发了财,一项冷门的生意在她手里做得红红火火。

      

              从自己熟悉的领域中赚钱      

              当年,高超高考时考上一所不错的大学,可惜家里没有钱供他念书,于是他只身一人进城打工。

在城里转了两天后,高超总算找到第一份工作,当了一名送水工。

尽管这种工作很辛苦,高超却十分卖力,每天蹬着小三轮车在马路上穿行,车上一般装着四五桶水。

就这样送了一家又一家,来来回回地跑,高超几乎将城里的街道都跑遍了。

赶上没有电梯的楼房,高超还得自己将水一桶一桶地扛上去,一天下来真是累得要死。

与高超一起来的三个小伙子,没干几天就受不了辛苦跑掉了,只有高超一个人还在坚持干着。

      

              平时,高超到客户家送水总是轻声敲门,给每个客户送水都会用笔写下客户的地址,并在心里牢牢记住,这样下次送水的时候,就可以少跑冤枉路,节省时间。

很快,高超送水的效率大大提高,每天都能比别人多送出几桶水,收入自然也就提高了。

但是一个送水工,每个月撑死只有几百元的收入,即使干得再好,也不过在1000元左右。

高超身边的同事,干上一年半载就会另谋高就,而他却决心坚持干下去,并且乐观地说:“送水挺好的,我喜欢干这活!我想,不管做什么工作,只要你熟悉了、弄懂了,一样是能够赚钱的!”

      

              就这样,高超将这份“没有前途”的工作一干就是5年。

之后,高超辞去了这份工作,用自己5年来攒下的积蓄,开了一家送水公司。

当时,城里订水的住户都被大的送水公司垄断了,高超这家新开张的小送水公司如何能够招揽生意呢?

      

              高超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在打工的5年里我结识了很多客户,给他们留下的印象非常好。

当我说自己要开公司,问他们订不订水,客户们都表示愿意订水。

这些客户根本就不记得我之前送水的那个公司,而只认我这个人。

如此一来,公司一开张就能迅速赢得很多订单!”

      

              如今,高超公司的送水业务量在这个城市里独占鳌头,别的送水公司只有几名送水工,而他的公司则有几十名送水工。

高超再也不用亲自给别人送水了,他只需坐在办公室处理日常的业务,就能够财源广进。

      

              一个小小的送水工,竟然成了一个送水公司的老板,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却是实实在在的转变。

高超的成功,在于他对一个行业保持了长时间的专注度。

一个行业,最基本的东西你没有掌握,就好高骛远、三心二意,怎么可能做出成绩来?

保持一种专业执著的态度,在你喜欢的行业里坚持干到一定的程度,熟悉并且吃透这个行业的所有门道,你才能够获得成功,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俗话说,行行有道,隔行如隔山。

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律和门道,创业者如果不熟悉某个行业就贸然闯入,无异于钻入漆黑的山洞里摸不清东西南北,结果很容易栽跟头。

      

              当一个穿戴入时的女士找到老鞋匠修鞋时,老鞋匠随便看了一眼鞋,说道:“小姐,您看我有活正忙着呢,您如果着急,附近还有几家修鞋的。”

女人自然不愿等下去,就走开了。

旁人见此情景,不解地问老鞋匠:“为什么生意来了,你却给支走了呢?”

老鞋匠笑笑说:“我看那只鞋做工精细、皮质又好,少说也得上千块,一旦修不好,弄坏了咱可赔不起,这有风险的活咱得谨慎地接。

不过话说回来,我不敢接的活,别人也很少敢接,最后她没准儿还得回来。”

      

              果然,女士不一会儿工夫又回来了。

老鞋匠再次把鞋拿到手里左瞧右看,答复道:“您这鞋得认真修修,很费时间的,明天来取吧。”

等女士走后,老鞋匠三下五除二,一会儿就把鞋修好了。

旁观者又问道:“你修得这么快,为什么非要让人家明天来取?”

老鞋匠解释说:“客人看着你把鞋修好,顶多给你三五块钱。

等到明天,那么贵的鞋修好了,至少会赚10块钱。”

第二天,女士取鞋时,见鞋修得很好,高兴地给了20元钱。

你看,如果换作是外行修鞋,怎么会如此准确地把握消费者的心理,赚起钱来镇定自若呢?

      

              这个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是:初涉市场的创业者,如有可能不妨考虑进入某一行业先为别人打工,在打工过程中积累创业经验、人脉和资源。

只有熟悉了这个行当,你日后才能从容不迫地与人打交道、并从中赚钱。

打个比方,如果你是做图书出版行业的,不了解基本的流程,每一块印制的成本以及不同工艺和纸张的基本价格,就很可能会被某些人算计,到时候的损失可就是几万甚至几十万的事了。

而只有熟悉该行业的细节、了解基本规则,你才好跟人谈价钱、找渠道和经销商。

不止是图书出版业,每个行业都是如此。

      

              美国股票界的巨人孔菲德,显然就深知这一点。

从大学毕业后,孔菲德只身来到纽约打工,在一家共同基金公司做了一名推销员。

之所以从事这个行业,是因为孔菲德相中了证券投资业的掘金潜力。

在这家基金会工作,使孔菲德掌握了不少专业知识和门道,并知晓了很多内幕信息。

孔菲德发现,共同基金犹如一座金字塔,它的最底层是推销员,上一层是推销主任,然后是地区和全国性的高级推销员,在金字塔顶端的是基金经理。

凡是上一层的人均有从其属下的佣金中提成的权力。

      

              为成为金字塔顶端的人,孔菲德在潜心学习。

几年后,他看准了一个绝好的机会:美国的侨民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且尚未开放的投资群体,这些侨民大多都很富有,正跃跃欲试地想把资金投放美国的股市中,以期获取长期的收益。

孔菲德说干就干,拿出身上所有的资金,开办了一家贸易合作公司,通过广泛游说,卖出了很多份共同基金,为自己赢得了巨额的利润。

从此公司一炮打响,孔菲德的声望日逐增大,冲着他投资的侨民越来越多。

      

              不久,孔菲德又通过内部消息发现法德里的股票很有市场,便迅速提出一份专业的开发报告,寻求成为法德里在欧洲的总代理。

鉴于孔菲德的名望与业绩,法德里方面同意与其合作。

就这样,孔菲德从一个微不足道的推销员,慢慢熟悉了整个行业,并把握住各种机会,一举成为百万富豪。

1960年,孔菲德注册了自己的基金公司,取名为“国际投资信托公司”。

由于孔菲德从事了十多年的共同基金推销工作,不但熟悉业内情况,还拥有一大批训练有素的推销员,因此很多客户都认定他的公司是值得信赖的,纷纷投资入股。

不到一年的时间,国际投资信托公司的基金股票成为股市上的抢手货,孔菲德的财富也水涨船高,就此成为享誉美国的股市大亨。

正是由于孔菲德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领域,并且熟悉了这一行业,才能够得以游刃有余地折腾出财富来。

      

              商场上有句名言叫:“不熟不做”,因为钱往往是由内行人赚的。

在生意场上,不熟悉某个行业就贸然冲上去,其结果很可能会血本无归。

不要只认为别人做生意赚钱是运气好,你自己做买卖赔钱就是倒霉,从根本上讲,赚钱的主要因素取决于你是否熟悉这个行业的所有门道。

      

              餐馆老板是如何赚钱的?

闹市区的便利店是如何经营的?

报社是通过何种途径盈利的?

麦当劳是搞餐饮的还是隐形的房地产商?

比尔·盖茨只是在卖软件吗……如果你对上述问题仍是一脸茫然,说明你离一个标准的生意人还差得很远,至少你还不熟悉各行各业赚钱的门道所在。

只有熟悉某个行业达到一定程度,已经掌握了它的规律,同时具备比较成熟的业务关系和一定量的资金,你才可以开始创业、大干一把。

有一条规律是对创业者有实际帮助的,那就是:一年入行,两年入门,三年有小成。

      

              生意上,只有熟悉和了解,遇到问题时我们才能自行解决,而不是求助于别人。

同时,也只有自己懂得,才能够准确地预测市场未来的走势。

用联想公司的“三不投资”原则分析就是:“投得起钱没钱赚的事儿不干;投不起钱有钱赚的事儿不干;投得起钱也有钱赚,但是没有可靠的人去做,这样的事儿也不干。”

      

              比尔·盖茨在总结微软的成功之道时,说了三个词:专业、内行和熟悉。

而“股神”沃伦·巴菲特的经历则更加说明问题。

20世纪末,当纳斯达克股市一路上扬的时候,巴菲特并不为那些高科技股票所动,他认为自己“无法判断这些高科技企业的竞争优势”。

随后,纳斯达克股指一泻千里,巴菲特的内行观点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

      

              在财富成功者的行列中,还有的人依靠的是另一种“熟悉”获益。

大家都知道贸然进入证券市场,风险会很高,可有个在股票交易所门口看自行车的老太太,虽然其貌不扬,兜里却腰缠万贯。

原来,她也在炒股,但是炒股的技巧很特别--她是根据交易所门前停放的自行车的数量多寡来决定入市出市的。

坚持“车少买进,车多抛出”的原则,老太太几乎从未失手过。

这种成功,其实也是因为她对股市的“熟悉”,一种间接的熟悉。

      

              人多的地方,自有生意做      

              温州人有一句名言:“人扎堆的地方钱就扎堆,人多的地方就有生意做”。

安徽省定远县青年刘淼的赚钱经历,无疑证明了这句话的正确性。

1999年,刘淼在温州打工时发现在此打工的老乡多达6万人,头脑灵活的他想起了听到的上面那句话,觉得这里面一定有文章可做。

2000年春,刘淼准备回家盖新房,几个认识他的老乡托他带一些东西回家,刘淼一看有老乡给家人买了温州特产、过季的衣物等等。

回到老家后,刘淼找来了摩托车挨家挨户送货上门,工友的家属又拜托刘淼捎回一些物品给在外打工的亲人。

      

              经过这一来一回,刘淼细心地发现:由于路费的原因,许多打工者往往一年只能回家一次,如果有人专门替他们往老家捎东西,就是一笔大买卖呀。

不久之后,“刘淼捎货服务部”正式开张,考虑到打工者的承受能力和捎带物品的实际价值,刘淼制定了一个收费标准:在保证物品安全送到的情况下,一斤以下物品每件2元,2~5斤的物品每件5元,5~10斤的物品每件5元……对于打工者来说,这样的收费标准比邮寄要便宜,而且还让人放心,因此很多人愿意找刘淼捎东西,生意也因此蒸蒸日上。

到2002年,刘淼的捎货生意规模做得已经相当大了,基本上他每天都要在老家和温州之间来回发货一次,月收入达到七八千元。

为适应生意发展的需要,刘淼拿出4万多元,买了一辆小货车负责运货。

截至目前,刘淼已经拥有三辆货车,十几名员工,把生意做到了安徽定远籍打工者相对集中的浙江义乌、江苏无锡和昆山等地,月收入达到了万元以上,成了名副其实的“小老板”。

      

              刘淼是从打工者较多的地方发现的赚钱机会,可能别人没有在意或者没有想到,但是他注意到了,并且大胆去做,所以才取得今天的成功。

人头攒动的地方就意味着财源滚滚,为什么车站、学校和商场的生意好做,原因就在于此。

      

              2000年的秋天,北京人韩振远去韩国旅游观光。

受朋友之托,他在韩国首尔的一家超市里买了四大袋一共30多斤重的“正版韩国泡菜”。

为节省打车费,韩振远决定将这些泡菜一路拎回旅馆。

尽管路程不算远,但常言说得好“千里不拎针”,更何况韩振远是用手拎着30多斤重的泡菜呢,走了不一会,塑料袋将韩振远的双手勒得生疼。

看到道边有一棵小树,韩振远便随手折下一根树枝,作为提手拎泡菜。

这不经意的举动,在韩国却是犯了“大忌”。

一名韩国警察气势汹汹地走过来,对韩振远一通训斥,并开出了一纸罚单。

韩振远一瞧:好家伙,相当于400多元人民币!      

              交完罚款后,韩振远十分懊恼,心里面是越想越郁闷,干脆一屁股坐在道边不走了。

马路上来来往往的都是像他一样拎着大包小包的超市购物者。

这些人也是一步三停,揉着自己被塑料袋勒得发紫的双手。

看着身边那么多遭遇相似的人,韩振远很自然地冒出了一个想法:如果能够找到像树枝一样的提手,以后拎东西就不会勒手了。

想着想着,他也不生气了,反而觉得这就是个好点子:发明一种方便提手,卖给爱逛超市的韩国人,一定会大有销路。

      

              回国后,韩振远放下了手上的农活,一头钻进了方便提手的研发工作中。

他根据不同人的手形,设计了不同款式的提手,采用了铁质、木质和塑料等多种材料。

要知道,发明一件好产品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儿,但是韩振远坚信“人多的地方就有大生意”,自己的产品肯定会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

      

              几经周折,方便提手终于研制成功,韩振远请左邻右里试验一下效果,结果“用了都说好”,自从有了这个小东西,邻居们买菜时多拎几个袋子也不觉得勒手了。

但是,当韩振远把方便提手拿到当地集市上推销时,却是看的人多、买的人少。

韩振远干脆免费把提手送给集市上拎重物的人使用,一时间人们纷纷打听提手的出处,方便提手终于一炮打响!国内的成功,促使韩振远更有信心开拓韩国市场,他很快申请个人专利,开始研究韩国消费者对日常用品的消费心理,他发现韩国人对于色彩和形式非常挑剔,处处讲究包装精美,做工精良,反而对于价格并不十分在乎。

为投其所好,韩振远不惜重金请来高级的专业包装师,对提手进行针对性的包装和改造。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前期大量的市场调研和准备工作,方便提手终于在韩国上市了。

不出一周,他便接到了首尔一家大型超市(也是他曾经买过泡菜的那家)的订单:以每支025美元的价格,一次性订购了120万个简易提手,折合人民币200多万元。

      

              谁能想到一个不起眼的发明,竟能变成了几百万元的大买卖,并且这一过程总共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许多人询问韩振远成功的经验是什么,他直言不讳地说:发现能够赚很多人钱的买卖,然后坚定不移地做出来。

世界上每天被罚款的人很多,很少有人能像韩振远一样因“祸”得福。

也许他们失去的只是金钱,而不曾拥有发现财富的眼光。

      

              在生活中,处处留心皆财富,尤其在人多的地方,通常蕴含着很大的商机。

位于北京城中轴线上的天安门,是中国举世闻名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199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天安门广场进行了大规模翻修。

翻修之后广场上淘汰掉很多地砖,管理处为如何处理它们很是头疼。

这时候,有一个商人跑过来说自己愿意把这些地砖全包了。

管理处对此很奇怪,但还是答应了对方的要求:出具一个证明,证明每一块砖头全部来自天安门广场。

      

              商人把地砖包下以后,准备转卖给了学校,因为学校喜欢给孩子们做爱国主义教育,而天安门广场又是非常神圣的地方。

在给很多中小学校长的信中,商人强调了有证书证明砖头全部来自于天安门广场,砖头可以放在升旗的地方,让升旗手踩着天安门广场的砖头升旗。

尽管对每个学校只卖一两块地砖,但是中国毕竟学校众多,再加上“天安门广场”金字招牌,许多偏远地方的中小学校都纷纷出钱,购买售价1999元的巴掌大的“金砖”。

据说这种地砖已累计卖出18000多块,商人因此而获利千万。

      

              看来无论什么物品,只要与名人或者名胜有联系,又具有潜在的大规模消费者,其价值就会成百上千倍地翻番。

古代精明的商人们,都很重视经商地点的选择,但凡选择一处交通便利、居民集中、物产丰盈之地,都可使经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春秋末期的大商人范蠡,因为选择了“陶”这个地方经营发家而得名“陶朱公”。

范蠡认为“陶”位于中心之地,交通便利可与各诸侯国相通,是物资和客流汇集的理想商业地域,能在此处做生意无疑能事业兴旺。

于是,范蠡置办产业、积聚货物,根据时机选择最能获利的商品,在“陶”经营的十九年里,产业富可敌国,被后世誉为商人始祖。

      

              大树底下好乘凉,人多之地好生财。

我们要善于选择适宜的经营地点、经营项目和经营方式,让自己的生意做成大多数人的需求所在。

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美国华尔街、纽约曼哈顿,这些全球地价房价最高的地方,哪一处不是商业繁华、人流最多呢?

不信,你可以再去南沙群岛、西伯利亚、撒哈拉尝试一下,看看那里会有多少人买你的商品?

      

              总之,创业之前先考虑好你的商品到底会卖给谁,尽可能地让多数人成为你的天然顾客,这样手里的项目才会为你带来滚滚财富。

      

              无孔不入才是生意人      

              在商业活动中,把握机会的直接结果就是赚钱获利。

产生商机的根本原因是信息的不对称性,也就是说,谁能够率先把身边的信息变成机会,谁就能容易赚到钱。

      

              无孔不入才是生意人的本色,看看下面这些通过不同渠道赚钱的人,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机会总是属于那些爱折腾的人。

      

              1.赚宠物的钱      

              宠物医院,大家都听说过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宠物酒店”,相信知道的人恐怕还很少。

在今天的香港,就有一家生意做得很好的宠物酒店,它是香港爱护动物协会所在大厦三楼里的一间店铺。

这家“酒店”设有10多间“客房”,每间客房的面积为60多平方英尺(约54平方米);客房内除了卧室外,还配有24平方英尺(约22平方米)的厕所、一块木板床,床上还有大毛巾做被褥。

不仅如此,每间客房里冷暖空调齐全,客房外还有可供散步的走廊,宠物们在走廊里可以沐浴日光,享受自然空气。

酒店里每天都有专业的服务人士照顾宠物,住进“酒店”里的宠物们不仅一日三餐无忧,一星期还能享受到一次按摩及梳理毛发。

酒店的收费标准是每天200港币,包住房费和服务费。

许多香港有钱人经常外出公干或旅游,因担心宠物无人照料,便将自家猫狗寄养于此。

这家宠物酒店的生意好得不得了,常常客满而安排不开,一般主人要提前3个月预订房间才可以入住。

      

              赚宠物的钱就是赚宠物主人的钱,只不过直接服务对象不再是人。

换个角度看,寻找商机不一定只局限在人身上,动物、植物、石头甚至垃圾,一样也能从中找到盈利点,只要你足够留心观察身边的这些小东西。

      

              2.赚女人的钱      

              男人的主要兴趣在于赚钱,女人的主要兴趣在于花钱。

比较而言,赚女人的钱要比赚男人的钱容易10倍。

以生产剃须刀闻名的美国吉列公司,原来只是在赚男人的钱,后来他们也开始慢慢地赚女人的钱了。

吉列刀片一直以刀片质量优良享誉全球,在新产品研发方面,吉列也是不遗余力。

在原型吉列刀片的基础上,吉列先后生产出兰刀片、薄刀片、超级兰刀片、不锈钢刀片、超级不锈钢刀片、增塑刀片、RTRA刀片等多个品种。

当然,其中“不可思议”的新产品,就是推出“女性专用剃毛器”。

      

              20世纪70年代初,吉列公司的策划人员在市场调研中发现,大多数30岁以上的美国职业女性为了保持良好的形象,都会定期使用吉列男士剃须刀剃除腿毛和腋毛,她们每年在这方面的消费竟然高达7500万美元。

于是,吉列公司顺水推舟,迅速推出了专供妇女使用的“刮毛器”,并在新产品握柄上印有鲜艳的雏菊图案,以迎合女性的心理特点。

吉列刮毛器上市后很快一炮打响,原来偷着使用男士刀片的女人们,终于可以大方地在市场上挑选自己喜欢的刀片了,吉列公司也因此利润大涨。

      

              类似赚女人钱的做法,还有经销万宝路香烟的菲利普·莫里斯公司,他们设计的女士香烟在市场上颇为走俏。

之后,该公司又在1970年买下米勒啤酒,继而开发出一种女士啤酒,美其名曰“啤酒中的香槟”。

这种女士酒上市后占有率一路飙升至21%,几年后就成为美国啤酒业的走俏品牌。

      

              根据最新的家庭消费结果显示:女人是家庭购买行为的主要决策者,家庭里55%的购买行为都是由女人完成的,看来赚女人的钱的确是一种可靠的商业做法。

      

              3.靠节日赚钱      

              老外们的节日很多,许多时尚的洋节日(比如圣诞节、情人节等)如今都传到了中国,不仅深受年轻人的喜欢,还大大超过了部分中国传统节日(比如重阳节)的人气。

于是,很多人就想到了利用老外的节日做文章,从中获利。

      

              当年的宁波人陈俊范正是看准了洋节日的商机,搞活了自己的“大中玩具厂”。

为适应“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万圣节”等洋节日的需要,大中玩具厂生产了各类款式新颖、品种繁多且迎合外国人口味的毛绒玩具,不仅在国内的销量很火,还同时打入了美国、日本、香港等地的玩具市场。

专做节日的生意,使得大中玩具厂在1995年上半年就出口利润近5000万元人民币,1997年销售额更是达到了1亿元。

      

              看完了这个故事,不知道大家在以后过节的时候,除了花钱之外,有没有可能想到卖点东西赚钱。

      

              4.去陌生的地方赚钱      

              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商业领域。

李国强在家门口做了6年生意,几乎什么都干过:卖菜、卖鸭子、开餐馆、倒卖过服装,甚至还办过一个职业介绍所,但是每次都以失败结束。

后来,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国强去了一趟青海,发现那里竟然没有人卖海带,于是立刻打电话给老父亲,让其发10箱海带到格尔木。

谁知这一发就不可收拾了,3年后李国强成了那里的海产品大王,还把连锁店开到了新疆和西藏。

      

              2006年,李国强从西部回到内地,发现在他熟悉的那条街上,竟然全是外乡人的买卖:温州人的眼镜店、安徽人的烤鸭店、湖南人的竹器铺、广东人的小家电等等,并且每一家的生意都是红红火火。

耐人寻味的是,当年曾经与他一起做生意的几个伙伴却已不见踪影,他们把家门口的市场留给了外地人做,各自跑到外地去寻找机会。

      

              李国强于是悟出了一条赚钱的规律:当你在熟悉的环境里没有出路时,不妨到陌生的环境走走,就会发现机会。

陌生的地方蕴含着新奇、灵感和商机,那些无意中踏入陌生地方的人,大多都能把握住成功的机遇。

      

              5.生意的“旁边”也是生意      

              1956年,松下电器并购大阪的一家公司,老板松下幸之助委任西田千秋为该公司总经理。

西田千秋注意到公司以前是专门做电风扇生意的,于是试着询问松下可否开发新品种,松下对他说:“我们只做‘风’的生意就可以了。”

      

              4年后,松下再次亲临这家工厂视察,当看到厂里正生产暖风机时,便询问西田千秋:“这是电风扇吗?”

西田回答说:“不是。

但是它和风有关,电风扇吹的是冷风,暖风机吹的是暖风,你说过要我们做风的生意,这难道不是吗?”

松下点点头,默认了他的做法。

      

              之后,西田千秋一手打造了松下的“风之家族”,除了电风扇、排风扇、暖风机、鼓风机之外,还生产用于果园和茶圃的防霜换气扇,适宜培养香菇的调温换气扇以及家禽养殖业的棚舍换气系统等。

      

              生意上,总是在一条路上走,早晚会将这条路走绝、走死。

如果我们不能另辟蹊径,做出新产业,事业便不会有大的起色。

实际上,生意的旁边也是生意,西田千秋在拳头项目的旁边试着迈了几步,便发现了无数条商机,正是这些机会引领他走向了成功。

      

              在美国,有一个叫罗比的人,用几年时间收集了7万多件“失败品”,然后创办一个“失败品陈列室”,并一一配上言简意赅的说明,一时间观者如潮,为其带来了滚滚财源。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机会永远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能够看准它、利用它,就能为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财富和成就感。

(https://www.biquya.cc/id90770/5221074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