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玄幻奇幻 > 人生坎坷 > 第五章、扫盲班的优秀生

?

  五、扫盲班的优秀生

  人民解放军是个大学校,官兵们要学政治、学军事、学

  枝术,练本领,保卫祖国,为人民服务。可是没有文化,不认识字肯定是不行的。刚建国那个年代,官兵的文化水平都很低,与国防现代化建设很不适应。

  党和军队十分重视广大官兵文化程度的提高。在部队中大力开展学习文化,扫除文盲,提高官兵文化水平的事业。人们叫“向文化大进军”。当时营、连都编有“文化教员”,他们是军官,专门负责本单位的文化教育。

  各营、连根据官兵的文化程度分类编班,有扫盲班,初中班,干部还开有高中班。各班级都发有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等等文化课本。每天安排两节文化课,一到时间,官兵们就都到自己的班级去上文化课。专职教员和兼职教员组织“学员”上课学习。

  除了课堂学习,还布置作业,课外辅导,定期和不定期的考试,公布成绩,表扬先进,推动学习。非常正规。

  成年人的文化学习采取速成的方法。比如扫盲班就规定,半年要能读书、看报、写家信,一年要达到小学程度。

  广大官兵为建立新中国南征北讨、欲血奋战,从炮火硝烟中走来,刚刚弹去身上的征尘,又投入了“文化大进军”新的战斗。大家明白,为了建设新中国,能为人民做更多的事,一定要攻下“文化”这个堡垒。所以同志们学习文化的热情、积极性极其高涨。

  义务兵才实行,班长、许多老兵都还是从战场上下来的“前辈”。他们那种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刻苦学习的精神教育、鼓舞、影响着新战士。

  瞿永顺和他的战友,百分之九十多都是文盲,斗大的字不识几个,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他就是其中的一个。

  瞿永顺听了指导员关于“文化大进军”、扫除文盲的动员,激动不已,在班里的讨论会上说:“我家祖祖辈辈都是文盲、睁眼瞎,没想到从我开始要识字、写字了,爷爷的坟插到文脉上了。参军走进了学堂,真是太好了,我保证,拼上命也要学习好文化。”

  讨论会后,他拿了一张报纸,找到班长说:“班长,请你把我的名字‘瞿永顺’三个字教给我,让我先学会写自已的名字。”

  “很好。有这个积极性就值得表扬。”班长在报纸的楣页上一笔一画地写了“瞿永顺”三个字给他。

  瞿永顺把写有自已名字的报纸撕下来,到院子里捡起一个小石头在地上练习,边写边念,写出来,擦掉再写,一连写了几十遍,三个字很快就会写了,记住了。这是他有生第一次写字,他非常高兴。

  下午,他找到班长:“班长,我的名字我会写了、也记住了,你看我写的对不对。”他从衣兜里掏出一小块砖头片片在地上写了“瞿永顺”三个字。

  “不错、很好,几个小时就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不简单吗。不过你要记住,中国字是方块字,一开始学,就要写得方方正正才好看。你写的笔划都对,但‘瞿’字快要倒了,歪着不好看,‘顺’字左右两部分离的太远了,成了‘川’、‘页’两个字。”班长边说边写给他看。

  “班长,照你说我把自己写成了‘瞿永川页’了?”他不明白。

  “可不是吗。汉字是由不同的笔划组成的,有的字是由两个或几个字组成的,就说你的姓氏‘瞿’字吧,它是由三个字组成,上边是两个‘目’字,目就是眼睛;下边是由‘佳’字组成,佳就是美好,佳字又是由一个‘人’字,就是单立人,和两个‘土’字组成。先不说那么多,以后上文化课教员会给你慢慢讲。汉字的学问与奥妙多着呢。”班长说。

  瞿永顺听班长这么一说,学文化的兴趣更浓厚了。

  “班长,你再给我写‘共产党’、‘XXX’、‘工兵连’这些字,让我学着念,学着写。我还想买铅笔、钢笔,纸和本子……”

  “不要着急,连里明天就给新同志发文化课本,发学习用品,学文化连里有安排,教员会告诉你从那里学起,怎么学。”

  第二天上文化课,工兵连的三十多名新兵,差不多都编到扫盲班。每个建制班有三个人的、有四个人的、有五个人的,一个班编一个学习小组,九个建制班编成九个小组;全连编三个班。教员指定了班长、小组长。瞿永顺是九班的战士,他们班的四名新兵都是文盲,编到第三班、第九组。

  文化教员给大家发了扫盲班的文化课本、练字本、铅笔、钢笔、橡皮擦、削铅笔的小刀,还有墨水等。

  从这天开始,扫除文盲,学习文化,向“文化大进军”正式开始了。

  瞿永顺抓紧一切时间学习文化。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及时完成作业,一有时间就学写字,记课文。部队起床时他已学习了半小时、一小时了;晚上熄灯后,他到饭堂或菜窑里打着手电筒或点着蜡烛学写字,星期天很少外出,在班里看书写字,或把小组四个人叫到一起互帮互学,听写生字,默写课文,相互小考,开展小比赛,看谁的字写的快、写的好、写的整齐,看谁记得生字多。

  站岗放哨时也回忆学过的生字,默默地背记课文。

  瞿永顺学文化,不仅要记住字怎么写,念什么音,还一定要弄明白是什么意思。把不明白的字、句子记在本子上,向老同志、向教员、向有文化的的人请教,直到弄懂为止。上课听不明白时他马上举手提问,他的问题最多。有人叫他“问号”、“包打听”。

  如一次教员刚讲完“成”字的意思,不一会儿又写了“城”字,瞿永顺立马举手提问:“范教员,这两个字笔画不一样,咋都念成呢?”

  “你能提出问题这非常好。这是同音字,读音一样,但它表述的意思完全不同。‘成’,成败、成功;‘城’,城门、古城;‘臣’,功臣、大臣;‘诚’,诚信、诚恳;‘尘’,灰尘、尘埃;‘沉’,沉没、沉睡。还有陈、丞、承、程、呈等等。大家学会了一个字,一定要弄懂它表达的意思。中国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一个音就有这么多不同的字表达不同的意思。还有同一个意思用不同的字、词来表达的,如‘死’这个字,就有逝世了、仙逝了、升天了、去世了、过世了、不在了、去了、走了,宗教界还有坐化、涅盘等等。”教员在黑板上边写字边讲。

  瞿永顺听教员这么一讲,觉得文化学习的内容、知识太多、太广、太丰富了,更加激发了他努力用功的决心和热情。

  瞧永顺还有一个学习方法,就是多写多练,他说是“熟能生巧”。难记的生字反复写,一个字一口气能写几十遍,不仅字的笔划记住了,字也写得好看了。一有时间他就爬在通铺上抄生字、抄课文。抄上几次,课文都能背下来。如XXX的著作《为人民服务》他就抄写、记背的滚瓜烂熟,不仅文化学习长进了,还照XXX的教导做人、做事。

  查字典也是瞿永顺的特长。教员教会同志们查字典以后,他就有了一个新的学习方法。买来一本《新华字典》,遇有生字、不知道字意的字,就查字典,弄明弄懂。有时还抄写字典上的生字,抄写字典上对生字的注释。加强记忆,多学生字。在他的抽屉里、床铺低下总能看到一本一本、一沓一沓抄有密密麻麻文字的、厚厚的笔记本和纸沓子。有的同志叫他“抄书匠”。

  他还通过看报学生字。当时战士们能看到的报纸,起先是《新疆解放军》报,后来是《战胜报》,是发到班的。瞿永顺喜欢看报纸,抱着字典、拿着报纸看,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写生字。不仅知道了全国、全军、新疆部队的大事、新闻,还提高了文化。班长说:“别人是看报纸,瞿永顺是抄报纸”。

  上扫盲班三个月后,瞿永顺写了第一封家信,不到一页纸,信上说的是问候家里人好和汇报自己在部队上学习、工作、生活的情况。是查字典、问战友写成的。他念给班长听,班长听后特别高兴。

  “瞿永顺你真棒!都能写家信了,太好了!”班长拿着信纸仔细看了几遍。

  “同志们都过来,瞿永顺能写家信了。永顺,把你的家信念给大家听听。”班长把全班同志叫到一起。

  “班长,这……”瞿永顺不好意思了。

  “念、念,信里没有秘密,也没有隐私。”班长鼓励他。

  瞿永顺念完信,同志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他受到了鼓舞,心里燃起了一团火,美滋滋、暖烘烘地,从来都没有这么高兴过,他感到骄傲、幸福。

  “我宣布,从今天开始,新兵的家信一律自己写。老同志不准越俎代庖再替人写家信了。新同志,你们学写家信,可以让家里人分享咱们学习文化的成果,也让他们高兴高兴,这多好啊!”班长很兴奋。

  “好,班长说的很对。”四个新兵神彩飞杨,满脸笑容。

  瞿永顺学习刻苦、用功,不论是连里考试还是团里抽考,每次都不下九十分,不但走在全连扫盲班的前边,也走在全团的前边,被评为“扫盲标兵”、扫盲班的“优秀生”,上了全团“新战士文化学习光荣榜”。

  瞿永顺半年完成扫盲任务,成绩优秀如期毕业。第二年

  升到初中班继续学习文化。

  睁眼瞎变成了“文化人”。

(https://www.biquya.cc/id49186/2651329.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