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玄幻奇幻 > 读书杂谈笔录 > 第二十一章漫谈别林斯基“文学和家庭教师”

?

  《别林斯基选集》中有一言:“文学是社会的家庭教师。”

  我没有去深究这儿说的“文学”其内涵是什么及其外延有多大,仅是大众化十分笼统地理解着这个“文学”字面上的含义。不过,在我内心里,真正想要去弄明白的,却是这样一个问题:“社会是否需要什么家庭教师?”另外,进一步还想要弄清楚的就是:“这家庭教师所传授的究竟应该是一些什么东西呢?”不过,若让实说实话,我自己真正想深入探究的却是:“这个家庭教师在专业化工作方法、方式上究竟应该怎样?效果又该如何呢?”

  也正是因为仅仅这么想着,在自我感觉上就有一份别样的兴致!尽管也清楚,仅凭我自己这个平庸的脑袋瓜,的确没有能力回答得了上面全部的问题及其疑惑。但个性偏执的我,又忍不住非要去说道说道。所以,接下来也就只能瞎说了,而这样一种自以为是的“瞎说”,若用个文话去讲,就叫“漫谈”吧。

  拖回到二十年之前,中国的新青年们或许还不能够准确地理解并把握“家庭教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性质和形象。于是,他/她或他们自然而然地会思问:“这家庭教师与我们学校的老师、工厂的师傅以及机关事业单位里面的干部是否都是一模一样的呢?”

  慢慢地伴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尤其紧接着改革开放和经济浪潮的四起,人们首先借助影视媒体里的形象传播,开始家喻户晓了《红与黑》中的雨连就是一个出了名的家庭教师。但是,在中国传统道德里,这雨连应属于“道德败坏”“臭名昭著”“罪有应得”的反面教材。不知怎得,像这样一个花花公子,却能蜚声海外还要亘古至今,不但深得国内外少男少女们的青睐,甚至智叟慧妪们也眉飞色舞地喜评热说不一。面对这样一种人性反射和社会回应,虽说我自己始终不明白这一切究竟针对着什么刺激而来,但是,著作者能够立场鲜明地让雨连意气用事、感情冲动地漏了马脚,并玩完了性命,甚至《红与黑》在国内的遭遇,也始终就是或红或黑着的境遇。所以说,仅从这一作品在中华儿女心灵深处留落下来的烙印,毋庸置疑,必然就是:“无论是男是女,这家庭教师是万万要不得的!”

  如果是一位绅士(不好!这话太洋气),或说是一位儒生(不通俗!古里古怪的),应说是一位知识分子(有点贬低了!也不十分贴切),干脆就直说是读过书受过教育的一些人或一群人或在特定圈子里面的人物吧,只要是通过书本或影视银屏看过了《简爱》之后,他们也就最应该欣然接受这样一种事象和认识:“简爱是一个敢于献身、勤奋工作、不淫不浪、贞节观强、独立果断,无愧于一个勇于和敢于追求自我幸福的新女性。”而且,在华夏文明经久且惯常的思维和视野里面,蓦然回首或猛一瞥或咋一看,这个“简爱”已经近乎是中国的烈女典范了。但只可惜,简爱又是从“家庭教师”出身现世的,一旦考虑到其职业本分和岗位职责,即便她不被追究“破坏家庭”“第三者插足”之方面的作风问题,仅从男主人公的社会地位和家产名望之角度上,进行观望和客观评判,此类移情别恋也就是“下三烂”式的绯闻艳遇吧。这样一种情节故事,应该是街头小报追逐的新闻啊!根本不应该登大雅之堂的啦!怎么会在世界乃至中国产生美誉如潮样的社会效果呢?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啊!

  无论如何,即便是欧洲人,也还是有着高屋建瓴、妙笔升华以以及学贯中西一样的艺术才华者,像《简爱》的作者,不但果断坚决地让男主人公罗杰斯特瞎了眼,而且他那结发之妻也死得正当其时。尽管有如此“无巧不成书”般的拼凑和抹化,但“简爱”本该成为如若“温良恭俭让”模样的“家庭教师”之形象,还是没能在国人一贯善恶分明并同仇敌忾的心目中,很好地树立起来。

  毋庸置疑,仅仅通过上述两部西学文艺的名著佳作,所谓“家庭教师”的形象、本质、概念、定义以及借此判断“文学”之内涵外延等状况,也大概所以然了,甚至在通俗形象上,都可以说是“性情容貌并举”“立体生动毕备”矣!由此,也难怪国人始终不敢把请“家庭教师”的宣传和叫嚣,鼓噪得如同“丽人广告”“招商卖货”一样的辉煌和火爆,仅能当作“时尚陪衬”着,不过就是风一阵、髦一阵而已。这其中根由,除了“手头紧”之外,确乎另有隐衷哩。

  别林斯基,这位英年早逝的、伶牙俐齿的俄国文学批评家,却不知从哪儿觅得来一个“文学是社会家庭教师”的比喻。这简直不光是把文学的社会形象给予扭曲并糟踏了不算,还仿佛故意招致众口唾弃,恨不能再踏上一万只脚才足以解气和泄愤。不过,若按我们眼下的惯性思维,或许这里面并不是人家“老外”身上的错误,还是我们自己人在翻译上出了岔子,就在斟酌字词上,一时疏忽了,没能把握准确;或许别林斯基此话原文里面就没有“家庭教师”这个意思,本意应为“医生、教授、学者;科学家、教育家、宣传家;或是干部、党员、领袖……哪怕就翻译成“兽医”呢,也挺耐人寻味的。怎么就能那么肯定一准成了“家庭教师”呢!哎!太悖情理,太不尽人意了!

  不过,“文学”在我们这儿,眼下确实又与大众心理上“家庭教师”之角色,不仅是貌合而且神似了,尤其是副刊上的,还真格地像哩。

  (1994年草拟,首发2003-05-1022:05《另一种存在》【西祠胡同】。2014年5月16日再修。2015年2月12日重整于济南。)

(https://www.biquya.cc/id47348/2564576.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