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崇祯后话还未说出,父仇得报,心愿得偿,同时心高气傲的黄宗羲,即插言奏道:“为国除奸,为民雪恨,为父报仇,臣子之责,何功之有。【更多精彩小说请访问m】宗羲不愿为官,愿扶榇南归,尽孝于。”
黄宗羲满腹学识,虽有报国之心,但眼高于顶的他不愿就此承袭父荫,入朝为一清闲小官;而宁愿科举考试,回习练武,凭武全才的真本事,做出番事业来。
崇祯是要给黄宗羲找个事儿做,但绝不是他想的封个官做;这件差事,多少还带有惩罚性质。崇祯有心略施薄惩,以诫其藐视律法的行为,只是黄宗羲一口回绝“不受封赏”,让崇祯有些哭笑不得,“封官不要没关系,能由着自己;惩诫,总不能说不要,就不要吧!”
“哦——,卿怎知,朕是要封官予卿,而不是对卿小有惩诫?”崇祯看着躬身站立的少年黄宗羲,有心捉弄于他。
“啊……”黄宗羲愣住了!要惩罚自己,难道告倒了皇亲,没办法的皇帝要拿自己出气?一旁的大臣们也愣住了,前边不是说得好好的么,看架势还要封赏,怎一会儿工夫,就变成要惩诫了呢,莫不是嫌这少年不识抬举?
不会吧,崇祯象是这么小气的人吗?
“卿为父报仇,以孝为先,这是对的。阉党余逆奸邪,死有余辜,然而卿代为行之,这却是有些不妥了。朕新设刑院,其重要性与政院等而视之,如不对卿施以征诫,大明律法岂不任人施为了,还要官府何用?”崇祯面色一整。
众臣听前面还好说,最后的一句话,就重得让人心头发颤。忠良之后,虽是血气之勇,但有情可原,一些东林旧友哪能见昔日好友之后,就这样前途尽毁,趁皇帝还没下断语之前,纷纷上前求情,认为这实在是“情有可原,百善孝为先”。
黄宗羲虽是惊愕于皇帝之语,但怀着“为父报仇、为国除奸”信念的他,却不肯为此低头认错。虽然自己是冲动了些,可是此等奸人,人人得而铢之,自己又哪里做错了?
崇祯见众朝臣有些当真了,玩笑也不好开得过火,忙道:“朕念卿孝心可嘉,就不做更多惩诫了。但卿须前往军中教导效力,不知卿可服气?”
众臣一听,原来是要让去作教导员,这是个好差事,哪是什么惩罚啊!
教导一职,虽服役于军中,但仍属职,是不用落籍军户的。未来升迁,看皇帝的重视样子,想来速度不会慢了。
黄宗羲进京后,就听人议论教导一事,实是监军,受皇帝信重之职。
黄宗羲是有志成为武全才的,历史上的他,以天下为己任,习练武,在明亡后组织义军反清复明,只是事不能成,只得又归于野,才著立说,成为一代大家。
黄宗羲也知道,这是皇帝对他的信重,皇帝并未在意自己的妄为,再要不接受的话,可就真是给自己找罪受了。但年少的他,一时间还有些转不过劲儿来,被人拽着跪地谢恩,道:“谢陛下,宗羲领罚。只愿能先扶榇南归,略尽孝心,后必返京,前往军中教导效力。望陛下恩准!”
崇祯自是恩准,只要能留住黄宗羲,就很满意了。古人的忠孝观念远强于后世,崇祯现在也理解一些了;这个黄宗羲,为表孝心,连皇帝这么重的话,他都想着来讨价还价。
黄宗羲父仇得报,扶榇回到余姚,将父亲的遗体安葬在化安山,守孝三月后,即奉命返回京师。
进入八月下旬,就把徐光启给忙坏了。礼部的日常事务,《熹宗实录》的编纂,本就不少事儿了;又有新火器的研发,皇帝的那两个创意很不错,就更需时间去不断完善了;朝廷要进行阁部变革,还在众臣争议的时候,皇帝就暗中示意,他会任农部尚,任上第一件就是北方大开发。
户部在制定北方开发计划的时候,奉皇帝旨意,徐光启也是参与了不少意见,但不由他主导。崇祯的这番暗示,徐光启知道此番机构改革是不可逆转的了,遂不再他想,开始筹划着北方开发的事宜。
徐光启对于农事,又有了新的认识。那次崇祯华殿问对,关于“三农”的探讨,让他获益良多。倒不是崇祯有什么更新的观点,而是这“农民、农、农业”的划分方法,让他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于“建设新型农”是若有所悟。
这次任农部尚,主持“北方大开发”,让的这些新体悟,有了试验、验证的场所,让他激动之余,也是倍感重任在肩。
徐光启想辞去《熹宗实录》的总裁之职,也希望火器研发,能有更有能力之人能接替他;可惜,皇帝只同意他辞去《熹宗实录》总裁之职;对于火器研发,不仅希望他能主持,还希望能主持未来的“火器院”。
崇祯也知道,徐光启年过花甲,虽然精神健旺,但也不宜过度劳累。只是现在,他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来替换这位大科学家,只能是尽量满足一切要求,先辛苦着一些,只要坚持过这几年了,一切都会变好的。
徐光启,受阉党迫害时,曾在京津郊野之间,辟地开荒,对于京津周边的地形,还是比较熟悉的,有以前的地图参考就可以了,不用等待户部的重新勘测。
崇祯是希望旱灾严重的陕西之民,能够迁移北方屯垦,这是一举两得之事。然而当熟悉农政的徐光启深入考虑,仔细验算后,这移民的先期花费,根本不是现在财政能解决的事情,即使能拨些内帑,也差之甚远。
陕西之民迁移入京津周边,需横跨三省一市,路途直有三千里之遥,更需两渡黄河,简直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然而,北方开发的本意,是解决受灾严重的饥荒之民,如不能首先解决此事,则北方开发势必延缓时日。对于“新农建设”,徐光启已有所规划,就缺这“移民东风”,为了移民的事情,徐光启再被愁虑,凭添数根十白发。
某天,灵感突现,眼光不再囿于北方开发的局限,注意到了与陕西紧临的地域大省——四川省。
四川在南宋末年,本是人口过千万,经济最繁华的省份。俗称“扬一益二”,这益二指的就是四川的益州,农桑业、手工业、商业繁荣一时,为南宋抗击元蒙提供了大量的财政后勤支援,后期川人更是浴血奋战,著名的钓鱼城之战,改变了世界历史的重要战役,就发生在四川。四川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南宋灭亡时,四川千里无人烟,人口仅余不足八十万,不足原户口的一成。
即使经过明朝两百多年的发展,四川现在也只有三百多万人,其商业、手工业再无复当年盛景。只有三百万人的四川,可说是地广人稀,三百年前南宋的繁华城镇,现在只是断壁残垣,被荒草淹没、参天大树所遮覆,虎豹豺狼野兽出没其间。这番景象,后世人看来,就象是玛雅的史前遗迹般,完全是原始森林的模样,给人以神秘震憾之感。
唉——,再多说一句:“扬一”指的就是扬州了,扬州在明末遭清军屠戳,“扬州十日”百万人口被屠杀怠尽。扬州的千年繁华,如同元蒙的屠川般,即使后世的三百年发展,也只是一普通城镇,昔日荣光无复存在。
川陕交界,自古以来,陕西南部的汉中,就是入川的最佳途径。四川原本号称“天府之国”,现在可说是经济最落后的几省之一,现在相对于大明其它十二省来说,就显得人口稀少,经济凋敝了。
而今北方大旱,尤其是陕西北部最为严重,如将此部饥民就近,迁往人口稀少、雨水丰富的四川,这才是真正的一举多得。
只是,这北方开发,怕是规模要大大缩减了。这番筹划,就与徐光启开发北方的本意相悖,加强京津地区的实力,以更有效地支持关外剿灭建奴的作战。
崇祯对于徐光启“陕民入川”的上疏建议,是非常支持的,也是非常欣赏的,不仅能深刻理解朕心,而且有着视野开阔,不限于一地一事的战略思维。
但崇祯也是非常惊讶于,四川现在仅有三百万人;后世的四川人口过亿,重庆更提升为直辖市,可以说在考虑移民时,崇祯根本就未往四川那里能瞄上一眼。这一情势,让崇祯从内心中体会到了南宋灭亡时,汉人被屠杀得腥风血雨;这让他想起了历史上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那是更惨状甚于“日本的南京大屠杀”的。日本的南京屠杀三十万同胞,用枪炮还需数日;而满清的冷兵器,十日屠杀扬州百万人口,真让人难以想象那其中的景象。
崇祯想到此处,不由心中怅然,也更对朱氏先祖能覆灭残暴的元朝,感到敬仰万分。
开发北方、旱灾饥民,这两样对崇祯来说,旱灾饥民是必须先解决的,现在的小规模暴动,真演变成历史中的大规模农民起义,那自己可就难以走出历史的宿命了。
如何能够安抚受灾民众,这是崇祯心中的第一要义。移民,可以减轻当地粮食减产后的巨大负担,减少可参加“传说中的起义”的农民;旱灾地区,减少了大量的人口负担,也正是改变当地土地zhan有格局的好机会;人口减少,环境生态的压力降低,正可退还山坡耕地于自然,减缓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农业免税,崇祯与内阁早有商议,虽知现在还不是全面实施的时机,但结合移民开发,给予较高时限的免税优惠政策,在这个小范围内还是正合适的。而且未来免税时的各项措施,也正可借移民开发,由这个试验田来做些尝试,正合适检验新制度在明朝的适应性。
就在朝廷还在进行着机构变革的激烈争论时,崇祯与未来的农部尚徐光启,就移民四川与京津周边,进行屯垦开发的每一时期的规模、方法等,做了原则性的讨论。崇祯能有闲睱于移民之策,也是因他先争取到内阁的支持,有几位阁臣的支持与默认,崇祯这才不至于着急上火。
关于移民,崇祯提出几项原则、措施,望徐光启能予参考:
(一)迁移民众,本着自愿原则,加强鼓动宣传,但绝不可强制。
(二)移民途经的州府县等,必须提供一切便利,协助农部筹措粮草。
(三)不分男女老少,移民四川者,皆可每人无偿分得四十亩,免税十年;移民京津者,可每人无偿分得十亩,免税三年。
(四)所有移民,皆须办理“户引”。相当于后世的身份证、户照,户口登记的改革,试验进行。
(五)农部在移民区,成立农政宝钞行,移民凭户引,可作无需抵押的低息小额贷款。对于个人借贷还款情况,将在各移民内张榜公布,便于众人监督。
(六)农部在移民区,建设官仓储粮,移民在免税期内卖粮,必须卖给官仓。
(七)无偿发放全部种子,提供部分农具、大牲畜。
(八)移民规划要统一制定,尽量集中居住。由于每户多在三人以上,其耕地面积将多达上百亩,劳力将紧缺,建议成立“互助组”,自愿结合,强弱结合,共同渡过难关。
至于移民的具体细节部分,自有新成立的农部统一筹划,不劳他这个皇帝操心。
徐光启对于崇祯能够拿出内帑银,全力支持移民开发,很是代那些农民们感激。徐光启虽是人出身,但他与那些人牙雅士们截然不同,他关心农政、实学,亲自下地耕作试验,整理总结几千年来的耕作技术,写出了《农政全》。
这番经历,让徐光启能深刻理解农民的疾苦,知道移民开发是在为穷苦农民找出路,但操作不好,将更为乱民之政。古往今来,移民开发边穷之地,哪次不是沿路尸骨于途,老弱妇孺哀号遍野,更难有十年免税之善举。
为从明年能正式开始移民,徐光启奏道:“陛下,这移民开发,现在就须开始准备了,否则将会耽误明年的春耕。臣建议秋收农忙过后,就开始移民工作。”
“嗯,好。就按爱卿的意思去做就是了。这……,秋收后要先做什么?”崇祯还未细看这份超长的上疏,连忙再次翻看着。
徐光启见崇祯未看到这部分,就直接解释道:“臣会首先在北方各地鼓动宣传,征集愿迁移各户的壮丁先行,在第二年春耕前,先开垦部分耕地,且建筑一定数量的民房,以便于第二年家属的迁居。”
“这个爱卿去做就是了,朕只管拨付银两就是。户部筹措银两不易,朕虽会拨内帑以补不足,但这移民过程中,如何杜绝下面官员的贪污,不知爱卿有何办法?”现在大明朝廷的财政左支右拙,入不敷出,他的内帑也不是聚宝盆,要多少有多少。这点银子拨出去,崇祯倒不心疼,但如让官吏贪污**了,可就实在是心中难受了。
“臣必以身作则,严查每一关节,凡发现贪污者,必严惩不怠。”徐光启起身,郑重答道。
“这个,爱卿的为官清廉,朕是清楚的,朕是担心那些官吏们,曲解朕的旨意,坑害百姓。即使爱卿能事后查处,可是危害已经造成;如果事态严重,岂不是逼迫着百姓们造反。这点,是朕最为担心之处。”崇祯语重心长地说道。
“这个,臣……”,徐光启知道“官吏的执行”是整个移民的关键,而这中间也正是**的最好机会。移民的事务是杂乱的,许多物品的采购、发放都很难一一查证,中间截流冒领那是很正常的事情。
“爱卿不必为难,朕倒是有个办法,爱卿可以考虑一下。”崇祯一笑,开解徐光启道。
崇祯想起,后世国外在选举时,除拿身份证件领取选票外,投票后更在每人的大拇指背处,涂抹一横道颜色鲜艳的药水,此药水无毒附作用,只是在一周内难以洗去,表明已经投票完毕,难以再次混水摸鱼。
对于民众在迁移过程中,如何发放粮食、物资等,崇祯觉着完全可以参照此种方法:每发一样东西,就在手背的固定位置刷上一道儿;下次再领,就换另一处涂抹。只要这种药水一天之内擦不掉就行,而且手背上的多处痕迹,也使得途中官吏支使他人冒领,将成为不可能。
再有,崇祯会令“新户部”做“户引”制度的改革,改变原来黄册制度。明朝的黄册,到了后期已经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东西了,起不到任何作用。崇祯曾令户部上报过最近几十年的人口数量,没想到竟然在和平年代,几十年间都是六千万的人口;更令崇祯不可思议的是,有几年连续着,全国人口没有变化,死一人即生一人,生一人则有一人死去。崇祯再查,原来明朝开国时期,就已经是五千多万的人口了,两百多年,只增加几百万人,这谁信啊!
...
... (江苏文学网)
(https://www.biquya.cc/id47078/251105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