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方的水兵纷纷跳海,在水里厮杀格斗,鲜血染红了大片的水面。很快双方的船只不断的撞在一起,火炮已经没有用处,火枪也没有大刀便利。于是双方拿着大刀,你来我往厮杀。郑芝龙的弟弟郑芝虎,郑芝豹更是势不可挡,带着一帮人从这条船杀到另一条船,果然这三千郑家军是经过浴血奋战过来的。
经过两个多时辰的鏖战,战争的胜利开始倾向官军这边。刘香的炮船不是给击沉,就是给官兵冲了上去,把人杀得干净。刘香看到势头不对,没管其他船只,驾驶着旗舰往北面逃离。过了会,官兵没有追上来,刘香开始心里极度懊恼起来,自己怎么昏了头来打这个主意。自己人虽多了,但都还是乌合之众,远没有郑家军操练娴熟。最失策的是,没想到郑芝龙居然用子母船来玩同归于尽。就在刘香自怨自艾的时候,天空中有数百颗炮弹呼啸而来,都落在刘香旗舰的船上和四周,很快旗舰着起了大火,船也慢慢沉了下去.
刘香没有想到,自己虽脱离刀枪相见的战场,却又重新进入了火炮的打击范围。结果给郑家炮船上的红夷大炮一轰之下,竟是船毁人亡。接下来那些幸存的船只没了旗舰的指挥,更是乱成一团,很快就给官军收拾掉!
李原吉这两个时辰也不好过,船身的剧烈震动,外面的喊杀声,无不刺激着他。之前在海战的时候,他就做好准备,如果官兵输了,那么他李原吉不死也只能自杀以谢天恩。李原吉听到外面炮声,喊杀声渐渐低了下去,他才出舱来。
李原吉眯着眼望了下外面,遽然看见光线有些不适应。很快他发现,船上的人仍是官兵,他快到嗓子眼的那颗心总算落回了肚子里面。船上明显有烧过的痕迹,四周的硝烟味随着风一阵一阵刮来。李原吉看到郑芝龙站在甲板上,脸上带着乌黑烟尘,指挥士兵修理旗舰。
“郑将军辛苦了。此次能保住商船全赖将军之力。将军不负皇上重托啊!”
郑芝龙笑道:“李大人夸奖了,就算今天这刘麻子不来惹我,我也要灭掉他。郑某人也是食君之禄,为君分忧啊!”
李原吉说道:“那是,不知那寇首现在何处?”
“李大人无需担心,此刻他已经葬身海底了,你看,我的郎儿们正在收拾战果!”
顺着郑芝龙的手臂望去,只见十几只小船在周围寻找落水的己方军士,至于那些海寇不补上一刀已是幸运。那些投降的海寇也是给了只小船。李原吉知道这些人恐怕都活不到岸上。此处离岸至少几十里,船小容易翻船,而且没有食物,淡水,那些还在水里的更加不用说。
李原吉虽觉残忍,但这看来是海战的一贯做法,留在自己船上也是祸害,而且还要耗费食物!李原吉没有继续想下去,他又跟郑芝龙说了会闲话。
当天,官兵们开始整修船只,重新分配人员,不少兵士在那忙忙碌碌搬运海寇船上的物资。那些太小,或者破损严重不能航行的海寇船就地凿沉,还能用的炮船则编入官军的船队。第二天,这支继三保太监後,第一支得到朝廷旨意出使的舰队,顺着风朝安南进发了!
安南原有交趾之称,五代时建国,受后梁,南汉管辖。后历代都依附中原。太祖时封其主为安南国主,三年一贡。成祖时安南内乱,曾派张辅率军攻克安南,并设立交州郡。其后撤销,安南复立其国。嘉靖到万历年间,安南再次出现内乱,莫氏与黎氏争权,安南分裂。直到天启四年,黎氏发兵攻击莫氏,克之,杀其长子,掠其妻妾及少子以归。莫敬宽与次子逃入山中,复回高平,势益弱。至此,黎氏占据安南大部分国土。天启五年,黎氏派使者上贡,封为安南国主。
安南都会在交州,原本在清华城后因战事,迁往漆马江。万历二十七年,会叛酋潘彦构乱,于是在迁回清化。大明水师在近清化靠岸,郑芝龙在海边留守,李原吉带着郑芝虎等百来人护卫登陆后,即拜访当地官员。因为李原吉他们手持诏书。当地官员不敢怠慢上国使者,一边派人护送到清化,又一边叫人上报。清化距海边数十里,是以李原吉等第二天就到了清化。
时交州近大明,所受影响甚深,故交、爱二州多倜傥士,较他方为异。清化为安南都城,为安南繁华之地,有数十万人口。李原吉进得城来,看到两旁也是茶楼酒肆,街边不少商贩在叫卖,除了建筑比中原简陋,所用材料有些不同外,倒也与中原的大城没有多大差别。
护送的安南士兵在前开路,李原吉等沿着官路到达内城。内城门口已经站着安南的礼部司官在此守候,那司官见到李原吉便躬身行了一礼。
“上国使者远道而来,敝国举国上下无不欢颂。敝国主已知上国使者降临,特让小人在此迎接。”这司官汉语倒说得很是流利。
“嗯,那就劳烦了,不知我什么时候可以拜见国主?”李原吉头一次出使,有些心急此事,越早办好,也就越安心。
礼部司官答道:“敝国国主已做安排,上国使者一路劳顿,请使者于宾馆休息。明日我主在大殿会见使者。”说完又是躬身行了一礼。
李原吉知道今天是见不到安南国主了,只好回礼道:“那就有劳带路了!”
当日,李原吉一行人在馆内休息!
因为安南最近几十年一直是莫氏黎氏对立,战争的氛围很重,因此安南的皇宫坐落在城中高处,易守难攻,从外围来看,就是一个独立的堡垒。安南的皇宫仿建于大明,但由于这里湿热,处地势较高,内堂用宽竹铺地。除规模较小外,建的很有当地的特色。在安南竹子也是主要的建材,甚至比木材,砖土用得还多。一般也就只有官府才用砖土,百姓都是用竹子,茅草搭建房屋。因受汉族文化影响,皇宫内的门匾,旁边立着的碑文无一不是用汉字书写的!李原吉第一次到这来也忍不住望四处观望了下。
李原吉随着礼部的司官进了宫门,由正门进入大殿。殿内正中安南国国主黎维祺坐在龙椅上,堂下两边盘坐着安南大臣。李原吉打量了下那端坐的国主,只见那维祺年方四十有余,个子较为矮小,身着六旒兖服却有一番国主的威势。李原吉一眼过后躬身行礼。
“大明户部左侍郎李原吉拜见安南国国主。”
此黎维祺虽受汉文化影响,但不通汉语,所以礼部司官在旁充作翻译。
“李侍郎免礼,不知上国使者突来敝国,上国有何差使?”
“天启五年,国主一统安南,入京进贡。今新皇登基,是以诏告四方。安南素为大明藩国,皇上派我出使,令两国交好。请国主奉接诏书!”
那国主听到这话,连忙起身,礼部有关人员备好香案,国主行三跪九叩之礼后,李原吉展开诏书宣读。
诏曰:“咨尔安南国王黎维祺,维潭乃祖父,守境南陲,称籓中国,克恭臣职,以永世封。朕荷天地之灵,肃清华夏,驰书往报。卿即奉表称臣,专使来贺,法前人之训,安遐壤之民。眷兹勤诚,深可嘉尚。是用遣使赍印,仍封尔为安南国王。于戏!视广同仁,思效哲王之盛典;爵超五等,俾承奕叶之遗芳。益茂令猷,永为籓辅,今遣户部左侍郎李原吉出使,使两国交好,讲信修睦,各保疆土,钦哉。”
安南国主听了翻译也是听得是懂非懂,只是照例的册封!撤掉香案,接过诏书后,于是他开口道:
“上朝使者,天朝皇帝登基,我安南为藩国,是否要上贡朝贺?”
“皇上有旨意说,安南国还是按原先旧制,三年一贡便是。皇上又说,安南曾在天启五年来朝请求以米互市,可见安南国内存米甚多,皇上欲用以支各镇军马,免去从江南调米之苦。”
“既是天朝差遣怎敢不从!按旧例愿献五千石以资上朝军马!”
李原吉呵呵一笑,“国主言重了,我大明朝一向都是“厚往薄来”,皇上有言:以互市为折中法子,愿长期互市,两国交好,无需刀兵相见。”
那维祺国主亦是聪明人,马上答道:“此吾国夙愿也!”
时安南已平和四年,与四周各国交好,是以仓廪充实。因不与大明互市,茶叶,陶瓷,丝绸,铁制品都很是匮乏,而旱路到大明境内也是路崎难行,偷贩过来的也很少。李原吉得到安国国主的允许后,就在靠岸的不远县城开设互市的集市。附近百姓得到消息,都运来粮食换取用品。不少大户人家载着车马,运来粮食,运回茶叶,陶瓷等!更多的是那些商家,看到有利可图,大规模的吃进这些物资,准备囤积后再卖。一时间这海滨县城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最大的买家自然还是安南国主,仅皇室就换了十万石的大米出来。大明水师上的人都开始变成了苦力,将领都变成了商贩。一袋袋的货物从船上搬下来,另一边则一袋袋的大米搬上船。
过得几日,李原吉在馆驿陪着几位将领在饮酒,但见礼部司官带着个外族人来。司官行了一礼后,开口说:
“李大人,这是暹罗(今泰国)国使者,他听闻天朝在此互市,也愿以大米换取大明物资,不知大人是否应允。”
李原吉没想到是这么个好消息,当场表示同意。十来日后,暹罗运来大批稻米,商船装满后,明军留下郑芝虎那支队伍在这护卫李原吉,其他商船由郑芝龙带领,护送回厦门。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连老挝也派人来请求换取粮食。至此,李原吉的心才真正的落地。
而厦门这边,在巡抚熊文灿的严厉监督下,已经配好了各样的运粮车,同时从浙江调来船只,准备分两路送往杭州,再从大运河运回京城。
不久李原吉写好奏折,六百里加急上报,于十二月初抵达京城。
臣李原吉顿首:
至奉皇上圣谕,出使安南,臣战战兢兢,唯恐举措不当,致使皇上筹谋垂成。天幸皇上隆恩,臣抵达安南后,宣皇上圣谕,安抚安南国主,扬我大明兵威震慑宵小。于清化首府互市。换得米粮一百六十三万石。折去消耗,及福建,浙江所用,留有一百一十九万石运往京城。除安南,暹罗与老挝亦请求与大明互市,臣擅自同意,请皇上定夺!
臣与福建提督郑芝龙来安南时,于广东海域遭海寇刘香袭击,全赖郑将军力战,得以保全。刘香等匪众,已被我大明水军击沉。臣为郑将军请功!
臣出使后,察各国互有物产,如能往来互利,可使我大明受益。臣请除禁海令,使民间可商贩于期间,朝廷设定海关,征税外,亦可免朝廷运粮之苦!
皇上明鉴万里,臣当竭力料理未完之事,以报君恩。
我看到这封奏折的时候,心里总算放心了,原本我还担心有什么意外,也担心安南国根本就没有这么多余粮,没想到,暹罗与老挝也参与其事。难怪可以换到这么多粮食。
这个李原吉还是很有眼光,知道禁海的弊端,也看到让民众出海商贩的好处!这个禁海令我是会取消掉的,这不仅可以增加我的税收这么简单。也可以打击原先那些在走私的商船,和外国商船。同时我也想打开倭国的国门,从倭国换入大批白银。因为国内开矿已经难以满足现在对银两的需求,如果不改善的话,就会导致通货膨胀。现在的白银增加只是靠澳门葡萄牙人输入而已,这等国之大事,应该操纵于自己手里才行!
粮食的解决,可以使我开展新的改革,我翻着李原吉的奏折开始思虑当前要做事情!
粮食的问题得到解决,也是时候把开放禁海这个议题提上日程,不过得事先跟内阁打声招呼。很快我就在乾清宫召见了内阁大臣,曹文衡,李邦华,陈文一作为翰林院侍讲也在旁伺候。
“朕已经看了李原吉的奏折,到明年粮食的问题总算解决了,朕也可以安心了。”
“恭喜皇上,那李原吉也算个人才,能这么快把粮食问题解决!”钱龙锡因为主要处理户部的事,见我讲到户部的事情,马上应口道。
“人才,恩,你们是朕的内阁大臣,许多地方的政事,都需要你们的意见,朕对地方不是很熟悉,地方的官员也见得少。就任官员是不是人才你们要懂得分辨才是。”扯到人才这个问题,我想今天是应该给我的内阁大臣们做回思想工作。
韩鑛年最长,躬身答道:“皇上说得是,历代选官即选贤才,贤才者需秉性忠实,方可大任!”
刘鸿训也接着说:“如陛皇上所言,官吏需系民于心方是好官。”
我站起来,度了几步,说:“各位都是饱学之士,也知术业有专攻,作知县的需要知道如何理民,如何断案,做河督的要会治水,如此方可事半功倍。虽官员的正直,清廉是个首选,朝廷取他们的高风亮节。但现在大明诸事纷乱,需治世之臣。所以取才要看到他的长处,也要看到他的短处。吕望、张良、诸葛孔明皆能兴邦立事,有匡扶宇宙,经天纬地之才,论锦绣文章、急智,不如曹子建;论诗词画赋,不如李白杜甫。夫大才者,守正恶邪,有见有识,泽及当时,名流后世,吕望、孔明者也;次之者,上能败曹百万于赤壁,下不察联蜀抗曹之玄机,属有见无识之才,周公谨是也;无才者,一味雕辞凿句,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虽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李杜之流也。朕要的便是大才者!像不通事务,不懂变化的正直大臣就只能做个御史,做个言官。能入内阁,掌六部的,就非得德才兼备,心胸开阔!朕以为现如今选士子,不能只读四书五经,还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凡事躬亲,才知其所以然。”
我又转身对新科的进士们说:“你们新进的进士,除了在翰林院读书编史,也要多到六部,学习下如何处理政务,可以到刑部陪审去学习下怎么处理案情。只要不涉及机密,你们都可以去观摩。”
他们三个赶忙说:“臣等受教了。”
刘鸿训从皇上的话里品出个味来了,他知道皇上又有新的举措。这一次来只是和内阁大臣通个气,让他们在朝会上有所准备。他不禁望了皇上一眼,那刚毅的脸盘,那果断的语气,让他想起了先前几朝的皇上。这个年轻的君主有着跟他年龄不符的成熟。难道真是天佑我大明,终于给百姓一个明君了吗?!
刘鸿训还在东想西想的时候,孙慎行已经出来接话了。
“皇上所言极是,千里马难求,这伯乐更难求,臣以为,选用官员要慎之又慎!”
“呵呵,孙爱卿说的有道理,不过朝中还是有很多伯乐的,以后你们放学政到地方,可要仔细了,这学政取的举人可就是未来官员的基础,别埋没了人才,尽要了些只会作八股的人上来。”(侠客中文网)
(https://www.biquya.cc/id47078/2510970.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