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准确的说,自从后周建立之后,中原以及汉族百姓经历过数十年的战乱已经算是迎来了黎明的第一道曙光。郭威和柴荣父子自从登上帝位后,就开始励精图治,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同时也开始了天下的统一之战,力求改变四分五裂的局面。而经济、民生等一系列都开始慢慢的走上正轨,走向了复兴。郭威算得上是一代贤主,柴荣本人更是被誉为五代第一明主。
如果一切顺利,如果柴荣真的能向他自己所祈求的那样能够为君三十载,说不定柴荣就真的能收复燕云十六州,说不定现在的我们看到会是一个不一样的历史。那样的话,在之后的历史中,中原大地就不会被异族占领,汉族百姓就不会被异族奴役,灿烂的文化更不会被践踏,我们近代史说不定就不会这么屈辱。但是历史就是历史,有太多交叉口,但是就是没有如果,选择了之后就没得改变。我们只能在这扼腕叹息,却无法改变什么。唯有努力,让未来更好。
而且,历史如果真的改变的话,说不定那个充满无限魅力的大宋就再也不会出现在我们的面前,那该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
我们之前也说过,这父子二人都有个不好得地方,那就是这两个人当皇帝时间都太短,死得太早。郭威还好说,毕竟年纪大了。但是柴荣死时不过39岁,对于一个帝王,这本应该是最年富力强的年代。当然如果按照古代的正常情况来看,不到二十岁就当爹的情况是很常见的。柴荣即使结婚晚那么几年,此时孩子也已经应该长大成人,至少年纪上足以坐在皇位上,靠着几个老爹留下的班底,也是能够勉强震慑住局面的。毕竟在古人开来十几岁已经可以成家立业了,虽然这份家产有点大,会让很多人眼红。
怪就怪那个天杀的刘承祐,在杀郭威一家老小的时候,捎带上柴荣的三个儿子,全都被害。没办法,柴荣只能在郭威当皇帝后再娶,再生,子孙延绵可是古人最大的使命。这时候满打满算也不过九年的时间,再加上十月怀胎,孩子能有多大。而最后即位的周恭帝柴宗训也确实只是一个七岁大娃娃。这就难免不让人有点想法。
如果要是后周已历经百年,在百姓、士人、朝堂的心目中都已经被奉为正朔,这时候给赵匡胤个胆,他也不会想要当皇帝,最多就是挟天子以令天下而已,当一个独揽大权的摄政大臣。可偏偏这是五代,这个年代里容不下一个弱小的帝王的存在,强者会夺取一切。后周开国不过数年,虽然一直致力于文教复兴。可惜,太多人的气节都已经在乱世中被抛弃、被践踏。短短几年的时间实在无法重新塑造高尚的道德理念,这也是冯道为什么能够完成十朝元老的神话的原因,就因为气节这一点,为后人诟病千年。这个君臣失义的年代,讲究的是生存、权力以及更大的权力。
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七岁的柴宗训登基了。开始被打得毫无招架之力的契丹听说柴荣死了,那个兴奋啊。这时候最重要的当然是要趁机报复啊,耶律璟这睡王也不睡了。于是一如既往的,契丹又来了。不能因为皇帝小就不打啊,于是后周大将殿前司都点检赵匡胤率军出征。然后刚出京城没多远的地方,叫做陈桥驿,大军停下来休息了。然后赵匡胤就喝醉了,然后醒来就黄袍加身了。再然后就真的仗也不打了,大军直接开会京师了。大军压境下,柴宗训退位,赵匡胤登基。
大家听这段话有没有很熟悉,简直就是十年前郭威被拥立称帝的加强版。把当年郭威手下将士所有没做好的细节全都精心改善、修饰了一番。因为此次政权交替的兵不血刃等诸多原因,赵匡胤此次登基称帝被说成了众望所归之类的,很是粉饰了一番。在其中,赵匡胤变成了一个被逼无奈,被挟持上帝位的倒霉的老实人。不知道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等我把这事从头解释一遍,我估计你也不信。
如果真的是完整的看这件事情的话,你会发现这个事的开端不是在柴宗训时期,也不是在柴荣时期,而是在郭威的年代就出现了苗头。
郭威当年得知家人全都惨死之后,便率军转进京城。一开始的时候,怒气正盛的军队怎么可能约束的住,掠夺之事实在正常,郭威随后也即刻下令严禁扰民才及时制止了一场动乱。但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时有赵童子者,知书善射,至防御使,睹其纷扰,窃愤之,乃大呼于众中曰:“枢密太尉,志在除君侧以安国,所谓兵以义举;鼠辈敢尔,乃贼也,岂太尉意耶!”于是持弓矢,于所居巷口据牀坐,凡军人之来侵犯者,皆杀之,由是居人赖以保全仅数千家。”
有个姓赵的小孩就看不下去了,偏偏这个小孩还很有能耐,功夫很好。不仅把这些人给大骂了一顿,说他们把好好地义军给糟蹋成贼军了。然后拿着弓箭就在自家巷口坐着,凡是敢来的,一箭一个全给杀了。结果这么一折腾下来,就有不少人受了他的大恩,有恩自然要谢。然后就送礼,“其间亦有致金帛于门下,用为报答,已堆集如丘陵焉。”礼物都堆积如山了,结果这个小孩一看别人给自己送礼物就笑了,他又不是冲着收礼去得。“童子见而笑曰:“吾岂求利者耶!”于是尽归其主。”治下有了这种事,郭威怎么可能不知道,但是心里不踏实啊。因为他听说了一个语言。“高祖闻而异之,阴谓世宗曰:“吾闻人间谶云,赵氏合当为天子。观此人才略度量,近之矣,不早除去,吾与汝其可保乎!”使人诬告,收付御史府,劾而诛之。”郭威就想了,我还没当上皇帝呢,这个姓赵的就来凑热闹,肯定不安好心。于是,郭威就随便找个理由把这个小孩子给干掉了。这事记录在《五代史补》里,我估计这也是宋人为了给老赵家添光才编出来的。但是下面的事可就不是编的了。
上一章我们提到过柴荣亲征契丹的时候,因为误上病龙台,随后便病重班师。随后,解除张永德殿前都点检职务,升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俭点。按说张永德柴荣最信任的心腹,此时柴荣病重,一切都要为自己的儿子打算。所以我想张永德兵权被削,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柴荣想让帝位得以平稳过渡,帝王在继承人尚且年幼的时候,通常使用三个办法,但是无奈的柴荣只有一个选择。
第一个方法叫做托孤。就像刘知远那样给儿子找几个托孤大臣。要知道郭威可就是从托孤大臣中起来的,柴荣自然不可能用这种办法。这个办法排除,当然即使不遗诏任命某些人为托孤大臣,柴荣还是会趁机帮儿子把朝堂梳理一遍的,做好一番平衡。
另一个办法就是示恩。老皇帝快死了的时候,就会找各种借口把几个比较重要的大臣连消带打的赶出权力中心,然后等新皇登基再赶紧把这些人找回来,加官进爵以示恩宠。这样新皇帝就算是有些稚嫩,也好歹有自己的班底了。不过这选人也是有学问的,你要选个不靠谱的,结果人还没来得及召回来呢就反了,那就弄巧成拙了。当然这种方法更多的是象征意义居多,所以张永德这种重要心腹才会成为柴荣的首选。
还有一种办法,就是联姻。疯狂的往外嫁公主、郡主之类的皇室之女。将皇室和所有重要的大臣通过姻亲关系都绑在一起,这一点历代帝王都用得出神入化,反正闺女又不值钱。再说古代娶公主,叫做“尚公主”,用我们的话来说叫做倒插门,简直赚了老大便宜。但是偏偏老柴家、老郭家都没有合适的闺女可嫁。还是要怪那个天杀的刘承祐,你让柴荣能怎么办,压根就没得选。
第二个原因则比较关键,因为柴荣在行军路途中捡了一个木牌牌,木牌牌也不是很大,“长二三尺,如人之揭物者,其上卦全题云:“点检做”,观者莫测何物也。”关键是上面的字,“点检做”!点检再升还能做什么,比点检还大得就只有天子了,偏偏这时候张永德就是殿前司的都点检,而且柴荣本来就打算先把张永德军权给削了,然后再让自己儿子还给他。所以张永德也就老老实实的交了军权,关键在于代替张永德,补上他的的位子的是赵匡胤。按照谁获利谁主谋的理论来说,我严重怀疑这块木牌牌其实就是赵匡胤事先安排好的。
要说这谶言在中国历史上真的很好使啊,怪不得赵匡胤要翻来覆去的用。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句话之后还会再次出现。
柴荣安排好一系列身后事之后,终于撑不住了。“甲午,宣遗诏,命梁王宗训即皇帝位,生七年矣。”七岁的小皇帝柴宗训即位了,按照老话说叫做“七岁八岁狗都嫌”,我严重怀疑柴宗训小皇帝还上朝的时候,连皇位都坐不住。
好不容易把先皇柴荣安葬了,高危期算是过去了。按照正常的流程来说,下面柴宗训该把兵权还给自己的姑父张永德了。然后张永德哭诉一番先帝之英明,再感谢一下小皇帝的信任,然后立誓要誓死效忠,绝不辜负陛下之类的,柴宗训再紧跟着安慰两句,这事也就过去了。
但是柴宗训还没来得及做这些事,契丹的大军反而先来了。我想这时候赵匡胤一定在暗喜,因为来得真及时啊!
(https://www.biquya.cc/id45858/258901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