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玄幻奇幻 > 老赵家的事儿 > 第二十三章 王者荡荡

?

  巩固了帝位,拥有了一只强军的柴荣终于可以开始逐步实现自己的抱负,他希望上天能够给他三十年,因为他相信自己能够在三十年后还这个天下一个清明盛世!我每次在了解这段历史的时候,我都觉得其实柴荣相较于其他的帝王,更像是一个活在自己理想中的一个人,他从来不会为自己遮掩什么,即使是帝王心术也是堂堂正正,所以我想他一定是活得最轻松、最开怀的一个帝王。

  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二月,柴荣下诏要求文武百官上书直言朝政利弊,理由一如既往的简单明了。我连你们人都认不全,要是再不听你们的进言,上哪了解你的才能和品德。不了解你们我怎么知道你们有没有尸位素餐,你们说了我不停这怪我,我让你说你不说这又怎么算。“其略曰:‘朕于卿大夫,才不能尽知,面不能尽识,若不采其言而观其行,审其意而察其忠,则何以见器略之浅深,知任用之当否!若言之不入,罪实在予;苟求之不言,咎将谁执!’”说真的,对于一个敢于直接在诏书里承认自己连大臣都认不全的皇帝,柴荣是我知道的第一个,实在是爽快。

  紧接着,后周军队继高平之战后,经历了数月的整顿与修养。柴荣便下令兵进后蜀。“夏五月辛未,宣徽南院使向训、凤翔节度使王景伐蜀。”克秦州、取成州,随后兵进后唐“十一月乙未朔,李谷为淮南道行营都部署以伐唐。”这年的柴荣已经34岁了,即使真的有三十年的时间,柴荣也要抓紧每一分每一秒。

  在兵进两国的时候,柴荣也没有放弃对国内境况进行变革,柴荣还真是胆大,一心以李世民为目标的他难道忘了隋炀帝杨广的教训,杨广就是太急,国内大规模的建设与东征高丽同时进行,最后国立不堪重负,才爆发所谓的“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而且隋炀帝要有他老爹留给他的丰厚家底,与杨广相比,柴荣可以说是一穷二白。

  毕竟不管内政还是战事都是要花钱的,而古代中国其实可以说是贵金属奇缺的国家,而且乱世刚过,销烟仍在,实在弄不到什么钱。不过柴荣到底是柴荣,他将目光放在历朝历代都是超级大富翁的佛门身上(除了被严重打击的几个年代)。

  相较而言,现在某些旅游观光地的知名大寺庙的强赚香客香火钱,以次充好,坑蒙拐骗之类的手段和古代寺庙相比实在小儿科。在古代,寺庙往往有一个兼职那就是放高利贷,这叫一个牛啊,而且找你还钱还要的理直气壮,因为这是佛祖的钱。而且寺庙还占有大量的土地租给农户帮忙耕种,还不用交税。想向佛祖收税,一般人实在没那个胆子。

  但要是摊着任性的皇帝,不给佛祖面子,你想交税都不给你机会。历史上这么任性的皇帝总共有四位,合称为“三武一宗”,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这几个皇帝的灭佛行动基本都是为了钱,所谓“十分天下财,而佛有七八”虽说有点夸张,但也足以现实佛门有多富有。没办法,金身以及供奉的铜器确确实实都是钱啊。再加上这时候佛门的有些教义确实有点偏激,主张些什么割肉饲鹰、铁钩挂体、剥皮书经、烧身供佛之类的行为,还有些佛门败类更是鱼肉百姓。当然,并不是抨击佛门什么,毕竟一切皆有好坏两面,佛门也是有许多真正的高僧大德的。

  柴荣灭佛确确实实是因为缺钱,因为没有铜铸钱,柴荣灭佛就是为了那些痛,之后柴荣干脆发布了禁铜令。一如既往,柴荣灭佛的理由还是那样霸气,而且堂堂正正。“废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是时中国乏钱,乃诏悉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尝曰:“吾闻佛说以身世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于世,犹欲割截,况此铜像,岂其所惜哉?”由是群臣皆不敢言。”佛祖你这么好,要是真身在世上都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割肉救人,何况这些铜像。说得人都没话说,不过柴荣说得也对啊,人都吃不起饭了,还管什么佛像这类死物,要是真信佛,放心里就行了。

  而且柴荣此次灭佛与之前三次也并不相同,在灭佛期间并未大量杀害僧众、焚毁佛经,更像是一种带有整顿佛教以及具有约束性质的运动,还有目的的还保留着很多寺院与僧人。

  如果真的细究的话,柴荣在有生之年为了他理想中的盛世做了太多的事,我们实在无法一一尽述。我们只用看看后人对于柴荣的评价就能知道这位一代明君究竟为什么让人如此令人钦佩与惋惜。

  “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9]“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王环以不降受赏,刘仁赡以坚守蒙褒,严续以尽忠获存,蜀兵以反覆就诛,冯道以失节被弃,张美以私恩见疏。江南未服,则亲犯矢石,期于必克,既服,则爱之如子,推诚尽言,为之远虑。其宏规大度,岂得与庄宗同日语哉!《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又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世宗近之矣!”(《资治通鉴》·司马光)

  薛居正在其《旧五代史》中,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都给予了柴荣的极高的评价,诸如“世宗顷在仄微,尤务韬晦,及天命有属,嗣守鸿业,不日破高平之阵,逾年复秦、凤之封,江北、燕南,取之如拾芥,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加以留心政事,朝夕不倦,摘伏辩奸,多得其理。······故帝驾驭豪杰,失则明言之,功则厚赏之,文武参用,莫不服其明而怀其恩也。”“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而方内延儒学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其为人明达英果,论议伟然。”

  但是我唯独将司马光的那段话取出来,是因为里面有四个字“王道荡荡”,也正如司马光所说“世宗近之矣!”

  显得六年(公元959年)四月,柴荣亲率诸军北伐契丹。至宁州,刺史王洪以城降。之后,领兵水陆俱下,至益津关,契丹守将终廷晖以城降。至瓦桥关,守将姚内斌以城降。鄚州刺史刘楚信以州降。五月,瀛州刺史高彦晖以本城归顺。这次出师,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连收三关三州,共十七县。柴荣本打算乘胜夺取幽州,却突发疾病。六月,柴荣因病班师回到汴京,解除张永德殿前都点检职务,升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这其中另有缘故,我们下章再说,这一章只属于柴荣)六月十九日柴荣驾崩,终年三十九岁。

  关于柴荣之死,大部分人都认为柴荣是因为过度劳累,几度亲征,最后积劳成疾。我不这样觉得,因为我觉得这种死法配不上他,我更愿意相信《五代史补》里的说法。

  “世宗末年,大举以取幽州。契丹闻其亲征,君臣恐惧,沿边城垒皆望风而下,凡蕃部之在幽州者,亦连宵遁去。车驾至瓦桥关,探逻是实,甚喜,以为大勋必集,登高阜,因以观六师。顷之,有父老百余辈,持牛酒以献,世宗问曰:“此地何名?”对曰:“历世相传,谓之病龙台。”默然,遽上马驰去。是夜,圣体不豫,翌日病亟,有诏回戈,未到关而晏驾。

  先是,世宗之在民间已,常梦神人以大伞见遗,色如郁金,加《道经》一卷,其后遂有天下。及瓦桥不豫之际,复梦向之神人,来索伞与经。梦中还之而惊起,谓近侍曰:“吾梦不祥,岂非天命将去耶!”遂召大臣,戒以后事。初,幽州闻车驾将至,父老或有窃议曰:“此不足忧,且天子姓柴,幽州为燕地,燕者也,烟火之谓也。此柴入火不利之兆,安得成功?”卒如其言。”

  柴荣亲征契丹,大军压境,所向披靡,所到之处无不拜服。到达瓦桥关,柴荣登高检阅驻军,当地百姓献上酒肉,柴荣便问脚下之地何名,答曰病龙台。柴荣仓促离去,当晚就突发疾病。

  之后两则,一则是说梦中有仙人送上金伞以及《道经》,之后又很小气的要了回去。一则是说幽州为燕地,燕乃烟火之意,柴怎能擅入。

  前有落凤坡,后又病龙台。虽然这类缘由更像是传说、演义。但是柴荣此等英雄怎么会为人间之事所累,唯有天才有资格收其命。

  “世宗志在四方,常恐运祚速而功业不就,以王朴精究术数,一旦从容问之曰:“朕当得几年?”对曰“陛下用心,以苍生为念,天高听卑,自当蒙福。臣固陋,辄以所学推之,三十年后非所知也。”世宗喜曰:“若如卿言,寡人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其后自瓦桥关回戈,未到关而晏驾,计在位止及五年余六个月,五六乃三十之成数也,盖朴婉而言之。”

  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今君虽终,言犹在耳。柴荣如此一位“王者荡荡”的英雄,不管是因何而死,不管死时是不是充满遗憾。但我相信,此人生前一定是一位最开怀的帝王。

  显德六年六月癸巳,世宗崩。

(https://www.biquya.cc/id45858/258782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