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拐弯上了前门大街,暖云阁眼看越来越近。
步履如飞的盛同林不禁有些紧张,他又一次想起师父路戈倚的话,难道在这京城最为繁华热闹之处,还会真的有致命危险?
昨天,师父让他回北京城去申老板家取预定的两块特制的铜件。师父说,这两块铜件是申老板认识的一位天津匠人专门制作,今天才能取到。师父特别叮嘱,只能在晚上天黑以后到申老板的小妾音音家去取,千万不能直接去暖云阁。音音原是申老板在水凤楼的相好,经人撮合,申老板瞒着妻子为她续了身,又在米市口附近买了一处四合院儿让她住着。师父与申老板关系很好,申老板藏娇之处只有极少几个人知道,师父就是其中之一。而师父在怀柔的新住处,自然也没有瞒着申老板。
盛同林知道,师父不让他去暖云阁,是担心毕有伦在那儿设了暗探。毕有伦见过他们师兄弟仨,而此人眼光又忒毒,被他看到就一定会被认出来。据申老板捎来的口信,毕有伦在他们忽然由京城消失后,曾专门到暖云阁打听他们的去向,并且从年后起经常有几个不三不四、贼眉鼠眼的人在暖云阁周围转来转去。
进城时太阳刚落山,他随便进了一家小吃铺,要了一大碗面疙瘩和几个高粱面窝窝头。吃完后看天色尚未黑定,还不是动身的时候,便没话找话与店主闲聊着。他和其它两个师弟一样,十分尊敬师父,凡事从不敢有分毫违拗。
这时,店外有一老者挑着两头冒着热气的担子,边走边吆喝:“芝麻糕、枣泥糕、山楂糕、栗子糕、桂花糕、杏仁儿糕……数九寒天冻地上走,一块下肚您热乎半宿啊!”
他听出是邻居祁伯,起身到门口一瞧,果然是,赶忙打招呼:“是祁伯您啦!每天晚上都要转上小半个北京城,您老身体真够强实的。”
那祁伯看是他,放下担子说:“同林,原来你在城里,那还不快回家看你妈去!”
“我妈怎么了?”盛同林一惊。
“你妈病了,咳嗽发烧,今儿个下午撑不住躺床上了,你爹赶骡车去天津为老板送货,估摸着还要两三天才能回来呢!”
他赶忙谢了祁伯,心神不定往家中赶。到家后,一看母亲躺在在床上,额头滚热,喘气粗重,便急忙去隔街一家药房请坐堂的大夫开了药。等到母亲服了汤药,发了汗,退了烧,天已大亮。这时,邻居送来了一碗热粥,母亲喝了后自觉好转许多。
盛同林心中有事,忙拜托邻居代为照应母亲,说有一急事必须得今天去办。母亲说:“不要紧,我这都没什么了。路师父交代的事儿可不能含糊,你去吧!”
等他三步并作两步赶到音音家时,音音说:“我们当家的去暖云阁了,你要有急事就得快点儿赶过去,您要是脚步慢了,肯定见不着他,因为他答应朋友今儿个要去丰台帮着看几块玉,还不定几日才回。”
盛同林猛拍了一下脑袋,心中说:“事情怎么这么凑巧,这暖云阁……师父可是明确交待不能去的呀!但是,昨晚已经错过,今儿早晨要是再取不到东西,师父交办的事儿就整黄了,那铸刀的事儿可不能耽搁呀!”他知道这两块铜件在这次铸刀时的份量,因为师父说得再清楚不过,这两块铜件往刀柄上一装,这将要铸造的两把刀就会成为天下仅有的稀罕之物。
犹豫一会,转念想:“毕有伦的人即使在周围转悠,也是指望等着师父,毕有伦认识我,可他手下不认识我呀!再说了,我小心些,一发现有什么不对劲儿就跑,这北京城的胡同儿咱熟呀!”
虽然太阳已升起,但天仍很冷。大街上的店铺有的开了门,有的还没开门,就是那开了门的铺子生意也冷清,各家各户年前将吃的喝的用的差不多都备足了,出来买东西的人自然不多。路上行人多缩着脖子,手抄在袖子里,弓着个腰。有的熟人见面甚至都不将手从袖笼里伸出来,就两胳膊抬起上下摆几下算作揖打拱。有几个男孩儿打闹而过,其中一个看到一家未开门的店铺前挂的金鱼灯笼,便顽皮地跳起来用手打。那灯笼自初八日挂出,已在檐下经多日风吹,被小男孩儿一击,破了一大窟窿,孩子们一阵叫好。小男孩儿在同伴的欢呼声中,不断跳起来击打灯笼,灯笼便一个个像钟摆般摇晃。就在这时,那孩儿脚下一滑,在冻地上摔了个大跟头,几个同伴一边发出幸灾乐祸的哄笑,一边搀扶起他,又一并呼啸着往前,不知奔何处玩耍去了。
又走了一会,直到已清晰看到暖云阁那紫底绿字的牌匾,他仍未发现任何形迹可疑、神情诡异之人。他仍然有些不放心,便放缓步子,做出不经意的样子,眼睛却飞快地扫瞄着暖云阁店堂前的景况。
暖云阁门口,有一个学徒在打扫店前的地面。店内走出来一店员,对着学徒指指点点,似乎嫌他扫得不够干净。接着从东头款款走来一位老者,那店员一见忙迎上去作揖,嘴里还对着店堂内大声说着什么。很快就见申老板从店里出来,连连作揖后扶着将老者让进店堂。申老板刚进店,从北边来了两乘轿子,停在店门一侧,前面一乘轿子的轿夫躬身用左手掀起轿帘一角,轿上下来一中年人,站直身子双手拂了拂衣服,正了正帽子,走进店去。四个轿夫这时一字排开,在阳光下眯缝着眼,一边搓手,一边向手上哈着气。
盛同林放了心,应当是一切正常,轿子肯定是来接申老板去怀柔的,还得抓紧叫住申老板将东西取了,不能耽搁申老板的事儿。
他折转身,准备走向对面的暖云阁。
就在这时,忽听身后有人叫道:“同林大哥,到底等到您啦!”
盛同林一惊,连忙扭头看去,只见三丁儿正从一家早点铺出来。师父秘密搬迁之前,在灌风胡同住了两年多,这三丁儿就是邻居孟叔家的三儿子。
他勉强笑道:“你想吓死我呀!我还有事儿……”
三丁儿左手拿着没啃完的半个包子,右臂抬起在冻得发红的鼻子上揩了揩鼻涕,然后用大拇指向后示意:“有几位官爷要找您捎信儿给路爷爷。”
盛同林眉心一拧,不由向三丁儿身后看,一边脱口问:“哪儿的官爷?”
三丁儿一边向口中塞着包子,一边说:“他们要找路爷爷,说有一笔大买卖要给你们做,说你们能赚好多银子……”
盛同林已顾不上听三丁儿说什么,因为他发现从早点铺出来四个壮汉,面向他站成了一个半圆。紧随其后,从店里又慢条斯理走出一个黑脸汉子,笑着来到近前。
他心知不妙,警惕地看着黑脸汉子,因为他认识这张脸。
毕有伦有两个极为器重的手下,人称“黑白二皮”。一个姓莫名强,身材修长,相貌俊雅,更兼肌肤白净得非同寻常,白得不枯悴,白得不硬涩,白中又稍透出点红,像是吹弹可破,故人送绰号“白皮”。其人平时动作舒缓、发语轻柔,但遇事不慌,关键时刻行事凌厉,绝不拖泥带水。另一个姓管名进,身材矮小,相貌粗俗,更兼肌肤又粗又黑。尤其是那黑,黑得不同凡响,不光是脸黑,夏日敞开衣襟,肉无一处不黑,黑得让初见者几乎要倒吸一口凉气,黑得让人见过他后再不会忘记世上有这么一人。故人送绰号“黑皮”。其人平时动作迅猛,做事雷厉风行,但遇事不如白皮有章法,少了些谋划功力。还有就是一副公鸭嗓子,不管离多远,只要他一开口,就知道是他。这两人正巧一白一黑,所以人称“黑白二皮”,他们也有共同之处,就是都没兴致做正经事,却愿意死心踏地跟着毕有伦为非作歹。
现在,站在盛同林面前的就是“黑白二皮”中的黑皮管进。一年前,他还是骡马市周围一帮市棍无赖的头儿,认毕有伦为师后,甚得毕有伦的信任。毕有伦那次去灌风胡同*师父为江彬铸腰刀,黑皮管进和那白皮莫强都屁颠儿跟着不离左右。
黑皮一抬手将三丁儿拨开,挤眉弄眼地问:“看来您是路师傅的高徒呀!请问怎么称呼啊?”
那三丁儿在一旁忙说:“他是同林大哥呀,他师父可看重他呢!”
“那好呀,路师傅没等着,候到您也一样,找个地儿聊聊?”黑皮一边擦着嘴角吃包子留下的油污,一边得意地对着盛同林笑。
盛同林不由色变,他四下瞥了瞥,准备找空跑进右前方的胡同儿。但他发现,在黑皮身后的四个壮汉,虽然手上的包子还没吃完,嘴巴还在咀嚼着,但目光都充满警惕,他们看似随意地踱着步,但不经意间已经站在了盛同林的四周。
盛同林强作镇定:“我还有点急事儿,对不住您了,咱以后见面再细细聊。”说着,他猛转身要离开。
黑皮明显不耐烦了,挺胸上前挡住,大声说:“不好意思,由不得您咧。他姥姥,我和这几位兄弟在这附近从正月初五候你们到今儿个,这不,都十六了,就凭这你也得跟我走一回吧!”
“这位老兄,我根本就不认识你,为什么要跟你走?”
“嗨!这小子看来还要充硬茬儿呀!”黑皮转头对几个壮汉笑道,然后恶狠狠地对盛同林大声说,“实话告诉你,今儿个可是我们毕爷要请您去听古记儿的。哼哼,不能够吗?”
盛同林不由头皮发麻,他知道“听古记儿”是怎么回事。
还是大几十年前,大明英宗皇帝朱祁镇重用的司礼太监王振(王振(?——1449):山西蔚州(今河北蔚县)人。宣宗时自宫,由伴读升至司礼太监。)兼管东缉事厂(东缉事厂:官署名,简称东厂,系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设立,由亲信宦官担任首领。)有一次,王振和几个亲信一块儿喝酒,喝到高兴之时,亲信照例要他讲古记(古记:记载以前所发生过的事的书,又引申指旧闻或故事)儿。那几个亲信都是粗人,有时也真想听讲王振讲各种史实故事。当然,也是投其所好。因为王振自阉进宫前做过教书先生,腹中颇有些文墨,也喜欢显摆自己的才学。王振正讲得高兴,一名亲信急急进来向他轻声报告,说某某官员的事儿查实了,确凿无疑。王振阴寒地一声干笑,随口吩咐:“去请他来一起听古记儿。”从些,东厂在抓捕人犯时就有了一说法:听古记儿。
那时的官场甚至民间都流传着两个调侃的说法。一个是,如果你不计后果要将某事情继续,亲朋同事就会劝道:都到了东安门了,你还要望北去?为什么这样讲,东厂就在东安门北边不远。一个是,倘若你罔所顾忌要将某行为继续,亲朋同事就会劝道:你还非得有人来请去听古记儿?为什么如此说,因为谁都知道,去东厂“听古记儿”能活着出来的极为罕见。
想到这里,盛同林猛地往前跑,想从黑皮左侧穿过。
黑皮一伸左脚住盛同林膝盖处一别,一侧身,右手在盛同林后背一击。盛同林惨叫一声,跌倒在地,顿觉头晕眼花,但他清晰地意识到,一个致命的误判所带来的灾难是无法逆转的。
三丁儿一见急了:“你们怎么打人呀?你们不是说……”
黑皮一抬膀子,将三丁儿推到一边:“滚开,一边儿玩去!”然后恶狠狠地对围过来的行人叫道:“东辑事厂办案,闲杂人等散开去了!”
说话间,上来两壮汉,一边一个挟住盛同林的左右胳膊,快速向前几步,拐进了右前方的胡同儿。
距胡同口不远,东厂的一辆马车静静地停着。
(https://www.biquya.cc/id45454/2457908.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