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吟猱界说
吟猱界说学者感觉谱和各种论著里,有关古技法的解说最觉困扰的就是吟猱两种基本技法,真是众说纷纭,各师各法。旧论不明确是难怪的,而近年来出版的学入门书,也是模棱两可,未能给初学者一个清晰的概念。
吟猱这两个技法,在不同的派中有不同的处理,在老师的口传心授下,是较易领会的。然而有时在弹奏的实践和理论上的理解有所矛盾时,就会产生模糊和混乱。即以一代宗师杨时百为例,他在《粹》和《镜》中的吟猱理论,基本上是以其老师黄勉之的观点为据。然而当他编《镜补》时,老师已不在世,他则推翻前说,另提一套解说。而其实,以现今的分析,黄勉之的理论倒是明确合理,反而杨时百的后论却有失偏颇。
一、现将常用谱和近年来的论著中,有关吟猱的解说分列如下:
《五知斋谱》
吟:吟者,按弦以取音,在指所按之位,往来动摇,上下不出三四分,先大后小,一转一收,约四五余转,仍用定吟方收本位而止。少则亏缺,多则过繁,故有恰好之理,以圆活完满为度。吟之缓急,俱要圆满,若吟哦然,致有音韵耳。
猱:指于按处,往来摇动,约过本位五六分,大于吟而多急烈。音取阔大苍老,兼求古淡,有如猿猱升木,音取恰好,圆满为度。……又曰:轻清小者为吟,重大带急者为猱;吟取韵致,猱取古劲,各有所宜。
《春草堂谱》
吟:所按之位,往来摇动。猱:随声向徽*摇得音。
《学入门》
吟:吟者,指于按弹得声之位,左右往来分余,动荡有声,约四五转,仍即收归本位定吟而止。少则亏缺,多则过繁,故以恰好二字为真诠,即圆湛饱满之谓也。凡吟之缓急长短,俱不外圆满一诀,若吟哦然,方有音韵。
猱:指于按弹得声之位左右,往来动荡,约过按位二三分。取音大于吟者,苍老浑厚,亦以恰好圆满为法。大抵小者为吟,大者为猱;吟取生动,猱取古劲,各有所宜。
原帖分享自古·三音斋
《粹》-黄勉之
吟:五转,如以某徽某分作直线为本位,得音后自本位绰上一二分,随注下过本位一二分,再上过本位一二分,复下过本位一二分,即还上本位而止。上下俱以腕力行之。审其音,则先一声微停,次二声相连,又次二声略停顿,凡五声。四转,如前法,得音后即下,随上随下,复上至本位而止。审其音,则先二声相连,次二声略停顿,凡四声。或五或四,审其节奏而用之。旧谱所谓四五余转,以圆满为度者也。
猱:定为三转,得音后自本位注下二三分,急上至本位,再如法上下两次而止。运指纯用腕劲,如物有伸缩力,随伸随缩。审其音,则三声缓急相等,连而不断为佳。大致吟略急,猱略缓。
维天有汉,有裳有衣。曷以为之,烟霞云霓。何彼禯矣,于归之姬。钟鼓思乐,望贤思齐。薄言我衣,襟带天地。
《镜补》
吟:有五吟四吟两种。五吟者,从本位退下二分,复上至本位,又作两退复。若唱弦,则略去首一退字,唱为复退复退复。论板,则第一复字一板,第二退字一板。四吟者,即如前法,唱为退复退复。论板,则第二退字一板。
猱:得音后,就本位进二分,复本位,再作两遍,为三进复,皆以复为猱。凡猱必在本位之上,吟在本位之下。《粹》以猱在本位下,吟在本位上下,实传习之误。……欲扬以连下声,则用猱,欲抑以连下声,则用吟。
《梅庵谱》
吟:得音后,将指急急摇动约三四转,犹吟哦之余韵,上下不出四五分。虽动摇不离其位,要至匀至实,不可轻摇漫动。然必松活,得灵动之机为妙。
猱:得音后,稍偏下复摇动约一二转。如猱之悲啼,较吟稍大而缓。
《桐荫山馆谱》
吟:按弦得音后,左指按弦的地方,在距离三四分内往来摇动,约四五次,距离先大后小,以至结束。
猱:指在按处往来摇动,距离按处约五六分,比吟的摇动距离大,并且稍慢。
《桐心阁指法析微》-彭祉卿
吟:按弹得声后,带音上位右二分,转下位左二分,又上位右一分,又下位左一分,复上至本位为止。凡五音四转,两转一收,先大后小,以归本位。运指如旋规,取音须圆活,犹吟哦之有韵致也。
猱:按弹得声后,带音下位左二分,折上位右二分,又下位左一分,又上位右一分,复下至本位为止。凡五音四折,两折一收,先大后小,以归本位。取向与吟相反,运指如折矩,出声贵苍劲,犹猿猱升木,得其摇撼之声也。……吟从绰,须实上而虚下。猱从注,须实下而虚上。
《研易习斋谱》--章志荪
吟:所按之位,左右摇动,以二次为度。
猱:随声向下徽注,复上又下摇得音。如弹性然,以三次为度
经常会在网上看到这样的问题:古能否自学?我想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只有拥有了自学的能力,才可能在古演奏上有所造诣。
但是关键的问题是,什么是自学的能力?又如何拥有自学的能力?
所谓的自学能力,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要听得到自己的音。也许有友会感到奇怪:难道在弹时还听不到自己弹出来的声音吗?那不妨可以试着将自己弹的声音录下来听听看,我想大多数友(尤其是初学者)一定会非常惊讶:怎么和我在弹时的感觉相差那么大?
那么,你自己弹时真的对曲有感觉吗?至少就我所接触的很多友的情况来看,他们所理解的弹只是把一个一个的指法谱字在上表现出来而已。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他们心里并没有音乐。而心里是否有音乐,则是是否具有自学能力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
喜爱音乐的人,心里怎么可能没有音乐呢?然而古这件乐器的吊诡之处就在于,很多人决定学古,并不是因为觉得古的音乐好听,而是认为古代表着一种高雅,而家里藏一把,闲时随意地拨弄两声弹出几个外行看不懂的谱字,便足以证明自己的修养非同凡俗。当然,我倒并不否定一些友因为认同古的高雅从而喜爱上古音乐的可能性,而且一旦遇到这样的友,我也希望能尽我所能让他了解什么是古音乐的魅力所在。但是这首先就足以说明并不是所有人心中都有音乐;而对于初学者而言,如果无法在一开始就让自己心里有音乐,那就很难取得长足的进步。
接下来的问题是,心里有音乐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不是一定要记住一些音乐理论,或者必须从视唱等音乐基本功练起?这些当然不能说不重要,但是这都还不能说是音乐的本源。我以为,所谓心中有音乐,就必须要能够在心里复现音乐的流动感——你可以唱不出doremi,但是你应该能够哼唱出音乐的旋律。即使唱不出来,在你不听音乐的时候,你也能够在心里将一首曲子的旋律复现出来,也就是说,要有对音乐的记忆。这也正像书法的临帖或作诗的吟咏一样,如果只知道对着字帖一笔一划地临摹,或是只能看着诗词作品朗读,那就很难创作出一流的作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学的过程中听要比弹重要得多。
我刚开始学时,裴金宝老师采取的是最为传统的教学方法:他弹一句,我跟一句,就这样一句一句地将曲子学会。那时裴老师经常会惊讶于我学曲的速度,我自己却觉得很正常。后来看一位师弟弹我才有了一番反思——如果说我记得比别人快的话,那原因其实只有一个:我记的是曲子本身的旋律,而不是单个的指法或谱字。指法谱字的稍许出入调整起来很快,但是如果学时就只记忆一个接一个的指法谱字的话,那学的速度就会很慢。即使勉强记住,弹出来的往往也只是单个指法的结合,而不是连贯的乐曲。
当然,对乐曲的记忆在整体准确的情况下,细节方面——如轻重缓急之类——只要符合音乐的规律,是允许有一些出入的;而且随着自己的体会增多,出入的地方也会逐渐转化为你自己的特色,由此,乐曲也转化为你自己的乐曲。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也正因为经历了这个过程,你所弹出来的曲才是真正有个性的音乐,而不同于有形无神的尺寸模拟或是无形无神的荒率不学。
记忆本身并不是音乐。用自己的情感来反复品味自己的音乐记忆,才能真正具有心中的音乐。而当具有了心中的音乐之后,手上的所有功夫的目的都只是将心中的音乐转换到上而已。在这个过程中,你自然会体会到自己究竟有哪些不足,并思考手上的功夫为什么没有把心里的音乐传达出来。由此,你的学习才有了一定的方向,而无论跟哪位老师学习,你就有能力判断出这位老师究竟能够教给你什么;同时伴随着你的眼界的提高,你也能够逐渐知道自己需要的到底是怎样的古音乐了。
(https://www.biquya.cc/id45409/2456749.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