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一代圣皇光绪 > 建新军

?“组,那位大臣能担当此重任”。

  光绪趁热打铁,同时想新军的组建的大臣选出。

  对于反贪反腐的其他官员选拔,则是由那位亲王要权衡的事情,至少不可能现在就拿到朝堂上讨论。

  “臣有凑”。

  立刻一位大臣就站出来凑到,脸色还有些气愤和不满。

  “爱卿,请讲”

  光绪心里疙瘩一声,这位官员他听翁同和提起过。

  他叫徐桐。这老家伙和翁同和互相不待见,可能同行是冤家,他和翁同和都是同治皇帝的老师,是竞争关系,翁同和被选为光绪帝的老师,而他落选了,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僵。

  而且这老家伙是个顽固派。徐桐绝不穿洋布制成的衣服,永远是一身中国绸缎或者中国土布;有意思的是,徐大学士也得吃饭穿衣,有时候手头也拮据,只要孔老夫子确实没亲眼看见,收点儿外财也是可以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的,但他收礼不收银元,只收本土的松江银;他仇恨一切外国的东西,绝不使用进口的一切物品;他最不喜欢看中国人戴西洋眼镜,看见就骂。徐桐有一个在刑部做官的儿子,与他相反,儿子私宅里是全套的西洋家具。徐桐每次从儿子门前走过时,都闭着眼睛捂着耳朵,唯恐看到那些西洋物件。有一天,徐桐看见儿子居然当着他的面吸西洋雪茄烟,便大声呵斥:“我在尔敢如是,我死,其胡服骑射做鬼奴矣!”“罚令跪暴烈日中,以儆其后。”

  “我中华国力无所不强,我中华军队无所不坚,为何要学洋鬼子的”。

  果然他立马就反对。

  “臣有疑惑,圣上想如何”。

  立马有一位大臣反对,来头更大。

  他是李鸿藻,字兰孙,兰荪,号石孙,砚斋。直隶高阳(属今河北保定

  )人。同光年间的“清流领袖”,也是现在的“清流”领导人。

  他可不是徐桐,纯粹是个酸儒。徐桐曾经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火,说中国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什么可“美”的?中国什么事情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清国军队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的?更令人感叹的是,这个清国的大学士竟像鸵鸟一样,拒不承认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坚持认为那些“乱七八糟的国名”是英国人胡编出来恐吓人的:“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史所未闻,籍所未载,荒诞不经,无过于此!”

  李鸿藻首先他品格很受人尊敬,为军机大臣时,持躬俭约。“其在枢府,独守正持大体……所荐引多端士。”与李鸿章等引用私人,扩大派系势力不同。

  并且能力上不是上一位所能比的。

  徐桐1860年以前任翰林院检讨,实录馆协修等职。同治帝登位后为其师傅。1870年以后,先后任太帝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

  通过这份经历,可以看出,徐桐从事的是教育,礼仪,修书方面的事,没有干过实事,即使干督察院都御史,还是个副职,并且这也不算实事,这个职位是打口水仗的好手担任。

  而李鸿藻就不同。

  李鸿藻,同治元年,擢侍讲。累迁内阁学士。署户部左侍郎。四年,命直军机。

  这家伙是个实干家,还掌过军,同时是个丰富经验的政治老手。曾反对崇厚擅订《里瓦几亚条约》,并策动清流派弹劾洋务派李鸿章。是清政府中钳制洋务派的守旧人物之一。战斗力相当的强悍,也不是徐桐那样的弄出笑话,他政治上很成熟,有手段。

  

  2为大学士的发问光绪不可能不回答,也不可能敷衍过去。

  ”这次只建一只新军,并且人数只有一千人,只是试行一下,并且2个月之后,将于同样数量的军队比试,之后再做考虑”。

  光绪将心中的条件一改再改,他本来是打算最少要一万人。

  听到光绪服软的话,李鸿藻沉吟了一下,心里想了想

  首先不好打皇帝的脸。再者这个事情只是个试点,出了事,也就1000人,没什么打不了。最后这件事还要看效果怎么样,2个月后再讨论,他也不是酸儒,非要就着不放。然后就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但是不表示这件事就过去,2个月之后将在起风波。

  而徐桐可不会这么变通。

  “不能,皇上,我中华、、、、、、、、、、、、、、"。

  "徐爱卿,这件事看效果再说”。

  光绪没等徐桐说完,就厉声喝道,对于徐桐顽固非常不满,也有些害怕他的胡搅蛮缠。

  “这老家伙干嘛”

  “有点过分吧”

  “皇帝已经能够让步呢,怎么还是胡搅蛮缠”

  、、、、、、、、、、、、、、、、、、、、、、、、、、、、

  大部分大臣对于徐桐有些不满,毕竟这是个不大不小的事情,皇帝已经妥协了,还登鼻子上眼。

  

  徐桐可能是自己知道惹众怒,马上停口,但是他不甘心啊,他向太后那里看去,希望太后能帮他说话。

  徐桐是后党,慈禧的另一股势力。

  而慈禧很平静,没有什么表示。

  慈禧对的不置可否,甚至乐于建成,毕竟她执政这几年,不是被洋人欺负,就是被农民起义狂凑,心里或多或少对于军队的军力不强有些怨气。

  而她仅对这支军队讲到底有多大的力量,这支军队由谁掌握非常感兴趣。

  

  慈禧的不表态,彻底使得徐桐萎了。

  光绪也同时松了一口气,毕竟历史上慈禧对于这方面的事情不上心。

  他怕慈禧突然反对,那可真是个麻烦。

(https://www.biquya.cc/id45198/259002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