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玄幻奇幻 > 为尘缘记名弟子下山去 > 领命于佛祖

?

  打坐,是佛教重要的修行手段之一,佛学将人的生活世态归为四种不同的姿态:行、住、坐、卧,并称之为“四威仪”。所有的姿态都可以通向禅定,在实际修为中打坐。

  莫约过了五分钟,上官尘觉得自己的身体连同蒲团慢慢的升起,随着越升越高,上官尘感觉有点惊慌,身体摇晃,有些坐不稳。上官尘急忙调整了一下心态,而后稳定了很多,身体也轻快了许多,变得轻盈而自如。他打开天眼,看到群山起伏,山峦叠翠,放眼望去,无边无际。片片白云从身旁一晃而过。恍惚间他来到了一处山涧,山涧挂着一帘瀑布,从上而下静静倾泻。山涧两旁,生长了许许多多的松柏,葱葱郁郁。瀑布前有一汪湖水,清澈见底,湖里长满了荷叶,荷叶上面伸出数不清含苞欲放的花蕾,四周安安静静,闻不到一丝声响。随着一道金光闪现,湖里面含苞待放的花蕾全部张开了花瓣,两旁山林的野花尽相争妍,整个山涧弥漫着花香。香溢四散,花雨纷飞。

  上官尘抬头看见一人盘坐在莲花台上,金光四射,正满脸慈祥地俯视着上官尘。上官尘心道:“难道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祖吗。”于是连忙磕头便拜。

  这莲花台上坐着的正是释迦牟尼佛,只见释迦牟尼佛身穿黄色袍服,敞开衣襟,头上的黑发挽成无数个发髻。释迦牟尼佛胸前的“卍”符,闪发着熠熠金光,这“卍”字符代表着万符所在,平定万家,拯救黎民百姓的宏愿在心中。他的意义在于教育众生拥有善良、仁爱、宽容、平等、和谐的本体,同时要树一个志向,保持独一不二,坚持恒一的目标。释迦牟尼佛脸庞略显清瘦,两道眉毛黑略显粗,鼻梁高而挺直,两边的耳坠厚而肥大。

  释迦牟尼佛,轻轻挥动了一下左手,只见左手多了一个金光闪闪的钵。钵中盛有圣水,佛祖用右手轻拈圣水,弹向上官尘。上官尘心身一动,只觉周身畅悦,耳聪目明。

  “佛渡有缘人,离苦得乐,持之以恒,;缘聚佛门,缘灭顿损,心旭永愿。”从莲花台上传来了宏亮的声音。

  “弟子,谨尊佛祖教诲,我当愿入佛门潜心修行,事奉佛事。”上官尘双手,匍匐在地。

  “不可,不可,你乃菩萨转世,已是我佛门中人。无论在家出家,都无关紧要,须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当今末法时期,世风日下,你当入世救赎,指点迷津,从善人心,恩泽百姓,净化一方。”佛祖缓缓说道。

  听到释迦牟尼佛祖的话,上官尘心想,这不是跟永释大师说的一样吗?都是要我入世红尘,恩泽百姓,造福一方吗?这一切难道都是事先安排好了的吗?

  此时上官尘顾不得多想了,连忙磕头便问“弟子一尘谨记佛佛祖教导,不过,弟子当如何去做?”说完,上官尘抬头看向佛祖。

  一尘是上官尘永释大师正式收他为记名弟子时,永释大师特意在他尘字前加了一个一字,称他为“一尘”。

  “心在一切在,心空一切空,一切由心生,一切由心灭。记住:戒急,戒躁,少说,多做,立于行。今后,如有需要,可唤斗战圣佛,助你一力。”释迦牟尼佛说完,随即大手一挥“去吧。”

  这斗战圣佛是谁呀?斗战圣佛是佛教里面著名的“三十五佛”中的一位。《西游记》中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的孙悟空最后被封为斗战圣佛。

  随着释迦牟尼佛的大手一挥,眼前一片金光四射的景象骤然变得漆黑一团。

  上官尘缓缓睁开双眼,刚才发生的一切,仿佛在梦境中一般。

  一直在旁边为上官尘护法的永释大师,看到上官尘的动态表情,他意识到,些番上官尘打坐,肯定是遇到了一些惊人的际遇。看着上官尘慢慢地睁开了双眼,他微笑着问道:“一尘,说说你刚才的意境。”

  于是上官尘就把刚才的情形仔仔细细的向永释大师说了一遍。

  永释大师闻言感叹道:“一尘,能见到释迦牟尼佛祖,聆听佛祖的教诲,是你几世修来的福报啊。可见你的功德修为不浅了呀。我观你的天耳通了,天眼也达到了慧眼通的第三个层次,到了追眼的层次了。”

  追眼前面已经讲过了,就是能追查过去、以前所发生的事,还原过去的影像、声音和信息。

  “是啊,大师,这还得感谢大师您那,要不是您当初的点化,没有您悉心教我修佛,哪有今日之福啊”上官尘无不感概的笑了,朝永释大师拜了又拜。

  “当初我就说过,你是菩萨转世,慧根不浅,与佛有缘,加之你几年来的潜心修佛,广结善缘,才得以成就你今日之福报。你且谨记佛祖之教导,造福百姓,净化一方。要心量大,智慧大。他日有了功德,且莫学昔日的梁武帝啊。”

  梁武帝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皇帝,他非常信佛。当时达摩祖师从印度渡海来到中国传教佛法时,梁武帝派人把他接到了都城南京。梁武帝问达摩: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证,有何功德?达摩说:并无功德。梁武帝问:何以无功德?达摩回答说: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行,虽有非实。梁武帝又问:如何是真功德?达摩回答道:净智妙圆,体有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上官尘听了永释大师的话点头说道:“我会牢记大师这番话的。”上官尘说完,又想起了什么的,又问道说:“大师,我的天目的层次到了慧眼通的追眼,什么时候能达到预眼呢?”

  永释大师沉思了一下说:“这个就很难说了,这要看你今后的修为,功德和机缘了,象今天这种机缘是很难再有的了,如果你今后能广结善缘,很有可能达到预眼的,甚至法眼和佛眼,这就要看你今后的造化了。”

  其实,每一位修佛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开天目,通天耳。上官尘也不例外,虽说自己已经通了天耳,天目也开到了追眼的层次,谁又不想往更高的层次发展呢。如果到开了预眼,那就能够预知将要发生的人和事;如果开了法眼,那就更不得了了,眼光能产生能量,就能纠正事物了,至于佛眼,上官尘目前想都没敢想。

  “谢谢大师的指点,我知道怎么做了。”上官尘兴奋的说道。

  永释大师接着说:“丈室容纳三千界,大千世界一禅床。且莫贪、嗔、痴;要戒、定、慧。”

  贪嗔痴是佛界中的三毒,贪:是对欲望的执着,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嗔:是对于喜怒的偏执;痴:是对于喜好的偏执。戒定慧是佛界中的三学,戒:是尊守戒律;定:是修禅定;慧:是指智慧。它们的次第是先戒再定最后达到智慧。由戒生定,通过遵守戒律来减少欲望,让人心灵平静下来;由定发慧,人的心灵平定之后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智慧。六祖慧能认为戒定慧倒过来也能成立,人如果有了智慧,觉悟了,就能看破,就能放下,就能不受外物的影响,不受外物的影响之后,心灵自然而然地就平静了。这就是由慧入定,由定到戒,一个心灵平静的人,一个不起杂念的人,他哪来的欲望呢?没有了欲望,自然而然的就守戒律了。

  上官尘正要开口,却被永释大师拦住了:“好了,一尘,时候也不早了,早点歇息吧。从明天起,你就下山去吧。完成佛祖交给你的使命,为社稷,为苍生,为百姓谋福去吧。

  “大师,我还有一事,须请大师指点。”上官尘有点不好意思的说道。

(https://www.biquya.cc/id45024/2407928.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