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玄幻奇幻 > 1852之中华再起 > 第十六章 征粮 2

?

  李成平从来就没有想过依靠这些寄生在百姓身上的吸血虫(胥吏、土豪劣绅等)来维护太平军的统治。在他的心里,可以团结一部分开明士绅,但是这些黄世仁都是要被打倒的对象。依靠后世的记忆,李成平知道太平天国就是被这些乡绅组建的团勇及洋人给打败的。

  要是现在就靠着这些征粮小吏及土豪劣绅来完成完粮纳税,乡亲们交纳的粮食也就不会比往年少多少,他们就会觉得太平军跟清妖没有什么多大的区别。老百姓在太平天国统治下过的跟满清统治下过得日子差不多,太平军不能维护老百姓的愿望与诉求,老百姓又怎么会去拥护太平天国呢?

  不仅如此,承认旧有的土地关系并按照满清的征税方式征收土地赋税,这怎么能够吸引百姓投军呢?可能,太平天国承认旧有的土地关系并按照满清的征税方式征收土地赋税是屈服于天京缺粮的现实,但是这种土地政策实际上即损害了士绅的利益又没有满足农民的利益诉求,两头不讨好。现在征粮倒是省事了,以后可怎么办呢?

  所以在接到征粮任务后,李成平就决定不依靠旧有的完粮纳税方式,而是按照新的更能维护老百姓的政策。现在还没到收麦的时候,李成平就到他任务区里来,就是为了先宣传他的完粮纳税政策,要让老百姓知道谁对他们好,谁能保证他们的利益,当真正要完粮纳税的时候,能够保证乡亲们不被士绅所挑拨。

  因为以上的因素,这才有了李成平刚才说的那段话。听了新的完税纳粮政策,不仅小吏、士绅、老百姓吃惊不已,兄弟们也是目瞪口呆。二子还是以前那个二子,还是向着咱们老百姓啊。大伙心想。

  “军爷,这不对吧。我怎么在城里打听到的是还按原来方式纳粮?”还是那乡绅反应快,大声吆喝起来。田多的多纳粮,田少的少纳粮,这不是要了他的老命吗?本来每年纳粮的时候还能赚一笔,现在倒成了纳粮最多的了,这乡绅能不急吗,这不是要割他的肉了,这是要直接要了他的命啊。

  “我不管别的地方怎么纳粮,反正只要是我负责的地方都要这么来。好了,乡亲们,快收麦了,大伙可着劲的干,现在先散了吧。”李成平先冷冷的驳斥了那乡绅,然后就让百姓都散了,还要赶往下个村子呢,任务还是很重的。

  乡亲们听了这话,三三两两的开始往家走,一边走一边说:“太平军真是自己人啊,比清妖可好多了,今年可是要过一个丰年了。”乡亲们是高兴了,那士绅却急眼了,忍不住开口威胁道:“你们这么乱搞,不怕一点粮食也收不上来吗?”

  “老头,说啥呢。再敢乱说,把你嘴拍烂了。”

  “不要命了,怎么说话呢。我们太平军还能收不上来?”

  “收不上来,先把你家抄了。我看你咋还扎着辫子,肯定是清妖。”

  听到那乡绅的一声威胁,众人立马怒了,本来就看这老清妖不顺眼,要不是李成平拦着,众人就要先把他给宰了。兄弟们从武昌打到金陵再打到镇江,还没有遇到过能拦住自己的,清兵都是一触即溃,就你这老货还能阻挡住我们征粮?

  乡亲们听了这话,却不能等闲视之。他们不自觉的停下了回家的脚步,一边看着那暴跳如雷的乡绅,一边看着还在沉默的李成平。千万别白高兴一场啊。乡亲们在心里呐喊。

  乡村话语权都操持在乡绅手里。乡绅一般是读书人,受到百姓的尊重,他们通常兼任保正、甲长,同时还往往是宗族族长或元老,在乡村有着很高的政治地位。他们在乡村有很高的号召力。这些可能就是天王及东王要沿用满清完粮纳税政策的原因,太平天国主要成员如洪秀全、冯云山、韦昌辉等人在造反之前都是乡间的乡绅,他们非常清楚乡绅在乡间的强大的影响力,他们认为要想能够顺利的完税纳粮只能依靠乡绅。

  李成平也知道这些,但是他不认为没了乡绅就不能够完成征粮的任务。他认为只要宣传到每一个村子,每一个农民,让乡亲们都知道自己的完税纳粮政策,那么乡绅、地主们就不能再轻易的将百姓欺骗。一个政策的好坏不仅要看政策本身的好坏,更要看在执行过程中是否能够实现政策制定者的意图。很多政策立意是好的,但是若是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具体执行人的遭到曲解,就能造成相反的后果。所以,在完粮纳税政策施行前,李成平才会挨个村子的宣传,做到宣传无死角,将政策详细的讲给乡亲们,不给税吏及乡绅们曲解甚至乱说的机会。

  “乡亲们,我们太平军完粮纳税的政策大家都记住了没,我们会根据田地的多少来收粮,大家根据自己家田地的多少准备好粮食就行了。到时候,我们会直接来村子里收,至于不纳粮的,我们可不是空着手来的。”李成平没有搭理那乡绅,而是继续对百姓宣传自己的完粮纳税政策,说道最后,忍不住笑了起来。

  百姓们听了这话放下心来,但是听了最后一句话还是忍不住打了个冷颤。而那征粮小吏及乡绅则变的面色惨白。

  地主、乡绅们尽管在乡村号召力很高,但是农民们也不是傻子,谁对他们好还是能看出来的。李成平将他的政策说的这么透彻,直接断绝了乡绅煽动百姓对抗纳粮的可能。尽管他们可能依靠宗族组织一批人对抗太平军的完粮纳税,但是大部分百姓肯定不会跟着他们。再说,李成平手里的刀子也不是钝的。

  乡亲们终于安心的散去了,李成平他们也由那个面色苍白的征粮小吏带着赶往另一个村子。晒场终于又静了下来,只留下了脸如死灰的乡绅。

  春风和煦,但是随着春风隐隐传来“刀子”“老头”“锋利”等字眼,那乡绅顿时感觉寒风刺骨。

(https://www.biquya.cc/id42187/2228818.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