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刎颈之交 > 第二十六章 李良兵变

?听闻联军兵败,周市战死,武臣、张耳等心下黯然。若非周市孤傲,不愿向赵国请兵,拒绝赵国援兵,也许合数国之力,可以击败章邯。

  

  张耳:“联军兵败,章邯一定北上攻赵。宜急增兵大河一线。”

  

  陈余:“李良怯阵,不堪大任。大王应急撤换李良。”

  

  武臣:“再给他最后一次机会。若再攻不下井陉,即行撤换。”

  

  张耳:“事情仓促。可令张傲率代地人马协防井陉,控制井陉秦军。井陉主力南下增援大河防线。臣等再到各郡县征兵,护卫王城。”

  

  武臣:“好!令张傲协防井陉,李良率军南下。”

  

  陈余还有没机会领兵。

  

  陈余没有猜错,武臣的确已对陈余有了戒备之心,否则不会绕开陈余这个大将军,令李良统帅赵国主力。

  

  勤杂兵的绝户计虽然救了武臣,武臣也表示不会介怀勤杂兵的言语,但内心深处已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张耳认定赵王为人豁达,却没想到勤杂兵的话已经让赵王中了心魔。

  

  武臣不担心张耳,他担心的是陈余。算起来,武臣与陈余的相识不过是通过张耳,并无太深交情。陈余性情暴躁,任职大将军,赵地又是他昔日的第二故乡,若起异心,武臣真的对他毫无办法。在霸业诱惑面前,恐怕张耳也难以阻止他这个兄弟。

  

  细思之后,武臣有些后怕,于是想到了分权节制的办法,让其他靠得住的将领掌握更多的兵马。但武臣熟知的将领不多,打交道最久的也只有李良了。

  

  李良当年任职秦廷陈县都尉的时候,没有少敲诈武臣的钱财,但都已经是经年往事。李良被迫反叛秦廷,加入义军之后,早已对武臣毕恭毕敬,还主动上交五百金充当军饷。

  

  武臣觉得李良可用,于是不断增加李良统帅的兵马。

  

  李良是被*造反的,又是秦廷旧吏,一直觉得很压抑。而大将军陈余向来看不起投降的秦朝军官,尽管收服了恒山,战功卓著,李良也一直在陈余面前抬不起头来。

  

  这次赵王重用自己,让李良看到自己的价值。赵王忌惮陈余,需要利用自己来牵制陈余。这让李良很快找回了信心。

  

  赵王命李良率领八万精兵北上井陉,李良已经感觉到,自己几乎可以与陈余平起平坐了。

  

  自己曾一人收服恒山,战功并不比陈余小。什么张耳、陈余,昔日自己身为陈县县尉时,这两人不过是自己连正眼都不屑一瞧的监门小卒,若不是那帮戍卒造反,哪有他们的今天?

  

  李良统兵八万来到井陉,却发现井陉已被秦军攻占。李良收集各处败军,安营扎寨,准备夺回井陉。

  

  井陉位处太行山东麓,乃是从西北太原进入赵国腹地的重要关口,若井陉被秦军占领,随时可长驱直入赵国腹地,李良必须夺回井陉,以报赵王的信任。

  

  秦军主将为涉间,原本一直随王离驻守北方长城边塞,周文军西*咸阳的时候,奉命南下协助章邯攻打周文。涉间除了当年在外黄吃了张耳、陈余的亏,在一系列灭国战中,未有败绩,尤其是随章邯军剿灭叛军以来,更是连战连胜。听说张耳、陈余在赵国,主动请缨前来井陉,实指望待大军进攻赵国之日,生擒张耳、陈余,一雪前耻。

  

  涉间五万人马驻守井陉,见赵军到来,准备出关迎战,却突然接到自己的上司、边关大将王离的军书。军书称,目前与匈奴的谈判还在进行中,长城军大军尚不能出发,此时应以保存实力为主,并称赵国主将李良,可使用反间计云云。涉间当即依计坚壁防守。

  

  八万人想攻下涉间五万长城军防守的井陉,可算是痴人做梦。一时之间,李良诱战不能,强攻不克,对涉间毫无办法。

  

  正焦躁间,前军军士报称秦军送来密函。李良一看,哪是什么密函,都没有封口。打开一看,竟然是秦二世胡亥的诏书。诏书称,李良将军本为秦吏,被胁迫谋反,乃是不得已而为,皇帝知其苦情,赦免其罪,若能归顺朝廷,必受重用。随诏书还有一封王离的信,信中称二十万长城军不日即将挥师南下,章邯大军也将北上合围邯郸,让李良审时度势,弃暗投明。

  

  或许这是王离吓唬人的吧?二十万长城军不可能尽数南下,能调动一半就不错了。北边的匈奴不是吃素的,倘若长城边塞空虚,匈奴必定南侵。

  

  只是,这涉间也太缺德了,信函没有封口,摆明了是要故意透露秦二世招降自己的消息。这消息一传出去,即便自己不想投降,也将遭人另眼相看,赵王必定不会再信任自己。好恶毒的反间计!

  

  怎么办呢?要是能攻下井陉,还可以还自己清白,但涉间五万大军坚守井陉,根本咬不动。僵持下去,已有不满的赵王一定会撤换自己。前段时间恃赵王宠信已经骄横了一段日子,得罪了不少人,一旦被撤换,下场肯定不妙。

  

  正议间,邯郸王旨到,命李良速率五万人马南下大河,井陉由张傲接防。到了南线,自己就不一定是主将了,李良心里打起鼓来。

  

  找来几个在陈县就跟随自己的亲信部将商量,亲信们一致认为,已经骑虎难下了,不如一不做二不休,反了。

  

  李良:“只是军中有贯高等人在,一时难以号令全军归顺朝廷。既反而无功,恐遭朝廷轻慢。”

  

  一部将道:“可趁邯郸兵力空虚,南下大河时突袭邯郸,擒获赵王,就是奇功一件,到时不愁朝廷不封赏。”

  

  李良一拍大腿:“此计甚妙!”

  

  陈余获知秦廷招降李良的消息,急赶至王宫面见赵王:“大王!秦二世招降李良,李良先叛魏国,后又反秦,此人贪财惜命,大王宜速解除李良兵权。”

  

  赵王:“哈哈!那是秦军使用的反间计。大将军怎会不知此等小计?”

  

  陈余:“李良南下大河,需经邯郸附近,可由为臣调配廷尉府兵马,加强王城戒备,以防不测。”

  

  赵王:“李良家眷尚在邯郸,怎敢造次?大将军多虑了。”

  

  赵王猜到了这是秦军使用的反间计,却没猜到这反间计不是针对赵王,而是针对李良。

  

  当下李良率五万人马南下,来到邯郸附近,即引五千骑兵突袭邯郸。

  

  来到北门外,见远处驰来一队车马,护卫有一百余骑,知是赵国重臣出巡。为不打草惊蛇,李良命全军下马,自己躬身大礼伏在道旁。

  

  等车队来到近前,李良才发现车中不是赵国大臣,而是武臣的姐姐。武臣姐姐听说南边军情吃紧,担心在南线领军的朱丹的安全,于是到北山祭祀上天,为朱丹祈求平安。

  

  昔日那个在自己面前不敢喘大气的女人,自从武臣造反以来,处处找机会羞辱自己,这一回既然自己也反了,必不放过这个女人。李良顾不得提前走漏消息了,当即亲率一队骑兵往回赶上武臣姐姐的队伍,将武臣姐姐砍死在马车中。

  

  李良回头急命全军加速前进,直冲入邯郸城门,杀向王宫。

  

  廷尉府兵马不到三千,早被李良击溃。武臣和邵骚等大臣躲在殿中,毫无办法。眼看着叛军一步步杀到近前,武臣拔剑架在自己脖子上:“悔不听陈将军之言啊!张耳贤弟,本王先走了。”

  

  陈余闻报城中大乱,急命亲兵整队前往王宫护卫,不料迎面遇到李良。原来是杀红了眼的李良诛杀武臣及邵骚等一干赵国君臣之后,率一队人马直奔陈余府邸而来。他对陈余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

(https://www.biquya.cc/id41037/223095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