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玄幻奇幻 > 中国潜流文化 > 第八章 说贪悟道

?

  第八章说贪悟道

  第50节论贪欲

  “贪”的第一解释为“求多,不知足”,形容贪物、贪财、贪富贵等。《说文》曰:贪,“欲物也。”《楚辞·离骚》曰:“爱财曰贪,爱食曰婪。”婪,其字形是“林中女”,徐锴《系传》曰:“女性多贪”。“贪婪”则形容多欲而不知满足。《墨子·非儒下》曰:“贪于饮食,惰于作务。”原本“贪”是褒义的欲望,是在一定程度内的。不过一旦超越这个界限,也就成为贪婪。

  由汉字本义可见,“贪婪”是在欲望累积到一定程度上量变到质变的产物,是不知满足的一种状态与表现。贪婪在现实社会中随处可见,大到贪赃枉法,小到鸡鸣狗盗。成语里的“贪贿无艺”,就源于《国语·晋语》:“骄泰奢侈,贪欲无艺”,意思是贪财的欲望没有限度。春秋时代晋国大夫里克说:“夫义者利之足也;贪者怨之本也。”行义本身就是立利,贪心则是产生怨恨的根源。

  古人论贪,史书里处处可见。《墨子》曰:“贪于饮食,惰于作务。”《左传》曰:“贪货弃命”、“以贪勤民”;《战国策》曰:“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史记》曰:“秦贪”、“贪于财贺”等等,都是锻铁成钢的故事。而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古人设“贪泉”一处,在今天广州西郊的石门。相传,当时凡南下官员在石门饮了此泉的泉水,便顿起贪念,因而使得当时南下的官风贪酷。晋人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赴任途中径石门,特意掬饮贪泉,自信不能改变自己的廉洁操守,并赋诗一首:

  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纵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吴隐之生活的时代,正是“居官无官官之事,处事无事事之心”的东晋末世。当时贪官污吏横行,腐败尤甚。吴老先生在广州任职时,生活俭朴,任期满后乘舟北归,行囊中没有多余资产。其妻刘氏携带沉香一斤,吴老先发现后,命投入水中。后世追慕他的廉洁,逐称石门下游沙洲为沉香浦。后人还在贪泉建碑,以警贪官污吏。唐初诗人王勃有感贪泉之事说:“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明代诗人尹凤岐也提及:“珍重平生清节在,不妨引满酌贪泉。”多么美的故事啊!多么廉洁的心境,而“贪泉”之水只是故事而不是事实罢了。

  古人有“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临头螂扑蝉”的故事。除此,相近的谚语还有:“人心不足,得陇望蜀”、“人心不足,有了五谷想六谷”、“人心高过天,想做皇帝想成仙”、“人心难满,欲壑难填”、“人心节节高于天,越是钱多越爱钱”等等,都是指人心不足、贪心不足,欲望无限。这些说道都反射出我们民族传统的思维和价值观。贪心是人被受指责遭唾弃的恶劣品质,古人训戒:贪人败类、贪色为淫、贪货弃命、贪爱不祥,以及俗谚:贪小失大、贪嘴肚泄、贪字近贫等等。而“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的戒贪戒欲的民间古谚还包含着深刻地教育作用。

  然而,中国历代贪官在愚弄百姓之际,又多信佛。他们到底信佛什么?只有他们自己心里知道。佛教东林《云门颂》曰:“除尔贪图,祗慎意业。”意业,乃是指内心的贪、淫、痴等心理行为,归纳为“三毒”之一。“贪”的连襟是“欲”和“色”。贪之贼心,必生祸,祸则乱,殃及清平,贻害天下,遭万人唾弃而不能善结。在贪欲状态中,人往往渴望得到更多的刺激,这是一种需要。同时,贪又是一种欲望,正是这种欲望的掺杂,才博得贪得更为复杂。

  “欲”,《说文》曰:“贪欲也。”《吕氏春秋·贵生》曰:“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六欲皆是,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是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身要动,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人贪的意识出现后,愿望就不仅仅是一种需要,而是化为一种强烈的能量。

  “色”,这里特指“女色”。佛家《大智度论》认为:“色也为六欲。”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一,色欲谓若见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着,是名色欲;二,形貌欲谓若见端容美貌,无智愚人,不知其忠,心生贪着,是名形貌欲;三,威仪姿态欲谓若见行步轻徐,举止详缓,扬眉顿脸,含笑娇盈,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染,是名威仪姿态欲;四,言语音声欲谓若闻巧言美语,称情适意,意声清雅,歌咏赞叹,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着,是名言语音声欲;五,细滑欲谓男女身份輭细滑泽等,无智愚人,不知其患,耽染没溺,是名细滑欲;六,人相欲谓若男若女,必得所爱之人,互相贪染,是名人相欲。

  常言道:聋子听不到声,而用心能感觉到其声。贪者也是如此,是用心在努力,只不过贪者心聋,这是一种心里的聋症,患者似乎不能听而其实能听,其听觉器官完备,只是注意力全不在音上,故无所闻。假如,就是偶有所闻,也始终不求听的意义,只听见有声音,不知道是什么声音。这病大约起于贪者幼时的恐惧,那么贪者恐惧什么呢?恐惧财源的丢失,才得了心聋症。

  若是彻查中国历史上的贪官档案,会有一连串惊人的发现。贪官有靠山、有人缘、有想法、有办法、有帮手、有女人;贪官亲戚多、朋友多、关系多、机会多;贪官心贪、心狠、心贼、心大;贪官胃好、面好、运好、人好等等。除此之外,贪官给人有一种稳健的、豁达的、大智的、聪慧的、节俭的印象。然而,贪官在发迹前多数也为贫苦之人,只是在后来的仕途上逐而变贪。缘由是贫困极容易激发人对生存条件的渴望,特别是幼时的种种生活经验,常激发出励志出人头地的愿望。所以,唐人颜真卿劝孩子们:“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宋人朱熹也劝学道:“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就连自称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的晚明蝶庵居士张岱也情不自禁地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吝啬而贪得。明人李贽是明代的官员,也是一位思想家,还是一位禅师。他在《观音问·答自信》中说:“悭贪者报以饿狗,毒害者报以虎狼。”可以说,一切贫穷者皆是由于宿世悭贪所致,未来一切贫苦者亦因现在悭贪所致。《宝箧印陀罗尼经》云:“悭贪业故,生贫穷家,衣不隐身,食不续命。”《地藏菩萨本愿经》云:“悭贪者受所用缺绝报。”《药师经》还说:“悭贪有情,积集资财,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况施予……从此命终,生饿鬼界,或傍生趣。”因此,悭贪不仅导致贫穷,也会感召三恶道的苦报。

  佛教认为,悭贪最大的过失在于与大悲利他的菩提心相违。因为世间一切损害大众的行为,最初的祸根,也在心性悭贪。《十善业道经》云:“若离贪欲,得成就五种自在:‘一、三业自在,诸根具足故。二、财物自在,一切怨贼不能夺故。三、福德自在,随心所欲,物皆备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宝皆奉献故。五、所获之物,过本所求,百倍殊胜,由于昔时,不悭嫉故。’”

  第51节论贿官赂道

  国人的处事原则全然是围绕着官文化来行事,不论发生什么事,国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找官场上的人,且官越大越好;二是请吃,只要是桌上友,不怕事儿丑;三是送礼,钱为最好,事靠多跑。因而,官场就是国人的“贿官赂道”场,酒桌之上就是巴结官员的平台,送礼就是一种大文化。

  要探讨“贿官赂道”的学问,首先就要解剖中国古代的官制。若从周朝的政体“邦国制”说起,所谓邦国制就是封建制。《左传》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意思是说,周王室分别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藩国,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虽然,经过历朝历代的演变,但这种“暧昧”制度自然而然的被继承了下来,并逐渐形成了官文化的主干。而说到官文化,就必须牵扯到“礼”及“礼制”。

  礼的源发有“礼源于宗教”、“礼源于对人的欲望的抑制”、“礼源于商品交换”、“礼以义起”、“礼生于理,起于俗”、“礼源于人性”等多种观点。但导致礼的雏形出现的直接因素,最初为人的饮食行为。儒家《礼记》认为,礼发韧于饮食活动。《礼记·礼运》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这就是说,礼最初产生于人们的饮食活动,源发于对鬼神的祭祀,从而形成了礼教。

  礼是中国文化的特征,而且又是一个模糊的行为,且礼尚往来了几千年,可谓是越发宏大。“礼(禮)”,《说文》曰:“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即礼是用来“事神”、“致福”的形式。清人王国维在《观堂集林·释礼》云:“盛玉以奉神人之器谓之曲苦豊,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又推之而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而“乡”与古代的“鄉”和“饗”原本是一个字,含义为乡人共食。则可见,《周礼》中“乡饮酒礼”,当是从聚餐饮食活动中演化生成而来。上古先民按照人要吃饭、穿衣的观念来构想诸神灵的生活,认为祭祀就是让神吃喝,神吃好以后才能保佑大家平安。《周易·序卦传》曰:“物畜然后有礼。”由此可见,原始礼仪是在先民取得丰富的食物之后,再从人们的饮食习惯开始的。而在以农业为本的乡土中国,在依赖自然、融入自然、回归自然上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再加之社会等级制度,礼又成为自下而上的贡,因而《周易·序卦传》曰:“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百姓为了自安,就得乐于礼的形式。因而,“过日子”就成了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吃也就为人的头等大事。所以,请吃、送礼,注重人情面子而不重契约,轻视规则而讲究变通,就成为文化传承中亘古未变的行为。由于“礼”的无形约制,使得中国人的追求很难超出“家”的概念,喜欢扎堆儿,好热闹,跟风赶潮,好大喜功。因为,中国人没有教徒的虔诚、敬畏和内省,信奉的是实用主义、现实主义和直观主义原则。所以,官文化就成了中国人的精神文化。

  官有着治众的意思。官文化源于被后人称为“天下文官祖,古代帝王师”的孔子。中国是经历两千多年封建集权、官僚体制和小农经济模式的古国。两千多年以来,官文化作为居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构成了亿万国人的思想行为和我们的社会。我们以儒家和道统为思想体系,并以此来集合个体的价值观,广泛而深入地控制社会的道德。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官文化和小农意识,一直坚不可摧地盘踞在人们的灵魂深处,并将我们历史的内在精神都集中体现在官文化上。其主要表现是官本位、官至上、官财一体。它全方位地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关节的骨头逢里,成为败坏国风和腐蚀民族精神的鸦片。在传统的国人血液里,只有做官才算实现人生价值,不做官什么也不是。因为一旦做官就等于有了政治权力,有了政治权力就可以掌握规则和公共资源,可以治人理事,衡量曲直,也可以治民和压民。

  仕是官文化最主要的载体。我们的价值观和意识是官文化的具体形式,并通过我们的言行影响着整个社会。在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那里,文化不仅是静态的统治意识,还是统治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文化本身就具有能动性和可操作性,因而中国的官文化更能充分体现出这一点。官文化把封建集权官僚体制作为基础,不仅全方位地体现于政治经济制度中,并以教育、舆论,甚至艺术等方式,作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可以说,自古至今的中国社会,几乎所有个体人都被笼罩在官文化的氛围中。其思维和行为都受到官文化的滋养、培植和牵制。而被统治的民众,特别是农民,在封建集权、官僚体制与儒家道统思想相融合的时候,自己的个性思想刚萌就被取而代之,致使整个社会意识停滞在初级阶段,其主要表现就是小农意识。

  小农意识就是认可官文化被统治,或被顺从统治的意识。农民虽反对贪官,痛骂坏官,但不反对封建集权和官僚体制。对于官文化,他们往往从自己的需要加以理解并接受,并代代为之努力挤身官场,再延续官文化的制约。《礼记·曲礼》曰:“在官言官”,《管子·山国轨》曰:“轨守其时,有官天财”,以及官场如戏、官官相为、官运亨通、官报私仇……等古代成语都构成了官文化的体系。刻薄地说:官文化就是说教文化。人对文化是创造和传承,而文化对人来说则是传承和创造,前者是人的创造,而后者则是人的需要。

  自古以来,官场上的官员非常讲究谋略智慧,而这种谋略智慧,说白了就是“人斗”之术。在明清两朝,官文化的统治可谓是登峰造极,这一时期不仅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大兴其时,特别是八股取仕的科举制全面实行,封建官僚体制日臻完善。然而,正是官文化的这种全面思想统治,也充分暴露出它的保守性和腐朽性,甚至是违背文化发展的自然性。而此时的欧洲,正经历着从重商到产业革命的文明大转型,其社会也在进行从封建领主制到资本制的变革。相比之下,农业文明远远领先于世界的明朝,正在孤芳自赏地强化着他的封建集权、官僚体制和小农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官文化不仅起着明显的制约作用,同时也将已经表现出来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扼杀。在小农经济思想下,儒家道统对民众的教化、愚化、驯化也达到了炉火纯青,并与官文化相伴相生、相辅相成。

  由于中国人对土地有着太深的感情,而且所有的活动都围绕土地展开,家庭、家族、亲缘自然形成了基本的社会形式,使之约束世俗利益的不是规则,而是所谓的伦理道德。小农经济的眼光紧贴着现实和物质的层面,没有梦想彼岸和来世的概念,没有超越惟功利主义的追求,只在自然、功利与实用主义的层面上游荡,仅在劳作、享乐、利益分配里忙碌。由于缺乏广阔精神空间和独立人格。加之长期在政治和思想两方面都受到制约,促使官文化一旦形成,便极容易扎根巩固,成长和沿袭。再加之中国人讲究家族和亲缘关系,喜欢礼尙往来,投桃报李,家庭和亲情、烧纸钱祭祖就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

  自东汉皇帝刘庄引入佛教以来,历史上供佛、信佛、好佛、倡佛的皇帝占有大多数,且与佛门最有渊源的有南朝梁武帝萧衍、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唐朝女皇帝武则天、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清朝皇帝顺治等等。所以老百姓有“天子敬佛佛是佛,天子不敬佛佛是魔。”之说,使得中国人烧香拜佛,求的就是实用主义。而念佛、敬佛,烧香磕头都是在求佛保佑。因此,难得糊涂、随遇而安、宽容豁达、早熟世故,追求荣华富贵就成了基本的人生哲学。而为官者、商贾人家、寒窗学子、平民百姓信佛也就成了升官发财、求取功名、袪病消灾、延年益寿的祷告。所以,中国人不论谁信不信佛,只要有人说这佛灵验,就有人信。而且是不管哪儿来的佛祖,都要“虔诚”的拜。

  国人都知道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他影响了整个国人的处世哲学。孔子倡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极端的奴性思想,这种唯心主义似乎早已成了程序软件,植入在我们的大脑里,形成了控制国人思想的孔教。儒家思想其实就是一种让别人那样做,自己却这样做的思想,它总是教人“退一步”而海阔天空,教人学会忍让,虚拟一种崇古怀旧的思想。孔学名高实秕糠,他所设计的君子和圣人的道德水准,也是崇尚他的后人为之美化之功。

  儒家道统的思想是虚空的精神梦想,而不是一种理想。理想是合理的想象,理想和存在并不冲突,它包括现在存在和过去的所有事物,没办法否定其存在。而梦想是由不自觉的虚拟意识,转化成自觉的意识,它具有延续性。做官是中国人最大的、最能体现人生的理想,几乎没有人能摆脱官位的诱惑,所有的场合和话题都是揣摩为官之道。对于贪官来说,官场就是名利场,是战场,是戏台。反过来,做官的人不会梦想什么,他们追求的不是虚空的精神,而是现实和利益。虽然,官文化导论的是虚空的精神,但现实中没人去做,只是传承这种虚空,做则是另一种。这种文化的后果是:政治权利的文化高于一切,使得教育被用来统治之用,科学文化被排斥,精神文化被管制。

  为官者乐于刻苦研读历史,意识是想从中得到心术和谋略之术,熟悉官场规则,为步入仕途奠定思想基础。这一切理想都是因为官文化在当今和过去现实存在着,并只需掌握其做官之术便可实现理想。

  总述中国历史,其真实性总让后人研读起来争论不休,原因之一是后人为前人“编纂”历史,而不是记述和研究;之二是“编撰”的目的是教化后世,而不是尊重和警示;之三是大书前腐后廉,而不是治腐正法。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后世之主要为前世之君总结个谥号,且大臣也封。何为谥号?就是用简短的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谥号有褒的美谥,怜的平谥,贬的恶谥,这种“定论”之法不仅有其片面性,又具有欺世性。历代对贪官的评价是:擅长投机钻营和窝里斗,处事圆滑,八面玲珑,贪色贪财等等。可从三皇五帝到民国共和,应用官贿的人大多依附权力中心,忠君与功利相结合,所谓立德、立言、立功都是为了人生功名,其道德形象也只是为了做给别人看。而精神产品更是被覆盖在物质表面的消费方式,伦理道德则不过是节制和调配人与人欲、人与物欲关系的外在手段。若一旦离开官场,就立刻物欲横流,于是走完官场的人就会深恶痛绝的批判官文化,深刻地揭示,激烈的辱骂,尔后又是潜心地把自己的心术传世给后人。

  官贿这门学问没有专门开设,但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典籍里处处可见。正如王亚南先生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书中说:“中国一部二十四史,其实是一部贪污史。”因为,我们历代的执政者善于对传统文化、外来思想加以改造和同化,所以历史不得不沿袭以礼治国,以贿定邦,以欺哄民,以媚邦交的思想。由于国人重面子,总注意别人怎么看待自己,就爱在公开场合表演作秀,一旦有了面子,就得意忘形,膨胀自大,沽名钓誉,自欺欺人;一旦没有了面子,立刻恼羞成怒,翻脸不认人。官贿者学习儒家思想,口念《大学》里的三纲八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云云。脱口强调的是先做人后做事,做人要从学习、修身和内省做起等等,而这些也只是如同念经一般,念道念道之后,却是:做人难,难做人。

  除了学习儒家学说之外,道家和佛教思想也对官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统治者也认识到道家和佛教的独特价值。道家讲的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的宇宙观和价值观,逍遥出世和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影响着中国人的言行。而官贿者常常应用了道家以柔克刚的思维,把人与物欲归纳为“天人合一”的道法自然思想。除此之外,中国的官人、富人、穷人更为乐道拜佛,因为佛可以庇护和解脱人在官场重压下的心灵,也可以寄托拜佛之人的心结。这也印证了老百姓的一句俗话:“富烧香,穷磕头。”也许,正是因为官贿者富,又看到“佛”具有独特庇护和解脱的价值,官贿者才供奉“佛”,才更比普通的老百姓更虔诚。

  “贿官赂道”就如同中国官文化的阑尾,它在消化过程中没有什么作用,而且狭窄,极容易繁殖病菌。至此,有人认为,新中国就是在不断地与官文化,以及小农意识所代表的旧恶势力的斗争。而且,还在艰难地进行着。

  第52节解剖精神贿赂术

  精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也是人所表现出来的活力。汉代王充《论衡·订鬼篇》中有一则论鬼“精神为之”的故事。说凡是天地之间有鬼,不是人死后精神变成的,都是人思念过于专心引来的。怎么会引来鬼呢?这是由于人有疾病,人病了就会忧惧,忧惧了鬼就会出现,大凡人不病就不会畏惧。所以得病躺在席子上,畏惧鬼会来,就会呆呆的去想,就会虚幻地看见鬼。由此而来,贪官们常故作镇定地说:“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贿赂通常是指物质上的行为。但是,精神贿赂则是非物质的,用当今的话说,理应也是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贿赂可谓是低成本高产出,既不用钱财,也无须美色,只需张张口动动笔,只要恰到好处,就能使被贿者如饮醇醪、四体通泰。

  精神贿赂者最常见的贿技是“拍马屁”。关于“拍马屁”的来历,还真有几种有趣的说法,不过都与蒙古族人的习俗有关。一是说蒙古族人有个习惯,当两人牵马相遇时,应该在对方马的屁股上轻拍一下,以表示尊敬;二是当好骑手遇到难以驯服的烈性马时,就会拍拍马的屁股,这样会使马感到舒服,骑手即可乘机跃身上马;三是蒙古族人爱马,如果马肥壮结实,两股必然隆起,所以见到骏马,蒙古族人总喜欢拍着马屁股称赞一番。由此可见,这也都是蒙古族人与马的关系。如此拍一拍马的屁股尚可达到对马的尊敬、称赞,还能让马舒服,自然也就对人实用了。

  此等贿赂归属于软贿赂。明人冯梦龙在其《醒世恒言》中说:“喫了他的软口汤,不好回得,一口应承。”软口汤,指的是所求而请人喝的酒,为封人口而送的人情贿赂之类。软贿赂大致分为吹、捧、溜、拍、抬五副中药,其混合煎成阿谀逢迎、尽情捧场、奴颜婢膝、讨好奉承、争相抬举的驯顺人格。此等精神贿赂其功效胜过麝香丸,它的功效悦目、顺耳、沉香、开胃、消痛,可给被贿赂者心理得到满足,诸如历史上的马屁文学、马屁艺术一样,既是文人唯唯诺诺的心理写照,又是传统智慧的运用。

  纵观中国历朝历代的文人,虽然在官场上有一定或是相当的地位,不过多数也只是统治者的政治帮凶,且还有政治花瓶之用。他们主要的工作任务多数是引古论今事、舞文唱太平、阿谀歌德颂、锦上添花人。回头望望,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多数好文,自然而然地就把能诗会文之人作为“人才”的标准。因而只要诗文写得好,拍得帝王将相舒服,就有机会住进黄金屋,弄顶官帽子。如此诱惑之下,多数的文人们自是削尖脑袋要挤上这趟车,但官职毕竟有限,皇帝就设了个高位闲职。比如:侍中这个官职,自秦朝开始设置,两汉继续沿置,其职就是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北魏时,侍中被称为小宰相;唐代时,侍中又改称为左相。因侍中一职紧随皇帝左右,又因要安排的人太多,竟而至数月一换,全然是个超级花瓶。而秘书郎一职也是如此,宋、齐、梁设秘书郎四员,也是“例数十百日便升迁”,就如同一个获利丰厚的职业,必然会有更多的经营者加盟,比商人争夺市场一般更激烈、更血腥、更下流。可怜的是,人人都想在主子面前露一手,于是乎!那就尽情地拍吧。而且各自又别出心裁,独出机杼,花样不断翻新地拍术与时俱进。且高手拍得就好象给人挠痒痒,其韧度、力度、劲道都很到位,舒服、畅快且淋漓。难得晚清诗人潘德舆在《养一斋诗话》中叹道:“凡悦人者,未有不欺人者也。末世诗人,求悦人而不耻,每欺人而不顾。”

  唐文宗李昂当政的时候,陇西人李肱参加殿试,高中状元。该科进士共40人,同榜中有李商隐等人。李肱的殿试题为《霓裳羽衣曲诗》,他赞赏唐玄宗创作的《霓裳羽衣曲》舞曲,便在状元卷里洋洋洒洒的溜须拍马一番。难怪唐文宗看了后眉开眼笑,倍加青睐,因为拍的是他祖宗的马屁啊,当然也拍了自己的马屁。不过,拍马屁的大诗人又何曾为李肱一人,可谓是多了去啦。

  明朝的第二位内阁首辅解缙,他是明代三大才子之一,也是一位著名的学者,曾主持纂修《永乐大典》。解缙初入仕时,深受朱元璋宠爱,常侍奉左右。一天,他陪朱元璋钓鱼,解缙钓到很多鱼,而朱元璋却一条也没钓着,面有愠色。解缙急忙赋了一首马屁诗:

  数尺丝纶入水中,金钩一抛荡无踪。

  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钓龙。

  由此看来,文人学士的生活环境确实也不能太好。优越的物质生活极易摧垮文人们本来就脆弱的心志,泡酥了文人先天缺钙的骨头,反而黯淡了他们的“真实”的才华。朱元璋死后,解缙又为朱允文服务了一阵子,不久又为朱棣服务。他在修编《太祖实录》时,更正了朱棣为马皇后所生,这一更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朱棣把他叔叔朱允炆赶跑,自己才坐上皇位,所以,朱棣需要找一个“清君侧”的理由,不然也名不正言不顺,故而解缙也得认真考证和思量。之后,朱棣感慨地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朕,朕则不可一日少解缙。”此等评价既是肯定了解缙的能力,又害了这位满腹经纶的文人。解缙见朱棣皇帝如此器重自己,文人那种所谓仙风道骨的样子又翻腾了。后来,他以才高好直言为人所忌,屡遭贬黜,终以“无人臣礼”下狱被杀,年仅46岁。

  不过,做官没有文采也不大要紧,只要有特长,而且还要发挥的好,也能呼风唤雨。北宋时期的殿帅府太尉高俅,他的发迹既不靠送钱送物,也不靠送美女的所谓“性贿赂”,而是靠踢的一脚好球。高俅原名高毬,他本是东京一个泼皮无赖、市井流氓,连他的父亲高敦复都容不得他,忍无可忍之下到官府告了自己儿子一状。结果,高俅被“断了二十脊杖,迭配出界发放。”后来,高俅到淮西投奔了一个开赌坊的老板柳世权,不料柳老板不想长期收留这个无赖,就举荐他回到东京投奔药商董将仕。高俅试用不到三天,董老板也不愿收留他,便介绍他去苏轼那里做小书童。苏轼用了几天,嫌他烦人,又将他推荐给小王都太尉。这一次,高俅算是找到了知音,小王都太尉居然待他“如同家人”一般。

  小王都太尉的小舅端王看中了高俅,高俅发迹的契机来了。而那个小舅端王不是别人,正是后来即位的宋徽宗皇帝赵佶。赵佶是个“足球”迷,恰好踢球是高俅的拿手好戏。当然,仅仅踢一脚好球是不够的,高俅自有别的本事。且看他初见赵佶时的表现:他先使个“鸳鸯拐”将恰好滚到自己脚边的球踢还赵佶,这一手令赵佶惊叹不已。然后,在回答赵佶问话时连忙“向前跪下”,继而又“叉手跪覆”,并且“拜道”、“再拜道”,这般马屁功也不得了。赵佶令他踢球,他便“叩头谢罪”,“把平生本事都使出来奉承端王。”再说赵佶遇到了高俅这么个知音,自然欣喜非常。他登基后,半年间便提拔高俅为殿帅府太尉。高俅发迹了,便将“毬”改做“俅”。大概他觉得“毛”字旁有禽兽之嫌,改作单立人,便人模人样的了。真可谓是高俅拍的宋徽宗赵佶舒服呀!

  说白了,拍马屁是一项绝门艺术,没有一定的功底,一定的天赋,也是达不到马屁功的最高境界。谓之马屁艺术,尊称马屁精。先哲以“瑜中求瑕,屎里觅道。”比喻极高深的思想,然而马屁精却更胜一筹,要从瑕疵中挖掘出美玉,从别人的粪便中嗅出道理来,没有一种钻研和献身精神是决然达不到这个层次的。因此,拍马屁绝对是一门艺术。马屁精要深谙心理学,用具备“千穿万穿,马屁不穿”的功力。自古以来,“马屁文化”在中国土地上繁衍生息,它与灿烂的中华文明一样历史久远,纷繁芜杂,让人目不暇接。

  更为精到的是,精神贿赂者也分为段位:一为树碑立传、二为指鹿为马、三为借题发挥、四为水涨船高、五为挪移乾坤、六为文过饰非、七为寓拍于乐、八为意在言先、九为无招胜有招。无庸置疑,在华夏精神文化中还沿袭着许多守旧腐朽的东西。诸如礼教“别尊卑,明贵践。”的等级观念,让人拍须溜马、战战兢兢,克守“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封建秩序,以及“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处事理由。作俑“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重人治轻法治,及所谓“礼不下庶人,形不上大夫”的特权思想。这些封建性的糟粕,即使是统治阶级歪曲或违背了原话的本义,也是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的。儒家思想或多或少地,就如同橡皮枷锁一样,软禁着每个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第53节论文化禁锢

  政治文化是禁锢民众思想最强大的手段。最常见的手段是对历史书籍、教科书的删除甚至篡改,以达到洗脑的目的。洗脑就是灌输人的一种思想或是认识,使人在思维上发生同化,自觉的同利益者或服务于洗脑人的手段。这是一种系统的计划,给人灌输一种价值观的过程。对政治而言,这是一种文化禁锢,是服务于政治的禁锢文化的文化。通常,洗脑的方式除了所谓正统的国民教育,潜移默化的是运用一切弘扬机器,名利诱惑,使社会文化潜流形成共性。除了一般的政治洗脑外,以宗教行为的洗脑极容易达到其政治目的。

  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历史都在表演着滑稽的文化禁锢,而这种看似滑稽的禁锢就是洗脑。新政的统治者们知道文化进步的作用,也受过前朝文化禁锢和压制,甚至是屠杀。因而也知道禁锢文化的尺度是其统治的关键。原因是文化可以使人思想活跃,使人的智慧产生进步性,但思想活跃过于进步很了,掌权人的脑子就换不过来,害怕民众聪明了,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和捣蛋事。所以就得在表面上叫人一定要好好读书,做好接班人的准备,而实质是要将人的思想控制在被自己能够奴役的范围。故而,历代的皇权阶级都会对人类文明大肆封杀,并采用最卑劣的手段对待文化的活跃,把进步思想扣上“不合国情”的标签,直至扼杀在摇篮。这就是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的本质所在。

  然而,最为流氓的是把合乎其利益的,所谓正统之道的文化称为国学。反之一切都为边缘、歪理、邪说,或是称其异党徒、乱党分子,甚至扣上叛国贼。这就是文化禁锢的坚守原则和历史性。所以,历代统治者都会研究如何控制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即对群体性、系统性、历史性的特征进行掌控。这也是称之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体系,是“正统谎言”的思想。

  在明朝中期,当时的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学术颓败,王阳明试图为之力挽狂澜,拯救人心。他发展陆九渊的学说,对抗程朱学派,发明“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后人顾宪成修复东林书院,开讲程朱理学,使之文化性活动变成了政治性活动,又由文化的作用演变成权利作用,权利作用最后演变成政治事件,致使阉党集团血腥残杀东林党人。到了清朝,由于满汉文化的对峙和分歧,加之统治者担心汉文化的主流作用,故而大兴文字狱,遭杀害、迫害的人不计其数。面对由文化禁锢遭受冤狱的人来说,历朝历代都有为此抛头颅洒热血的志士,而统治者始终就没有放下过屠刀。

  在统治阶层洗脑计划的课程表上,文化不仅是禁锢读书人的工程,它也灌输了广大劳动妇女的脑子。早在东汉时期,出生权贵名门的班昭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汉和帝刘肇死后,皇后邓绥以女主执政,班昭以师傅之尊得以摇笔即来,竭尽心智地尽忠。邓太后先后迎立殇帝、安帝,临朝执政近20年。班昭编纂《女诫》,全书分卑弱、夫妇、敬顺、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共计七篇,作为对女人实施柔顺之道的教材。此后,唐朝女学士宋若莘撰著《女论语》、明成祖朱棣的徐皇后采辑“古圣先贤”编辑《内训》,灌输女人德行、修身、慎言、谨行、勤励、节俭、警戒、积善、迁善、崇圣训、景贤范、事父母、事君、事舅姑、奉祭祀、母仪、睦亲、慈幼、逮下、待外戚等二十章。明末儒学者王相之母刘氏所作《女范捷录》,宣扬古代的“贞妇烈女”与“贤妻良母”等事,成为一套对女子进行封建教育的教材等等,均为禁锢女人之书。

  中国自古对女人的禁锢,都要比禁锢男人更为苛刻。为女人列数的罪状,也喜欢做“莫须有”的推断。比如女人即便不涉政,女人也可以助纣为虐,做坏男人的帮凶,陪着坏男人一道命赴黄泉。理由为女人是祸水。即便班昭、宋若莘、徐皇后、刘氏为女人写了一摞子书,但她们中没有裹脚的,估计孝顺媳妇也评不上,更别谈贤内助了。而这些女人的名垂青史,自然也是握权的缘故。

  有关女人缠足的起源,可谓是众说纷纭。那为什么要禁锢女人的脚呢?这与禁锢男人的思想有着类似的道理。有权势的男人希望自己的女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留着天足也没用,还不如裹起来给男人鉴赏。且有女人还自愿的裹脚,理由也是顺从男人的意愿。而男人也愿意被禁锢思想,观念是为自己活的好些,至于活得有没有人样就随便他人说了。不过,这样的男人多半是为官的人。因中国为官的人多为追求“内圣外王”,所以心里总想着做盖世奇才,爬上三公之列,又要内省慎独,梦求跻身于圣贤之位。为了臆想的旷世济国,多数人在昏庸的、阴险的主子面前唯唯诺诺,奴颜婢膝;在同僚中俯仰周旋,左右逢源;在家庭中威严十足,示范于人;在军队中扮演着多情剑客无情剑的模样。这样的性格,这样的心志,官员们都潜藏着一个充满矛盾的灵魂。即便活着是权倾朝野,文贯古今,学治千里,却没有一刻不活在揣摩和痛苦的炼狱中。这就是权力阶级禁锢文化的成功所在。

  当历史迈进二十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时期。军阀势力利用封建传统思想继续灌输国人,推崇作为封建专制制度精神支柱的孔孟之道,借以维持自己的统治。严酷的文化禁锢引发当时先进分子的反思,致使一场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爆发,由此在中国文人中分裂出具有现代民主思想的文化人。这场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提倡民主,就是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平等自由,争取实现西方立宪共和制的国家;提倡科学,就是反对迷信和盲从,介绍科学知识,主张以科学的法则来判断一切。在启蒙思想家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吴虞、钱玄同、刘半农、易白沙等人推动下,鲜明地提出:只有民主和科学才能“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其重要内容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主张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伦理道德。对孔孟学说进行猛烈评击。同时,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由此,新文化运动成为了五四运动的先导。

  虽说,五四运动有力的推动了新民主革命,然而封建意识在表面上看似荡然无存了,但其残余思想仍然延续至今。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因执政党内部的政治分歧和权利斗争而引发的“文化大革命”,致使所谓的“文化”革命一开始就蒙上了政治色彩,性质迅速被转变成残酷的政治与文化的清洗,最终演变成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悲剧。据保守的估计,在这场“文化”革命中,被冤假错案受到诬陷、迫害和株连的人数达到一亿人以上,非正常死亡在二百万以上。因而有人说:文化大革命几乎给中国每一个家庭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苦难。

  清人李宝嘉在《文明小史》中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话确有几分道理。先不说文化人软弱胆小,摇摆不定,做不成大事。但这也反映了文化禁锢在中国的严酷。就这种严酷的文化禁锢来说,主要是来源于政权的需要,同时也来源于掌权者的暴政。掌权者的目的是口封读书人,欺骗体力劳动人,只要达到上智与下愚不变,社会与人就能安宁与安分。所以,掌权者一般大多比卖苦力的人要聪明得多,不然也不可能将权利弄到手,并牢牢掌握。

  借古为鉴,文化禁锢就是权力阶级建的无墙监狱。当然,要是真无法禁锢了,杀戮更为血腥。因为,没有任何一个权力阶级会自觉的认为自己是没落的,更不会怜惜子民。即便自己是脑溢血了、脑血栓了、脑瘫了,也从不会想到子民的利益,更别说什么国家利益。所以中国的改朝换代都是杀戮的暴力,从来就没有实现过和平过渡,更不要说什么民主的实现。自古以来,权力阶级宣扬和期望自己的德行,这也只是给其豢养的洗脑师们一个维权的理由。虽然,洗脑师们也是有点文化的豢养人,但卖力的原因也是因为自己是其权力阶级的一份子,是被权力阶级包养的职业操守。这点毋须批判,也不必辱骂,因为这些人活得也不容易,毕竟洗脑师们也是先被洗脑的一族。

  在现实社会里,我们社会文化的潜流首先是人情大于法。即便历代的法典和教科书赋予我们的是法大于情,但理想而脱离实际的美好事物,接受着“人情大于法”这条规则。演变成自身内耗、脱离实际、愚昧国民、玩弄人际、束缚性格、封杀言语、说教观念、克制情感、吹嘘经历、强化学习的洗脑之事如日中天。由于长期的文化禁锢,统治者极力的宣扬国人小生活的生存理念,压制国人大生活的社会个性,使得国人在生活志趣上小念头、小个性、小情趣、小追求……即小成本的生活,嗜物安家不可无;小成本的生意,吆喝兜售乐开心;小成本的爱情,婚姻大事不可轻;小快乐,蝇头小利美滋滋;小心愿,装饰脸面充富贵;小社会,不比本事论关系等等小之。

  文化禁锢更使得国人自卑又自大。只要一谈及自己文化,总是用“博大精深”来自诩,论道他人又总是找出“偷奸取巧”的理由。这种狭隘不断充实着花大钱注重小生活,花大力气表现小伎俩,花大心事获取小智慧;排斥先进又追求时尚,吸收外来又占为己有,自恋自己又痛骂世道;说到与说不到两道三科,得到与得不到心情炯然,做到与做不到理由十足。这些既是压制所致,也是自闭所致,而最可悲的就是文化自闭。自闭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了瘸腿病,这种瘸腿就表现在自然科学上。因为自然科学具有一种平等性,不存在什么权威可以凭自己的身份、地位再来观察苹果落地。可以说:文化禁锢就是政治家颠过来、倒过去研究的统治对策。

  第54节占卜贪面

  中国人喜欢占卜面相,所以面相学说:贪贿者眉浓有扬有聚,非常有异性缘;印堂八字眉,思虑非常的缜密;脚趾并拢,做事情很有节制;下巴中央凹陷,典型有一套的人;齿列内缩,凡事会用脑筋耍心机;还有什么野心线、耳内有痣、眉棱骨突起之说。对此,曾国藩曾写过一部相术的书,名《冰鉴》,相术口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贪贿者以“自”为中心,绘自画像,是自己在“自化”中的历练。何谓自化?就是自大、自恋、自卑、自私、自慰、自辩和自媚的心化。因此,素描贪官的工具不是笔和纸,而需要的是一把手术刀。

  贪贿者自大。把自己的能耐看得很能,厚颜无耻地夸大自己的价值。乾隆当政时,甘肃巡抚王亶望贪得无厌,他虚报灾情,私分救灾款,后贿赂审计官员而蒙混过关。当他任浙江巡抚时,正遇乾隆南巡,为讨好主子,他百般勒索,不惜花费巨资大修特修楼台殿阁,大搞形象工程。对此,乾隆皇帝看了也觉得实在过分。王亶望任官十几年,便是搜刮民财的十几年,他因好大喜功、讲究排场、自傲自大,最终因豆腐渣工程、虚报项目、贪渎腐败被查处。王亶望被拘后,从他家抄出的金银达一百多万两,同案被处死者达22人。饶有趣味的是,查处此案的竟是日后成为“大清第一贪”的和珅。

  贪贿者自恋。这是自我崇拜的一种心理状态。明代巨商沈一石,此人是皇权专制下的典型商人,他在生意场上和政治斗争的旋涡里,炼就了一身本领。他来往于官场、商场、情场,而且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尽显一时之风光。沈一石虽然没有学过经济学,但他知道“一切利润都在垄断之中”的经济学道理。他把买来的美女芸娘包装了一番,然后送到监正太监杨金水的府上,专门侍候杨公公。沈一石有了杨公公这个靠山,很快就成了江南织造局最大的织造商,后来皇帝还赏了他一顶六品官帽,由此成为了官商。沈一石富甲天下后,认为这些都是自己卓越的经商才能所致,便忘了国情,处处以自身天赋自居。他没有友情,只有商情;他有一大把女人,却没有爱情,唯有的只是自恋的悲情。最终,一张“奉旨赈灾”把沈一石逼上绝路。于是,他点了一把火,把自己送上了西天。

  贪贿者自卑。是为身心全被压抑在无意识恐惧和情感之下。汉武帝的大臣主父偃,出身贫寒,穷困潦倒极不得志。他斗胆上书汉武帝,言九事,得到皇帝赏识。此后,他一路平步青云,由郎中爬到中大夫,仕途前景无限光明。但他因出身卑微,才干平平,蜷缩在官场很是压抑,而他又不愿寄人篱下,只得靠揭发别人的隐私来立功升迁。他揭发燕王刘定国与其女儿及妹乱伦,致使燕王被汉武帝赐死。于是诸侯大臣都畏惧他,纷纷贿赂他,暗示不要再揭发了。后来,他又窥见齐王与其妹乱伦,吓得齐王服毒自杀。齐王一死,赵王很紧张,生怕主父偃再害他,便决定先下手为强,告发其接受诸侯贿金。这一告,事情全都来了,因朝中大臣都恨他窥见揭人隐私,纷纷联手弹劾,致使汉武帝大怒,遂下令诛了主父偃,免得他影响中央官员的团结。

  贪贿者自私。自私者只为自己打算,只图个人的利益。晋东时有位叫殷仲文的人,此人擅长写文章,书法也小有名气。他被当时的权臣桓玄重用后,生活开始奢华起来,还包养了数十个伎妾,天天是歌舞升平。殷仲文的性格贪婪,经常借与桓玄的关系收受贿赂,积攒钱财无数。后来桓玄篡政,刘裕起兵反抗,桓玄不敌,他只得随桓玄西逃。临逃前夜,他把家中的珍宝钱财偷偷地埋在地下,不舍得给他妻妾留下一文钱。西逃后,他见大势已去,便随永安皇后投降了晋军。随后,他潜回家中取宝,不想所埋珍宝皆变为泥土,心疼地捶胸顿足,痛不欲生。晋安帝司马德宗复位,殷仲文又任镇军长史,不久升迁为东阳太守。不到三年,他又阴谋结党,串联永嘉太守骆球等谋立桓胤为玄嗣,事发后被杀。

  贪贿者自慰。贪者在痛苦或沮丧时都会自我安慰,以减轻忧愁并振奋精神,聊以自慰。唐朝的许敬宗是一个很值得琢磨的人,他为官的名声不好,留有“贪财与婚,妄加功绩,多得赂遗。”的骂名。其父许善心被宇文化及所杀,他跪地哀求才得活下一条命。不过,许敬宗写得一手好文章,唐高宗李治即位,他先任礼部尚书,后任右相。此人曾大力赞同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帮助过武则天驱逐直言敢谏的褚遂良,逼杀长孙无忌、上官仪。他比唐太宗李世民大七岁,和魏征是老同事,曾一起在李密手下当幕僚,后来又成为秦府十八学士之一。一次,李世民问他:“我看你这人也不错,但为什么人家都说你不好?”许敬宗对曰:“春雨如膏,农夫喜其润泽,行人恶其泥泞;秋月如镜,佳人喜其玩赏,盗贼恶其光辉,天地之大尤憾而况臣乎?臣无肥羊美酒以调和众口是非,且是非不可听,听之不可说。君听臣受戮,父听子遭诛,夫妇听之离,朋友听之绝,亲戚听之疏,乡邻听之别。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谁人面前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听听这番比喻生动,说理透彻的君臣对话,谁还会想到他的那些劣行?难怪一代英才唐太宗听了后连连点头赞许。

  贪贿者自辩。此乃为自己找一套合理的理由。宋朝宰相赵普收到吴越王钱俶送来的十只瓶子,他打开一看,欣喜万分。随后,他在家里转悠了老半天,还没想好藏在什么地方安全,谁知宋太祖赵匡胤一脚跨进了他家门。赵普仓促间来不及俺盖,忙欲请皇帝去书房品茶,赵匡胤无意中看了一眼廊屋下的瓶子,随口问是何物?赵普虽忐忑不安,但还是镇定地敷衍:“都是海鲜海物。”赵匡胤一听是海物,感到很新奇,便让赵普打开瓶子看看。赵普本想再敷衍,但见赵匡胤已经拿起一只瓶子,他忙接过瓶子不慌不忙的打开。随后自己一看,忙装作茫然状,赵匡胤一看,瓶内原来装的全是瓜子金。赵普自知皇帝识破,他又不紧不慢地辩解说:“臣尚未看来信,臣确实不知是金子,臣若要知道,怎敢收取。”赵匡胤笑呵呵地叹道:“受之无妨,哎!这个呆子钱俶啊,他还真以为国家大事都由你这个书生来决定的呢。”

  贪贿者自媚。就是主动地去谄媚,巴结他人。晚清有个叫赵小山的人,他曾在醇王府做专职画师,亲王很赏识他,并把他进献给慈禧太后,还赏二品顶戴。为报答主子的恩宠,赵小山入旗籍,改名庆宽。他又得慈禧太后赏识,命他掌管内务府。慈禧60寿辰,朝廷专设庆典处,庆宽主持其事,包揽所有庆典器物的采购。他大报花账,从中牟利也罢了,但由于操作中没能面面俱到,得罪了一些有后(台)的人。有一满人御史向光绪密奏:“庆宽家藏御座,举动不轨。”于是,光绪下令侍郎敬信查办。庆宽听到这消息后,赶忙求人说情,大内太监深知庆宽是个有钱人,就索要30万两摆平此事。庆宽心里掂量来掂量去,他怎么也舍不得拿银子,一时又无计可施,但又怕拖过了时间,查办革职的圣旨就到了。若圣旨一下,庆宽自料必入牢狱,他去哀求醇贤亲王,一番谄媚之后,且实无大罪,还免于深究。不久,庆宽果然被赦免复职,出任江西盐法道。庆宽到任不久,他便派人采购多种瓷器,价值十余万两银,运入北京,分别媚送给慈禧太后和醇贤亲王。而光绪皇帝没能扳动庆宽,也正因为他讨老佛爷的喜欢和赏识,颇见信用。打狗得看主人,光绪不会不懂。既然懂得了这个道理,办差的也就只好敷衍光绪皇帝了,而光绪也只得无语。

  其实,给贪贿者面相也实为难事,他们不同绘本说事,又不同文字描述,其形不定,其心难测。而早在古代《礼记·大学》中,对贪者就有句贴切形象的描写“货悖而入者,亦货悖而出。”意思是,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得到的财富,也将被人以不合情理的方式攫取而去。

  虽然,贪官没有特定的标准像,但其贪相不揭不晓。如今,我们正置身在一个“形象时代”,其国有“国家形象”,城有“形象工程”,村有“乡村面貌”,或简或繁,唯贪者在“形象时代”各显其能,尽情的为己嗜财吞金。

  第55节从父母官到公仆

  在当今的中国农村,朴实的农民还由衷地喜欢叫地方官为父母官。这是旧时百姓对州县级官员的爱称,这个称谓直至今天仍爱吟叫。

  西汉时,有个叫召信臣的人出任南阳太守,他视民如子,亲自指导百姓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后来,外出逃荒的百姓逐渐返回,社会安定。由此,百姓尊称他为“召父”。说来南阳百姓的命也真好,时隔不足百年,到了东时,又来了一个叫杜诗的人任南阳太守。他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大力开荒,还发明了水力鼓风车,减轻了冶铁的劳动强度。后来,杜诗病死在工作岗位上,没有留下任何私人房屋和地产,贫困得连丧事都无法办理。南阳百姓为之痛哭流涕,联想到百年前的“召父”召信臣,便尊杜诗为“杜母”。所以有“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之说。此后,南阳百姓再也没能见到“召父”和“杜母”这样的好官,想念之下,只有盼望“父母官”再能出现。至宋代,南阳百姓日日盼望的“父母官”还是没有等来,但这称呼却被流传开。到明清时,“父母官”成了颂扬地方官的套话,甚至连贪官、庸官也大言不惭、夸夸其谈地自称自己是“父母官”。

  随着大清王朝的崩塌,封建帝国终于迎来了民国。当时,孙中山十分推崇美国林肯的“民治、民有、民享”学说,他在“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规抚欧美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创获者。”的基础上,首先提出“公仆”理念,并在《民报》创刊一周年的庆祝大会上,孙中山说:“平等自由原是国民的权利,但官吏却是国民的公仆。”他还强调:“公仆必须十分称职,方可任用。”何谓公仆?乃为公众的仆人。用毛泽东话说,公仆就是“为人民服务”的人。

  就在孙中山推行“公仆”理念的同时,五省联军大帅孙传芳听了很别扭。他对孙中山倡导的“公仆”思想横加反驳:“现在做官的自称是人民公仆,凡是称公仆的人没一个好东西,不是赚主人的钱,就是勾搭主人的姨太太,我不是公仆,我是父母。天下父母没有不爱子女的,爱民如爱子才是,才能真正为人民谋福利,做好事!”这位孙大帅虽说得大实话,但做得怎样众说纷纭。

  虽然,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对于当时尚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发聋振聩的。他的“公仆”理念不仅是一篇解放思想,号召亿万民众向封建主义宣战的檄文,更为国人树立了一面“官员皆为人民公仆”的旗帜。当他得知自己被各省代表选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孙中山当日复电:“今日代表选举,乃认文为公仆,自顾材力,诚无以当。”此后,孙中山在施政中一再强调“公仆”理念。他说:“创建民国,实行民权则是以人民为主人,以官吏为奴隶的。”又说:“上至大总统,下至一般职员,今日便都在人民之下,皆为人民公仆也。”他还在一次不满千字的临时演说中,七次以“人民公仆”自勉。孙中山在提出“公仆”理念之后,他又提出了“廉洁”理念,并在《告诫同志》一文中谆谆告诫全党:革命胜利了,我们的同志决不可“借革命来谋得一个人的私利,以革命这条路来作终南捷径,来升官发财。”他还指出:“中国何为贫弱至是也?曰:官吏贪污、政治腐败之为害也。”

  事实上,无论是百姓发自内心称呼的“父母官”,还是孙中山所倡导“人民公仆”的执政思想,还是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的口号,还是邓小平“我是人民的儿子”那感言的心语,国人所期盼的只是社会更加和谐,生活更加美好。但由于中国长期处在封建的酱缸文化中,使得官场文化别具特色。读书做官,惟有求取功名为人生最高目标,所谓古语“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都是为了做官。因为只要做官,就有金钱和美女。国人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好好读书,而说教别人的孩子却说行行出状元。其实,中国的科举制只有读书人里设状元,其他都是为做官人服务的各阶层的工匠。官有官服,官有官帽,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围绕着官都是浓酱之腐味。官的特色就是以官的标准为标准,以官的利益为利益,围绕着官攀高接贵的脸谱众生。

  研究中国的贪官文化,不禁发现贪官是有着很深的群众基础。中国人的姓氏最多,共一万有余,其中汉族姓氏八千多,少数民族姓氏两千多。“五百年前是一家”这句妇孺皆知的俗语,真实地反映了国人久远的人脉关系。中国人的亲戚也最多,数一数国人的亲戚称谓足有三百之多。国人最讲人情,可又念到这个社会却泠漠无情;国人最讲亲情,可政治口号却是大义灭亲。贪官最遭百姓忌恨,可围着贪官周围的人却最多;清官虽最遭百姓喜欢,可围着清官周围的人却咬牙切齿。如果,一个骂贪官骂得最狠的百姓与贪官结了亲,那么随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又就如此戏剧了。

  第56节论腐败温床

  中国人喜欢把理想的东西当成梦,而不大喜欢求证的思维科学。中国人的理想不是一种信仰,而是一种说教;中国人的科学态度不是一种探索,而是一种投机取巧。虽然,我们早有嫦娥奔月的神话,但没有人去想过实现奔月的计划,当外族把我们的神话变成现实,我们又找出一大堆理由来证明自己的宏图之志。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而这种特征又是源于儒家思想,在它诞生两千多年的时光里,进而没有一点“科学”的补充,只是被转化为官方意识形态“人学”的正统地位,它与道、佛思想构成中国特有的文化壁垒。时至今日,儒道佛还在统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滋养着贪腐文化的潜流。

  儒家思想的鼻祖为孔子,其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礼”,所谓“礼”就是教化的政治、社会的秩序。道家最初见于汉代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他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瞻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故而“知变、因变、应变”可谓是道家之特长。而佛教在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它在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开始生根、发展和变异,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这个儒道佛“三合一”的思想体系,到底蕴涵着什么呢?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讲求内部凝聚力的文化,其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构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兼容并吸纳外来文化,变其为自己的体系;三是经世致用之学,强调的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其基本精神。

  因为,儒道佛“三合一”的思想体系几乎都是柔性的,这种“柔”不是柔软之意,而是一种技术。这种技术是强调“人”的自我修身,不容他人侵入,不愿接受制约,所以没有一丝硬性的法理。在这种文化形态的社会里,“文化”和“腐败”又搅合成政治文化或官文化。虽然,“文化”的定义广泛,单就“腐败”而言,那又何为腐败呢?科学定义是食品因变质而产生臭气、刺激味和毒性物质的现象。而社会学定义是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行为。说白了,社会腐败就是变质的政治体系的败坏。就腐败而言,中国人个个是咬牙切齿,但也为此津津乐道。民者骂过之后是叹,叹过之后是恨,恨过之后是羡慕;官者说过之后是辩,辩过之后是笑,笑过之后是鄙视。全然是对峙的、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但也可在“三合一”的思想柔和下和平共处。

  我们不妨先看古人是怎样选拔官员的。司马光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何为德?德即道德。按照马克思的理论,社会劳动是德起源的基础,社会分工是德萌芽、生成的关键条件。道德在意识上是约束人的行为,调整各种利益关系,以维系社会秩序……德就这样产生了。由此可见,这种“德”重于“才”的观点,似乎代表了中国传统社会选拔官员的基本精神。

  儒家讲“仁”,何为仁?孔子曰:“仁者,爱人也。”简单地讲,仁就是爱人,真心爱人。从《论语》及孔子的言行,他的“仁”还是有丰富内涵的,概括说来,有人格意识、人类意识、人为贵意识及人和意识。因而,孔子“仁”的思想是从人生哲学为起点,然后给“政”下了个定义,并与“仁”的定义合为一种形式。孔子曰:“政者正也。”然后进一步言论:“子帅以正,孰能不正?”意思是,政者先要“正”己,要洁身自好,这样天下人都不敢不正了。孔子希望君王、官员能以自我为中心点,揆情度理,从而达到“仁政”的政治理想。

  中国古代的儒家们在“治”的问题上,崇尚“德外无治”思想,教化人要以德为本,以德为先。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又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希望治国者应舍刑法而重道德。再如《礼记·大学》曰:“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孔子期望一国之君首先要修身自己的德性和德行,只有以“德”服人,用有才能人的治国,是所谓“修己以安百姓”的愿望。由此,儒家们“政”与“治”的思想,都是从君王、官员的自身出发的,指望君王与官员用仁心德性来掌控国家。因此,“君道”、“官德”,“居官有德”的思想,事实上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部分。而对这种政治文化最完整的表述,就是孔子在《大学》里所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期望从一个人的修身、道德培养做起,进而推及到个人、家庭、国家、天下。这种愿望不仅生于儒家,“居官有德”更是赢得了其他诸家的共鸣和推崇。在这种治国思想的感召下,齐国大夫晏婴曰:“德厚足以安世,行广足以容众”;战国政治改革家吴起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皆敌国也”云云,都是鼓吹“德”、“仁”、“政”、“治”为一体的治国理念。

  既然,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对官德这么重视,那为什么官员腐败又屡禁不绝呢?假如,我们从法制史的角度来看,中国古代并不缺乏“治吏”的相关法律;再从监督实施制度来看,中国很早就建立了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监察制度和律制。诸如:商汤时期修订的《官刑》、三国时期的《魏律》、两汉的《盗律》、隋唐的《开皇律》、《唐律疏议》,即便是隋朝的暴君隋炀帝,他也制订了《大业律》,而且防止贪污腐败的条文也都应有尽有。随后,宋朝的《宋刑统》、元朝制订的《宪台格例》、明朝的《大明律》、清朝的《钦定台规》……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完整的一部部监察法典。但这些似乎都没能管得住贪污腐败,相反的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贪官污吏越来越多,越来越让世人恐惧。

  说白了,中国的政治文化就是官文化,且都是儒道佛“三合一”的思想传承。纵观中国贪官污吏扎堆的朝代,都是儒家思想统治中国的岁月。毛泽东在他晚年的时候,他曾对江青讲了中国历史上的儒法斗争,说法家主张中央集权的时候,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而儒家呢?他们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是厚古薄今的,开倒车的。再看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贪官,他们在犯事之前,都是满口仁义道德的说教楷模,甚至都是儒家思想的推崇者和捍卫者。这种劣根何在?劣根就在于“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为官思想。其实,这句话并非告诉我们学习好就能做官,官做好了就一定有学问,而是告诫我们学无止境。不管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只要有机会学习,那就不要放过机会。可是,为官仕途者掩去了“仕而优则学”,仅把“学而优则仕”当成了改变人生、图谋宏志的航标。

  宋人吕本中写过一本《官箴》的书,书首即揭示了“清、慎、勤”三字为当官之法,真是其言千古不可易。此书被视为官之箴言,然而官箴的书也何止吕本中一人所编撰呢。后人曾经把官箴书汇编成集,收有历代为官之箴言百余卷,且有唐代武则天所著《臣规》、元代宰相张养浩所著《为政忠告》,但更多的是普通中下层官吏所辑。其形式多为训诫格言、公牍文集、政绩实录、或为三者之综合。这些官箴书,有些借以自律,有些借以律人。其中最早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官箴书,是秦人《云梦秦简》中的《为吏之道》。从官箴书里大量的为官训诫中,我们可以梳理出中国古代社会官德的主要内容和标准:“十规范”,公、仁、清、慎、勤、忠、孝、信、节、直;“六辩”,进退之辩、穷达之辩、先后之辩、忧乐之辩、生死之辩、义利之辩;“三境界”,先后境界、忧乐境界、生死境界等等。固然,林林总总的官箴书,其文脉类似今天的案例和空洞的劝言,但也常有趋贪原因分析及拒贪方法,真可谓是为官者的智库。

  既然,中国官文化如此强调官德,那中国历史上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贪官污吏呢?为什么更有一些有德性的清官,他们的命运又常常是痛苦不堪的呢?原因自然是一个“圈子”的问题。故而,孟子曰:“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因为,中国的政治文化具有说教,自己却又难以修得正果的高度,凡人自然也就把这种文化当成污溃的游戏。当然,圈子里的人不会认为这是污溃之场,相反有一套完美的文化外衣裹体,所以使得中国的官文化既不与时俱进,又无法彻底摧毁。即便韩非子提出“明君治吏不治民”的思想,以及他的治吏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危,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也没能抗的过儒家思想。

  在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有感于元末官员腐败而激起民变的教训,他特别强调吏治,开创性的搞了都察院,机构是自上而下。他说:“奈何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甚至认为:“天下诸司,尽皆赃罪”。他用严刑酷法来惩治贪污腐败,杀了不少贪官,且法外用刑不断,采用了“剥皮宣草”、“炮烙”、“钩肠”、“凌迟”等酷刑。即使是这样,中后期的明朝也同元朝末期一样,整个大帝国还是深陷于官员腐败污溃的泥潭中,以至最后灭亡。

  不禁要问,靠道德自律治不了腐败,用严刑酷法也不管用,那么有什么法子管用呢?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这是政治文化的结症。因为,中国传统的官文化对官德过分强调,使得官员作为公众利益代表的“法”职被忽略了。即便是严刑酷法,但政治文化的思想体系没变,只要严刑酷法一旦松懈,腐败就会报复性反弹,其政治文化还是污溃不堪。正因中国文化对官员道德自律的过度信任,必然会导致“制度性”约束与激励机制的效率颓废,才培植了官员腐败的温床。正如现在的政治思想灌输、道德品质教育、监察制度上墙等一系列机制,都敌不过官文化的浸泡。这也正是官文化的传承和“学而优则仕”的路径成本所致,让入仕后的人自吹“居官有德”,淡化了“法”的刚性。

  再如,每当一个朝代开国之初,执政者都有感于前朝的覆灭起因为贪腐,往往都力主反贪,渐而到中期则开始松弛,到晚期则几乎不再反贪,使得官员腐败的花招与时偕行,最终导致人民起来自发反贪,直至暴力推翻一个腐败的王朝。唐太宗李世民初做皇帝时,他曾号召官员保持廉洁,自己也以身作则。据说,李世民初登帝位时,他只有一间正房是用瓦盖顶,其余屋子都是草顶。当时的官员也都非常清廉,魏徵等大臣家里连一间正房都没有。但到了晚年,李世民渐渐疏于朝政,朝廷又对官员的监察制度也随之流于形式。而之后的宋、元、明、清、民国等各朝各代的反贪历史也大致如此。

  纵观历史,中国历朝历代对官吏监察的根本目的不是伸张“民”权,而是为了维护君权。虽然,孟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等,但两千多年来,从来就没有一个时代有过真正的民主与民权理念。即便孙中山倡导的“民主,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最后也被“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偷梁换柱。

  回看中国历史上的反腐败,几乎都是一个在君权领导下,自上而下的行政过程,是由当权者决定何时反腐,甚至反到何种程度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由民众参与,自下而上,伸张民权,抑制君权与官员特权的过程。这不同于西方政治文化中建立的制度化民主,不同于平等观念基础上的监督体系。因而,当一个腐败的政府被推翻,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政府,即便是解恨烧了前朝的宫殿,歇斯底里的骂前朝执政者的昏庸,再怎么撰写前朝的腐败历史,若不能建立一个民主的,重民权理念的政府,依旧会同倒覆辙。

  历史已经证明了改朝换代都是源于腐败的重要根源。这一点,史书早已为后人铸造了一枚钢印。顺枝看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其家长制的思想又是尤为严重。从古到今,父母是孩子的家长,官员是百姓的家长,自上而下的官阶,使得官员们对上唯唯诺诺,对下趾高气昂。而在中国许多贪官中,他们绝大多数也曾是穷苦人,是被欺压的群体,当他们削尖脑袋当了官员,就成了老百姓的家长,从而会不顾一切得贪腐,根本没有一种公共权力的意识。因为,他们当老百姓的时候,见过家长的样子,也见过他们家长对村长、村长对乡长、乡长对县长、县长对上……一级级的为官之道。所以,潜意识的效仿和体验做家长的风光,也是代代相传的文化。这是中国文化培植起来的官文化,是闻其臭、听其仰、看其恨的文化怪圈。

  人人知晓,官场就是一个大舞台,大社会。其中的各种关系错综复杂,人员也是鱼龙混杂,无论你入仕前是什么身份、什么理想,一旦步入就会被这巨大的力量所感染,毫不费力的卷入其中,无法自拔。这种氛围和环境使你过不了多久,就会把儒道佛的文化垫在屁股下,说着“居官有德”的精神,享着吃、喝、嫖、赌、抽、拍……的福利,把酒桌、牌桌、女色、礼俗都笼罩在礼仪之邦、热情好客的民风之中,且运用自如。即便是不愿同流合污,那就有被踢出队伍的可能;即便是想有所作为,那也得郁郁不得志。因此,官文化都会造就入仕的人拼命搞裙带关系,攀靠山、拉亲信。故而也就有了:不融入中国官场文化,就别想在中国当官员。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在人伦、血族、亲情关系上极为注重,社会关系在主脉中起到结党、同盟的作用,整合在一起便构成了形形色色的腐败温床。演绎着:血浓于水,情大于法;满脸堆笑,背后报告;不跑不送,原地不动;大事小事,看人办事;酒足饭饱,跳舞洗澡……等等一系列官场话剧。

  百姓畏官,这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传承。为什么畏官?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是“官”有治众的权利。由于官文化在历史上的暴劣,使得百姓对官不信任,长期与官有形无形的对峙,惧怕“官虎吏狼、在官言官、官官相护”的刁难和压迫。俗话有:“民不跟官斗”、“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官报私仇”等等说道,使得百姓只能选择忍让。而且,中国百姓心中还有一种无商不奸,无官不贪的烙印。他们觉得是官就贪,有时听见哪个官员不贪反而不太相信,似乎官贪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即便是反抗也是完全的无奈之举,更多的还是敢怒不敢言。如今,百姓畏官的心里依旧,忍让都好像是正常的思想和心态,这是中国社会最大的悲哀,更是人类文明的黑障。

  其次,传统的中国文化很容易放大官员的形象,美化官员的所谓道德。官场上奉行儒学,儒学又讲求一种高于生命之上的精神归宿,做官之人就得背诵孔子的话,尽管说与做的大相径庭,但传授给他人却是头头是道;道学讲求无为、守雌、柔弱为最上三行,官场之人一定是漫不经心,做出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尽管他们内心是心平气躁,但样子还是四平八稳;佛家讲求因果,官场之人更是求神拜佛,尽管他们今天不大明目张胆,但心里最虔诚拜佛的还是官场之人,因为佛能给腐败之身保佑。

  尽管,中国政治文化讲求“居官有德”的思想,这对“无求”的人来说,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而在人的现实社会里,圣人是没有的,即便是有,也是活人给死人的谥号。所以,“居官有德”仅是一种假借修身,玩“德”欺人,给自己套一件文化外衣罢了。

  第57节论金钱与信仰

  中国人信仰的是历史。虽然有人信奉道教,也有人信奉儒教,还有人信奉诸子百家,但我们最热衷的是历史。无论哪个朝代,只要以正统自居的都会主导编修前朝的历史,这是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有着如此体系完备的,由官方编撰的一整套史书。中国的史书除了让人们了解过去的事以外,还担负着近似于其他民族宗教典籍的作用,丝毫不亚于基督徒或穆斯林的宗教情感。也许,信教的民族不懂得中国人为什么不信教,认为这个民族没有信仰没有寄托,心理一定是极度空虚的。其实错也!正因为我们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传承,早就获得了比宗教更为高级的心理寄托方式,那就是历史。

  我们的信仰一直处在一个与政治、金钱、文化和学说等各个领域勾搭在一块的,有序与无序发展的历史中。不信?你只要在有中国人的地方,男人的话题多数是议论官场、收入与待遇,女人的话题多数是过日子、买东西与花钱。无论说什么,金钱的话题都是少不了的,而且又是最为普遍的。钱,就是这东西,它是人造的也是我们人人供奉的万能之神。古有一句:一分钱逼死英雄汉。这是十分的深刻,相当的入骨,非常之简单,高度之写实。这是金钱与信仰舌战不止的老话题,说之金钱的人不乏眉飞色舞,而说之信仰的人也不缺高亢激情或绕舌。最终还是谈不清这金钱的事,也论不了信仰里头的道道。不过,倒觉得这金钱与信仰恰似一对情人又是一对仇家,情人眼里当然出西施,仇家相见更是分外眼红。因为这是连理又对立的关系,所以为官不贪就是缺乏历史观。

  金钱与信仰都是统治人的物质和精神的最高手段。从古至今,不能不说我们常挂在嘴边的铜臭与修德让国人啼笑了。为何啼笑呢?因为铜臭不可无,学说不能弃。何为学说?综合字典里的解释:是知识并加以总结而得出的最终结果。儒道佛是我们国家的学说,是立国的理论和思想体系,是中国人的价值观与精神寄托的取向,用这种学说糖衣国人,时至今日恐怕已经颓废了。时下,有些人认为我们的信仰发生了危机,其实不是危机,而是缺失。是一个看似完整又处处存在漏洞的信奉思想的缺失。一百年前,孙中山砸碎了套在中国人头上两千多年的封建枷锁,随后又折腾了一百年,又是一次次波澜壮阔的革命。然而,当民众每回从对革命的信任和支持被哄骗到极端,一个短暂的信仰也就此形成,这就是构成我们国人短暂幸福感的一个积极因素。肯定地说,信仰能够驱使人们共同应对不幸和灾难,促成整个社会的相互作用和支持。但仅这一百年来,我们折腾又狂热的供奉了一个又一个信仰学说,从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到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以及后继者不断雷人翻版的政治术语,形式从石灰水、墨汁、雕刻到金子铸造,一直供奉的就是空想的、没有时代阶梯幸福感的、缺失人性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口号,使得道德和价值被转换成金钱信仰,成为信仰金钱的一种举国文化,其直接孵化的就是国体腐败,使得国人体验不到幸福感。当然,这中间有活得有滋有味的人,这群人除了是编造这个信仰谎言的人,再有的就是精神病者、吸毒者、赌徒和酒鬼。

  我们信仰什么呢?是历史。因为历史可以“有力”的证明延续性或批判性,所以供奉历史则可给民众灌水。其实,民众是清醒的,只是被压制和淡化了,这一点就连供奉者也不得不信。假如,历史背离了由人组成的国家在精神上编造谎言,那么就必然促使物质在精神上填补空虚,精神在物质上寄生。我们是一个信佛众多的民族,但又是一个并不虔诚,只会烧香磕头,乞求佛主保佑升官发财、花钱消灾的迷信社会。佛在山上,你得要去爬拜,佛在天上,你得要五体投地的念它,求的是什么?不是一种信仰,而是一种明知道没有佛主却求得心里平衡的自我安慰。我们是一个反复念叨和谩骂孔子学说的识字人群,字里行间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和修德引经据典,这更不是一种信仰,是既得利益者为文化统治涂抹在脸上的胭脂。孔子之学早在新文化运动之初就被鞭打了,但此学之伟大就是它具有愚昧民众之功效,使得成为借尸还魂的念语,一个辅助国家文化和精神世界的咨询公司。

  金钱的背后是权利,这是所有华丽文字和辩解都无法否认的。但有人又这么解释,金钱是一种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消灭所有富不起来的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骗人工具。读读我们先秦的贿赂故事、秦汉的贿风廉语、魏晋南北朝的豺狼贿赂、隋唐五代的贿风、宋元时代的贿通、明清时期的贪贿、乱世民国的五子登科到你我见到、听到、嗅到、甚至还身在其中的人,都统统的把贪欲尊为了信仰,使得成为一部与史书媲美的《腐记》。从物质和意识的领域来理解,信仰就是一种意识,道德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从理论的概念来理解,信仰就是人们对未来世界正确的意识,德行就是在信仰的支配下正确的行为。而今,我们信仰和德行在哪?什么还是我们的信仰?什么又是我们的德行?都缺失了。没有信仰就没有道德感,信仰与道德感是优劣民族与国家文明的标杆;没有信仰就没有罪恶感,没法区分人与动物的精神质。没有信仰的民族是可怕的,它包养着欺诈和诡计,滋养着违背社会公德和贪婪的人性。血腥与贪婪是我们千百年的潜流文化,正因为这种潜流的作用,集权者才把它搅进信仰,使得我们不知道生活的意义,而是用所谓的“强国梦”来催人奋进。因而,民众不知道什么是罪恶,什么是道德。金钱腐败不是金钱的罪过,它是统治者道德的集体败坏;精神腐败不是文化的优劣,它是统治者不自信还要鼓吹美好未来的唱词。我们不可回避今天文化的腐朽和自愚,我们缺失信仰,责任是原属于国家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被经营了,而且被金钱支配,这是一切腐败的根源。人们追求金钱,这是高涨的物质量失衡了人的精神存在,是把原先还存在的精神寄托的那部分数字化,使得丧失幸福感而不得不苟且、无奈、甚至厌世。

  不可否认,我们现在所主张的信仰是浮夸的、是不可信的、是不可依赖的,它已经缺失了崇拜和敬畏。相反是愚昧的和不求真实的,这是我们文化传承的最大糟粕,是虚假精神附体的占卜。固然,信仰和文化是分不开的,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我们国家没有明显的宗教信仰,但国人的骨子里存在着对某种主流文化的依托。这种主流文化对我们的生存价值、精神价值,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丝毫不亚于西方宗教信仰对西方社会的影响。这种经过五千年的酱缸积淀,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它不仅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意识,而且还不断复制和传承基因。这种信仰有别于宗教信仰,它不像宗教信仰那样具象化,诸如佛教的释迦摩尼、基督教的耶稣,这些都是精神和信仰具象化产生的。而中国人没有这种具象化的“神”,但我们有一种不同于宗教信仰的文化信仰,而且一直引导着、影响着后世,这就是所谓的主流文化或叫精英文化。这种“文化”的构建就是贪求仕途和凌驾国人民权的文化,它如同“龙”这个图腾的形象,既有神话又是东拼西凑的怪物。

  古诗说:月是故乡明。但客居他乡的贪官自古就多如牛毛;古诗又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但离经叛道的贪官自古又安心定志。不能不说,中国人为官的金钱观是贪婪的,信仰是物质的,两者的谎言在互相对戏,金钱毫不掩饰强奸信仰,信仰也不知羞耻的接受金钱,这是导致文化腐败、精神颓废、政治空洞的根源。更是一种古老的基因遗传。例如,活字印刷术是我们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更是承载文明的工具,国人不仅为之自豪,也确实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一直没有在古代中国发展起来,直到被西方人学去,这个发明才改变了世界。为什么?因为要在当时的中国推广活字印刷术,首先的条件是要识字的人来干活,可人识字了,最好的蹦达是走仕途,因而雕版术一直被传承到西方人的大炮打进皇宫,活字印刷术才在新文化运动中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推广。这就是一个国家文化和国家意识的悲哀,是一个歪曲“学而优则仕”的文化统治的结果。再例如,我们发明了指南针、火药,但我们最广的运用是看风水、占卜算命和鞭炮驱鬼,难道这不值得我们重新思考?还要整天挖掘我们样样都比西方早几百年或几千年的东西吗?国人企盼一个时代的精神,一个能真正体验人生乐趣和人生意义的精神。而今,金钱支配了信仰,这是可怕和悲哀的,是堕落国体和民族精神的;而今,信仰屈服了金钱,这是政治文化和人际纠缠的中国结,是供奉信仰的谎言。

(https://www.biquya.cc/id36515/2034116.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