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昌大撤退:七、我们万众一心
卢作孚在回忆录中曾经这样写道:当时,"宜昌沿江两岸已堆积了差不多十万吨机器,布满了上百英亩的地面,等待转运。而仅有的一点适于行驶三峡上游湍急流水的航运能力,却由于恐慌引起的谈判而陷于停顿!各个轮船公司挤满了吵闹的人群,到处是交涉、请客,请客、交涉,而运输的阻塞却丝毫没有减轻。""大半年间,以扬子江中下游及海运轮船的全力,将所有一切人员和**,集中到了宜昌。扬子江上游运输能力究嫌太小,汉口陷落后,还有三万以上待运的人员,九万吨以上待运的**,在宜昌拥塞着。全中国的兵工工业、航空工业、重工业、轻工业的生命,完全交付在这里了。"这就是实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万多从各地撤下来准备入川的人员,有不少是教师、医生、工程师、商人和公务员,荟萃了来自中国各界的精英。何况当时的宜昌,还只是个城区才2平方公里、总人口只有10.5万的小城一下拥来这么多人,所有的房屋都已挤满了人,还有不少人只好露宿街头。由于人多船少,他们往往一等就是半个月到一个月还买不到船票。有幸先期挤上船的作家老舍当时如此形容:"好像整个宜昌的人都上了船,连船头烟囱上面还有几十个难童呢。"尽管江中汽笛声从清晨响到深夜,但极其有限的船只和运力,怎么也撵不过战争的脚步!
1938年秋,宜昌的江边从一马路到13码头数里长的空地上,已被密密匝匝的各种亟待转运的货物拥塞得水泄不通,不少机器设备由于撤走时十分仓促,来不及装箱,都敞露在地上,任凭日晒雨淋。而此时日军正在疯狂地向宜昌推进,敌机也不停地飞临宜昌轰炸,恐惧和不安笼罩在人们心头,各单位各企业各机关都在争先恐后要求尽快撤出宜昌,宜昌陷入一片混乱和恐慌之中。卢作孚当时目睹的状况是:"遍街皆是人员,遍地皆是**,人心非常恐慌。因为争着抢运的关系,情形尤其紊乱。我恰飞到宜昌,看着各轮船公司从大门起,直到每一个办公室止,都塞满了交涉的人们。所有各公司办理运输的职员,都用全力办理交涉,没有时间去办运输了。管理运输的机关,责骂轮船公司,争运**的人员,复相互责骂。"
此时的战时宜昌,正处于非常重要、又非常严峻和紧急的关头。这是因为从宜昌往长江上游,航道狭窄弯曲、滩多浪急、暗礁林立,1500吨以上的轮船不能直达重庆,而且川江里没有航标灯,夜晚不能航行,所有上行的大轮船到了宜昌必须等候换载专门航行川江的大马力的小船才能穿过三峡前行。可是1938年10月距川江每年的枯水期只有40天了,枯水期一到,水位下降,运载大型机器设备的船只根本无法开航;同时因为当时运输船只奇缺,特别是能够穿行三峡的除卢作孚的民生公司22艘轮船外,只有2艘中国招商局的轮船和几艘外国轮船,而依照当年运力计算,这么多的人员,这么多的物资要全部运抵重庆,至少需要1年的时间。
于是卢作孚出现了。
要完成如此艰巨的任务,就需要大智大勇和力挽狂澜的魄力!需要有公而忘私、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需要承受各方面**压力和责难的毅力!谁能在此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呢?那就是卢作孚。
重庆人卢作孚1925年从创办现代航运企业着手,以实现孙中山的"民生主义"为目标,成立民生轮船公司,靠乡亲、朋友、地方绅士的支持,以8000元资本购买了一条仅70余吨的小客船,艰难起步。几年时间即统一川江航运,迫使外国航运势力退出长江上游。民生公司由小到大,艰辛发展,十年后,相继在上海、南京、武汉、宜昌等地设立分公司。到上世纪30年代已拥有大小轮船116艘,成为我国内河航运最大的民营企业,也是长江航运的主力。
那个时候,卢作孚除了是个实业家,也是个爱国者,在民生公司船舱和职工宿舍*单上,都印有他的一副对联:"作息均有人群至乐,梦寐勿忘国家大难。"抗战爆发以后,卢作孚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交通部常务次长,同时兼任军事委员会下属的水陆运输委员会主席,负责统一调度指挥长江上的一切民用船只,而宜昌大撤退正是他主持水陆交通运输的一场辉煌战绩。
(https://www.biquya.cc/id36069/1974793.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