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昌反正:七、南正街与1911
下面是我写的都市系列长篇小说第二部《红肥绿瘦》的开篇之作,写的就是艺术化的清末民初的南正街,也是我对这座古老宜昌的一种礼赞。
但凡人多的地方,就会有城市;但凡有城市的地方,就会有城墙,但凡有城墙的城市,就会有叫南正街的街道。宜昌是渝东鄂西那个区域最大的一座城市,那座建于十三世纪的不大而古老的城墙直到民国十五年才被轰轰烈烈的拆除,但南正街却继续在这座城市存在了很久。
南正街无疑是这座城市最古老、最著名的老街之一,也自然是其中故事最多的街道之一。宜昌城曾经有七座城门,其中就有大南门、小南门、中水门和镇川门这四座城门都与南正街息息相关,而且紧密相连,就可见得南正街在宜昌城里的重要,以及当时在长江宜昌码头上的鼎足地位。
这条街的古老是因为在明朝的那个守御千户刚刚修筑城墙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条街;这条街的著名是因为这条街上曾经出过一些年轻人成功的抗击过流寇张献忠的进犯,还得到过朝廷的嘉奖,可惜他们的后人并不能阻挡民国时期的那个贪官县长赵铁公最终把高高的城墙夷为平地,就是到了改革开放之初,南正街的那些老少爷们也一直为此痛心疾首:如果城墙存在,那宜昌也许就是另一座平遥古城呢!
南正街实际上只是一条横向的、贴着长江的、长长的、弯弯曲曲的、被一些纵向的街道分割成上中下三段的小街。两边都是一排排因为年代久远而粉壁变得斑驳、门楼变得颓败、木屋变得东倒西歪、天井变得阴森冷清、楼梯变的吱吱呀呀的各种百年以上的老屋,街的两边铺着的那些厚厚的、又长又沉的青石板,也因为年代久远、日晒雨淋、车马碾压而变得十分破碎了。街道实在太狭窄,有些地方连两辆解放牌货车也过不了。如果是雨天,街上就会积水,到处都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水泊,如果是大晴天,一些大嫂大妈就会把被单、棉絮、衣服,还有那些如今称作"绿色"、"环保"、"无污染"的榨菜头、萝卜*晾在阳光能照射到的地方,街上就显得更为狭窄了。不过住在这里的人却悠然自得,对这条陈旧、古老又著名的街道充满留恋和自豪。
南正街之所以在宜昌城的历史上占据很重要的位置,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交通闭塞,上四川、下武汉都得走长江这条黄金水道,而宜昌恰恰就是上下水的换乘地,也是川江咽喉。南正街的江边就是上船下船的码头集中地,也是旅客、货物的集散地。想想当时的那种盛况的情景,江边千帆竞渡、万船云集,南正街那条用厚厚的青石板铺成的石板路就被那些穿着各种草鞋、圆口布鞋、**皮靴、尖头皮鞋、高跟鞋,或者是打赤脚的山里人磨得透亮,就会被那些南来北往的商贾、船户、挑夫、官员、仕女、文人、士兵和乡下进城的农民挤得满满当当的,就会有一些有钱人家、盐税官员、发了财的船老板、把家搬进城里来的土地主和那些带着大把大把的银元的人们争先恐后的在这条街上安家立户,修了一些既好看又时髦、既传统又古朴的建筑,就给这条街上增加了一些或古香古色、或大富大贵、或豪华、或简朴的景致,南正街也就自然成了当时宜昌城里数一数二的繁华闹市。
不过1911年的宜昌就是一个新旧的分水岭,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年份。在这座小城的过去,有古老的历史和开埠的转变,有转运码头的兴起和数万筑路大军的云集,在宜昌的以后,就有着前人所想象不到的沧桑巨变,就有着那一代人所不敢想象的艰苦卓绝与小巷风情。某一日,我走在**路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突然听见一个卖艺人用二胡拉着那首《小城故事》,想起了这个系列的《宜昌印象》居然有些眼睛湿热,我就想起了邓丽君唱的那首歌:"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2011-8-7)
(https://www.biquya.cc/id36069/1900638.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