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昌反正:六、宜昌反正(下)
农历二十七日(1911年10月18日)夜,宜昌起义军宣布反正,"半夜东门廖家台起火,这是反正信号","八月二十七日,宣示官商,遍揭革命军旗,认宜昌为汉土,设鄂军驻宜司令部。时距武昌起义仅八日。"农历二十八日晨,"全城高悬汉帜"(或曰:"宜昌各处遍悬九星旗"。九星旗即汉帜)。宜昌清道台行辕、府署、县衙门都挂上了白旗,知府金世和等各官均"依次相率投诚"。"官钱局满人英勋,亦随众投诚。"就这样,被清朝**三百年之久的宜昌从此光复。"城郭人民为之一新","军民欢呼"!
据侯叔轩的《清末民初宜昌面面观》里介绍的情况是这样的:"于农历八月二十七(即10月18日)晚,正式宣告反正。第二天早晨,全城高悬十八角旗帜。一*未放,也没有大的*乱,仅在廖家台烧草房一间。事后杀的满人仅盐局崇局长家属数人,在宜的施南协台一人。"辛亥革命一举**千年帝制。史学界也有人称其是"一条路*倒了一个王朝",宜昌就是最先响应者。
宜昌反正英雄唐牺支率部攻下荆州之后,与前来增援的湘军王正雅在分配防地和缴获军械方面发生矛盾,势将动武,也是为了争夺地盘。后来唐牺支被袁世凯授予陆军**,勋二位、二等纹虎章。之后唐牺支时而解甲归田,时而重新披挂上阵,有趣的是1922年应孙中山电召去广州任别动队总司令、湖南劳军使。行至永州,黎元洪再任总统,唐牺支应召入京,被授为将军府将军,兼湘军赵恒惕驻京代表,看来还是后面的官大一些,正规一些、有吸引力一些。
辛亥革命、或者叫武昌起义实际上与孙中山、黄兴没有直接的联系。武昌起义爆发的时候,孙中山在日本呆着还不想回来,黄兴正在上海筹集军费准备选择时间再起事。除了盛宣怀用铁路国有化的幌子点燃了满清毁灭的导火索、保路运动敲响了大清帝国的丧钟以外,辛亥革命的首义地位十分突出,十八个省的踊跃响应推波助澜,而袁世凯*清帝退位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是不可忽略的。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如愿以偿地当上临时大总统,发表了《就职宣言》和《告全国同胞书》。没几天,又发表了臭名昭著的《告友邦书》。宣告清政府在革命前与各国政府所缔结的一切条约、所借外债、所认赔款及让与权利继续有效。此举无非是为了争取各帝国势力对他上台的支持与认可。全国民众一片哗然,也受到了他们的那些同志的反对,纷纷表示主权国家不可以这样对待。但反对无用,孙中山一意孤行,宋教仁、章太炎等人劝说无用,便失望地退出同盟会,黄兴也与孙中山断交,义愤出走。
上任不到四个月,四处求援无助,反而发现自己众叛亲离的孙中山就不得不下台,把大总统的宝座让给在北京的袁世凯。这就可以说明中华民国明明是1912年元旦成立的,为什么把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日子定为国庆日的原因。除了说明国民党也觉得武昌起义的作用很重大,没有武昌起义就没有中华民国一样,还有当时的孙中山的确是有些想抢马吃车,有些名不正言不顺。想想就知道,如果后来没有蒋介石,中华民国会成为一个什么样子谁也不敢想。
(https://www.biquya.cc/id36069/1900637.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