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本书写的是三国时期的故事,书名为《三国纪传》,这里需要为各位读者解释一下书名的由来。
纪传,这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的史实,“纪”通常是指帝王本纪,“传”是其他历史人物的列传。
何为本纪,这是东亚纪传体史书中帝王传记的专用名词,该词始于司马迁的旷世巨著《史记》当中。在该书中,历代的帝王传记皆称为“某某本纪”,不过书中也有例外。例如第七卷“项羽本纪”和第九卷“吕太后本纪”,此二人都不是皇帝,但其传记也称本纪。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当时司马迁认为,项羽和吕雉在所属年代之中,有如同皇帝般的领导力。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曰:“纪者,记也,本其事而记之,故曰本纪。又纪,理也,丝缕有纪。而帝王书称纪者,言为后代纲纪也”。“本纪”就是以天子、国君的事迹作为纲领,采用编年、记正朔的形式,反映朝代的变迁、时代的大势。实际上,本纪是按照编年的体例,依照年月的顺序,记载帝王的言行政绩,以及当时的重大事件的。它的内容并不简单是帝王的传记,其主要的作用是按照编年的形式来记载当朝时期的大事。本纪作为纪传体史书的编年部分,其实是贯通全书的纲要部分。
何为列传,这也是中国纪传体史书的体裁之一。同样是司马迁在撰写《史记》时首创,为以后历代纪传体史书所沿用。司马迁《史记》索隐提到:“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唐代开元年间学者张守节的著作《史记正义》中提到:“其人行迎可序列,故云列传。”所以说,列传一般是用以记述帝皇以外的人物事迹。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但凡封侯称王的后人得以世袭的,《史记》原本都列入了“世家”,而在后代的纪传体史书中,则取消了“世家”一类,统称为“列传”。简而言之,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是记载历史上重要人物的一种题材。
以上所表述的内容与三国故事无关,只是想加深读者对中国纪传体史书的认识。
《三国纪传》一书的故事正式开始。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开篇话。
自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开始,得了张良和韩信等人的巨大帮助,先后击败了秦国皇帝子婴和西楚霸王项羽,终于在公元前202年统一天下。
汉朝传了三百多年之后,到了汉桓帝继位之时,国家已经开始渐渐没落。汉桓帝这个人总喜欢听身边宦官们的甜言蜜语,非常讨厌良臣们的忠言善谏,整个中央政权慢慢转移到了宦官的手中。汉桓帝驾崩之后,公元168年初,由年仅十二岁的汉灵帝继位,辅佐朝廷的是大将军窦武和太傅陈蕃,这两个人都是忠义之士。
窦武,字游平,是扶风平陵人,安丰侯窦融的玄孙。父亲窦奉,曾任职定襄太守。窦武年轻时,以善习经术有德行而著称,一直不谈时政,在关西一带很有名望。公元165年,其长女窦妙被选进宫中做了贵人,窦武便为郎中。同年冬天,汉桓帝又立窦妙为皇后,窦武进而升任越骑校尉,封槐里侯。他任职期间,征召名士,廉洁奉公,不接受送礼贿赂,妻子的衣食仅够吃穿而已,朝廷里的其它官员都很佩服他。到了汉灵帝即位的时候,由于自己是皇太后窦妙的父亲,当然因女得贵,便被拜为大将军。
这天,窦武和陈蕃在朝堂会议时,陈蕃悄悄地小声对窦武说:“大将军,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人,在先帝时期就操弄国家政权,把现在的天下搞得乌烟瘴气,百姓纷扰。不如早些想些法子诛杀曹节等人,以绝后患。”窦武心中甚喜,其实自他开始辅佐朝政之时就常常想着怎样剪除这些人,可惜没有志同道合之人与其合作,毕竟是孤掌难鸣,陈蕃一说这话,正合他意。可窦武毕竟是大将军,大堂之上,官员众多,岂能轻易流露出任何表情。只听他轻轻咳嗽了一下,用手把持一下剑柄,然后对汉灵帝道:“陛下,太傅陈蕃辅佐先帝时,常常忠言直谏,微臣建议应当再加封太傅陈蕃为谏议大夫。”汉灵帝此时年纪还小,窦太后持掌朝政,当然同意了父亲的建议。
陈蕃一听窦武这话,眼睛看着他手按着宝剑,心中大喜,知道他肯定是同意了。陈蕃这个人已经官至太傅,本来已经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了,为什么还要节外生枝非要杀这些宦官呢?
陈蕃,字仲举,籍贯汝南平舆(今河南平舆北)。祖父曾任河东太守。他最初在郡里任职,被推举为孝廉,授郎中。后来授职议郎,再升为乐安太守。他一向政绩清廉,性情严肃方正,不接待宾客,士民都很敬畏他。在官至光禄勋之后,他就总是向汉桓帝直谏,桓帝虽然不喜欢他,却也知道他是个忠臣。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陈蕃谏议他的奏章,桓帝却自己干自己想的。到了陈蕃官至太尉的时候,桓帝实在是受不了他说话直接,于是借口陈蕃辟举选用人才不当,罢免了他。
公元167年(永康元年),桓帝去世,那个时候灵帝还没有继位,窦皇后执掌朝政,她下诏书说:“百姓生来就要立君,以便于管理他们。还必须有贤良的辅佐大臣,来巩固王朝大业。前太尉陈蕃,忠诚清正,为人坦荡,现在任命陈蕃为太傅并管理尚书台事务。”
窦太后如此重用陈蕃是有原因的:一是陈蕃确实是个德才兼备的忠臣;二是当初,桓帝想立宠爱的田贵人为皇后时,陈蕃认为田氏出身卑微,窦氏是良家大族,争立窦氏的态度很坚决。桓帝理论不过陈蕃,不得已只好立窦氏为皇后。窦太后知恩图报,时至今日当然会如此厚待陈蕃。
窦武和陈蕃志向相投,当天晚上就凑到了一起研究应当如何对付这些宦官。陈蕃对窦武建议道:“大将军,宦官在朝廷里是有很大势力的,咱们要想把他们除掉,首先应当壮大自己的队伍。”窦武觉得陈蕃说的很有道理,于是一步一步安排自己的亲信进入朝廷任要职。分别任命尹勋为尚书令,刘瑜为侍中,冯述为屯骑校尉;又征召被废黜的名士李膺、刘猛、太仆杜密、朱寓等人,大家都聚集在朝廷,同时邀请越巂太守荀翌为从事中郎,征召颍川陈寔为掾属,共同商定计策。当时天下官仕闻风没有不振奋的,都伸长脖子盼望着天下太平呢。
公元168年的五月有日食出现。在古代的时候,日食的发生,乃天子失德之表现。日食一般应验于君死、国亡,甚至可以可引发兵灾、国乱、死亡、失地等等。日食发生时,如从下部开始亏缺,意味着后妃或一些大臣自恣过甚、行为失律;如从旁侧开始亏缺,即意味着将发生内乱,有大兵骤起、更立天子之兆;如从上部开始亏缺,则意味着天子行政失误。
这年的日食正好是从下部开始亏缺,窦武借此为由,请求窦太后诛除宦官,并且在请求之前已经先下手诛杀了中常侍管霸和苏康,现在要动手杀曹节等人,窦太后犹豫未决。按理来说窦太后的父亲要杀的人,正常情况下她是不会有异议的,更何况还是一群宦官,那她为何如此犹豫呢?原来汉桓帝的乳母赵娆,早晚都侍奉在窦太后身边,赵娆是皇帝的乳娘,皇帝都对她敬重三分,窦太后当然要把她当作自己的心腹。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人在管霸和苏康被处死之后,都感觉自己性命也是危险之极,于是就经常极力奉承赵娆,以此来讨好太后。这一来二去,窦太后渐渐地非常信任他们,多次私下诏令,给他们封爵授官,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几个月。汉桓帝刚驾崩不长时间,国家政权尚未稳定,而这个时候,父亲要杀的人是自己的嫡信,毕竟是很舍不得,所以她就告诉父亲让自己好好想一想,然后再定行止。
这一拖就是三个月过去了。
同年八月,陈蕃见窦武已经有了动作,认为自己要除掉宦官的想法,既顺从人们的心愿,又对太后有功德,他自信自己的目的一定可以实现。
这天在朝堂之上,陈蕃向太后上了一道奏章,道:“微臣听说过这样的话,‘说话不正直,行为不端正,那就是欺骗上天,辜负世人。如果直言尽意,会受到那群凶恶坏人的仇视,马上会招致大祸。掂量两者,我愿得祸,不敢欺骗上天。’其实,臣想说的是,现在京师舆论沸腾,道路喧哗,说侯览、曹节、王甫、郑飒等人与赵娆夫人等各位宫中女官一起扰乱天下,追随他们的就升官,而反对他们的,就受到惩罚。现在满朝文武大臣,就像河中的浮木,任由水波载着摆动,贪图禄位,惧怕被害。您不久前开始摄政的时候,顺从天意,实行诛罚,苏康、管霸都已经被大将军治罪处死。当时天地清明,人、鬼都高兴,为什么才过几个月您又开始放纵左右侍从?现在大恶大奸之徒,没有比他们更厉害的。如果不马上处决他们,天下一定会发生变乱,从而危害国家,祸难已经距离不远了。我也希望您把微臣的奏章给您左右的那些人看看,也好让天下那些坏家伙知道我在痛恨他们。”窦太后听完这些话,并没有什么反应,父亲的请求自己尚未答应,陈蕃所说的这些,她怎么可以随便应答呢?当时在场的众多百官听陈蕃这么说,都惊得目瞪口呆,虽然绝大数多人都很佩服陈蕃的勇气,但谁敢随声附和表达自己的态度。
就这样又过了一段时间,侍中刘瑜感觉事情发展的不乐观,便写信劝窦武、陈蕃应该立即动手,以防发生意外变化。窦武接到信以后,马上着手准备行动,先是罢免了黄门令魏彪,以自己的亲信的小黄门山冰替代,跟着又将狡猾的长乐尚书郑飒关进北寺监狱。陈蕃知道了这些情况以后,连忙建议窦武应该立即杀了郑飒,以免走漏风声,乱了大事。窦武却不同意,他的想法是应该审问出所有同党,然后再一网打尽,于是便命令山冰等人审问郑飒,郑飒的供辞连及曹节、王甫等宦官,窦武便将这些宦官的名字全都写到了奏章中,准备第二天早朝的时候上奏,奏章中还提到,应当对朝廷里所有的宦官通通实施抓捕,然后杀掉。
当天夜里,窦武回归将军府住宿时,宦官朱瑀从小道得知消息,便偷偷看了他的奏章得到了确认,他当即暗骂道:“那些放纵非法的宦官当然可以杀。我们这些人有什么罪呢,凭什么应该一起跟着族灭?我看这纯粹就是陈蕃、窦武想要奏请窦太后废帝,简直是大逆不道!”于是朱瑀赶紧在这天晚上,召集他手下强壮有力的亲信共普、张亮等十七人进宫面见曹节,说明大将军窦武要上奏章一事。曹节听了这些话之后,惊慌失措,连忙挟持了汉灵帝,先关闭宫门,然后胁迫尚书官写下诏书,立刻任命王甫为黄门令,并让其手持诏书到北寺监狱收捕山冰、尹勋等人。山冰听王甫念的那诏书,马上知道事情已经暴露了出去,大骂王甫假传圣旨。王甫这伙人多势众,见山冰等人不服,就先杀了再说,同时救走了郑飒。
王甫回到宫里以后向曹节报告了情况,曹节心想:“我挟持住小皇帝,就不怕大权能旁落出去。”接着让王甫劫持窦太后,夺去了玉玺和诏书。窦太后知道这些宦官肯定是要谋反,但看到自己儿子在他们手中,哪敢轻举妄动,只好任由他们胡作非为。曹节接下来强迫窦太后下诏书,册封郑飒为使者持书收捕窦武等人。郑飒等人到了将军府宣读诏书,窦武都没听诏书内容,一见郑飒跑了出来,还被封了使者,就知道要诛杀宦官的事情已经败露,暗暗悔恨自己当初不听陈蕃的劝告。这时,只见他飞速步入兵营,令人射杀了郑飒,并召集北军数千人屯于都亭下,他对军士下令道:“黄门宦官反叛,士兵们要跟我尽力诛杀,事后大家会得到相应的封侯重赏。”
曹节这边的王甫又强迫窦太后下诏令少府周靖为车骑将军,假节使。正在这个时候,护匈奴中郎将张奂刚刚率军回师,不清楚朝廷里发生了什么状况,王甫拿着诏书给张奂看,并对他说:“大将军窦武要造反,这个关键时候正是你扬名立万的好机会。”张奂心中大喜,连忙答应,王甫就命其与周靖率五营军士讨伐窦武。王甫见这些事情都安排妥当之后,率领一千多人,出宫屯于朱雀掖门,等着与张奂的部队会合。
第二天早晨,窦武和王甫的队伍于阙下碰上了。王甫开始的时候见窦武人数比较多,心里很害怕,但过不多时张奂和周靖的部队渐渐增援上来,马上有了底气,他在阵前对窦武的军队喊道:“窦武造反,你们都是禁兵,应当保卫中宫,为什么跟着反叛的人呢?皇上有旨,先投降的既往不咎,并且有赏,死心塌地跟随叛军的,格杀勿论。”窦武这边的军士本来就很畏服这些宦官,早就知道他们这些人心狠手辣,再看对方部队的人数慢慢增多,一个个心里更是害怕的要命。但是在大将军面前,哪个士兵又敢公然投降呢?窦武在前面跟王甫对骂了半天,看到对方人多,当然也不敢轻举妄动。窦武的士兵们看这仗打不起来,便一个接着一个,趁着大将军不注意,都偷偷跑了。等到了中午时分,窦武回头一看,自己队伍里的士兵几乎都已经跑光了。王甫看到机会来了,立刻大手一挥,士兵们一拥而上,把窦武团团围住。其实王甫手下的这些士兵们也都不傻,杀朝廷大将军的罪名可是要被砍头的,因此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不敢贸然出手刺杀窦武?这些士兵围在窦武的周围,呼喝乱喊,就是不敢动手。僵持了一会儿,有个士兵忽然小声对窦武说:“大将军还是自行了断吧,免得受更多皮肉之苦。”窦武明白这士兵的意思,心里也是很感激,他知道要是被王甫活捉,后果更是难料,只有死得更惨。这一刻他知道自己一生至此,再无退路,心灰意冷之余,只好挥剑自刎。士兵们看到他死了,才敢蜂拥而上,将窦武枭首并挂于长安都亭。随后,王甫带着士兵们又抄了窦武的住府,将他的宗亲、宾客、姻属一一杀害。窦太后也没得安生,曹节虽然没有胆量杀她,但也不会再让她出来,便把窦太后软禁于云台里。
谋杀宦官的事情泄露,曹节等人伪造太后的命令杀了窦武等人。陈蕃开始蒙在鼓里,一听说发生变乱,急忙率领属官和学生八十余人,一起拔刀冲进承明门,振臂高喊道:“大将军忠诚护国,宦官造反叛乱,怎么能说窦氏不守臣道呢?”王甫带兵向曹节请赏之后从宫里出来,正好跟陈蕃撞个正着,听到了他的话,就斥责陈蕃说:“先帝刚刚去世,陵墓还未修成,窦武有什么功劳,他兄弟父子一门三人封侯?另外,他弄走很多宫女,饮酒作乐,一月之内,搜括财富数以亿计。为国大臣若是如此,这是臣道吗?你是国家的栋梁,徇私枉法,结成朋党,还要到这里来捉反贼?”于是命令手下逮捕陈蕃。
陈蕃拔剑大声喝叱王甫,王甫的兵士一看是太傅,都不敢靠近他。大家还用对付窦武的办法,士兵们里三层外三层地将陈蕃等人包围的严严实实,陈蕃见大势已去,为了避免手下有死伤,便向王甫宣布投降了。王甫捉了陈蕃之后将他关进了宦官掌管的北寺监狱中。宦官的随从骑士押送陈蕃时,对他又踢又踹,嘴里还骂道:“你这个死老鬼,你还能裁减我们的人员,剥夺我们的额外收入吗?”王甫怕夜长梦多,当天就杀害了陈蕃,随后把他的家属流放到比景,宗族、门生、旧部属都通通免职禁锢。陈蕃的朋友陈留人朱震当时为铚县令,听到消息,弃官哭祭陈蕃,收葬陈蕃的尸体,并把陈蕃的儿子陈逸藏在甘陵境内。事情被宦官发觉后,朱震也被抓捕入狱,全家人被关押起来,朱震受严刑拷打,但他宁死也没有说出陈逸的去向,陈逸因而得以逃脱。
自此之后,东汉朝庭的政权基本已经落入了宦官的手中,其中历史上最有名的宦官便是这“十常侍”,分别指的是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十二人,当时他们都官居中常侍。
东汉末年之时,由于当时农业生产中的土地,出现了严重的兼并问题,导致整个国家各州各地,纷纷出现了豪强势力互相争夺地盘的现象,这在历史上称为群雄割据。当时汉朝政府已经昏暗到了一定程度,宦官们忙着跟外戚互相争斗,朝廷的官员们眼看国家腐败日益严重,也都是明哲保身,哪有心思管理国家。各州郡的地方官虽然名义上都是臣子,其实都是在各自利用雄厚的实力,招兵买马扩展着自己的地盘,个个都犹如土皇帝一般。黎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喊天不应,怨地不灵,只好纷纷组织队伍反抗朝廷。
东汉末年最有名的农民起义当然要数黄巾起义了,既然说到黄巾起义就必须要先说说张角这个人。张角本身是个道士,他和两个兄弟张宝、张梁都很信奉道教。
东汉末年的早期,他们兄弟三人创立了太平道这一组织,张角就成了这太平道的创始人。其主要受《太平清领书》(三国演义中的《太平要术》)的影响,加上早期流行的“黄老”思想(黄帝和老子的思想结合起来,称为黄老思想),并把这种思想化为自己的教义,广泛向百姓们宣传。太平道的教义宣称天上有鬼神在监视着人们的行为,并会根据他们行为的善恶来增减他们的寿命,要求人们应该多行善事,少做坏事。古代人很迷信鬼神之说,所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张角的太平道发展到中国的许多地方,教徒人数达到了几十万众。所谓心诚则灵,百姓们心灵上有了寄托,做事情也就更有信心了,精神状态一好起来,身体上的疾病慢慢也就好了。
张角布道施法给百姓看病收到了效果,自己创立的太平道影响也越来越大,张角趁机自称为“大贤良师”,把自己看成世间万事的先知者。后来他的信徒越来越多,他就把全国信徒按照地区进行划分,建立了军政合一的组织,名曰“方”,一共设立了三十六方,各方首领称为“渠帅”,这在各地民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公元184年,张角看到东汉朝政腐败,民不聊生,认为这是推翻汉朝打下江山的好机会,就顺势而起,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发动了著名的黄巾大起义。本来张角的起义军与宦官勾结,想里应外合一举成功,可谁知在起义前一个月,张角的一名叫做唐周的门徒告密,供出京师的内应马元义,马元义被抓并车裂身亡,官兵趁势捕捉太平道信徒一千余人,同时下令冀州方面追捕张角及其家人。由于事出突然,张角被迫提前起义,张角军都是头裹黄巾,所以人称“黄巾军”。起义后,张角依据《太平清领书》中关于“有天治、有地治、有人治,三气极,然后歧行万物治也”的理论,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自称“地公将军”,其弟张梁自称“人公将军”。他们烧毁官府、杀害吏士、四处劫掠,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全国七州二十八郡都发生战事,黄巾军势如破竹,许多州郡接连失守、吏士逃亡,事件震动京都。
汉灵帝见黄巾军如此厉害,赶紧拜何进为大将军,率领卢植、皇甫嵩、朱儁(谐音俊)各引精兵数万,分三路讨伐叛军。
且不说三路兵马镇压黄巾军的结果如何,单说幽州刺史刘虞。这刘刺史的先祖乃是光武帝时期被废掉的太子—东海恭王刘强,所以刘虞可称得上名副其实的汉室宗亲。这天,张角的部队攻打到了幽州境界,刘虞火速召集从事鲜于辅商议对策。鲜于辅一听这军情,便道:“明公,敌军来势凶猛,并且人数众多,我军守城的官军数量与对方相差太过悬殊,必须要发布榜文,多加招募兵士才是正理。”刘虞连连点头,认同这个道理,连忙叫手下在本州内发布募兵榜文。
这榜文一发却不打紧,募兵至涿县时,竟引出了一位这县中的英雄。
(https://www.biquya.cc/id34074/1811656.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