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崤这次取得了所谓的胜利,其实并不是他的计策有多么的巧妙,而是因为那些大人物们没有把他放在眼中,他只是做了最大的努力、钻了最大的空子,如此而已。
宴会的那天晚上,白崤在崇阳府上和卫鞅、崇阳谋划翌日之事时,崇阳提出要助他一臂之力,而卫鞅则是低头不语。并不是卫鞅自私或是不肯帮他,而是卫鞅帮不了他,反倒会搭上自己,有时候,隐藏在暗中,出其不意,才是最好的一步棋。
而崇阳提出的帮助白崤却是拒绝了。因为若是卫鞅帮他,并不会惹来魏王猜疑,因为可以解释成宴会时卫鞅送白崤回去和两人救驾产生的情谊,这是无可非议之事,况且卫鞅是公叔痤门下,官位是中庶子,品级不高也不低,而且为人低调,不会引起事端,但是崇明则不一样了。崇明是天子近臣,暗地里的兄弟关系是暗地里,而明面上两人必须是一面之缘。莫要看魏王是很相信崇明,也很相信白崤,但魏王也了解崇明,更不会拿自己的江山霸业乃至身家性命开玩笑。因此,魏王必然知道崇明重情重义,万一有朝一日白崤要他魏罃的项上人头,难保崇明不会处于兄弟义气而帮他行那犯上之事。而侍卫统领想谋害一国之君,怕是他魏罃和泱泱大魏国会成为天下笑谈。
而白崤深知这一点,他也明白,魏王既不可能容忍权臣结党,独霸朝纲,也不可能纵容近臣与大臣、外人交情过甚。而若是真引来魏王猜疑,没准还要牵扯上卫鞅,因此,总是他白崤真拼却了财富、自由乃至身家性命,他也不能看着他活这两世上最好的知己和兄弟为他而铤而走险。所以,白崤拒绝了崇明提出的帮助,以卫鞅的安危——他另一个兄弟的性命压在崇明肩上,拒绝了他。
其实,白崤并没有看出,崇明其实是一个性格太过直爽、太过性情中人的聪明人,他并不是一个什么都不懂、不懂心机和算计的人,想想也是,一个这么直率的人若是不够聪明,又怎么可能在这勾心斗角、权谋诡诈的宫中生活得如此如鱼得水,而这些都是事情结束后,白崤才想明白的。
在崇明眼中,兄弟情义要远胜过身外之物乃至身家性命与个人荣辱,他不是没想到自己可能由此而浪迹天涯,或者是化为一抔黄土,他想到了,只是在他心中,一世人,两兄弟,同生共死。
他也不是没想过若是因此而将他们的情义公诸于众时会搭上卫鞅,但是他也明白,卫鞅这人看似严肃沉稳,但是若是该做大事的时候,他是决计不会犹豫的。只是白崤和卫鞅心里想的是应对的办法,因此而彻夜难眠,而他则是什么都不想,只要他们做了,不管结果如何,他们三兄弟一同承担,所以,他酣然入睡。
也正是因为崇明的聪明与应变和这份情谊,所以他才会在大殿之上配合卫鞅。你道是崇明为何进来的时机如此凑巧,凑巧道魏王刚要将问题让公叔痤和庞涓解决他就正好进来打断?你道是为何那蔡苇能到朝堂之上君臣面前说话?你道是为何那尸体能摆于朝堂之上?你道是……为何打断卢山和从前一女子好事的恰好是崇明?——崇明根本就不曾撞见过卢山从前胁迫以女子,这一切都是崇明瞒过了魏王,瞒过了魏国大臣,甚至瞒过了白崤而做下的欺君之罪!只是这一切都进行得恰到好处,所以无人看破,包括当事人白崤。
白崤的计策也因为崇明而变得更加丰满。
白崤的计策一共分为三计:第一计,提出捐献,化被动为主动;第二计,浑水摸鱼,将两派矛盾激化;第三计,借题发挥,暗示众人谋财无望。
这计看似简单,但真正实施起来却需要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差错。首先他要抢住时机,率先抛出白家的馅饼,将众人的目标由他转向白家财产,将自己置身事外,将包袱丢给两派大臣。然后,他要抓住时机,将矛盾延续以致争吵激化,引发党派之争。最后,他要提前给魏王下套,检验尸体,审问蔡苇,证明蔡苇清白,以将她带出宫去,并借小人物之口捏造赎出弟弟一事,引发众人思考,最终暂时放弃借白崤来谋夺白家家财,并且让自己远离矛头直指的地方,这样在别人眼里,自己的身上并没有错,他们会暂时放弃谋夺白家家财或是想出别的办法谋取财富,起码能保住一时。
而若是自己在他们想出办法之前便逃之夭夭,呵呵,这叫不叫死无对证呢?
所以,三计之后,白崤要用最后一计——走为上计,逃!
(https://www.biquya.cc/id33634/1837412.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