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卫亡的主要原因
卫国亡国是一个扭曲的过程,在卫懿公决定发动荧泽之战时,胜负已见分晓,灭亡只是早晚之事。然而,总要扪心自问:什么才是真正导致卫国被灭的原因,是卫懿公的昏庸么?
按历史记载:卫懿公爱鹤亡国,而且还留下“老鹤乘轩”的成语,算是十足的昏君!也是卫国被灭的根源。
但是,读历史,不能不信,也不能尽信。比如明宣宗朱瞻基,多好的一个皇帝,创下“仁宣之治”的盛世,却只因业余爱好斗蟋蟀,就留下一个“蟋蟀皇帝”的骂名。
再比如崇祯皇帝,算得上昏君么?绝对不是!只因为处于乱世,国运终结,就留下一个昏君的名声。
那么,卫懿公就一定是个昏君?是卫国亡国的原因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至少要搞清楚以下三件事:百姓为什么不愿意帮助卫懿公防守?卫懿公为何要发动荧泽之战?卫国臣子是否以为卫懿公是昏君?
先说,百姓为什么不愿意帮助卫懿公防守城池?
据史料:百姓对卫懿公“爱鹤而不爱民”的做法,存有怨气,所以,不愿意帮助卫懿公防守。
当然,卫懿公过分地喜欢鹤,并“以卿之秩宠之,以卿之禄食之”,肯定是不对的。
但是,这绝不是百姓产生怨气的主要原因!如果,有人会因此而产生怨气,绝不会是百姓,而应是卫国臣子。这个很好理解,“凭什么鹤能够做士大夫,我却只能做小臣?!”但问题就是,在对抗狄军的过程中,卫国臣子表现得很忠诚,不像有怨气的样子!
那么,百姓的怨气究竟来源于何处?
说白了,是卫懿公的出身问题!
卫懿公是卫惠公的儿子,也就是在本文第三章“淫乱仁孝的卫国”中,公子朔的儿子。当初,公子朔使用一个阴招,害死了急子和公子寿,气死父亲卫宣公,当上诸侯。但急子和寿表现出来的兄弟仁爱之风,实在感人肺腑。所以,卫国百姓心中怀怨,不服卫惠公。于是,公子职和公子泄联合大臣宁跪,赶走了卫惠公。
后来,卫惠公在舅舅齐襄公的帮助下,率领五国大军杀入卫国,打败了周子突,干掉了公子职和公子泄,赶走了公子黔牟,重新继任卫国诸侯。
卫国百姓畏惧齐襄公的兵威,只能咽下这口气,让卫惠公当诸侯。但是,百姓表面归附,内心并没有真正的顺从,而按照说法,就是“百姓日夜咒诅:如果上天有知,必不使卫惠公安享爵位”。
但是,诅咒没起到作用,卫惠公还是寿终正寝,也算老天不开眼!因而,当卫惠公去世,儿子卫懿公继位后,卫国百姓内心深处并没有真正地认可卫懿公,而是“民心归附公子毁”——公子硕与宣姜成婚后生的儿子。也就是说:卫国百姓将怨气转移到了卫懿公身上。
按理说,公子硕与宣姜乱伦生下的儿子,能有什么能力,令百姓归心的?只不过,齐襄公扶持卫惠公继位时,基本杀尽了卫宣公留下的所有子嗣,只因为宣姜的关系,留下了公子硕一脉罢了。
这就简单了,问题不在于公子毁有多好(不可否认,公子毁虽然人品不咋地,治国还是有一套。然而,在东周时期,有多少圣贤公子?贤明超过公子毁的多了去,也没有见百姓归心!),只因为卫惠公早已名声烂透,儿子也受到了牵累!
这才是百姓对卫懿公产生怨气的根源!
所以说,卫懿公继位后,即便处处都表现出明君楷模,料想百姓都不会认可他,更何况还敢养鹤?这就是死罪!
这也是为何,当卫懿公组织百姓抵抗狄军时,百姓逃避深山,卫懿公才会如此意外!
只因为养鹤并不至于失去民心,民心却早已失去。
再说第二个问题:卫懿公为何要发动荧泽之战?
因为,在接到狄军来袭的消息时,卫懿公的第一反应,并非主动出击,而是组织百姓据城坚守!
为什么后来卫懿公却决定主动出击,放弃据城而守的优势,决定“以己之短,攻敌之长”?
或许,卫懿公做出这个决定,有两个原因:一是失望,二是意欲奋起!卫懿公自以为还算爱民,治国也算尽心,但是,没有想到,百姓会这样评价自己。卫懿公很失望,就好比你尽心对朋友,朋友反以为你是傻子!一样失望!
失望之余,卫懿公决定赌一口气,奋起一把,证实自己。所以,卫懿公放弃了坚守,选择了主动进攻。因为踞城而守是通常做法,守住了是应该的,守不住将万劫不复!所以卫懿公决定主动出击,如果侥幸成功,将会树立威德,挽救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万一失败,自己也算为卫国尽了心。
或许,这就是卫懿公出击荧泽的心态,只是赌一口气,奋起一把,向百姓证实自己!归根结底,还是因为百姓的怨气。
最后说,卫国臣子是否以为卫懿公是昏君?
这个问题,将通过石祁子、宁速、渠孔、礼孔以及弘演等人的例子证明。
石祁子和宁速,这两人是卫国的中流砥柱,治国贤臣。在卫国抗衡狄军的过程中,石祁子和宁速一直支持卫懿公。比如劝说百姓帮助防御,主动要求出战荧泽,尽心防守城池,保护卫懿公的夫人,以及后来扶持卫懿公的儿子(卫申)继任卫国诸侯等。
渠孔是卫国的大将。虽然渠孔军事才能一般,但在对抗狄军的过程中,渠孔一直尽心帮助卫懿公收拾军心(虽然手段有偏差),而在与狄军之战中,渠孔更是身先士卒,直至战死。而随行的卫军将领也都一一战死,或者自杀。没有一人苟存!
礼孔是卫国的太史。礼孔编造谎言,欺骗瞍瞒,其实只是为了向石祁子和宁速报信,令石祁子和宁速有准备,而在通信之后,礼孔自杀,追随卫懿公于地下。
卫国臣子如此尽心辅助卫懿公,已经说明问题,卫懿公绝不是想象中的昏君。人性本自私,蝼蚁尚且偷生。能够让这么多臣子甘心为之舍命,绝不是昏君能做到的。
然而,卫国臣子所为并未到此结束,最惨烈的应是弘演。弘演奉卫懿公之命,向齐桓公求救,却被齐桓公踢了皮球,弘演无奈归国。弘演回到卫国时,恰逢荧泽之战刚刚结束。弘演不顾危险,前去寻找卫懿公,而卫懿公已被砍成肉泥,只剩下一片肝脏完好。
于是,弘演先对着卫懿公的尸体行了君臣之礼,然后,弘演说:主公身死,无人埋葬,我将以身为棺,掩埋主公。弘演用刀割开肚子,将卫懿公的肝脏塞进自己的肚子里。慢慢地,弘演跟随卫懿公去了。
每每到此,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这就是卫懿公的臣子!何等忠义!即便春秋五霸,也无如此臣子!
因此,卫懿公算不算得上明君,不敢定论,但说卫懿公是昏君,是极其不靠谱的!
事实就是:卫国还是亡国了,而且百姓死亡殆尽。
只能说:一个不得天时的诸侯,奋力挣扎,却落得身败名裂。
如果非要给卫国亡国归纳一个原因:那就是怨气!
怨气才是卫亡的主要原因!
3、反思
不管怎么说,“成败论英雄”是世之常情!
卫懿公还是输了,不仅输了自己,也输了身后名声。
但是,既然读史,就要从中得到借鉴。
卫国被灭的过程中,从始至终,就看到了怨气。
百姓因为怨气拒绝帮助卫懿公防守,卫懿公却因百姓的怨气,赌下一口恶气,决定放弃了守城战,发动荧泽之战。最终,导致卫国亡国,百姓被杀十之八九,只剩下七百二十人!
那么,就要反思:怨气到底要得,要不得?
如果卫国百姓,能在狄军来袭时,放下怨气,帮助卫懿公防守城池,是否能够避免悲剧的发生?
应该可以!至少,卫懿公不会主动出战荧泽,卫国君臣百姓同心协力据城而守,胜算会大很多。
或许,卫国百姓会问:凭啥?凭啥放下旧怨,凭啥帮助卫懿公?
结局就是:当百姓在质问“凭啥”的时候,已经将自己置于死地!(当卫国百姓出逃,狄军在后追杀时,我相信百姓心中是悔恨的:如果帮助卫懿公防守城池,或许,就不用死了。)
那么,凭啥就有了答案:人都想活下去。
这也就是所谓的心胸。后世,廉颇对蔺相如不满,穷追猛打,极尽逼迫之事,但蔺相如始终忍辱。因为蔺相如知道:如果自己跟廉颇置下怨气,将相对抗,赵国将会处于危险的境地。一旦赵国危险,两人都不会得到好结果!所以,蔺相如一直忍让廉颇。
人生也是如此,与其对抗置气,不如放下旧怨,一笑言和。
原谅了别人,也就是成全自己。
(https://www.biquya.cc/id21654/147657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