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闲谈东周五百年 > 第四章 小白即位

?

  (一)鲍叔牙与管仲

  在正式说齐桓公的故事前,首先要好好说说鲍叔牙和管仲的故事。鲍叔牙是齐桓公小白的老师,管仲是小白哥哥纠的老师。

  诸葛亮卧居隆中时,常以管乐自比。这个管就是管仲,乐是指乐毅,是战国时期一个伟大的人,后文会说到。

  诸葛亮是何许人,这里就不多说了。能让诸葛亮自比的人,需要什么样的本事?这个管仲本事到底有多大,马上就要说到。但在这里,主要是说说鲍叔牙的故事。

  唐朝韩愈的《马说》曾经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你为此而感叹,那是因为你没看过鲍叔牙和管仲的故事。看管鲍的故事后,或许感叹就会变为:伯乐时常会有,鲍叔牙却绝无仅有。

  管仲本是管氏族人,也就是管至父一族的人,但是管仲与出身高贵的管至父没法比。管仲自幼家贫,且早年丧父,只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糊口,管仲只好与他人做点小买卖,这个人就是鲍叔牙。

  管仲自小为人高傲,自以为天下才有十斗,管仲自占八斗。所以,在与鲍叔牙一起做买卖的时候,管仲时常给鲍叔牙出主意。鲍叔牙一直觉得管仲是天下奇才,所以都听管仲的,结果做一单赔一单,把鲍叔牙的家底赔得挺光。但到了年底分红的时候,管仲还要拿红利,让鲍叔牙自己承担损失。

  他人都看不过去,就跟鲍叔牙鸣不平,痛诉管仲贪婪。鲍叔牙不以为然,说:你们以为管仲贪财么?只是因为管仲家里穷,我自愿让给他的。

  两人干了一段时间买卖之后,管仲又去当兵了。管仲当兵当得也极有个性,每次军队冲锋的时候,管仲都殿后,摇旗呐喊。撤退的时候,管仲来了精神,冲在最前面,带领大家开路。

  战友实在受不了管仲的行为,纷纷痛斥管仲的怯懦。鲍叔牙看不下去了,又就出来替管仲澄清:管仲不是贪生怕死,而是因为家有老母,不能舍命。鲍叔牙替管仲澄清完,还要质问别人,你以为管仲真的怯斗么?!。

  后来连管仲自己也觉得自己没有发掘的潜力了,于是找了另外一份比较稳当的职业——当官。结果就是,管仲不论谋划啥,啥失败,还每次都被老板辞退。大家又出来嘲笑了:你说你当官都当不好,你还能干啥?

  管仲也苦闷,甚至对自己产生了怀疑,连个官都当不好?!就在这个时候,鲍叔牙又出来安慰管仲:人生有遇与不遇之分,等你际遇来临,肯定谋必中,万不失一。

  这就是鲍叔牙,不论管仲发生何事,他人如何看待管仲。鲍叔牙都坚定地以为,管仲是块金子,是一块占了天下十分之八斗才的金子,一直力挺管仲。

  后来,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齐国诸侯,居于劣势的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帮助下,打败了居于优势的由管仲辅助的公子纠。

  小白继位以后,准备大肆封赏夺位的第一功臣鲍叔牙,令鲍叔牙主持齐国国政。没想到鲍叔牙坚辞不受,而且一直向小白强调:齐国想要称霸天下,只有管仲能够做到。在鲍叔牙的不懈努力下,小白终于听了鲍叔牙的话,任命管仲为上卿,主持国政。

  际遇未到的管仲终于得到机会,施展抱负。而管仲也不负鲍叔牙的信任,强盛齐国,九匡诸侯,立下千古美名。

  管仲曾感叹: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

  没有鲍叔牙,或许管仲早已泯然众人矣。但是,鲍叔牙不仅发现了管仲的才能,而且在管仲受到质疑,甚至在管仲产生自我怀疑时,鲍叔牙依旧力挺管仲,支持管仲。最终还将留名青史的机会让给管仲,令其施展抱负。

  鲍叔牙如此知遇,强伯乐多矣!

  (二)改变命运的一箭

  话归正题,且说群臣诛杀无知和连称后,便想扶立齐襄公的儿子继位。群臣一琢磨:古制,非立嫡,则立长。既然齐襄公没嫡子,那就立长吧。

  于是,群臣向鲁庄公沟通,希望接回纠,继任齐国诸侯。无知谋逆后,管仲便带着纠逃到了鲁国——纠的娘家——避难了。

  鲁庄公接到这个消息后,很高兴!自己被齐襄公压制了半辈子了,总算找到机会,翻身做主人了。于是,鲁庄公手里捏着纠不知道该咋办了?有钱了,是拿馒头醮着红糖吃好?还是用地瓜醮着白糖吃好?

  鲁国大臣施伯就给鲁庄公出主意:齐国没有诸侯,对鲁国是有利的,我们不如暂且不令纠回国,观看齐国将如何应对?

  都说施伯是个聪明人,但这个建议,实在没看出施伯的智慧。施伯以为捏住一个纠,鲁国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想怎么欺负齐国怎么欺负齐国了?这个问题可以参考宋徽宗和宋钦宗,也可以参考明英宗朱祁镇,金太宗完颜晟和瓦剌也先都曾以为捉了皇帝,就可以肆意地欺负宋和明了,但结果就是宋和明重新扶立一个皇帝,于国丝毫无损。

  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如此而已。

  大家或许会问,那鲁国手里拿着一个纠有什么用?难道让他白吃白喝,吃完喝完拍拍屁股走人?当然不是!这个可以参照宋庄公扶立郑厉公的做法,先跟纠谈条件,能索取多少好处就索取多少好处,然后火速送纠回国继位,最后,争夺谈判利益。只有纠当上齐国的诸侯才是对鲁国有利的。

  可惜,鲁庄公不是一个果断的人。鲁庄公犹豫了,不知道是应该听齐国群臣的,送纠回国?还是应该听施伯的,扣押纠?就这样犹豫了几天,小白已经进了齐国边境。

  最后,鲁庄公在母亲文姜的逼迫下,下定决心,护送纠回国。

  管仲听说这个消息后,很高兴,但掐着手指头一算,得!按照这个速度下去,鲁国的兵还没出门呢,小白就已经登基做诸侯了。

  管仲立即向鲁庄公求了三十骑快马,连夜追赶,要杀了小白。

  管仲昼夜赶路,终于在即墨地段追上了小白的车队。但管仲一看小白和鲍叔牙有一百多乘呢,知道不是对手。

  于是,管仲很熟地跟鲍叔牙打个招呼,装作大义凛然的样子对小白说:纠是长子,你是次子,继任诸侯的应该是你哥哥。你还是别回齐国了,省省劲吧。

  鲍叔牙虽然很欣赏管仲,但是这等大事不能含糊!鲍叔牙大喝一声:管仲,你一边去,现在各为其主,你别找不痛快。

  鲍叔牙话刚说完,莒国兵马就准备开杀了。就等着小白回国做诸侯,然后发赏钱呢,你来捣乱,不是找打么?!

  管仲一看自己的铁杆也翻脸了,哈哈一笑,装着要走,但是,管仲却暗地里搭弓射箭,一箭射向小白。

  只见:小白应声中箭,口吐鲜血,倒在车上。

  众人都以为小白死了,莒国兵马更是嚎啕大哭:这趟差是白出了。

  管仲也以为小白已死,忙回鲁国报信。鲁国君臣知道这事后,也不担心小白抢诸侯了。于是,端足了架子,慢慢悠悠地往齐国来了。

  小白那一口血吐得太逼真,鲍叔牙也以为小白死了。就在鲍叔牙准备开哭的时候,小白站起来了。

  原来,管仲这一箭只射在了小白的衣钩上,并未射到小白。而小白口中的鲜血,也是小白急中生智,咬破舌尖,吐出来的。管仲原是妙手神射,关键时刻却掉了链子。际遇未到啊。

  假设管仲这一箭射死小白,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齐桓公,更别提九匡诸侯了。假设管仲知道这一箭未射死小白,鲁国兵马快速逼近,齐国群臣面临着鲁国大兵压境的压力,说不定就会立纠为诸侯,历史也将改写。只有管仲误以为自己射死了小白,鲁国才会慢悠悠地赶路,给了小白入城说服群臣的机会,小白也有充足的时间稳定局势,应对鲁国的来兵。等鲁国大军压境时,齐国已经盛装以待。

  这一箭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

  (三)天意如此

  鲍叔牙一看小白小伙子挺机灵,装死装得挺到位。于是,两人换了便装,连夜进了齐国。

  进入齐国后,鲍叔牙就开始游说齐国各大臣,扶立小白继位。

  鲍叔牙的说辞是这样的:齐国连续发生了两次弑君的事件,现在必须有一个贤明的君主才能稳定社稷。而且,诸位本来是迎接纠继位的,却是小白先进了齐国,这就是天意!况且,诸位没看到郑国的下场么?郑国就是因为宋庄公向郑厉公所求甚多,郑国不堪其负,才逐渐衰败的。难道我们齐国能够满足鲁国的欲望么?

  鲍叔牙这番话的确打动了齐国群臣:如果纠继位,必定要满足鲁国的各种欲望,这不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帝国能够承受的!

  群臣决定推举小白继位,即为齐桓公。

  小白继位为齐桓公了,鲁国君臣还在路上转悠。等鲁庄公接到小白继位的消息后,总算明白了:自己捏在手里的纠已经贬值了,而且贬得一文不值!

  鲁庄公怒了,大骂齐国群臣:你们说要纠继任,我把纠带来了,你们反而反悔?!于是,鲁庄公带着纠,气势汹汹地讨伐齐国,准备重新扶立纠继位。可惜,鲁庄公总是慢人一拍,此时为时已晚。在小白未继位前,鲁庄公只需要面对一个小白,现在鲁庄公却要面对齐国的大军。

  既然鲁庄公要战,管仲就给出主意:我们应当趁着小白立足未稳时,先发制人!

  鲁庄公不是鲍叔牙,对管仲言听计从。鲁庄公只是冷冷地看了奇才一眼,说:如果你说的那么对,小白早死了!

  鲁庄公完全不理会“尚未际遇的奇才”,按照自己的心意,带着兵来到乾时(地名)准备与齐国大战。结果,鲁庄公又中了齐国的诱敌深入之计,差点丢了性命。

  诱敌深入这种计策实在司空见惯,不想多描述,简单说一下吧。齐鲁两国相遇,齐国雍廪先来挑战,两国交手数合后,雍廪诈败,转身就跑,鲁军就追。追了一会,雍廪又回头来打,打了几下,转身又跑,鲁军再追…等鲁军发现中计转身想逃的时候。以鲍叔牙、宁越为首的两拨伏兵蹿了出来,三面夹击,鲁军大败。然后,齐国开始追杀鲁国军队。

  最后结局就是:鲁国全军大败,大将梁子和戎辂被俘,被小白下令处死。大将曹沫负伤。鲁庄公落荒而逃。

  乾时大战,齐国大胜。

  齐桓公总算稳稳地坐上了诸侯。

(https://www.biquya.cc/id21654/1453423.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