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涉到达齐国都成临淄,韩信在自己的齐王官邸接见了他,不过是密秘接见。这要被刘邦知道了那就麻烦大了。吃里扒外背主通敌的名声毕竟不好听还是杀头之罪。这是韩信第一次见项羽的使臣。武涉的到来向韩信传递了一个信息,那就是一向自命不凡孤傲清高的项羽,终于向他韩信这个曾经受过胯下之辱的混混低下了他高贵的头颅。从刘邦迫于无赖不得不封他为齐王,到项羽也向他派遣使臣抛出橄榄枝。韩信已经很清楚自己这在场战争中举足轻重的分量。无论是霸气冲天的项羽还是狡猾无赖的刘邦都开始要看他韩信的脸色过日子了。自己轻轻一跺脚大地都要抖三抖,上帝给了他韩信一次由他来决定国家命运的机会。实在是莫大的荣耀和骄傲。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由一人的选择从而最终决定了国家的命运和左右了历史走向的人,我认为只有三位有此殊荣。韩信是其一,其次是明末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他不满李自成的部下抢了他的老婆(陈圆圆),于是放清军入关,从而让李自成本来该坐天下当皇帝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儿,最后落得个鸡飞蛋打,狗辇尿泡空欢喜。另外就是那位离我们时间很近,生平故事很传奇也很风流,我们家喻户晓人称少帅的张学良。蒋介石二次北伐时,坐守东北拥有三十万大军的奉系军阀张学良突然改弦更张倒向将,从而给北方各路大小军阀来了个釜底抽薪,最后不得不顺应时事都归顺了南京国民政府,从而结束了中国长期以来军阀混战的局面。虽然是一场弱肉强食大鱼吃小鱼利益重组再分配,中国毕竟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应该还是积极旳。公元一九三六年12月12日。他和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发动的西安四变,逼蒋介石抗日,最后促成国共合作形成全民抗战的大好局面。这是他第二次选择,同样左右了历史挽救了国家的命运,也最终将他自己推上了民族英雄的神坛。武涉此次到来不是劝降、也不是诱降更不是逼降。因为此时的韩信正是八面威风所向披靡想灭谁就灭谁,投降承服那只能是别人必须向他要完成的作业。那面对正处在一个政治事业巅峰如日中天前途无量的韩信,武涉有何策略和自信说服他背离刘邦啦?武涉当然有,而且胸有成竹信心满满。他本着大家曾经都是在同一口锅里舀饭吃的交情来告诉韩信,你现在虽然帮汉王征战,得到重用,其实就象一个赶夜路的人,只顾往前走,却走的是一条一眼看不到头的黑路,而我是来给你指一条更有希望的明道。韩信在自己的官邸盛情地款待了武涉,应该说韩信和项羽有着同样的清高,区别在于韩信并没有项羽那么傲慢即使是在自己春风得意的时候也能以礼相待求助者。
韩信以接待贵宾的礼仪安排武涉到较为隐蔽的小客厅,并请他入坐正位,自己侧面而坐。推杯换盏一阵寒暄过后,因为在楚营的时候两人其实也没太多交情也就没有太多废话闲话可聊,所以谈话很快进入正题。武涉端起酒杯以一个老同事旧相识的身份先敬韩信一杯,然后以一种为韩信前途着想为韩信命运担忧不无感慨忧虑的口吻说道:“天下受秦朝的暴政久已,所以众人齐反推翻了暴秦。各路诸侯按功行赏都封了王。而如今汉王又兴兵东进,攻取三秦不说,又集结各路诸侯兵出函谷关想攻打楚国。其目的在于吞并天下。当初他几次落在项王的手里,项王都不忍心杀他放了他。而后他就又来攻打项王,背信弃义天下皆知。您现在虽然竭力为汉王效力,迟早要被他小人之心所害。将军您现在之所以还安然无恙(活蹦乱跳地存在着).应该是托项王的福,因为他还活着。如今天下的未来完全决定在于将军您。您追随汉王,汉王就会获胜。您帮助项王,项王就会成功。您本和项王有过交情,却投靠汉王以楚为敌。现在为何不和项王联合,自立为王三分天下啦?这是聪明人都懂的道理啊!”武涉的话应该说事实充分条理清晰外加分析透彻。还真是在为韩信的未来谋划,一句话,你现在用不着再跟人当马仔了,应该出来自己开公司单干了。听了这段话你很快就会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谁家的狗就向着谁没错。武涉的话和先前刘邦给项羽定的十宗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是责任和罪过都推到了对方的身上。看来谁他妈的都不干净,项羽有些事干得很龌龊,刘邦有些事干得很狗血。辫子谁都可以抓一大把。
在这一刻整个天下都屏住了呼吸,历史也停住了脚步,似乎都在等待着韩信的回答,因为这一刻国家的前途和历史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他一人之手。韩信沉思片刻,说实在武涉的话虽然是想帮项羽解脱目前的困局但也不无道理,眼下如果自己拉出队伍来自立门户,谁也奈何不了他。历史上不少先前当小弟最后坐大成势从此就打自己的名号混迹江湖,甚至干脆取代老大自己当家作主的举不胜数。韩信此时这么做了也不是什么冒天下大不为的事儿,顶多挨两句背信弃义的骂名而已,常言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何况武涉的提醒项王覆灭之日,就是他韩信灾祸来临之时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很多历史学家都搞不明白,韩信一个聪明人为什么不抓住这次绝好的机会提前来个三国鼎立让历史更精彩啦!我们现在又不得不重复那句老话性格决定命运。韩信的性格里有一种英雄气质,而重情守义知恩图报是一个英雄必备的本色。于是他回答武涉:“我先前效命于项王,官不过郎中(后备下级干部),位不过持戟的卫士,曾出言献策却从不采纳。所以我离开项王投到汉王营中,汉王拜我为大将军,拔给我几万兵马,把自己的衣服给我穿,自己的饭食给我吃,对我言听计从,我才能取得今天的地位。人家对我如此亲近情同手足,我若是背叛,实在是天理不容的事儿。我韩信誓死效忠汉王。请你转告项王,我谢谢他的好意,我给不了他帮助。”话到这份上了,武涉也无话可说,只能恨项羽当初有眼无珠,这么好的一个人才,之前就在自己跟前打转转就是看不见,看来天不误人人自误,冥冥中一切或许早有安排,项爷你就好自为之自己看着办吧!我武涉已经尽力了。
送走武涉后,韩信回到小客厅,这时蒯通从一堵屏风后转身而出。蒯通是韩信的高参,他的所有机密蒯通都得以参与,刚才的谈话是韩信有意安排他背后旁听的。蒯通中等身材,体态微胖,宽额圆脸,其貌不扬。他和历史上所有充当幕僚的人一样都有一双亮晶晶贼兮兮的眼睛。还有一个对政治敏感的头脑。要说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他比别人对自己的主子更忠心,虽然刘邦是老大,但蒯通眼里只有韩信。这样的人放在今天也绝对是各大企业领导竞相争夺的心腹。他很清楚天下形势正处在一个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韩信的选择将最终决定历史未来的走向。无论是作为韩信的心腹幕僚还是交情深厚的朋友,此时此刻他都有必要让对残酷的政治斗争还缺乏深刻认识的韩信看清形势选正道路。因为一个错误的选择就意味着一个悲剧的开始。在那个时候似乎所有师爷类的人物都有几分给人相面算卦的本事,上个当的朋友都知道越玄乎的东西往往越能让人相信。蒯通知道此时的韩信最想听的就是他的意见,于是蒯通一开口就带有某些云遮雾绕的神秘色彩。他先端起一杯清茶呷了一口很坦诚也很郑重地说道:“我看将军您的面相位不过封侯,而且日后地位不保性命堪忧。而我相您的后背却大富大贵前途无量。”韩信不解(就是叫你反了,都不懂真笨)问:“这话什么意思?”蒯通便把在自己心里早已酝酿很久的一个大胆策划方案给韩信和盘托出:“先前天下起兵反秦,所担心的是秦朝是否能灭。如今秦已灭亡,天下因为楚汉之争连年战乱,百姓苦不堪言。楚国人依仗自己的强势,称霸诸侯,却在成皋一带被汉王的十万大军所阻挡。汉王想进攻又屡次召到失败。双方陷入胶着,无论是智者还是勇者都陷入困境。民众长期陷入战火,天下久久不能和平,因而怨声载道。此时此刻就必须有一个大智慧的人出来打破这种僵局。目前局势就象武涉所说的那样您帮助汉王,汉王就会取的胜利,您帮助项王,项王就会取得成功。但依我看,您帮助他们任何一方最终您自己的结局都不会好。所以我认为您现在谁也不能帮,乘势自立为王和他们成三足鼎立之势,以您的智慧和才能占据强大的齐国,日后进攻楚汉两家薄弱的环节,控制住胶河和泗水流域,再以礼相待其他诸侯让他们归顺于您。不愁将来没有称霸天下号令诸侯的那一天。我听说上天给于你的你不接受,你就会受到惩罚。时机到来你不抓住,你就会受到贻误良机的灾祸。”应该说蒯通的话讲得很明理也很透彻,一句话韩信你应该反了,自立门户,去为自己争取一个更光明远大的前程,说不定将来也可以弄个什么皇帝当当。能为自己主子前途如此尽心竭力地着想和谋划,蒯通的忠心耿耿还算是做到家了。韩信思量了片刻,他显然被刘邦对他的恩情和自己该不该重新选择所纠结,最后他还是相信刘邦不会害他,他倒是猜的没错,后来刘邦怀疑他谋反想杀他的时候确实也象他一样的纠结迟迟下不了手,但韩信却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可以杀他人并不只有刘邦一个人,还有刘邦的老婆。命运有时候总是爱给人开这种令人感慨万分的玩笑。一个可以决定天下命运的人,最终却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韩信回答蒯通的话几乎和回答武涉的一样:“汉王对我不薄,我岂能忘恩负义以图他求。”看来韩信已经打算铁了心一条道走到黑了。但蒯通却还没死心,他本着一个心腹幕僚的责任心和一个挚友的坦坦真诚继续努力地想说服韩信(在此我真想替韩信向蒯通鞠一躬,哥们儿你已经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了,有些事情你真的改变不了)。接下来蒯通的话可谓是苦口婆心语重心长了,并且引经据典他说:“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余曾经是生死之交,后来因为张黡、陈泽事件发生争执心生怨恨,张耳终于在灭齐国的战役中,在汥水南面杀死了陈余。这两人情深意重天下皆知,最后却要置对方于死地为什么?仇恨和灾祸都是从欲望中而生,人心往往又受毫无止境的欲望所左右。您现在想凭忠心和信义认定汉王将来不会害您,你们之间的利益冲突,远远大于张耳和陈余因为张黡和陈泽的事件,您和汉王的交情远远不如张耳和陈泽的交情,结果会怎样难道不明白吗?大夫文种保住了即将覆灭的越国,使得越王勾践获得踹息的机会,后来他卧薪尝胆励精图治越国终于灭掉了强大的吴国,称霸诸侯,功成名就后的文种却召到了杀害。为什么?因为他的威望高过了君主,他的功绩已经到了无法封赏的地步。君王感到恐慌和不安,不得不卸磨杀驴。也就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论交情您和汉王的交情不如张耳和陈余,论忠心您对汉王的忠心不如文种对越王的忠心。如今您功高震主,居功至伟。归服楚国,楚国人不相信你。依附汉国,汉国会对您感到恐惧。那您带着这样的威势和功绩又到何处去安身啦?”真是一腔肺腑言感天又动地,估计蒯通自己都想哭了。韩信似乎态度不再坚决毕竟别人也是为自己好,好歹也该给点面子。于是说道:“您先别说了,让我考虑考虑吧。”
应该说蒯通鼓动韩信背离刘邦并不是出自于私利,完全是怜惜他旷世奇才英名盖世不希望他将来落得个被卸磨杀驴的下场。我不得不感慨蒯通的远见卓识和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应该说韩信后来的结局的确被他不幸言中了。所以不少后世的史学家都骂韩信是战场上的雄狮政治上的灰老鼠。他放弃了一次改变自己命运的大好时机。而且持这种意见的不在少数。为此我们现在不得不来分析一下,秦朝灭亡以后,有能力一统天下的几个重量级人物的背景。首先是项羽他是楚国贵族,他和叔叔项梁、项伯反秦的目的是为了复国。所以当他看见秦始皇那支盛世华仗打眼前经过的时候,说了一句‘我当取而代之’。说话的时候底气足胆气壮,算是立下了凌云壮志。刘邦也有幸看到过这支仪仗,也说了一句话‘大丈夫当如此也’。为此,特别是汉朝人认为刘邦当时也立下了要当皇帝的志向。我觉得这纯属是扯淡。刘邦的话无论从言词和语气上来分析,都只能算着羡慕之词,以他当时一个泗水亭亭长的身份,如果也可以当皇帝的话,估计他自己都觉得自己有神经病。历史上没有记载韩信也说过类似的话。应该说韩信确实有要立一番事业的志向,即使在他穷困潦倒时也没放弃,我要说的是他并没有一统天下的抱负。当然我们不能说他完全没想过,要说皇帝这职业是个人都想干。韩信是聪明人他和别人的区别在于,他知道什么样的人可以去干皇帝。记得当初刘邦刚刚拜他为大将军的时候问他,他和项羽有什么不同时韩信回答:“论文武韬略,兵强马壮汉王都不及项羽,论对人恭敬体恤下属汉王也不如项羽。但项羽脾气暴躁刚愎自用,不喜欢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且吝啬从来不愿意封赏有功之臣。而汉王你却愿意把胜利的果实和将士们一起分享。所以用汉王的长处制衡项羽的短处。从而取得先机由弱变强自可转守为攻也。”可以看清别人的韩信不会秤不出自己的份量。就我认为韩信之所以不反,除了觉得刘邦有恩与他以外,到底该不该和别人一样去争天下他自己其实并没有这个自信。要知道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并不等于一呼百应的政治号召力和影响力。他真的决定单干了,到时候顶上一个背信弃义、乱臣贼子的罪名又会有多少人听他吆喝啦(我们先前那个副统帅林彪就是个例子)?
权衡利弊韩信在心里更倾向于死心塌地跟着刘邦一条道走到黑,不过蒯通显然还没死心,这位老兄要对韩信做最后一次迷途挽救.过了几天他再向韩信提及此事说:“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就能遇见事物发生的征兆;善于谋划的人能够把握时机。不听意见不善思考的人,想让自己长久处于不败之地是很困难的。所以处事当机立断是明智之举。优柔寡断就会祸患无穷。考虑事情太注重旁枝末节,关乎国家命运抉择时就会误国误民。也会给自己埋下祸根,终将会功败垂成。所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话说到这份上了,估计蒯通想给韩信下跪的心都有了。但韩信还是觉得刘邦应该没有要杀他之心,怎么说自己的功劳摆在那儿,天下人都看得见。到时候不会没有人出来为他说话。他忘了世界上所有白的东西其实是可以被摸黑的,功臣找个罪名给你扣上你就可能是叛臣,杀你只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儿。韩信死硬的态度让蒯通彻底落了个透心凉,他知道自己这样努力地劝说韩信反叛刘邦,其实已经引火上身了。也就是说韩信倒霉的时候他蒯通也会跟着倒霉,而以他超凡卓越的预见力这种事在不久将来的某一天,一定、肯定以及铁定会发生。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想办法让自己能成功地躲过这一劫。他走出齐王官邸,抬头仰望天空,心中升起无限的惆怅和悲悯。他嘴角挂着一丝自嘲的苦笑,一时间什么天下危亡英雄报国,已经和他无干。在他看来这不过是一个犹如黑洞般的巨大漩涡,所有人的命运都是命中注定。即使是你提前预知未来,其实你也无力改变它必然的过程和结果。各安天命好自为之吧!
蒯通最后选择了离开正值事业巅峰的韩信,而且是永远地远离政治,并重新选择了一个他并不擅长的职业,呼风唤雨装神弄鬼——巫师。韩信对蒯通的离去颇感遗憾,毕竟蒯通是一位难得的人才,当然他也知道自己真的有那么一天落了难,谁也不会心甘情愿地陪着你去死。应该说蒯通的离去,排出了他最终走向那条别人早就为他量身定做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不归路的所有障碍。
(https://www.biquya.cc/id20496/1205771.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