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最强三皇子 > 第90章 进城

咋说也是同朝为官,老好人的曹大人不想把关系闹得太僵。

而且,李大人这样的官员,在大黎实在太多了。

李大人的无能,也不算是什么特别严重的问题。

最起码,他还对朝廷忠心,他还没有贪污的太严重。

他只是没能力而已。

连曹大人都能这么认为。

可想而知,大黎的官场已经乌烟瘴气到了什么地步。

直到李孝承走远,李大人等官员才颤颤巍巍的起身,一身官服已经被冷汗打湿了。

他们在李孝承的眼中看到了杀气。

没错,就是赤果果的杀气。

还好,曹大人帮他们度过了这场危机,不过,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啊。

江南郡这烂摊子,到底怎么收拾啊?

李大人脑中一片浆糊。

“李大人,你也别想太多,江南郡的情况有多严峻,咱们最是清楚,我看这三皇子盛气凌人的,也没什么本事,咱们做不到的事,他也做不到,最后只能灰溜溜的离开,咱们没什么大事的。”

江南郡的司马心倒是挺大的,直到现在还抱有乐观的心态。

不过,他说的话确实也挺在理儿,不少官员大点其头。

有些官员也听说过这位不怎么露面的三皇子,在宫中经常受欺负,甚至宫女都能踩他几脚。

就这样的窝囊废,能解决现在江南郡的问题吗?

太异想天开了。

等他灰溜溜的离开,大家依旧过以前的生活。

接着奏乐,接着舞。

虎头蛇尾的上级领导,他们见多了,也不差三皇子一个。

同僚们的劝说让李大人稍稍松了一口气,腾出手来,擦了擦额头的汗水。

“小姐,这个皇子还真不一样呢,不过,江南郡府衙的钱早都用光了,他带的也不多,怎么拯救数十万灾民呢?这不是异想天开吗?”

队伍最后边的一名小丫鬟摇头说道。

显然,对李孝承不抱太大希望。

“小环说的对,这位三皇子太冲动了一点,没搞清楚事情就说当地官员无能,万一他收拾不了这个烂摊子,岂不是成为别人的笑柄,还是太年轻了。”

三个小丫鬟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

而她们的小姐却是目光炯炯有神,看着前方那个骑着高头大马的年轻人。

他竟然是大黎的三皇子,这实在太震撼了。

救她的人,竟然是三皇子殿下!

而且,长得还挺干净的,就是瘦了点儿。

不过,别看人家瘦,刀马上的功夫一点都不差,三下五除二就把那恐怖如斯的山贼老大斩于马下。

试问,同龄人谁能做到?

未来可期呀!

“行了,都别议论了,咋说三皇子殿下也是咱们的救命恩人,而且,本小姐姐觉得他和那些废物皇子,乌合之众的官员有本质的区别,最起码他想救灾民的心是真的,咱们先看情况吧,他若搞不定,我就去求父亲。”

小姐都开口了,三个小丫鬟都赶紧闭上了嘴巴。

不过,大家的眼神很是怪异。

帮着恩公渡过难关,这没任何问题。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嘛。

可你把这位年轻皇子夸得天花乱坠,没有任何缺点,这是咋回事儿啊?

还有小姐,你难道忘了吗?

这次你是离家出走,主子可还生着气呢,你回去求,人家真会帮吗?

靖州现在的情况可不比江南强多少。

虽然老百姓都能吃饱饭,可晋国使臣已经来了。

如果谈判破裂,很可能会有兵乱。

兵乱可是比天灾,还要恐怖。

靖州铁定自顾不暇,哪有闲工夫管江南的闲事儿啊。

退一万步讲,就算朝廷从中调节,那又跟自家主子有什么关系呢?

主子又不是靖州刺史。

小姐还是把事情想的太简单了,这里边的牵扯实在太多了。

反正几个小丫鬟心中认定,李孝承不可能把这个烂摊子收拾好。

最后定然会灰溜溜的离开。

这也不能说这位皇子的能力不行。

大黎这个国家毫无凝聚力,各方顾着各方的利益。

你想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根本不可能的。

你遭了灾,那就是你点儿低,自己扛着吧。

能过去就过,过不去死了算球。

别说三皇子了,就算陛下亲临也无济于事。

李孝承一行人马率先进了江南城。

马蹄刚刚踏足这座刚遭灾的城,李孝承的眼睛便眯了起来。

马路很是干净,分明是刚刚用水泼过。

面子工程做的真好啊,可一到动真格的时候,啥也不是。

李孝承又在小本本上给李大人记了一笔。

现在他还没有整治江南官场的心思,城外那数以万计,嗷嗷待哺的灾民还是第一位。

他在城里走了很久,心中稍稍松了一口气。

城里的情况比城外强太多了。

尤其是粮店,都还开着。

透过门缝,李孝承能看到大量的粮食,只不过没人买。

老百姓手里没钱,只能望洋兴叹。

你指望这些商人义务捐赠粮食,根本不可能。

他们发的就是国难财。

而且,他们从远处运来粮食,确实也费了很多力气。

李孝承哪怕是官家人,也不能强制让人家捐粮是吧?

事情远没到这一步。

“嗯?有财粮铺!”

李孝承看到这家粮店,立马勒住了缰绳,后方大部队紧跟着停下。

“三皇子殿下,怎么了?”

曹煜疑惑的问道。

心中那是警铃大作啊。

三皇子殿下,咱们千万别冲动,冷静啊。

人家粮店里虽然有粮食,但那是人家花真金白银收购的,你用钱买可以,可千万不能抢啊。

“这家粮店什么情况?”

李孝承询问道。

“情况?三皇子殿下,您是问这家粮店的米价为什么那么高吗?京城的米价是五文钱一斤,而这里是四十文,这也很正常。”

“毕竟江南遭灾,本地粮食供应不上,只能从外地往过运,成本自然高了,再加上物以稀为贵,而且,这还不是我大黎米价最高的时候,三年前北方遭遇大旱,米价已经涨到六十文了。”

曹煜轻声细语的和李孝承解释。

目的很明确,让三皇子平息火气。

(https://www.biquya.cc/id173614/56793063.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