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思恭的神色有些诡异难堪。
下意识看向朱泺。
朱泺明白,骆思恭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副表情。
恐怕是因为辽东百姓。
他早有心理准备。
李氏父子在辽东作威作福,就没有干过什么好事。
在这种情况下,辽东民心不向朝廷,是情有可原,很正常的事情。
他现在即便是皇帝了,也没有资格要求辽东百姓对朝廷忠诚。
骆思恭身为臣子,有所忌讳,不敢当着他这个皇帝说,是很正常的事情。
朱泺吩咐道:“有什么话,说吧。”
骆思恭遵命后,硬着头皮说道:“禀陛下,皇太极将所有辽东遗民都抬旗成为女真人,对辽东遗民喊出口号,入主中原,夺取大明江山,报仇雪恨,圈地给所有辽东旗人。”
“以此号召,辽东百姓暂时的付出。”
“放肆!”
“可恨!”
“女真不杀不足以泄恨!”
“辽东子民,竟然甘愿被女真奴役,还听信女真报仇雪恨的口号,他们报什么仇!”
⋯⋯⋯⋯⋯⋯⋯
赵志皋几人听到这里的时候,率先忍不住了,开口怒斥道,
就是早有心理准备的李宪,在听到这里的时候,面色也不由变得有些难堪。
夺取大明江山,报仇雪恨。
辽东百姓得有多恨大明?
他的手攥紧松开,松开攥紧。
许久后,才叹了口气,“怨不得辽东百姓,虽然辽东是在李氏父子的控制下,朝廷很难插手,但追根究底,还是朝廷做的不够好。”
“这些年,辽东百姓活的苦不堪言,心中对朝廷充满怨恨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
“何况皇太极竟然愿意把辽东百姓全部抬旗,许下入主中原圈地这种重诺。”
朱泺很明白,其实追根究底,还是现在百姓的国家认同,族群认同并不高。
这倒也不怪百姓。
一盘散沙式的辽东民间,在女真人强大兵锋的压迫下,他们除了选择接受外,很难形成团结的抵抗。
赵志皋几人听闻后,面色顿时变得暗淡。
他们也很清楚,任何事情都是相互的。
张位面露怒色,抱拳道:“陛下,这一切,固然有朝廷的错,可李氏父子错的更加大!”
“朝廷必须发动渔轮宣传,把李氏父子的龌龊昭示天下。”
“把这些消息传到辽东。”
“至少要和女真人争取民心!”
朱泺点了点头,争取民心是一定要做的。
否则,五年后即便打赢了女真,恐怕想要重新管辖辽东,都会变得十分困难。
他补充道:“不但要揭露李氏父子的无能龌龊,朝廷也要公开承认错误。”
“朕要亲自写文章承认这些年,朝廷对辽东的忽视,对辽东百姓的忽视。”
“你们也要各自写一篇文章。”
“在老兵报上刊登,锦衣卫设法在辽东境内把这些消息扩散开。”
“不要担心我们主动承认错误,会损失朝廷的权威。”
“真以为不会,只要我们足够诚恳,认错,并且知错就改,不但不会损害朝廷的权威,相反可以重塑朝廷权威。”
“在辽东,不但要传递我们认错的消息。”
“还要告诉他们,让他们暂且忍耐,四年之后,朝廷一定北征。”
“如果他们实在难以承受女真人的压迫剥削,可以设法向山海关、锦州逃,只要到了关内,朝廷一定妥善安置他们。”
“让他们不要做无谓的反抗。”
“联络现在在辽东不愿意接受女真奴役的势力,占据有利的地势,帮助朝廷在百姓中宣传即可,他们不要做过多无谓的损伤。”
“让他们在辽东百姓中,传递朝廷的声音,比他们以卵击石的消耗更有意义。”
“骆思恭,这件事情,交给你们锦衣卫去办!”
骆思恭当即铿锵郑重道:臣骆思恭遵旨!“”
处理完此事后,朱泺吩咐道:“朝中都准备准备,今年朝廷南下南直隶过年节,顺势参加明年的商贸盛会。”
“是!”
⋯⋯
月余后。
“老兵报老兵报!”
“最新一期老兵报,继陛下之后,阁老亲笔撰文,承认前些年,朝廷无为,亏欠天下百姓,亏欠辽东百姓甚多!”
“朝廷恳切认错!”
⋯⋯
“陛下亲自撰文认错,现在阁老们也亲自写文章认错,朝廷真的是越变越好了。”
“是啊,咱们的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了!”
“俺相信,用不了几年,咱们大明就能一扫过去数十年的颓势!”
“俺也相信,现在朝廷诸公,不但认错,并且知错就改,是真真切切在改正,只要这么做下去,日子一定会一天比一天好的!”
老兵报作为朝廷咽喉,天下发行后,引发整个大明天下,所有百姓纷纷议论。
大西南。
戚金、潘允端、朱家民齐聚播州。
眼下三地是一盘棋。
很多产业链都有着联系,所以需要他们之间的联系。
加之他们都是皇帝的心腹。
所以这种臣子私下里走动,尤其是封疆大吏,原本犯忌讳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并不算什么。
他们也会第一时间向朝廷报备。
此刻,三人坐在戚金书房内,看着报纸。
朱家民激动的抖了抖手中的报纸,“陛下、阁老们纷纷亲自撰文认错,这种诚恳的态度,不但没有折损朝廷的权威,相反,现在天下百姓都能真切的感受到,朝廷力求变革的心思了。”
“民心不但没有被动摇,相反,这段时间的连续刊文,其他各地我不清楚,但咱们大西南,整个民间仿佛一时间,都迸发出一股积极向上的气势。”
“谁说不是呢!”潘允端也连连点头。
然后看向戚金,“长史,这一次回朝述职,陛下应该会留咱们参加南直隶的商贸盛会吧?一旦这个盛会能够取得巨大的成果,就等于是真正奠定了未来五年的发展。”
“也等于是给接下来的深化改革,吃了一颗定心丸。”
戚金点了点头,笑着说道:“陛下肯定会留我们参加的。”
“不过大西南一盘棋,这一次,把湖广布政使也带上吧,给他一个台阶下。”
“他现在战战兢兢,惶惶不可终日,不利于我们开发整个大西南……”
⋯⋯⋯⋯
凤阳。
福王朱常洵的王府中。
朱常洵看着站在他面前的陈矩。
冷笑道:“陈矩,你这条老狗来本王这里做什么?”
“是朱泺终于不打算伪装了,让你来杀本王吗?要动手就快点动手,本王就让天下人,看清楚他朱泺的真面目。”
“伪善!”
朱常洵说着,用手指狠狠的在桌面上点了点。
陈矩看着摆放在桌面上的报纸,知道,朱常洵肯定是读过了皇帝向天下人,承认错误的文章。
陈矩面色严肃的说道:“福王,有些话,老奴本不该说的。”
“且不说陛下对天下百姓的善意已经是事实证明的事情,无需再辩解。”
“就算是伪善,如果一个君王,能够把这种伪善做一辈子,那也不是伪善,而是人间大善!”
“而且王爷不要忘记,今天的辽东,之所以辽民恨朝廷,到底是因谁而起?”
“陛下愿意公开认错,王爷的错,需要什么样的惩处?”
“老奴今天来,也不是奉旨来杀王爷的。”
“王爷这条命,在陛下眼中,恐怕不值钱。”
“王爷真的以为陛下不杀你,是顾忌史书,顾忌后世人非议?”
“错了,王爷现在能在凤阳城内自由活动,是先皇给王爷争取的。”
“有些话,先皇没有说,可陛下知道。”
“老奴来,是要提醒王爷,王爷的长子,老奴记得,今天刚好足三岁了。”
“陛下当初说了,王爷的所出,一旦足三岁后,就要送入宫内。”
“前些时日,太皇太后派人吩咐老奴,让老奴派人把世子送回京中。”
朱常洵面色瞬间变得无比苍白。
陈矩这番话,字字如刀。
其实陈矩说的这些话,他都清楚,可他就是不愿意承认罢了。
朱常洵面色苍白,眼神夹杂着一丝愤怒,却哀求道:“陈矩,能否让本王长子在多待一日,就一日,一日后,本王亲自把长子给你送去。”
陈矩微微皱眉,略作思考,点了点头。
他可以不顾及朱常洵的面子。
可他不得不顾忌埋在皇陵中的先帝。
“王爷你是王爷,明日这个时候,还是我这个老东西亲自来请世子吧。”话罢,陈矩转身。
刚才在朱常洵面前,站的笔直的身子,在转身后,瞬间佝偻。
陈矩上了马车后,负责赶车的小太监一边赶车,一边说道:“义父,陛下给你传话,要你去南直隶过年节,同时参加千百年来,第一次咱们大明宗国和周边番邦的盛会,你为什么不去呢?”
“陛下心中还念着您老呢。”
陈矩听着外面这个义子的话。
笑了笑说道:“人老了,去了也是给陛下添麻烦,先帝身边不能没有人伺候。”
“义父知道你那点小心思。”
“等义父死了,就舍下这张老脸,向陛下求个情,让你去宫中效力。”
“但你要学会规矩。”
“在陛下身边效命,如果学不会规矩,那就想都不要想。”
“咱们做君王近侍的,首先就要学会规矩二字!”
“我们既要服务君王,同时还要规劝君王,同时还不能把手伸的太长!”
“你如果学不会这些,就不要去给我丢人现眼。”
⋯⋯⋯⋯⋯
小太监听着陈矩越来越严厉,忙应道:“义父,我一定跟着你好好学规矩,做一个向义父一样的人,辅佐君王。”
“能让皇帝都念着您的好,义父您这辈子值了。”
马车内。
陈矩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笑了。
是啊。
他陈矩这辈子,没有贪恋过权柄财富。
可他却觉得,自己这辈子值了。
⋯⋯
嘟嘟嘟……
于此同时。
紫禁城。
沉闷的号角声中,朱泺南下南直隶的圣驾启程。
这一次一同南下的,还有太皇太后、太后以及母后、周皇贵妃等人。
朝中除了留守的一些人,几乎是举朝南下。
紫禁城的百姓送行。
“哎,陛下登基第一年,要是能在紫禁城过年节就好了。”
“听说这次朝廷南下陪都,最主要还是为了年后与番邦的盛会。”
“朝廷说了,这次与番邦的商贸盛会如果能够达成预期目的,接下来咱们的日子就会更好过,有更多的活计可以做了。”
⋯⋯
宽大的马车内。
皇后亲自派着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放下窗帘,满意笑着点了点头:“哀家这个孙子,是个好皇帝,先帝要是能看到这一幕,也能放心了。”
皇后温婉的笑了笑,“母后多少年没有回过南直隶了?”
“有些记不清楚了。”
“那母后这次回南直隶可一定要好好看看,现在的南直隶已经完全变了样子。”
“数千人的工坊。”
“干净清爽的秦淮河,再也没有以往的乌烟瘴气……”
⋯⋯⋯
盛京。
啪!
御书房内,皇太极狠狠地把手中的老兵报拍在案牍上。
怒道:“老兵报是如何出现在辽东的!”
顾先生忙站出来,汇禀道:“禀陛下,是锦衣卫暗中散播,同时,锦衣卫笼络了辽东各地反抗朝廷的乱 min土匪,这些人也在帮着散播。”
“必须对这些乱 min进行铲除清缴。”
“这段时间,随着朱泺代表大明朝廷认错,在辽东
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向锦州和山海关逃匿的百姓更多了。”
“剿匪不现实。”多尔衮面色沉凝说道:“那些乱 min的体量不大,几百人,甚至数十人一伙,占山为王,只要朝廷的兵马到了后,他们就往林子里钻。”
“这种情况,根本无法剿灭乱 min。”
“现在我们唯一的办法,就是尽可能的铲除辽东境内的锦衣卫余孽。”
“同时布置重兵,彻底封锁和大明的联系。”
“对待乱 min,采取围而不攻,收买的政策,派兵进入密林中围剿,也只能派出我们女真的精锐,以小股力量的方式对乱 min进行围剿。”
皇太极仔细琢磨着多尔衮的建议。
片刻后,点了点头,“皇弟的建议很好,先围而不攻,消耗他们的粮食,等这些乱 min最为虚弱的时候,对他们进行铲除!”
⋯⋯
鼎新二年。
元宵。
赴各地游说藩王的朱常浩,终于赶了回来。
金陵城,行宫。
御书房。
朱泺看着弟弟风尘仆仆的样子,歉疚道:“一会儿去后宫看看,几年的年节,都让你在外面跑,是我这个当皇兄的对不起你。”
朱常浩咧嘴一笑。
他知道,娘亲一定也随着圣驾南下了。
皇兄能够把娘亲也带上,他十分感激。
“不累,皇兄,各地藩王都已经来了南直隶,什么时候见一见咱们这些叔伯兄弟们?”朱常浩搓了搓有些龟裂的手。
说完后,端起旁边的茶杯喝了一口,驱散身上的寒气。
朱泺笑着说道:“就今天晚上吧,太皇太后他老人家亲自设宴,款待咱们这些叔伯兄弟们。”
“皇兄这次给足了他们面子,他们如果不识好歹,就别怪皇兄不念及亲情了。”
太皇太后他老人家,这次虽然是主动提出,借口想要回南直隶看一看。
可朱泺很清楚,老人家是知道他想要解决大明藩王贪欲无度这个陈腐弊病。
跟随他南下,是亲自给他坐镇来了。
当然,太皇太后也不希望看着他把刀对准这些藩王们。
老人家念旧,希望能够用尽可能平和的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朱常浩点了点头,“皇兄,那我先去给太皇太后请安,然后再去看望母后和母妃。”
“去吧,这次回来后,解决了藩王问题,在南直隶,和你徐氏之女的婚事也要办了,好好准备准备。”
朱常浩笑着点了点头。
和徐弘基联姻这个事情,在皇兄登基不久后就赐婚了。
对于和徐氏联姻,他没什么意见。
就如皇兄所言,成为大明皇子,养尊处优,享受着人间显贵,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和徐氏联姻,不是要笼络徐氏。
以皇兄现在的威望,不需要笼络任何人。
何况如果是笼络,也不该是他这样一个藩王与徐氏联姻了。
说白了,就是安抚徐氏。
让徐弘基彻底的放心,不要因为和朱常洵的姻亲关系,始终不踏实。
徐弘基在军制改革中的位置很重要。
大明天下,眼下除了皇兄为,也就徐弘基最合适做军制改革这件事情。
就是五军都督府麻贵大都督,资历、背景都差了点。
要知道,这一次可是让那些军中实权将领放弃兵权,先回紫禁城的军事学院学习。
然后按照以往的战绩,学习中的表现,重新分配权力。
有些人注定是要被淘汰的。
想要完成这么大一件事情。
皇兄坐镇,执行的人身份、资历、背景,还要知兵。
数来数去,整个大明武将体系内,也只有一直在军中保持着影响力的徐弘基来做。
云南沐氏虽然也一直掌兵,可是偏居一隅,在朝中中枢的影响力太低。
麻贵则是身份、背景都不够。
给太皇太后请安后,朱常浩来到母妃下榻的寝宫中。
周太妃看着儿子风尘仆仆的站在面前,即高兴,又有些心疼,忙吩咐贴身侍女,“快,快去给王爷准备姜汤,多放点糖。”
“娘,我都这么大年纪了,不是小孩子了,不喜欢吃甜的了,现在反而觉得吃苦的更有滋味。”
朱常浩笑着说道。
周太妃瞠目瞪了眼儿子,拉着朱常浩坐下。
打量着儿子,心中很欣慰。
现在这位皇帝,足够的仁义。
登基后,打破了大明祖制管理,重用他这个儿子。
事实证明,当初她的选择没有错。
“入宫后,去见你皇兄了吗?”周太妃还是担心儿子骄纵了,不懂事,直接奔她这里来询问道。
朱常浩笑着说道:“见了,去见了皇兄后,然后又去给太皇太后、太后请安,最后才来母妃你这里的。”
嗯!
周太妃满意的点了点头,叮嘱道:“你皇兄是个仁义皇帝,你们虽然是兄弟,相处也已兄弟相处,但是一些君臣的礼数你要时时刻刻的记得。”
“不能因为你皇兄对你的重视、重用就心生骄纵。”
“这既是对你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辜负了你皇兄对你的信任。”
“你要明白,到了你皇兄那个位置上,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是身不由己。”
“将来你若是骄纵惹下了天怒人怨的事情,他就是再旧情,他也得给天下人一个交代,这是一个明君都会做的事情。”
这就是周氏最担心的事情。
她就怕自己儿子太过于骄纵了。
现在这位皇帝无疑是个明君,也是个仁义的皇帝。
可只要但凡是明君,就一定不会因私而废公。
更不会公器私用。
“娘,我知道。”朱常浩笑着说道:“就算没有这些君臣礼数,你瞧瞧现在的天下,谁敢对冒犯皇兄的威严?”
周氏笑了笑。
这倒也是。
现在这位有中兴之姿的皇帝,其实更像是一个开国君主。
有着开国君主所具有的那种权威威势。
“对了,娘,皇兄刚才在我离开的时候说了,这次要在南直隶,给我和徐氏之女主婚。”
周氏点了点头:“娘知道了,本来你皇兄让娘随行南下,出来散散心,娘觉得不妥,准备婉拒的。”
“太后告诉娘,这一次来南直隶,还要给你完婚。”她毕竟是太妃,不似皇后,早早的就认了皇帝为子。
虽然是皇帝的长辈。
虽然儿子和皇帝之间亲如一母同胞的兄弟。
可周氏很知晓分寸。
原本她是准备婉拒的。
“娘,你不要有什么负担,皇兄念旧,这一次,我路过凤阳的时候,陈大监说,皇兄还派人给他传话,要他来南直隶的。”
⋯⋯⋯⋯
是夜。
元宵节。
因为朱泺这位皇帝的抵达。
南直隶的商贾为了表现对朝廷的尊敬,整个南直隶张灯结彩,这些年赚的盆满钵满的豪商富贾,罕见的铁公鸡拔毛。
竟然在年节当天,给工坊的雇工人人发了红包。
所以这个南直隶,天黑后,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的气氛。
行宫内。
宴殿内。
太皇太后坐在主位。
朱泺,太后、皇后东哥、恭太妃坐在下方。
再下面,则是朱常浩,周太妃、贵妃柳生雪姬。
重臣、藩王们坐在殿内。
整个殿内济济一堂。
太皇太后举起酒杯,众人连忙停下低声交谈,看向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笑着说道:“这些年,朝廷的情况日渐趋于向好,各位爱卿出力甚多,哀家今天代皇帝敬诸卿一杯。”
“太皇太后言重了。”
“此乃臣等本分。”
“谢太皇太后恩赐。”
⋯⋯⋯⋯⋯⋯⋯⋯⋯
群臣连忙举杯谢恩。
藩王们看着太皇太后先敬朝中重臣,并且说的还是有关这些年天下变化的事情,面色渐变凝重。
太皇太后罕见喝了一杯。
朱泺看着,忙低声说道:“祖母,你要注意身体。”
太皇太后慈和笑着点了点头,然后看向藩王们。
数百位藩王。
一次都坐不下。
太皇太后看着这么多藩王,心中也明白,藩王问题必须到了解决的时候了,如果不解决藩王,大明就是再富有,也得被藩王们给吃空了。
这些藩王不但从朝廷领着俸禄。
而且还利用权势,在封地内,不断的侵占土地。
他们占据的土地,至少占大明朝的十分之一!
“各位叔伯,我想让诸位交出名下所有土地!”
待众人落座,朱泺忽然轻飘飘一句话响起。
可这句话,完全不亚于万钧惊雷。。
至少,整个大殿内所有人的脸色都在瞬间变了。
藩王们脸色惨白,面如死灰。
太监宫娥们,浑身都在颤抖,屏息不敢发出任何一丁点响动。
久在宫中行走,这些太监宫娥们,太清楚皇帝这句话对朱氏皇族,对整个大明将会产生何种强烈的影响。
而这也是彻底推翻太祖皇帝朱元璋定下的祖制!
虽然这些年,新皇从当皇子时期,再到太子,然后登基称帝,他推翻的祖制很多。
之前虽然也闹得沸沸扬扬,天下士绅阶层震荡反对跌宕。
可那些毕竟与此不同。
现在皇帝革新的刀,对准的是朱氏皇族!
天下间,被皇帝压得喘不过气,心心念念想要推翻革新,反攻倒算的士绅多如牛毛。
这些人时时刻刻想要换个皇帝。
只是一直没有借口罢了。
现在皇帝革新的刀对准藩王皇室亲族。
那些早已不满皇帝的士绅,完全有能力,推举一位同样不满皇帝,且野心勃勃的藩王起兵。
生活在大明朝的每一个有点见识的人。
谁都不会忘记靖难之役。
成祖朱棣,不就是借着建文皇帝新政造成许多人不满,笼络这些人,以此为借口,起兵靖难。
最终坐上这至高无上的权力宝座吗?
虽然当今的皇帝,文治武功,完全不是建文皇帝所能比拟的。
新政实施以来,尤其是军伍建设。
可皇帝现在面对的局势,也比建文皇帝时期更加凶险。
建文帝时期,天下士绅普遍是站在建文帝一边,至少初期是如此。
而现今。
皇帝新政,让天下士绅权贵的利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害,这座被皇帝凭借着个人威势压着的火山,时刻都有爆发的危险。
太皇太后的脸色也变了。
眉头微微紧皱。
不动声色的看向让她很满意的孙儿。
她也有些觉得,皇孙对皇室亲族这一刀太狠了些。
不过太皇太后没有打断皇孙朱泺的意思。
无论如何,皇帝的威压都不能在这个场合受到挑战。
她很清楚,只要她开口,堂下这些现在被压得喘不过气,不敢开口的皇室宗亲,一定会因为有了依靠,就会群起反对皇帝。
朱泺不理会众人,继续说道:“朝廷收回土地,进行重新分配这是必然的,未来,凡事以土地为生产资料剥削百姓的手段,朝廷绝不会再允许~`。”
“将来的土地,将会全部收归国有,百姓拥有耕种权,使用权,朝廷征用将会按照市场价格补贴,但任何人都没有土地这个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也就是说,从此之后,民间私人没有土地这个生产资料的私自转让权力。”
“土地国有化之后,朝廷在未来,将会对全国土地进行整理、水利设施的修缮营建……”
“据朝廷统计,现在天下土地每亩产出,平均是两百斤左右,在未来,土地国有化之后,土地产出至少要增加到三百斤。”
“果腹这一困扰历史千百年的问题,至少要最大程度得到解决!”
⋯⋯
所有人惊骇的看着朱泺。
朱泺此刻眼神有些没有焦点,一边说着,一边出神的看着殿门外黑洞洞的夜色。
脑海里想了很多。
他很清楚知道自己这么做所面临的困难。
“朕的革新,不是温情脉脉,不是绣花画画。”
“朕不希望,朕的刀剑落在诸位叔伯的脑袋上。”
“朕愿意给诸位叔伯提供帮助,比如玻璃这些新产业,朕可以拿出来,交给诸位叔伯兄弟经营。”
“从今天以后,皇室子弟不得从事营生的禁令彻底解除。”
“皇室成员,一旦出五服,便不在入族谱,朕的儿孙也是如此,谁都不得例外。”
“当然,在此之前,朝廷将会教导众人,拥有一技之长的谋生手段,不会撒手不管,让大家自生自灭。”
说道这里,朱泺停了下来,没有焦点的眼神变得凌厉,扫视而过。
所有人下意识害怕的底下头。
“诸位叔伯,现在该你们给朕一个答案了。”
“臣臣……臣同意……”
带着哭丧的声音,断断续续的响起。
朱泺脸上露出笑容,笑着说道:“多谢诸位叔伯,为了我大明基业,付出如此之大,朕敬诸位一杯汉。”
一饮而尽后,朱泺看着一群包含着愤怒、绝望的叔伯兄弟,继续笑着说道:“诸位难得来京,太皇太后甚是想念,不妨多住些时间。”
“期间,朕会派人与诸位商量营商之事,至于土地收归的问题,诸位遣人随朝廷钦差回去即可。”
闻言,所有人浑身颤抖,彻底绝望。
心中咬牙切齿大骂朱泺。
朱泺可比建文帝狠。。
这分明就是把他们当人质。
事情一日没有落下帷幕,他们一日别想离开。
建文帝当年如果有这等狠辣的手段,也不会有成祖什么事情了。
而且这一刻,他们都十分肯定,以眼前这位皇帝的狠辣,绝不可能出现成祖浑水摸鱼逃走的可能性。
何况,自比成祖,他们每一个觉得,自己能比得过。
“臣等遵旨!”极度绝望,带着哭泣的颤音应和声响起。
明帝国史记载:鼎新二年,明世祖朱泺开启了大明土地国有化浪潮,大明历513经两百年,风雨飘摇,亡国之际,明世祖朱泺的土地国有化革新,奠定大明称霸全球的帝国根基。
鼎新五年,明世祖登基第五个年头。
内部初步整顿完毕,一百万新军训练成军之际。
明世祖朱泺命其弟,始终为其新政左膀右臂,改封成王的朱浩监国。
世祖御驾亲征建奴。
五十万新军镇守大明。
五十万新军,乘坐三十万架新政五年营建的马车,三万匹驽马,拖拽三千门轮式红衣大炮出塞。
车辚辚,马萧萧。
五十万大军分三路大军。
一路沿河西丝绸之路,进攻建奴盟友准格尔。
一路由蓟门出塞,直扑塞北蒙古。
一路山海关出关,直扑建奴盛京沈 yang。
五十万燧发火枪武装的新军,三千门火炮,中原历史上,爆发了决定国运的大规模热武器战争。
三十万架马车载着五十万新军,快速突进,迂回包抄,闪击塞外。
鼎新六年六月,皇太极战死。
七月,塞北蒙古诸部纷纷向大明臣服。
八月,准葛尔部败亡。
鼎新六年年末,塞北成建制抵抗完全消失。
建奴摄政王多尔衮,率领建奴五万残余余部,溃败奔逃漠北,投奔褚英。
鼎新七年,在朱泺默许之下,漠北建奴十万兵马,与大明做交易,让出漠北,从大明得到大批粮食,及被俘建奴兵马,一路向西攻打。
鼎新十年,一路越打越强的建奴,在褚英病故,多尔衮掌权后,迅速与拉斯夫人结盟。
占据中 ya地区,用兵百万的多尔衮,联合尼古拉皇室,妄图重新打回故乡,打回中原。
鼎新十二年。
大明于风雨飘摇,逆势崛起,称霸东 ya,成为世界性帝国,驱使建奴一路向西,让整个西方记起了三百年前,成吉思汗的天神之鞭。
故此一战,西方各国均派出最为精锐的兵马参战。
中 ya爆发了史上最为规模的中西方战争。
此战,大明帝国调动一百五十万新军,八十万架马车,六十万匹马匹。
各式火炮七千门。
骑兵五十万。
总兵力两百五十万。
西方、多尔衮联军五百万,在中亚大平原上,展开了一场东西方有史以来的巅峰对决。
七千门开花弹,两百五十万支定装纸壳米尼弹,后装枪的轰鸣声响彻整个中压大平原。
总兵力八百万的东西方强军,血战中 ya大平原三个月。
直到明军以四十万驾马车,载二十万兵马,三千门火炮,及粮草辎重,迂回包抄,突袭西方联军后方乌拉 er山防线。
战至只剩三百万西方联军瞬间崩溃。
明军一路掩杀。
三百万西方精锐,尽数埋葬中 ya。
自此,西方一蹶不振。
虽然西方多次组织联军进攻乌拉 er山。
明军凭借乌拉 er山天险,高加索天险、葱岭天险组建的绝对国防防御圈,不断让西方在陆地绝对防御圈流血。
东西方战争,贯穿整个明世祖在位期间。
直到明世祖末期。
明帝国铁甲蒸汽战舰,远渡重洋,攻克 mei州、ao州,一百八十艘八十艘铁甲蒸汽战舰,载着明帝国太子,不告而至,突然出现在英吉利海峡。
整个西方震荡.
海峡海面上,一百八十艘铁甲战舰拥堵整个海峡!
已经人过中年的太子朱由检面色平静的站在旗舰舰首,看着海峡内,惊恐失措的西方海军联军。
朱有效举着望远镜,看着风帆战舰、木制蒸汽动力的西方战舰。
自言自语说道:“这些年,西方跟在咱们后面,也没少学到东西,蒸汽动力战舰,也在大规模普及。”
舰队总指挥郑成功放下望远镜,点了点头,然后看向身边的太子。
这位皇帝亲自选定的太子。
皇帝和皇后东哥的长子,也是一位工业方面的顶尖级天才。
他们脚下这艘代表着大明最先进燃油动力战舰,就是这位太子亲自设计的。
很多时候,皇帝只是突发奇想,提出一个设想,这位太子就~敢动手实践。
并且往往都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就比如这艘动力更加强劲、速度更快的燃油动力-战舰。
还比如,蒸汽机发电,以及国内正在大规模假设,皇帝亲自命名的电报机。
他父亲本是一海盗,当初不过是觉得跟随当时还是皇子的当今皇帝,比跟随福王更有前途罢了。
而那个时候,他还是个牙牙学语的孩子。
少懂事些,还是皇帝五十万兵马出塞,御驾亲征。
那时候,谁能想到,大明会有如此令人张目结舌的变化。
据说,等国内的电报完全铺设完后,就会从海底通电缆,直接连接 ao洲、mei洲。
到时候,帝国整个疆域,都能有效的连接起来。
郑成功根本不在意被堵在海峡内的西方海军联军,他看了眼太子,低声说道:“太子,你出来已经数年,此战后,太子该回国了。”
“听说这段时间,mei洲、ao洲那边各种力量争夺的很凶。”
“各个势力,都在圈占土地,为此都发展出了械斗。”
朱有效听闻后,微微皱眉,他知道这位父皇的忠臣,支持他的西太平洋海军总指挥提醒他什么。
和所有的皇朝一样。
都免不了夺嫡争位这种事情。
何况他的母后,也就是皇后东哥,还是一位大明少数民族出身。
虽然父皇数十年如一日尊宠母后。
可朝中那些打着中原正统的名义反对他,实则为自身或者小团体谋利的人,免不了还是会以这个借口为幌子,支持其他的那些兄弟。
“郑将军,有没有看我父皇写的书?”朱有效一边举着望远镜盯着海峡内的西方联军,一边询问道。
郑成功愣怔一下。
虽然不知朱有效这么说的目的,还是点了点头。
皇帝在二十年前,工业化大浪潮时期,突然写的这几本书,可谓在大明内部引发起了轩然大波。
那些书中被称为资产阶级的工商业主,心中不知道多么恨皇帝,多么恐惧。
可这些言论是皇帝说的。
明帝国威震宇内,皇帝的威势太大了。
古往今来,就没有一个皇帝,能如当今皇帝一般。
当今的皇帝,在民间,就差被人尊称为神了!
即便不是神!
也已经是半神了!
这还是,皇帝对那些妄图把他弄成神,想要趁机借此谋利的人,几次几番血腥杀戮清洗的结果。
不然的话,现在皇帝真的已经是神了。
面对这样一个活在人间的神
谁争的太厉害,就意味着,把权力看的太重,私欲太大。
这与皇帝对未来施政的期许就完全背道而驰。
皇帝需要一个继承他遗直的继承人,继续完成皇权和平退出历史舞台的重任!
那些在 ao洲、mei洲圈势力发展的皇子们,他们的结果,无疑已经表明了。
或许皇帝现在冷眼旁观,就是等着所有人冒出脑袋,然后落刀,杀一个腥风血雨。
把那些野心勃勃,一心只想着自己私利的野心家,就像割韭菜似的,齐齐割掉!
郑成功只觉得浑身寒气直冒。
皇帝这一手,按照大明文贵武贱的老规矩,看似提拔了。
可现在想来,分明就是在纯净军伍!
朱有效眼神余光暗暗打量着郑成功。
其实郑成功不知道的、他没有说的还有很多。
不光郑成功经他提醒,想到的这些。
还有很多。
比如军中那些工商业背景出身的,很快被提拔进入朝中,离开现役,取而代之的,则是普通百姓出身的将领。
而且有着严重封建权力分封思想的将领,哪怕是出身普通百姓之家,也都在这十几年当中,被父皇借着反官僚主义的理由,清洗出去。
他今天与郑成功说这么多,就是想要试一试郑成功对这些事情的看法。
配合父皇做最后的清洗。
开创一个劳动者大明。
国家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
这是很小时候,父皇就反复私下里灌输给他的一句话。
国家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
父皇选择以和平方式,放弃帝制,由他来开创一个站在劳动阶级一边的国家。
他明白父皇的良苦用心。
从小父皇那些突发奇想,都是他去实施,在出国这些年,他这个太子其实就是一个劳动者。
他从中受益匪浅。
明白父皇的苦心。
用母后的话来说,父皇是希望他能够拥有劳动者的阶级觉悟。
这些年出国,见识了西方人的残酷剥削,血腥奴隶制度。
这些是父皇希望他放眼看世界,从世界各国不同阶段,不同阶层、不同利益者,或懵懂,或觉悟,谋求利益的剥削性、残酷性、危害性。
以这些活生生的事例,让他明白,父皇为他,为大明选择的这条未来之路,在制度性上,有着何等优越性。
现在他已经全都明白了。
…
父皇缔造的庞大皇权帝国,在将来要结束。
但大明不会结束,只会更加繁荣。
朱家也没有结束,只要站在劳动者一边,虽然不做皇帝,可始终都能有着很大影响力,更加顺应历史潮流,更加安安稳稳的延续。
主要是有了劳动者的阶级觉悟。
这皇位其实不是享受,某种程度,更是一种折磨,是一种极为痛苦的事情。
父皇开创了一个时代。
现在,父皇已经为另一个时代做准备,给他做铺垫。
而他在下一个时代要做的,就是坚定站在劳动者一边,让更多类似于成龙这种产生劳动者的阶级觉悟的人,聚拢在自己身边。
让更多的劳动者,产生阶级觉悟。
和封建权力分封作斗争!
这就是他的使命。
他还犹记得,出国前,御书房,已经满脸鹤斑的父皇、母后秘密召见他。
父皇郑重看着他,语重心长对他说:“爹开创了一个时代,下一个时代你能不能做好,就交给你了,做好了,你这个大明帝制,末任皇帝,在后人心中的功绩,将会超过史上有皇帝以来的任何一位皇帝。”
“父皇虽然被百姓视之为神,民间亦歌功颂德,言父皇功比尧舜禹,可父皇听闻,也不过一笑付之。”
“父皇眼下的称为,不过是活在当下百姓的称赞。”
“绝对无法在千年后,让人人称为功高尧舜禹。”
“可你若做成此事,即便是千年之后的百姓,都会认同你功高尧舜禹,父皇没有时间了,这个重任只能留给你了。”
⋯
大明。
御书房。
已经白发苍苍的皇后,亦如当年,亲自为皇帝研磨。
看着同样垂垂老矣的丈夫,眼中尽是温柔。
“臣于成龙拜见陛下。”于成龙在此时,跟随着已经跟随了朱泺几十年,已经身子佝偻的三宝老太监走进来,铿锵高呼跪拜。
“降职秦王朱由检,贬为庶民!”
“燕王朱由榔,贬为庶民!”
“宁王朱由功贬为庶民!”
......
“传令各地将领,严密监视各地,凡无朕电令,擅自动兵者,杀!”
于成龙听的既激动,又惊恐。
皇帝分明就是彻底站在百姓一边了。
可皇帝同时间,竟然把除了太子之外的其他皇子都给贬为庶民。
让于成龙意识到,这一次恐怕是人都要堆积成山了!
他下意识抬头。
便见皇帝一双龙目不怒自威的盯着他,那种慑人的透彻力道,仿佛瞬间把他看穿一般。
他倒不怕皇帝看透。
只是觉得有些太残忍。
于成龙挺直腰,大声道:“臣遵旨!”
“下去吧。”
“臣告退。”
于成龙走后,朱泺在最后一道奏折的批红处,画了一个血红的叉号后。
抬起苦劳的双手,看着,自言自语道:“这双手沾染的鲜血,恐怕可以把太平洋染红了吧。”
“一家哭好过一路哭,身后名,自有后人来评论,夫君忘了吗,我还被人称作妖女呢。”
哈哈……
朱泺听了老妻的话,忍不住哈哈大笑。
刚才年老了,泛起的那点心慈手软,瞬间消失,开着玩笑说道:“记得,记得,得此女者,可兴天下,可亡天下。”
“你说得对,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我死后的事情,我可管不了了。”
“我相信,他们能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
——《全书完!》
ps:如果等下出来了321章,大家不用订阅,是因为卡审核了,所以试着重新发一章,结果还是没通过,内容与这一章差不多。
下面这段话,大家也可以不用看。
这一章昨晚修改到现在,删减了差不多两三千字,很多东西不能写,也不让写。
所以如果有不通顺的地方,还望见谅。我想你们应该能读出来,删掉的大概是什么内容。
这段话本来是想放在作者说里面的,但因为删改字数不能小于最开始发布字数,所以只能放在这里了。
我本来重新发布了一下,但还是没有通过审核,所以如果等下出来了321章,大家不用继续阅读,内容基本是一样的。
到这里,这本书就算完结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形容这种感觉。
如果非要选两个字来形容,那大概就是解脱吧。
其实去年切了不少书,都是因为成绩不好,但这本书算是里面成绩最差的。
可也不知道为什么,我还是坚持把他写完了。
甚至熬了无数个夜晚,查阅了无数的资料。
从上架到今天,我每天更新都不低于一万字。
最后,再次感谢一路相伴到这里的读者,虽然不多,但依然感激!
另外,新书三天内会发布!
仍然是大明题材,只不过这次会轻松向。
(https://www.biquya.cc/id173495/31264435.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