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实上沈青将这年轻公子的话一句不漏地全部听在这耳里,若是十分了解他的人,看到沈青此时有些僵直的嘴角便可推断出他此时的心情并不好,沈青心里的确十分郁闷,但却不是觉得这位年轻公子说他的话有什么不对。
“想这么多干吗?路总要一步步走,我总能做好的,不会再像今日这般自以为是了。”沈青暗暗地对自己说道,僵直的嘴角再一次放松下来。
“考号在八十至一百二号之间的,随我前去考场。”一位头发花白,面容颇为严肃的夫子来大厅里,有些严厉地说道,这位夫子的架子摆的十分之高,也不怪他,这个时代对于读书人和文人有一种十分难得的宽容。
当然,宽容也是需要实力基础的。
明朝,一个读书人要想成为秀才,先要过三关,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县试一般由知县主持,本县童生要有同考者五人互结,并且有本县廪生作保,才能参加考试。试期多在二月,考四到五场,内容有八股文、诗赋、策论等,考试合格后才可应府试。
府试由知府或直隶州知州、直隶厅同知主持,考试内容和场次与县试相同,试期多在四月。府试合格方可参加院试。
有些读书人要多次尝试才能通过最基本的县、府试成为童生。亦有人得到童生的身份后,院试多次落第,到了白发苍苍仍称“童生”者大不乏人。为什么会这么艰难呢?这要归结到每个地方都有生员名额数量限制。
院试又叫道试,由主管一省诸儒生事务的学政主持。院试合格后才能称秀才,方可进入官学,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在科举制度已经相当稳固的明朝,明初定制,生员名额有定数,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米六斗为廪食。
在文风盛藻的地方,可能有数千童生参加院试,经过学政和大宗师考核,争这几十个秀才名额中的缺额,竞争可谓非常激烈。因为如果没有被革去功名、亡故、高中带来的秀才缺额,每个县就这么点有功名的读书人,如果家境不是殷实,不是乡里的大姓家族,小户人家能有人考上秀才,已经算很不得了的殊荣。
幸得沈青在年少时已中秀才,现在倒是不必为此烦恼。
而在之前的孝宗时期,明朝的文官集团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队伍,尤其是言官,七品官位却能上达天听。他们主要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组成,大部分品秩不高,甚至很低,但职权却十分广泛而重大,有很大的话语权,即使你是朝廷重臣、朝廷高官,甚至是天子,也都敢骂,由此可见当时文官地位之高。
沈青随着众人在书院的回廊中行走,不一会儿便到了考场。
之前在大厅里已经有考官向他们解说过了,此次招生分为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笔试,即出题在规定时间内作出一篇文章,等到这一批次的所有考生结束笔试,便排队逐一进行下一环节——面试,沈青虽未参加过古代的面试,但在独孤明的交代中也知道,这一轮考试也只是走个过场而已,由考生交上推荐信再回答几个问题而已,沈青的推荐信,早在州学书院张贴告示的时候,府尹赵文全便送了过来,大有提携后辈之意,显然十分喜爱沈青。
“快找到自己的考号,一一坐好,考试马上就要开始了!”一个穿着灰色直缀的男子赶紧催促道,他是州学书院里的一名学子,平日里帮着学院做些杂活来抵去学费,这次,便是作为考场人员负责帮忙监考。
沈青找到自己的座位号,看着案头一旁贴着的“一百零七号”,心里微微一笑,“明朝,我来了!”
无疑,沈青已渐渐喜欢上这个时代,虽然现在他所处的这个年代在后世人眼里被视为不幸,因为它有一个荒唐至极的统治者—明武宗朱厚照。但从沈青来到这个时代一直到现在,他却并没有感觉到朱厚照历史上说的那么昏庸,也许作为一个王朝的统治者他的确玩忽职守,但如果作为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还会有那么多人批评他的厌学爱玩吗?只是笑笑而已……
每一次邻里的无私帮助和他们美好的品性都深深地影响了沈青对这个朝代的看法,原本一个一心念叨着想要回去,后来渐渐灰心决意平淡渡过此生的沈青,在见识到渐渐中兴的明朝,实际上在被一群蛀虫逐渐腐蚀,被一张看不见的大网慢慢拢住后,他便不忍心看着这个朝代最后在清兵的攻击下全数瓦解,一切走向烟消云散,而自己的同胞被西方所凌驾所欺压……
即便是凭借自己微薄的力量不能够违背滚滚地历史洪流,沈青也依然想要在长河中舞出一朵属于自己的小浪花。哪怕是瞬间就被淹没,至少曾经辉煌过。
“呼”沈青缓缓吐出了一口浊气,排解心中的郁气,再加上他自己那一点点不足为道的私心,沈青早就想为这个朝代做些什么,而想要做到这些,在重文轻武的朝代,没有什么比成为一名文官更方便的了!
在洪武三年,明太祖诏:“中外文臣皆以科举进,非科举毋得官。”
要成为一名文官,最直接的途径自然是参加科考,中举之后便有机会进入明朝的权力机关。而要参加科考,无疑先要去官学学习一段时间才靠谱。
沈青虽说现在过目不忘,还有前世的记忆,但要是真让他认真的跟明代士子比试八股文,恐怕还真力有不及。最好的办法当然是能以自己独特的见解,长远的目光,巧妙的利用起自己的优势。
想到这些,沈青轻轻拿起案上的试卷,眼神越发清亮起来。
明朝的科举考试与前朝不同,明制度规定以四书五经为内容命题,而士子的文章也有一定的格式,便是后世所称的八股文。
任何一种文体的形成,都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八股文也不例外。其实,宋代王安石作制经译文,便包含着后来的八股文因素。明代科举考试,以经义,书义为主要考试形式,自然也吸收了王安石经义的经验,经过一代代士子不断的努力和实践,使文章趋于精致完美,于是典型的八股文就诞生了,顾炎武所谓八股文形成与成化年间,便是指定型于此时了。
前面讲过,八股文是指每篇文章包括从起股到束股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两股互相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是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它对内容有诸多限制,观点必须与“朱圣人”朱熹相同,极大地制约了丰富内容的出现。若有与之不同的观点则无法通过考试。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部分要求严格对仗,类似于骈文,书写难度甚高。
因而沈青这段时间没少为此练习,写费了许多宣纸。这段时间经过潜心研究,沈青的八股文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能够很娴熟地将自己的想法灵活自如的表达出来。
沈青看到题目,心里的大石稍稍放下了一些。这次题目共有四道,任选其一作答便可。
“一、《礼记》: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四书义》: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之道,其所以见知闻知者,可得而论欤?《孟子》又言,伊尹乐尧舜之道;《中庸》言,仲尼祖述尧舜,夫伊尹之乐,促尼之祖述,其与知闻知者抑有同异欤?请究其说。
经:
日宣三德,夙夜浚明,有家日严,只敬六德。亮采有邦,翕受敷施,九行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僚师师,百工惟时,抚于王辰,庶绩其凝。
论:
射礼。”
题目倒是不难,但如何写的让老师满意倒是门学问。尤其是文章的主题立意,更是要符合主考官的口味。
沈青开准备考试之前就留意了苏州府官学所有有名的夫子所做的文章,他们的主张观点早就烂熟于心。刚才在门外的时候听众学子议论纷纷,说是本届主考官乃是曹夫子。
曹夫子古板严苛,且极为崇拜朱圣人,平日里所著的文章经常对朱圣人歌功颂德。沈青了解到他的这个喜好,当然要投其所好。
第一道题目《礼记》,大意是说唯有天下最通晓畅达道之理的人(即圣人),可以完全做到用居高临下的角度来观察(天下万事万物),因为他们能做到聪、明、睿、知。通彻天道,故居高临下。
沈青随意一扫剩下的三道题目,便不假思索地选择了第一道题目,打了一下腹稿便笔如游龙地写了起来,行文中自是提到了朱圣人,很隐晦地将朱圣人夸赞了一番。
当然沈青也在文章中加入了自己来到明朝后的所感所悟,并写出了自己愿为大明朝贡献出一份微薄的力量。
整个文章一气呵成,好似浑然天成的璞玉一般,几乎没有遇到任何的瓶颈。
与沈青一般思维敏捷的还有那位年轻公子,他转过头看了看下笔如有神的沈青,鼻子重重地哼了一声,自是有些不服气。遂也眼神专注,奋笔疾书。
而继二人之后,第三个拿起笔的赫然便是刚刚在大厅里与人发生争执的布衣学子,三人笔下“刷刷刷”的声音不仅引来了考官们的留心观察,还有其余学子或羡慕或嫉妒的眼神。
考试房间里,十分的寂静,大部分学子们都在苦苦地与试题做挣扎,摆放在前面的香炉一点点脱下它的衣裳,考试时间,快结束了。
(https://www.biquya.cc/id16646/9111858.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