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任以虚讲的“大明趣事”,朱元璋的身形都有点站不稳了。
明朝的士大夫们,用实际行动的向朱元璋展示了,什么才叫做文恬武嬉。
跟成化、弘治、崇祯这些朝代的士大夫比起来,胡惟庸绝对算得上是忠臣了。
老胡主政中书的时候,还一千多人旷工。
洪武朝就没有旷工,只有出殡!
朱元璋用手指着朱棣,就准备要身后的太监们动手。
朱棣整个人都不由得瘫坐在了地上,一脸惊恐的看着朱元璋。
“爹,您先别急,任先生不是说了吗?还有朱厚照呢。”
“任先生不是一直都在夸朱厚照吗?”
朱元璋抬起头看向了任以虚。
任以虚也笑道:“确实,朱厚照一生可以说是放荡不羁爱自由,我确实很羡慕他的人生。”
“但是,朱厚照也是唯——个让我觉得,明朝的士大夫,还有些用处的皇帝。”
话音刚落,朱棣的嘴角就不由得微微抽搐了一下。
“用......用处?”
“对啊,朱厚照整个人的评价是复杂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他对天方教是极为推崇的。”
不料话音刚落,在一旁的老爷子便说道:“任先生,这其实怨不得那娃子,自元以降,天方教在中原势大,朱元璋也给他们兴建了不少寺庙,不过就是拉拢一下罢了。”
有传闻《至圣百字赞》为朱元璋所做,但信史不足,本人及本文不予采信。
大明开国之时,徐达麾下相当一部分的重骑兵,其实都是天方教的教众。
因此洪武初年,朱元璋没有办法,只得是对天方教善待有加。
然天下初定,朱元璋就开始刻意的在朝中清理起了天万教,明教等教派的势力。
因此朱元璋下意识的便以为,朱厚照或许面临着跟他一样的难题。
任以虚随口道:“他皈依了。”
小院之中登时便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天方教的教条是什么,朱元璋可太清楚不过了。
堂堂大明的皇帝,皈依天方教!
这要是朱厚照在有个儿子,来个父死三年不改其志那还得了?!
这曾经是任以虚很难接受的一件事情。
毕竟是明孝宗独子,而且明孝宗又是唯——夫一妻的天子。
朱厚照的家庭结构,很容易赢得任以虚这一代人的好感。
加之朱厚照洒脱的性格更加讨喜。
但真实发生了的事情就是发生了,史书上记载的非常详细。
不仅仅是在大明的史书,西域的一部分史书上也有记载。
“明朝有好几位皇帝“君死有疑”。
“但是除了泰昌帝的红丸案之外,最为诡异的莫过于朱厚照的驾崩了。“
“朱厚照死前,曾经数次要求更换太医。”
“但是均被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拒绝。”
“朱厚照虽然没有子嗣,但是后宫可是有夏皇后跟张太后这两个人在的......”
说到这里,任以虚的话戛然而止。
这个意思已经非常的明确了,朱厚照倘若无子而崩,等待着这两人的下场是毋庸置疑的悲惨。
因此朱厚照更换太医的要求,首辅杨廷和不答应是没有用的。
倘若夏皇后、张太后有一人站出来说话,都绝对可以改变这个结果。
但是没有人站出来,所有人都默认了这个结果。
想到这里,纵然是朱元璋都不由得觉得有几分毛骨悚然了起来。
想都不用想,当时后宫,内阁的所有人,都在等朱厚照死!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出现这种事情只能说明。
如果朱厚照不死,就会发生比让夏皇后,张太后,被打入冷宫,还要可怕的事情发生!
而当时被朱厚照笃信的天方教,就极有可能是原因之一!
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
比如中原的士绅,在有些时候的底线也是非常正面的。
每每有外来宗教传入中原之时,便会由这些士绅驯服。
其中最为激烈的,其实就是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灭佛。
看似是四个皇帝,但是历朝历代的所谓皇帝,其实就是地主乡绅的代言人罢了。
之所以这几个皇帝的政令,得以顺利实施。
其本质就是,当时中原的士绅察觉到了,刚刚流入中原的佛教,大有涌入朝堂的趋势。
如若放任不管,士绅的利益一定会受损。
加上皇帝的旨意,使得自朝堂至民间,形成了一股,空前强大的合力,才得以成功灭佛,并逐渐将佛门驯化。
从客观上,这绝对是避免了,朝廷变为****的朝廷!
不然的话,看一眼吐番便会知道,任由其再度发展的结果。
任以虚话音落定之时,小院之中,也已然弥漫起了冲天的杀机。
朱棣近乎绝望的看着朱元璋,心中想要辩解一下,但是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合着自己家除了自己儿子孙子之外,唯一一个能打的就是朱见深,其余的基本全是悲剧人物不是?!
“爹,我觉得我还能解释。”
朱元璋没有做声,大手一挥,身后的两名老太监登时便缓缓的上前,朝着朱棣走了过来。
朱元璋也死死的盯着朱棣,喃喃道:“任先生,您想想,要是朱元璋知道这些事,会不会直接给朱棣那厮给阉了拉倒?”
“朱元璋真要是这么干了,您是不是也能理解?”
“这可是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啊!”
任以虚丝毫没有察觉到,小院里的空气已然十分诡异了,只是脸上浮现出了一抹迷茫,而后道:“干嘛非要阉了?”
“他都知道这么多了,直接给朱棣换个媳妇不就完了?”
原本还拎着刀的朱元璋,登时便愣在了原地,而后便仔细的思考起了任以虚的话。
良久之后,朱元璋才猛地抬起头,好像没毛病啊!
为什么非要从爹这边动手?
从老丈人那边动手不也一样吗?!
朱棣仿佛是抓到了救命稻草一般,看着任以虚问道:“任先生,那朱棣夫人叫什么名啊?”
“魏国公徐达长女啊,具体叫什么名字这谁知道,史书上也没记。”
古代女子称姓而不称氏,这其实主要就是因为,古代女子的名跟字,都是比较私密的事情,后世人只能通过残存的史料去揣摩。
纵然是妇好这样的女子,也是等到墓室开启考古之后,才能知道其具体地名子。
因此,女子多数都只留下姓而已。
同样后世以为谬误的就是,就是所谓的上古八大姓了。
其实无论是姓还是氏,都跟母系社会没有一点关系,中原一代的姓氏起源是,自五千年前的炎黄二帝,时期开始的。
所谓的“嬴、姬、姚、姜、运、婧、妨、姒。”都是炎黄二帝时期的古地名。
“炎帝生姜水,因以为姓。”
这些都是在史书上有着明确记载的。
不能炎黄二帝都是女的吧?
而且这些姓氏的始祖,凡是尚有宗谱流传后世的,其始祖也都是没有一点含糊的表明,其身份为男子。
以嬴姓为例,也是一个上古时期的古地名。
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至于嬴――《孟子》。
这个所谓的嬴邑,其实就是今莱芜西北的处一个古地。
关于秦嬴的起源有很多,但是毋庸置疑的一点是,其先祖曾经协助大禹治水,因治水有功,被赐嬴姓(出自史记。)
他想治水,首先得有水,而且这个水,还要经常泛滥。
而这个名叫嬴邑的地方(今济南钢城区),南面有一条河名叫牟汶河。
说这个名字,或许很多人不知道,但是这个牟汶河,在几千年前,还有个名字叫黄河!
(https://www.biquya.cc/id166292/56793028.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cc。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cc